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約1629 【介紹】: 明浙江慈溪人。萬歷十一年進士,授刑部主事,以言事謫福寧州判官,又以大計罷歸,家居三十年。熹宗立,召為南京工部主事,進郎中,時已年逾七十。以諂附魏忠賢,官至右僉都御史,提督操江。忠賢敗,定逆案論死罪,先自縊死。維基
劉志選(1561年—1627年),字可選,浙江慈溪人。萬歷癸未進士。天啟時倚靠魏忠賢,彈劾多名東林黨大臣,成為東林黨爭的中心人物之一。萬歷十年(1582年)壬午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萬歷十一年,聯(lián)捷進士,和葉向高同榜。得授刑部主事一職。和官員劉復初、李懋檜同爭鄭貴妃、王恭妃冊封一事。給事中邵庶請禁諸曹言事,李懋檜抗疏力爭,遭貶官。劉志選對萬歷帝說:“陛下謫懋檜,使人鉗口結(jié)舌,蒙蔽耳目,非國家福也”。萬歷帝大怒,將他貶作福寧州判官。不久,遷任合肥縣知縣。遭貶官回鄉(xiāng),家居長達三十年。明光宗、明熹宗朝,很多因建言得罪的官員都重新啟用。劉志選回到朝中后,被任命為南京工部主事,不久升遷為郎中,當時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劉志選渴望快速加官進爵,上疏追論“紅丸”,極力詆毀孫慎行,稱其不道德。這一疏奏正中魏忠賢下懷。魏忠賢竊喜,在天啟五年9月,任命劉志選為尚寶少卿。之后,劉志選仍再次彈劾孫慎行。天啟六年(1626年),出任順天府府丞。冬季十月時,上疏彈劾張國紀。當時有匿名榜張貼在厚載門,榜上列舉了列忠臣賢臣,和他們的黨羽七十多人。魏忠賢遂懷疑這張匿名榜單系出自張國紀等人之手。邵輔忠、孫杰謀因此大興牢獄,殘酷迫害東林黨人。劉志選上疏稱頌《要典》,說:“命德討罪,無微不彰,即堯、舜之放四兇,舉元、愷,何以加焉,洵游、夏無能贊一詞者”。并極力詆毀王之寀、孫慎行、楊漣、左光斗,但極力稱贊劉廷元、岳駿聲、黃克纘、徐景濂、范濟世、賈繼春、傅櫆、陳九疇。劉志選并說:“慷慨憂時,力障狂瀾于既倒者,魏廣微也,當還之揆席,以繼五臣之盛事。赤忠報國,弼成巨典于不日者,廠臣也,當增入簡端,以揚一德之休風”。又說:“之寀宜正典刑,慎行宜加謫戍”。魏忠賢聽后大悅,于是大力提拔岳駿聲等人,王之寀等人被逮捕,孫慎行被發(fā)配戍邊,都照著劉如志選說的那樣。天啟七年,擢升為右僉都御史,提督操江。明熹宗不久駕崩,魏忠賢落得身敗名裂,言官交相彈劾,被下詔削籍。后來被判定作逆案,“律無傾搖國母文,坐子罵母律”,與梁夢環(huán)一同判作死刑。劉志選畏罪先自殺。
人物簡介
【生卒】:1567—1635 【介紹】: 明江西南昌人,字季晦。萬歷二十三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累遷禮部右侍郎。光宗立,擢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參預機務。光宗死后,急奉皇長子由校即位,并與群臣迫使李選侍移居他宮,事遂定。熹宗立,與韓爌同輔政,中外欣然望治。后魏忠賢、客氏漸用事亂政,被迫致仕。忠賢復矯旨削奪其官爵。崇禎初復官,累加太子太傅、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卒后追謚文端。有《文端公集》。維基
