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孟浩然

相關(guān)人物:共 48 位。
共 4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3—198 【介紹】: 東漢平原般人,字正平。少有才辯,性剛傲慢,唯善孔融及楊修。融深愛其才,數(shù)稱述于曹操。操欲見之,衡稱病不往。操召為鼓史,大會賓客,欲辱衡,反為衡所辱。操怒,遣人送與劉表。表不能容,轉(zhuǎn)送江夏太守黃祖,卒被殺。今存其借物抒懷之《鸚鵡賦》。
黃鶴樓志·人物篇
禰衡(173—198) 漢末辭賦家。
字正平,平原郡(今山東德州臨邑)人。
少有才辯,性格剛毅傲慢,好侮慢權(quán)貴。
以“擊鼓罵曹”聞名于后世。
相傳江夏太守黃祖之子曾在古鸚鵡洲大會賓客,禰衡即席揮就《鸚鵡賦》,后來禰衡被黃祖殺害于洲上。
為后世詩文家崔顥、孟浩然、李白等反復(fù)狀寫的鸚鵡洲,皆源于此。
嘉慶二十年(1815),漢陽知縣裘行恕主持遷禰衡墓至新淤起的補(bǔ)課洲(今漢陽鸚鵡洲);光緒二十六年(1900),漢陽知府余肇康應(yīng)鄉(xiāng)人之請,重建禰衡墓,并題寫了墓碑文立為“漢處士禰衡墓”碑。
全后漢文·卷八十七
衡,字正平,平原般人。興平中,避亂荊州。建安初,來游許下,曹公忿其侮慢,召為鼓吏。尋送與劉表。表復(fù)送與黃祖,見殺,有集二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659—700,一作661—702 【介紹】: 唐梓州射洪人,字伯玉。陳元敬子。少任俠,后苦節(jié)讀書。舉光宅進(jìn)士。以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贊賞,拜麟臺正字,轉(zhuǎn)右拾遺。隨武攸宜擊契丹,表掌書記,軍中文翰皆委之。圣歷元年以父老解職歸鄉(xiāng),旋居父喪。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將其下獄,冤死獄中。論詩標(biāo)舉“風(fēng)骨”、“興寄”,反對柔靡之風(fēng),為唐詩革新先驅(qū)。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59—700,一說661—702 字伯玉,排行大,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曾任右拾遺,后人因稱“陳拾遺”。陳子昂出身豪族,少任俠,成年后始發(fā)憤攻讀。睿宗文明元年(684)登進(jìn)士第(此據(jù)趙儋《故右拾遺陳公旌德碑》。按《唐才子傳》云子昂登第在高宗開耀二年,誤),任麟臺正字。武周代唐,陳子昂上表稱頌,后升任右拾遺。曾兩度從軍至北方邊塞。武后圣歷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鄉(xiāng)。后為縣令段簡陷害,死于獄中。沈亞之以為段簡乃受武三思指使(見《上九江鄭使君書》)。生平見盧藏用《陳氏別傳》,新、舊《唐書》本傳。陳子昂于沿襲六朝余波之初唐詩壇深表不滿,慨嘆“漢魏風(fēng)骨,晉宋莫傳”,故欲革除“采麗競繁”之齊梁詩風(fēng),以繼承建安、正始之詩重比興寄托之傳統(tǒng)(見《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陳子昂之詩與其詩論相合,代表作為《感遇》38首,反映武周時(shí)代之社會現(xiàn)實(shí)甚為廣泛,抨擊時(shí)弊亦較深刻,抒寫胸臆之作則慷慨深沉,風(fēng)格近于阮籍《詠懷》。另有《登幽州臺歌》雖僅4句,然為歷來傳誦之名篇。陳子昂于唐詩有開啟之功,甚得李、杜等人之推崇,韓愈云:“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薦士》)金元好問云:“論功若準(zhǔn)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論詩絕句》)其詩文集以四部叢刊本《陳伯玉文集》為通行,今人徐鵬校點(diǎn)之《陳子昂集》最完備。詩注本有彭慶生《陳子昂詩注》?!?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卷?!度圃娡饩帯费a(bǔ)詩1首。
唐詩匯評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睿宗文明元年(684)登進(jìn)士第,詣闕上書,拜麟臺正字。武后垂拱二年從軍北征,歸朝,補(bǔ)右衛(wèi)胄曹參軍,遷右拾遺。萬歲通天元年,以參謀從武攸宜北討契丹,立志許國,然不為所用,眨暑軍曹,軍回,辭官還鄉(xiāng)。為縣令段簡構(gòu)陷系獄,憂憤而卒。子昂為詩提倡“漢魏風(fēng)骨”,所為書疏,亦全用散體,為唐代文學(xué)風(fēng)氣轉(zhuǎn)變之先驅(qū)。有《陳伯玉文集》十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二卷。今人彭慶生有《陳子昂詩注》。
全唐文·卷二百九
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文明初舉進(jìn)士。詣闕上書。武后奇其才。擢麟臺正字。再轉(zhuǎn)右拾遺。圣歷初。以父老解官歸侍。縣令段簡覬其富。因事系獄。憂憤卒。年四十三。

