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法上

相關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簡介

海東高僧傳·卷第一
釋義淵。
句高麗人也。
世系緣致咸莫聞也。
自隸剃染。
善守律儀。
慧解淵深。
見聞泓博。
兼得儒玄。
為一時道俗所歸。
性愛傳法。
意在宣通。
以無上法寶。
光顯實難。
未辨所因。
聞。
前齊定國寺沙門法上
戒山慧海。
肅物范人。
歷跨齊世為都統(tǒng)。
所部僧尼不減二百萬。
而上綱紀將四十年。
當文宣時盛弘釋典。
內(nèi)外闡揚。
黑白咸??。
景行既彰。
逸響遐被。
是時句高麗大圣相王高德。
乃深懷正信。
崇重大乘。
欲以釋風被之海曲。
然莫測其始末緣由。
自西徂東年世帝代。
故件錄事條。
遣淵乘帆向鄴。
啟發(fā)未聞。
其略曰。
釋迦文佛。
入涅槃來。
至今幾年。
又在天竺。
經(jīng)歷幾年。
方到漢地。
初到何帝。
年號是何。
又齊陳佛法誰先從爾。
至今歷幾年帝。
請乞具注。
其十地。
智度。
地持。
金剛般若等諸論本。
誰述作著論。
緣起靈瑞所由有傳記不。
謹錄咨審。
請垂釋疑。
答云。
佛以姬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生。
十九出家。
三十成道。
當穆王二十四年癸未。
王聞西方有化人出。
便即西入。
至竟不還。
以此為驗。
四十九年在世。
滅度至今齊世武平七年丙申。
凡一千四百六十五年。
后漢明帝永平。
經(jīng)法初來。
魏晉相傳。
吳孫權赤烏年。
康僧會適吳。
方弘教法。
地持阿僧伽比丘從彌勒菩薩受得其本。
至晉安帝隆安年。
曇摩讖于姑藏為河西王沮渠蒙遜譯。
摩訶衍論。
是龍樹菩薩造。
晉隆安年。
鳩摩什波至長安為姚興譯。
十地論金剛般若論。
并是僧祛弟波藪槃豆造。
至魏宣武帝時。
菩提留支始翻。
答指證。
由緣甚廣。
今略舉要。
淵服膺善誘。
博通幽奧。
辯高灸輠。
理究連環(huán)。
曩日舊疑。
煥然冰釋。
今茲妙義。
朗若霞開。
西承慧日。
東注法源。
望懸金不刊。
傳群玉而無朽。
所謂苦海津濟。
法門梁棟者。
其惟吾師乎。
既返國揄揚大慧。
導誘群迷。
義貫古今。
英聲藉甚。
自非天質(zhì)火拔。
世道相資。
何以致如斯之極哉。
史不敘所終。
故不書。
贊曰。
佛生年月日傳記互出。
理難一定。
然淵親承法上口授而來。
乃與唐法琳辨正論所據(jù)若合符節(jié)。
當以此為指南。
然鉅儒吳世文援引古文特啟異論。
致有問對。
雖辭旨煩麗。
亦不足憑也。
釋亡名 朝代:東晉

人物簡介

海東高僧傳·卷第一
釋亡名。
句高麗人也。
志道依仁。
守真據(jù)德。
人不知而不慍。
考鐘于內(nèi)。
在邦必聞。
霈然有馀。
厥聞旁馳。
晉支遁法師貽書云。
上座竺法深。
中州劉公之弟子。
體性貞峙。
道俗綸綜。
往在京邑。
維持法綱。
內(nèi)外具瞻。
弘道之匠也。
遁公中朝重望。
其所與寄聲交好。
必宏材巨擘。
而況外國之士。
非其勝人。
寧有若斯之報耶。
且佛教既從晉行乎海東。
則宋齊之間。
應有豪杰之輩與時則奮。
而無載籍。
悲夫。
然彼宋人朱靈期(或作虛)使自高麗。
還失濟于洲上得杯渡之缽。
又齊時高麗未達佛生之事。
高僧法上。
以周昭之瑞為答。
則高人烈士。
西笑于中國。
?取綱要者固不少矣。
時無良史羅縷厥緒為恨耳。
贊曰。
古者三韓鼎峙。
開國稱王。
彼佛聲光蔑有其兆。
及感應道交。
賢德聿來。
以赴機叩。
易曰。
感而遂通。
天下之故。
順道有之矣。
始予躬詣所謂興國興福。
因有綴文記事之志。
無緣以發(fā)之。
今謬承景命。
乃以順道為傳首云(此贊當在順道傳下)。
釋志湛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齊州山荏人。出家居人頭山??草寺。寺即宋之求那跋摩。所立道場也。至湛而規(guī)模猶未替。湛于法華專務誦持。將終之日。梁沙門寶志懸知之。謂武帝曰。今日北方山荏縣人頭山??草寺。須陀洹果圣僧入滅矣。揚都道俗聞之。莫不北向致禮。故湛之終也。寂然掩息。馀無病惱。獨于兩手各屈一指而已。識者以為西竺誠于此驗所證果位。蓋謂一指初果。二指則二果也。是知湛寔初果云。筑塔人頭山。其石灰泥土。雖鳥獸莫污蔑。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讀誦篇第八
釋志湛。
齊州山荏人。
是朗公曾孫之弟子也。
立行純厚。
省事少言。
仁濟為務。
每游諸禽獸而群不為亂。
住人頭山邃谷中銜草寺。
寺即宋求那跋摩之所立也。
讀誦法華用為常業(yè)。
將終之日。
沙門寶志奏梁武曰。
北方山荏縣人住今銜草寺須陀洹果圣僧者今日入涅槃。
楊都道俗聞志此告。
皆遙禮拜。
故湛之亡也。
寂無馀惱。
端然氣絕。
兩手各舒一指。
有西天竺僧解云。
若二果者舒兩指。
驗湛初果也。
還收葬于人頭山。
筑塔安之。
石灰泥涂。
鳥狩不敢凌污。
今猶存焉又范陽五侯寺僧。
失其名。
常誦法華。
初死之時權殯堤下。
后遷改葬。
骸骨并枯惟舌不壞。
雍州有僧亦誦法華。
隱于白鹿山。
感一童子常來供給。
及死置尸巖下。
馀骸枯朽惟舌如故。
齊武成世。
并州東看山側有人掘地。
見一處土其色黃白。
與旁有異。
尋見一物狀如兩唇。
其中有舌鮮紅赤色。
以事聞奏。
帝問諸道人。
無能知者。
沙門大統(tǒng)法上奏曰。
此持法華者。
六根不壞報耳。
誦滿千遍其徵驗乎。
乃敕中書舍人高珍曰卿是信向之人。
自往看之必有靈異。
宜遷置凈所設齋供養(yǎng)。
珍奉敕至彼。
集諸持法華沙門。
執(zhí)爐潔齋。
繞旋而咒曰。
菩薩涅槃年代已遠。
像法流行奉無謬者。
請現(xiàn)感應。
才始發(fā)聲。
此之唇舌一時鼓動。
雖無響及而相似讀誦。
諸同見者莫不毛豎。
珍以狀聞。
詔遣石函藏之遷于山室云。
又元魏北代。
乘禪師者。
受持法華精勤匪懈。
命終托河東??氏為第五子。
生而能言。
自陳宿世不愿處俗。
其父任北肆州刺史。
隨任便往中山七帝寺。
尋得本時弟子。
語曰。
汝頗憶從我度水往狼山不。
乘禪師者我身是也。
房中靈幾可速除之。
父母恐其出家。
便與納室。
爾后便忘宿命之事。
而常興厭離。
端拱靜居。
又太和初年。
代京閹官自慨刑馀。
不逮人族。
奏乞入山修道。
有敕許之。
乃赍一部花嚴。
晝夜讀誦禮悔不息。
夏首歸山。
至六月末。
髭鬢盡生復丈夫相。
還狀奏聞。
高祖信敬由來。
忽見驚訝更增常日。
于是大代之國花嚴一經(jīng)因斯轉(zhuǎn)盛。
并見侯君素旌異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僧人。一作菩提留支,意譯道希。北天竺人。學宗世親大乘瑜伽,通三藏,工咒術。神悟聰敏,洞善方言。北魏宣武帝永平初至洛陽,住永寧寺,率領七百梵僧,主持翻譯佛經(jīng)。后隨東魏遷鄴城,繼續(xù)譯經(jīng),前后近三十年。有《入楞伽經(jīng)》等三十部,一百零一卷。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華言道希。遍通三藏。妙入總持。志在弘法。永平初。東臻洛都。宣武皇帝處之永寧大寺。時梵僧七百。推為元匠。初翻十地。帝親筆受。及孝靜帝。遷都漳鄴。歷天平二十馀年。出佛名入楞伽法集深密等經(jīng)。勝思惟大寶積法華涅槃等論。沙門僧朗道湛侍中崔光等筆受。凡三十九部。一百二十七卷。時信士李廓撰眾經(jīng)目錄。其標擬流支尤悉。嘗謂其所居之室。經(jīng)論梵夾殆盈萬。所翻藁本。滿一間屋。 然而神悟聰敏。洞善方言。妙工祝術。嘗漱灌。人無為汲者。因作梵語。以柳指并。才數(shù)遍。水上涌井欄。就酌用之。
續(xù)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初
菩提流支。
魏言道希。
北天竺人也。
遍通三藏。
妙入總持。
志在弘法廣流視聽。
遂挾道宵征遠蒞蔥左。
以魏永平之初。
來游東夏。
宣武皇帝。
下敕。
引勞。
供擬殷華。
處之永寧大寺。
四事將給七百梵僧。
敕以留支為譯經(jīng)之元匠也。
其寺本孝明皇帝熙平元年。
靈太后胡氏所立。
在宮前閶闔門南御道之東。
中有九層浮圖。
架木為之。
舉高九十馀丈。
上有金剎復高十丈。
出地千尺。
去臺百里已遙見之。
初營基日掘至黃泉。
獲金像三十二軀。
太后以為嘉瑞。
奉信法之徵也。
是以飾制瑰奇窮世華美。
剎表置金寶瓶。
容二十五斛。
承露金盤一十一重。
鐵鎖角張。
盤及鎖上皆有金鐸。
如一石甕。
