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韓褒

相關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僧曇崇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15—594 【介紹】: 隋僧。咸陽人。俗姓孟。七歲入道,博誦法言。受戒后志愈清厲,學行為同輩所推,號無上士,北周武帝以為周國三藏,任陟□(山左)寺主。入隋,住清禪寺。帝后欽敬,布施甚多。臨終,以衣資施于三寶,無疾而終。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出咸陽孟氏。
七歲入道。
循聽講肆。
久之依止禪師開公。
而攝念焉。
逮于受具。
其志逾清厲。
學僧祇。
十有馀遍。
而講解之。
致徒三百。
京輔以為宗。
后以言說無益。
更脩前行。
形若槁木。
心如死灰。
于是色想除。
而光明發(fā)。
六行偏精。
五門并達矣。
開公以上首稱之。
眾中同學歸敬。
開亡。
遂以其徒二百馀人。
委之訓導。
聲馳隴塞。
化滿關河。
趨承下風。
千里相屬。
周武帝尤加欽注。
詔曰。
崇禪師精悟獨絕。
所領學徒。
淑于德義。
未聞有犯。
可為國之三藏。
并陟岵寺主。
崇以職事滯淹。
假以他緣。
奏乞于免。
詔從之。
及廢教。
徇俗不自異。
詔授金紫光祿。
終無所屈。
大象初。
隋文帝以潛德秉周政。
大法且復。
詔先度百二十僧。
崇預其數(shù)。
住興善寺。
仍詔充寺主。
固辭。
乃募緣創(chuàng)寺。
以酬宿愿。
蓋以法運之否。
昔嘗許之云。
帝登極。
卒營九寺。
以足十數(shù)焉。
常是時。
我唐高祖。
方以留守居太原。
亦割宅為清禪寺。
以致眾。
煬帝居晉邸。
斥民七十戶水硙碾等。
為寺基業(yè)。
開皇初。
賜帛一萬四千匹。
布五千端。
綿千屯。
綾二百匹。
錦二十匹。
上色米千石。
皇后錢五千貫。
氈五十領。
剃刀五十具。
其建浮圖也。
仍以神尼智仙所授舍利六粒。
用助弘業(yè)。
會教門載啟。
深契帝心。
詔匠杜崇如法營治。
賜錢三千馀貫。
為磚瓦費。
又悉斂內宮。
及躬所御故服。
得一千三百襲。
使鬻之。
以資匱竭。
晉邸在楊越。
自其鎮(zhèn)造露盤十一級。
始開皇十一年。
至十四年乃畢工致。
而冠之浮圖之顛。
見者稱嘆。
其馀佛堂僧院。
皆王力焉。
詔崇出入禁籞。
無擁通宮籍。
以為常。
因為帝后。
述凈土業(yè)。
帝每自稱師兒。
后自稱師女。
其恩禮之重如此。
開皇十四年十月三十日。
無疾卒于所居之房。
壽八十。
上哀慟。
詔所司營給喪事。
塔全身于終南山。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七 習禪篇之二
釋曇崇。
姓孟氏。
咸陽人。
生知正見幼解信奉。
七歲入道。
博誦法言。
勤注無絕。
后循聽講肆雄辯無前。
乃以慧燈欲全本資攝念。
圣果將克必固定想。
因從開禪師而從依止。
逮乎受戒志逾清厲。
遂學僧祇十有馀遍。
依而講解。
聽徒三百。
京輔律要此而為宗。
后弊于言說更崇前觀。
額上鼻端是所存想。
山間樹下為其居處。
既而光明內發(fā)。
色相外除。
形木若枯心灰猶死。
偏精六行冠達五門。
開公處眾稱為第一。
遂得同學齊敬。
又號為無上士也。
及師亡遺囑令攝后徒。
于時五眾二百馀人依崇習靜。
聲馳隴塞化滿關河。
尋路追風千里相屬。
填門盈室坐誨門人。
或初修不凈。
或終學人空。
