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843—1910 【介紹】: 清江蘇江都人,字繩之,別字韜園。監(jiān)生。同治間從軍,鎮(zhèn)壓捻軍。又在甘肅主關內外糧運供左宗棠征西軍。光緒間官至廣西巡撫。旋因故罷歸。后以副都統(tǒng)銜督東三省鹽務及財政局。旋又劾罷。有《俞俞齋詩文集》。詞學圖錄
史念祖(生卒不詳) 字繩之。江蘇江都(今江蘇揚州)人。刑部尚書致儼孫。幼穎異,好讀兵家言。逾冠,入貲為通判。同治八年,除山西按察使,年未及三十也。十年,左遷甘肅安肅道,主關內外糧運。二十一年,授廣西巡撫。三十一年,賞加副都統(tǒng)銜,命赴奉天隨將軍趙爾巽治賑。善花卉、工詩詞,喜謎,據近人葉景葵《卷盦書跋》載:"公性好勝,極詼諧,文思亦極敏銳。正月問,署外有以燈虎為市者,每攜幕客同往,非將各題全數(shù)猜中不止。會大風極寒,未畢猜,即返寓。途遇友人,勸其少休,公奮然日:'汝不勸則已,既勸我必再往。'又入場,全猜中乃返。......某日食頃,忽曰:我得一謎,出《西廂》一句:'金蓮蹴損牡丹芽'射今人名一。眾猜皆不中,公笑曰:潘履園'。"有《俞俞齋文稿》2卷、《韜園隨筆》、《清畫家詩史》、《韜園詞》。
人物簡介
曹元忠(1865-1923) 字夔一,號君直、凌波居士。江蘇吳縣人。光緒舉人。曾參加康有為公車上書。官至內閣侍讀、資政院議員。民國后為遺老。有《箋經室遺集》。箋經室遺詩·跋
世丈曹君直先生既沒之八年,叔彥吾師以叢稿一束命大隆校理編次。大隆心折先生久矣,得讀遺書,如親謦欬。而草稿叢殘,幾不可爬梳,往往一篇分見數(shù)紙,一文涂改至五六次,悉心辨仞,如讀沒字之碑,如集千腋之裘。從事經年,寫成二百篇以報于師,卒卒未能付刊。而丁丑兵燹,故家藏書大半流散,偶于冷攤得先生手稿一冊,即馳書吾師問之,則先生孫鳳年幸將清本保藏未失,更搜得殘篇斷簡,補遺數(shù)十篇,因汰其闕訛及酬應之作,并詩稿存焉。念世事之不可知,乃謀諸先生故人冒鶴亭、葉揆初、高欣木、劉翰怡諸公,集貲付印。荏苒三年,始克觀成,蓋距始事亦將十年矣。大隆于先生之學研索既久,得窺大略,敢揚摧陳之:一曰經術,恪守高密鄭氏家法,不稍出入。于《書》之《泰誓》有考、釋、有述、有辨,多發(fā)前人所未發(fā);于《春秋》則辟素王改制之異說;于《禮》則依據古禮,裁定新制;于喪服尤專精,別刊《禮議》二卷外,存文又若干篇,皆有關于世道人心者。一曰考訂,于《鄧析子》、《司馬法》有音義,《蒙韃備錄》有校注,旁及金石、目錄、書畫、歌曲,莫不原原本本,殫見洽聞。一曰???,多見宋、元舊槧,凡內閣大庫之秘藏,海內收藏家之珍籍,咸得目睹而手校之。一書必窮其源委,究其異同,所作題跋,蔚為大觀。一曰輯佚,自小學、地志、醫(yī)方、詩詞,皆博采群籍,繩貫絲聯(lián),千百年不傳之秘,重復舊觀。其精密詳審,陽湖孫氏、興化任氏之匹也。一曰歷算,謂服虔注《左傳》用三統(tǒng)歷,亦以殷歷參校;謂班固《漢書?律歷志》有推日食法,而補《疇人傳》,雖僅存殘稿,尤見博通淹貫。一曰醫(yī)方,潛心于張仲景、王叔和諸家外,能博參古書,通以今法,活人無算。于《素女經》、《治奇疾方》有集本,《劉涓子鬼遺方》有校補,而論病之書,醫(yī)經之跋,識斷明通,尤為獨絕。一曰音律,于唐、五代、宋、金、元詞之僅存者,一一考其宮調旁譜,而于敘《彊村叢書》、跋《舒藝室白石詞校語》二文,特發(fā)其凡。