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德林

相關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李敬族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博陵安平人。
歷太學博士、鎮(zhèn)遠將軍。
東魏孝靜帝時,命當世通人正定文籍,以敬族為內校書,別在直閤省。
隋文帝開皇六年追贈安平縣公,謚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23—592 【介紹】: 隋僧。敦煌人,俗姓李。好學。三歲即心樂出家。早孤,十三歲剃度為僧。博涉經論。及北周滅齊,武帝敕前修大德之沙門集于殿,宣布廢佛教,諸僧不敢言,獨慧遠抗聲力爭,帝無以難之。尋潛于汲郡西山勤修無倦。入隋,召至京,住凈影寺,常居講說,四方投學者七百余人。文帝開皇十二年奉敕令知翻譯,旋卒。著有《地持疏》、《十地疏》、《華嚴疏》、《涅槃疏》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五 護教科
姓李。
燉煌人。
后徙居上黨之高都。
幼失所怙。
其季父善提誘。
三歲即知出家。
七歲就鄉(xiāng)塾。
功力能倍恒兒。
年十三。
澤州東山古賢寺僧思禪師??以南。
詣懷州北山丹谷。
剪??。
年十六。
遣從阇黎湛律師。
往鄴學大小經論。
俄從上統(tǒng)為和上。
順都為阇黎。
光師十大弟子為證戒。
以進具時論榮之。
卒究四分律于大隱律師。
出滅諍犍度文句。
今行世。
復專師上統(tǒng)。
七年。
設席受徒。
令譽載道。
尋歸鄉(xiāng)里之清化寺。
眾樂之。
率金帛為興會。
承光二年。
春齊亡。
周武帝廢教。
遠偕諸大德。
并赴行在所。
詔曰朕受天命。
撫育萬民。
三教不同。
難以施化。
然六經儒教。
文弘治術。
故須存立。
其馀二教免罷。
有異議者。
請悉心以聞。
時沙門大統(tǒng)法上等。
五百馀人默然無復對。
但相顧失色而已。
詔頻趣之。
于是遠進曰。
佛法之入中國。
生民賴以脩善去惡。
陛下恃勢力。
而破滅之。
其無乃已甚。
且陛下奉天。
奉天而行。
天奉佛而行。
陛下如此。
寧不畏天乎。
不畏天則不畏地獄。
地獄諸苦。
吾知陛下之不能辭矣。
帝大怒。
瞪視遠曰。
朕欲治安百姓爾焉。
恤其他。
遂引退。
上統(tǒng)衍法師。
執(zhí)遠手泣而謝曰。
子曾不懼鼎鑊刀鋸之酷。
而于天子之威。
誠護法之切如是。
遠曰當時急。
亦豈復顧身命哉。
因遁居汲之西山訖三年。
誦法華維摩滿千遍。
以祈復教。
大象二年帝有疾。
詔東西兩京。
立陟岵寺。
處菩薩僧。
就少林寺長講。
仍詔近遠諸德安置。
隋氏革命。
遠率舊齒。
翱翔洛邑。
開皇初。
詔授沙門都。
辭不允。
五年澤州刺史千金公。
請開導迎與俱。
七年春。
過定州。
道上黨。
留以開夏講。
尋被詔。
偕六大德入都。
住大興善寺。
勞問殷勤。
供養(yǎng)隆倍。
頃之詔別筑靜影寺于天門之南。
大街之右。
而遷居焉。
雖堂宇未成。
而海內之士麇至。
日夕陶冶。
必于成器。
盈七百馀人。
其擔簦負笈。
相繼而趨者。
尚未已也。
十二年詔知翻譯。
是年卒于凈影寺。
壽七十。
帝聞哀慟。
嘆曰國喪二寶柰何。
蓋大儒李德林
亦以是月卒云。
遠長八尺五寸。
眼長三寸。
腰九圍。
正氣雄逸。
道風齊肅。
慈悲及物。
在清化時畜一鵝。
常隨鐘鼓。
集輪下。
若聽講狀。
遠入關。
鵝棲宿廊廡。
晝夜鳴號不已。
眾患之。
附使達京。
