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福登

相關(guān)人物:共 25 位
共 2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妙峰善禪師。
劉氏子。
世居彭城。
后徙吳興。
年十三落發(fā)。
其師教以經(jīng)論。
一覽輒了大意。
久而棄之。
時佛炤唱道鄮山。
師往參焉。
于風(fēng)幡話下悟旨。
佛炤可以偈曰。
今日與君通一線。
斬釘截鐵起吾宗。
自是辯慧泉涌。
然不以是自足。
入武康廬妙高峰。
壁坐十年。
身隱而名彰。
學(xué)者尊之。
妙峰禪師
出世于臺之慧因鴻福萬年諸剎。
退居皋亭劉寺者。
又十馀年。
其徒推迫不已。
復(fù)領(lǐng)明之瑞巖。
蘇之萬壽。
常之華藏。
次至靈隱。
靈隱。
密邇于闕。
輪蹄湊集。
師掩戶若不聞。
一無所將迎。
公卿貴人。
或見之。
寒溫而已。
會天童虛席。
時鄭清之秉鈞軸。
謂非師莫宜居。
因勉師行。
師答曰。
老僧年耄矣。
尚夜行不休乎。
鄭公高之。
師善于誘掖后進。
未嘗厲聲色。
然一經(jīng)指授。
無不心融神化。
充然有得。
相傳。
師住靈隱時。
夜坐方丈。
為四鬼舁出入。
此與洞山寶事相類。
得道人。
時或有是。
不欲章異以惑修。
故諱而不言。
中峰所謂當(dāng)時賴遇妙峰。
若王老師。
又作修行無力會也。
將示寂。
澡身趺坐。
書偈云。
來也如是。
去也如是。
來去一如。
清風(fēng)萬里。
遂逝。

人物簡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八
禪師了萬者。
號一山。
臨川人也。
其先金氏。
為江右顯族。
萬生貌瘠。
而秀氣格精厲。
八歲指揮群小。
肅若朝堂。
又八歲好學(xué)。
以淹博著聲。
每嘆孟軻氏未達性理。
同輩驚其狂。
萬曰。
圣賢亦猶人也。
何無是非眼目乎。
乃毅然求佛為師竟。
于金溪常樂院棄發(fā)。
是夕芝產(chǎn)戶樞。
院主卜之。
得乾之九五。
占者曰。
剛健中正圣徵也。
當(dāng)為法王。
萬遂游方。
遍見名宿。
得旨于東叟穎。
住后嘗謂及門者曰。
我當(dāng)時初參偃。
溪聞尊宿。
聞以為我齒牙超邁。
每同商略古今間。
謂我曰。
子姿質(zhì)铦利。
山僧實不及子。
但有一著。
若識得。
山僧在子腳底。
我雖不測棄去。
未嘗不珍味其語。
又見靈隱荊叟玨禪師。
亦蒙隆遇。
玨曰。
近日法社凄涼。
鮮合中道。
太過者生易。
不及者生疲。
疲病庶幾可振。
易病難醫(yī)。
何也。
佛祖境界非世聰之可測度。
彼時雖銘。
其說不能當(dāng)下慶快。
如是展轉(zhuǎn)。
所歷非一。
大抵遮前護后。
遂乃撥妄求真。
及到南屏。
惟吾師東叟穎和尚。
能捋下鐵面。
當(dāng)眾以如意指我曰。
萬書記文彩燦爛。
應(yīng)酬時機。
則不無管取涅槃堂里一字也用。
不著彼時。
我心識俱喪。
乃強曰。
何也。
吾師曰。
別人根鈍。
不得利子。
則根利不能鈍。
我對曰。
豈無方便。
師曰。
又恁么去也。
自此啟口說不出。
舉筆寫不出。
一日偶經(jīng)神祠。
見紙錢灰旋風(fēng)飛起。
盡亡所執(zhí)。
吾師遂以妙峰師翁禪板如意。
交付于我。
我今日舉著大似。
一回吃水。
一回咽矣。
妙峰名之善妙喜之嗣也。
萬為人鯁直。
少含蓄好。
樊勵后學(xué)。
見有小善可錄。
必展轉(zhuǎn)發(fā)明。
人亦不敢偽。
或有過。
則曰。
人非圣賢。
孰能免焉。
改之為貴人。
亦不敢飾。
至若事關(guān)法化。
知見差訛。
則切直千馀言猶不已。
當(dāng)時以此憚而懷之。
初住天臺之寒巖寺。
三年移仙居之紫籜山。
大闡法化。
有僧問曰。
紫籜山庭如錦繡。
是誰按拍畫圖中。
萬曰。
深沙休努眼。
僧顧左右曰。
道甚么。
曰。
碧水浪吞鉤。
僧曰。
將謂歌謠風(fēng)日煖。
元來鼓角陣云深。
曰。
八千子弟歸何處。
消瘦秋空一笛霜。
僧曰。
恁么則山河無意屬英雄也。
曰。
摘楊花。
僧次日復(fù)進曰。
昨日公案未圓。
乞師再垂方便。
