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安祿山

相關人物:共 168 位。
共 16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虢州閿鄉(xiāng)人,俗姓張。據(jù)說其兄久戍遼陽,母憂甚,萬回朝往視之,暮持兄書歸,因號萬回。高宗時得度,武則天時詔入內道場,號法云公。安樂公主將謀逆,回遇之唾曰:“腥不可近!”不久安樂果誅。玄宗在藩,曾私謁萬回,回預言玄宗將為五十年太平天子。卒,賜號國公,圖形集賢院。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32—712 唐初僧人。俗姓張,虢州閿鄉(xiāng)(今河南靈寶西)人。有異術,言則成讖,多有應驗。高宗與武后年間,常應詔入內道場,賜號法云公。睿宗景云二年十二月八日(712年1月20日)卒于長安,贈虢國公?!?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一八、《景德傳燈錄》卷二七有傳?!?a target='_blank'>祖庭事苑》卷六存萬回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虢州閿鄉(xiāng)張氏子。幼年氣貌昏濁。涎沫涕洟滿面。踉蹡狂走。或笑或哭。無常時。鄰里群童皆以其不慧而侮辱之。父母以為憾。而回則安之。未嘗恤。年十歲。其兄久戍遼陽。絕音好。家為設齋祈福?;睾鲋^其母曰。兄起居狀。極易知耳。母奚庸憂。齋馀竟裹餅餌出門去。然莫知其所往也。晚歸出其兄書袖中。問所從得不對。及遼陽役罷。兄言回是日至。??餅餌共啖。且急索書告反。終亦不能察其何自也。夫遼虢相去萬里。其往反不啻過東西舍。此豈非神通力歟。萬回之名。由是始著。而朝野聞之。皆敬異。高宗之季。則天屢召入內。賜錦袍玉帶。兩宮女左右侍。及紹周歷。詔賜號法云公。當是時。大開告密之門??崂袅_織。群臣之位望高者。靡或脫。博陵崔玄煒之母盧氏。命玄煒邀回問禍福。母泣拜。以金匕箸施。回遽下階擲匕箸堂屋上。掉臂去。其家意以為不祥。他日使人梯屋取匕箸。因得讖緯書匕箸下。趣焚之。俄而有司果遣胥卒。入其家大索讖緯。盡發(fā)瓦無所見乃已。蓋酷史投此而欲誣之以罪也。神龍二年。詔薙落。特為開壇受具戒。時韋庶人與朝政?;孛恐櫫R曰。奈何反悖。會將斫爾頭去。金城公主。出降吐蕃。駕送至始平崔日。用武平一。宋之問。沈佺期。岑義。薛稷。皆從回以迎駕。立道左。諸公愿求一言?;負醽缙谠弧H暾娌抛?。謂平一曰。汝宜名佛童無憂也。目羲稷有不喜之色。上間問回。僧伽何如人。曰觀音化身也。睿宗居潛邸?;虺鲇巍;貏t先唱于所至之地曰。天子來也。臨淄王嘗階張煒等。謁回。回亟呼杖。遂出煒等。手拽王入。反扃之。而撫王背曰。五十年天子。后即不知也。煒等竊于門外聞之。由是傾戴益謹。道遇大平安樂二公主車騎。輒趨避。連咄曰。血腥血腥。太平請為造宅懷遠坊中。獨處之自若。景龍二年。示疾。忽大呼求飲鄉(xiāng)里水。侍者念。道遠不易得。恲??計無所出?;刂柑们暗卦弧4思词且?。于是鑿之汲水進。飲盡一器以卒。訃聞。上震悼。詔贈司徒虢國公。圖形集賢院。先是貞觀間。三藏玄奘法師。游天竺石藏寺。偶閱一房。見胡床錫杖而已。從問其人。居此者今何在。曰在震旦之閿鄉(xiāng)。法師歸而訪之信。法師之將訪也?;厮藿淦浼覓邽ⅰG艺T治蔬飯曰。明日有勝客至。法師至。則與語天竺山川之詳?;刂e。雖法師。有所未遍歷者。事備別傳。
宋高僧傳·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釋萬回。
俗姓張氏。
虢州閿鄉(xiāng)人也。
年尚弱齡白癡不語。
父母哀其濁氣。
為鄰里兒童所侮。
終無相競之態(tài)。
然口自呼萬回。
因爾字焉且不言寒暑。
見貧賤不加其慢富貴不足其恭。
東西狂走終日不息。
或笑或哭略無定容。
口角恒滴涎沫。
人皆異之。
不好華侈尤少言語。
言必讖記事過乃知。
年始十歲兄戍遼陽。
一云安西久無消息。
母憂之甚。
乃為設齋祈福。
回倏白母曰。
兄安極易知耳。
奚用憂為。
因裹齋馀出門徑去。
際晚而歸。
執(zhí)其兄書云。
平善。
問其所由默而無對。
去來萬里。
后時兄歸云。
此日與回言適從家來。
因授餅餌其啖而返。
舉家驚喜。
自爾人皆改觀。
聲聞朝延。
中宗孝和皇帝。
詔見崇重。
神龍二年敕別度。
回一人而已。
自高宗末天后時。
常詔入內道場。
賜綿繡衣裳。
宮人供事。
先為兒時。
于閿鄉(xiāng)興國寺累瓦石為佛塔入內之后其塔遂放光明。
因建大閣而覆之。
然其施作皆不可輒量。
出言則必有其故。
敕賜號為法云公。
外人莫可得見。
先是天后朝任酷吏行羅織事。
官稍高隆者日別妻子。
博陵崔玄煒位望俱極。
其母廬氏賢而憂之曰。
汝可一日迎萬回。
此僧寶志之流。
以可觀其舉止知其禍福也。
乃召到家。
母垂泣作禮兼施中金匕箸一雙。
回忽下階擲其匕箸向堂屋上。
掉臂而去。
一家謂為不祥。
經(jīng)數(shù)日令升屋取之。
匕箸下得書一卷。
觀之乃讖緯書也。
遽令焚之。
