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陳武帝

相關人物:共 78 位
共 7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陳達 朝代:東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晉吳興長城人。
世居潁川,晉懷帝永嘉中南遷。
為丞相掾,歷太子洗馬,出為長城令。
悅其山水秀麗,遂家焉。
其十世孫陳霸先代梁稱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98—563 【介紹】: 南朝陳長沙臨湘人,字靖世。
以言行篤信著聞于嶺表。
州郡屢辟不應,年三十,其兄逼令從宦,起家信武府中兵參軍,累遷衡州刺史。
梁末,廣州刺史蕭勃起兵出南康,進迫豫章,頠為前軍都督,為周文育擊破,頠被擒。
以與陳霸先有舊,釋之。
霸先稱帝,嶺南擾亂,以頠有聲南土,使至嶺南,皆懾伏,盡有越地。
以功官至都督廣交等十九州諸軍事、廣州刺史。
陳文帝即位,進號征南將軍,封陽山郡公。
全陳文·卷十二
頠字靖世,長沙臨湘人。梁大通初,為信武府中兵參軍,遷平西邵陵王中兵參軍,除清遠大守,還為直閣將軍,仍除天門太守,歷臨賀內史,加超武將軍,監(jiān)衡州。太清末,為始興內史。元帝承制,除云麾將軍、東衡州刺史,封新豐縣伯。承圣初、授忠武將軍、衡州刺史,進封始興縣侯。陳初,授都督廣交等十九州諸軍事、鎮(zhèn)南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加散騎常侍,增都督衡州、開府儀同三司。文帝即位,進號征南將軍,改封陽山郡公,天嘉四年卒,贈侍中、車騎大將軍、司空,謚曰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99—569 【介紹】: 即拘那羅陀。南朝陳時僧。西天竺優(yōu)禪尼國人。以通三藏知名,特精世親法相唯識之學。歷游諸國。梁武帝太清二年至建康,帝深加敬禮,將事傳譯。會侯景亂起,潛行南歸,隨方傳譯不輟。法相唯識之學乃傳中國。后入南海卒。譯有《攝大乘論》、《唯識論》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科
華言親依?;蛟撇_末陀。華言真諦。西天竺優(yōu)禪尼國人。梁武皇帝盛昌三寶大同中直后張汜等。送扶南貢使返國。且使請求名德三藏。彼國乃以諦應詔。而并赍至大乘論諸雜華經等。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達南海。大清二年八月。屆京師。帝頂禮于寶云殿。即欲傳翻。屬寇羯憑陵弗果諦亦漫游東土。檀越富春。令陸元哲。招延。與沙門寶瓊等二十馀人。翻十七地論。昉五卷。太寶三年。侯景徵還供養(yǎng)。元帝啟祚。止金陵正觀寺偕愿禪師等二十馀人。翻金光明經。后隨方傳譯。靡寧厥止。心欲汎舶往楞伽脩國。道俗結誓留之。遂停南越。重覈所翻。文帝天嘉四年。楊都建元寺沙門僧宗法準僧忍律師等。欽渴新聞。遠承芳問。諦感其意。乃為翻攝大乘等論。旋至梁安。將返西國。而業(yè)風飄舶。還廣州。刺史穆公頠。延住制旨寺。與沙門慧愷等。翻廣義法門經及唯識論等。穆公薨。世子紇為檀越。仍事傳譯。然其神思通幽。非世所測。嘗居絕島。紇往候之。波濤??涌。未即渡。諦望見。因敷坐具水上。跏坐。絕流達岸。而坐具略不沾。