九級諸角皆懸大鐸。
上下凡有一百三十枚。
其塔四面九間。
六窗三戶。
皆朱漆扉扇。
垂諸金鈴。
層有五千四百枚。
復施金鐸鋪首。
佛事精妙。
殫土木之工。
繡柱金鋪驚駭心目。
高風永夜鈴鐸和鳴。
鏗鏘之音聞十馀里。
北有正殿。
形擬太極。
中諸像設金玉珠繡。
作工巧奇冠絕當世。
僧房周接千有馀間。
臺觀星羅參差間出。
彫飾朱紫繢以丹青。
栝柏楨松異草叢集。
院墻周匝皆施椽瓦。
正南三門樓開三道三重。
去地二百馀尺狀若天門。
赫奕華麗。
夾門列四力士四師子。
飾以金玉莊嚴煥爛。
東西兩門例皆如此。
所可異者。
唯樓兩重北門通道但路而置。
其四門外樹以青槐。
亙以淥水。
京師行旅多庇其下。
路斷飛塵不由渰云之潤。
清風送涼豈藉合歡之發(fā)。
乃詔中書舍人常景制寺碑。
景河內(nèi)人。
敏學博通知名海內(nèi)。
太和十九年。
高祖擢為修律博士。
有詔令刊定條格。
永成通式。
景乃商攉今古。
條貫科猷。
即魏律二十篇是也。
歷官中書舍人黃門侍郎秘書監(jiān)幽州刺史。
居室貧儉事若農(nóng)家。
唯有經(jīng)史盈車。
所著文集百馀篇。
給事中封煒伯。
作序行世。
寺既初成。
明帝及太后共登浮圖。
視宮中如掌內(nèi)。
下臨云雨上天清朗。
以見宮內(nèi)事故。
禁人不聽登之。
自西夏東華游歷諸國者。
皆曰。
如此塔廟閻浮所無孝昌二年。
大風撥屋拔樹。
剎上寶瓶隨風而墮入地丈馀。
復命工人更安新者。
至永熙三年二月。
為天所震。
帝登淩云臺望火。
遣南陽王寶炬錄尚書長孫稚。
將羽林一千來救。
于斯時也。
雷雨晦冥霰雪交注。
第八級中平旦火起。
有二道人不忍焚燼投火而死。
其焰相續(xù)經(jīng)馀三月。
入地剎柱乃至周年。
猶有煙氣。
其年五月。
有人從東萊郡至云。
見浮圖在于海中光明儼然。
同睹非一。
俄而云霧亂起失其所在。
至七月。
平陽王為侍中斛斯椿所挾。
西奔長安。
至十月。
而洛京遷于漳鄴。
先時流支奉敕。
創(chuàng)翻十地。
宣武皇帝命章一日親對筆受。
然后方付沙門僧辯等。
訖盡論文。
佛法隆盛英俊蔚然。
相從傳授孜孜如也。
帝又敕清信士李廓。
撰眾經(jīng)錄。
廓學通玄素條貫經(jīng)論。
雅有標擬。
故其錄云。
三藏流支自洛及鄴。
爰至天平二十馀年。
凡所出經(jīng)。
三十九部。
一百二十七卷。
即佛名楞伽法集深密等經(jīng)。
勝思惟大寶積法華涅槃等論是也。
并沙門僧朗道湛。
及侍中崔光等筆受。
具列唐貞觀內(nèi)典錄。
廓又云。
三藏法師流支房內(nèi)經(jīng)論梵本。
可有萬甲。
所翻新文筆受藁本。
滿一間屋。
然其慧解與勒那相亞。
而神悟聰敏。
洞善方言兼工咒術則無抗衡矣。
嘗坐井口。
澡罐內(nèi)空。
弟子未來無人汲水。
流支乃操柳枝聊撝井中。
密加誦咒才始數(shù)遍。
泉水上涌平及井欄。
即以缽酌用之盥洗。
傍僧具見莫測其神。
咸共嘉嘆大圣人也。
流支曰。
勿妄褒賞。
斯乃術法。
外國共行此方不習。
謂為圣耳。
懼惑世網(wǎng)遂秘不宣。
于時又有中天竺僧勒那摩提。
魏云寶意。
博瞻之富理事兼通。
誦一億偈。
偈有三十二字。
尤明禪法意存游化。
以正始五年初屆洛邑。
譯十地寶積論等大部二十四卷。
又有北天竺僧佛陀扇多。
魏言覺定。
從正光元年。
至元象二年。
于洛陽白馬寺及鄴都金華寺。
譯出金剛上味等經(jīng)十部。
當翻經(jīng)日。
于洛陽內(nèi)殿。
流支傳本。
馀僧參助。
其后三德乃徇流言。
各傳師習不相詢訪。
帝以弘法之盛。
略敘曲煩。
敕三處各翻訖乃參校。
其間隱沒互有不同致有文旨。
時兼異綴。
后人合之共成通部。
見寶唱等錄。
初寶意沙門神理標異。
領牒魏詞偏盡隅隩。
帝每令講華嚴經(jīng)。
披釋開悟精義每發(fā)。
一日正處高座。
忽有持笏執(zhí)名者。
形如大官云奉天帝命來請法師講華嚴經(jīng)意曰。
今此法席尚未停止。
待訖經(jīng)文當從來命。
雖然法事所資獨不能建。
都講香火維那梵唄咸亦須之。
可請令定。
使者即如所請見講諸僧。
既而法事將了。
又見前使。
云奉天帝命故來下迎。
意乃含笑熙怡告眾辭訣。
奄然卒于法座。
都講等僧亦同時殞。
魏境聞見無不嗟美。
時又有沙門法場于洛陽譯辯意長者問經(jīng)一卷。
雖闕傳對而是正文。
法上錄。
又熙平元年。
有南天竺波羅柰城婆羅門。
姓瞿曇氏。
名般若流支。
魏言智希。
從元年至興和末。
于鄴城。
譯正法念圣善住回諍唯識等經(jīng)論。
凡一十四部。
八十五卷。
沙門曇林僧昉等筆受。
當時有沙門菩提流支與般若流支前后出經(jīng)。
而眾錄傳寫率多輕略。
各去字但云流支。
而不知是何流支。
迄今群錄譯目相涉難得詳定。
又期城郡守楊衒之。
撰洛陽伽藍記五卷。
故其序略云。
三墳五典之說。
九流百氏之言。
并理在人區(qū)而義非天外。
至如一乘二諦之言。
六通三達之旨。
西域備詳東土靡記。
若夫頃日感夢滿月流光。
陽門飾毫眉之象。
夜臺圖紺發(fā)之形。
爾來奔競其風遂廣。
至如晉室永嘉寺。
惟有四十二。
皇魏受圖嵩洛京寺出馀千數(shù)。
皆帝王士庶篤信經(jīng)營。
名僧異瑞紛綸間起。
今采摘祥異者。
具以注之。
文多不載。
時西魏文帝大統(tǒng)中。
丞相宇文黑泰。
興隆釋教崇重大乘。
雖攝總萬機而恒揚三寶。
第內(nèi)常供百法師。
尋討經(jīng)論講摩訶衍。
又令沙門曇顯等。
依大乘經(jīng)。
撰菩薩藏眾經(jīng)要及百二十法門。
始從佛性終盡融門。
每日開講。
即恒宣述以代先舊。
五時教跡迄今流行。
香火梵音禮拜唱導。
咸承其則。
雖山東江表乃稱學海。
儀表有歸未能逾矣。
至周文帝二年。
有波頭摩國律師攘那跋陀羅。
周言智賢。
共耶舍崛多等。
譯五明論。
謂聲醫(yī)工術及符印等。
并沙門智仙筆受。
建武帝天和年。
有摩勒國沙門達摩流支。
周言法希。
奉敕為大蒙宰晉陽公宇文護。
譯婆羅門天文二十卷。
又令摩伽陀國禪師阇那耶舍。
周言藏稱。
共弟子阇那崛多等。
于長安故域四天王寺。
譯定意天子問經(jīng)六部。
沙門圓明道辯。
及城陽公蕭吉等筆受。
那連提黎耶舍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華言尊稱。
北竺烏傷國人。
弱冠出家。
備聞正教。
既登具足。
遍訪圣蹤。
天梯石臺之奇。
龍廟寶塔之勝。
并躬頂禮。
無所遺逸。
嘗有異尊者。
見舍而謂之曰。
茍能靜脩。
當證道果。
游涉徒勞。
終無所成舍不從艱關諸國。
乃屆齊境。
則文宣皇帝。
天寶七年。
也。
時舍齒方強仕。
氣貌雄雅。
物議憚之。
詔安置天平寺。
號翻經(jīng)三藏。
禮遇隆至。
內(nèi)出梵本千馀夾。
為建道場。
以示尊崇。
帝躬拜伏。
顧謂群臣曰。
此三寶洪基也。
故宜偏敬。
初譯眾經(jīng)五十馀卷。
詔昭玄大統(tǒng)沙門法上等。
二十馀人監(jiān)掌。
沙門法智。
居士萬天懿。
度語。
未幾詔授舍昭玄統(tǒng)。
俄為都。
及齊歷告終。
教亦隨替。
避地東南。
不遑寧處。
綿歷四載。
有隋御宇。
光復大法。
開皇二年。
七月。
奉璽書。
偕弟子道密等入京。
居大興善寺。
冬十二月。
即事翻譯。
前后出菩薩見寶月藏日藏法勝毗曇像頭精舍大乘總持等經(jīng)論一十七部。
并沙門法纂僧琛明芬。
給事李道寶等筆受。
昭玄統(tǒng)沙門曇延。
昭玄都沙門靈藏等二十馀人。
監(jiān)護。
舍年邁行厲。
每以舍利弗陀羅尼自課。
夢身作佛。
境界殊妙。
后住廣濟寺。
為外國僧主。
撫存羈旅。
得其歡心焉。
久之不疾而化。
適滿百齡。
開皇九年。
八月二十九日也。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篇二
那連提黎耶舍。
隋言尊稱。
北天竺烏場國人。
正音應云鄔荼。
荼音持耶反。
其王與佛同氏。
亦姓釋迦。
剎帝利種。
隋云土田主也。
由劫初之時先為分地主。
因即號焉。
今所謂國王者是也。
舍年十七發(fā)意出家。
尋值名師備聞正教。
二十有一得受具篇。
聞諸宿老嘆佛景跡。
或言。
某國有缽。
某國有衣。
頂骨牙齒神變非一。
遂即起心愿得瞻奉。
以戒初受須知律相。
既滿五夏發(fā)足游方。
所以天梯石臺之跡。
龍廟寶塔之方。
廣周諸國。
并親頂禮僅無遺逸。
曾竹園寺一住十年。
通履僧坊多值明德。
有一尊者深識人機。
見語舍云。
若能靜修應獲圣果。
恐汝游涉終無所成。
爾日雖聞情無領悟。
晚來卻想悔將何及。
耶舍北背雪山。
南窮師子。
歷覽圣跡仍旋舊壤。
乃睹烏場國主真大士焉。
自所經(jīng)見罕儔其類。
試略述之。
安民以理民愛若親。