萬曰。
分付直歲不得。
普請曰。
古老頭巾真難共語。
萬擲下拄杖。
僧出大叫曰。
紫籜老漢今日方始瞥地。
萬便休。
十載遷疏山。
疏山舊例。
住持須通刺當(dāng)?shù)馈?div id="0mukewc"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52_0_138_comment'>
萬輒不可曰。
孔席不煖。
墨突不黔。
誠各行其志也。
況我圓頂之夫。
何天不可翱翔。
乃為三間古院。
委曲權(quán)門。
是則法化未弘。
僧風(fēng)先掃地矣。
當(dāng)?shù)雷h不合。
萬留偈法堂。
飄然而去。
偈曰。
疊疊韶華一杖藜。
白云到處有山棲。
等閒愛種蟠桃核。
不把春紅賺馬蹄。
江淮總統(tǒng)聞萬高標(biāo)。
會諸山于靈隱。
直指堂議。
以開先迎萬。
或度其厭叢林不肯來。
有耆宿曰。
萬公必來也。
彼雖起居蕭灑。
然瞿瞿以法門綱目為任。
若致之以誠。
即十字街頭肩栲栳養(yǎng)閒漢。
彼亦欣樂。
況開先為山林之勝。
且便于衲子。
公豈木強人乎。
公必來也。
萬果攜數(shù)禪衲。
惠然而來。
有偈曰。
剎竿扶起本無心。
教外金襕影自深。
肯著三三前后力。
波濤陸地起龍吟。
于是開先鼎新。
英俊大聚。
扣問之外。
從未只字。
干及豪貴。
其時道俗蒙萬示語。
如獲珙璧。
笑隱來參。
萬審其機緣。
指往百丈。
為晦機嗣。
無我之風(fēng)。
海內(nèi)仰之。
又十載住東甌江心寺。
少不適意。
又棄去。
寺眾數(shù)百泣挽隨。
至馮公嶺不從。
萬嘗曰。
古人因?qū)W道。
以立叢林。
事事隨緣。
法法周備。
為住持者。
觀會中或有一個半個。
實心務(wù)本。
則當(dāng)不顧安危。
竭力支撐。
雖社廟神壇。
亦可居而不愧。
今人計叢林以學(xué)道。
或三百五百。
不顧日逐。
何所用心。
但云。
頭頭合轍。
物物圓融。
乃崇尚土木。
鷺?biāo)藕兰摇?div id="my0efe8"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852_0_218_comment'>
然后竊虛器傳子孫。
與蚖蛇戀窟。
明無少異。
毫厘既差。
千里懸隔。
良可悲夫。
晚年匡廬月澗明公。
迎萬歸東溪。
萬翩然命棹曰。
滿望春江興不違。
一波才動萬波隨。
煙嵐調(diào)拍如相委。
何待芳心托子規(guī)。
月澗歿。
開先之眾復(fù)請萬。
萬力卻之曰。
我住持三十載。
而法化寥寥。
更何所望。
而不休乎。
且精神非壯盛之時也。
諸公不復(fù)言。
皇慶壬子。
十一月二十六日。
示疾。
越七日。
命浴更衣。
據(jù)室危坐。
書訣眾語。
儼然而化。
阇維。
收五色舍利。
大如菽。
不可計。
目睛齒牙頂骨不壞。
時改建豫章烏遮塔。
江西行省丞相干赤命以舊藏釋尊舍利奉于中。
遣使分一山萬禪師目睛舍利。
以寶匣秘之。
陪葬焉。
馀舍利塔東溪。
贊曰。
名位虛器也。
道德實跡也。
據(jù)虛器而核實跡。
則失矣。
余觀萬公平生。
住持獨持大體。
熙于實跡不以名位自累。
少不合輒。
棄去。
此其節(jié)概。
大過于人。
應(yīng)庵曰。
衲僧當(dāng)著草鞋住院。
良有以哉。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十
又不語僧者,不知何許人,亦無由得其名字姓系。
常居盤山峰頂石巖中,灰頭土面,厄坐如枯人。
有謁者,略不一顧,或叩之再三,終不語,因以不語名之。
憨山德清游盤山時,入巖禮請,屹不為動,問之不語,清知非常人,相與對坐,直視默然,寂寂無聲。
久之,僧從定起,煮茶唯取一甌自飲,清亦取一甌自酌而飲,飲后,歛茶具枯坐如故,清亦端坐。
又久之,起炊飯,飯 ,取一碗一匙自食,清亦取具同食,食后復(fù)坐如故,清亦如之。
夜中僧出巖外經(jīng)行,清亦隨之,足音或東西相應(yīng)。
明日,清知飲時飲、食時食,僧同飲啜如故,入夜經(jīng)行亦復(fù)如是,忽焉七日,終未一語,然已契其懇至,相喻言外。
居久之,僧起問清曰:“仁者何來?
