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黃道月

相關人物:共 1 位。
共 1 首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六
釋本智,字慧光。
姓李氏,曲靜人也。
先世居金陵,后徙滇南。
生而倜儻,夐然自遠,隱有出塵之志。
曲城之陽有朗目山,智父白齋出家居此。
智年十二住 依之,遂薙發(fā)為驅烏。
后行腳遇黃道月舍人,與語相得,為更其號曰“朗目”。
白齋以《華嚴》為業(yè),智多所熏發(fā),即從事焉。
年十九,受具。
白齋將寂,智請益,乃瞿然曰:“是惡知不旦暮為人婿也。
”因發(fā)憤,決志操方,北游中原,遍??名山,足跡半天下。
南北法門,若伏牛之大方、印宗,南岳之無盡,廬山之大安,薊門之遍融、月心,皆一時教禪師匠,咸及其門,經爐冶鉗錘。
故若宗若教,得其指歸,但于參究己躬,恐未悟徹,乃立禪一十二年,始得心光透露,由是機辯自在。
發(fā)跡北游,過六安,劉公為新中峰華嚴蘭若居之,未幾去。
白下給諫宇淳鐘公頗研內典,然多才傲物,素少沙門,無攖其鋒者。
一日至天界問主者,曰:“善世法門,可有禪者否?
”主者推智出見,便爾請問:“天界寺還在心內、心外?
”智曰:“寺且置,借問爾以何者當作心?
”給諫默然。
智曰:“莫道天界,即三千諸佛,只在山僧拂子頭上。
”鐘良久作禮,退然心服,始知法門有人。
陶公允宜官比部時,即與莫逆,及左遷廬州別駕,署篆六安,創(chuàng)“鏡心精舍”以待,未暇及也。
皖之東九十里曰“浮山”,昔遠師與歐陽公說法處,有華嚴道場古剎,為一闡提所破廢。
吳太史觀我,每慨之,欲興而未能也。
智自淝水,飄然一錫而來,吳太史一見,與語相印契,再拜而啟曰:“浮度固為九帶宗乘,近為古亭演化地。
華嚴道場,即重豎剎竿也。
今為有力者負之以趨,其如茲山何!
古亭為滇南人,師豈其后身適來,胡不理前愿耶?
”智聞而愕然曰:“予少時每對古亭肉身,瞻戀無已,抑聞開法浮度,不知即此山也。
”因思華嚴乃出家本始,皆若宿契,遂欣然許之。
于是禱于護法神,遂戛然而去,太史猶未知所向也。
智至淮陰沁水,劉中丞東星建節(jié)于淮,夙慕方外友,邂逅于龍興寺,睹其機警,喜愜素心,乃館之公舍。
暇與語,間 (問,閒)及浮度因緣,劉公忻然曰:“此彈指之力耳。
”即檄下郡邑,令一行闡提懾伏,盡歸侵地。
百五十年之廢墜,一言而興之,豈非愿力耶。
寺既復,乃北入京師,會神廟為慈圣皇太后敕頒印施大藏尊經,智乃奉璽書,持大藏歸浮山。
始戊戌,訖壬寅,五年之間,而浮山華嚴寺,巍然如從地涌出,寶光瑞色,照耀人寰,非有夙因,孰能致此。
叢林就緒,即付其徒。
聞劉公薨,感其誼好,走沁水吊焉。
沈王為佛法金湯,聞智入國,欲致一見。
乃語使者曰:“久向賢王深心,外護法門,若以世法相見,則不敢辱王之明德。
”使者覆,王曰:“愿聞法要。
”詰朝,王坐中殿,延之入,智長揖問王曰:“喜哉,世主!
富有國土,貴無等倫,作何勝因,感斯妙果?
”王曰:“從三寶修來。
”智曰:“若然,因何見僧不禮,生大我慢。
”王悚然下座,請入存心殿,爇香成禮,請問法要。
因言《華嚴梵行品》云:“身語意業(yè),佛法僧寶,俱非梵行,畢竟何者是梵行?
”智曰:“一切俱非處,正是清凈梵行。
”王聞之喜,遂執(zhí)弟子禮。
所供種種,獨受一紫伽黎,及水晶念珠,留鎮(zhèn)浮度山門。
王亦竟為華嚴檀越。
乙巳冬,慈圣圣母周三百六十甲子,建法會于都南之廣慈,懿旨請講《楞嚴》,未及二軸,忽告眾曰:“生死去來,皆目眚所見耳,吾行矣。
”華藏莊嚴,吾所圖也,今歸矣。
踞座端然而逝,時萬歷乙巳十二月二十四日也。
訃聞,圣母悼恤,賜金造塔,返靈骨于浮度妙高峰之南麓,從其志也。
吳太史觀我為之銘,有云:“古座歸路為來路,遠錄宗乘入教來。
”皆實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