劉一燝(1567年—1635年),字季晦,江西南昌縣人。晚明政治人物,屬東林黨,歷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四朝,熹宗朝初期為內(nèi)閣首輔,與葉向高、左光斗同為輔政大臣主持朝政。劉一燝出身官宦之家,其父劉曰材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進士,官至陜西左布政使。萬歷十六年(1588年),一燝與兄一焜、一煜同赴鄉(xiāng)試中舉。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又與一煜同中乙未科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光宗即位,擢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與方從哲、韓爌同為顧命大臣。光宗駕崩后,李選侍、李進忠(后改名魏忠賢)等挾持皇太子于乾清宮,企圖藏匿皇長子以自重,一燝與英國公張惟賢、周嘉謨、楊漣等當機立斷,帶領(lǐng)群臣入乾清宮哄騙出皇長子,力主皇長子移駕慈慶宮(乾清不可居,殿下宜暫居慈慶),并逼迫李選侍遷住噦鸞宮,是為移宮案,朱由校于是得以登極繼承皇位。熹宗登基后,方從哲被彈劾,一燝接任首輔,主理朝政。劉一燝為政賢明,能匡君之失,“發(fā)內(nèi)帑,抑近侍,搜遺逸,舊德宿齒布滿九列,中外欣欣望治焉”。但當時熹宗年幼,魏忠賢等花言巧語進行蒙蔽,排擠賢臣,竊取大權(quán),一燝憎恨其所作所為,與之進行激烈斗爭。天啟二年(1622年),魏忠賢利用侯震旸、陳九疇等疏劾一燝“結(jié)納王安”,一燝連上四道奏章辯白,并且請求解職。葉向高說他“有翼衛(wèi)功,不可去”,熹宗復加慰留,而劉一燝“堅臥不起”。天啟二年正月,又上十二道奏章求去,熹宗無奈,于是同意一燝辭官回鄉(xiāng)。崇禎初年,魏忠賢閹黨敗,復原官。后累加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八年卒,贈少師。南明弘光時,追謚文端。
人物簡介
詞學圖錄【生卒】:1575—1625 【介紹】: 明浙江嘉善人,字孔時,號廓園。萬歷四十四年進士。授行人,累遷至吏科都給事中。天啟間疏劾魏忠賢結(jié)黨樹威,忠賢矯旨切責。大學士魏廣微私結(jié)忠賢,大中又劾之。廣微指使所親陳九疇以他事劾之,貶三秩出外。閹黨梁夢環(huán)、許顯純等復構(gòu)陷之,誣大中受楊鎬、熊廷弼賄,矯旨逮下詔獄,又指使獄卒斃之于獄中。思宗即位后,追謚忠節(jié)。有《藏密齋集》。
魏大中(1575-1625) 字孔時,號廓園。浙江嘉善人。謚忠節(jié)。為骨鯁之臣,而頗留心風雅。早年出高攀龍之門,有《藏密齋集》,詞在集中。槜李詩系·卷十七
大中字孔時,別號廓園,嘉善人。萬歷丙辰進士,授行人,歷官吏科都給事中。性狷介剛毅。為諸生,家酷貧,至不能舉火。湫巷數(shù)椽,上漏下濕,晏如也。及在諫垣,彈劾不避權(quán)貴。遼左失事之案,朝議欲處楊、熊以不死,中執(zhí)法,與司寇爭,謂不當末減,于是群小側(cè)目。時魏閹初用事于內(nèi),而外廷猶人才濟濟。高邑趙公為太宰,忠憲為御史大夫,應山、桐城為中丞相,引重武定、新昌,皆在要職,而中長首垣,共欲激濁揚清,以致太平。會應山上疏罪狀逆閹,中繼之,抗章極論,閹銜之。尋值晉撫缺,會推謝應祥。謝嘗令嘉善,與中有師生誼,忌者因此劾中,得降調(diào)家居。趙與高亦相繼放逐。閹借封疆事,謂中受熊廷弼賄,矯旨被逮。中從容就道,至則下鎮(zhèn)撫榜掠備至,誣坐多贓,五日一訊,必加全刑,死獄中。崇禎改元,贈太常卿,謚忠節(jié)。著有藏密齋集。維基