濕或折荷葉乘之。不少傾側。 至光太二年六月。入南海北山。將捐身命?;蹛鹇勚?。輟講奔赴。刺史稽顙請留。群眾遮挽。三日乃已。因是迎致王園寺。議還建鄴。會有忌者。沮于上。乃止。大建元年。正月十一日。遘疾遷化。年七十有一。所譯經論。僧宗法準等。奉還匡山。 諦雖廣出眾經。偏宗攝論。故隨處翻傳。親流疏解。后疏則僧宗所釋也。宗愷則窮括教源。詮題義旨。每面揚闡。情理無伏。 諦一日喟然長嘆。而謂愷曰。君等實副參傳。而遇非其時。則奈何。愷泣數行下。因跪啟曰。法被中國。群生垢重。致是擾攘。必何時而可定耶。諦指西北。且曰。此方有大大國。非久當盛弘吾教。但恨君等不及睹耳。嗚呼其亦有待于今日乎。 諦自梁武之末。陳宣之初。二十三載。所出經傳記。六十四部。合二百七十八卷。 于時有中天竺優(yōu)禪尼國王子月婆那首華言高空。以魏元象中。于鄴城司徒公孫騰第。出僧伽吒經三部七卷。沙門僧昉筆受。屬齊受禪。南抵金陵。大同間。譯大乘頂王經一部。梁武詔那??偙O(jiān)外國諸使。大清二年。遇于闐沙門求那跋陀。華言德賢。赍勝天王般若梵本至。那從祈請得之。適丁侯景之亂。未暇翻傳。陳天嘉乙酉歲。始譯于江州興業(yè)寺沙門智昕筆受。
續(xù)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篇初
拘那羅陀。
陳言親依。
或云波羅末陀。
譯云真諦。
并梵文之名字也。
本西天竺優(yōu)禪尼國人焉。
景行澄明器宇清肅。
風神爽拔悠然自遠。
群藏廣部罔不厝懷。
藝術異能偏素諳練。
雖遵融佛理。
而以通道知名。
遠涉艱關無憚夷險。
歷游諸國。
隨機利見。
梁武皇帝。
德加四域盛唱三寶。
大同中。
敕直后張氾等。
送扶南獻使返國。
仍請名德三藏大乘諸論雜華經等。
真諦遠聞行化儀軌圣賢。
搜選名匠惠益民品。
彼國乃屈真諦并赍經論。
恭膺帝旨。
既素蓄在心渙然聞命。
以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
達于南海。
沿路所經。
乃停兩載。
以太清二年閏八月。
始屆京邑。
武皇面申頂禮。
于寶云殿竭誠供養(yǎng)。
諦欲傳翻經教不羨秦時。
更出新文有逾齊日。
屬道銷梁季寇羯憑陵。
法為時崩不果宣述。
乃步入東土。
又往富春令陸元哲。
創(chuàng)奉問津將事傳譯。
招延英秀沙門寶瓊等二十馀人。
翻十七地論。
適得五卷。
而國難未靜。
側附通傳。
至天保三年。
為侯景請。
還在臺供養(yǎng)。
于斯時也。
兵饑相接。
法幾頹焉。
會元帝啟祚承圣清夷。
乃止于金陵正觀寺。
與愿禪師等二十馀人。
翻金光明經。
三年二月。
還返豫章。
又往新吳始興。
后隋蕭太保。
度嶺至于南康。
并隨方翻譯。
棲遑靡托。
陳武永定二年七月。
還返豫章。
又止臨川晉安諸郡。
真諦雖傳經論。
道缺情離本意不申。
更觀機壤。
遂欲汎舶往楞伽修國。
道俗虔請結誓留之。
不免物議遂停南越。
便與前梁舊齒。
重覆所翻。
其有文旨乖競者。
皆镕冶成范始末倫通。
至文帝天嘉四年。
揚都建元寺沙門僧宗法準僧忍律師等。
并建業(yè)標領。
欽聞新教。
故使遠浮江表親承勞問。
諦欣其來意。
乃為翻攝大乘等論。
首尾兩載覆疏宗旨。
而飄寓投委無心寧寄。
又汎小舶至梁安郡。
更裝大舶欲返西國。
學徒追逐相續(xù)留連。
太守王方奢。
述眾元情重申邀請。
諦又且修人事。
權止海隅。
伺旅束裝未思安堵。
至三年九月。
發(fā)自梁安汎舶西引。
業(yè)風賦命飄還廣州。
十二月中上南海岸。
