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伏羲氏

相關(guān)人物:共 20 位。
共 2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亦作蒼頡。
傳說中遠古時人。
黃帝之史官。
始作漢字。
一說,為伏羲以前或炎帝之世或神農(nóng)、黃帝之間人。
或以為即史皇。
當(dāng)為古代整理文字之代表人物。
華胥 朝代:遠古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傳說中遠古時人。
云有巨人足跡,出現(xiàn)于雷澤之中,華胥以足踏之而有孕,遂生伏羲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媧又作蝸、娃。
又稱女媧氏、靈媧、?媧、女希、女皇氏、女帝。
相傳為風(fēng)姓。
傳說中遠古時伏羲之妹。
伏羲兄妹為婚而生人類,為人類始祖。
上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大火不滅,大水不息,猛獸鷙鳥為害。
乃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民得安居。
圖像為人首蛇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宓或作虙。
即洛神。
傳說中遠古時人。
伏羲氏之女。
溺于洛水,死,遂為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一作少皞。
傳說為遠古黃帝之子,姬姓,名摯,字青陽。
一說號金天氏。
以別于太昊,故稱少昊。
相傳以鳥名官,設(shè)有工正、農(nóng)正,司手工業(yè)、農(nóng)業(yè)。
春秋時郯國為其后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即飛龍氏。
或作朱襄氏。
傳說中遠古時人。
相傳伏羲命朱襄造書契,命為飛龍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傳說中遠古時人。
伏羲氏之臣。
后以為媒妁之代稱。
僧慧賾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80—636 【介紹】: 隋唐時僧。荊州江陵人,俗姓李。九歲出家,初住江陵寺。年十二,會大興法席,即為法主。后住京師清禪寺。洽聞博達,能詩文,善書畫,精鑒賞,士大夫多樂與游。撰有《般若燈論》,亦名《中論》,又有《詠集》。
全唐文·卷九百四
慧賾俗姓李氏。荊州江陵人。九歲投本邑隱法師出家。隋開皇中住江陵寺。后敕住清禪寺。大業(yè)末卜居終南高冠嶺。貞觀初敕召翻譯新經(jīng)。十年卒。年五十七。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李姓。荊州江陵人。九歲依本邑隱法師出家。為沙彌。執(zhí)卷誦文。紙盈四十。初聽涅槃。法華。后別聽三論。隋開皇中。鄉(xiāng)里以賾器質(zhì)夙成。請為法主。講涅槃。辨答率屈耆宿。時才十二歲。刺史空龍公元壽。聞而謁焉。大加褒賞。以其名聞。詔入京師。既引見。