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沈約

相關(guān)人物:共 52 位。
共 5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94—475 【介紹】: 南朝宋瑯邪開陽人,字長玉。
本名瑗。
初為晉瑯邪王大司馬府中典軍。
東晉末,從劉裕北伐,為劉裕所知,以能得人主微旨,入宋,歷事六主,參掌機(jī)要。
明帝泰始三年,以爰素不親己,斥為奸佞,詔徙交州。
明帝死,還京都,位終中散大夫。
有史才,孝武帝時曾領(lǐng)著作郎,奉命續(xù)撰何承天草創(chuàng)之宋史,多為沈約宋書》所本。
全宋文·卷四十
爰字長玉。(《釋文敘錄》作「季玉」。)初名瑗,南瑯邪開陽人。仕晉為瑯邪王大司馬府中典軍。至宋元嘉中,累遷殿中侍御史,轉(zhuǎn)南臺侍御史始興王浚后軍,遷員外散騎侍郎。孝建初補(bǔ)尚書水部郎,轉(zhuǎn)殿中郎,進(jìn)尚書右丞。遷左丞,大明中領(lǐng)著作郎,遷游擊將軍。景和初為黃門侍郎,領(lǐng)射聲校尉,封吳平縣子。泰始初,例削封,改領(lǐng)長水校尉兼尚書左丞,尋除太中大夫,徙付交州。還,除南康郡丞。后廢帝即位,以為南濟(jì)陰太守,除中散大夫。元徽三年卒,年八十二,有《宋書》六十五卷,集十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03—486 【介紹】: 南朝齊女僧。
會稽人,俗姓李。
五六歲時聞人唱經(jīng)贊頌,輒能誦憶。
少長,讀經(jīng)數(shù)百卷。
宋文帝元嘉中孔默出鎮(zhèn)廣川,攜敬行,欲泛海求佛跡。
以道俗禁閉,留滯嶺南三十余年。
眾為之立眾造寺。
宋明帝迎之還,敕住崇圣寺。
齊武帝永明四年示寂。
葬于鐘山,沈約為撰碑文。
比丘尼傳·南齊
僧敬。
本姓李。
會稽人也。
寓居秣陵。
僧敬在孕家人設(shè)會。
請瓦官寺僧超西寺曇芝尼。
使二人指腹呼胎中兒為弟子。
母代兒喚二人為師。
約不問男女必令出家。
將產(chǎn)之日母夢神人語之曰。
可建八關(guān)。
即命經(jīng)始。
僧像未集敬便生焉。
聞空中語曰。
可與建安寺白尼作弟子。
母即從之。
及年五六歲聞人經(jīng)唄輒能誦憶。
讀經(jīng)數(shù)百卷妙解日深。
菜蔬刻已清風(fēng)漸著。
逮元嘉中魯郡孔默出鎮(zhèn)廣州。
攜與同行。
遇見外國鐵薩羅尼等來向宋都。
并風(fēng)節(jié)峧異。
更從受戒深悟無常。
乃欲乘船泛海尋求圣跡。
道俗禁閉。
留滯嶺南三十馀載。
風(fēng)流所漸獷俗移心。
舍園宅施之者十有三家。
共為立寺于潮亭。
名曰眾造。
宋明帝聞之遠(yuǎn)遣徵迎。
番禺道俗大相悲戀。
還都敕住崇圣寺。
道俗服其進(jìn)止。
丹陽樂遵為敬舍宅立寺后遷居之。
齊文惠帝竟陵文宣王。
并欽風(fēng)德?施無闕。
年八十四。
永明四年二月三日卒。
葬于鐘山之陽。
弟子造碑。
中書侍郎吳興沈約制其文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16—453 【介紹】: 南朝宋吳興武康人,字道真。
沈林子子,沈約父。
童孺時,文帝召見之,奇其應(yīng)對。
初為南平王左常侍。
元嘉十七年,為揚(yáng)州主簿。