后夜五更先禮三寶。
香花伎樂竭誠供養(yǎng)。
日出升殿方覽萬機。
次到辰時香水浴像。
宮中常設日百僧齋。
王及夫人。
手自行食。
齋后消食習諸武藝。
日景將昳寫十行經(jīng)。
與諸德僧共談法義。
復與群臣量議治政。
暝入佛堂自奉燈燭。
禮拜讀誦各有恒調(diào)。
了其常業(yè)乃還退靜。
三十馀年斯功不替。
王有百子。
誠孝居懷。
釋種馀風胤流此國。
但以寺接山阜。
野火所焚。
各相差遣四遠投告。
六人為伴。
行化雪山之北。
至于峻頂。
見有人鬼二路。
人道荒險鬼道利通。
行客心迷多尋鬼道。
漸入其境。
便遭殺害。
昔有圣王。
于其路首。
作毗沙門天王石像。
手指人路。
同伴一僧錯入鬼道。
耶舍覺已。
口誦觀音神咒。
百步追及。
已被鬼害。
自以咒力得免斯厄。
因復前行。
又逢山賊。
專念前咒便蒙靈衛(wèi)。
賊來相突對目不見。
循路東指到芮芮國。
值突厥亂西路不通。
反鄉(xiāng)意絕。
乃隨流轉(zhuǎn)。
北至泥海之旁。
南岠突厥七千馀里。
彼既不安遠投齊境。
天保七年屆于京鄴。
文宣皇帝極見殊禮偏異恒倫。
耶舍時年四十。
骨梗雄雅物議憚之。
緣是文宣禮遇隆重。
安置天平寺中。
請為翻經(jīng)。
三藏殿內(nèi)梵本千有馀夾。
敕送于寺。
處以上房。
為建道場供窮珍妙。
別立廚庫以表尊崇。
又敕昭玄大統(tǒng)沙門法上等二十馀人。
監(jiān)掌翻譯。
沙門法智居士萬天懿傳語。
懿元鮮卑。
姓萬俟氏。
少出家?guī)熎帕_門。
而聰慧有志力。
善梵書語工咒符術。
由是故名預參傳焉。
初翻眾經(jīng)五十馀卷。
大興正法。
弘暢眾心。
宣帝重法殊異。
躬禮梵本顧群臣曰。
此乃三寶洪基。
故我偏敬。
其奉信推誠為如此也。
耶舍每于宣譯之暇。
時陳神咒。
冥救顯助立功多矣。
未幾授昭玄都。
俄轉(zhuǎn)為統(tǒng)。
所獲供祿不專自資。
好起慈惠樂興福業(yè)。
設供飯僧施諸貧乏。
獄囚系畜咸將濟之。
市廛鬧所多造義井。
親自漉水津給眾生。
又于汲郡西山建立三寺。
依泉旁谷制極山美。
又收養(yǎng)厲疾男女別坊。
四事供承務令周給。
又往突厥客館。
勸持六齋。
羊料放生受行素食。
又曾遇病百日不起。
天子皇后躬問起居。
耶舍嘆曰。
我本外客。
德行未隆。
乘輿今降。
重法故爾。
內(nèi)撫其心慚懼交集。
健德之季周武克齊。
佛教與國一時平殄。
耶舍外假俗服。
內(nèi)襲三衣。
避地東西不遑寧息。
五眾彫窘投厝無所。
儉餓溝壑者。
減食施之。
老病扶力者。
隨緣濟益。
雖事力匱薄。
拒諫行之而神志休強。
說導無倦。
此負留難便歷四年。
有隋御寓。
重隆三寶。
開皇之始。
梵經(jīng)遙應。
爰降璽書。
請來弘譯。
二年七月。
弟子道密等。
侍送入京。
住大興善寺。
其年季冬草創(chuàng)翻譯。
敕昭玄統(tǒng)沙門曇延等三十馀人。
令對翻傳。
主上禮問殷繁。
供奉隆渥。
年雖朽邁行轉(zhuǎn)精勤。
曾依舍利弗陀羅尼。
具依修業(yè)。
夢得境界。
自身作佛。
如此靈祥雜沓。
其例非一后移住廣濟寺。
為外國僧主。
存撫羈客。
妙得物心。
忽一旦告弟子曰。
吾年老力微不久去世。
及今明了誡爾門徒。
佛法難逢宜勤修學。
人身難獲慎勿空過。
言訖就枕。
奄爾而化。
時滿百歲。
即開皇九年八月二十九日也。
初耶舍先逢善相者云。
年必至百。
亦合登仙。
中壽果終。
其言驗矣。
登仙冥理猶難測之。
然其面首形偉特異常倫。
頂起肉髻聳若云峰。
目正處中上下量等。
耳高且長輪埵成具。
見人榮相未比于斯。
固是傳法之碩德也。
法主既傾哀驚道俗。
昭隆之事將漸墜焉。
凡前后所譯經(jīng)論。
一十五部。
八十馀卷。
即菩薩見實月藏日藏法勝毗曇等是也。
并沙門僧深明芬給事李道寶等度語筆受。
昭玄統(tǒng)沙門曇延昭玄都沙門靈藏等二十馀僧。
監(jiān)護始末。
至五年冬。
勘練俱了。
并沙門彥琮制序具見齊周隋二經(jīng)錄。
尋耶舍游涉四十馀年。
國五十馀。
里十五萬。
瑞景靈跡勝寺高僧。
駛水深林山神海狩。
無非奉敬。
并預懲降。
事既廣周未遑陳敘。
沙門彥琮為之本傳。
具流于世。
時又有同國沙門毗尼多流支。
隋言滅喜。
不遠五百由旬。
來觀盛化。
開皇二年。
于大興善。
譯象頭精舍大乘總持經(jīng)二部。
給事李道寶傳沙門法纂筆受。
沙門彥琮制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齊僧。魏末游止鄴中,居無定所,常至法會。有異行不可思議。文宣帝天保年中,令釋道角法,曇顯勝道士陸修靜。于時齊境黜道崇佛。后不知所終。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五 護教科
當魏之季。
每游鄴都。
茍法會所在。
長唱散說。
無復聽密理了義。
雖驅(qū)逐之不去。
時人以此奇之。
然而儀服疏陋。
出處猥濫。
頗致慢易。
時昭玄統(tǒng)上法師
獨深加存撫。
至遺飲食之資。
以賞其狂放。
天保中。
尊向佛乘。
梁武皇帝。
亦以正信自持。
專志釋氏。
天監(jiān)三年。
詔廢老子教。
道士陸脩靜。
不勝其憤。
乃與弟子。
叛而來歸。
散寶玉以啖左右。
而上惑其說。
即詔沙門道士。
以術角勝負。
爾時道士。
能使衣缽騰舉。
梁柱傾側。
若有鬼物者。
沙門眩視莫敢動。
侍衛(wèi)竊笑。
以道士寔勝。
于是脩靜詫曰。
神通所以抑挫強侮爾。
沙門現(xiàn)一。
我當現(xiàn)二。
今遽屈退。
事固可見矣。
聞之。
詔玄統(tǒng)脩靜親角。
玄統(tǒng)曰。
方術小伎。
俗儒恥之。
況我輩出世者哉。
茲勢不獲已。
顧宜令最下座僧應詔。
時顯居末席。
且被酒扶掖以前。
笑語脩靜等曰。
向者所謂現(xiàn)一現(xiàn)二。
深有其旨矣。
遂翹足而立曰。
吾已現(xiàn)一。
卿可現(xiàn)二。
李眾??眙。
顯曰。
向者衣缽騰舉。
亦何足以夸我輩哉。
因取稠禪師衣缽。
使祝之。
皆自若。
復以衣缽置棟梁。
使祝之。
亦無他。
李眾相顧失色。
乃抗言曰。
佛氏自以其教為內(nèi)教。
而以馀教為外教。
內(nèi)小而外大。
是彼自知其小矣。
尚何論。
顯應聲曰。
然則天子處內(nèi)。
可以謂之小乎。
脩靜輩語塞。
怒。
詔道士。
三爵臺。
效神仙飛升。
否則斬以徇。
是日死者。
莫之計。
其不死者皆從薙染。
乃下詔曰。
法門不二。
真宗在一。
求之正路。
寂泊為本。
祭酒道者。
世中假妄。
俗人不悟。
乃有祇崇。
曲糵是味。
清虛焉在。
胊脯斯甘。
慈悲永隔。
異仁祠。
下乖祭典。
宜皆禁絕。
不復遵事。
頒勒近遠。
咸使知聞。
其道士歸伏者。
并付昭玄大統(tǒng)上法師。
度出家。
顯竟不知所之。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護法上
釋曇顯。
不知何人。
元魏季序游止鄴中。
棲泊僧寺的無定所。
每有法會必涉其塵。
皆通咨了義隱文。
自馀長唱散說。
便舍而就馀講。
及后解至密理。
顯便輒已在聽。
時以此奇之。
而睹其儀服猥濫名相非潔。
頻復輕削。
故初并不顧錄。
惟上統(tǒng)法師深知其遠識也。
私惠其財賄以資飲啖之調(diào)。
或因昏醉臥于道邊。
時復清卓整其神器。
及文宣受禪齊祚大興。
天保年中。
釋李二門交競優(yōu)劣。
屬道士陸修靜妄加穿鑿。
廣制齋儀縻費極繁。
意在王者遵奉。
會梁武啟運。
天監(jiān)三年。
下敕舍道。
帝手制疏文極周盡。
修靜不勝其憤。
遂與門人及邊境亡命叛入北齊。
又傾散金玉贈諸貴游。
托以襟期冀興道法。
帝惑之也。
乃出敕召諸沙門與道士對挍道術。
爾時道士咒諸沙門衣缽或舉或轉(zhuǎn)。
或咒諸方梁橫豎于地者。
沙門曾不學方術默無一對。
士女擁鬧貴賤移心。
并以靜徒為勝也。
靜乃高談自伐矜衒道術。
唱言曰。
神通權設抑挫強侮。
沙門現(xiàn)一我當現(xiàn)二。
今薄示微術。
并辭屈退。
事亦可見。
帝命上統(tǒng)令與靜捔試。
上曰。
方術小伎俗儒恥之。
況出世也。
雖然天命相拒豈得無言。
可令最下座僧對之。
時顯位居末席。
酒醉酣盛扶舉登座。
因立而笑。
眾皆憚焉。
而是上統(tǒng)所遣。
不敢有諫。
顯語李宗云。
向誇現(xiàn)術一之與二者深有致矣。
即于座上翹足而立曰。
吾已現(xiàn)一矣。
卿可現(xiàn)二。
各無言對。
顯曰。
向咒諸衣物飛舉者。
試卿術耳。
命取稠禪師衣缽咒之。
皆無動搖。
帝敕十人舉之。
不動如故。
乃以衣置諸梁木。
帖然無驗。
諸道士等相顧無顏。
猶以言辯為勝。
乃曰。
佛家自號為內(nèi)。
內(nèi)則小也。