至凈影門放之。
即騰翔呼叫入房。
若素所識者。
自爾其狀。
不異清化。
而獨于布薩無所與。
如是六載后忽不肯入堂。
又澤州所寓寺柱座足一時俱陷。
始遠以勞苦。
致心痛疾。
至是食減形羸。
久之因用林慮山中禪者。
數(shù)息之法。
對治。
良驗。
由是一夏習定。
殊覺靜樂。
嘗遇僧稠而問焉。
稠云此心住利根之境界耳。
若善調攝。
堪為觀行。
故遠每于講次遇定宗。
未嘗不贊美。
以勉學者。
著地持疏五卷。
十地疏十卷。
華嚴疏七卷。
涅槃疏十卷。
維摩勝鬘壽觀溫室等疏。
并以四言成句勒卷。
又著大乘義章十四卷。
合二百四十九科。
分為五聚。
蓋教法義法染凈雜也。
方著地持疏夢登須彌絕頂周覽。
但見海水。
而紫金色像。
在寶樹下。
北首而臥。
蒙冒塵埃。
遠敬禮已。
而拂之以衣。
頓覺光凈。
又著涅槃疏畢。
未敢即出。
夢手塑七佛八菩薩像。
還自繢飾。
像復次第起行。
后一像繢飾將終。
旁有一人。
索筆代成之。
此皆其議論。
足以利益世間相也。
于戲偉矣。
續(xù)高僧傳·卷第八 義解篇四
釋慧遠。
姓李氏。
燉煌人也。
后居上黨之高都焉。
天縱疏朗儀止沖和。
局度通簡崇覆高邈。
幼喪其父與叔同居。
偏蒙提誘示以仁孝。
年止三歲心樂出家。
每見沙門愛重崇敬。
七歲在學功逾常百。
神志峻爽見稱明智。
十三辭叔。
往澤州東山古賢谷寺。
時有華陰沙門僧思禪師。
見而度之。
思練行高世眾所宗仰。
語遠云。
汝有出家之相。
善自愛之。
初令誦經。
隨事訓誨。
六時之勤未勞呼策。
登為虐暴不安。
攜以南詣懷州北山丹谷。
每以經中大義問師。
皆是玄隱。
深知長有成器也。
年十六。
師乃令隨阇梨湛律師往鄴。
大小經論普皆博涉。
隨聽深隱特蒙賞異。
而偏重大乘以為道本。
年滿進具。
又依上統(tǒng)為和上。
順都為阇梨。
光師十大弟子并為證戒。
時以為聲榮之極者也。
便就大隱律師聽四分律。
流離請誨五夏席端。
淘簡精粗差分軌轍。
滅諍揵度前后起紛。
自古相傳莫曉來意。
遠乃剖析約斷。
位以單重。
原鏡始終。
判之即離。
皆理會文合。
今行誦之。
末專師上統(tǒng)。
綿篤七年。
迥洞至理爽拔微奧。
負笈之徒相諠亙道。
講悟繼接不略三馀。
沐道成器量非可算。
乃攜諸學侶。
返就高都之清化寺焉。
眾緣歡慶嘆所未聞。
各出金帛為之興會。
講堂寺宇一時崇敞。
韓魏士庶通共榮之。
及承光二年春。
周氏剋齊便行廢教。
敕前修大德并赴殿集。
武帝自升高座序廢立義。
命章云。
朕受天命養(yǎng)育兆民。
然世弘三教其風彌遠。
考定至理多皆愆化。
并令廢之。
然其六經儒教文弘治術。
禮義忠孝于世有宜。
故須存立。
且自真佛無像。
則在太虛遙敬表心。
佛經廣嘆而有圖塔崇麗。
造之致福此實無情。
何能恩惠。
愚民向信傾竭珍財廣興寺塔。
既虛引費不足以留。
凡是經像盡皆廢滅。
父母恩重沙門不敬。
勃逆之甚國法豈容。
并退還家用崇孝始。
朕意如此。
諸大德謂理何如。
于時沙門大統(tǒng)法上等五百馀人咸以帝為王力決諫難從。
僉各默然。
下敕頻催答詔。
而相看失色都無答者。
遠顧以佛法之寄四眾是依。
豈以杜言情謂理伏。
乃出眾答曰。
陛下統(tǒng)臨大域。
得一居尊。
隨俗致詞憲章三教。
詔云。
真佛無像。
信如誠旨。
但耳目生靈。
賴經聞佛籍像表真。
若使廢之無以興敬。
帝曰虛空真佛。
咸自知之。
未假經像。
遠曰。
漢明已前經像未至。
此土眾生何故不知虛空真佛。
帝時無答。
遠曰。
若不籍經教自知有法。
三皇已前未有文字。
人應自知五常等法。
爾時諸人何為但識其母不識其父。
同于禽狩。
帝亦無答。
遠又曰。
若以形像無情事之無福故須廢者。
國家七廟之像。