刺史歐陽穆公頠。
延住制旨寺。
請翻新文。
諦顧此業(yè)緣。
西還無措乃對沙門慧愷等。
翻廣義法門經及唯識論等。
后穆公薨沒。
世子紇重為檀越。
開傳經論。
時又許焉。
而神思幽通量非情測。
嘗居別所四絕水洲。
紇往造之。
嶺峻濤涌未敢淩犯。
諦乃鋪舒坐具。
在于水上加坐其內如乘舟焉。
浮波達岸。
既登接對而坐具不濕。
依常敷置。
有時或以荷葉。
拓水乘之而度。
如斯神異其例甚眾。
至光太二年六月。
諦厭世浮雜情弊形骸。
未若佩理資神早生勝壤。
遂入南海北山將捐身命。
時智愷正講俱舍。
聞告馳往。
道俗奔赴相繼山川。
刺史又遣使人。
伺衛(wèi)防遏。
躬自稽顙致留三日。
方紆本情。
因爾迎還止于王園寺。
時宗愷諸僧。
欲延還建業(yè)。
會楊輦碩望。
恐奪時榮乃奏曰。
嶺表所譯眾部。
多明無塵唯識。
言乖治術有蔽國風。
不隸諸華可流荒服。
帝然之。
故南海新文有藏陳世。
以太建元年遘疾。
少時遺訣。
嚴正勖示因果。
書傳累紙。
其文付弟子智休。
至正月十一日午時遷化。
時年七十有一。
明日于潮亭焚身起塔。
十三日僧宗法準等。
各赍經論還返匡山。
自諦來東夏。
雖廣出眾經。
偏宗攝論。
故討尋教旨者。
通覽所譯。
則彼此相發(fā)綺繢輔顯。
故隨處翻傳親注疏解。
依心勝相。
后疏并是僧宗所陳。
躬對本師重為釋旨。
增減或異大義無虧。
宗公別著行狀。
廣行于世。
且諦之梁時逢喪亂。
感竭運終道津靜濟。
流離弘化隨方卷行。
至于部帙或分譯人時別。
今總歷二代共通數之。
故始梁武之末。
至陳宣即位。
凡二十三載。
所出經論記傳。
六十四部。
合二百七十八卷。
微附華飾盛顯隋唐。
見曹毗別歷及唐貞觀內典錄。
馀有未譯梵本書并多羅樹葉。
凡有二百四十甲。
若依陳紙翻之。
則列二萬馀卷。
今見譯訖。
止是數甲之文。
并在廣州制旨王園兩寺。
是知法寶弘博。
定在中天。
識量玼瑣。
誠歸東夏。
何以明之。
見譯藏經減三千卷。
生便棄擲習學全希。
用此量情情可知矣。
初諦傳度攝論。
宗愷歸心。
窮括教源銓題義旨。
游心既久懷敞相承。
諦又面對闡揚情理無伏。
一日氣屬嚴冬。
衣服單疏。
忍噤通霄門人側席。
愷等終夜靜立奉侍。
咨詢言久情諠有時眠寐。
愷密以衣被覆之。
諦潛覺知。
便曳之于地。
其節(jié)儉知足如此。
愷如先奉侍。
逾久逾親。
諦以他日便喟然憤氣沖口者三。
愷問其故。
答曰。
君等款誠正法實副參傳。
但恨弘法非時。
有阻來意耳。
愷聞之如噎。
良久聲淚俱發(fā)。
跪而啟曰。
大法絕塵遠通赤縣。
群生無感可遂埋耶。
諦以手指西北曰。
此方有大國。
非近非遠。
吾等沒后當盛弘之。
但不睹其興。
以為太息耳。
即驗往隔。
今統敷揚有宗。
傳者以為神用不同。
妄生異執(zhí)。
惟識不識其識不無慨然。
時有中天竺優(yōu)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
陳言高空。
游化東魏。
生知俊朗體悟幽微。
專學佛經尤精義理。
洞曉音韻兼善方言。
譯僧伽吒經等三部七卷。
以魏元象年中。
于鄴城司徒公孫騰第出。
沙門僧昉筆受。
屬齊受魏禪。
蕃客任情。
那請還鄉(xiāng)。
事流博觀。
承金陵弘法道聲遠肅。
以梁武大同年辭齊南度。
既達彼國仍被留住。
因譯大乘頂王經一部。
有敕令那總監(jiān)外國往還使命。
至太清二年。
忽遇于闐僧求那跋陀。
陳言德賢。
赍勝天王般若梵本。
那因期請乞愿弘通。
嘉其雅操豁然授與。
那得保持用為希遇。
屬侯景作亂。
未暇翻傳。