賜納僧伽梨。并馀衣一襲。仍住清禪寺。冠蓋日擁門。憚煩。從應(yīng)禪師稟資心學(xué)。大業(yè)末。避地終南之高冠嶺。唐室隆興。出游都邑。屢建法筵。武德初。詔于延興寺。百座開仁王經(jīng)。公卿盛集。吉藏豎論。賾言清理詣。銳責(zé)鋒起。四部駭異。藏嘆伏。尤善楷書。太宗文皇帝。在秦邸。欲致之別第。以崇供養(yǎng)。使者六反。固辭。貞觀詔。簡僧傳譯。眾咸推讓。訖事奏上。詔賜帛百匹。衣服一襲。賾又著般若燈論敘。文多不載。十年四月六日。終于所住。壽五十有七。葬京師之東郊。太常博士褚亮撰碑詞。有集八卷行世。
續(xù)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jīng)篇三
釋慧賾。
俗姓李。
荊州江陵人。
早悟非常神思鋒逸。
九歲投本邑隱法師出家。
隱體其精爽異倫。
即度為沙彌。
講授之暇誨以幽奧。
賾領(lǐng)牒玄理曾不再思。
執(zhí)卷誦文紙盈四十。
荊楚秀望欽而美之。
初從隱聽涅槃法華。
后別聽三論。
皆剖析新奇。
抗擬摽會。
開皇中年江陵寺。
大興法席群師云赴。
道俗以賾嘉績夙成。
咸欲觀其器略。
共請為法主。
顧惟披導(dǎo)有旨。
因而踐焉。
甫年十二。
創(chuàng)開涅槃。
比事吐詞義高常伯。
論難相繼。
辯答冷然。
少長莫不緘心。
頌聲載路。
荊州刺史宜龍公元壽。
聞其幼譽。
驚挺親駕謁焉。
素倍前聞大相褒賞。
以事奏聞云。
希世卓秀者也。
登即有詔。
令本州備禮所在恭送。
既達京輦殊蒙慰引。
賜納僧伽梨并衣一襲。
仍令住清禪寺。
從容法侶敦悅玄儒。
才藻屢揚汲引無竭。
預(yù)有衣冠士族。
皆來展造門庭。
莫不贊其洽聞博達。
機捷之謂也。
末厭煩梗思濟清神。
乃從應(yīng)禪師。
稟資心學(xué)。
掩關(guān)兩載。
情??諸門。
遂語默于賢圣之間。
談授于經(jīng)緯之理。
值隋氏云喪法事淪亡。
道闋當(dāng)年情欣棲靜。
以大業(yè)末歲。
移卜終南之高冠嶺。
因巖構(gòu)室疏素形心。
會唐運勃興蒼生攸濟。
賾不滯物我。
來從帝城。
講誨暫揚。
傾都請道。
武德年內(nèi)釋侶云繁。
屢建法筵皆程氣宇。
時延興寺。
百座講仁王經(jīng)。
王公卿士并從盛集。
沙門吉藏爰豎論宗。
聲辯天臨貴賤傾目。
賾才施銳責(zé)。
言清理詣思動幾微神彩驚越四部駭心百辟。
藏顧而嘆曰。
非惟論辯難繼。
抑亦銀鉤罕蹤。
今上在蕃親觀論府。
深相結(jié)納擬為師友。
六使來召令赴別第。
賾以生名殺身之累。
由來有人。
退讓馀詞一不聞命。
及貞觀開譯。
詔簡名僧眾以文筆知名兼又統(tǒng)詳論旨。
乃任為翻論之筆。
譯訖奏聞。
有敕賜帛百匹衣服一具。
賾又著論序曰般若燈論者。
一名中論。
本有五百偈。
借燈為名者。
無分別智有寂照之功也。
舉中標(biāo)目者。
鑒亡緣觀等離二邊也。
然則燈本無心智也。
亡照法性平等。
中義在斯。
故寄論以明之也。
若夫?qū)ふ摐肌?div id="ue44qcm" class='inline' id='people_12283_3_97_comment'>
執(zhí)俗迷真。
顛倒斷常之間。
造次有無之內(nèi)。
守名喪實攀葉亡根者。
豈欲爾哉。
蓋有由矣。
請試陳之。
若乃構(gòu)分別之因。
招虛妄之果。
惑累熏其內(nèi)識。
惡友結(jié)其外緣。