輔范曄行州事,在職八年,州大治。
累遷盱眙太守。
二十八年,魏兵圍攻盱眙,與臧質(zhì)堅守三旬,魏軍中多疾疫,退走。
后遷淮南太守。
及孝武帝得立,以晚奉迎見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40—514 【介紹】: 南朝梁濟(jì)陽考城人,字懋賓。
早孤。
博涉多通,尤悉魏晉以來吉兇故事,為沈約、范云所稱道。
宋世,起家奉朝請。
入齊,累遷太子家令。
歷國子博士、給事黃門侍郎、御史中丞。
齊武帝永明中,魏使至,岫以有詞辯,詔命接使于界首。
入梁,為度支尚書、晉陵太守、祠部尚書,仕至金紫光祿大夫。
居官廉潔。
有《禮論》、《雜儀》等。
全梁文·卷四十五
岫字懋賓,濟(jì)陽考城人,晉徵士宣五世孫,仕宋,至齊,累遷輔國將軍,行南徐州事,入梁終金紫光祿大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51—503 【介紹】: 南朝梁南鄉(xiāng)舞陰(今河南泌陽縣西北)人,字彥龍。
起家齊郢州西曹書佐。
齊初,與蕭衍、沈約、謝朓等并為竟陵王蕭子良“西邸八友”。
齊武帝永明十年出使北魏,還遷零陵內(nèi)史。
深為明帝所知。
為始興內(nèi)史,安撫邊民,施行德政,盜賊斂跡,商賈露宿,郡稱神明。
齊末,蕭衍(梁武帝)起兵,云參贊帷幄,拜黃門侍郎。
入梁,封霄城縣侯,遷散騎常侍、吏部尚書,官至尚書右仆射。
善屬文,長五言詩,詩風(fēng)清淺婉轉(zhuǎn)。
卒謚文。
全梁文·卷四十五
云字彥龍,縝從弟,仕宋為郢州西曹書佐,轉(zhuǎn)法曹行參軍,齊初歷會稽府僚丹陽尹主簿,轉(zhuǎn)征北刑獄參軍,遷尚書殿中郎、司徒記室參軍,授通直散騎侍郎,領(lǐng)本州大中正,出為零陵內(nèi)史,建武中召拜散騎侍郎,復(fù)出為始興內(nèi)史,遷假節(jié)建武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坐事下獄,會赦免。永元中起為國子博士,中興建,拜黃門侍郎,遷大司馬咨議參軍,領(lǐng)錄事,進(jìn)侍中。梁受禪,遷散騎常侍、吏部尚書,封霄城縣侯,領(lǐng)太子中庶子,遷尚書右仆射。天監(jiān)二年卒,贈侍中衛(wèi)將軍,謚曰文。有集十一卷。(本傳作三十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齊會稽人。
以文學(xué)與沈約同為文惠太子所遇,常應(yīng)對左右。
齊高帝建元三年奉命以兼散騎常侍巡行州郡觀省風(fēng)俗。
官至驍騎將軍。
全齊文·卷二十五
炎,會稽人,初為博士,累遷散騎侍郎、驍騎將軍,有集七卷。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字德素。
姓婁氏。
東陽烏傷人也。
世為東南著族。
有善地理學(xué)者。
使視塋墓。
曰法當(dāng)出苦行而得道者。
為帝王師。
母留氏夢。
長人擎金像。
令吞之。
已而見紫光繞身。
覺而有孕。
自爾精神志操異常。
及娩。
其身香潔白晰如雪。
因名之靈粲。
七歲入學(xué)。
即誦孝經(jīng)論語史傳。
披文見意。
宅南果園。