作品評論

后村詩話
唐初王、楊、沈、宋擅名,然不脫齊、梁之體。獨(dú)陳拾遺首唱高雅沖淡之音,一掃六代之纖弱,趨于黃初、建安矣!太白、韋、柳繼出,皆自子昂發(fā)之。
瀛奎律髓
陳拾遺子昂,唐之詩祖也。不但《感遇詩》三十八首為古體之祖,其律詩亦近體之祖也。
周履靖《騷壇秘語》
陳子昂初變齊梁之弊,以理勝情,以氣勝辭。祖《十九首》、郭景純、陶淵明,故立意玄遠(yuǎn)而造語精圓。
《唐詩品》
唐初律體聲華并隆,音節(jié)兼美,屬梁、陳之艷藻,鏟末路之靡薄,可謂盛矣,而古詩之流,尚阻蹊徑。拾遺洗濯浮華,斫新雕樸,《感遇》諸作,挺然自樹,雖頗峭徑,而興寄遠(yuǎn)矣。自馀七言諸體乃非所長,《春臺》之作純有楚聲,此意寥寥,幾乎尺有所短,竟使沈、宋揚(yáng)波,宗稱百代,慷慨瑰奇之氣,尚詭于風(fēng)人之度耶?
李攀龍《唐詩選序》
唐無五言古詩,而有其古詩。陳子昂以其古詩為古詩,弗取也。
《藝苑卮言》
陳正字陶洗六朝鉛華都盡,托寄大阮,微加斷裁,而天韻不及;律體時(shí)時(shí)入古,亦是矯枉之過。
詩藪·內(nèi)編
唐初承襲梁、隋,陳子昂獨(dú)開古雅之源,張子壽首創(chuàng)清淡之派。
盛唐繼起,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韋應(yīng)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風(fēng)神者也;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氣骨者也。
詩藪·內(nèi)編
五言律體,極盛于唐,要其大端,亦有二格:陳、杜、沈、宋,典麗精工;王、孟、儲、韋,清空閑遠(yuǎn),此其概也。
唐詩歸
唐至陳子昂,治覺詩中有一世界。無論一洗偏安之陋,并開創(chuàng)草昧之意亦無之矣。以至沈、宋、燕公、曲江諸家,所至不同,皆有一片廣大清明氣象,真正風(fēng)雅。
唐音癸簽
唐人推重子昂,自盧黃門后,不一而足。如杜子美則云:“有才繼騷雅”、“名與日月懸,韓退之則云:“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豹?dú)顏真卿有異論,僧皎然采而著之《詩式》。近代李于麟,加貶尤劇,余謂諸賢軒輊,各有深意,子昂自以復(fù)古反正,于有唐一代詩,功為大耳。正如夥涉為王,殿屋非必沉沉,但大澤一呼,為群雄驅(qū)先,自不得不取冠漢史,王弇州云:“陳正字淘洗六朝鉛華都盡,托寄大阮,微加斷裁,第天韻不及?!焙鹪疲骸白影合鞲∶叶窆叛牛m不能遠(yuǎn)追魏晉,然在唐初,自是杰出?!彼箖裳粤紴檎壑砸?。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陳、杜詩體渾大,非若中晚下細(xì)小工夫,作小結(jié)果。
《詩源辨體》
子昂五言近體,律雖未成,而語甚雄偉,武德以還,綺靡之習(xí),一洗頓盡。