致使慢聳崇山見深滄海?;痣y觸詞鋒罕當(dāng)。
聞?wù)f有而快心。
聽談空而起謗。
六種偏執(zhí)各謂非偏。
五百論師諍陳異論。
或?qū)⑿皝y正。
或以偽齊真。
識似悟而翻迷。
教雖通而更壅。
可謂捐珠玩石。
棄寶負薪。
觀畫怖龍。
尋跡怯象。
愛好如此。
良可悲夫。
龍樹菩薩救世挺生。
呵嗜欲而發(fā)心。
閱深經(jīng)而自鄙。
蒙獨尊之懸記。
然法炬于閻浮。
且其地越初依。
功超伏位。
既窮一實且究二能。
佩兩印而定百家。
混三空而齊萬物。
點塵劫數(shù)歷試諸難。
悼彼群迷故作斯論。
文玄旨妙破巧申工。
被之鈍根多生怯退。
有分別明菩薩者。
大乘法將體道居衷。
遐覽真言為其釋論。
開秘密藏賜如意珠。
略廣相成師資互顯。
至如自乘異執(zhí)郁起千端。
外道殊計紛然萬緒。
驢乘競馳于駕駟。
螢火爭耀于龍燭。
莫不標(biāo)其品類顯厥師宗。
玉石既分玄黃也判。
西域染翰乃有數(shù)家。
考實析微此為精詣。
若含通本末有六千偈。
梵文如此。
翻則減之。
我皇帝。
神道邁于羲皇。
陶鑄侔于造化。
崇本息末。
無為太平。
守母存子不言而治。
以為圣教東流年淹數(shù)百。
而億象所負闕者猶多。
希見未聞勞于寤寐。
中天竺國三藏法師波頗蜜多羅。
學(xué)兼半滿博綜群詮。
喪我怡神搜玄養(yǎng)性。
游方在念利物為懷。
故能附弋傳身舉煙命伴。
冒冰霜而越蔥嶺。
犯風(fēng)熱而度沙河。
時積五年途經(jīng)四萬。
以大唐貞觀元年。
頂戴梵文至止京輦。
昔秦徵童壽苦用戎兵。
漢請摩騰遠勞蕃使。
詎可方茲感應(yīng)道契冥符。
家國休祥德人爰降。
有司奏見。
殊悅帝心。
敕住興善勝光。
即傳新經(jīng)之始。
仍召義學(xué)沙門及王公宰輔。
對翻此論。
研覈幽旨。
去華存實。
目擊則欣其會理。
函杖則究其是非。
文雖定而覆詳。
義乃明而重審。
歲在壽星。
檢勘云畢。
其為論也。
觀明中道。
而存中失觀。
空顯第一而得一乖空。
然司南之車本示迷者。
照膽之鏡為鑒邪人。
無邪則鏡無所施。
不迷則車不為用。
斯論破申。
其猶此矣。
雖復(fù)斥內(nèi)遮外盡妄窮真。
而存乎妙存。
破如可破。
蕩蕩焉。
恢恢焉。
迎之靡測其源。
順之罔知其末。
信是鎣心神之砥礪。
越溟海之舟輿。
駭昏識之雷霆。
照幽途之日月者矣。
此土先有中論四卷。
本偈大同。
賓頭盧伽為之注解晦其部執(zhí)。
學(xué)者昧焉。
此論既興可為龜鏡。
庶明達君子。
詳而味之。
序成未即聞上。
帝敕秘書監(jiān)虞世南作序。
見賾之所制。
嘆咽無以加焉。
因奏聞上。
仍以序列于卷首。
所在傳寫緘于經(jīng)藏。
以貞觀十年四月六日終于所住。
春秋五十有七。
葬于京郊之東。
列隧立碑頌其芳德。
太常博士褚亮為文。
自賾之知道。
倫等崇其辯機。
時俗以擬慧乘。
固為篤論。
詞注難窮。
無施不遂。
講華嚴大品涅槃大智度攝大乘及中百諸論。
皆筌釋章部決滯有聞。
又誦涅槃法華。
音文淳美。
時為眾述。
清囀動神。
又抽減什物。
用寫藏經(jīng)。
尋閱才止便修虔奉。
又善導(dǎo)達眾首舒暢物情。
為諸文雄之所稱敘。
特明古跡偏曉書畫。
京華士子屢陳真?zhèn)巍?div id="xnofoq7" class='inline' id='people_12283_3_249_comment'>
皆資其口實定其人世。