豈是有情而妄相尊事。
武帝不答此難。
乃云。
佛經外國之法。
此國不須廢而不用。
七廟上代所立。
朕亦不以為是。
將同廢之。
遠曰。
若以外國之經非此用者。
仲尼所說出自魯國。
秦晉之地亦應廢而不行。
又以七廟為非將欲廢者。
則是不尊祖考。
祖考不尊則昭穆失序。
昭穆失序則五經無用。
前存儒教其義安在。
若爾則三教同廢。
將何治國。
帝曰。
魯邦之與秦晉。
雖封域乃殊。
莫非王者一化。
故不類佛經。
七廟之難帝無以通。
遠曰。
若以秦魯同遵一化經教通行者。
震旦之與天竺。
國界雖殊。
莫不同在閻浮。
四海之內輪王一化。
何不同遵佛經。
而令獨廢。
帝又無答。
遠曰。
詔云。
退僧還眾崇孝養(yǎng)者。
孔經亦云。
立身行道以顯父母即是孝行。
何必還家方名為孝。
帝曰。
父母恩重交資色養(yǎng)。
棄親向疏未成至孝。
遠曰。
若如來言。
陛下左右皆有二親。
何不放之。
乃使長役五年不見父母。
帝曰。
朕亦依番。
上下得歸侍奉。
遠曰。
佛亦聽僧冬夏隨緣修道春秋歸家侍養(yǎng)。
故目連乞食餉母。
如來擔棺臨葬。
此理大通未可獨廢。
帝又無答。
遠抗聲曰。
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滅三寶。
是邪見人。
阿鼻地獄不揀貴賤。
陛下何得不怖。
帝勃然作色大怒。
直視于遠曰。
但令百姓得樂。
朕亦不辭地獄諸苦遠曰。
陛下以邪法化人現(xiàn)種苦業(yè)。
當共陛下同趣阿鼻。
何處有樂可得。
帝理屈言前。
所圖意盛。
更無所答。
但云。
僧等且還后當更集。
有司錄取論僧姓名。
當斯時也齊國初殄。
周兵雷震。
見遠抗詔莫不流汗。
咸謂粉其身骨煮以鼎鑊。
而遠神氣嵬然辭色無撓。
上統(tǒng)衍法師等。
執(zhí)遠手泣而謝曰。
天子之威如龍火也。
難以犯觸。
汝能窮之。
大經所云護法菩薩應當如是。
彼不悛革非汝咎也。
遠云。
正理須申。
豈惟顧此形命。
即辭諸德曰。
時運如此圣不能遣。
恨不奉侍目下。
以為大恨。
法實不滅。
大德解之。
愿不以憂惱。
遂潛于汲郡西山勤道無倦。
三年之間誦法華維摩等。
各一千遍用通遺法。
既而山棲谷飲禪誦無歇。
理窟更深浮囊不舍。
大象二年天元微開佛化。
東西兩京各立陟岵大寺。
置菩薩僧。
頒告前德詔令安置。
遂爾長講少林。
大隋受禪天步廓清。
開皇之始蒙預落?。
舊齒相趨翔于雒邑。
法門初開遠近歸奔。
望氣成津奄同學市。
所以名馳帝闕。
皇上聞焉。
下敕授洛州沙門都。
匡任佛法。
遠辭不獲免。
即而位之。
而立性質直榮辱任緣。
不可威畏不可利染。
正氣孤雄道風齊肅。
愛敬調柔不容非濫。
至治犯斷約不避強禦。
講導所之皆科道具。
或致資助有虧。
或不漉水護凈。
或分衛(wèi)乖法。
或威儀失常。
并不預聽徒。
自馀墮眠失時。
或后及法席。
并依眾式有罰無赦。
故徒侶肅穆容止可觀。
開皇五年為澤州刺史千金公請赴本鄉(xiāng)。
此則像法再弘桑梓重集。
親疏含慶何以加之。
七年春往定州。
途由上黨。
留連夏講遂闕東傳。
尋下璽書殷勤重請。
辭又不免。
便達西京。
于時敕召大德六人。
遠其一矣。
仍與常隨學士二百馀人。
創(chuàng)達帝室。
親臨御筵。
敷述圣化。
通孚家國。
上大悅敕住興善。
勞問豐華供事隆倍。
又以興善盛集法會是繁。
雖有揚化終為事約。
乃選天門之南大街之右。
東西沖要游聽不疲。
因置寺焉。
名為凈影。
常居講說。
弘敘玄奧辯暢奔流。
吐納自深宣談曲盡。
于是四方投學七百馀人皆海內英華。
法輪前轍望京趣寺為法道場。
但以堂宇未成同居空露蘧蒢庵舍。
巷分州部日夜祖習成器相尋。
雖復興善諸德英名一期。