詺道家為外。
外則大也。
顯應聲曰。
若然則天子處內(nèi)。
定小庶人矣。
靜與其眾緘口無言。
文宣處座目驗臧否。
其徙爾日皆舍邪從正求哀濟度。
未發(fā)心者敕令染剃。
故斬首者非一。
自號神仙者。
并上三爵臺。
令其投身飛逝。
悉委尸于地。
偽妄斯伏。
乃下詔曰。
法門不二真宗在一。
求之正路寂泊為本。
祭酒道者世中假妄。
俗人未悟仍有祇崇曲糵是味清虛焉在。
瞿晡斯甜。
慈悲永隔。
上異仁祠下乖祭典。
宜皆禁絕不復遵事。
頒勒遠近咸使知聞。
其道士歸伏者。
并付昭玄大統(tǒng)上法師度聽出家廣如別傳所載。
于時齊境一心奉佛。
國無兩事。
迄于隋運方漸開宗。
至今東川此??猶少。
傳者曰。
達化護持融尚馳名秦世。
小以致遠。
顯公著績高齊。
知人難哉統(tǒng)揣其骨。
則千里駿足。
異世同駕。
以貌取人。
失之自古。
則徒飾玄黃矣。
復何能抗禦之哉顯竟以放達流俗。
潛遁人世。
不知所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18—605 【介紹】: 隋僧。定州鉅鹿人,俗姓趙。少聰穎過人。出家于趙郡應覺寺。博學多聞,人稱裕善薩。入隋,文帝賜資助營山寺,號靈泉。后遷住演空寺。有《十地疏》、《地持疏》、《般若疏》、《華嚴疏》、《涅槃疏》、《四分律疏》、《圣跡記》、《佛法東行記》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姓趙。定州鉅鹿曲陽人。幼知敬僧禮像。懼聞屠殺聲。六歲即茹素。父母強破之。不可。七歲求出家。二親以資質(zhì)之妙。宜世其業(yè)。固莫之許。裕嘆曰。吾一生壞矣。遂益習復以究家學。年十五念欲遁去。而適丁父憂??鄩K之禮。罔敢弗至。既釋服竟。往趙郡應覺寺。從明寶二禪師落發(fā)。其母初未嘗聞也。年二十有二稟具。即誦四分僧祇。八日書誦俱了。刺史侯景。尤加器重。后南游漳淦。專學四分于隱公所五夏。能臻其奧。初道憑嘗以地論之指授慧光。而裕依憑法席茲久。剖奇發(fā)新。莫不推揖。齊宣帝方寵進法上。詔為大統(tǒng)。以駕御英彥。而望風趨勢者。比足立。惟裕操守無所變。上因加敬。然于華嚴涅槃地論律部。但尋舊解。若大集般若觀經(jīng)遺教等疏。則獨出淵思。而壹掃宿說。安游榮等三師雜心。嵩林二師成實。皆口傳心受。曾無遺誤。其博贍可知矣。居鄴都者十二白。內(nèi)外號之。為裕菩薩云。 會宣帝疾。詔開華嚴。昭玄諸統(tǒng)。推裕為法主。有一雄雞。常隨眾集。逮散席。乃飛鳴西南樹上。一夕殪。帝遂有瘳。內(nèi)出袈裟三百領。施裕而俾散之。又詔住官寺。固辭。知命之際。方事禪寂。未盈炎溽。而起赴檀越范陽盧氏之請。負笈者萬指。未幾還鄴。所務如舊。一日安東王樓睿。于僧前遍加禮拜。次至裕。見其有異。忽股慄流汗。即從受戒。且為營治寶山寺。齊亡。周廢二教。裕服斬缞绖帶。率其徒二十輩。遁山谷間。夜釋竺墻。晝攻魯誥。益力其所綴述。皆部粹類聚。期以貽后。屬歲薦饑。遂出卜書一卷。使坐市肆取米。占者叢鬧。得米頗多。裕亟焚其書。隋興。教亦昌盛。裕首被徵命。開皇三年。相州刺史樊叔略。創(chuàng)千法師會。而裕當元席。詔復僧職。而叔略因舉為都統(tǒng)。裕固引去。游燕趙。兩河稔其化十年。止洛之靈通寺。夜得牒于庭。若言報緣之終。在咸陽者。明年璽書下相之大慈寺。致裕入京。裕曰。咸陽之厄驗矣。竟徒步至京。詔住大興善寺。仍詔有司。議立國統(tǒng)。裕表辭再三。乃詔左仆射高穎。右仆射蘇威。納言虞慶則??偣苜R若弼等。詣寺宣旨。代帝受戒懺罪。施綾錦帛三百匹。助寶山構建。帝躬署寺額曰靈泉。而又徙步以歸。謂人曰。往來之勞非厄乎。俄徙演空寺。詔問起居。 仁壽中。帝分布所藏神尼舍利于諸州起塔。所在靈應尤多。世皆以為祥瑞。而裕獨以每所見。無非白華白樹白云。豈吉相哉。吾第恐國有喪禍也。初人弗之信。既而獻后文帝崩。相州刺史囧陽公薛胄。堂礎變玉。設齋慶賀。裕曰。流離也。宜戒慎之。胄心以為不然。后竟坐楊諒謀逆事。徙邊。仁壽之季。寒陵山筑九級浮圖。昉四級。督之急。曰事或有障。日夕并力。將八級而晉陽難作。其先見之明如此。時忽訛言裕化。而究其所從起不可得。裕曰。吾其亡矣。即誨厲門人。至七日早。作賦哀速終悲永殯二詩。夜語侍者曰。吾茲背殊痛。三更覺香氣充室??讵q稱佛名號。明相現(xiàn)時。奄爾示寂于演空寺。大業(yè)元年正月二十二日也。壽八十八。樹塔窆于寶山靈泉寺側。 裕性直威重爽塏。服章觕弊。雖貴達廝下。禮貌無所間。往來曾莫望其將迎。身佩白光奕然。照映幽晦。姿稟孝愛。母疾將歸養(yǎng)。中道聞訃而返曰。吾茲以嚴母冥福可也。志存遠大。不局偏授。故單講雙時。雅為恒度。其赴他請。非颙仰之至。不屑就。然未嘗茍簡以邀檀施。有一寺請講。暇隙見韭園。迫近法席。問知其故。裕惡之即辭去。主謝過。愿悉犁其韭四十畝。以種谷乃已。素無積蓄。好施予。寶山造石龕。名金剛勝力住持那羅延窟。鐫法滅之相于巖石。凡坐必正面西向。所服御一準律。以范來學?;蜃I其邀名。裕笑曰。使誠邀名而為善。不猶愈于邀利而為不善者乎。 有沙門亡其名。燕人也。丐一言之益以別。裕付以高僧傳曰。經(jīng)誥禪律??蛛s圣心。未若景行于此之為得也。其人欣戴而去。 裕說戒羯磨。無傳欲法。嘗入凈影寺。正值布薩。裕坐堂上見遠公傳欲??孤曉??;圻h以為有法事因緣故爾說欲。然而眾僧聽戒。豈是魔事耶?;蛞愿孢h。遠詣堂。裕曰。仁者當以身攝物。說欲之制。豈法主可為哉。遠頂禮受其語。其述著。有十地疏四卷。地持維摩般若各二卷。華嚴疏及指歸合九卷。涅槃疏六卷。大集疏八卷。四分律疏五卷。大乘義章四卷。勝鬘央掘壽觀仁王毗尼母往生論彌勒上下生遺教等諸經(jīng)。各為疏記。成實毗曇智論各鈔五卷。圣跡記二卷。佛法東行記。眾經(jīng)宗要。譯經(jīng)體式。受菩薩戒法。并戒本首尾。注華嚴等經(jīng)論序。大小乘同異論。舍利目連傳。御眾法等外。制安民論。陶神論。各十卷。?卵成殺論。字本七卷。莊紀老綱式經(jīng)。兆緯相錄。醫(yī)決符禁法文。斷水蟲序。齊世三寶記。滅法記。光師弟子十德記。僧制寺誥。十怨十志頌。齊亡消日頌。觸事伸情頌。寺破報應記。孝經(jīng)義記。三行四去頌。詩評雜集等五十卷。行于世。
續(xù)高僧傳·卷第九 義解篇五
釋靈裕。
俗姓趙。
定州鉅鹿曲陽人也。
年居童幼異行感人。
每見儀像沙門必形心隨敬。
聞屠殺聲相亦切愴胸懷。
致使鄉(xiāng)黨傳芳親緣為之止殺。
年登六歲便知受戒。
父母強之誓心無毀。
尋授章本及以千文。
不盈晦朔。
書誦俱了。
至于孝經(jīng)論語。
才讀文詞兼明注解。
由是二親偏愛望嗣門風。
年七歲啟父出家。
父以慧解夙成。
意宗繼世決誓不許。
唯令俗學專尋世務礙之道法。
裕嘆曰。
不得七歲出家。
一生壞矣。
遂通覽群籍資于父兄。
并包括異同深契幽賾。
唯老莊及易。
未預承傳。
年十五潛欲逃世。
會丁父艱。
便從世疾苫塊縈轉(zhuǎn)。
杖而能起服畢厭俗。
心猛不敢辭母。
默往趙郡應覺寺。
投明寶二禪師而出家焉。
其人亦東川之摽領也。
既初染大法敕令誦經(jīng)。
裕執(zhí)卷而誓曰。
我今將學必先要心。
三藏微言定當窮旨。
終無處中下之流。
暨于儒釋兩教。
遍須通曉也。
年始弱冠。
聞慧光律師英猷鄴下。
即往歸稟。
會已歿世才經(jīng)七日。
獨嗟無遇。
戒約何依。
乃回投憑師聽于地論。
荏苒法席終于三年。
二十有二方進具戒。
還從明寶二德求為本師。
乃皆辭曰。
吾為汝緣吾非汝師。
可往勝上所也。
遂赴定州而受大戒。
即誦四分僧祇二戒。
自寫其文。
八日之中書誦俱了。
有定州刺史侯景。
訪裕道行奏請度之。
隸入公名甚相器重。
后南游漳滏。
于隱公所偏學四分。
隨聞尋記五卷行之。
又以地論初興。
惠光開悟之元匠。
流衍弘導。
道憑即光師之所親承。
憑光并有別傳。
裕依憑法席。
晨夜幽通發(fā)奇剖新者。
皆共推揖。
有齊宣帝盛弘釋典。
大統(tǒng)法上勢覆群英。
學者望風。
向附用津僥倖。
唯裕仗節(jié)專貞。
卓然不偶倫類。
但慮未聞所聞。
用為翹結耳。
統(tǒng)深委高亮欽而敬之。
自此專業(yè)華嚴涅槃地論律部。
皆博尋舊解穿鑿新異。
唯大集般若觀經(jīng)遺教等疏。
拔思胸襟非師講授。
又從安游榮等三師聽雜心義。
嵩林二師學成實論。
功將一紀解貫二乘。
綱領有存皆備科舉。
而精爽弘贍理相兼通。
曾與諸僧共談儒教。
旁有講席。
參涉間聞兩聽同散。
竟以相聞覆述句義并無一遺。
由此鄴下擅名遐邇馳譽。
且而剛梗嚴毅守節(jié)自專。
至于都講覆述勵懷非任。
世供道望銷聲避隱。
有事不獲已者。
讓而受之。
夏居十二。
鄴京創(chuàng)講名節(jié)既著。
言令若新。
預聽歸依遂號為裕菩薩也。