文章詞體頗預(yù)能流。
草??筆功名疏臺府。
每有官供勝集。
必召而處其中。
公卿執(zhí)紙請書填赴。
賾隨紙賦筆飛驟如風(fēng)。
藻蔚雄態(tài)綺華當(dāng)世。
故在所流詠耽玩極多。
懸諸屏障。
或銘座右。
著集八卷行世。

人物簡介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七
王諱喝。
生聲氏。
世居性海之濱。
偶事激徒于劍門。
幼而孤。
長有氣岸。
戚人威音王。
嘗薦之帝堯。
堯任為諫官。
于時浩浩懷山。
襄陵洪水致害。
堯患之。
與四岳謀治。
四岳亟舉鯀。
鯀治水亡效。
帝乃震怒。
王于帝前。
麾退四岳。
四岳悚惕。
不敢仰視。
雖未有以獻替。
百官憚王。
猶雷霆也。
俄辭爵。
之崆峒之墟。
見混元子。
得長生久視之術(shù)。
自是夷猶海岱。
世莫得而見之。
雖春秋左氏所寄聲伯。
恐亦其族氏也。
漢初。
高帝與項羽。
爭天下。
王在齊海。
聞之喜曰。
此吾有為時也。
遂自齊求見羽于關(guān)中。
羽見而悅之。
未及官。
適高帝逼羽。
羽返旆。
與高帝接戰(zhàn)于廣武。
高帝使婁將軍挑戰(zhàn)且辰羽。
羽怒甚。
乃亟用王。
于是婁煩弓矢不知墮地。
人馬皆辟易。
是日項羽喜劇。
顧謂王曰。
天下事稍定。
吾以夏口處子。
王輾然而笑曰。
夫高世之士。
為人排患釋難。
解紛亂。
而亡所取也。
設(shè)有取者。
是商賈之事。
喝不為矣。
遂拂衣復(fù)歸于海上。
厥后霸王不??于漢。
及罹困阨。
中思欲復(fù)用王。
而不可得。
因欷歔泣下沾襟。
李唐有天下。
浮圖教聿盛于世。
自天子公侯。
靡不宗奉。
王聞而喜曰。
吾聞。
釋氏禪門。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可絕無始生死根本。
于是出訪其道。
遇江西馬祖大師。
祖授以向上綱宗立地成佛之旨。
王大悅。
頗覺平昔所用粥飯。
氣廓如也。
祖復(fù)遷之特室。
以正法眼藏??之。
王再拜辭曰。
是非喝所敢當(dāng)也。
祖慰勉之。
會百丈再參。
祖豎起拂子。
丈曰。
即此用離此用。
祖掛拂子舊處。
丈擬議。
祖遽以王用事。
丈震聵三日。
乃大悟。
王名聲由此復(fù)振于世。
黃檗運公初見百丈。
丈舉前掛拂話。
次偶及王。
黃檗不覺吐舌。
未幾臨濟于大愚言下發(fā)明。
黃檗大機之用。
遂忽見王。
于是氣增十倍。
自此臨濟奉王從事。
出沒卷舒。
互相顯發(fā)。
如雷如霆。
四方震駭。
學(xué)者自遠而歸之。
凡三圣興化大覺之流。
其大機大用。
皆自王而啟之。
故當(dāng)時畏懼。
莫有膺其鋒者。
因目之曰。
金剛王寶劍。
或曰。
踞地師子。
或曰。
探竿影草。
其威譽功烈如此。
時無位真人。
與王同輔臨濟。
覺者多昵無位真人。
濟廉知紿曰。
無位真人是甚乾屎橛。
其后學(xué)者方一意宗王。
及濟將終。
謂眾曰。
吾滅后不得滅卻吾正法眼。
三圣曰。
爭敢滅卻。
濟曰。
向后有人問。
汝作么生。
三圣亟以王為對。
濟曰。
誰知吾正法眼向遮瞎驢邊滅卻。
洎濟示寂。
王慨然嘆曰。
性海吾鄉(xiāng)也。
法界吾宇也。
威音王吾戚也。
吾受知于堯。
成名于項羽。
自吾舍俗歸釋。
晚得臨濟全提大用之人云亡。
吾已矣乎。
后五百歲。
必假吾以御葛藤。
而出乎凡夫曰矣。
遂不知終。
既而果然泛泛者。
