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張三極

相關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李若梓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李若梓(16世紀—17世紀),四川順慶府南充縣人。
李若梓是隆慶元年舉人李益之孫,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中式乙卯科四川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七年(1619年)成進士,獲授襄城知縣
縣內(nèi)有面油航稅困擾商人,他一一免除,三年后調(diào)任洪洞,襄城人民上書請求他留任,但奏準的旨令在他就任洪洞數(shù)月才送達,山西巡撫徐紹吉也說:「襄城洪洞人民都是赤子,奪此還彼,那么洪洞人怎辦?
」最后依舊在洪洞出任知縣。
其后李若梓升為陜西兵備道副使,擒斬流寇神一元、普天飛,因為勞累致病,遷任河南布政使后去世,入祀鄉(xiāng)賢祠。
譚性教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山東萊蕪人,字生伯,號笠石、黃雪居士。
萬歷三十八年進士。
襄城知縣,能設法賑濟當?shù)貫幕摹?div id="2cbwvme" class='inline' id='people_52969_0_2_comment'>
累遷陜西寧夏道兵糧學政副使。
時魏忠賢專權,而寧夏獨不建魏氏生祠,人重其節(jié)概。
稱疾而歸時,軍民數(shù)萬人遮留哭送。
維基
譚性教(1578年—?),字生伯,號笠石,山東濟南府萊蕪縣譚家樓村人,軍籍,明朝官員。癸卯山東鄉(xiāng)試第六名舉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會試一百六名,第三甲第二百五名進士。禮部觀政,三十九年授河南陳留縣知縣,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六月丁外艱去職,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守喪期滿,授河南襄城縣知縣。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任戊午科本省鄉(xiāng)試同考官。創(chuàng)修“浚來家渠”六十里,襄人為立生祠。泰昌元年(1620年)任南京吏部驗封司主事,升稽勛司郎中。天啟六年(1626年)轉(zhuǎn)山西按察司副使,繼任寧夏糧儲道兼攝學政,以病請歸。

人物簡介

維基
諸允修,字以安,號世所,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人。
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科進士,授襄城知縣,筑長堤以捍水患,減縣騶以足驛遞。
又增筑襄城新倉廒,飾學宮,時稱循吏。
入為工部主事,進員外郎,督理通惠河。
進郎中,福王之國,道出潞河、天津,王舟例用雙纜,民居妨挽道者,有司議盡撤之。
允修謂逞便一時,忍令數(shù)十萬生民悲露處乎。
持不可,乃具小舟百,巨纜千,俾人夫傍兩岸挽之,既不失禮于王,而數(shù)萬室安堵如故,人稱有濟變才。
四十六年升福建建南道右參政。
天啟元年(1621年),升四川按察使建昌兵備道。
三年二月,三遷為云南右布政使,五年三月升貴州左布政使,十月從云南巡撫閔洪學之請,復任云南左布政使。
時奢安之寇延省郊外,民擁門號哭求入,議者慮冠乘之變且叵測,又屬人眾,安插無所,糧亦不敷,將拒之。
允修曰:此吾赤子,奈何以飽賊刃。
乃由別門先出精兵于數(shù)十里外,設伏衛(wèi)之,親坐城樓啟門令入,盡安頓藩司兩廡及各空署內(nèi),又貸黔國公糧以食之,全活數(shù)十萬。
天啟七年(1627年),遷官至南京光祿寺卿,崇禎四年(1631年)二月以計典被糾冒濫去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56—1707 【介紹】: 清貴州貴筑人,字道闇,別號豹南。
康熙二十年舉人。
襄城知縣,在任開渠、捕蝗、弭盜,多惠政。
官至監(jiān)察御史。
有《同聲堂文集》、《耐堂詩集》。
晚晴簃詩匯·卷四十七
劉子章,字闇然,號豹南,貴筑人。康熙辛酉舉人,歷官山西道御史。有《豹南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