《詩辯坻》
陳伯玉律詩,清雄為骨,綿秀為姿,設(shè)色妍麗,寓意蒼遠(yuǎn)。由初入盛,此公變之。沈、宋堂皇,悉皆祖構(gòu)于此。
原詩·內(nèi)篇
盛唐諸詩人,惟能不為建安之古詩,吾乃謂唐有古詩。若必慕漢魏之聲調(diào)字句,此漢魏有詩而唐無古詩矣。旦彼所謂陳子昂“以其古詩為古詩”,正惟子昂能自為古詩,所以為子昂之詩耳。
《唐詩別裁》
唐初五言古、漸趨于律,風(fēng)格未遒。陳正字起衰而詩品始正,張曲江繼續(xù)而詩品乃醇,
《繭齋詩談》
子昂胸中被古詩膏液熏蒸十分透徹,才下筆時(shí),便有一段元?dú)?,渾顥?qū)遣,奔赴而來。其轉(zhuǎn)換吞吐,有掩映無盡之致,使人尋味不置,愈入愈深,非上口便曉者比。但是他見得理淺,到感慨極深處,不過逃世遠(yuǎn)去,學(xué)佛學(xué)仙耳,此便是沒奈何計(jì)較。
石洲詩話
子昂、太白皆疾梁、陳之艷薄,而思復(fù)古道者。然子昂以精深復(fù)古,太白以豪放復(fù)古,必如此乃能復(fù)古耳。若其揣摩于形跡以求合,奚足言復(fù)古乎?
援鶉堂筆記
射洪風(fēng)骨矯拔,而才韻猶有未充,諷誦之次,風(fēng)調(diào)似未極跌蕩洋溢之致。
三唐詩品
骨格清凝,蒼蒼入漢,源于《小雅》,故有怨誹之音。《感遇》諸篇,璆然冠代,稱物既芳,寄托遙遠(yuǎn),固當(dāng)仰駕阮公,俯陵左相?!队闹荨泛莱鰹槊?,如《河梁贈答》,語似常談,而脫口天成,適如人意。海內(nèi)文宗,非虛譽(yù)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660—約720 【介紹】: 唐揚(yáng)州人。曾官兗州兵曹。中宗神龍中,以文詞俊秀馳名京師,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杰”。存詩僅二首,以《春江花月夜》著名。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60?—720? 揚(yáng)州(今屬江蘇)人。曾任兗州兵曹。中宗神龍中與賀知章、萬齊融、邢巨、包融等詩人,以“文詞俊秀”而顯名長安。又與賀知章、包融、張旭友情甚篤,俱以詩作有名當(dāng)時(shí),號“吳中四士”(《新唐書·劉晏傳》附《包佶傳》)。事跡散見《舊唐書·賀知章傳》、《新唐書·劉晏傳》、《唐詩紀(jì)事》卷一七。其詩大都散佚,《全唐詩》僅存2首,一為《代答閨夢還》,寫閨情,詩風(fēng)近齊梁,無甚特色;一為《春江花月夜》,則是千古絕唱。今人王啟興、張虹有《賀知章、包融、張旭、張若虛詩注》。
唐詩匯評
張若虛,生卒年不詳,揚(yáng)州(今屬江蘇)人。神龍中,與賀知章、包融、張旭等吳越文士,俱以文詞俊秀楊名京師,合稱“吳中四士”。后官至兗州兵曹參軍?!?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二首。