皆竊王聲勢用事。
其邪正真?zhèn)巍?div id="sjw31e9"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18_0_156_comment'>
竟莫之辨。
獨汾陽偈曰。
一喝分賓主。
照用一時行。
要會個中意。
日午打三更。
英靈衲子由是想見王之風(fēng)乎焉。
其府屬。
曰賓曰主。
曰照曰用。
皆有功于宗門云。
贊曰。
予于無盡藏。
得異書焉。
若世所謂金剛?cè)跫涯旧献?div id="m6vzdhn"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18_0_171_comment'>
及王之機緣。
皆見其始末根緒。
非若近世泛泛語之。
而不雅馴。
故特撰次之。
然春秋左氏。
談王道者也。
至于神降于莘石。
言于魏榆。
猶詳著之。
高僧贊寧增修僧傳。
號稱閎覽博識。
而王親見馬祖。
陶鑄百丈。
夾輔黃檗。
而建立臨濟之宗。
其全機大用。
獨冠古今。
光明碩大如此。
而不見書于傳。
豈寧輩蔽于俗學(xué)。
違無盡藏。
覓異書。
不得王之始末乎。
代古塔主與洪覺范書 洪罪古禪師說法有三失。
謂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
是臨濟所立。
在百丈黃檗。
名大機大用。
在巖頭雪峰。
名陷虎卻物。
古以為從上佛祖法門。
非臨濟所立。
一失也。
巴陵真得云門之旨。
凡語中有語。
名死句。
語中無語。
為活句也。
巴陵三語。
謂之語。
則無理。
謂之非語。
則赴來機活句也。
古非毀之。
二失也。
兩種自己。
世尊偈曰。
陀那微細識。
習(xí)氣如暴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開演。
以第八識為真。
則慮迷無自性。
非真則慮迷為斷滅。
故曰。
不開演立言之難也。
古創(chuàng)建兩種自己。
三失也。
因代古書。
以正洪之誤。
承古和南。
上書覺范禪師足下。
某老且憊。
謬與傳燈之齒。
側(cè)承足下瑰偉奇杰之風(fēng)。
未即摳衣。
然伏膺徽聞。
佇悅之勤。
良益深矣。
每謂。
佛運濱茲叔世。
釋德下衰。
不有卓絕之士。
興頹御侮。
障堤末流。
則林間抱道之士。
安能寂住無為。
而不虞魔事哉。
往見足下紀(jì)述林間錄。
才運精致。
衍繹孰復(fù)。
異不之排。
怨不之誹。
使古人殘膏剩馥。
沾丐后來。
自非閎覽洽聞。
孰能爾耶。
某頃隸進士。
時頗知讀書。
自以不至抵滯。
及剔發(fā)游方。
密探佛祖之妙。
則知所以履實踐真。
緬悟前習(xí)。
特塵垢秕糠耳。
方刮摩鏟除。
若不暇豈復(fù)有意于人事哉。
嘗聞足下有撰次僧傳之志。
某喜為之折屐。
蓋一代至教。
所以震于天下者。
由近古宗匠維持之力也。
足下誠能手發(fā)其摳。
使彼典刑事業(yè)。
光明舄弈。
傳之不腐。
實莫大之幸。
及足下成書。
獲閱之。
方一過目。
爛然華麗。
若云翔電發(fā)。
遇之駭然。
及再三伸卷。
考覈事實。
則知足下樹志淺矣。
夫文所以紀(jì)實也。
茍忽事實。
而高下其心。
唯騁歆艷之文。
此楊子所謂。
從而繡其盤悅。
君子所以不取也。
其裁剸八十一人。
諒希九九之?dāng)?shù)。
亦吾宗偉人能事。
備于此矣。
若某無似之跡。
棄之可也。