至于歸學師尋千里繼接者。
莫高于遠矣。
形長八尺。
腰有九圍。
十三幅裙可為常服。
登座震吼雷動蟄驚。
充愜群望斯為盛矣開皇十二年春。
下敕令知翻譯。
刊定辭義。
其年卒于靜影寺。
春秋七十矣。
冕旒哀感為之罷朝。
帝呼嗟曰。
國失二寶也。
時遠與李德林同月而喪。
故動帝心。
自遠括發(fā)尋師。
本圖傳授。
周歷兩代化滿八方。
著疏屬詞詮綜終始。
承習開誤櫛比塵連。
同范時朝得稱方駕。
初見病數(shù)日。
講堂上脊無故自折。
相顧颯然必知不損。
及大漸之日端坐正神相如入定。
侍人不覺其卒。
忽聞室有異香。
咸生疑怪。
屬之以纊方悟氣盡。
昔在清化先養(yǎng)一鵝。
聽講為務頻經寒暑。
遠入關后鵝在本寺。
棲宿廊廡晝夜鳴呼。
眾僧患之附使達京。
至靜影大門放之。
徑即鳴叫騰躍入遠房內。
爾后依前馴聽。
但聞法集鐘聲不問旦夕。
覆講豎義皆入堂伏聽。
僧徒梵散出戶翔鳴。
若值白黑布薩。
雖聞鐘召終不入聽。
時共異之。
若遠常途講解。
依法潛聽。
中聞汎及馀語。
便鳴翔而出。
如斯又經六載。
樂聽一時不虧。
后忽哀叫庭院不肯入堂。
自爾二旬。
遠便棄世。
即。
開皇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矣。
俗年七十僧臘五十。
又當終之日。
澤州本寺講堂眾柱。
及高座四腳。
一時同陷。
僉議以感通幽顯。
勒碑。
薛道衡制文。
虞世基書。
丁氏鐫之。
時號為三絕。
初遠同聽大乘可六七載。
洞達深義神解更新。
每于鄴京法集豎難罕敵。
由此名冠遠近。
異論所推既而勤業(yè)曉夕。
用心大苦遂成勞疾。
十五日內覺觀相續(xù)不得眠睡。
氣上心痛狀如刀切。
食弱形贏殆將欲絕。
憶昔林慮巡歷名山見諸禪府備蒙傳法。
遂學數(shù)息止心于境。
剋意尋繹經于半月。
便覺漸差少得眠息。
方知對治之良驗也。
因一夏學定。
甚得靜樂身心怡悅。
即以己證用問僧稠。
稠云。
此心住利根之境界也。
若善調攝堪為觀行。
遠每于講際至于定宗。
未嘗不贊美禪那。
槃桓累句。
信慮求之可得也。
自恨徇于眾務無暇調心。
以為失耳。
七夏在鄴創(chuàng)講十地。
一舉榮問眾傾馀席。
自是長在講肆。
伏聽千馀。
意存弘獎。
隨講出疏。
地持疏五卷。
十地疏七卷。
華嚴疏七卷。
涅槃疏十卷。
維摩勝鬘壽觀溫室等并勒為卷部。
四字成句。
綱目備舉。
文旨允當罕用擬倫。
又撰大乘義章十四卷。
合二百四十九科分為五聚謂教法義法染凈雜也并陳綜義差。
始近終遠。
則佛法綱要。
盡于此焉。
學者定宗不可不知也。
自遠之通法也。
情趣慈心至于深文隱義。
每丁寧頻復提撕其耳。
唯恨學者受之不速。
覽者聽之不盡。
一無所惜也。
是以自于齊朝至于關輔及畿外要荒。
所流章疏五十馀卷。
二千三百馀紙。
紙別九百四十五言。
四十年間曾無痾疹。
傳持教導所在弘宣。
并皆成誦在心。
于今未絕。
本住清化祖習涅槃。
寺眾百馀。
領徒者三十。
并大唐之稱首也。
而遠勇于法義慈于救生。
戒乘不緩偏行拯溺。
所得利養(yǎng)并供學徒。
衣缽之外片無留惜。
嘗制地持疏訖。
夢登須彌山頂。
四顧周望但唯海水。
又見一佛像身色紫金在寶樹下。
北首而臥體有塵埃。
遠初則禮敬后以衣拂。
周遍光凈。
覺罷謂所撰文疏頗有順化之益故為此徵耳。
又自說云。
初作涅槃疏訖。
未敢依講。
發(fā)愿乞相。
夢見自手造素七佛八菩薩像。
形并端峙還自繢飾。
所畫既竟像皆次第起行。
末后一像彩畫將了。
旁有一人來從索筆。
代遠成之。
覺后思曰。
此相有流末世之境也。
乃廣開敷之信如夢矣。
又未終一年。
夢見凈影長竿自倒燈耀自滅。
便至歲日所使凈人小兒二人。