作品評論

明皇雜錄
天寶中,劉希夷、王昌齡、祖詠、張若虛、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雖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偶,恃才浮誕而然也。
《載酒園詩話又編》
《春江花月夜》,其為名篇不待言,細(xì)觀風(fēng)度格調(diào),則劉希夷《搗衣》諸篇類也。此誠盛唐中之初唐。且若虛與賀季真同時(shí)齊名,遽分初盛,編者殊草草。吾讀詩至賀秘書,真若云開山出,境界一新,毋寧置張于初,列賀于盛耳。
《唐詩別裁》
若虛開元初人,與賀知章、張旭齊名。
王闿運(yùn)《湘綺樓論唐詩》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diào),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73或678—740 【介紹】: 唐韶州曲江人,字子壽,一名博物。擢進(jìn)士,官秘書省校書郎。先天元年道侔伊呂科登第,授左拾遺,遷左補(bǔ)闕。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shí)稱賢相。二十四年為李林甫所讒,罷相,出為荊州長史。卒謚文獻(xiàn)。有文名,其《感遇詩》以格調(diào)剛健稱。有《曲江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78—740 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人。
武后神功元年(697),登進(jìn)士第,授校書郎。
玄宗先天元年(712),中道侔伊呂科,授左拾遺。
后歷官司勛員外郎、中書舍人、桂州都督、集賢院學(xué)士、中書侍郎等職。
開元二十一年(733)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翌年遷中書令,兼修國史。
為著名賢相。
二十四年,受李林甫排擠,罷相。
次年貶為荊州長史,在州以文史自娛,不戚戚于懷。
二十八年病卒。
年63歲(兩《唐書》本傳均作68歲,誤)。
生平詳見新、舊《唐書》本傳及近年于韶關(guān)發(fā)現(xiàn)之《張九齡墓志銘》。
九齡工詩能文,文長于碑志,詩格調(diào)清雅,興寄深婉,其《感遇》十二首,與陳子昂詩齊名。
施補(bǔ)華《峴傭說詩》云:“唐初五言古,猶沿六朝綺靡之習(xí),唯陳子昂、張九齡直接漢魏,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復(fù)古之功大矣。
”至其古近體寫景抒情諸作,清淡和雅,興象玲瓏,前人以為實(shí)開王、孟、儲、韋一派。
詩藪》內(nèi)編卷二云:“張子壽首創(chuàng)清淡之派,盛唐繼起,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韋應(yīng)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風(fēng)神者也。
”今存《曲江張先生文集》20卷。
全唐詩》存詩3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bǔ)詩4首。
全粵詩·卷七
張九齡(六七八 — 七四〇),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唐中宗景龍?jiān)辏ㄆ擤柶撸┻M(jìn)士,始授校書郎。又以道侔伊呂科策高第,遷左拾遺,調(diào)左補(bǔ)闕、司勛員外郎。以才鑒為宰相張說所親重,進(jìn)中書舍人。玄宗開元十四年(七二六),張說罷官,改九齡太常少卿,出為冀州刺史,以養(yǎng)母,請改洪州都督,徙桂州都督,攝御史中丞、嶺南按察兼選補(bǔ)使。以擬奏章稱旨,詔擢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xué)士,副知院事。遷工部侍郎,知制誥。二十一年冬,晉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固辭,不許。次年,遷中書令,知院事。為李林甫所忌,又以諫阻進(jìn)用張守圭、牛仙客而遭潛構(gòu),罷為尚書右丞相,尋再貶荊州長史。開元二十八年,請拜掃南歸,五月七日,病卒于故里。追贈荊州大都督,謚“文獻(xiàn)”。有《曲江集》二十卷。事見徐浩撰碑銘?!?a target='_blank'>舊唐書》卷九九、《新唐書》卷一二六有傳。
唐詩匯評
張九齡(673-740),—名博物,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人。武后長安二年(702)擢進(jìn)士第,又連登材堪經(jīng)邦及道侔伊呂科,授左拾遺。玄宗開元十一年,累遷至中書舍人。尋出為冀州刺史,改洪州都督,轉(zhuǎn)桂州都督,充嶺南道按察使。召拜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xué)士,副知院事,再遷中書侍郎,二十一年以本官同平章事,累封始興縣伯。因李林甫排擠,于開元二十五年眨荊州長史。卒,謚文獻(xiàn)。九齡為開元賢相之一,其詩詞采富艷,而情致深婉。有《曲江集》二十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三卷。
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三
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擢進(jìn)士。始調(diào)校書郎。以道侔伊呂科策高第。開元十一年拜中書舍人內(nèi)供奉。封曲江男。二十一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中書令。累封始興縣伯。左遷荊州大都督長史。卒年六十八。贈荊州大都督。謚曰文獻(xiàn)。建中元年加贈司徒。