”清曰:“南方來。
”曰:“來此何為?
”曰:“訪隱者。
”僧曰:“隱者面目不過爾爾。
”清曰:“入門早已勘破,欲得一語以窺其究竟。
”僧乃笑曰:“余住此三十年,今日始遇一道侶,愿小留。
”清亦安之,不復(fù)言去。
清一夜經(jīng)行,忽然頂門一聲,轟如乍雷,山河大地身心世界豁然頓空,其境非尋常目前可喻,約五寸香許,漸覺有身心,漸覺腳下實地,漸見山河大地,一切境相還復(fù)如故,身心輕快不可言喻,舉足如風(fēng),迅歸嚴中。
僧乃問曰:“今夜經(jīng)行何其久耶?
”清舉所得境相相告,僧曰:“此色陰境耳,非是本有。
我住此三十馀年,非陰雨風(fēng)雪,夜夜經(jīng)行,此境但不著,則不被他昧郤本有。
”清深肯其說,即禮謝就坐,同居月馀。
妙峰登遣使尋至巖中,始興辭而去。
歸以語其所知,猶自嘆曰:“此路邊境界。
”蓋不語僧,猶不語也。
今無可傳已。
新續(xù)高僧傳四集 巖修署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圓瓏,字大覺,姓鄭氏,武林人也。
往來無極講席間,與雪浪度門相友善,而紹覺承執(zhí)弟子禮唯謹,各侍一母,稱兩睦州。
時寄寓土橋民廬,因奉母也。
有古松英者,兄弟同出家凈慈,瓏日與英語,夜宿英寮如家,唱和揮灑,墻壁幾遍,自謂寒山拾得,人莫之許。
所寄廬地僅方丈,而集海內(nèi)名士,座為之滿。
梵筴止一度一架,取讀之,恍入龍藏,入無量法門矣。
自題栗主于案,欲以謝客,客至且疑且悲,低回久之,漸入其寢,突遇瓏乃相視莞然。
嘗讀《宗鏡》有省,與其徒承手錄百卷,示鄰居士虞長孺曰:“吾得掃除宗鏡堂,為壽師役,足可無憾,來時虛空包法界,去時法界包虛空耳。
”逝時喃喃二語不絕,時《宗鏡》唯梵本,妙峰福燈閱之而悟,因勸藩王刻其書于秦,而瓏始傳寫于吳,吳中士人多喜讀之。
妙峰亦駐錫南屏,與筠泉蓮為友,皆遠嗣永明壽云。
有真界,字幻居者,槜李人,亦來吳中,棲止南屏松壽堂,注解《金剛經(jīng)》,視古今百家注無當(dāng)旨者,獨會祖意而為之注,直指人心而不襲舊語。
蓋六祖、中峰于此頓悟,非直注則經(jīng)屬于論矣。
注成,六夢居士序之,去隱西溪,無何端坐而化。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遺身篇第七之一
釋普照,未知何許人,亦不詳其姓氏。
初梁武帝時,有釋寶志者,屢見神異,卓錫斯山,故舊有志公庵。
明嘉靖時,圯廢已久,荊榛叢雜,狼虎窟之,人不敢近。
照乃審跡尋址,燔其林莽,搆廬而居,纂修其緒。
虎猶群聚,高據(jù)洞穴。
照斷臂祭之,虎乃散去。
人謂誠心所感,自是游跡復(fù)通,志公之業(yè),賴以弗湮。
至萬歷間,其徒明律復(fù)張拓之。
妙峰液銅為殿,卜吉山中。
明律以庵基山場田畝,悉獻之。
而寶華山之名始著。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三
性專,字守庵。
姓張氏,昆山人。
早歲薙發(fā),遍訪知識,謁妙峰受戒,預(yù)法華講席,聞聲領(lǐng)悟。
誓行頭陀,行十二時中,唯誦《法華》,深入禪定。
嘗于空中見西方寶池,成琉璃色,深廣無際,以白妙峰。
妙曰:“此觀行初成之相,不生取著,是善境界。
”專遂深秘不言。
石城有百尺彌勒像,嘉靖間,經(jīng)兵燹金蝕,專為新之,又構(gòu)石殿與像,稱感見瑞光,夜明如日。