皆從受戒三聚。
大法自此廣焉。
因以導物為恒務矣。
意存綱領不在章句。
致有前后重解言義不同。
亡筌者會其宗歸。
循文者失其宏趣。
會齊后染患愿講華嚴。
昭玄諸統(tǒng)舉裕以當法主。
四方一會雅為稱先。
時有雄雞一頭常隨眾聽。
逮于講散乃大鳴高飛。
西南樹上經(jīng)夜而終。
俄爾疾遂有瘳。
斯亦通感之明應也。
內(nèi)宮由是施袈裟三百領。
裕受而散之。
文宣之世立寺非一。
敕召德望并處其中。
國俸所資隆重相架。
裕時郁為稱首。
令住官寺。
乃固讓曰。
國意深重德非其人。
幸以此利授堪受者。
其高謝榮時為類若此。
有善生法供則受而無憚。
其攝引陶化又若此也。
故其所行藏。
不為世情之所同測矣。
年四十有七。
將鄰知命。
便即澄一心想禪慮巖阿。
未盈炎溽。
范陽盧氏聞風遠請。
裕乘時弘濟不滯行理。
便往赴焉。
至止講供。
常溢千人。
聽徒嘉慶前后重疊。
后還鄴下。
與諸法師連座談說。
齊安東王婁睿。
致敬諸僧次至裕前。
不覺怖而流汗。
退問知其異度。
即奉為戒師。
寶山一寺裕之經(jīng)始。
睿為施主傾撒金貝。
其潛德感人又此類也。
周氏滅齊。
二教淪沒。
乃潛形世壤。
衣以斬缞三升之布。
頭绖麻帶如喪考妣。
誓得佛法更始方襲舊儀。
引同侶二十馀人居于聚落。
夜談正理書讀俗書。
學既探幽隨覽綴述。
各有部類。
名如后列。
時屬儉歲糧粒無路。
造卜書一卷。
令占之取價。
日米二升以為恒調(diào)。
既而言若知來。
疑者叢鬧。
得米遂多。
裕曰。
先民有言。
舐蜜刃傷。
驗于今矣。
索取卜書對眾焚之。
日別自往。
須臾獲價。
卷席而歸。
所得食調(diào)及時將返。
用供同厄遂達有年。
大隋運興。
載昌釋教。
裕德光先彥即預搜揚。
開皇三年相州刺史樊叔略。
創(chuàng)弘講會延請諸僧。
并立節(jié)前標遺法明寄。
一期影向千計盈門。
裕當元帝允副玄望。
有敕令立僧官。
略乃舉為都統(tǒng)。
因語略曰。
統(tǒng)都之德。
裕德非其德。
統(tǒng)都之用。
裕用非其用。
既其德用非器。
事理難從。
僉謂。
舍于此人則薦失綱要。
后更伸請。
乃潛游燕趙。
五年行化道振兩河。
開皇十年在洺州靈通寺。
夜于庭中得書一牒。
言述命報厄在咸陽。
初莫測其然也。
至于明年。
文帝崇仰釋門遠訊髦彥。
皆云。
裕德覆時望矣。
因下詔曰。
敬問相州大慈寺靈裕法師。
朕遵崇三寶歸向情深。
恒愿闡揚大乘護持正法。
法師梵行精淳理義淵遠。
弘通玄教開導聾瞽。
道俗欽仰思作福田。
京師天下具瞻四方輻湊。
故遠召法師共營功業(yè)。
宜知朕意早入京也。
裕得書惟曰。
咸陽之厄驗于斯矣。
然命有隨遭。
可辭以疾。
又曰業(yè)緣至矣。
圣亦難違。
乃步入長安不乘官乘。
時年七十有四。
敕遣勞待令住興善。
仍詔所司咸集僧望評立國統(tǒng)。
眾議咸屬莫有異詞。
裕笑曰。
當相通委何用云云。
遂表辭請還。
置言詳覈。
帝覽表究情。
依即聽返。
仆射高穎等。
意存統(tǒng)重。
又表請留。
帝即下敕。
令且住此。
裕曰。
一國之主義無二言。
今復重留情所未可。
告門人曰。
王臣親附久有誓言。
近則侮人輕法。
退則不無遙敬。
故吾斟酌向背耳。
尋復三敕固邀。
裕較執(zhí)如上。
帝語蘇威曰。
朕知裕師綱正。
是自在人。
誠不可屈節(jié)。
乃敕左仆射高穎右仆射蘇威納言虞慶則總管賀若弼等諸公詣寺宣旨。
代帝受戒懺罪。
并送綾錦衣服絹三百段。
助營山寺。
御自注額可號靈泉。
資送優(yōu)給有逾常準。
力步而歸達于本邑。
顧而言曰。
往返之弊厄不亡乎。
由是敕問屢馳。
?錫重沓。
稽疑請決者不遠而至餐風沐道者復結于前矣。
裕末又住演空寺。
相州治西。
秉操彌堅履行逾肅。
帝聞之又下詔曰。
敬問演空寺大德靈裕法師。
朕遵仰圣教重興三寶。
欲使生靈咸蒙福力。
法師舍離塵俗投旨法門。
精誠若此。
深副朕懷。
其為國主思問如此類也。
及仁壽中年。
分布舍利諸州起塔。
多有變?nèi)稹?div id="wtzwjc1" class='inline' id='people_11922_2_283_comment'>
時人咸嘉為吉徵也。
裕聞而嘆曰。
此相禍福兼表矣。
由雜白花白樹白塔白云。
相現(xiàn)吉緣。
所為兇兆。
眾初不信之也。
俄而獻后文帝相次升遐。
一國素衣。
斯言有據(jù)。
相州刺史內(nèi)陽公薛胄所住堂礎忽變?yōu)橛瘛?div id="fylhuek" class='inline' id='people_11922_2_294_comment'>
胄謂為善徵也。
設齋慶之。
裕曰。
斯琉璃耳。
宜慎之戒之。
可禳之以福。
胄不從其言。
后楊諒起逆。
事有相緣。
乃流之邊裔。
追悔昔言不慎之晚矣。
又于寒陵山所造九級浮圖。
仁壽末歲止營四層。
裕一旦急催曰。
一切無常事有障絕。
通夜累構將結八重。
命令斷作。
僅得施座安橙。
值晉陽事故。
生民無措其手足。
裕命復懸于后載。
其先見之明皆若此也。
于時鄴下昌言。
裕師將過世矣。
道俗云合同稟歸戒。
訪傳音之無從。
裕亦信福命之云盡。
乃示誨善惡勵諸門人。
從覺不愈。
至第七日援筆制詩二首。
初篇哀速終曰。
今日坐高堂。
明朝臥長棘。
一生聊已竟。
來報將何息。
其二悲永殞曰命斷辭人路。
骸送鬼門前。
從今一別后。
更會幾何年。
至夜告侍者曰。
痛今在背。
吾將去矣。
至于三更忽覺異香滿室。
內(nèi)外驚之。
裕靜慮口緣念佛。
相繼達于明相。
奄終于演空寺焉。
春秋八十有八。
即大業(yè)元年正月二十二日也。
哀動山世。
即殯于寶山靈泉寺側。
起塔崇焉。
初裕清貞潔己正氣云霄。
器識堅明抗跡塵表。
師資傳授斯寄得人。
身佩白光映照幽晦。
眄睞高視瞻見遠近。
而奉禁自守杜絕世煩。
虔虔附道克念齊圣。
母病綿篤追赴已終。
中路聞之竟不親對。
嗟曰。
我來看母今何所看。
宜歸鄴寺為生來福耳。
割略親愛如此之類。
至于弘法軌模。
萬代宗轄。
志存遠大不??偏授。
故有單講雙時。
雅為恒度。
略文對講生常不經(jīng)必有傳講。
要須延請供承颙仰方登法座。
嘗有一處敷演將半。
因行游觀乃近韭園問其本緣云。
是講主所有。
裕曰。
弘法之始為遣過原。
惡業(yè)未傾清通焉在。
此講不可再也。
宜即散之。
便執(zhí)錫持衣徑辭而出。
講主曰。
法師但講。
此業(yè)易除耳。
復未足憂之。
便借倩村民犁具。
一時耕殺四十畝韭。
擬種谷田。
斯道俗相依。
言行無越。
一人而已。
其講悟也始微終著。
聲氣雄遠辯對無滯言罕重宣。
或一字盤桓動移數(shù)日。
或一上之中便銷數(shù)卷。
及至后講更改前科。
增減出沒乘機顯晦致學者疑焉。
裕曰。
此大士之宏規(guī)也。
豈可以恒情而斷之。
故十夏初登。
而為領袖傾敬。
或大德同集間以謔情。
及裕之臨席。
無不肅然自持諠鬧攸靜。
所以下座尼眾莫敢面參。
而性剛威爽服章粗弊。
貴達之與廝下。
承對一焉。
去來自彼曾無迎送。
故通儒開士積疑請決。
藝術異能抱策呈解。
皆頂受絕嘆。
言不寫情。
可謂坐鎮(zhèn)雅俗于斯人矣。
故鄴下諺曰衍法師伏道不伏俗。
裕法師道俗俱伏。
誠其應對無思發(fā)言成論故也。
又營諸福業(yè)。
寺宇靈儀。
后于寶山造石龕一所。
名為金剛。
性力住持。
那羅延窟面別鑴法滅之相。
山幽林竦言切事彰。
每春游山之僧。
皆往尋其文理。
讀者莫不歔欷而持操矣。
其遺跡感人如此。
自前后行施悲敬兼之。
袈裟為惠出過千領。
疾苦所及醫(yī)療繁多。
但得厚味先必奉僧。
身預倫伍片無貯納。
講授之隙正面西方。
凡所涕涶返而咽之。
一報無棄。
形不妄涉口不凈詞。
人畜訓誨絕于呵捶。
乃至責問童稚誡約門人。
自述己名彼號仁者。
苦言切斷聞者淚流。
自有師資希附斯軌年登耳順養(yǎng)眾兩堂。
簡以未具異室將撫。
言行有濫即令出眾。
非律所許。
寺法不停女人尼眾。
誓不授戒。
及所住房由來禁約不令登踐斯勵俗后代之弘略也。
沙彌受具和上德難。
故盡報不行。
自馀師證至時臨眾。
若授以三聚則七眾備傳。
故使弘法之時方聽女眾入寺。
并后入先出直往無留。
致有法席清嚴向傳宇內(nèi)。
侍者供給不預沙彌。
僧制澄正無論主客。
內(nèi)惟護法外肅愆過。
身服清修不御綾綺。
垂裙踝上四指。
衫袖僅與肘齊。
祇支極長至脛而已。
設見衣制過度則處眾割之。
故方裙正背大氈被褥。
皮革上色錢寶等物。
并不入房。
何況身履而為資具。
斯又處儉之后教矣。
常服五條由來以布。
縱有繒帛成施。
終以惠人。
祇支亦爾。
馀則弊納而已。
世有激刺。
頗用以為邀名者。
時或達之。
裕曰。
吾聞君子爭名小人爭利。
復何辭乎。
或曰。
名本利緣耳。
裕曰。
吾得利便失名矣。
又曰。
此乃詐為善相。
答曰。
猶勝真心為罪也。