手放從良分處什物并為功德。
又敕二時講前令大眾誦般若波羅蜜咒。
限五十遍。
以報四恩初不中怠。
又傷學眾不能課力。
每因講日。
如此正義須臾不聞。
識者以為達宿命也。
及覺輕貶于房外香湯洗浴。
即在外宿至曉入房。
食粥倚床而臥。
問曰早晚。
答云今可卯時。
乃曰。
吾今覺冷氣至臍。
去死可二三寸在。
可除倚床。
自跏其足。
正身斂目不許扶侍。
未言其卒驗方知化。
香若栴檀久而歇滅。
后乃臥之。
手足柔軟身分并冷。
唯頂上暖焉。
有沙門智猛者。
相人也。
伏佩法教每蒙延及。
故疏為行狀。
擬學者所承。
猛談說有偏機會稱善。
振名東夏云。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李。燉煌人。后居上黨之高都。天縱殊朗。儀止沖和。幼喪其父。與叔同居。每見沙門。愛重崇敬。十三辭叔。往澤州東山古賢谷寺。時有華陰沙門僧思禪師。見而度之。初令誦經。隨事訓誨。六時之勤。未勞呼策。年十六。師乃令隨阇黎湛律師住鄴。大小經論。普皆博涉。偏重大乘。以為道本。年滿進具。又依上統(tǒng)證戒。更就大隱律師。聽四分律。剖析約斷。皆理會文合。爽拔微奧。負笈諠集。乃攜諸學侶。返就高都之清化寺焉。眾緣歡慶。嘆所未聞。各出金帛。為之興會講堂。寺宇一時崇敞。韓魏士庶。通共榮之。及承光二年春。周氏尅齊。便行廢教。敕前修大德。并赴殿集。武帝自升高座。敘廢立義。命章云。朕受天命。養(yǎng)育兆民。然世弘三教。其風彌達。考定至理。多皆愆化。并今廢之。然其六經儒教。文弘治術。禮義忠孝。于世有宜。故須存立。且自真佛無像。則在太虛。遙敬表心。佛經廣嘆。愚民響信。傾竭珍財。廣興寺塔。既虛引費。不足以留。凡是經像。盡皆廢滅。父母恩重。沙門不敬。悖逆之甚。國法豈容。并退還家。用崇孝始。于時沙門大統(tǒng)法上等。五百馀人。咸以帝為王力。決諫不從。僉各默然。下敕頻催答詔。而相看失色。都無答者。遠顧以佛法之寄。四眾是依。乃出眾答曰。陛下統(tǒng)臨大域。得一居尊。隨俗致詞。憲章三教。詔云真佛無像。信如誠旨。但耳目生靈。賴經聞佛。藉像表真。若使廢之。無以興敬。帝曰。虛空真佛。咸自知之。未假經像。遠曰。漢明已前。經像未至此土。眾生何故不知虛空真佛。帝時無答。遠曰。若不藉經教。自知有法。三皇已前。未有文字。人應自知五常等法。爾時諸人。何為但識其母。不識其父。同于禽獸。帝亦無答。遠又曰。若以形像無情。事之無福。故須廢者。國家七廟之像。豈是有情。而妄相尊事。武帝不答前難。詭通后言。乃云。佛經外國之法。此國不用。七廟上代所立。朕亦不以為是。將同廢之。遠曰。若以外國之經。廢而不用者。仲尼所說。出自魯國。秦晉之地。亦應廢而不學。又若以七廟為非。將欲廢者。則是不尊祖考。祖考不尊。昭穆失序。昭穆失序。則五經無用。前存儒教。其義安在。爾則三教同廢。將何治國。帝曰。魯邦之與秦晉。雖封域乃殊。莫非王者一化。故不類佛經七廟之難。遠曰。若以秦魯同尊一化。經教通行者。震旦之與天竺。國界雖殊。莫不同在閻浮四海之內。輪王一化。何不同遵佛經。而今獨廢。帝又不答。遠曰。陛下向云退僧還家。崇孝養(yǎng)者??捉浺嘣?。立身行道。以顯父母。即是孝行。何必還家。方名為孝。帝曰。父母恩重。交資色養(yǎng)。棄親向疏。未成至孝。遠曰。陛下左右。皆有二親。何不放之。乃使長役五年。不見父母。武帝云。朕亦依番上下。得歸侍奉。遠曰。佛亦聽僧。冬夏隨緣修道。春秋歸家侍養(yǎng)。故目連乞食餉母。如來擔棺臨葬。此理大通。未可獨廢。帝又無答。遠抗聲曰。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滅三寶。