二十三年秋,延傳燈法師講小本《彌阿經(jīng)》,有請易《彌勒上生經(jīng)》者。
專曰:“不然,吾聞彌陀與彌勒,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將使眾同悟本性彌陀,即本性彌勒。
先游蓮華凈土,然后預(yù)龍華勝會耳。
”嘉靖二十五年仲冬,示寂前數(shù)日,衣褶中生靈芝一本,大于拳,色紅白。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五
釋真語,字默庵。
姓李氏,賓川人也。
生有善性,幼喜事佛。
明嘉靖癸丑,禮師正宗薙發(fā),創(chuàng)止止庵。
真語初不識字,及授經(jīng)論,禮誦《華嚴》,日夜不輟,七易寒暑,慧性頓開,口誦心惟,便通妙義。
后李中溪請弘法崇圣寺,遂躋講席。
化道既廣,歸來日眾,因于白崖建遍照寺。
又于洱海創(chuàng)般若寺、萬松庵,以處徒侶。
著有《觀世音經(jīng)注》行世。
萬歷十七年,慈圣太后遣妙峰赍藏供雞足山,賜真語紫衣。
坐化時,壽七十五,塔于萬松深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僧。鎮(zhèn)江府丹徒人。俗姓楊,字幻依,號麓亭。性深沉,不貪世俗繁華。入龍蟠山出家。后游少室、伏牛,遍訪諸高行,盡得清涼宗旨。住鎮(zhèn)江萬壽寺,演華嚴大鈔。萬歷間住蘇州蓮華峰下。預(yù)示寂期而終。王世貞為之作銘。
大明高僧傳·卷第三 解義篇第二之三
釋祖住字幻依麓亭其號也。
丹徒人。
姓楊氏。
母朱氏夢。
梵比丘入其室。
覺而誕師。
少沈密不貪世緣。
喜作佛事。
年十三父母舍入龍蟠山。
依朝陽和尚受法華華嚴諸大部經(jīng)。
十七薙染十九受具。
通曉諸經(jīng)大義。
自謂。
覺識所依非關(guān)真際。
遂擔(dān)簦游少室。
依大章和尚五載復(fù)至伏牛依高安十二夏。
先后所得二師印可。
次游都下謁松秀二法師。
盡得清涼宗旨。
淮安胡給事延住缽池山。
造大藏經(jīng)作水陸無遮會。
至南京訪無極法師居第二座。
犍槌之暇即入眾作務(wù)。
事竣往京口萬壽寺演華嚴大鈔。
至入法界品地震天雨甘露寶華。
時無極率徒與焉。
妙峰承印二禪衲亦居座下。
自是道價郁跂叢林傾挹。
師智崇禮卑如常不輕。
提獎唱誘孜孜不倦。
所至皆成寶坊。
師演四十八愿時。
有異人頂白冠。
冠有蛇。
四足來聽說法。
人怪問之。
對曰。
吾乃法冠而乃境觀。
忽不見。
萬歷甲申憩錫蘇之蓮華峰下。
建精舍居之。
丁亥九月忽示疾。
語眾曰。
二十二日不作離散。
便可再展華嚴。
但老僧不得曲徇人情。
至日晨起沐浴。
跏趺說偈曰。
虛空無面目。
無位強安排。
話頭不話頭。
處處是如來。
又曰。
今年六十六。
不知做甚么。
咦諸人著眼。
看這個消息。
佛祖到來也。
用他不著。
言訖而逝。
異香積時不散。
奉全身三日。
顏色自若生。
荼毗斂遺骨塔于蓮華峰之陰。
壽六十有六臘五十有四。
王世貞作銘。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幻依。
丹徒人姓楊。
母朱氏。
夢梵比丘入其室。
覺而誕師。
少沉密。
喜作佛事。
年十三。
父母舍龍蟠山。
依朝陽和尚。
受法華華嚴諸大部經(jīng)。