念彼慈悲弘斯正則。
周武皇帝特所欽承。
乃下敕云。
崇禪師德行無玷精悟獨絕。
所預學徒未聞有犯。
當是尊以德義。
故則眾絕形清。
可為周國三藏年任陟岵寺主。
即從而教導。
僧尼有序響名稱焉。
每為僧職滯蹤。
未許游涉乃假以他緣遂蒙放免。
末遺法淪蕩便從流俗。
外順王威內持道素。
又授金紫光祿等銜。
并不依就。
雖沈厄運無癈利人。
大象之初皇隋肇命。
法炬還炤。
即預百二十僧。
敕住興善。
尋復別敕令宰寺任。
重勤辭遜又不受之。
而道冠僧群。
王公戒范。
昔以佛法頹毀。
私愿早隆。
謹造一寺用光末法。
因以奏上。
帝乃立九寺以副崇愿。
皆國家供給終于文世。
高唐公素稟行門偏所歸信。
遂割宅為寺引眾居之。
敕以虛靜所歸禪徒有譽。
賜額可為清禪。
今之清明門內寺是也。
隋氏晉王欽敬禪林。
降威為寺檀越。
前后送戶七十有馀。
水硙及碾。
上下六具永充基業(yè)。
傳利于今。
天子昔所承名。
今親正業(yè)。
開皇之初敕送絹一萬四千疋布五千端綿一千屯綾二百疋錦二十張五色上米前后千石。
皇后又下令送錢五十貫氈五十領剃刀五十具。
崇福感于今愿。
流于后望。
建浮圖一區(qū)。
用酬國俸。
帝聞大悅。
內送舍利六粒。
以同弘業(yè)。
于時釋教初開。
圖象全闕。
崇興此塔深會帝心。
敕為追匠杜崇。
令其繕績。
料錢三千馀貫計。
塼八十萬。
帝以功業(yè)引費。
恐有匱竭。
又送身所著衣及皇后所服者總一千三百對。
以助隨喜。
開皇十一年。
晉王鎮(zhèn)總楊越。
為造露盤并諸莊飾。
十四年內方始成就。
舉高一十一級。
竦耀太虛。
京邑稱最。
爾后?遺相接。
眾具繁委。
王又造佛堂僧院。
并送五行調度。
種植樹林等事。
并委僧眾。
監(jiān)檢助成。
崇既令重當朝。
往還無壅。
宮閤之禁門籍未安。
須有所論執(zhí)錫便進。
時處大內為述凈業(yè)。
文帝禮接自稱師兒。
獻后延德又稱師女。
及在于本寺則敕令載馳。
問以起居。
無晨不至。
自所獲外利盡施伽藍。
緣身資蓄衣缽而已。
開皇十四年十月三十日。
遷化寺房。
春秋八十矣。
皇情哀慘下敕葬焉。
所須喪事有司供給。
皂白弟子五千馀人。
送于終南至相寺之右。
為建白塔。
勒銘存今。
初崇未終七日。
寺內幡竿無故自折。
門外汲井忽爾便枯。
眾怪其由也。
及至晦夜。
崇遺告曰。
吾有去處今須付囑。
即以衣資施于三寶。
及至后夜覺有異相。
就而觀之方知氣絕。
無疾而逝。
形色如生。
因以奏聞。
莫不懷慟。
僧善胄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50—620 【介紹】: 隋僧。瀛州人,俗姓淮。少出家,通《大智度論》及《涅槃經(jīng)》,名光吳越間。隋初北渡,依遠法師,尋住長安凈影寺。敕為涅槃眾主。文帝開皇末,隨蜀王楊秀入蜀。仁壽末,復歸關中。煬帝大業(yè)間,住禪定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生瀛州淮氏。
辭俗。
鉆研六論涅槃。
齊亡南奔陳境。
時屬薦饑。
莫之行丐。
或得一餅粗延喘息。
以致羸悴。
見者忽之。
偶至一寺。
方講即入往來論義三番高座不能對。
飲氣而殂。
胄始不知也。
他日造則見治喪具。
問其故乃曰。
法師昨為北僧所難而死。
胄寤為已遁去。
后過他講。
亦如之。
連斃三人。
遂發(fā)聞吳越。
隋初北歸。
依遠法師。
住京邑之凈影寺。
覆述。
豎義鋒銳不可當。
玄侶盈千。
莫不嘆服。
遠制涅槃疏胄輒命筆刊削。
遠聞戒曰。
吾死后乃可。
爾今如此無乃甚歟。
胄曰。