數(shù)日有司忽來其家大索圖讖。
不獲得雪。
時酷吏多令盜投蠱道物。
及偽造秘讖用以誣人。
還令誣告得實屠戮。
籍沒其家者多。
崔氏非圣人擲匕箸何由知其偽圖讖也。
中宗末嘗罵韋后為反悖逆。
斫爾頭去尋而誅死太平公主為造宅于懷遠坊中與主宅前后爾。
又孝和親送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幸始平回出迎駕。
時崔日用武平一宋之問沈佺期岑羲薛稷。
皆肅揖鄭重。
問訊諸公曰。
各欲求圣人一言以定吉兇。
摭沈背曰。
汝真才子。
沈不勝其喜。
曰圣人與我受記。
諸子不可更爭。
又謂武曰。
與汝作名佛童。
當無憂也。
目羲稷有不善之色。
岑以馬避之。
目稷云。
此多是野狐。
其言何足懼也。
乃顧云。
汝亦不免及羲稷之誅。
人益貴重。
同時有僧伽化跡不恒。
中宗問回曰。
此何人也。
回曰。
觀音之化身也。
貞觀中三藏奘師西歸云。
天竺有石藏寺。
奘入時見一空房。
有胡床錫杖而已。
因問此房大德咸曰。
此僧緣闕法事罰在東方國名震旦。
地號閿鄉(xiāng)。
于茲萬回矣。
奘歸求見回。
便設禮問西域。
宛如目矚。
奘將訪其家。
回謂母曰。
有客至請備蔬食俄而奘至神異之跡多此類也。
正諫大夫明崇儼者。
道術之士。
謂人曰。
萬回神僧也。
玄宗潛龍時。
與門人張煒等同謁。
回見帝甚至褻黷。
將漆杖呼且逐之。
同往者皆被驅出。
曳帝入反扃其戶。
悉如常人更無他重。
摭背曰。
五十年天子自愛。
已后即不知也。
張公等門外歷歷聞其言。
故傾心翼戴焉。
五十年后蓋指祿山之禍也。
睿宗在邸時。
或游行人間。
回于聚落街衢中高聲曰。
天子來。
或曰圣人來。
其處信宿閒。
帝必經(jīng)過徘徊也。
惠莊太子乃睿宗第二子也。
天后曾抱示回曰。
此兒是西域大樹精養(yǎng)之。
宜兄弟也。
安樂公主玄宗之季妹。
附會韋后。
熱可炙手。
道路懼焉。
回望車騎連唾之曰。
腥腥不可近也。
不旋踵而禍滅。
及之帝愈知回非常人也。
出二官人日夕侍奉之。
特敕于集賢院圖形焉。
暨回垂卒。
而大呼遣求本鄉(xiāng)河水。
門人徒侶求覓無所。
回曰。
堂前即是河水。
何不取耶。
眾于階下掘井。
河水涌出。
飲畢而終。
回宅坊中井皆咸苦。
唯此井甘美。
后有假托或稱小萬回。
以惑市里多至誅死焉。
至于終后右常侍徐彥伯為碑。
立閿鄉(xiāng)玉澗西路矣。
系曰。
日行萬里非人必矣。
為鬼神邪。
為仙術邪。
通曰。
觀行知人。
回無邪行。
非鬼神也。
無故作意。
非仙術也。
此得通耳。
故智度論中此通有四。
一身能飛行如鳥無礙。
二移遠令近不往而到。
三彼沒此出。
四一念能至。
或曰。
四中回具何等。
通曰。
俱有哉。
故號如意通矣。
瑜伽論神境同也。
云或羅漢有大堪能現(xiàn)三神變焉。
神僧傳·卷第七
萬回師。
閿鄉(xiāng)人也。
俗姓張氏。
初母祈于觀音像因妊回。
回生而愚。
八九歲方言語。
父母亦以豚犬畜之。
及長父令耕田。
回耕直去不顧。
口惟連稱平等。
因耕一隴長數(shù)十里。
遇溝坑見阻乃止。
其父怒而擊之。
回曰。
總耕何分彼此。
乃止擊而罷耕。
回兄戌役于安西。
音問隔絕父母謂其亡矣。
日夕涕泣憂思不止。
回顧父母感念之甚。
忽跪而言曰。
涕泣豈非憂兄耶。
父母且信且疑。
曰然。
回曰。
詳思我兄所要者衣裝糗糧之屬請悉備焉。
某將往視之。
忽一日朝赍所備而往。
夕返其家。
告父母曰。
兄善矣。
發(fā)書視之乃兄跡也。
一家異之。
弘農抵安西。
蓋萬馀里。
以其萬里而回故。
號曰萬回。
先是玄奘向佛國取經(jīng)。
見佛龕題曰。
菩薩萬回。
謫向閿鄉(xiāng)地教化。
奘馳驛至閿鄉(xiāng)。
問此有萬回無。
令呼之。
萬回至奘禮之。
施三衣瓶缽而去。
后則天追入內語事多驗。
時張易之大起第宅。
萬回嘗指曰。
將作。
人莫之悟。
及易之伏誅以其宅為將作監(jiān)。
嘗謂韋庶人及安樂公主曰。
三郎斫汝頭。
韋庶人以中宗第三。
恐帝生變遂鴆之。
不悟為玄宗所誅也。
天后朝任酷吏行羅織事。
官稍高隆者日別妻子。
時崔日用武平一宋之問沈佺期岑羲薛稷。
見回皆肅揖鄭重問訊。
諸公曰。
各欲圣人一言以定吉兇。
撫沈背曰。
汝真才子。
沈不勝其喜。
曰圣人與我受記。
諸弟子不可更爭。
又謂武曰。
與汝作名佛童。
當無憂也。
目羲稷有不善之色。
岑以馬避之。
目稷云。
此是野狐。
其言何足懼也。
乃顧云。
汝亦不免及羲稷之誅。
人益貴重。
玄宗潛龍時與門人張煒等同謁。
回見帝甚至褻瀆。
將漆杖呼且逐之。
同往皆被驅出。
曳帝入反扃其戶。
撫帝背曰。
五十年太平天子自愛。
已后即不知也。
張公等門外歷歷聞其言。
故傾心翼戴焉。
五十年后蓋指祿山之禍也。
及睿宗在藩邸時。
或游行人間。
萬回于聚落街中高聲曰。
天子來。
或曰。
圣人來。
其處信宿間。
睿宗必經(jīng)過徘徊也。
惠莊太子。
即睿宗第二子也。
初則天以示萬回。
回曰。
此兒是西域大樹精養(yǎng)之。
宜兄弟。
后生申王。
儀形瑰偉善于飲啖。
景龍中時時出入。
士庶貴賤競來禮拜。
萬回披錦袍。
或笑罵或擊鼓。
然后隨事為驗。
太平公主為造宅于己宅之右。
景云中卒于此宅。