魏大中(1575年—1625年),字孔時,號廓園,浙江嘉善縣人,晚明政治人物,同進士出身,東林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自幼家貧,讀書砥行,師事高攀龍。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考中丙辰科進士,歷任行人司行人 ,工、禮、戶、吏各科給事中,累官至吏科都給事中。做官時不受贈遺,四壁蕭然。夫人織素如故。天啟元年(1621年)疏奏楊鎬等罪“宜置重辟”。楊漣疏劾魏忠賢,大中亦上《擊逆珰疏》。《靜志居詩話》稱其為“骨鯁之臣”。天啟四年(1624年)魏廣微指使陳九疇彈劾魏大中,被貶三級。天啟五年(1625年)東廠魏忠賢興大獄,誣陷楊漣等六君子,收受熊廷弼的賄賂,判定楊漣、左光斗各坐贓二萬兩銀,魏大中三千。大中被捕入獄,被錦衣衛(wèi)許顯純鞭笞拷掠,「嚴刑追贓比較,五日一回奏」,最后竟被誣陷坐贓而死。年五十一歲。其長子魏學洢領(lǐng)回尸體,匍匐扶襯歸鄉(xiāng)。崇禎初年(1628年)追謚忠節(jié)。
人物簡介
【生卒】:?—1638 【介紹】: 明真定府臨城人。萬歷四十七年進士。授中書舍人,遷禮部主事。崇禎初出為兗州知府,在任剔除積弊,抑制豪強。以疾歸。崇禎十一年,清軍南下攻臨城,城陷,若雯端坐堂上,遂遇害。維基
喬若雯(1578年—1638年),字章甫,直隸真定府趙州臨城縣人。生于萬歷六年戊寅二月初一日,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科順天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進士,初授中書舍人,天啟五年遷禮部祠祭司主事,六年,以殿工敘升本司員外郎,加一級,仍管主事事。七年二月,送瑞王之國漢中。崇禎元年(1628年)復命,時廷臣爭擊魏忠賢黨,若雯亦兩疏劾兵部侍郎秦士文、御史張訥、智鋌,備列其傾邪狀,尋上《巨奸始禍疏》,言故輔魏廣微罪惡滔天,致先帝冒桓靈之名,罪不下忠賢;其徒陳九疇、張訥、智鋌為鷹犬,專噬善類,罪不下彪虎,乞死者削其官階,生者投之荒裔,帝責其詆毀先帝,而九疇等下所司行遣。二年,調(diào)吏部稽勛司主事,調(diào)驗封司,調(diào)考功司,調(diào)文選司,崇禎三年主考陜西,遷升考功司員外郎,秉銓政,無所瞻徇。四年出為兗州知府。至府,剔除積弊,豪猾斂手,尋以疾歸,士民遮道泣送。里居課子讀書,不預戶外事。撫按四舉地方人才,終不出。崇禎十一年冬,清軍南下入關(guān),畿輔諸郡悉被兵,失城四十有八,兵及臨城,同知縣蕭時勉繕守御諸務,十二月初四日,城陷,若雯按劍端坐堂中以待,遂被害,同死者有太恭人高氏及庶母沈氏、弟若霞、子婦魏氏,以及內(nèi)外家人十六人,追贈太常寺少卿,謚曰“恭肅”,蔭一子入監(jiān)讀書,祀鄉(xiāng)賢。父喬璧星,字文見,號聚垣,官至四川巡撫。元配張氏(1578—1599),早卒,繼室李氏(1586—1647),封安人。子喬己百(1609—?),字百一,增生,秉家學,有文章,與魏裔介交。康熙三十一年知縣楊寬續(xù)修邑志,聘己百主稿,時年已八十有三。弟己千,亦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