使法師即世則孰知胄者。
尚何脩定哉。
遠從之。
逮遠逝。
詔為涅槃眾主。
住凈影寺。
開皇末。
從蜀王秀開導岷嶓施利悉營尊像。
送京師供養(yǎng)。
會文帝置塔葬舍利。
詔往梓州牛頭山華林寺。
瑞應具別記。
太業(yè)造寺。
又應選命俄住禪定。
弘業(yè)而夙疾作。
然法席之盛不減于舊。
未幾。
良差胄曰。
吾其能久乎。
或問其故曰。
老而死理數(shù)然耳。
十三年欲反元所住寺。
眾不許。
因取土窒口。
眾懼許之。
武德三年八月。
終于凈影寺。
春秋七十一。
胄初臥疾間。
謂其門人曰。
吾平生正信且用心教門。
未嘗怠。
其生凈土必矣。
戒掃汛房宇以俟。
忽起坐合掌曰。
世尊來也。
顧侍人曰。
安置世尊坐。
又作懺悔慚愧狀。
良久曰。
世尊去矣。
鞠躬如送客者。
遂臥不復語卒。
葬于城南韋曲之北崖。
弟子慧威嗣。
今住大總持寺云。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二 義解篇八
釋善胄。俗姓淮氏。瀛州人。少出家。通敏易悟機達為心。預涉講會樂詳玄極。大論涅槃是所鉆注。齊破投陳。奔造非數(shù)。年屢薦餒告乞是難。日濟一餅才充延命。形極羸悴眾不齒錄。行至一寺聞講涅槃。因入論義。止得三番。高座無解低頭飲氣。徒眾千馀停偃講席。于是扶舉而下。既至房中奄然而卒。胄時論訖即出。竟不知之。后日更造。乃見造諸喪具。因問其故。乃云。法師昨為北僧所難。乃因即致死。眾不識胄。不之擒捉。聞告自審退而潛焉。經(jīng)于數(shù)日后得陳僧。將挾復往他講所。論義者無不致屈。斃者三人。由此發(fā)名振績。大光吳越。隋初度北依遠法師。止于京邑住凈影寺。聽徒千數(shù)并鋒銳一期。而胄覆述豎義神采秀發(fā)。偏師論難妙通解語。遠制涅槃文疏。而胄意所未弘。乃命筆改張剖成卷軸鑿深義窟利寶罔遺。遠聞告曰。知子思力無前。如何對吾改作。想更別圖可耶。胄曰。若待法師即世方有修定。則胄之虛名終無實錄。遠乃從之。疏既究成。分宗匠世。亟有陳異。遠亡之后。敕令于凈影寺為涅槃眾主。開皇將末。蜀王秀鎮(zhèn)部梁益。攜與同行。岷嶓望德日歸成務。逮仁壽末歲。還返關中。處蜀道財悉營尊像。光坐嚴飾。絕世名士雖途經(jīng)危險。而步運并達。在京供養(yǎng)以為模范。會文帝置塔。敕送舍利于梓州牛頭山華林寺。嚴輿將達。感豬八頭突到輿下從行至館。驅逐乃走。還來如故。漸至城治。黑蜂四枚形甚壯偉。隨輿旋繞數(shù)匝便去。既至州館夜放大光明徹屋上如火焰發(fā)。食頃方滅。又掘塔基入深丈馀。正當函處得古瓷瓶。無蓋有水。清澄香美。乃用盛于函內。寺有九層浮圖。從西南角第二級放光。上照相輪如五石甕許。黃赤如火良久方隱。又堂內彌勒像亦放眉間紫光。并二菩薩亦放赤光通照寺院。前后七度。眾人同見。除不來者。及大業(yè)造寺。廣召德僧。胄應高選。又住禪定屢開法席。傳向相尋因感風疾。唇口喎偏。時人謂。改張遠疏之所及也。初遠以涅槃為五分。末為阇維分。胄尋之揣義改為七分。無有阇維。第七云結化歸宗分。自風疾多載。而問難尋常。為諸學者所共驚憚。后忽患損口如恒日。胄曰。吾患既差命必終矣。此不可怪。理數(shù)然也。大業(yè)十三年欲返本寺。眾不許之。乃以土塞口。欲自取死。寺眾見其志決。方復開許。以武德三年八月內終于凈影寺。春秋七十有一。初患篤謂門人曰。吾一生正信在心。于佛理教無心輕略。不慮凈土不生。即令拂拭房宇。燒香嚴待。病來多日委臥不起。忽爾自坐合掌。語侍人曰。安置世尊令坐。口云。世尊來也。胄今懺悔慚愧。如是良久曰。世尊去矣。低身似送。因臥曰。向者阿彌陀佛來。汝等不見耶。不久吾當去耳。語頃便卒。葬于城南韋曲之北崖。遵遺令也。弟子慧威住大總持。講尋宗跡著名京室。