特蒙記著。
而罪以說法之失者三。
其一曰。
判三玄三要。
為玄妙三句。
其二曰。
罪巳陵語。
不識活句。
其三曰。
開兩種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難。
誠足下明鑒若此。
然某說法。
絕不喜人傳之。
往往誤為靈源禪師見賞。
以謂有補于學(xué)者。
不意返獲罪于足下。
且靈源蓋宗門一代典刑。
足下既以某說法有過。
能不波及靈源乎。
孔子曰。
是而可忍。
孰不可忍。
請試辨之。
夫開三玄者。
蓋一期善巧方便。
簡別機緣。
以啟大道之深致。
非私設(shè)偏見。
而茍異于佛祖也。
固嘗謂。
三玄法門。
是佛祖正見。
雖臨濟獨標(biāo)三玄。
以立宗旨。
蓋亦同歸佛祖之極。
豈別私有一法附耳而密傳。
若果私有。
則為纖兒佞夫。
獻奸納賄。
而私取之矣。
曷得為天下公傳之大道乎。
是之臨濟之道。
即佛祖之道。
佛祖之道。
即天下之大道也。
且分三玄。
而三要不分者。
蓋玄既分。
則要在其中矣。
汾陽偈云。
三玄三要事難分。
誠使不分。
則不應(yīng)言難。
既曰難分。
則是可分。
而但難之之謂也。
今予分難分之法。
以激學(xué)者專門黨宗之弊。
直指妙悟為極則。
于何而不可乎。
足下謂。
三玄在百丈黃檗。
但名大機大用。
在雪峰巖頭。
則名陷虎之機。
某謂。
三玄是佛祖正見。
然則古今稱謂雖異。
其實則一也。
某與足下之論。
殆冥合矣。
何必以人情相訾乎。
復(fù)謂。
愚以氣槩人。
則毀教乘。
以為知見。
及自宗不通。
則又引知見以為證。
噫斯言過矣。
夫具眼宗師。
道性如故。
法性亦如。
法性如故。
豈有聽說自他之異。
要在臨機。
抑揚縱奪。
為人去釘楔。
脫籠頭而已。
此從上宗門說法之儀式也。
奈何謂之以氣槩人乎。
足下為書。
必欲扶持宗教。
既有是志。
而不探佛祖之心。
則雖舞等奮辭。
愈疏脫矣。
然則開三玄之失非也。
罪巴陵語不識活句者。
此足下讀愚書未審耳。
夫巴陵親見云門者也。
方云門在世。
氣宇如王。
其肯以語句為事。
嘗曰。
此事若在言句上。
三藏十二分教。
豈是無言句。
奈何巴陵未旋踵。
而違戾師教。
矜能暴美。
求信于人。
以謂將三轉(zhuǎn)語。
足以報答云門。
更不為其作忌。
予故鄙其自屈宗風(fēng)。
以為語句。
便后世泛爾之徒。
矜馳言語。
喪失道源。
自巴陵始也。
又曷嘗謂。
其語非活句乎。
蒙示教曰。
有問。
提婆宗。
答曰。
外道。
是可以鑒作死語。
然則僧問德山。
如何是佛。
山云。
佛是西天老比丘。
亦應(yīng)鑒作死句也。
夫豈然哉。
宗師臨機大用。
要在悟物而已。
詎若搜章摘句之學(xué)。
以工拙較耶。
果以工為活句。
拙為死句。
則鳥窠吹布毛。
亦拙矣。
侍者何由悟去哉。
承論巴陵三語曰。
謂之語則無理。
謂之非語則赴來機活句也。
嗚呼此失之遠矣。
夫死句活句。
雖分語中有語語中無語之異。
然在真實人分上。
棒喝譏呵。
戲笑怒罵。
以至風(fēng)聲雨滴。
朝明夕昏。
無非活句也。
豈唯玄言妙句而已哉。
必如足下。
以無理而赴來機。
為活句。
標(biāo)為宗門絕唱。
則從上宗師答話。
俱無準(zhǔn)的。
第臨時亂道。
使人謂之。
語則無理。
謂之非語。
則赴來機含胡模棱而已。
于戲其以宗門事。
當(dāng)兒戲乎。
且吾教經(jīng)論。
大義粲然。
史氏猶以為華人好譎者。