鄰?fù)翰啥偂?div id="heafsya"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727_0_21_comment'>
師獨(dú)以所得。
悉分與之而返。
鄉(xiāng)土業(yè)蠶桑。
常懷悲惻。
為不服縑纊。
季父喜獵。
泣諫不少變。
每嘆曰飛走去人類甚遠(yuǎn)。
而好生惡死之情。
無所異。
終絕膻腥。
以感動之。
叔則遠(yuǎn)避他處。
殺戮加于舊。
忽夢。
赤衣神人。
手持矛戟擬之曰。
汝不聽菩薩教化。
而日以殺為事。
汝可就死。
驚覺流汗。
且即毀棄獵具。
悔過。
約一日至其常所獵處。
見麋鹿數(shù)十頭。
騰倚隨逐。
若愧謝狀。
所居僻陋。
無見聞。
而約宿習(xí)冥感。
曉暢教理。
念將離俗。
而莫識所詣。
忽值僧東指云。
剡中。
佛事甚盛。
因不復(fù)見。
蓋神人云。
年十二。
至剡禮塔廟。
究經(jīng)典。
故東境謠曰。
少達(dá)妙理婁居士。
宋泰始四年。
辭親剪落于上虞東山寺。
時年十七。
南林寺沙門慧靜一代僧望也。
遂師事之。
俄隨靜住剡之梵居寺。
服勤就養(yǎng)。
年踰一紀(jì)。
靜亡。
盡心喪之禮。
服除。
乃辟谷餌松術(shù)以遁。
及齊之季竟陵王方鎮(zhèn)茲地。
聞風(fēng)敬慕。
時與智秀曇讖慧次。
并召。
約后至。
臘又差晚。
王竟延之上座。
眾咸不悅。
王曰。
此人他日且將領(lǐng)袖釋門。
諸公幸毋過。
中書郎汝南周颙令剡。
尤加禮。
筑山茨鐘山之上。
邀之。
今號草堂寺。
颙每見而嘆曰。
山茨約至。
清虛滿世。
太宰文簡公褚淵。
太尉文獻(xiàn)公王儉。
莫不欽屬。
淵嘗請講凈名勝鬘。
儉亦請開法華大品。
淵寢疾。
夢胡僧告曰。
菩薩當(dāng)至。
項之約至。
所苦遂愈。
即請受五戒。
給事中婁幼瑜族祖也。
每見輒起。
或謂此君從孫。
何乃爾。
瑜曰。
菩薩出世。
方師于天下。
豈獨(dú)老夫致敬哉。
旋里省覲。
而二親亡喪。
臨訣之馀。
孺慕斯甚。
于是宿留積歲。
啟迪尤多。
還都仍住草堂寺。
隆昌中。
太傅沈約。
??赴外任。
在郡以禪誦自娛。
異香入室。
猛獸馴階。
每入金華山采桔。
或游止赤松澗。
而神光相屬。
赤松有館。
道士所居也。
道士丁德靜者。
為崇所病。
雖使與善方術(shù)者俱。
而崇益充斥。
病益困。
且暴亡。
于是長山令徐伯超。
議徙為之主。
曾未旬浹。
而崇息病愈。
后??臥。
見二青衣女子。
從澗出。
禮悔云。
夙障深重。
報為水精。
愿受歸戒。
梁天監(jiān)初。
沈位尚書仆射。
疏請偕。
許之。
先是已預(yù)言其然。
及沈尹丹陽。
蓋十一年矣。
臨別之際。
辭旨悽惋。
俄而沈殂謝。
十一年。
始詔引見。
十六年己亥四月八日。
上從受菩薩戒于等覺殿。
自爾入見別施漆榻。
上先作禮。
上未受戒之一夕。
夢自草堂至臺門。
皆錦罽席路。
己坐禪床。
去地數(shù)丈。
天人圍繞說法。
由是得度弟子著箓者。
四萬八千人。
時有乾鵲升階。
狀若聽受。
至跋事。
然后去。
又有二孔雀。
驅(qū)斥不去。
詔聽上。
徐行至壇。
俛首而立。
上曰此鳥必欲別受生耳。
無何二鳥同日化。
嘗燕居。
睹野媼置書數(shù)卷于按而出。
并植異樹于庭云。
青廷樹。
后七日有一叟。
請所置書攜去。
初不視其何等書也。
而樹則葉綠華紅。
扶疏至今。
且感鳥如翡翠。
赤質(zhì)長尾。
群棲林木中。
大通四年。