十七薙染。
十九受具。
通曉諸經(jīng)大義。
自謂覺識所依。
非關(guān)真際。
遂擔(dān)簦游少室。
依大章和尚。
五載復(fù)至伏牛。
依高安。
十二夏。
先后所得。
二師印可。
次游都下。
謁松秀二法師。
盡得清涼宗旨。
淮安胡給事。
延住缽池山。
造大藏經(jīng)。
作水陸無遮會。
至南京訪無極法師。
居第二座。
犍搥之暇。
即入眾作務(wù)。
事竣。
往京口萬壽寺。
演華嚴大鈔。
至入法界品。
地震。
天雨甘露寶華。
時無極率徒與焉。
妙峰承印二禪衲。
亦居座下。
自是道價郁跂。
叢林傾挹。
提獎唱誘。
孜孜不倦。
所至皆成寶坊。
師演四十八愿。
時有異人。
頂白冠冠。
有蛇四足。
來聽說法。
忽不見。
萬歷甲申憩錫蘇之蓮華峰下。
建精舍居之。
丁亥九月忽示疾。
至二十二日。
晨起沐浴。
跏趺說偈曰。
虛空無面目。
無位強安排。
話頭不話頭。
處處是如來。
言訖而逝。
異香積時不散。
茶毗。
斂遺骨。
塔于蓮華峰之陰。
壽六十有六。
臘五十有四。
王世貞作銘。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祖住。字幻依。??亭其別號也。生丹徒楊氏。沉密不貪。世緣十七。從剃染。十九領(lǐng)具戒。通曉諸經(jīng)大義。走少室依大章。入伏牛依高安。凡經(jīng)十二夏。次至都下。謁松秀二師。至南京。謁無極老人。為西堂。犍槌之暇。即入作務(wù)。晝夜不休。尋演華嚴鈔于京口萬壽寺。緇白聽者。日以千數(shù)。老人率其徒觀焉。既而謂眾曰。吾殆不如也。雖然有不如我者一。吾向者。彼上人為我西堂。今西堂有彼上人者否。自是道價郁跂叢林傾挹。師智崇禮卑。如常不輕。提獎唱誘。孜孜不倦。前后登法座者。以十指數(shù)。能使所至立成寶坊。然而三衣之外。一衲周身。齏粥僅延。猶存五觀。其諸襯施。不以掛眼。且奉律精嚴。纖過無犯。以萬歷之甲申。入?yún)巧街徣A峰。登支道林講座。山林隱秀。有終焉意。未幾遷化。茶毗。斂靈骨。塔于本山。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祖住,字幻依,麓亭其號也。
姓楊氏,丹徒人。
母朱氏,夢梵比丘入其室,覺而誕。
住少沈密,不貪世緣,喜作佛事。
年十三,父母舍入龍蟠山,依朝陽受《法華》、《華嚴》諸大部經(jīng)。
年十七薙染,逾年受具,通曉諸經(jīng)大義,自謂覺識所依,非關(guān)真際。
遂擔(dān)簦游少室,依大章五載,復(fù)至伏牛依高安十二夏,先后所得,二師印可。
次游都下謁松秀二法師,盡得清涼宗旨。
淮安胡給事延住缽池山,造大藏經(jīng),作水陸無遮會。
至南京訪無極法師,居第二座,犍搥之暇,即入眾作苦事。
后徑京口萬壽寺,演《華嚴大鈔》至《入法界品》,地震天雨甘露寶華,時無極率徒與焉,妙峰、承印二禪衲亦居座下,自是道價郁跂,叢林傾挹。
住智崇禮卑,如常不輕,提獎唱誘,孜孜不倦,所至皆成寶坊。
住演四十八愿,時有異人頂白冠,冠有蛇四足來聽說法,人方怪問之,對曰:“吾乃法冠,而乃境觀。
”忽不見。
萬歷甲申,憩錫蘇之蓮華峰下,建精舍居之。
丁亥九月,忽示疾,語眾曰:“二十二日不作離散,便可再展《華嚴》,但老僧不得曲徇人情。
”至日晨起沐浴,跏趺說偈曰:“虛空無面目,無位強安排。
話頭不話頭,處處見如來。
”又曰:“今年六十六,不知做甚么。
咦!