攘莊列之語。
佐其高層累駕。
騰直出其表而不信。
況足下自判宗門旨趣如此。
使彼見之。
能不重增輕薄。
足下略不念此何耶。
然則予所以罪巴陵者。
以其衒語句慢師資。
而昧大體也。
足下則愛珊瑚枝枝撐著月之句。
夫罪昧大體。
而矯弊公論也。
泥好句而斥公論。
天下其以為當(dāng)乎。
然則不識活句之失非也。
開兩種自己。
不知圣人立言之難者。
某所以開之之意。
于答施秘丞二篇中。
備言之矣。
蓋稟佛祖懿范。
為末代學(xué)者。
明示根本。
使舍日用光影。
直了空劫已前本來自己也。
由今時多以機辯玄妙為極則。
故說二種。
以驗淺深。
然如來以三身設(shè)化儀。
少林以皮髓別親疏。
洞山以偏正立宗旨。
至于馬鳴。
則以一心開真如生滅二門。
予故駕此之說。
以救末代學(xué)者棄本之弊。
非不知圣人立言之難也。
足下所舉首楞嚴偈。
蓋解深密經(jīng)偈耳。
且教乘五時之異。
學(xué)者不得不明。
如深密經(jīng)。
即第三時教。
說不空不有。
破第二時之空教也。
若首楞嚴。
即第五時說了義教。
當(dāng)是時大機可發(fā)。
故為阿難。
開示成佛法門。
其曰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開演者。
蓋圣人重舉解深密經(jīng)。
以謂往昔根未熟時。
常不開演。
非謂說首楞嚴時也。
足下不究前后五時之異。
妄謂圣人恐懼立言之難。
且世尊曰。
我為法王。
于法自在。
詎有自在法王。
不敢決斷真妄。
椰榆其事。
首鼠兩端。
而貽惑后人乎。
又諸經(jīng)標(biāo)列法門。
千修萬件。
曷嘗以之為難。
而置不辨耶。
承高論曰。
以第八識言。
其為真耶。
則慮無自性。
言其非真耶。
則慮迷為斷滅。
故曰。
我常不開演。
噫予每讀至此。
未嘗不廢卷而痛惜也。
何則。
世尊云。
性識真空。
性空真識。
清凈本然。
周遍法界。
湛然常住。
足下則謂。
圣人亦不敢以為真。
又不敢以為非真。
使世尊果顢頇如此。
則三界群生。
安所歸仰乎。
足下平生蹈偽。
至此敗靈盡矣。
夫首楞嚴者。
決定直指一心本來是佛。
不同他教。
足下又謂。
二種錯亂修習(xí)。
亦不敢間隔其辭。
盧于一法中生二解。
然世尊非懷多慮者也。
經(jīng)云。
如我按指。
海印發(fā)光。
汝暫舉心。
塵勞先起。
是則圣人種智妙圓無施而不妙慮也者。
即眾生攀緣妄心也。
予稟種智說法。
足下一以妄慮沮毀之。
及引經(jīng)。
又非允當(dāng)。
然則不知圣人立言之失。
非也。
夫言跡之興。
異端所由生。
自非明哲稟正義辭而辟之。
則生生趨競。
而宗涂替矣。
予聞之。
昔吾宗盛時。
人人以道德實行。
光明于世。
未始貴于立言。
及德之衰。
于是始立僧傳。
今足下復(fù)出新意。
跡贊辭。
行褒貶。
是為作者職也。
于何不探春秋之旨乎。
春秋正一王之法。
以權(quán)輔用。
以誠斷禮。
以忠道原情。
從宜救亂。
因時黜陟。
此其大略也。
某開二種自己憲章佛祖懿范。
俾學(xué)者黜玄解而究本。
所謂以權(quán)輔用者也。
譏巴陵溥師。
資珍語句。
所謂以誠斷禮者也。
分三玄啟大道深致而矯弊。
所謂從宜救亂。
因時黜陟者也。
凡此蓋乃心弘道。
以敦出家大節(jié)。
足下一切毀之則失。
所謂以忠道原情者也。
凡足下之書。
既謬圣人道。
又乖世典。
安狂行褒貶乎。
至于詆訾照覺不取死心。