時人以為佳言。
其志行之儀可垂世范。
故傳者不漏其節(jié)焉。
自年三十即存著述。
初造十地疏四卷。
地持維摩波若疏各兩卷。
華嚴疏及旨歸合九卷。
涅槃疏六卷。
大集疏八卷。
四分律疏五卷。
大乘義章四卷。
勝鬘央掘壽觀仁王毗尼母往生論上下生遺教等諸經(jīng)各為疏記。
成實毗曇智論各抄五卷。
圣跡記兩卷佛法東行記眾經(jīng)宗要譯經(jīng)體式受菩薩戒法并戒本首尾注華嚴等經(jīng)論序大小乘同異論舍利目連傳御眾法等。
各有聚類。
宗要可傳。
又制安民論陶神論各十卷。
勸信釋宗論?卵成殺論字本七卷。
莊記老綱式經(jīng)兆緯相錄醫(yī)決符禁法文斷水蟲序齊世三寶記滅法記光師弟子十德記僧制寺誥十怨十志頌齊亡消日頌觸事申情頌寺破報應記孝經(jīng)義記三行四去頌詩評并雜集等五十馀卷。
久行于世。
言無華侈。
微涉古制。
略情取理者久而味之。
又凡授法意專行用。
有返斯趣者。
告曰。
原圣人垂教教被行人。
人既不行還同不學。
有違者驅(qū)出。
斯又重法成人者也。
觀裕安民陶神二論。
意在傳燈惠流民品。
篤識高行此焉攸屬。
有黃龍沙門。
鄴中同聽經(jīng)論。
禪律罔不吞委行解相貫。
學者傳之將返燕郡。
故來別裕。
乃致請曰。
愿垂示一言要法所謂即解即行而能長益沙門道行者。
裕曰。
必如來言臨別相告。
后將首路。
裕曰。
經(jīng)誥禪律恐雜圣心。
高僧一傳即凡景行。
輒以相酬可為神用耳。
其人欣戴赍傳還鄉(xiāng)。
斯寔殷鑒物表機悟有宗也。
又生常處眾必先端首。
說戒羯磨無傳欲法。
諷諫之術聞者如流。
當于京輦入凈影寺。
正值布薩徑坐堂中。
見遠公說欲。
??孤曉?。
慧遠讀疏而云。
法事因緣眾僧聽戒。
可是魔說。
合座驚起怪斥其言。
識者告遠。
遠趨而詣堂。
裕曰。
聞仁弘法身令易傳。
凡習尚欣。
圣禁寧準。
遠頂禮自誡銜泣受之。
由是至終遠常赴集。
其生物信順皆若此焉。
自東夏法流。
化儀異等。
至于立教施行取信千載者。
裕其一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23—592 【介紹】: 隋僧。敦煌人,俗姓李。好學。三歲即心樂出家。早孤,十三歲剃度為僧。博涉經(jīng)論。及北周滅齊,武帝敕前修大德之沙門集于殿,宣布廢佛教,諸僧不敢言,獨慧遠抗聲力爭,帝無以難之。尋潛于汲郡西山勤修無倦。入隋,召至京,住凈影寺,常居講說,四方投學者七百余人。文帝開皇十二年奉敕令知翻譯,旋卒。著有《地持疏》、《十地疏》、《華嚴疏》、《涅槃疏》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五 護教科
姓李。
燉煌人。
后徙居上黨之高都。
幼失所怙。
其季父善提誘。
三歲即知出家。
七歲就鄉(xiāng)塾。
功力能倍恒兒。
年十三。
澤州東山古賢寺僧思禪師??以南。
詣懷州北山丹谷。
剪??。
年十六。
遣從阇黎湛律師。
往鄴學大小經(jīng)論。
俄從上統(tǒng)為和上。
順都為阇黎。
光師十大弟子為證戒。
以進具時論榮之。
卒究四分律于大隱律師。
出滅諍犍度文句。
今行世。
復專師上統(tǒng)。
七年。
設席受徒。
令譽載道。
尋歸鄉(xiāng)里之清化寺。
眾樂之。
率金帛為興會。
承光二年。
春齊亡。
周武帝廢教。
遠偕諸大德。
并赴行在所。
詔曰朕受天命。
撫育萬民。
三教不同。
難以施化。
然六經(jīng)儒教。
文弘治術。
故須存立。
其馀二教免罷。
有異議者。
請悉心以聞。
時沙門大統(tǒng)法上等。
五百馀人默然無復對。
但相顧失色而已。
詔頻趣之。
于是遠進曰。
佛法之入中國。
生民賴以脩善去惡。
陛下恃勢力。
而破滅之。
其無乃已甚。
且陛下奉天。
奉天而行。
天奉佛而行。
陛下如此。
寧不畏天乎。
不畏天則不畏地獄。
地獄諸苦。
吾知陛下之不能辭矣。
帝大怒。
瞪視遠曰。
朕欲治安百姓爾焉。
恤其他。
遂引退。
統(tǒng)衍法師。
執(zhí)遠手泣而謝曰。
子曾不懼鼎鑊刀鋸之酷。
而于天子之威。
誠護法之切如是。
遠曰當時急。
亦豈復顧身命哉。
因遁居汲之西山訖三年。
誦法華維摩滿千遍。
以祈復教。
大象二年帝有疾。
詔東西兩京。
立陟岵寺。
處菩薩僧。
就少林寺長講。
仍詔近遠諸德安置。
隋氏革命。
遠率舊齒。
翱翔洛邑。
開皇初。
詔授沙門都。
辭不允。
五年澤州刺史千金公。
請開導迎與俱。
七年春。
過定州。
道上黨。
留以開夏講。
尋被詔。
偕六大德入都。
住大興善寺。
勞問殷勤。
供養(yǎng)隆倍。
頃之詔別筑靜影寺于天門之南。
大街之右。
而遷居焉。
雖堂宇未成。
而海內(nèi)之士麇至。
日夕陶冶。
必于成器。
盈七百馀人。
其擔簦負笈。
相繼而趨者。
尚未已也。
十二年詔知翻譯。
是年卒于凈影寺。
壽七十。
帝聞哀慟。
嘆曰國喪二寶柰何。
蓋大儒李德林。
亦以是月卒云。
遠長八尺五寸。
眼長三寸。
腰九圍。
正氣雄逸。
道風齊肅。
慈悲及物。
在清化時畜一鵝。
常隨鐘鼓。
集輪下。
若聽講狀。
遠入關。
鵝棲宿廊廡。
晝夜鳴號不已。
眾患之。
附使達京。
至凈影門放之。
即騰翔呼叫入房。
若素所識者。
自爾其狀。
不異清化。
而獨于布薩無所與。
如是六載后忽不肯入堂。
又澤州所寓寺柱座足一時俱陷。
始遠以勞苦。
致心痛疾。
至是食減形羸。
久之因用林慮山中禪者。
數(shù)息之法。
對治。
良驗。
由是一夏習定。
殊覺靜樂。
嘗遇僧稠而問焉。
稠云此心住利根之境界耳。
若善調(diào)攝。
堪為觀行。
故遠每于講次遇定宗。
未嘗不贊美。
以勉學者。
著地持疏五卷。
十地疏十卷。
華嚴疏七卷。
涅槃疏十卷。
維摩勝鬘壽觀溫室等疏。
并以四言成句勒卷。
又著大乘義章十四卷。
合二百四十九科。
分為五聚。
蓋教法義法染凈雜也。
方著地持疏夢登須彌絕頂周覽。
但見海水。
而紫金色像。
在寶樹下。
北首而臥。
蒙冒塵埃。
遠敬禮已。
而拂之以衣。
頓覺光凈。
又著涅槃疏畢。
未敢即出。
夢手塑七佛八菩薩像。
還自繢飾。
像復次第起行。
后一像繢飾將終。
旁有一人。
索筆代成之。
此皆其議論。
足以利益世間相也。
于戲偉矣。
續(xù)高僧傳·卷第八 義解篇四
釋慧遠。
姓李氏。
燉煌人也。
后居上黨之高都焉。
天縱疏朗儀止沖和。
局度通簡崇覆高邈。
幼喪其父與叔同居。
偏蒙提誘示以仁孝。
年止三歲心樂出家。
每見沙門愛重崇敬。
七歲在學功逾常百。
神志峻爽見稱明智。
十三辭叔。
往澤州東山古賢谷寺。
時有華陰沙門僧思禪師。
見而度之。
思練行高世眾所宗仰。
語遠云。
汝有出家之相。
善自愛之。
初令誦經(jīng)。
隨事訓誨。
六時之勤未勞呼策。
登為虐暴不安。
攜以南詣懷州北山丹谷。
每以經(jīng)中大義問師。
皆是玄隱。
深知長有成器也。
年十六。
師乃令隨阇梨湛律師往鄴。
大小經(jīng)論普皆博涉。
隨聽深隱特蒙賞異。
而偏重大乘以為道本。
年滿進具。
又依上統(tǒng)為和上。
順都為阇梨。
光師十大弟子并為證戒。
時以為聲榮之極者也。
便就大隱律師聽四分律。
流離請誨五夏席端。
淘簡精粗差分軌轍。
滅諍揵度前后起紛。
自古相傳莫曉來意。
遠乃剖析約斷。
位以單重。
原鏡始終。
判之即離。
皆理會文合。
今行誦之。
末專師上統(tǒng)。
綿篤七年。
迥洞至理爽拔微奧。
負笈之徒相諠亙道。
講悟繼接不略三馀。
沐道成器量非可算。
乃攜諸學侶。
返就高都之清化寺焉。
眾緣歡慶嘆所未聞。
各出金帛為之興會。
講堂寺宇一時崇敞。
韓魏士庶通共榮之。
及承光二年春。
周氏剋齊便行廢教。
敕前修大德并赴殿集。
武帝自升高座序廢立義。
命章云。
朕受天命養(yǎng)育兆民。
然世弘三教其風彌遠。
考定至理多皆愆化。
并令廢之。
然其六經(jīng)儒教文弘治術。
禮義忠孝于世有宜。
故須存立。
且自真佛無像。
則在太虛遙敬表心。
佛經(jīng)廣嘆而有圖塔崇麗。
造之致福此實無情。
何能恩惠。
愚民向信傾竭珍財廣興寺塔。
既虛引費不足以留。
凡是經(jīng)像盡皆廢滅。
父母恩重沙門不敬。
勃逆之甚國法豈容。
并退還家用崇孝始。
朕意如此。
諸大德謂理何如。
于時沙門大統(tǒng)法上等五百馀人咸以帝為王力決諫難從。
僉各默然。
下敕頻催答詔。
而相看失色都無答者。
遠顧以佛法之寄四眾是依。
豈以杜言情謂理伏。
乃出眾答曰。
陛下統(tǒng)臨大域。
得一居尊。
隨俗致詞憲章三教。
詔云。
真佛無像。
信如誠旨。
但耳目生靈。
賴經(jīng)聞佛籍像表真。
若使廢之無以興敬。
帝曰虛空真佛。
咸自知之。
未假經(jīng)像。
遠曰。
漢明已前經(jīng)像未至。
此土眾生何故不知虛空真佛。