僧法侃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51—623 【介紹】: 隋唐間僧。鄭州滎陽人,俗姓鄭。弱冠出家,登戒后,從淵法師習《十地經(jīng)》。北周滅佛時,南渡至建業(yè)。南朝陳亡后,住江都安樂寺,曹毗從之習《攝論》。楊廣鎮(zhèn)揚越時,薦住長安日嚴寺。隋文帝仁壽間,往宣州送舍利,有異跡。唐初,為十大德之一。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榮陽鄭氏子也。幼隸泰山靈巖寺出家。登具之后。從淵法師。研究十地地持之旨。齊歷告終。周廢大教。乃南度建業(yè)。隋既平陳北止江都安樂寺。曹毗信士為解攝論。當侃覆敘。毗自聽之。每于隱義。毗必合掌稱善。隋煬居晉邸出鎮(zhèn)楊越。召住日嚴寺俄而退歸。棲心止視匠物弘多。隋仁壽初。詔侃往宣州安置舍利。未幾。又往黎州皆獲瑞徵。具如別錄。國初詔選十大德。充統(tǒng)攝僧尼之任。而侃以儀矩恬肅預其數(shù)。晚徙居興善寺。武德六年十一月卒于寺。壽七十三。葬京之東郊。侃少服紫石。至是遂發(fā)疾。醫(yī)者教以益啖豬肉壓之。侃曰。人生必死。寧得爾耶。其堅護戒足如此。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一 義解篇七
釋法侃。
姓鄭氏。
滎陽人也。
弱年從道。
志力堅明體理方廣。
常流心府。
聞泰山靈巖行徒清肅瑞跡屢陳遠揚滎澤。
年未登冠遂往從焉。
會彼眾心自欣嘉運。
及進具后勵節(jié)弘規(guī)。
預在清訓務機登踐。
后周流講席博覽群宗。
隨聞戢戴有倫前達。
有淵法師。
道播當時雄杰推指。
妙通十地尤明地持。
侃又從焉。
聽其開釋。
皆周涉正理遵修章采。
屬齊歷不緒周湮法教。
南度江陰棲遲建業(yè)。
聽采新異鎣飾心神。
攝慮緣求擬諸漆木。
陳平之后北止江都安樂寺。
有曹毗者。
清信士也。
明解攝論。
真諦親承。
侃乃三業(yè)歸從玄義請決。
即開融勝相覆敘所聞。
毗自聽之恐有遺逸。
侃每于隱義發(fā)明鋪示既允愜當。
毗皆合掌稱善。
隋煬晉蕃昔鎮(zhèn)揚越。
搜舉名器入住日嚴。
以侃道洽江溽。
將欲英華京部。
乃召而隆遣。
既達本寺厚供禮之。
盛業(yè)弘被棲心止觀。
時復開道唯識味德禮懺。
匠益惰學亟動物心。
仁壽二年。
文帝感瑞。
廣召名僧用增像化。
敕侃往宣州安置舍利。
既奉往至統(tǒng)敘國風陶引道俗。
革化歸法者數(shù)亦殷矣。
初孟春下詔之日。
宣州城內官倉之地。
夜放光明紅赤洞發(fā)。
舉焰五丈廣一丈許。
官人軍防千有馀人一時奔赴。
謂是火起。
及至倉所乃是光相。
古老傳云。
此倉本是永安舊寺也。
至于明日永安寺擬置塔處。
又放光明。
如前無異。
眾并不委其然也。
季春三月侃到宣州權止公館。
案行置所通皆下濕。
一州之上不過永安。
既預光待因搆塔焉。
又令掘倉光之處。
果得石函。
恰同棺樣。
不須繕造。
因藏舍利。
又降甘露凝于樹枝香甘過世。
又感紫芝一枚生于舍利堂壁。
九枚盤曲光色殊異。
遂令以表聞奏。
又造塔黎州。
還令侃往。
初至館停。
聞空中天樂。
繁會聒耳。
道俗慶之。
又感異香互來充鼻。
掘地四尺獲一古瓦。
銘云。
千秋萬歲樂未央。
侃奉福弘業(yè)亟發(fā)徵祥。
抑是冥通。
豈唯人事。
旋還京邑講授相尋。
大唐受禪情存護法。
置十大德用清朝寄。
時大集僧眾標名序位。