臨終大呼遣求本鄉(xiāng)河水。
弟子徒侶覓無。
萬回曰。
堂前是河水。
便于階下掘井忽然河水涌出。
飲竟而終。
此坊井水至今甘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75 【介紹】: 唐時高麗人。
少習戎旅,以戰(zhàn)功充關西兵馬使。
安祿山反,哥舒翰奏充元帥府馬軍都將,每事獨與之決。
密勸翰誅楊國忠,翰不應。
潼關失守,走行在,肅宗責其不堅守,將斬之,賴房琯諫得免。
戰(zhàn)數(shù)有功,遷兵部尚書,封霍國公。
代李光弼為河東節(jié)度副大使。
卒謚武烈。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09—707 【介紹】: 唐僧。中印度人,梵名戍婆揭羅僧訶。十三歲應嗣王位,讓位于兄,出家,師事達摩掬多,授總持瑜伽三密教。睿宗時負經(jīng)來華。玄宗時尊為教主。開元五年,奉詔于菩提院翻譯。譯有《虛空藏求聞持法》、《大毗盧遮那經(jīng)》、《蘇婆呼童子經(jīng)》、《蘇悉地揭羅經(jīng)》。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華言凈師子。又言善無畏。蓋義翻也。一名輸波迦羅。華言無畏。亦義翻也。其先以國難。自中天竺分王烏荼。父佛手王。以畏有神姿異藝。夙禪位焉。已而兄弟鬩墻。統(tǒng)戎平定。宜行軍法。義不忍誅。乃??淚白母。以位讓兄入道。母哀而許之。且密以傳國寶珠。為分器去。師事中天竺國那爛陀寺達磨掬多。為本師。仍舍寶珠?,撝耦~。一日侍次。有僧持缽至。而油餌尚溫。粟飯猶暖。曰方從震旦乞得。畏由是知其座下之人皆果證云。掬多戒畏。勿復言。因盡得其總持瑜伽三密教法。辭而游歷。摧破外道九十宗。 聞母氏以見憶喪明。附信問安。朗然如故。未幾。還省。掬多曰汝于震旦有緣。行矣毋滯。登雪山體殊不安。忽掬多飛空至。謂曰。菩薩身同世間。不舍生死。汝久離相。寧有病耶。東近唐境。有神人現(xiàn)形辭曰。此寔文殊師利所護神州赤縣地也。非弟子所能攝。開元四年。丙辰奉梵夾屆長安。詔居興福寺。徙西明寺。先是帝夢與相見。御丹青肖其貌殿壁。及廷謁。與夢所見。無小異。五年詔翻譯。菩提寺沙門悉達度語。無著筆受。出虛空藏求聞持法經(jīng)一卷。十二年隨駕入洛。出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jīng)七卷。蘇婆呼童子經(jīng)三卷。蘇悉地揭羅經(jīng)三卷。沙門寶月度語。一行筆受。蓋得之京師華嚴寺。者昔有沙門無行西游。學畢言歸。卒于北印。獲梵夾悉留華嚴云。至是始選取而譯之。畏尤開定業(yè)。而稟承者日至。平居神異莫測。嘗手出成模鑄銅塔。作火之日?;驊制渫ビ钿邪?。致災變。畏曰無苦。當自知。塔成而雪凍冱。及爐炭。上以夏暑旱。使畏禱雨。曰民病且死。雖風雷亦足快意。使中官高力士候望。畏不立壇。持小刀攪缽中水。誦祝數(shù)百言。有物如龍。大如指。赤色矯首瞰。水面。復潛缽底。畏且攪且祝。頃之白氣自缽起。徑上數(shù)尺。稍稍遠引。畏謂力士曰。亟去雨至矣。力士疾馳去。顧見白氣旋轉。自講堂而西。如匹素。既而昏霾。大風震電。而隨驟。大木皆拔。力士入奏。而衣盡沾濕矣。二十年乞西還。不允。二十三年乙亥十月七日卒。壽九十九。臘八十。贈鴻臚卿遣鴻臚承李現(xiàn)。具威儀賓律師護喪。二十八年十月三日。葬全身龍門西山廣化寺之庭。
宋高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二
釋善無畏。
本中印度人也。
釋迦如來季父甘露飯王之后。
梵名戍婆揭羅僧訶。
華言凈師子。
義翻為善無畏。
一云輸波迦羅。
此名無畏。
亦義翻也。
其先自中天竺。
因國難分王烏荼。
父曰佛手王以畏生有神姿宿赍德藝故歷試焉。
十歲統(tǒng)戎。
十三嗣位。
得軍民之情。
昆弟嫉能稱兵構亂。
鬩墻斯甚。
薄伐臨戎。
流矢及身掉輪傷頂。
天倫既敗軍法宜誅。
大義滅親忍而曲赦。
乃抆淚白母。
及告群臣曰。
向者親征恩已斷矣。
今欲讓國全其義焉。
因致位于兄固求入道。
母哀許之。
密與傳國寶珠。
猶諸侯之分器也。
南至海濱。
遇殊勝招提得法華三昧。
聚沙為塔。
僅一萬所。
黑蛇傷指。
而無退息。
復寄身商船往游諸國。
密修禪誦口放白光。
無風三日舟行萬里。
屬商人遇盜危于并命。
畏恤其徒侶默諷真言。
七俱胝尊全現(xiàn)身相。
群盜果為他寇所殲。
寇乃露罪歸依指蹤夷險。
尋越窮荒。
又逾毒水才至中天竺境。
即遇其王。
王之夫人乃畏之女兄也。
因問舍位之由。
稱嘆不足。
是日攜手同歸。
慈云布陰一境丕變。
畏風儀爽俊聰睿超群。
解究五乘道該三學。
總持禪觀妙達其源。
藝術伎能悉聞精練。
初詣那爛陀寺。
此云施無厭也。
像法之泉源眾圣之會府。
畏乃舍傳國寶珠瑩于大像之額。
晝如月魄夜若曦輪焉。
寺有達摩掬多者。
掌定門之秘鑰。
佩如來之密印。
顏如四十許。
其實八百歲也。
玄奘三藏昔曾見之。
畏投身接足。
奉為本師。
一日侍食之次。
旁有一僧。
震旦人也。
畏現(xiàn)其缽中見油餌尚溫粟飯猶暖。
愕而嘆曰。
