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明玉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九
釋永寧,字西林,姓郭氏,六合人也。
幼出家禮報恩無瑕玉為師,生性耿介,獨自持重,言動不妄,眾所推服。
年二十,即持《金剛經(jīng)》,至老不輟。
明武宗駕幸南都,駐蹕斯寺,大宗伯慮寺僧無可承旨者,遴選皆不稱。
先是,寧與東林惠遠,素稱莫逆,兩人狀貌魁偉。
喬白巖為大司馬,久與寧善,宗伯大喜,即以遠為僧錄右覺義,以寧為報恩寺提點。
及駕臨寺,登殿禮佛,百官朝罷,諭作誦經(jīng)佛事,命呈疏草,宗伯議須翰林,寧曰:“佛疏別有體制,須僧當行可耳。
”因舉遠具疏草呈,武宗覽之,喜曰:“朕家有此僧耶?
”宗伯即以僧錄印付遠,寧隨侍游覽,應對稱皆。
自建道場至起蹕,陪宴七日,竟無一失,宗伯由是益重之。
嘉靖十年,眾舉為住持,綜理寺事二十年,遷僧錄右覺義。
又五年,轉(zhuǎn)左覺義。
先是江南佛法未大行,寧居僧秩,切以法門為憂,每謂“僧侶見輕于士林者,以其無學故,取辱名教,玷污法門耳。
”乃請云谷法師住三藏殿,教諸習禪者,始知有禪宗。
數(shù)年,云谷去隱棲霞,適守愚師南來,寧復延致,選僧眾數(shù)十人,日開講席,親領聽受,從此始知向佛法。
掌僧錄印二十五年,諸山奉法惟謹。
嘉靖四十四年,正月十六日示寂。
先數(shù)日持僧錄印謁禮部大宗伯,請以老辭,大宗伯慰留不允。
寧歸,即封其印,明日示疾,竟不藥,但誦《金剛經(jīng)》不絕,十五夜舉眾圍繞號佛,遂悠然而化。
壽八十有三,臘七十有奇。
弟子奉葬于智安寺,憨山釋德清再傳徒子也。
嘗撫清囑眾曰:“我身后,寺事無大小,聽此兒主張。
“人服其知人。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永海,字大會,丹徒人也。
生有異稟,不慕世榮,壯志益邈,雅超塵想,因于郡平等寺落發(fā)披緇。
時慧云精求毗尼,躡屩清涼,契念文殊,中興律法。
海竊慕之,遂從受具。
既納戒已,專務律學,唯崇本相,德范深淳,道俗欽仰。
乃接芳躅,步禮五臺,誓心見佛,誠意默通,終契靈秘。
明萬歷初,海自五臺赴京。
慈圣太后素崇佛法,夜?神人告曰:“鳥巢禪師從五臺山來也。
”明旦遣內(nèi)監(jiān)訪之,果得海,如神所詔,因請卓錫憫忠寺。
帝聞賜紫,充講經(jīng)大德。
先是僧相瑢于正統(tǒng)間重修斯寺已,奉敕改額“崇?!?,至是欲復“憫忠”舊稱,別衍法派。
然相瑢再傳弟子明玉,方修葺院宇,延接名流碩德耆年,眾望所歸。
海既欽其道范,深相契合。
而玉之仰海高風,如景星慶云,傾慕無已。
況以宮闈之符兆,帝廷之寵钖乎。
于是兩派分傳,萃之一寺。
然崇福自玉后不再振,海則闡化既久,綿演尤眾,卒復舊號,遂為古憫忠一代祖云。
世壽僧臘均不得詳,唯荼毗靈塔年號猶存。
蓋示寂于崇禎初元,而萬歷至崇禎已五十馀載,其春秋亦高矣。
所著《五百問戒經(jīng)釋》盛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