侃儀止肅然挺超莫擬。
既德充僧望遂之斯任。
恂恂善誘弘悟繁焉。
晚移興善講導無替。
武德六年十一月卒于所住。
春秋七十三矣。
殯于東郊馬頭穴內。
侃學專攝論。
躡足親依。
披析幽旨渙然標詣。
解義釋名見稱清澈。
諸赴聽者欣其指況。
有道撫法師者。
俊穎標首京城所貴。
本住總持。
宗師異解用通攝論。
及臨侃席數(shù)扣重關。
束心展禮餐承音訓。
遂舍其本習從歸真諦。
且侃形相英偉庠序端隆。
折旋俯仰皆符古圣。
所以隋朝盛德行業(yè)乃殊。
至于容服可觀引命徵召。
必以侃為言首。
其威儀之選為如此也。
及其少服紫石。
老遂苦之。
醫(yī)診云。
須以豬肉用厭藥勢。
侃曰。
終須一謝。
豈得啖他。
因縱疾取終。
其翹誠重物又若于此。
侃初立名。
立人安品。
后值內惠日道場沙門智騫曰。
侃之為字。
人口為信。
又從川字。
言信的也。
因從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55—630 【介紹】: 隋唐時僧。徐州彭城人,俗姓劉。年十二出家。詞辯無滯,文義俱揚。隋煬帝于江都建慧日道場,延慧乘住之,號家僧。大業(yè)中于四方館仁王行道,敕慧乘為大講主,所講《涅槃》、《般若》、《金鼓》、《維摩》、《地持》《成實》等各數(shù)十遍。唐初住京師勝光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彭城劉氏子。其先出漢裔。祖欣。梁直前將軍瑯邪太守。父雅。陳兵部郎中。 叔祖智強。少出家。負重名。陳任廣陵大僧正。善成實論及大涅槃。乘年十二即師事強。服膺講席。十六白強。聽智嚼法師成實論。于楊都之莊嚴寺。時有陳方繼梁統(tǒng)。而武帝尤崇尚教門。屢閱仁王。盛張齋席。乘因獲對御論義。辭辨絕出倫輩。上為眷眄。四月八日。上又于寺義集。乘豎佛果出二諦外義。有法師。舊居開泰。后入祇洹。問曰。為佛果出二諦外。為二諦出佛果外。乘質曰。為法師出開泰。為開泰出法師。曰如鴛鴦不棲圊廁。曰釋提桓因不與鬼住。曰鳩翅羅鳥。不宿枯樹。曰大海不宿死尸。皭時在座嘆曰。勍敵也。其鋒難當。就上前。脫所著天柱納伽黎賞之。由是聲譽益起。桂陽王。毛尚書。江仆射。等并伸敬慕。 隋初太尉晉王于江都。建慧日道場。乘奉教旨遷住仍蒙待以家僧之禮邀與入朝遇凈影慧遠于講次。談論若傾注。遠驚嘆曰。何物吳僧如此。世豈復有愈于此者乎。蓋未嘗相識。而創(chuàng)見之也。歸慧日。益縱材辨。寺之宿碩。咸屈伏。王聞之喜。賞帛百縑。隋高祖。將巡岱宗。駐蹕伊洛。詔遣江南關東大德。登殿豎義。乘應詔。答者靡抗。上嗟異。隋開皇十七年。出所積。以金玉裝飾香臺一具。施維揚永福寺。隋大業(yè)六年。詔諸郡。別選三大德于東都四方館。闡仁王經(jīng)。仍詔乘充大講主。連三晝夜不臥。駕幸張掖從之。詔為高昌王曲氏。開金光明。曲以發(fā)布地。籍乘升座。 八年上幸東都。京師造七層木塔二。薦皇考妣也。因詔乘持舍利以葬。俄而公卿士庶。列樹勝幢。三十馀所。自興善寺。迎佛靈骨。至禪定寺。乘演仁王經(jīng)十二年。詔寫龜茲國旃檀像于東都。以賜郡國。武德四年。國家初定天下。詔謂凡經(jīng)亂地。僧之是非。難以分別。議于州縣。可置一寺。寺留三十僧。以示寬恩。其馀壹從汰去。上以洛陽天下之都會。固非他處所得比擬。然而雖有偽鄭之變。猶許二百馀僧。住同華寺況乘嘗被污。而上素所欽向。亦莫之問。詔住勝光寺。寺寔秦國功德也。八年駕幸國學。行釋奠禮。先是堂列三座。擬敘三宗。而儒杰釋雄。李之俊偉。皆云合霧擁。以快觀聽。制曰。