東國去此十萬馀里。
是彼朝熟而返也。
掬多曰。
汝能不言真可學焉。
后乃授畏總持瑜伽三密教也。
龍神圍繞森在目前。
其諸印契一時頓受。
即日灌頂為人天師。
稱曰三藏。
夫三藏之義者。
則內為戒定慧。
外為經(jīng)律論。
以陀羅尼總攝之也。
陀羅尼者。
是菩提速疾之輪。
解脫吉祥之海。
三世諸佛生于此門。
慧照所傳一燈而已。
根殊性異燈亦無邊。
由是有百億釋迦微塵三昧。
菩薩以綱總攝于諸定。
頓升階位鄰于大覺。
此其旨也。
于時畏周行大荒遍禮圣跡。
不憚艱險。
凡所履處皆三返焉。
又入雞足山為迦葉剃頭。
受觀音摩頂。
嘗結夏于靈鷲。
有猛獸前導。
深入山穴。
穴明如晝見牟尼像。
左右侍者如生焉。
時中印度大旱。
請畏求雨。
俄見觀音在日輪中手執(zhí)軍持注水于地。
時眾欣感得未曾有。
復鍛金如貝葉寫大般若經(jīng)。
镕中金為窣睹波。
等佛身量焉。
母以畏游方日久。
謂為已歿。
旦夕泣淚而喪其明。
洎附信問安。
朗然如故。
五天之境自佛滅后外道崢嶸。
九十六宗各專其見。
畏皆隨所執(zhí)破滯析疑。
解邪縛于心門。
舍迷津于覺路。
法云大小而均澤。
定水方圓而任器。
仆異學之旗鼓。
建心王之勝幢。
使彼以念制狂即身觀佛。
掬多曰。
善男子。
汝與震旦有緣。
今可行矣。
畏乃頂辭而去。
至迦濕彌羅國。
薄暮次河。
而無橋梁。
畏浮空以濟。
一日受請于長者家。
俄有羅漢。
降曰。
我小乘之人。
大德是登地菩薩。
乃讓席推尊。
畏施之以名衣。
升空而去。
畏復至烏萇國。
有白鼠馴繞日獻金錢。
講毗盧于突厥之庭。
安禪定于可敦之樹。
法為金字列在空中。
時突厥宮人以手按乳。
乳為三道飛注畏口。
畏乃合掌端容曰。
我前生之母也。
又途中遭寇舉刃三斫而肢體無傷。
揮劍者唯聞銅聲而已。
前登雪山大池。
畏不悆。
掬多自空而至曰。
菩薩身同世間不舍生死。
汝久離相寧有病耶。
言訖沖天。
畏洗然而愈。
路出吐蕃。
與商旅同次。
胡人貪貨率眾合圍。
畏密運心印而蕃豪請罪。
至大唐西境夜有神人曰。
此東非弟子界也。
文殊師利實護神州。
禮足而滅。
此亦猶迦毗羅神送連眉也。
畏以駝負經(jīng)至西州涉于河。
龍陷駝足沒于泉下。
畏亦入泉三日。
止住龍宮宣揚法化。
開悟甚眾。
及牽駝出岸。
經(jīng)無沾濕焉。
初畏途過北印度境。
而聲譽已達中國。
睿宗乃詔若那及將軍史獻。
出玉門塞表以候來儀。
開元初。
玄宗夢與真僧相見。
姿狀非常。
躬御丹青寫之殿壁。
及畏至此與夢合符。
帝悅有緣。
飾內道場尊為教主。
自寧薛王已降皆跪席捧器焉。
賓大士于天宮。
接梵筵于帝座。
禮國師以廣成之道。
致人主于如來之乘。
巍巍法門于斯為盛。
時有術士。
握鬼神之契。
參變化之功。
承詔御前角其神異。
畏恬然不動。
而術者手足無所施矣。
開元四年丙辰。
赍梵夾始屆長安。
敕于興福寺南院安置。
續(xù)宣住西明寺。
問勞重疊錫貺異常。
至五年丁巳。
奉詔于菩提院翻譯。
畏奏請名僧同參華梵。
開題先譯虛空藏求聞持法一卷。
沙門悉達譯語。
無著筆受綴文。
繕寫進內。
帝深加賞嘆。
有敕畏所將到梵本并令進上。
昔有沙門無行西游天竺。
學畢言歸。
方及北印不幸而卒。
其所獲夾葉悉在京都華嚴寺中。
畏與一行禪師。
于彼選得數(shù)本。
并總持妙門。
先所未譯。
十二年隨駕入洛。
復奉詔于福先寺譯大毗盧遮那經(jīng)。
其經(jīng)具足梵文有十萬頌。
畏所出者撮其要耳。
曰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jīng)七卷。
沙門寶月譯語。
一行筆受刪綴辭理。
文質相半。
妙諧深趣。
上符佛意下契根緣。
利益要門斯文為最。
又出蘇婆呼童子經(jīng)三卷。
蘇悉地揭羅經(jīng)三卷。
二經(jīng)具足咒毗柰耶也。
即秘密禁戒焉。
若未曾入曼荼羅者。
不合輒讀誦。
猶未受具人盜聽戒律也。
所出虛空藏菩薩能滿諸愿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一卷。
即金剛頂梵本經(jīng)成就一切義圖略譯少分耳。
畏性愛恬簡靜慮怡神。
時開禪觀獎勸初學。
奉儀形者蓮華敷于眼界。
稟言說者甘露潤于心田。
超然覺明日有人矣。
法侶請謁。
唯尊奉長老寶思惟三藏而已。
此外皆行門人之禮焉。
一行禪師者。
帝王宗重時賢所歸。
定慧之馀陰陽之妙。
有所未決亦咨稟而后行。
畏嘗于本院鑄銅為塔。
手成模范。
妙出人天。
寺眾以銷治至廣庭除深隘。
慮風至火盛災延寶坊。
畏笑曰。
無苦自當知也。
鼓鑄之日。
果大雪蔽空。
霧塔出壚瑞花飄席。
眾皆稱嘆焉。
又屬暑天亢旱。
帝遣中官高力士。
疾召畏祈雨。
畏曰。
今旱數(shù)當然也。
若苦召龍致雨。
必暴適足所損。
不可為也。
帝強之曰。
人苦暑病矣。
雖風雷亦足快意。
辭不獲已。
有司為陳請雨具。
幡幢螺鈸備焉。
畏笑曰。
斯不足以致雨。
急撤之。
乃盛一缽水以小刀攪之。
梵言數(shù)百。
咒之須臾有物如龍。
其大如指。
赤色矯首瞰水面復潛于缽底。
畏且攪且咒。
頃之有白氣自缽而興。
徑上數(shù)尺。
稍稍引去。
畏謂力士曰。
亟去雨至矣。
力士馳去。