攜負東西諷持供養(yǎng)。
至陳天嘉乙酉之歲。
始于江州興業(yè)寺譯之。
沙門智昕筆受陳文。
凡六十日。
覆疏陶練勘閱俱了。
江州刺史黃法??為檀越。
僧正釋惠恭等監(jiān)掌。
具經后序。
那后不知所終。
時又有扶南國僧須菩提。
陳言善吉。
于揚都城內至敬寺。
為陳主譯大乘寶云經八卷。
與梁世曼陀羅所出七卷者同。
少有差耳。
并見隋代三寶錄。
杜棱 朝代:陳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3—572 【介紹】: 南朝陳吳郡錢塘人,字雄盛。
初事梁廣州刺史蕭映。
映卒,從陳霸先(陳武帝)平蔡路養(yǎng)、李遷仕皆有功。
梁敬帝紹泰二年,齊師濟江,棱拒守有功,授右衛(wèi)將軍、丹陽尹。
入陳,遷中領軍、侍中。
武帝死,棱獨典禁兵,秘不發(fā)喪,奉迎陳文帝,封永城縣侯。
宣帝立,累遷右光祿大夫。
歷事三帝,并見恩寵。
晚年不預征役,優(yōu)游京師。
陳擬 朝代:陳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3—560 【介紹】: 南朝陳吳興人,字公正。
陳武帝疏屬。
陳霸先征交阯,討侯景。
為羅州刺史。
梁敬帝紹泰二年,除員外散騎常侍,監(jiān)南徐州。
入陳,封永脩縣侯。
除輕車將軍,南徐州刺史。
陳文帝時,位至丹陽尹,通直散騎常侍。
卒謚定。
僧寶瓊 朝代:陳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4—584 【介紹】: 名或作璚。
南朝陳僧。
東莞人,號稱白瓊。
俗姓徐。
幼年出家,師事沙門法通。
后師南澗仙師。
博通經論,尤精《成實論》。
受戒五年,即為法主。
住揚州大彭城寺。
自梁武帝大通年間即弘揚《成實論》。
入陳,陳武帝請于重云殿講經。
文帝時敕為僧正,后又為宣帝講道。
海東十二國慕其名,遣使奉金帛,求其畫像以歸。
有《成實論玄義》、《成實論疏》等。
續(xù)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三
釋寶瓊。姓徐氏。本惟。東莞避難辭莒。后居毗陵曲阿縣焉。祖邕齊右軍。父僧達梁臨川王咨議。并高器局崇遵儒素。瓊潔潤山水峰瀾早被。身長七尺五寸。背胛龍文??谌琵X。異相奇挺。故能疏秀風采蘊籍威容。少鄙錦裳便欣毳服。綺年出俗。師事沙門法通。通初見而嗟重。深為道器也。不使服勤。年過志學。欲稟光宅寺云法師義。但以經藏飆拔聲實沸騰無礙奔涌談吐橫逸。竊疑詞富兼駭唱高。及移聽南澗仙師。研精數論。名解映徹洞殫義窟。仙嘗覽瓊私記。三復嗟賞。后于高座普勸寫之。自爾門徒傳寫此疏。初受具年已能覆述。未登五歲便為法主。仍與仙公杭衡敷化。梁高祖三教妙旨罔不疏通。選揚名德分寄弘道。瓊之高義簡在帝心。爰降綸紱入壽光殿。言重茂林更輕云閣。便辭還鄉(xiāng)之建安寺。上黃侯嘩分竹此邦。每深尊敬情兼師友。彼郡一旦老少相喧競云。建安伽藍白龍出現。奔排到寺惟見瓊講。有識之士異而目之為白瓊焉。素與簡子周弘正早申莫逆。彼驟噫曰。夫有希世之才。而不在京華開導。乘桴之嘆令人太息。乃為學侶復請還都發(fā)成實題。僧正慧令。切難聯環(huán)。瓊乃徐拂麈尾從容而對。令乃引遠公舊責曰。不疾而速杼軸何為答曰。不思造業(yè)安得精固。令閑舉止雅音調。賓主相悅殊加稱嘗。梁祖年暮惟事薰修。臣下偃風情言扇俗。搢紳學者必兼文義。所以屢開理教。維摩涅槃道被下筵惠飛上席。解頤利齒木舌鋒牙。