夢舊宅白壁朱門。
赫然壯麗。
因發(fā)愿造寺。
詔號本生寺。
大同元年九月六日。
現(xiàn)疾北首右脅而臥。
神識恬愉。
了無痛惱。
謂弟子曰。
疇昔之夜夢。
若大眾幡華迎我而往者。
我其逝矣。
十六日。
詔遣舍人徐儼參候。
至夜五更時唱異香滿室者再。
左右肅然。
乃曰。
夫生之有死。
自然恒數(shù)。
勤脩念慧。
慎勿妄想。
即合掌。
如入禪定。
壽八十有四。
夏六十有三。
天子悲慟。
僚宰輟聽覽者。
二旬有一。
是月二十有九日。
詔塔于獨(dú)龍山神僧寶志墓。
左。
臥疾。
見一翁。
執(zhí)錫入至。
是而寤。
前日所見則志爾。
所乘青牛。
忽鳴吼墮淚。
至葬之日。
詔牽從部伍。
吼淚至葬所不已。
塔始建。
有白鶴一雙。
繞塔鳴唳。
聲甚哀。
詔王筠。
文所樹碑。
續(xù)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二
釋慧約。
字德素。
姓婁。
東陽烏場人也。
祖世蟬聯(lián)東南冠族。
有占其塋墓者云。
后世當(dāng)有苦行得道者為帝王師焉。
母劉氏夢。
長人擎金像令吞之。
又見紫光繞身。
因而有孕。
便覺精神爽發(fā)思理明悟。
及載誕之日。
光香充滿身白如雪。
時俗因名為靈粲。
故風(fēng)鑒貞簡神志凝靜。
撫塵之歲有異凡童。
惟聚沙為佛塔。
疊石為高座。
七歲便求入學(xué)。
即誦孝經(jīng)論語。
乃至史傳披文見意。
宅南有果園。
鄰?fù)偛沙R詾榛肌?div id="qu40qmo"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727_1_23_comment'>
乃舍己所得空拳而返。
鄉(xiāng)土以蠶桑為業(yè)。
常懷悲惻。
由是不服縑纊。
季父憙畋獵化終不改。
常嘆曰。
飛走之類去人甚遠(yuǎn)。
好生惡死此情何別。
乃絕膻腥。
叔父遂避于他里恣行剿戮。
夢赤衣使者。
手持矛戟謂曰。
汝終日殺生。
菩薩教化又不能止。
促來就死。
驚覺汗流。
詰旦便毀諸獵具深改前咎。
約復(fù)至常所獵處。
見麋鹿數(shù)十頭。
騰倚隨之。
若有愧謝者。
所居僻左不嘗見寺。
世崇黃老未聞佛法。
而宿習(xí)冥感心存離俗。
忽值一僧訪以至教。
彼乃舉手東指云。
剡中佛事甚盛。
因乃不見。
方悟神人。
至年十二始游于剡。
遍禮塔廟肆意山川。
遠(yuǎn)會素心多究經(jīng)典。
故東境謠曰。
少達(dá)妙理婁居士。
宋泰始四年。
于上虞東山寺辭親剪落。
時年十七。
事南林寺沙門慧靜。
靜于宋代僧望之首。
律行總持。
為特進(jìn)顏延年司空何尚之所重。
又隨靜住剡之梵居寺。
服勤就養(yǎng)年踰一紀(jì)。
及靜之云亡。
盡心喪之禮。
服闋之后。
卻粒巖棲。
餌以松朮。
蠲疾延華深有成益。
齊竟陵王作鎮(zhèn)禹穴。
聞約風(fēng)德雅相嘆屬。
時有釋智秀曇纖慧次等。
并名重當(dāng)鋒同集王坐。
約既后至年夏未隆。
王便斂躬盡敬。
眾咸懷不悅之色。
王曰。
此上人方為釋門領(lǐng)袖。
豈今日而相待耶。
故其少為貴勝所崇也如此。
齊中書郎汝南周颙為剡令。
欽服道素側(cè)席加禮。
于鐘山雷次宗舊館造草堂寺。
亦號山茨。
屈知寺任。
此寺結(jié)宇山椒疏壤幽岫。
雖邑居非遠(yuǎn)。
而蕭條物外。
既冥賞素誠。
便有終焉之托。