回顧見白氣疾旋自講堂而西。
若一匹素翻空而上。
既而昏霾大風震電。
力士才及天津橋。
風雨隨馬而驟。
街中大樹多拔焉。
力士入奏。
而衣盡沾濕矣。
帝稽首迎畏。
再三致謝。
又邙山有巨蛇畏見之嘆曰。
欲決潴洛陽城耶以天竺語咒數(shù)百聲。
不日蛇死。
安祿山陷洛陽之兆也。
一說畏曾寓西明道宣律師房。
示為粗相。
宣頗嫌鄙之。
至中夜宣捫虱投于地。
畏連呼律師撲死佛子。
宣方知是大菩薩。
詰旦攝衣作禮焉。
若觀此說。
宣滅至開元中僅五十載矣。
如畏出沒無常非人之所測也。
二十年求還西域。
優(yōu)詔不許。
二十三年乙亥十月七日。
右脅累足奄然而化。
享齡九十九。
僧臘八十。
法侶凄涼皇心震悼。
贈鴻臚卿。
遣鴻臚丞李現(xiàn)具威儀。
賓律師護喪事。
二十八年十月三日。
葬于龍門西山廣化寺之庭焉。
定慧所熏全身不壞。
會葬之日涕泗傾都。
山川變色。
僧俗弟子寶畏禪師明畏禪師滎陽鄭氏瑯邪王氏痛其安仰如喪考妣焉。
乾元之初唐風再振。
二禪師刻偈。
諸信士營龕。
弟子舍于旁。
有同孔墓之戀。
今觀畏之遺形漸加縮小。
黑皮隱隱骨其露焉。
累朝旱澇皆就祈請。
徵驗隨生且多檀施。
錦繡巾帕覆之如偃息耳。
每一出龕置于低榻香汁浴之。
洛中豪右爭施彈帕凈巾澡豆以資浴事。
上禳禱多遣使臣往加供施。
必稱心愿焉。
神僧傳·卷第七
釋無畏三藏。
本天竺人。
讓國出家。
道德名稱為天竺之冠。
所至講法必有異相。
初自天竺至。
所司引謁于玄宗。
玄宗見而敬信焉。
因謂三藏曰。
師不遠而來故倦矣。
欲于何方休息耶。
三藏進曰。
臣在天竺時。
嘗聞大唐西明寺宣律師持律第一。
愿往依止焉。
玄宗可之。
宣律禁戒堅苦焚修精潔。
三藏飲酒食肉言行粗易。
往往乘醉喧競穢污茵席。
宣律頗不能甘之。
忽中夜宣律捫虱將投于地。
三藏半醉連聲呼曰。
律師律師撲死佛子耶。
宣律方知其為異人也。
整衣作禮而師事焉。
在洛時有巨蛇高丈馀長且百尺。
其狀甚異。
蟠繞出于山下。
洛民咸見之。
畏語曰。
此蛇欲決水潴洛城。
即說佛書義。
其蛇至夕則駕風露來。
若傾聽狀。
畏責之曰。
爾蛇也。
當居深山中用安其所。
何為將欲肆毒于世耶。
速去無患生人。
其蛇聞之若有慚色。
遂俯于地頃而死焉。
其后安祿山據(jù)洛陽盡毀宗廟。
果符其言。
開元十年七月旱。
帝遣使詔無畏請雨。
畏持滿缽水以小刀攪之。
誦咒數(shù)番。
即有物如蚪龍從缽中矯首水面。
畏咒遣之。
白氣自缽騰涌。
語詔使曰。
速歸雨即至矣。
詔使馳出。
頃刻風雷震電。
詔使趨入奏。
御衣巾已透濕。
霖雨彌日而息。
又嘗淫雨逾時。
詔畏止之。
畏捏泥媼五軀向之作梵語叱罵者。
即刻而霽。
嘗過龍河以一橐駝負經(jīng)沒水。
畏懼失經(jīng)遽隨之入水。
于是龍王邀之入宮講法。
為留三宿而出。
所載梵夾不濕一字。
其神異多類此。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4 【介紹】: 唐僧。潞州銅鞮人。俗姓姜。師事神秀。住藍田化感寺二十余年,未嘗出字外。后隸京城慈恩寺。玄宗開元十一年,從駕往東都,途經(jīng)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賚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卒謚號大智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俗姓姜。潞州銅鞮人。出家從神秀禪師。得心法。始居藍田之廣化寺。凡二十年。徒京師慈恩寺。道望日以隆重。開元十一年。駕幸東都。詔扈從。所過官吏士女。具華幡迎導。充塞道路。蒲虢二州尤甚。蓋秀公出自黃梅。而化行關洛。雖為帝后王公所敬。禮然其所在。殊未嘗提唱宗旨。以開發(fā)徒眾。故福亦如之。一日升堂演說。若太尉房琯兵部侍郎張均禮部侍郎韋陟。群公咸在。因曰。日吳吾與汝輩訣別矣。既退而張竊語房。某以早歲餌金丹。深忌臨喪。今大師如此。某不敢留。遂去。人莫知者。福徐與房曰。吾與張游有年矣。而宿業(yè)之來。其不可免如此。茍能小忍。以終吾會。則猶庶幾。且就執(zhí)房手曰勉之。必為中興名臣。后張果陷賊。而房有翼戴功。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義福。姓姜氏。潞州銅鞮人也。幼慕空門黍累世務。初止藍田化感寺處方丈之室。凡二十馀年未嘗出房宇之外。后隸京師慈恩寺。道望高峙傾動物心。開元十一年從駕往東都經(jīng)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赍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拜禮紛紛瞻望無厭。以二十年卒。有制謚號曰大智禪師葬于伊闕之北。送葬者數(shù)萬人。中書侍郎嚴挺之躬行喪服。若弟子焉。又撰碑文。神秀禪門之杰。雖有禪行得帝王重之無以加者。而未嘗聚徒開法也。洎乎普寂始于都城。傳教二十馀載。人皆仰之。初福往東洛。召其徒戒其終期。兵部侍。郎張均太尉房琯禮部侍郎韋陟常所信重。是日皆預造焉。