阿鼻地獄。不揀貴賤。陛下何得不怖。帝勃然大怒。面有瞋相。直視于遠曰。但令百姓得樂。朕何辭地獄諸苦。遠曰。陛下以邪法化人?,F(xiàn)種苦業(yè)。當共陛下同趣阿鼻。何處有樂可得。帝理屈無答。乃下敕云。僧等且還。后當更集。有司錄取論僧姓字。當斯時也。齊國初殄。周兵雷震。見遠抗詔。莫不流汗。咸謂粉其身骨。煮以鼎鑊。而遠神氣嵬然。辭色無撓。上統(tǒng)衍法師等。執(zhí)遠手。泣而謝曰。天子之威。如龍火也。難以犯觸。汝能窮之。大經所云。護法菩薩。應當如是。彼不悛革。非汝咎也。遠曰。正理須申。豈顧形命。即辭諸德曰。時運如此。圣不能違。遂潛于汲郡西山。勤道無倦。三年之間。誦法華維摩等。各一千遍。大象二年。天元微開佛化。東西兩京。各立陟岵大寺。置菩薩僧。頒告前德。詔令安置。大隋受禪。天步廓清。開皇之始。蒙預落?。舊齒相趨。翔于雒邑。法門初辟。遠近歸奔。遠名馳帝闕。下敕授洛州沙門都??锶畏鸱?。辭不獲免。開皇五年。為澤州刺史千金公。請赴本鄉(xiāng)。七年春。住定州。途由上黨。留連夏講。尋下璽書。慇勤重請。辭又不免。便達西京。帝親臨御筵。敷述圣化。通孚家國。上大悅。敕住興善寺。勞問豐華。供事隆倍。又選天門之南。大街之右。東西沖要。游聽不疲。因置寺焉。名為凈影。常居講說。諸敘玄奧。辨暢奔流。于是四方投學。七百馀人。皆海內英華。法輪前轍。望京趣寺。為法道場。遠開皇十二年春。卒于凈影寺。
劉世清 朝代:北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齊代人。
后主武平末為侍中、開府儀同三司。
通四夷語。
后主命以突厥語譯《涅槃經》,以遺突厥可汗。
中書侍郎李德林為序。
隋開皇中官親衛(wèi)驃騎將軍,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56—578 【介紹】: 即高緯。
北齊渤海蓨人,北齊武成帝子。
武成帝河清四年,禪位于緯,自稱太上皇帝。
緯即位后,置文林館,引諸文士,以李德林、顏之推共判館事,命撰《修文殿御覽》。
后寵任高阿那肱、穆提婆、韓長鸞,號為“三貴”,共執(zhí)朝政,朝士無不畏懼。
忌蘭陵王高長恭敗北周軍有威名,鴆殺之。
又殺大將斛律光,排斥祖珽等文官。
朝政腐敗,重斂繁役,以供糜費。
外則屢敗于陳、北周。
武平七年,北周大破齊軍,逃奔鄴。
明年禪位太子恒,自稱太上皇。
南奔陳,高阿那肱密召周師來襲,被俘,北齊亡。
北周武帝建德七年,以謀反罪被殺。
在位十二年。
全后魏文·卷四十
后主諱緯,字仁綱。武成帝長子。河清四年四月即位,改元三:天統(tǒng)、武平、隆化。在位十三年。為周所擒,封溫國公。明年賜死。
全北齊文·卷二
后主諱緯,字仁綱,武成帝長子,大寧二年立為皇太子,河清四年四月即位,改元三:天統(tǒng)、武平、隆化,在位十三年。為周所擒,封溫國公,明年賜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5—648 【介紹】: 唐定州安平人,字重規(guī)。
李德林子。
幼多病,祖母以百藥名之。
七歲能屬文,號奇童。
隋時授太子舍人兼東宮學士,后歸唐。
受譖,流涇州。
太宗重其才名,召拜中書舍人,賜爵安平縣男,詔修定《五禮》、律令,撰《齊書》。
累官至宗正卿,爵為子。
百藥以名臣之子,才行相繼,四海名流,莫不宗仰。
藻思沉郁,尤長于五言詩。
卒謚康。
所撰《齊書》行于時。
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565—648 字重規(guī),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