帝時無答。
遠曰。
若不籍經(jīng)教自知有法。
三皇已前未有文字。
人應自知五常等法。
爾時諸人何為但識其母不識其父。
同于禽狩。
帝亦無答。
遠又曰。
若以形像無情事之無福故須廢者。
國家七廟之像。
豈是有情而妄相尊事。
武帝不答此難。
乃云。
佛經(jīng)外國之法。
此國不須廢而不用。
七廟代所立。
朕亦不以為是。
將同廢之。
遠曰。
若以外國之經(jīng)非此用者。
仲尼所說出自魯國。
秦晉之地亦應廢而不行。
又以七廟為非將欲廢者。
則是不尊祖考。
祖考不尊則昭穆失序。
昭穆失序則五經(jīng)無用。
前存儒教其義安在。
若爾則三教同廢。
將何治國。
帝曰。
魯邦之與秦晉。
雖封域乃殊。
莫非王者一化。
故不類佛經(jīng)。
七廟之難帝無以通。
遠曰。
若以秦魯同遵一化經(jīng)教通行者。
震旦之與天竺。
國界雖殊。
莫不同在閻浮。
四海之內(nèi)輪王一化。
何不同遵佛經(jīng)。
而令獨廢。
帝又無答。
遠曰。
詔云。
退僧還眾崇孝養(yǎng)者。
孔經(jīng)亦云。
立身行道以顯父母即是孝行。
何必還家方名為孝。
帝曰。
父母恩重交資色養(yǎng)。
棄親向疏未成至孝。
遠曰。
若如來言。
陛下左右皆有二親。
何不放之。
乃使長役五年不見父母。
帝曰。
朕亦依番。
下得歸侍奉。
遠曰。
佛亦聽僧冬夏隨緣修道春秋歸家侍養(yǎng)。
故目連乞食餉母。
如來擔棺臨葬。
此理大通未可獨廢。
帝又無答。
遠抗聲曰。
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滅三寶。
是邪見人。
阿鼻地獄不揀貴賤。
陛下何得不怖。
帝勃然作色大怒。
直視于遠曰。
但令百姓得樂。
朕亦不辭地獄諸苦遠曰。
陛下以邪法化人現(xiàn)種苦業(yè)。
當共陛下同趣阿鼻。
何處有樂可得。
帝理屈言前。
所圖意盛。
更無所答。
但云。
僧等且還后當更集。
有司錄取論僧姓名。
當斯時也齊國初殄。
周兵雷震。
見遠抗詔莫不流汗。
咸謂粉其身骨煮以鼎鑊。
而遠神氣嵬然辭色無撓。
統(tǒng)衍法師等。
執(zhí)遠手泣而謝曰。
天子之威如龍火也。
難以犯觸。
汝能窮之。
大經(jīng)所云護法菩薩應當如是。
彼不悛革非汝咎也。
遠云。
正理須申。
豈惟顧此形命。
即辭諸德曰。
時運如此圣不能遣。
恨不奉侍目下。
以為大恨。
法實不滅。
大德解之。
愿不以憂惱。
遂潛于汲郡西山勤道無倦。
三年之間誦法華維摩等。
各一千遍用通遺法。
既而山棲谷飲禪誦無歇。
理窟更深浮囊不舍。
大象二年天元微開佛化。
東西兩京各立陟岵大寺。
置菩薩僧。
頒告前德詔令安置。
遂爾長講少林。
大隋受禪天步廓清。
開皇之始蒙預落?。
舊齒相趨翔于雒邑。
法門初開遠近歸奔。
望氣成津奄同學市。
所以名馳帝闕。
皇上聞焉。
下敕授洛州沙門都。
匡任佛法。
遠辭不獲免。
即而位之。
而立性質(zhì)直榮辱任緣。
不可威畏不可利染。
正氣孤雄道風齊肅。
愛敬調(diào)柔不容非濫。
至治犯斷約不避強禦。
講導所之皆科道具。
或致資助有虧。
或不漉水護凈。
或分衛(wèi)乖法。
或威儀失常。
并不預聽徒。
自馀墮眠失時。
或后及法席。
并依眾式有罰無赦。
故徒侶肅穆容止可觀。
開皇五年為澤州刺史千金公請赴本鄉(xiāng)。
此則像法再弘桑梓重集。
親疏含慶何以加之。
七年春往定州。
途由黨。
留連夏講遂闕東傳。
尋下璽書殷勤重請。
辭又不免。
便達西京。
于時敕召大德六人。
遠其一矣。
仍與常隨學士二百馀人。
創(chuàng)達帝室。
親臨御筵。
敷述圣化。
通孚家國。
大悅敕住興善。
勞問豐華供事隆倍。
又以興善盛集法會是繁。
雖有揚化終為事約。
乃選天門之南大街之右。
東西沖要游聽不疲。
因置寺焉。
名為凈影。
常居講說。
弘敘玄奧辯暢奔流。
吐納自深宣談曲盡。
于是四方投學七百馀人皆海內(nèi)英華。
法輪前轍望京趣寺為法道場。
但以堂宇未成同居空露蘧蒢庵舍。
巷分州部日夜祖習成器相尋。
雖復興善諸德英名一期。
至于歸學師尋千里繼接者。
莫高于遠矣。
形長八尺。
腰有九圍。
十三幅裙可為常服。
登座震吼雷動蟄驚。
充愜群望斯為盛矣開皇十二年春。
下敕令知翻譯。
刊定辭義。
其年卒于靜影寺。
春秋七十矣。
冕旒哀感為之罷朝。
帝呼嗟曰。
國失二寶也。
時遠與李德林同月而喪。
故動帝心。
自遠括發(fā)尋師。
本圖傳授。
周歷兩代化滿八方。
著疏屬詞詮綜終始。
承習開誤櫛比塵連。
同范時朝得稱方駕。
初見病數(shù)日。
講堂脊無故自折。
相顧颯然必知不損。
及大漸之日端坐正神相如入定。
侍人不覺其卒。
忽聞室有異香。
咸生疑怪。
屬之以纊方悟氣盡。
昔在清化先養(yǎng)一鵝。
聽講為務頻經(jīng)寒暑。
遠入關后鵝在本寺。
棲宿廊廡晝夜鳴呼。
眾僧患之附使達京。
至靜影大門放之。
徑即鳴叫騰躍入遠房內(nèi)。
爾后依前馴聽。
但聞法集鐘聲不問旦夕。
覆講豎義皆入堂伏聽。
僧徒梵散出戶翔鳴。
若值白黑布薩。
雖聞鐘召終不入聽。
時共異之。
若遠常途講解。
依法潛聽。
中聞汎及馀語。
便鳴翔而出。
如斯又經(jīng)六載。
樂聽一時不虧。
后忽哀叫庭院不肯入堂。
自爾二旬。
遠便棄世。
即。
開皇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矣。
俗年七十僧臘五十。
又當終之日。
澤州本寺講堂眾柱。
及高座四腳。
一時同陷。
僉議以感通幽顯。
勒碑。
薛道衡制文。
虞世基書。
丁氏鐫之。
時號為三絕。
初遠同聽大乘可六七載。
洞達深義神解更新。
每于鄴京法集豎難罕敵。
由此名冠遠近。
異論所推既而勤業(yè)曉夕。
用心大苦遂成勞疾。
十五日內(nèi)覺觀相續(xù)不得眠睡。
心痛狀如刀切。
食弱形贏殆將欲絕。
憶昔林慮巡歷名山見諸禪府備蒙傳法。
遂學數(shù)息止心于境。
剋意尋繹經(jīng)于半月。
便覺漸差少得眠息。
方知對治之良驗也。
因一夏學定。
甚得靜樂身心怡悅。
即以己證用問僧稠。
稠云。
此心住利根之境界也。
若善調(diào)攝堪為觀行。
遠每于講際至于定宗。
未嘗不贊美禪那。
槃桓累句。
信慮求之可得也。
自恨徇于眾務無暇調(diào)心。
以為失耳。
七夏在鄴創(chuàng)講十地。
一舉榮問眾傾馀席。
自是長在講肆。
伏聽千馀。
意存弘獎。
隨講出疏。
地持疏五卷。
十地疏七卷。
華嚴疏七卷。
涅槃疏十卷。
維摩勝鬘壽觀溫室等并勒為卷部。
四字成句。
綱目備舉。
文旨允當罕用擬倫。
又撰大乘義章十四卷。
合二百四十九科分為五聚謂教法義法染凈雜也并陳綜義差。
始近終遠。
則佛法綱要。
盡于此焉。
學者定宗不可不知也。
自遠之通法也。
情趣慈心至于深文隱義。
每丁寧頻復提撕其耳。
唯恨學者受之不速。
覽者聽之不盡。
一無所惜也。
是以自于齊朝至于關輔及畿外要荒。
所流章疏五十馀卷。
二千三百馀紙。
紙別九百四十五言。
四十年間曾無痾疹。
傳持教導所在弘宣。
并皆成誦在心。
于今未絕。
本住清化祖習涅槃。
寺眾百馀。
領徒者三十。
并大唐之稱首也。
而遠勇于法義慈于救生。
戒乘不緩偏行拯溺。
所得利養(yǎng)并供學徒。
衣缽之外片無留惜。
嘗制地持疏訖。
夢登須彌山頂。
四顧周望但唯海水。
又見一佛像身色紫金在寶樹下。
北首而臥體有塵埃。
遠初則禮敬后以衣拂。
周遍光凈。
覺罷謂所撰文疏頗有順化之益故為此徵耳。
又自說云。
初作涅槃疏訖。
未敢依講。
發(fā)愿乞相。
夢見自手造素七佛八菩薩像。
形并端峙還自繢飾。
所畫既竟像皆次第起行。
末后一像彩畫將了。
旁有一人來從索筆。
代遠成之。
覺后思曰。
此相有流末世之境也。
乃廣開敷之信如夢矣。
又未終一年。
夢見凈影長竿自倒燈耀自滅。
便至歲日所使凈人小兒二人。
手放從良分處什物并為功德。
又敕二時講前令大眾誦般若波羅蜜咒。
限五十遍。
以報四恩初不中怠。
又傷學眾不能課力。
每因講日。
如此正義須臾不聞。
識者以為達宿命也。
及覺輕貶于房外香湯洗浴。
即在外宿至曉入房。
食粥倚床而臥。
問曰早晚。
答云今可卯時。
乃曰。
吾今覺冷氣至臍。
去死可二三寸在。
可除倚床。
自跏其足。
正身斂目不許扶侍。
未言其卒驗方知化。
香若栴檀久而歇滅。
后乃臥之。
手足柔軟身分并冷。
唯頂上暖焉。
有沙門智猛者。
相人也。
伏佩法教每蒙延及。
故疏為行狀。
擬學者所承。
猛談說有偏機會稱善。
振名東夏云。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李。
燉煌人。
后居上黨之高都。
天縱殊朗。
儀止沖和。
幼喪其父。
與叔同居。
每見沙門。
愛重崇敬。
十三辭叔。