颙嘆曰。
山茨約主清虛滿世。
齊太宰文簡公褚淵。
太尉文憲公王儉。
佐命一期功高百代。
欽風(fēng)味道共弘法教。
淵嘗請講凈名勝鬘。
儉亦請開法花大品。
淵遇疾晝寢見胡僧云。
菩薩當(dāng)至。
尋有道人來者是也。
俄而約造焉。
遂豁然病愈。
即請受五戒。
齊給事中婁幼瑜。
少有學(xué)術(shù)。
約之族祖也。
每見輒趣為禮。
或問。
此乃君族下班。
何乃恭耶。
瑜曰。
菩薩出世方師于天下。
豈老夫敬致而已。
時人未喻此旨。
惟王文憲深以為然。
且約孝通冥感思?xì)w遄返。
而二親喪亡。
并及臨訣。
孺慕嬰號不交人世。
積時停鄉(xiāng)以開慈道。
后還都又住草堂。
少傅沈約。
隆昌中外任。
攜與同行。
在郡惟以靜漠自娛。
禪誦為樂。
異香入室猛獸馴階。
常入金華山采桔。
或停赤松澗游止。
時逢宿火乍屬神光。
程異不思故略其事。
有道士丁德靜。
于館暴亡。
傳云。
山精所弊。
乃要大治祭酒居之。
妖猶充斥。
長山令徐伯超立議。
移居曾未浹旬。
而神魅弭息。
后晝臥見二青衣女子。
從澗水出禮悔云。
夙障深重墮此水精。
晝夜煩惱。
即求授戒。
自爾災(zāi)怪永絕。
及沈侯罷郡。
相攜出都。
還住本寺。
恭事勤肅禮敬彌隆。
文章往復(fù)相繼晷漏。
以沈詞藻之盛秀出當(dāng)時。
臨官蒞職。
必同居府舍。
率意往來。
未嘗以朱門蓬戶為隔。
齊建武中謂沈曰。
貧道昔為王褚二公供養(yǎng)。
遂居令仆之省。
檀越為之當(dāng)復(fù)入地矣。
天監(jiān)元年沈?yàn)樯袝蜕洹?div id="4w4in2k"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727_1_165_comment'>
啟敕請入省住。
十一年臨丹陽尹。
無何而嘆。
有憂生之嗟。
報曰。
檀越福報已盡。
貧道未得滅度詞旨悽然。
俄而沈殞。
故其預(yù)契未然皆此類也。
既而留心方等研精九部。
皆蘊(yùn)匱胸襟陶鎣懷抱。
顯說弘通當(dāng)仁不讓。
劬勞汲引隆益群品。
皇帝斲彫文璞。
信無為道發(fā)菩提心。
搆重云殿。
以戒業(yè)精微功德淵廣。
既為萬善之本。
實(shí)亦眾行所先。
譬巨海百川之長。
若須彌群山之最。
三果四向緣此以成。
十力三明因茲而立。
帝乃博采經(jīng)教撰立戒品。
條草畢舉儀式具陳。
制造圓壇用明果極。
以為道資人弘理無虛授。
事藉躬親民信乃立。
且帝皇師臣大圣師友。
遂古以來斯道無墜。
農(nóng)軒周孔憲章仁義。
況理越天人之外。
義超名器之表。
以約德高人世道被幽冥。
允膺阇梨之尊。
屬當(dāng)智者之號。
逡巡退讓情在固執(zhí)。
慇勤勸請辭不獲命。
天監(jiān)十一年始敕引見。
事協(xié)心期道存目擊。
自爾去來禁省禮供優(yōu)給。
至十八年己亥四月八日。
天子發(fā)弘誓心受菩薩戒。
乃幸等覺殿。
降彫玉輦。
屈萬乘之尊。
申在三之敬。
暫屏袞服恭受田衣。
宣度凈儀曲躬誠肅。
于時日月貞華天地融朗。
大赦天下率土同慶。
自是入見別施漆榻。
上先作禮然后就坐。
皇儲以下爰至王姬。
道俗士庶咸希度脫。
弟子著籍者凡四萬八千人。
嘗授戒時有一乾鵲。
歷階而升。
狀若餐受。
至說戒畢然后飛騰。
又嘗述戒。
有二孔雀驅(qū)斥不去。
敕乃聽上。
徐行至壇俛頸聽法。
上曰。
此鳥必欲滅度別受馀果。