亦失體之甚。
雖陳壽求采。
班固受金。
亦不爾也。
自述寶鏡三昧。
則托言朱世英。
得于老僧。
自解法華。
輔成寶鏡之辭。
置之九峰傳。
則曰。
石碑?dāng)鄩摹?div id="upwhsvh"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18_0_646_comment'>
有木碑。
書其略如此。
噫茲可與合眼拿金。
而謂市人不見者。
并按也。
夫?qū)氱R三昧。
洞山雖云受之云巖。
蓋驗人親切之旨。
未應(yīng)作為文具而傳之也。
又佛祖之法。
等心普施。
雖異類不間。
詎有同門學(xué)者竊聽之。
而咒令倒痾賢圣之心。
果匾曲爾乎。
又其辭曰。
重離六交。
偏正回互。
疊而為三。
變盡為五。
夫洞山傳達磨宗旨者也。
重離卦則伏羲文王之書(果若此言。
則是洞山□□林宗旨。
而傳伏羲文王之書。
依彷離卦而建立五位。
然洞山大宗師也。
肯爾哉)。
足下公然鑿空締立。
而誣岡之。
其罪宜何誅焉。
大抵事有昧于實。
害于教。
人雖不我以。
其如神明何。
足下譏揣古人。
固不少矣。
返更冒榮致譴。
昔許敬宗面與修晉史。
晚陷佞臣之名。
后世遂以晉史。
非出正人之手。
而弗重切。
幸懲艾前失。
深探道源。
履以中正。
然后從容致思揖讓鉤深。
著為法度之典。
貽之后世。
規(guī)得失。
定正邪。
而斷以列圣大中之道。
使萬古莫敢擬議。
若達磨辨六宗。
則予亦甘心受誅于足下。
夫何言哉。
既不能爾。
予是以強顏一起。
與足下審訂偽妄。
使吾門來者。
無蹈足下之覆車。
亦某終始盡忠于佛。
而行傳道辟邪之志氣也。
干冒慈嚴。
伏幸恕罪。
不宣。
吳全節(jié)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69—1350 【介紹】: 元饒州安仁人,字成季,號閑閑,又號看云道人。年十三學(xué)道于龍虎山。嘗從大宗師張留孫至大都見世祖。成宗大德末授玄教嗣師。英宗至治間,留孫卒,授玄教大宗師、崇文弘道玄德真人,總攝江淮、荊襄等處道教,知集賢院道教事。工草書。有《看云集》。
元詩選
全節(jié),字成季,號閒閒,饒州安仁人。
世居壽櫪山,有醴泉靈芝之瑞。
生時丹光滿室,七月能言,父夢神告曰:高仙托體塵中,不能留也。
年十三,學(xué)道龍虎山,元世祖定江南,侍其師張留孫入見,命留禁近,賜號上卿。
元貞初,制授沖素崇道法師南岳題點,尋加授玄德法師崇真萬壽宮提點。
大德末,授玄教嗣師。
至治元年,留孫卒,二年,制授特進上卿、玄教大宗師、崇文弘道玄德真人,總攝江淮荊襄等處道教,知集賢院道教事。
卒年八十二。
閒閒歷事六朝,出入禁闥,眷渥如一。
封其父司徒饒國公,母饒國太夫人,名其鄉(xiāng)曰「榮祿」,里曰「具慶」。
初在京師,移植江南梅花,護以穹廬,扁曰「漱芳亭」。
晚又作環(huán)楹堂,布先天圖畫于壁,自題詩曰:「要知顏子如愚處,正是羲皇未畫時。
」御書「閒閒看云」四字賜之,因自號「看云道人」。
所著舊有《瓢稿》、《代祠稿》,總名曰《看云集》,共二十六卷。
吳伯清稱其詩如風(fēng)雷振蕩,如云霞絢熳,如精金良玉,如長江大河,字字鳴國家之盛。
諧于英莖咸韶之樂,固非寒陋困悴拂郁憤悶者之所可同也。
共 2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