畯塞駢羅煙隨霧涌。亦有明王豐貂紆青拖紫車馬溢于寺衢。衣簪滿于法座。斯感物之盛罕有如也。到茂灌民譽之重任孝恭詞筆之富。皆執(zhí)卷稽疑伏膺請業(yè)。恭息世謨。蔬菲好學。后進英華隨父共聽。偏深玄義遂講涅槃。傳瓶不失于茲乃驗。未仍入道奄至無常。頂暖信宿手屈三指。復與諸天飛下住宅。對父談話宛若平生。褒贊出家稱揚法利。俄將翼從凌虛而沒。留香在室經日不消。故知彼此異人躬為學眾。誠難測其本量也。逮梁室版蕩有陳建業(yè)。武帝尊法嗅味特深。數引金言頻開玉諜。降狎言笑詢訪名理。永定三年夏。于重云殿閣正弘大品。夢朱衣神。禮而諫曰。波若多難。仰祈疾講。頻爾數轉詞逾懇到。至七月十日。乃白僧曰。昨夜神人見催經馀一卷。午前取訖講竟出宮殿。雷雹已響。還才至寺驟雨便零。震動云雷一時都盡。豈非勝人宣法幽冥敬重。陳祖升遐方知前告。文帝纂歷禮異彌深。郁下絲綸。為京邑大僧正。辭讓雖切敦喻更隆。乃顧當仁俾膺范物。遂之斯任。然以金陵都會朝宗所依。剎寺如林義筵如市。五部六郡果含苗雜。惟調水乳罕和鹽梅。多沒象泥終枯鳥樹。乃鎮(zhèn)之以清凈。馭之以無為。篇禁不煩遮罰每省。故僧尼仰之自肅。道俗稱之益敬。七眾日用而不知。四遠欽風而不足。故得法位久司疵謗無玷。屢陳表退去而復升。始終惟令于是乎在。自梁僧之于此任熏灼威儀。翼衛(wèi)亞于王公。服玩陳于鄭楚。故使流水照于衢路。吏卒喧于堂廡。瓊臨已來頓祛前政。自營靈壽惟從息慈。壞色蔽身尼壇容膝。蕭然率爾有位若無。朝野嘉其真素。同侶美其如法。海東諸國圖像還蕃。頂禮遙敬。古人有言。匪馳令譽孰動殊方。其見賢如此。以至德二年甲辰之歲二月二十三日。才覺不豫。建初寺寶瓊法師當時之偶對也。少而共學聲德齊揚。爾夕神人忽來報曰。彭城僧正今先無常自夢上天有疏請講。暨三月二十日。正念告終。遺誡掩坎不煩銘志。春秋八十一。有詔慰焉。喪事所須隨由資給。仍以天子鹵簿仗。借為榮飾。終古所希幸也。以四月五日窆于鐘山之陽名僧舊墓。爾時填逵咽陌哀慟相奔。皂素驚嗟郊坰失色。初瓊入京將臨法席。既無人識不許房居。乃求僧正慧超寄南澗住。超聞未許。見而駭曰。此少俊當紹吾今位。法門所托何慮無房。即命寺綱忻然處置。及孝宣請講太子常迎。屢見神人形甚長偉密來翼從。末為大將軍章照達講。通感亦然。又非測也。然其厚德容眾。鳴謙儉約。出處無忤。言行無擇。剋壯不休孜孜講道。吐音遙奕發(fā)義昭彰?;蛴鰟褪謺r逢命的。薄麾象扇灌已冰消。故寔繁有徒服而無斁。及晚僧望益重居處逾輕。帷屏罔設飾用不置。臘歲參謁黑白磨肩。方便他行避斯榮供。斯可謂狎人世而空閑。綰司存而無事也。又圣人至理開士微言。月落參橫清誦無逸。及燭然香馥懺禮方宵。跡怠心勤外和內秘。宣揚之暇。綽有馀閑。兼采玄儒每窮子史彫蟲藁隸體物摛玄。并入性靈悉能該洽。又可謂不撓大猷無遺小道也。凡講成實九十一遍。撰玄義二十卷。講文二十遍。文疏十六卷。講涅槃三十遍。制疏十七卷。講大品五遍。制疏十三卷。馀有大乘義十卷。法花維摩等經。并著文疏。故不備載。布在州邑。兄孫普光。承藉風訓立履貞確。思慕平昔追攀日永。與同學道莊明解。樹碑于金陵之舊墟。其文慧日道場釋法論。莊入室馳聲見于別紀。解升堂流譽王領江都。隋末尚存。安危未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4—564 【介紹】: 南朝陳僧。會稽山陰人,俗姓謝。少小出家,從龍光寺綽法師受業(yè)。晝讀經論,夜習詩書,神悟絕倫。善詩,又善草隸書,故時人稱其貌、義、詩、書為四絕。梁簡文帝愛其才,欲令還俗,引為學士,不聽。陳文帝天嘉中講經于宣武寺。撰有《成實論疏》。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會稽山陰謝氏。