一曰詞章,古文則爾雅淳厚,儷體則矞皇典麗,而詩詞皆自名家,上嗣《谷音》、汐社之遺,不失溫柔敦厚之旨。綜此八者,其淵博無涯涘,當與潛研堂、問字堂絜其短長,特錢氏、孫氏生乾嘉承平時,不若先生之際天駭?shù)仵种畷病?div id="h1dp6vk" class='inline' id='people_63937_1_19_comment'>故先生之書,于維持禮教獨具苦心,而故國之思,一篇之中,三致意焉。朱彊村嘗謂先生具子政、稚圭之經術,疊山、所南之懷抱,可以概其生平矣。所著《禮議》等若干種,先后刊行。他若《鄧析子音義》、《素女經集本》、《劉涓子鬼遺方校補》稿均佚。即此詩文二十卷,亦不過存十之六七而已。高才碩學,耆德劭聞,卓然通儒,奚必多乎哉!歲在重光大荒落寎月,原籍秀水邑后學王大隆謹跋于學禮齋。(錄入:胡不醒)
人物簡介
張允言(1869年—1926年),字伯訥(一作伯納),幼名榮,直隸省遵化直隸州豐潤縣人,曾擔任大清銀行總監(jiān)督。進士出身。光緒十五年(1889年),參加光緒己丑科殿試,登進士二甲123名。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學習。光緒26年,八國聯(lián)軍佔領北京,慈禧太后逃到山西,張允言這個戶部小官追隨慈禧到西安避難。一年后,李鴻章與八國簽訂辛丑條約后,圣駕回鑾。回京后的兩年,張允言獲升為戶部郎中,類似現(xiàn)在的財政部長,官秩正五品。光緒29年,慈禧下旨,命令外務部左侍郎載振與戶部右侍郎那桐,選帶戶部兩名司員,組成代表團,赴日本大阪參觀第五屆勸業(yè)博覽會,考察日本的銀行、金鎊及印花稅等情況。在日本參觀訪問期間,那桐與張允言、瑞豐參觀了日本與三井等多家銀行,并訪問大藏省,張允言更與瑞豐同日本銀行家進行座談,收集有關書刊及文件,了解近代銀行的規(guī)章制度與經營管理模式。回國后,張允言著手創(chuàng)建戶部造幣總廠,同時兼任財政處兼職提調,官職有提舉調度的意思,是經濟管理機構的高級官員。兩年后,清廷為了整理幣制,成立大清戶部銀行,以負責鑄造貨幣及代理國庫等特殊業(yè)務,軍機大臣鹿傳霖舉薦張允言出任總辦,成為第一任國家行長,擬定了試辦戶部銀行章程32款。到了光緒32年,清廷因推行新政,戶部改稱度支部,戶部銀行因而改名為大清銀行。為了培養(yǎng)金融人才,后來更成立大清銀行學堂。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是年12月25日,孫中山從美國經香港回國抵達上海;29日被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次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此時除上海分行尚在支撐門面,大清銀行在各地的分支機構均已歇業(yè)。兩天后,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后,由吳鼎昌、葉揆初、宋漢章等發(fā)起成立大清銀行商股聯(lián)合會,請求將大清銀行改組。孫中山下令將大清銀行改組以行使中央銀行職能。1912年2月5日,在上海漢口路3號原大清銀行舊址,中國銀行開始營業(yè)。張允言在辛亥革命后閒居天津,到1926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