作品評論

《唐詩品》
曲江藻思翩翩,體裁疏秀,深綜占意,通于遠(yuǎn)調(diào),上追漢魏而下開盛唐,雖風(fēng)神稍劣而詞旨沖融,其源蓋出子古之平調(diào)曲也。自馀諸子、馳志高雅,則峭徑挺出,游泳時(shí)波,則蘼蕪莫剪,安能少望其風(fēng)哉?近體諸作,綺密閑澹,復(fù)持格力,可謂備其眾美。雖與初唐作者駢肩而出,更后諸名家,亦皆丈人行也。而況節(jié)義相先,稱古之遺直者耶!
唐音癸簽
張曲江五言以興寄為主,而結(jié)體簡貴,選言清冷,如玉磬含風(fēng),晶盤盛露,故當(dāng)于塵外置賞。
《唐詩觀瀾集》
曲江長律,鳴鸞佩瓊,萬象咳吐,與明皇詩賡歌倡答,如律呂之相應(yīng),可謂一德一心。
《唐詩別裁》
唐初五言古漸趨于律,風(fēng)洛未遒,陳正字起衰而詩品始正,張曲江繼續(xù)而詩品乃醇。
《四庫全書總目》
九齡守正嫉邪,以道匡弼,稱開元賢相,而文章高雅,亦不在燕、許諸人下。《新唐書·文藝傳》載徐堅(jiān)之言,謂代文如輕縑素練,實(shí)濟(jì)時(shí)用,而窘邊幅。今觀其《感遇》諸作,神味超軼,可與陳子昂方駕;文筆宏博典實(shí),有垂紳正笏氣象,亦具見大雅之遺,堅(jiān)局于當(dāng)時(shí)風(fēng)氣,以富艷求之、不足以為定論。
石洲詩話
曲江公委婉深秀,遠(yuǎn)出燕、許諸公之上、阮、陳而后,實(shí)推一人,不得以初唐論。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張曲江襟情高邁,有遺世獨(dú)立之意,《感遇》諸詩,與子昂稱岱、華矣。
昭昧詹言
張曲江以風(fēng)雅之道,興寄為上,故一篇一詠,莫非興寄,此意是矣。然僻者為之,則又入于空泛,捕風(fēng)捉影,似是而非。夫六義,風(fēng)雅頌賦比興兼之,奈何獨(dú)主風(fēng)與興二端乎?大約天下義理及古今載籍文字,惟變所適,無所不備,但用各有當(dāng)耳。不能觀其會通而偏提一端,即為病痛,知味者鮮,所以末流多歧也。
白華山人詩說
赤堇氏云:讀張曲江詩,要在字句外追其神味。又云:曲江詩如蜘蛛之放游絲,一氣傾吐,隨風(fēng)卷舒,自然成態(tài)。初視之,若絕不經(jīng)營;再三讀之,仍若絕不經(jīng)營。天工言化,其庶幾乎?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鮑明遠(yuǎn)、江文通,次敘連章,見鋪排之跡?!陡杏觥分T篇,猶為高調(diào),情詞芬惻,清亮音多,骨格未及拾遺,每以非條傷干。至如漢上游女,遙襭古馨,清江白云,蔚發(fā)明秀,哀梨爽口,不必與橄欖同功,若斯之類,亦其獨(dú)至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潤州延陵人,一說湖州人。制舉登科。玄宗開元間歷大理司直,官至集賢院學(xué)士。工詩,有才名,與子包何、包佶號三包。又與賀知章、張旭、張若虛齊名,號吳中四士。有詩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排行二,潤州延陵(今江蘇丹陽)人。
歷官集賢院直學(xué)士、大理司直。
與于休烈、賀朝、萬齊融為“文詞之友,齊名一時(shí)”(《舊唐書·于休烈傳》)。
亦與賀知章、張旭、張若虛齊名,號“吳中四士”(《新唐書·劉晏傳》附《包佶傳》)。
包融與孟浩然交誼甚厚,孟有詩敘二人交往。
全唐詩》存詩8首。
今人王啟興、張虹有《賀知章、包融、張旭、張若虛詩注》。
唐詩匯評
包融,生卒年不詳,間州延陵(今江蘇丹陽西南)人。
工詩。
神龍中,與賀知章、張旭、張若虛等吳越之士,俱以文詞俊秀楊名上索,合稱“吳中四士”。
開元中,張九齡引為懷州司戶參軍,后官至大理司直、集賢院學(xué)士。
孟浩然、殷遙友善。
有《包融詩》一卷,已佚。
殷璠集融及儲光羲、殷遙等間州籍詩人十八人詩,編為《丹陽集》,亦佚。
《全房詩》存詩八首。