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釋教后興。宜崇客禮。其令老先之孔次之。釋又次之。時乘受眾所推挹。已升座。聞制不覺失色。今上方在秦邸。位居百僚上。直視乘曰。但敷帝德。馀無所慮。乘乃唱曰。上天下地。榮貴所資。緣業(yè)所由。必宗佛圣。今將敘大致。合具禮儀。并合掌虔跪。使師資有據(jù)。于是自皇儲已下。皆降席跪聽。乘則前贊帝德。次述釋宗。后以二難。雙徵兩教。上加嘆美。頃之制問曰。昨有道士潘誕奏。以為悉達太子。不能得佛。六年求道。方得成佛。是則道能生佛。佛由道成。道。是佛之父師。佛乃道之子弟。故佛經(jīng)云。求于無上正真之道。又曰體解大道。發(fā)無上意。外國語云。阿耨菩提。晉翻無上大道。以此言之。道大佛小。亦可知矣。乘對制。其略曰。聃生于周末佛出于周初。計其世。則二十許王。論其年則三百馀載。豈有昭王時佛。退求敬王時道乎。向者道士李仲卿。所敘之道。有太上大道。先天地生。郁勃洞虛之中。煒燁玉清之上。是佛之師。不言周之老聃也。三皇無聃。五帝無聃。而所謂道者。未嘗無也。自關尹請著書。竇后命興學。然后聃之道。始行世。而道非獨指聃也。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謂之神。夫陰陽且不可測其所生。而又奚能生佛哉。車胤云。在己為德。及物為道。殷仲文曰。德者得也。道者由也。論衡曰。立身之謂德。成名之謂道。道德也者。非必其人之霞服金冠玉圭朱履。別號天尊。居大羅之上。治玉京之中。而獨名大道者也。貞觀三年。乘于勝光寺。起舍利寶塔。像設莊嚴。備諸神變。并建方等道場。晝夜六時。行懺悔法以報圣上待遇之恩。四年十月二十日。終于所住房。春秋七十有六。門人道璋等。奉遺命。阇維于南山之谷口。斂馀燼。塔于勝光。沙門法琳制碑文。 惟乘。身歷三朝。政移六帝。頻嬰寵顧。履接綸音。外則王公卿士。內則妃后嬪姬。皆稟戒香。共申師禮。所講涅槃般若金鼓維摩地持成實等。各數(shù)十遍。 璋其族屬之猶子也。善唄贊。職充都講。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護法下
釋慧乘。
俗姓劉氏。
徐州彭城人也。
其先炎漢之緒。
祖欣梁真前將軍瑯琊太守。
父雅陳兵部郎中。
叔祖智強。
少出家。
陳任廣陵大僧正。
善閑成論及大涅槃。
乘年十二。
發(fā)心入道。
仍事強為師。
服膺論席備探精理。
十六啟強曰。
離家千里。
猶名在家沙門也。
諸廣游都郡疏諸耳目。
強從之。
便下楊都。
聽莊嚴寺智?法師成實。
爰始具戒。
即預陳武帝仁王齋席。
對御論義詞辯絕倫。
數(shù)千人中獨回天眷。
至四月八日。
陳主于莊嚴寺總令義集乘。
當時豎佛果出二諦外義。
有一法師英俠自居擅名江左。
舊住開泰后入祇洹。
乃問曰。
為佛果出二諦外。
二諦出佛果外。
乘質云。
為法師出開泰。
為開泰出法師。
彼曰。
如鴛鴦鳥不住圊廁。
乘應聲曰。
釋提桓因不與鬼住。
彼曰。
鳩翅羅鳥不棲枯樹。
乘折云。
譬如大海不宿死尸。
于時?公處座嘆曰。
辯才無礙其鋒難當者也。
躬于帝前賞天柱納袈裟。
由是令響通振鄰國斯傳。
陳桂陽王尚書毛喜仆射江總等。
并申久敬咸慕德音。
屬陳季道離隋風遠扇。
太尉晉王于江都建慧日道場。
遍詢碩德。
乘奉旨延住。
仍號家僧。
后從王入朝頻蒙內見。
時凈影慧遠。
道聲揚播。
由來不面。
因過值講即申言論。
義高詞麗聲駭聽徒。
遠顧曰。
何處吳僧唇舌陵人。
復豈逾此。
王聞之彌敬其詞辯。
時慧日創(chuàng)立搜楊一化。
并號龍象咸問義門。
既爰初盛集法輪肇駕。