祖茂恭。
隱居弗仕。
父藏。
梁衡陽王僚友。
偃弱齡出家。
風神穎秀。
習內外典籍。
有譽州里。
及長。
游京邑。
遍聽數論。
卒受業(yè)于龍光寺綽法師。
閱三四載。
能盡造其幽奧。
眾歸之。
盛弘成實。
爰及諸部。
披解無前。
時宿齒方底滯。
舊章莫之疏發(fā)。
偃獨揚清激濁。
靡所挹讓。
由是來學以其矯訐而疏焉。
遂養(yǎng)志閒房。
高尚其事。
梁太宗之在東朝。
愛其俊秀。
欲致其還俗。
為學士。
偃固恬退自守。
武帝悉徵大德于重云殿講演。
偃年臘最少。
坐席尤遠。
然抗論入神。
帝加賞識。
俄以戎羯之難。
饑饉相仍。
因徙縉云。
樂其泉石。
未幾。
逃避山寇。
罔或安堵。
梁長沙王韶填。
郢。
邀之渚宮施。
而渚宮傾覆。
上流阻亂。
便爾東歸。
若耶云門乃遍游歷。
嘗登吳升平亭。
賦詩以紀其興。
語見別集。
陳天嘉初。
聚徒設筵于武宣寺。
每講隙。
必游鐘山之開善定林。
以息心宴坐。
所賦詩不錄。
詔館伴北齊聘使崔子武。
稱指。
凡賜賚皆固辭。
五年九月二十一日。
以疾終于宣武寺。
壽六十有一。
以其月二十九日。
奉全身。
尸陀于開善之東岡。
從治命也。
文集二十卷。
行世。
續(xù)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三
釋洪偃。
俗姓謝氏。
會稽山陰人。
祖茂恭和凝慎不交世俗。
父藏博綜經史善屬文藻。
梁衡陽王聞而器之。
引為僚友。
偃風神穎秀弱齡悟道。
晝讀經論夜諷詩書。
良辰華景未嘗廢學。
自爾幼而聰敏。
州里稱焉。
及長游聽京邑遍聞數論。
后值龍光寺綽法師。
便委心受業(yè)。
特加賞接。
以為絕倫。
由是學侶改觀轉相推伏。
二三年中便盡幽奧。
乃開筵聚眾闡揚成實。
舉厝閑雅詞吐抑揚。
后學舊齒稽疑了義。
橫經荷笈虛往實歸。
由此仰膺法輪總持諸部。
勇氣無前任其披解。
宿望弘量因循舊章。
偃屬思云霄曾無接對。
見忤前達不能降情。
自是來學有隔。
聽者疏焉。
遂閉志閑房高尚其道。
間以尋緗閱史。
廣求多見。
秋水春臺清文迥出。
壯思云飛英詞錦爛。
又善草隸見稱時俗。
纖過芝葉媚極銀鉤。
故貌義詩書號為四絕。
當時英杰皆推賞之。
梁太宗之在東朝。
愛其俊秀。
欲令還俗引為學士。
偃執(zhí)志不回故弗能致。
武帝發(fā)講重云。
延德肆問。
而年非宿老座第甚遠。
抗言高論精理入神。
帝賞嘆久之。
莫不矚目。
偃形止自若神守如初。
僉服其高亮也。
及引進后堂。
加優(yōu)其禮。
屬戎羯陵踐兵饑相繼。
因避地于縉云。
眷眄泉石。
又寇斥山侶。
遂越嶺逃難。
落泊馳滯曾無安堵。
梁長沙王韶鎮(zhèn)郢。
聞風敘造俄而渚宮陷覆。
上流阻亂。
便事東歸。
因懷自靜有顧林泉。
乃杖策若耶云門精舍。
歷覽山水。
美其遷遲。
登吳升平亭賦詩曰。
蕭蕭物候晚。
肅肅天望清。
旅人聊杖策。
登高蕩客情。
川源多舊跡。
墟里或新名。
宿煙浮始旦。
朝日照初晴。
獨游乏徒侶。
徐步寡逢迎。
信矣非吾托。
賞心何易并。
遂汎浪巖峰。
有終焉之志。
葺修寺宇結眾礪業(yè)。
陳武廓定革命惟新。
京輔舊僧累相延請。
乃顧山眾曰。
吾勤苦積學五十馀年。
事故流離未遑敷說。
今時來不遂。
何謂為法亡身乎。
以天嘉之初出都。
講于宣武寺。
學徒又聚莫不肅焉。
雖樂說不疲。
而幽心恒結。
每因講隙游鐘山之開善定林。
息心宴坐。