福乃升堂為門人演說。且曰。吾沒日昃當為此決別耳。久之張謂房曰。某夙歲餌金丹未嘗臨喪。言訖張遂潛去。福忽謂房曰。與張公游有年矣。張公將有非常之咎名節(jié)皆虧。向來若終此法會足以免禍。惜哉。乃提房手曰。必為中興名臣。其勉之。言訖而終。后張均陷賊庭也受其偽官。而房翼戴兩朝畢立大節(jié)。皆終福之言矣。又釋行思。姓劉氏。廬陵人也。濡潤厥躬貞諒其性。出塵之后納戒已還。破觚求圓斲雕為樸。厥志天然也。往韶陽見大鑒禪師。一言蔽斷猶擊蒙焉。既了本心。地祇迭告還復吉州闡化。四方禪客繁擁其堂。開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入滅于本生地。敕。謚大師號。曰洪濟。塔曰歸真。其塔會昌中例從堙毀后法嗣者重崇樹之。
神僧傳·卷第七
僧義福者。
上黨人也。
梵行精修相好端潔。
搢紳士庶翕然歸依。
嘗從駕往東都。
所歷郡縣人皆傾向。
檀施巨萬皆委之而去。
忽一旦召其學徒。
告以將終。
兵部侍郎張均。
中書侍郎嚴挺之。
刑部侍郎房琯。
禮部侍郎韋涉。
常所禮謁。
是日亦同相造焉。
義福乃升座為門徒演法。
乃曰。
吾歿于是日當以決別耳。
久之張謂房曰。
某宿歲餌金丹。
爾來未嘗臨喪。
言訖張遂潛去。
義福謂房曰。
某與張公游有年數(shù)矣張有非常之咎。
名節(jié)皆虧。
向來若終法會足以免難惜哉。
乃攜房之手曰。
必為中興名臣。
公其勉之。
言訖而終。
祿山之亂。
張均陷賊庭授偽署。
房琯翊贊兩朝竟立大節(jié)真表。
僧泓師 朝代:武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齊安人。中宗神龍中游京師。簡傲自持,而罕言語,頗善地理之學,占相之言未嘗差謬。出入于韋安石之門。中宗、睿宗朝皆崇重之,時號國師。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泓師者。
齊安人也。
神龍中來游京輦。
簡傲自持而罕言語。
語則瑰怪。
頗善地理之學占擇塋兆。
郭景淳一行之亞焉。
而出入于鄖公韋安石之門。
與韋既密。
一日謂之曰。
貧道于鳳樓原見一段地。
約二十畝。
有龍起伏之形勢。
有藏此者。
必累世居臺鼎。
韋曰。
老夫有別墅在城南。
候閑隙陪國師訪地。
問其價幾何。
同游林泉。
又資高興。
異日韋尋前約方命駕次。
韋公夫人曰。
令公為天子大臣。
國師通陰陽術數(shù)。
奈何潛游郭外而營生藏。
非所宜也。
遂止。
韋曰。
舍弟滔有中殤男未葬。
便示此地。
泓曰。
如賢弟得此地不得他將相。
止列卿而已。
滔買葬中殤。
后為太常卿禮儀使而卒。
泓每行視山原。
即為圖狀。
嘗自洛東言于張說曰。
缺門道左有好山岡丞相可用之。
說曰。
已位極人臣吉孰過此。
泓曰。
無人勝此。
遂咨源監(jiān)察乾曜曰。
先人有遺旨矣。
后曜請假東洛。
遷奉而回。
已經(jīng)年矣。
泓再經(jīng)缺門。
其地已成塋兆。
問居人曰。
源氏之松柏也。
泓曰。
冥數(shù)合歸源氏。
坐可待其變化。
不數(shù)年曜果登庸焉。
泓曾誡燕公曰。
宅勿于西北隅取土。
后成坑三二處為穴。
泓驚謂燕公曰。
禍事令公富貴一身耳。
更二十年禍及賢郎耳。
及均垍受祿山偽官。
肅宗復京以減死論。
太上皇苦執(zhí)令處斬。
皆符泓言。
然中睿朝。
皆崇重泓號國師。
占相之言未嘗差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5—762 【介紹】: 亦稱唐明皇。唐朝皇帝。睿宗第三子。善騎射,通音律、歷象之學。始封楚王,后為臨淄王。中宗景龍四年,密謀匡復,起兵誅韋后,奉父睿宗即帝位。旋受禪為帝,在位四十四年。初以姚崇、宋璟為相,革除弊政,國力強盛,史稱開元之治。后寵楊貴妃,用李林甫、楊國忠相繼執(zhí)政,吏治腐敗,又好聲色,奢侈荒淫,至天寶十四載,爆發(fā)安史之亂,避難奔蜀。太子李亨即位靈武,被尊為太上皇。返京居西內,左右悉遭貶逐,抑郁而卒,謚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85—762 即唐玄宗,謚曰明,故亦稱唐明皇。睿宗第三子,始封楚王,后封臨淄郡王。因誅韋后有功,立為太子。先天元年(712)繼位,在位45年,前期勵精圖治,以張九齡、姚崇、宋璟為相,形成“開元之治”;后期沉湎酒色,奸相李林甫、楊國忠執(zhí)政,國事日非,終于引發(fā)“安史之亂”。后因受肅宗監(jiān)視,悒郁而死。事跡見新、舊《唐書》本紀。玄宗多才多藝,知音善書,工詩能文。王世貞云:“明皇藻艷不過文皇(太宗),而骨氣勝之?!庇衷疲骸半m使燕許草創(chuàng),沈宋潤色,亦不過此?!?《藝苑卮言》卷四)《全唐詩》存詩1卷?!度圃娡饩帯芳啊度圃娎m(xù)拾》補詩8首,詩序1首。
唐詩匯評
李隆基(685—761),即唐玄宗,世稱唐明皇。
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睿宗第三子。
景云初,以誅韋氏功,立為皇太子。
延和元年即帝位。
天寶末安祿山叛亂,潼關失守后奔蜀,冊太子亨即位靈武。