王乃請乘盡心。
言論不有見尊致結。
既承資蓄縱辯無前。
折關陳款皆傾巢穴。
甚稱王望。
別賞帛百段。
暨高祖東巡岱宗鑾駕伊洛。
敕遣江南吳僧與關東大德升殿豎義。
乘應旨首登。
命章對論。
巧問勃興切并紛集。
縱橫駱驛罔弗喪律亡圖。
高祖目屬稱揚。
群英嘆異。
開皇十七年。
于楊州永福寺。
建香臺一所。
莊飾金玉絕世罕儔。
及晉王即位。
彌相崇重。
隨駕行幸無處不經(jīng)。
大業(yè)六年。
有敕郡別簡三大德入東都。
于四方館仁王行道。
別敕乘為大講主。
三日三夜興諸論道。
皆為折暢靡不冷然。
從駕張掖。
蕃王畢至。
奉敕為高昌王曲氏講金光明。
吐言清奇聞者嘆咽。
曲布發(fā)于地。
屈乘踐焉。
至八年帝在東都。
于西京奉為二皇雙建兩塔七層木浮圖。
又敕乘送舍利瘞于塔所時四方道俗百辟諸侯各出名珍。
于興善寺北天門道南。
樹列勝場三十馀所。
高幢華蓋接影浮空。
寶樹香煙望同云霧。
迎延靈骨至于禪定。
僉共請乘開仁王經(jīng)。
華俗士庶正道日登。
咸嘉賞贊。
十二年于東都圖寫龜茲國檀像。
舉高丈六。
即是后秦羅什所負來者。
屢感禎瑞故用傳持。
今在洛州凈土寺。
會隋室分崩唐皇御歷。
武德四年掃定東夏。
有敕偽亂地僧是非難識。
州別一寺留三十僧。
馀者從俗。
上以洛陽大集名望者多。
奏請二百許僧住同華寺。
乘等五人敕住京室。
于時乘從偽鄭詞被牽連。
主上素承風問。
偏所顧屬。
特蒙慰撫命住勝光。
秦國功德咸歸此寺。
武德八年。
歲居協(xié)洽。
駕幸國學將行釋奠。
堂置三坐擬敘三宗。
眾復樂推乘為導首。
時五都才學三教通人。
星布義筵云羅綺席。
天子下詔曰。
老教孔教此土先宗。
釋教后興宜崇客禮。
令老先次孔末后釋宗。
當爾之時相顧無色。
乘雖登坐情慮莫安。
今上時為秦王。
躬臨位席。
直視乘面目未曾回。
頻降中使十數(shù)教云。
但述佛宗光敷帝德。
一無所慮。
既最末陳唱諦徹前通。
乃命宗云。
上天下地榮貴所資。
緣業(yè)有由必宗佛圣。
今將敘大致理具禮儀。
并合掌虔跪。
使師資有據(jù)。
聲告才竟。
皇儲以下爰逮群僚。
各下席?跪佇聆逸辯。
乘前宣帝德云。
陛下巍巍堂堂。
若星中之月云云。
次述釋宗。
后以二難雙徵兩教。
玄梯廣布義網(wǎng)高張。
莫不躡向風馳應機云涌。
既而天子回光敬美其道。
群公拜手請從弘業(yè)。
黃巾李仲卿。
結舌無報。
博士祭酒等。
束體轅門。
慧日更明法云還布。
當又下詔問乘曰。
道士潘誕奏。
悉達太子不能得佛。
六年求道方得成佛。
是則道能生佛。
佛由道成。
道是佛之父師。
佛乃道之子弟。
故佛經(jīng)云。
求于無上正真之道。
又云體解大道發(fā)無上意。
外國語云阿耨菩提。
晉音翻之無上大道。
若以此驗。
道大佛小。
于事可知。
乘報略云。
震旦之與天竺。
猶環(huán)海之比麟洲。
聃乃周末始興。
佛是周初前出。
計其相去二十許王。
論其所經(jīng)三百馀載。
豈有昭王世佛而退求敬王時道乎句虛驗實足可知也。
仲卿向敘。
道者有太上大道。
先天地生。
郁勃洞虛之中。
煒燁玉清之上。
是佛之師。
不言周時之老聃也。
且五帝之前未聞有道。
三王之季始有聃名。
漢景已來方興道學。
窮今討古道者為誰。
案七藉九流。
經(jīng)國之典。
宗師周易。
五運相生。
既辟兩儀。
陰陽是判。
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不測謂之神。
天地于事可明。
陰陽在生有驗。
此理數(shù)然也。
不云有道先天地生。
道既莫測從何能生佛。