時又引筆賦詩曰。
杖策步前嶺。
褰裳出外扉。
輕蘿轉蒙密。
幽徑復紆威。
樹高枝影細。
山晝鳥聲希。
石苔時滑屣。
蟲網乍粘衣。
澗旁紫芝曄。
巖上白云霏。
松子排煙去。
常生寂不歸。
窮谷無還往。
攀桂獨依依。
會齊使通和舟車相接。
崔子武等。
擅出境之才。
議其瞻對。
眾莫能舉。
世祖文皇。
以偃內外優(yōu)敏可與杭言。
敕令統接賓禮。
樞機溫雅容止方棱。
敷述皇猷光宣帝德。
才詞宏逸辯論旁馳。
潤以真文引之慈寄子武等頂受誥命銜佩北蕃。
帝嗟賞厚惠更倍恒度。
皆推以還公。
一無所納。
是歲舊疾連發(fā)。
聽者復疏。
止于小室許有咨問。
懷不能已情有斐然。
乃著成論疏數十卷。
剖發(fā)精理構思深劇。
疾轉沈篤功不剋就。
以天嘉五年九月二十一日至于大漸。
神氣不昧。
命弟子曰。
眾生為貪心之所暗也。
貪我則惜落一毛。
貪他則永無厭足。
至于身死之后。
使高其墳重其郭。
必謂九泉之下還結四鄰一何可笑。
而皇甫謐楊王孫。
微得我意。
雖知會歸丘壤。
而未知初度之心。
今冥目之后。
以此脯臘鄙形。
布施上飛下走一切眾生。
若前身相負仍以相償。
如無相對則生我檀善。
此之微心亦趣菩提。
物莫不共矣。
言畢合掌。
終于宣武寺焉。
春秋六十有一。
知與不知咸懷惻愴。
即以其月二十二日。
尸陀于鐘山開善寺之東崗焉。
然偃始離俗迄于遷化。
唯學是務。
儉節(jié)掃衣弗事華廣。
每緣情觸興輒敘其致。
而文彩灑落罕有嗣者。
綴述篇章隨手散失。
后人掇聚集之成二十馀卷。
值亂零失猶存八軸。
陳太建年。
學士何俊上之。
封于秘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6—570 【介紹】: 南朝陳吳興烏程人,名要兒。
武帝后。
美容儀,手爪長五寸,色并紅白。
善書計,能誦《》及《楚辭》。
梁武帝太清年間,侯景亂起,陳霸先(陳武帝)起兵討之,后曾為景所囚。
景平,拜為夫人。
入陳,立為皇后。
文帝即位,尊為皇太后。
廢帝立,尊為太皇太后。
卒謚宣。
全陳文·卷四
后諱要兒,吳興烏程人,本姓鈕,父為章氏所養(yǎng),因冒姓章。
武帝先娶錢氏女,早卒,娉為繼室。
梁紹泰中拜長城縣夫人。
永定元年,立為皇后。
文帝即位,尊為皇太后,宮曰慈訓。
廢帝即位,尊為太皇太后,宣帝即位,尊為皇太后,太建三年崩,年六十五,謚曰宣太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7—558 【介紹】: 南朝陳巴西充國人,字伯玉。
侯弘遠子。
世為西蜀酋豪。
梁時,事益州刺史鄱陽王蕭范,以軍功累官馮翊太守。
侯景陷臺城,蕭范死,填領其眾,殺豫章太守,據其地。
后降侯景。
及景敗,殺景黨投梁元帝,為南充州刺史。
后歸陳武帝,為司空。
陳文帝即位,授太尉。
文帝天嘉元年,曾督軍大破王琳及北齊軍,又敗北周賀若敦等,授湘州刺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7—560 【介紹】: 南朝陳吳興東遷人,字方秀。
梁末,仕至武陵國侍郎。
陳霸先(陳武帝)在廣州,穎深自結托。
數從征伐,從克元景仲,平蔡路養(yǎng)、李遷仕,皆有功。
霸先討侯景,以穎知留府事。
后又從霸先襲王僧辯,討杜龕。
梁時官至散騎常侍,兼丹陽尹。
入陳,兼左衛(wèi)將軍,除吳興太守。
卒謚壯。
共 7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