矜其至誠更為說法。
后數(shù)日二鳥無何同化。
又初授戒。
夜夢從草堂寺以綿罽席路。
直至臺門。
自坐禪床。
去地數(shù)丈。
天人圍繞為眾說法。
以事而詳。
等黃帝之夢往華胥。
同目連之神登兜率。
至人行止孰能議之。
而愛悅閑靜祥華虛室。
寺側(cè)依棲咸生慈道。
故使麇麚群于兕虎。
鳧鶩狎于鷹鹯。
飛走騰伏自相馴擾。
非夫仁澤潛化。
孰能如此者乎。
后靜居閑室忽有野媼。
赍書數(shù)卷置經(jīng)案上。
無言而出。
并持異樹自植于庭云。
青庭樹也。
約曰。
此書美也不我俟看。
如其惡也亦不勞視經(jīng)七日又見一叟請書而退。
此樹葉綠花紅扶疏尚在。
又感異鳥。
身赤尾長形如翡翠。
相隨棲息出入樹間。
中大通四年夢見舊宅。
白壁朱門赫然壯麗。
仍發(fā)愿造寺。
詔乃號為本生焉。
大同一年又敕。
改所居竹山里。
為智者里。
縉云舊壤傳芳圖諜。
山川靈異擅奇函夏。
福地仙鄉(xiāng)此焉攸立。
而約飯餌松朮三十馀年。
布艾為衣過七十載。
鳴謙立操擅望當(dāng)時。
乃以大同元年八月。
使人伐門外樹枝曰。
輿駕當(dāng)來勿令妨路。
人未之測。
至九月六日現(xiàn)疾。
北首右脅而臥。
神識恬愉了無痛惱。
謂弟子曰。
我夢四部大眾幡花羅列空中迎我凌云而去。
福報當(dāng)訖。
至十六日敕遣舍人徐儼參疾。
答云。
今夜當(dāng)去。
至五更二唱異香滿室左右肅然。
乃曰。
夫生有死自然恒數(shù)。
勤修念慧勿起亂想。
言畢合掌便入涅槃。
春秋八十有四。
六十三夏。
天子臨訣悲慟。
僚宰輟聽覽者二旬有一。
其月二十九日。
于獨(dú)龍山寶志墓左??之。
初約臥疾。
見一老公執(zhí)錫來入。
及遷化日。
諸僧咸卜寺之東巖。
帝乃改葬獨(dú)龍。
抑其前見之叟。
則志公相迎者乎。
又臨終夜所乘青牛忽然鳴吼淚下交流。
至葬日敕使?fàn)繌牟课榘l(fā)寺至山。
吼淚不息。
又建塔之始。
白鶴一雙繞墳鳴淚聲其哀婉。
葬后三日欻然永逝。
下敕豎碑墓左。
詔王筠為文。
神僧傳·卷第四
釋慧約。
字德素。
姓婁氏。
東陽烏傷人也。
祖世為東南仕族。
有占其塋墓者云。
后世當(dāng)有苦行得道者為帝王師焉。
母留氏夢長人擎金像令吞之。
又見紫光繞身。
因而有孕。
便覺精神爽發(fā)思理明悟。
及載誕之日。
光香充滿身白如雪。
俗因名為靈粲。
兒童時聚沙為佛塔。
壘石為高座。
七歲便求入學(xué)。
即誦孝經(jīng)論語。
乃至史傳披文見意。
宅南有果園鄰?fù)偛沙R詾榛肌?div id="4fhw5w9"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727_2_19_comment'>
乃舍己所得空拳而返。
鄉(xiāng)土以蠶桑為業(yè)。
常懷悲惻。
由是不服縑纊。
季父喜畋臘化終不改。
常嘆曰。
飛走之類去人甚遠(yuǎn)。
好生惡死此情何別。
乃絕膻腥。
叔父遂避于他里恣行剿戮。
夢赤衣使者手持矛戟。
謂曰。
汝終日殺生。
菩薩教化又不能止。
捉來就死。
驚覺汗流。
旦便毀諸獵具深改前咎。
約復(fù)至常所獵處。
見麋鹿數(shù)十頭騰倚隨船。
若有愧謝者所居。
僻左不嘗見寺忽值。
一僧訪以至教彼乃。
舉手東指云剡中。
佛事甚盛因仍。
不見方悟。
神人至年。
十二始游于剡遍禮。
塔廟肆意。
山川遠(yuǎn)會。