諸人著眼看,這個消息,佛祖到來,也用他不著。
”言訖而逝,異香積時不散,三日顏色若生。
茶毗斂遺骨,塔于蓮華峰陰,壽六十有六,臘五十有四,王世貞作銘。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十
釋廣禎,字瑞庵,姓孫氏,金臺人也。
性奇譎,不齒群兒,見者異之。
心喜念佛,時喃喃作諷經(jīng)語。
龍華榮庵茂居僧錄左闡教,有重行,偶過從孫氏,禎甫七歲,見而奇之,因乞為沙彌,遂命與上足璽為弟子。
少長,即喜以聲音為佛事,調(diào)練三業(yè),精修六時。
年三十,登壇受具,大通法師教化昌隆,禎事之多聞法要。
隆慶改元,大宗伯舉為龍華住持,禎大開法社,延禪講宗師,集四方學(xué)侶,披閱大藏,闡少室、天臺兩宗。
后來諸方師匠,中興曹洞,若大千潤者,多發(fā)跡于斯。
妙峰登微時,以大藏因緣謁禎,禎為引重公卿間,道風(fēng)大著,妙峰為法門推崇,亦藉資焉。
神宗極,尤尚法化,海內(nèi)名藍知識多出其門。
丁丑春,妙峰與憨山隱居清涼,禎傾心慕之,游五頂搜訪于冰雪中。
居無何,杖錫南游,禮普陀,入天臺,隱于通玄峰頂,鳥棲鷇食,于焉三載,專精一行三昧,有所發(fā)悟。
尋謝去,回策東吳,禮長干舍利。
溯長江,陟九華,匡廬,馴黃龍白鹿,揖五老,而望香爐,繞文殊經(jīng)臺三匝,滌除玄覽以休,過黃梅求印證焉。
復(fù)游天目、武當(dāng),抵南岳求悟法華三昧處,回入伏牛,練磨眾中。
居三月,乃歸。
萬歷九年辛巳春,妙峰與憨山建大會于清涼,禎與雙林平、無遮允齊入法社。
壬午春,會罷,復(fù)與憨山結(jié)隱太行。
冬初,始還故居。
甲申奉慈圣命,同妙峰飯僧秦晉伊洛諸名山。
因出關(guān)走蘆芽,渡河華岳,覽長安,閱雁塔留影,尋草堂羅什翻經(jīng)處。
結(jié)夏圭峰,望太白太乙,略崤函而東,再入伏牛,訪嵩少,參鼻祖單傳,哭潤公,扣白馬以歸。
居頃之,復(fù)奉慈旨,赍大藏往天臺廬岳,復(fù)之清涼還報。
禎喟然嘆曰:“一介微僧,數(shù)叨慈命,撫心顧德,愧何以當(dāng)。
”乃引疾獨居,屏絕人跡,居常自足,無意于世。
生平后己先人,不以物為事,戒珠心月,秋露空寒,貌古神清,長松孤鶴,瞹然可親,凜然可敬。
達觀嘗稱之曰吾門之龍華,猶如秦鏡真能照人肝膽。
其賞鑒如此。
禎抱疾期年,一日召諸弟子曰:“吾賴為佛子,愧無補法門,但耿耿此心,不敢辜負佛恩耳。
生謂我不足,死當(dāng)我有馀。
爾其勉之,予行矣。
”言訖而逝,時萬歷十有七年五月二十三日也。
壽六十有二,臘三十有奇,葬于京西北海之隆禧寺左,憨山為之銘。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九
釋德住,字寶山,姓張氏,劍川人也。
童行超然,不為俗染。
明嘉靖癸亥,入雞足山受度。
初居圣峰,究心宗學(xué),忽一笠飄然行腳中州,至伏牛山,主僧北人,格于語音,閉門不納。
山因立一足,亭亭門外,寂然一定,經(jīng)七晝夜,立處不偏不倚,不移尺寸,寺僧嘗布灰驗其左右,眾始嘆異。
后額其處曰“云南鐵足羅漢”云。
及還滇,隱幻住庵。
值圣峰災(zāi),與妙峰分道叩募,復(fù)恢舊基,重搆新宇。
年至耄耋始化。
共 2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