往澤州東山古賢谷寺。
時有華陰沙門僧思禪師。
見而度之。
初令誦經(jīng)。
隨事訓誨。
六時之勤。
未勞呼策。
年十六。
師乃令隨阇黎湛律師住鄴。
大小經(jīng)論。
普皆博涉。
偏重大乘。
以為道本。
年滿進具。
又依上統(tǒng)證戒。
更就大隱律師。
聽四分律。
剖析約斷。
皆理會文合。
爽拔微奧。
負笈諠集。
乃攜諸學侶。
返就高都之清化寺焉。
眾緣歡慶。
嘆所未聞。
各出金帛。
為之興會講堂。
寺宇一時崇敞。
韓魏士庶。
通共榮之。
及承光二年春。
周氏尅齊。
便行廢教。
敕前修大德。
并赴殿集。
武帝自升高座。
敘廢立義。
命章云。
朕受天命。
養(yǎng)育兆民。
然世弘三教。
其風彌達。
考定至理。
多皆愆化。
并今廢之。
然其六經(jīng)儒教。
文弘治術。
禮義忠孝。
于世有宜。
故須存立。
且自真佛無像。
則在太虛。
遙敬表心。
佛經(jīng)廣嘆。
愚民響信。
傾竭珍財。
廣興寺塔。
既虛引費。
不足以留。
凡是經(jīng)像。
盡皆廢滅。
父母恩重。
沙門不敬。
悖逆之甚。
國法豈容。
并退還家。
用崇孝始。
于時沙門大統(tǒng)法上等。
五百馀人。
咸以帝為王力。
決諫不從。
僉各默然。
下敕頻催答詔。
而相看失色。
都無答者。
遠顧以佛法之寄。
四眾是依。
乃出眾答曰。
陛下統(tǒng)臨大域。
得一居尊。
隨俗致詞。
憲章三教。
詔云真佛無像。
信如誠旨。
但耳目生靈。
賴經(jīng)聞佛。
藉像表真。
若使廢之。
無以興敬。
帝曰。
虛空真佛。
咸自知之。
未假經(jīng)像。
遠曰。
漢明已前。
經(jīng)像未至此土。
眾生何故不知虛空真佛。
帝時無答。
遠曰。
若不藉經(jīng)教。
自知有法。
三皇已前。
未有文字。
人應自知五常等法。
爾時諸人。
何為但識其母。
不識其父。
同于禽獸。
帝亦無答。
遠又曰。
若以形像無情。
事之無福。
故須廢者。
國家七廟之像。
豈是有情。
而妄相尊事。
武帝不答前難。
詭通后言。
乃云。
佛經(jīng)外國之法。
此國不用。
七廟代所立。
朕亦不以為是。
將同廢之。
遠曰。
若以外國之經(jīng)。
廢而不用者。
仲尼所說。
出自魯國。
秦晉之地。
亦應廢而不學。
又若以七廟為非。
將欲廢者。
則是不尊祖考。
祖考不尊。
昭穆失序。
昭穆失序。
則五經(jīng)無用。
前存儒教。
其義安在。
爾則三教同廢。
將何治國。
帝曰。
魯邦之與秦晉。
雖封域乃殊。
莫非王者一化。
故不類佛經(jīng)七廟之難。
遠曰。
若以秦魯同尊一化。
經(jīng)教通行者。
震旦之與天竺。
國界雖殊。
莫不同在閻浮四海之內(nèi)。
輪王一化。
何不同遵佛經(jīng)。
而今獨廢。
帝又不答。
遠曰。
陛下向云退僧還家。
崇孝養(yǎng)者。
孔經(jīng)亦云。
立身行道。
以顯父母。
即是孝行。
何必還家。
方名為孝。
帝曰。
父母恩重。
交資色養(yǎng)。
棄親向疏。
未成至孝。
遠曰。
陛下左右。
皆有二親。
何不放之。
乃使長役五年。
不見父母。
武帝云。
朕亦依番上下。
得歸侍奉。
遠曰。
佛亦聽僧。
冬夏隨緣修道。
春秋歸家侍養(yǎng)。
故目連乞食餉母。
如來擔棺臨葬。
此理大通。
未可獨廢。
帝又無答。
遠抗聲曰。
陛下今恃王力自在。
破滅三寶。
阿鼻地獄。
不揀貴賤。
陛下何得不怖。
帝勃然大怒。
面有瞋相。
直視于遠曰。
但令百姓得樂。
朕何辭地獄諸苦。
遠曰。
陛下以邪法化人。
現(xiàn)種苦業(yè)。
當共陛下同趣阿鼻。
何處有樂可得。
帝理屈無答。
乃下敕云。
僧等且還。
后當更集。
有司錄取論僧姓字。
當斯時也。
齊國初殄。
周兵雷震。
見遠抗詔。
莫不流汗。
咸謂粉其身骨。
煮以鼎鑊。
而遠神氣嵬然。
辭色無撓。
統(tǒng)衍法師等。
執(zhí)遠手。
泣而謝曰。
天子之威。
如龍火也。
難以犯觸。
汝能窮之。
大經(jīng)所云。
護法菩薩。
應當如是。
彼不悛革。
非汝咎也。
遠曰。
正理須申。
豈顧形命。
即辭諸德曰。
時運如此。
圣不能違。
遂潛于汲郡西山。
勤道無倦。
三年之間。
誦法華維摩等。
各一千遍。
大象二年。
天元微開佛化。
東西兩京。
各立陟岵大寺。
置菩薩僧。
頒告前德。
詔令安置。
大隋受禪。
天步廓清。
開皇之始。
蒙預落?。
舊齒相趨。
翔于雒邑。
法門初辟。
遠近歸奔。
遠名馳帝闕。
下敕授洛州沙門都。
匡任佛法。
辭不獲免。
開皇五年。
為澤州刺史千金公。
請赴本鄉(xiāng)。
七年春。
住定州。
途由黨。
留連夏講。
尋下璽書。
慇勤重請。
辭又不免。
便達西京。
帝親臨御筵。
敷述圣化。
通孚家國。
大悅。
敕住興善寺。
勞問豐華。
供事隆倍。
又選天門之南。
大街之右。
東西沖要。
游聽不疲。
因置寺焉。
名為凈影。
常居講說。
諸敘玄奧。
辨暢奔流。
于是四方投學。
七百馀人。
皆海內(nèi)英華。
法輪前轍。
望京趣寺。
為法道場。
遠開皇十二年春。
卒于凈影寺。
僧法愿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24—587 【介紹】: 隋僧。西河人,俗姓任。性機警通達,求法無怠。后專精律部,眾與之談對,言辭鋒銳,罕有匹敵,因稱之謂“律虎”。北齊時為大莊嚴寺、石窟寺上座。入隋,敕為并州大興國寺主。嘗為所得律本制義疏,今唯存《四分一本》十卷,《是非鈔》二卷。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河西之任氏。
性警達。
頗高尚。
不偶儕侶。
夙以白衣。
東游鄴都。
齊昭玄大統(tǒng)法上
與語奇之。
因攝受而薙落焉。
于是周行講席。
求法無怠。
而仰蹤波離。
專工律部。
凡東夏所傳。
皆制義疏。
妙會異同。
立破諸家百有馀計。
時號之為律虎焉。
至于斷處事途。
多從文相。
商度結正。
僉議攸歸。
詔充大莊嚴石窟二寺座。
及隋受禪。
又詔主并州大興國寺。
頻登綱管。
御眾有方。
論者美之。
開皇七年六月二十二日。
唱滅于所居寺。
壽六十有四。
建塔葬于城之隅。
所著唯四分是非鈔。
僅存兩卷。
馀并散失。
弟子道行龕等。
足以承統(tǒng)亢宗。
名重當世。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釋法愿。
姓任。
西河人也。
性警達頗自高上。
而拔致窮玄不偶儕侶。
東觀道化遂達鄴都。
形廁白衣言揚緇服。
齊昭玄大統(tǒng)法上
嘉其神慧與語終朝。
深通志梗。
因攝而剃落。
日賜幽奧。
橫勵時倫。
乃恣其游博。
愿勇思風馳周行講席。
求法無怠問道新奇。
后乃仰蹤波離專經(jīng)律部網(wǎng)羅佛治舟徑僧猷。
自東夏所傳四部律本。
并制義疏。
妙會異同。
當有齊之盛。
律徒飆舉。
法正一部各競前驅(qū)。
云公創(chuàng)敘綱模。
刪其纖芥。
法愿霜情啟旦孤映群篇。
挫拉言初流威滅后。
所以履歷談對眾皆杜詞。
故得立破眾家。
百有馀計。
并莫敢當其鋒銳也。
時以其彭亨罕敵。
號之為律虎焉。
至于斷處事途。
多從文相商度結正。
僉義攸歸乃下敕召為大莊嚴石窟二寺座。
皇隋受命。
又敕任并州大興國寺主。
頻登綱管善御大眾。
化移前政實濟濟焉。
以開皇七年六月二十二日。
終于所住。
春秋六十有四。
葬于并城之西。
建塔崇范。
所制律疏。
惟四分一本十卷是非鈔兩卷見存。
馀并零失。
有弟子道行者。
器局淹和親傳師授。
善機悟明控引。
談述疏旨不墜厥宗。
每至講散身導學徒。
繞于愿塔致敬而返。
及春秋至節(jié)此例恒修。
今年八十有馀。
猶鋪疏旨摘示諸測隱。
時又有沙門道龕。
資學于愿。
執(zhí)教赴行學望最優(yōu)。
成進初心弘持獨秀。
為時嘆美。
而素尚競肅遵若文宗。
才有違忤即不參隸。
故說戒序引有言。
唱白之者既無正制號為非法。
雖初從眾侶。
后必重張。
乃出郭結界。
更說新本。
斯亦貞梗之嚴令也。
太為剋峭未是倫通。
至今此部猶多滯結云。
胡秀林 朝代:五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人。
妙精歷法,多所糾正。
唐昭宗景福中,為司天少監(jiān)。
會《宣明歷》有差,遂與邊岡、王稚同改新法上之,賜名《景福崇元歷》。
光化中,遷司天監(jiān)。
宦官劉季述廢昭宗,欲殺秀林以立威,秀林正言斥之,季述憚其言而止。
后入川事王建。
前蜀開國后,仍為司天監(jiān)。
有《武成永昌歷》二卷、《正象歷經(jīng)》一卷。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