素心多究。
經(jīng)典宋泰。
始四年于上虞東山寺辭親剪落時年。
十七事南。
林寺沙門慧靜。
隨靜住剡之梵居寺。
服勤就養(yǎng)年踰一紀(jì)。
及靜之亡。
盡心喪之。
禮服闋之。
后卻粒巖棲餌以松朮。
蠲疾延年深有成益。
齊太宰文簡公褚淵。
嘗請講凈名勝鬘。
淵遇疾晝寢。
見梵僧云。
菩薩當(dāng)至。
尋有道人來者是也。
俄而約造焉。
遂豁然病愈。
即請受五戒。
齊給事中婁幼瑜少有學(xué)術(shù)。
約之族祖也。
每見輒起為禮。
或問。
此乃君族下班。
何乃恭耶。
瑜曰。
菩薩出世方師于天下。
豈老夫致敬而已。
時人未喻此旨。
惟王文憲深以為然。
后還都又住草堂。
少傅沈約。
隆昌中外任攜與同行在郡。
惟以靜漠自娛禪誦為樂。
異香入室猛獸馴階。
常入金華山采結(jié)。
或停赤松澗。
有道士丁德靜。
于館暴亡。
傳云。
山精所斃。
乃要大治祭酒居之。
妖猶充斥。
長山令徐伯超立議請移居。
曾未浹旬而神魅弭息。
后晝臥見二青衣女子從澗水出。
禮悔云。
夙障深重。
墮此水精。
晝夜煩惱。
即授以歸戒。
自爾災(zāi)怪永絕。
天監(jiān)十八年己亥四月八日。
天子發(fā)弘誓心受菩薩戒。
乃幸等覺殿。
皇儲已下爰至道俗士庶。
咸希度脫。
弟子著錄者凡四萬八千人。
嘗受戒時。
有一乾鵲歷階而升。
狀若餐受。
至說戒畢然后飛騰。
又嘗述戒有二孔雀。
驅(qū)斥不去。
敕乃聽上。
徐行至壇俛頸聽法。
上曰。
此鳥必欲滅度別受馀果。
矜其至誠更為說法。
無何二鳥同化。
后靜居閑室。
忽有野媼赍書數(shù)卷置經(jīng)案上。
無言而出。
并持異樹自植于庭云。
青庭樹也。
曰。
此書美也不俟看之。
如其惡也亦不勞視。
經(jīng)七日又見一叟請書而退。
此樹葉綠花紅扶疏尚在。
又感異鳥身赤尾長形如翡翠。
相隨棲息出入樹間。
大通四年夢見舊宅白壁朱門赫然壯麗。
仍發(fā)愿造寺。
詔乃號為本生焉。
又敕改所居竹山里為智者里。
大同元年八月使人伐門外樹枝曰。
輿駕當(dāng)來勿令妨路。
人未之測。
至九月六日現(xiàn)疾北首右脅而臥。
神識恬愉了無痛惱。
謂弟子曰。
我夢四部大眾幡花羅列空中迎我凌云而去。
福報當(dāng)訖。
至十六日敕遣舍人徐儼參疾。
答曰。
今夜當(dāng)去。
至五更二唱。
異香滿室。
左右肅然。
乃曰。
夫生有死自然恒數(shù)。
勤修念慧勿起亂想。
言畢合掌便入涅槃。
春秋八十有四。
六十三夏。
初臥疾時。
見一老公執(zhí)錫來入。
及遷化日諸僧咸卜寺之東巖。
帝乃改葬獨(dú)龍。
抑其前見之叟則志公相迎者乎。
又臨終夜所乘青牛。
忽然鳴吼淚下交流。
至葬日敕使?fàn)繌牟课椤?div id="0pvft9q"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727_2_164_comment'>
發(fā)寺至山吼淚不息。
又建塔之始白鶴一雙。
繞墳鳴淚聲甚哀惋。
葬后三日欻然永逝。
任昉 朝代:南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0—508 【介紹】: 南朝梁樂安博昌(今山東省壽光市)人,字彥升。
初仕宋為丹陽尹主簿。
入齊,為奉朝請,舉秀才,拜太學(xué)博士,官至司徒右長史。
曾與蕭衍(梁武帝)等同為竟陵王蕭子良西邸八友。