作品評論

殷墦《丹職集》
(融詩)清幽語奇,頗多剪刻。
新唐書·劉晏傳
(包)佶……父融,集賢院學(xué)土,與賀知章、張旭、張若虛有名當(dāng)時(shí),號“吳中四士”。
唐詩紀(jì)事
潤州延陵有包融、儲光羲,曲阿有丁仙芝、緱氏主簿蔡隱丘、監(jiān)察御史察希周、渭南尉蔡希寂、處士張彥雄、張朝、校書郎張暈、吏部常選周瑀、長洲尉談截,句容有殷遙、硤石主簿樊光、橫陽主搏沈如筠,江寧有右拾遺孫處玄、徐延壽,丹徒有江都主簿馬侹、武進(jìn)尉申堂構(gòu),十八人皆有詩名,殷墦次為《丹陽集》。
唐才子傳
(包)融,延陵人。
開元間仕歷大理茍直。
與參軍殷遙、孟浩然交厚,工為詩。
二子何、佶,縱聲雅道,齊名當(dāng)時(shí),號“三包”。
獨(dú)孤冊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河南洛陽人,字伯謀。
中宗神龍中,為永昌縣尉。
玄宗開元中,官至戶部郎中。
約十六年,出為襄州刺史。
與邑人孟浩然相善,詩歌酬和。
亦有善政,后李邕為撰《遺愛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襄州襄陽人。
玄宗先天進(jìn)士。
為樂城令。
孟浩然友善,嘗同隱鹿門山。
其詩多酬唱之作。
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排行八,襄陽(今湖北襄樊)人。
玄宗先天元年(712)進(jìn)士及第,開元中任晉陵尉,貶為樂城尉,后棄官歸舊業(yè),安史之亂時(shí)尚在人世。
生平事跡散見《國秀集》目錄、《唐詩紀(jì)事》卷二三、《唐才子傳》卷一。
孟浩然友善,酬唱之作頗多,芮挺章選其詩2首入《國秀集》。
唐才子傳》卷一云“有詩集”。
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續(xù)拾》補(bǔ)詩1首。
唐詩匯評
張子容,生卒年不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
早年隱居襄陽白鶴巖,與孟浩然友善。
先天元年(712)登進(jìn)士第。
開元中,謫為樂城尉,又曾官晉陵尉。
全唐詩》存詩一卷。