隋內史令、安平公李德林之子。
幼年多病,故以“百藥”為名。
七歲解屬文,號“奇童”。
隋開皇初,授東宮通事舍人,遷太子舍人,兼東宮學士。
后襲父爵,進禮部員外郎。
煬帝即位。
因忤旨貶為桂州司馬,廢還鄉(xiāng)里。
后又授建安郡丞。
入唐,為涇州司戶。
太宗貞觀元年(627),召為中書舍人。
二年,遷禮部侍郎。
四年,授太子右庶子。
十年,以撰《北齊書》成,加散騎常侍,行太子右庶子。
后數(shù)年自請致仕,以詩酒自適。
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隋書·李德林》附、《大唐新語》卷八。
百藥才行顯世,好獎薦后進。
系太宗時代著名詩人,藻思沉郁,尤長五言。
現(xiàn)存詩作,以應制奉和詩居多,以詠懷古跡詩稱佳,代表作為《郢城懷古》、《晚秋登古城》。
原有集30卷,已佚。
后人輯為《李百藥集》1卷。
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3首。
唐詩匯評
李百藥(565-648),字重規(guī),定州安平(今屬河北)人,隋內史令李德林子。
七歲能屬文。
開皇初,授太子通事舍人,兼學士,輒謝病去。
召襲父爵,署禮部員外郎。
煬帝即位,廢還鄉(xiāng)里。
入唐,太宗即位,拜中書舍人,歷禮部侍郎,大子左、右庶子,散騎常侍,宗正卿。
有《李百藥集》三十卷,已佚。
全唐詩》存詩一卷。
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二
百藥字重規(guī)。
隋內史令德林子。
開皇時襲爵安平公。
武德中授涇州司戶。
太宗朝累官宗正卿。
貞觀二十二年卒。
年八十四。
謚曰康。

作品評論

盧照鄰《南陽公集序》
李長于五言,下筆無滯。
《大唐新語》
李百藥,德林之子,才行相繼,海內名流莫不宗仰。藻思沉蔚,尤工五言。太宗常制《帝京篇》,命其和作,嘆其精妙,手詔曰:“卿何身之老而才之壯,何齒之宿而意之新?”及懸車告老,怡然自得,穿地筑山,以詩酒自適,盡平生之志。
唐音癸簽
李安平藻思沉郁,尤長五言,如“柳色迎三月,梅花隔二年”,含巧于碩,才壯意新,真不虛人主品目。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扶風平陵人,字文蔚。竇熾子。博覽群言。舉秀異,授秘書郎。隋煬帝大業(yè)中遷內史舍人,數(shù)諫忤旨,轉考功郎中,坐事免。李淵召補大丞相府司錄參軍,使裁定制度。高祖武德初授內史令,每論政事得失,必陳古為喻。卒謚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字文蔚,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西北)人。
尚文,博覽群書,諸兄詆為書癡。
隋內史令李德林舉秀異,射策甲科,授秘書郎。
歷十余歲,其學益博。
大業(yè)四年(608),累遷內史舍人,轉考功郎中。
入唐,為高祖丞相府司錄參軍,朝章國典皆其所定。
武德元年(618),拜內史令。
卒,謚曰靖,贈同州刺史,追封延安郡公。
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
新唐書·藝文志四》錄《竇威集》10卷,已佚。
全唐詩》存詩1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