故車胤云。
在己為德及物為道。
殷仲文云。
德者得也。
道者由也。
言得孝在心由之而成也。
論衡云。
立身之謂德。
成名之謂道。
道德也者為若此矣。
卿所言道寧異是乎。
若異斯者不足歸信。
豈有頭戴金冠身被黃褐。
鬢垂素發(fā)手把玉璋。
別號天尊居大羅之上。
獨名大道治玉京之中。
山海之所未詳。
經(jīng)史之所不載。
大羅既焉有之說。
玉京本亡是之談。
言畢下座。
舉朝屬目。
此時獨據(jù)詞宗。
馀術無為而退。
一席楊扇萬代舟航。
可尚可師立功立事。
近假叨幸之力。
遠庇護念之恩也。
貞觀元年。
乘以銜荷特命義須崇善。
奉為圣上于勝光寺起舍利寶塔。
像設莊嚴備諸神變。
并建方等道場。
日夜六時行坐三業(yè)。
以貞觀四年十月二十日。
終于舊房。
春秋七十有六。
門人道璋先奉遺旨。
于南山谷口焚之。
私斂馀灰還于勝光起塔。
沙門法琳為制碑文。
見于別集。
惟乘釋蒙據(jù)道護法為心。
撫物恤窮彌留情曲。
而詞辯無滯文義俱揚。
寫送若流有逾宿誦。
此之一術歿后絕蹤。
而身歷三朝政移六帝。
頻升中殿面對天顏。
神氣消散映徹墻仞。
自見英德莫不推焉。
又卿士王公妃嬪庶族。
皆稟涂香申明供禮。
所講涅槃般若金鼓維摩地持成實等。
各數(shù)十遍。
璋即乘之猶子也。
少所恭奉。
立性誠愨偏能唄贊。
清囀婉約有勢于時。
每為都講亦隸倫則。
京邑后附多向其塵云。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樓煩人。早年業(yè)涅槃晚入慧日道場大業(yè)初。詔往巴蜀??舉藝能。至邛僰。而隋歷斯盡。遂屏居弘唱。以諧暮齒。國朝以酂國公竇軌作填。尤所崇禮。武德九年。朝京師。勞問勤渥。工部尚書段綸奏。住所造靈化寺。貞觀間。詔入翻經(jīng)館。綴文證義。且著館之序引。以其年卒。春秋七十。 慧在絳嘗處別院。忽見神人。形質奇詭。致敬于前曰。乞戒勖知事。使勿耕墓?;郦q未及言。后復見。理前事。且謂茍終不語。必殺此僧。即問之。方將耕故冢。于是遽止之。無他。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四 義解篇十
釋三慧。
婁煩人。
崇履涅槃以為正業(yè)。
行流河朔名振伊瀍。
大業(yè)初年。
以學功成采。
下敕徵入慧日道場。
東都晚進玄津通涉。
慧有功矣。
而神氣清嚴顧盻成則。
鼓言動論眾所憚焉。
帝以通道明機務須揚選。
乃敕往巴蜀搜舉藝能。
屬隋運告終寓居邛??。
流離從物因事引生。
而性絕煩囂屏居弘業(yè)。
酂國公竇軌作鎮(zhèn)庸蜀。
偏所咨崇。
服其處靜自虛。
致斯隆敬異等。
慧觀時制用。
故無虛影。
武德九年遠朝京闕。
敕見勞問任處黃圖。
工部尚書段綸。
宿樹善因造靈化寺。
欽慧道素上奏任之。
時復闡弘重移滎采。
頗傳筆記。
后學稱尋。
貞觀年中召入?yún)⒆g。
綴文證義倫次可崇。
制翻經(jīng)館序。
控情置列贍勇豐矣。
以其年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矣。
慧昔在絳州。
獨處別院感見神童。
形質希世。
致敬于慧云。
屈法師誡勖知事勿耕墓所。
言已便隱。
初未之為述。
后復重來還述前事。
若不為語。
當打彼僧必至死也。
登為問之。
乃正耕田中故冢。
遂令止之。
由是僧侶清晏卒無后患。
自非立正處懷。
焉使非人投告。
故慧之垂訓。
不許觸犯幽顯。
如所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