兩京收復后,還京。
上元二年卒。
隆基多才藝.知音律,善書法,工詩能文,有《玄宗集》,己佚。
全唐詩》存詩一卷。
詞學圖錄
李隆基(685-762)廟號玄宗。隴西成紀人,睿宗第三子?!?a target='_blank'>舊唐書·本紀》稱"多藝,尤知音律,善八分書"。有《好時光》詞云:"寶髻偏宜宮樣,蓮臉嫩,體紅香。眉黛不須張敞畫,天教入鬢長。 莫倚傾國貌,嫁取個、有情郎。彼此當年少,莫負好時光。"
全唐文·卷二十
帝諱隆基。睿宗第三子。垂拱元年生。三年封楚王。長壽二年降封臨淄郡王。韋后矯詔稱制。帝定策討亂。拜殿中監(jiān)。唐隆元年進封平王。睿宗即位。立為皇太子監(jiān)國。延和元年七月即位。累加尊號開元天地大寶圣神文武孝德證道皇帝。至德元載七月禪位。冊為上皇天帝。在位四十五年。年七十八。謚曰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廟號玄宗。

作品評論

《唐詩品》
或曰:“唐自神龍以還,品格漸高,頗通遠調?!狈蛏嫌泻谜撸卤厣跹?,其于詩義,亦固然爾。玄宗內智明朗,睿心疏暢,既新國步,遂拾詞華。開元之際,君臣悅豫,餞別臨游,動紓文藻,而感舊矚芳,探奇校獵,情欣所屬,輒有命賦。一時賡歌之盛,上武虞皇,下收葑藻,詞人競進,六藝爭長,固已陵夸建安之跡,而泳貞觀之馀波矣。然貞觀之初,浮靡雖去,而綺麗猶揚。殆乎垂拱之后,法章陳具,吏事深刻,人懷密志,無復疏節(jié),先時風軌,為之一變。故感惕之言,易流于激,悲憤之調,不吐其華,骨氣頓高,風神遂委,而藻思麗情漸異往時矣。天寶之后,治人凋謝,而亂梗外集,飄零奔潰,無復治朝之風,求之風人閑雅之意,蓋亦徵(微)矣。三變之端,殆有出于此乎!
《藝苑卮言》
明皇藻艷不過文皇,而骨氣勝之。語象,則“春來津樹合,月落戍樓空”;語境,則“馬色分朝景,雞聲逐曉風”;語氣,則“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開”;語致,則“豈不惜賢達,其如高尚心”。雖使燕、許草創(chuàng),沈、宋潤色,亦不過此。
唐詩歸
鐘云:六朝帝王鮮不能詩,大抵崇尚纖靡,與文士競長,偏雜軟滯,略于文字中窺其治象。至明皇而骨韻風力一洗殆盡,開盛唐廣大清明氣象,真主筆舌與運數(shù)隆替相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6—760 【介紹】: 唐僧。襄陽人。俗姓高。初投國昌寺顥元法師出家。后至韶州曹溪參慧能,受“頓悟”說。玄宗開元八年,住南陽龍興寺。后于洛陽傳慧能學說。與北宗禪師論辯于滑臺大云寺。安史亂起,設壇度僧收“香水錢”以供官軍。肅宗為造荷澤寺于洛京,故又名“荷澤大師”。卒謚真宗大師。有《顯宗記》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神會俗姓高氏。襄陽人。幼投本郡國昌寺。依顥元禪師出家。開元八年敕住南陽龍興寺。天寶二年敕住荊州開元寺。肅宗朝敕入內供養(yǎng)。又敕住西京河澤寺。上元元年卒。年九十二。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姓高。
襄陽人。
資性惇明。
年方幼學。
即事郡之國昌寺顯元法師出家。
受經(jīng)具戒特異群類。
時能禪師。
弘唱心法于嶺表。
會聞而樂之。
竟往無復沮。
及見。
問會曰。
從何所來。
曰無所從來。
曰如是則汝且歸去。
曰亦無所歸。
曰太茫茫生。
曰身現(xiàn)在路。
曰猶未到在。
曰曾不滯留。
于是居曹溪者數(shù)載。
開元八年。
詔配南陽龍興寺。
后復開導洛陽。
而南宗之指。
始盛于天下。
先是兩京之間。
皆神秀化地也。
而普寂又秀之嗣。
世謂之北宗。
逮會而普寂之門絕人跡。
則南北之宗。
各樹黨矣。
因而是非相攻。
毀譽交起。
天寶初。
御史盧奕奏。
會聚眾圖不軌。
詔辨對。
卒無他。
徙均州。
二年。
又徙荊州之開元寺般若院。
十四年。
范陽節(jié)度使安祿山反。
舉兵內向。
陷兩京。
車駕幸蜀。
詔郭子儀。
以天下副帥討祿山。
時大農空乏。
軍興絕資費。
右仆射裴冕策以為。
凡所在郡府。
宜置戒壇度僧。
而收其施利。
以給國用。
會由是獲主洛陽事。
其所輸入尤多。
肅宗朝婁入內廷供養(yǎng)。
詔將作大匠。
造禪宇于荷澤。
上元元年五月十三日。
與門人囑別。
俄避席望空頂禮。
歸方丈。
是夕卒。
壽九十三。
建塔葬洛陽之寶應寺。
謚真宗。
塔號般若。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神會。
姓高。
襄陽人也。
年方幼學厥性惇明。
從師傳授五經(jīng)。
克通幽賾。
次尋莊老靈府廓然。
覽后漢書知浮圖之說。
由是于釋教留神。
乃無仕進之意。
辭親投本府國昌寺顥元法師下出家。
其諷誦群經(jīng)易同反掌。
全大律儀匪貪講貫。
聞嶺表曹侯溪慧能禪師盛揚法道學者駿奔。
乃敩善財南方參問。
裂裳裹足。
以千里為跬步之間耳。
及見能問會曰。
從何所來。
答曰。
無所從來。
能曰。
汝不歸去。
