西漢末
東漢
- 崔篆
- 辟四門以博延兮,彼幽牧之我舉。 慰志賦
- 李尤
- 彌平原之博敞,處金商之維陬。 平樂觀賦
曹魏
- 丁儀
- 覽前志而博觀,求余心之所安。 厲志賦
- 曹丕
- 蒙君子之博愛,垂迫望之渥思。 哀己賦
- 豐弘陰而博覆兮,躬愷悌而弗倦。 柳賦
- 曹植
- 飛文藻以博致,揚武備以御兇。 寶刀賦
西晉
- 潘岳
- 銜使則蘇屬國,震遠則張博望。 西征賦
- 左思
- 抗旗亭之峣薛,侈所覜之博大。 魏都賦
晉
南齊
- 謝朓
- 顧歸幰之南回,引行鑣而東驅,何瑰才之博侈,申贈辭于萱樹,指代匠而切偲,比治素而引喻,方含毫而報章,迫紛埃之東鶩。 酬德賦
南梁
陳朝
- 沈炯
- 實聞之乎家記,又孚之于惇史,亢宗貴而博古,四史成乎一身。 歸魂賦
唐
中唐
北宋
- 吳淑
- 見仙人之博戲,識徐光之幻術。 瓜賦
- 夏竦
- 是宜靈鑒博臨,嘉生誕降,丕顯盛德,覺悟蒸黎者哉! 景靈宮雙頭牡丹賦
- 范仲淹
- 所以取沉潛之體,所以擬廣博之義。 易兼三材賦
- 胡宿
- 拂倚杵之寥廓,鎮(zhèn)方輿之博厚。 正陽門賦
- 原夫處陋巷以屢空,冠孔門而博雅。 顏子不貳過賦
- 文彥博
- 以謂勤諸博學,式彰乎善莫大焉; 多文為富賦
- 混銅龍于博望,蒙金雀于象魏。 玉雞賦
- 陳襄
- 向若非求博諭,靡極周咨,雖愚言之或善,在上德而罔知,又安能恢教本以昭若,導化源之遠而? 學問至芻蕘賦
- 黃庭堅
- 涪翁于是酌岐雷之醪醴,參伊圣之湯液,斮附子如博投,以熬葛仙之堊。 煎茶賦
- 劉弇
- 故知仁人之言,其為利也博。 仁人之言其利博賦
- 晁補之
- 蹇多知而博辯兮,盍質諸魯之君子? 是是堂賦
南宋
- 王十朋
- 儒學則王充以論衡顯,沈珣以大義稱,謝沉謝承之史學,孔僉孔祛之明經(jīng),賀孝先擅儒宗號,虞伯施剸博學之名。 會稽風俗賦
- 陸游
- 獨張華之博識,排是說之不然。 豐城劍賦
- 王廉清
- 臣聞乾天稱父,坤地稱母,天地至大,必言之以父母者,明其尊崇博厚無以加也。 慈寧殿賦
- 羅愿
- 嘉南州之博衍兮,萃終古之英豪。 鸚鵡洲后賦
- 崔敦禮
- 若乃浮情博覽,忘夕宵歸,渾星辰而涵泳,俯仰與之俱迷。 大暑賦
- 曹彥約
- 思余躬之博大兮,寄審克于方寸。 盡心堂賦
- 傅自得
- 泉谷先生博極群書,屬饜正味,立朝則奏對偉然,出守而治行卓爾。 味書閣賦
宋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