作品評論

唐才子傳
(子容)初與孟浩然同隱鹿門山,為死生交,詩篇倡答頗多,后值亂離,流寓江表,嘗送內(nèi)兄李錄事歸故里云:“十年多難與君同,幾處移家逐轉(zhuǎn)蓬。
白首相逢征戰(zhàn)后,青春已過亂離中。
行人杳杳看西口,歸馬蕭蕭向北風(fēng)!
漢水楚云千萬里,天涯此別恨無窮。
”后竟棄官歸舊業(yè)。
有詩集。
興趣高遠(yuǎn),略去凡近。
當(dāng)時(shí)哲匠,咸稱道焉。
《載酒園詩話又編》
“朝云暮雨連天暗,神女知來第兒峰”,意艷而詞則雅,不愧襄陽之友,“樹色煙輕重,湖光風(fēng)動(dòng)搖”、“歸路煙中遠(yuǎn),回舟月上行”,亦甚肖孟氏意態(tài)。
《瀛奎律髓刊誤》
子容詩略似孟公,然氣味較薄,意境較近,故終非孟之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潤州曲阿人,字元禎。玄宗開元進(jìn)士。為馀杭尉。工詩。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一作丁先芝。
潤州曲阿(今江蘇丹陽)人。
玄宗開元十三年(725)登進(jìn)士第。
十八年前未得授官,后任主簿、余杭縣尉等職。
生平事跡散見儲光羲《貽丁主簿仙芝別》及自注、《國秀集》目錄、《唐詩紀(jì)事》卷二四、《新唐書·藝文志四》。
仙芝有詩名,有詩收入《丹陽集》。
詩風(fēng)“婉麗清新,迥出凡路”(《吟窗雜錄》卷二六《歷代吟譜》引殷璠語)。
光緒《丹陽縣志》卷三五著錄“丁仙芝《丁余杭集》二卷。
”《全唐詩》存丁仙芝詩14首(其中《渡揚(yáng)子江》為孟浩然詩誤入)、斷句4,《全唐詩逸》補(bǔ)斷句1聯(lián),《全唐詩外編》補(bǔ)詩1首。
唐詩匯評
丁仙芝,生卒年不詳,潤州曲阿(今江蘇丹陽)人。初,舉進(jìn)士不第,與儲光羲同為大學(xué)諸生。開元十三年(725)登進(jìn)士第,官主簿、余杭尉。有《丁余杭集》二卷,已佚。殷璠集仙芝及包融、儲光羲等澗州籍詩人十八人詩,編為《丹陽集》,亦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十四首。

作品評論

《吟窗雜錄》
引殷瑤語:(仙芝詩)婉麗清新,迥出凡俗,恨其文多質(zhì)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襄州襄陽人,排行第三。
玄宗開元十四年,官左拾遺。
后貶為贛縣尉。
能詩,與孟浩然、儲光羲友善。
二人稱其為才子,并貽詩傷其遠(yuǎn)謫。
后不詳。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襄陽(今湖北襄樊)人。
排行三。
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官左拾遺。
約十六年被貶為贛縣尉。
孟浩然有《洛中訪袁拾遺不遇》詩,儲光羲有《貽袁三拾遺謫作》詩,均呼其為“才子”,傷其遠(yuǎn)謫。
生平事跡散見《元和姓纂》卷四、《唐詩紀(jì)事》卷二〇。
全唐詩》存詩2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漢南(今湖北隨州)女子。
一說為妓。
善歌詩,知名于襄、漢間。
玄宗開元間在世。
孟浩然曾贈其詩。
事跡見《詩話總龜》前集卷一三引《詩史》。
今存《閨怨詩》2句。
全唐詩》收入,缺題,《全唐詩續(xù)拾》補(bǔ)之。
共 4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