蕭衍克建鄴,以為驃騎記室參軍,專主文翰。
梁代齊,禪讓文誥,多出昉手。
入梁,歷仕黃門侍郎、御史中丞、秘書監(jiān),讎校秘閣四部書,確定篇目。
后出任新安太守。
昉不事生產(chǎn),家貧,聚書萬余卷,多異本。
以文才見知,時與沈約詩并稱“任筆沈詩”。
今存《任彥升集》輯本。
全梁文·卷四十一
昉字彥升,小名阿堆,樂安博昌人,齊光祿大夫遐之兄子。宋元徽末辟丹陽尹主簿。入齊,為奉朝請,舉兗州秀才,拜太常博士,遷征北行參軍。永明初,復(fù)為丹陽主簿,遷司徒刑獄參軍,入為尚書殿中郎,轉(zhuǎn)司徒記室參軍,歷太子步兵校尉。永泰末,遷中書侍郎。永元末,為司徒右長史。中興初,為驃騎記室參軍。梁受禪,拜黃門侍郎,遷吏部郎中,掌著作,出為義興太守,重除吏部郎中,轉(zhuǎn)御史中丞秘書監(jiān),領(lǐng)前軍將軍,出為寧朔將軍、新安太守。天監(jiān)七年卒,贈太常卿,謚曰敬子,有《雜傳》二百四十七卷,《地記》二百五十二卷,集三十四卷。
崔慰祖 朝代:南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齊清河?xùn)|武城人,字悅宗。
解褐奉朝請。
好學(xué),聚書至萬卷。
為始安王蕭遙光撫軍刑獄,兼記室。
齊明帝建武中,從兄慧景舉之,與劉孝標(biāo)并為碩學(xué)。
沈約、謝朓嘗問地理中不悉者十余事,酬答精悉,一座稱服。
謝朓稱譽(yù)為“班、馬復(fù)生,無以過此”。
與丹陽丞劉沨素善。
蕭遙光反,慰祖自首,下獄,病卒,時年三十五。
有《海岱志》,半未成。
全齊文·卷二十五
慰祖字悅宗,清河?xùn)|武城人。永明中為奉朝請,歷始安王撫軍,行墨曹參軍,轉(zhuǎn)刑獄,兼記室。
王僧孺 朝代:南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4—521或465—522 【介紹】: 南朝梁東海郯人,字僧孺。
家貧,常為人抄書以養(yǎng)母,寫畢即能諷誦。
仕齊為太學(xué)博士,以工文辭游于竟陵王蕭子良西邸。
累遷治書侍御史,出為錢塘令。
入梁,任南海太守,禁止當(dāng)?shù)貧⑴Ef俗,視事二歲,聲績有聞。
詔征中書侍郎,領(lǐng)著作。
撰《起居注》、《中表簿》,遷尚書左丞,兼御史中丞。
后入直西省,知撰譜事,改定《百家譜》。
工屬文,善楷隸,多識古事,藏書萬余卷,與沈約、任昉為當(dāng)時三大藏書家。
明人輯有《王左丞集》。
全梁文·卷五十一
僧孺字僧孺,東海郯人,魏衛(wèi)將軍肅八世孫。齊永明初為王國左常侍、太學(xué)博士、丹陽郡功曹,遷大司馬豫章王行參軍,出補(bǔ)晉安郡丞,除侯官令。建武初,除尚書儀曹郎,遷治書侍御史,出為唐令。梁受禪,除后軍臨川王記室參軍,待詔文德省,出為南海太守,徵拜中書郎,領(lǐng)著作,遷尚書左丞,除游擊將軍兼御史中丞,遷少府卿,出監(jiān)吳郡,還除尚書吏部郎,出為仁威南康王長史,行府州國事,遇謗,逮詣南司,免,起為安西安成王參軍,遷鎮(zhèn)右始興王中記室、北中郎、南康王咨議參軍,入直西省,普通三年卒,有《總集》十八《州譜》六百九十卷,《百家譜》三十卷,《百家譜集鈔》十五卷,《兩臺彈事》五卷,集三十卷。
共 5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