答曰。
一無所歸。
能曰。
汝太茫茫。
答曰。
身緣在路。
能曰。
由自未到。
答曰。
今已得到且無滯留。
居曹溪數(shù)載。
后遍尋名跡。
開元八年敕配住南陽龍興寺。
續(xù)于洛陽大行禪法聲彩發(fā)揮。
先是兩京之間皆宗神秀。
若不淰之魚鮪附沼龍也。
從見會明心六祖之風。
蕩其漸修之道矣。
南北二宗時始判焉。
致普寂之門盈而后虛。
天寶中御史盧弈阿比于寂。
誣奏會聚徒疑萌不利。
玄宗召赴京。
時駕幸昭應。
湯池得對言理允愜。
敕移往均部。
二年敕徙荊州開元寺般若院住焉。
十四年范陽安祿山舉兵內向。
兩京版蕩駕幸巴蜀。
副元帥郭子儀率兵平殄。
然于飛挽索然。
用右仆射裴冕權計。
大府各置戒壇度僧。
僧稅緡謂之香水錢。
聚是以助軍須。
初洛都先陷。
會越在草莽。
時盧弈為賊所戮。
群議乃請會主其壇度。
于時寺宇宮觀鞠為灰燼。
乃權創(chuàng)一院悉資苦蓋。
而中筑方壇。
所獲財帛頓支軍費。
代宗郭子儀收復兩京。
會之濟用頗有力焉。
肅宗皇帝詔入內供養(yǎng)。
敕將作大匠并功齊力。
為造禪宇于荷澤寺中是也。
會之敷演顯發(fā)能祖之宗風。
使秀之門寂寞矣。
上元元年囑別門人。
避座望空頂禮歸方丈。
其夜示滅。
受生九十三歲矣。
即建午月十三日也。
遷塔于洛陽寶應寺。
敕謚大師曰真宗。
塔號般若焉。
系曰。
修其教不易其俗。
齊其政不易其宜者。
貴其漸也。
會師自南徂北行曹溪之法。
洛中彌盛如能不自異。
外護已成則可矣。
況乎旁無力輪人之多僻。
欲無放逐其可得乎。
或曰。
其過不多何遽是乎。
通曰。
犯時之忌罪不在大。
失其所適過不在深。
后之觀此急知時事歟。
是以佛萬劫學化行者。
知化行難耳。
無令固己而損法。
慎之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高。
襄陽人也。
年方幼學。
厥性惇明。
從師傳授五經(jīng)。
克通幽賾。
次尋莊老。
靈府廓然。
覽后漢書。
知浮圖之說。
由是于釋教留神。
無仕進意。
辭親投本府國昌寺顥元法師出家。
諷誦群經(jīng)。
易同反掌。
全大律儀。
匪貪講貫。
聞嶺表曹溪慧能禪師。
盛揚法道。
裹足以見。
能問曰。
從何所來。
答曰。
無所從來。
能曰。
汝不歸去。
答曰。
一無所歸能曰。
汝太茫茫。
答曰。
身緣在路。
能曰。
由自未到。
答曰。
今已得到。
且無滯留。
居曹溪數(shù)載。
后遍尋名跡。
開元八年。
敕住南陽龍興寺。
續(xù)于洛陽。
大行禪法。
聲彩發(fā)揮。
先是兩京之間。
皆宗神秀。
見會明心六祖之風。
蕩其漸修之道。
南北二宗。
時始判焉。
十四年。
范陽安祿山。
舉兵內向。
兩京版蕩。
駕幸巴蜀。
副元帥郭子儀。
率兵平殄。
然于飛挽索然。
用右仆射裴冕權計。
大府各置戒壇度僧。
聚香水錢。
以助軍須。
初洛都先陷。
會越在草莽。
時盧奕為賊所戮。
群議乃請會。
主其壇度。
于時寺宇宮觀。
鞠為灰燼。
乃權創(chuàng)一院。
悉資苦蓋。
而中筑方壇。
所獲財帛。
頓支軍費。
代宗郭子儀。
收復兩京。
會之濟用頗有力焉。
肅宗皇帝。
詔入內供養(yǎng)。
敕大匠。
為造禪師宇于荷澤寺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7—762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字會微。
韋湊子。
登進士第。
授相王府參軍。
玄宗天寶九載,累擢吏部侍郎,平判皆誦于口,銓敘平允。
官有丐求,輒下意聽納,人多德之。
十三載,楊國忠欲傾安祿山以爭寵,以見素安雅易制,引入相以為己助,拜武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知門下省事。
祿山叛,從帝奔蜀。
肅宗立,與房琯等奉傳國璽及冊,宣揚制命。
帝以其嘗附國忠,禮遇獨減,遂罷相,授太子太師,致仕。
卒謚忠貞。
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二
見素字會微。彭城郡公贈幽州都督湊子。第進士。襲父爵。擢累諫議大夫。天寶十三載拜武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院學士。從元宗入蜀。兼左相。封豳國公。肅宗立。除右仆射。罷知政事。授太子太師。加開府儀同三司。寶應元年卒。年七十六。贈司空。謚曰忠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92—756 【介紹】: 唐瑯邪臨沂人,字昕。
顏春卿弟。
以蔭調遂州司法參軍。
玄宗開元中,與兄顏春卿、弟顏耀卿并書判超等,杲卿以最遷范陽戶曹參軍。
安祿山鎮(zhèn)范陽,表為營田判官。
天寶十四載,攝常山太守。
適逢祿山叛,杲卿潛謀圖之。
應從弟平原太守顏真卿約起兵,設計殺祿山假子李欽湊,擒叛將高邈等械送京師,拜衛(wèi)尉卿兼御史中丞。
時顏氏兄弟兵大振,河北諸郡皆望風反正。
次年,叛將史思明急攻常山,杲卿未及為守計,糧矢盡,城陷,被執(zhí)至洛陽,面責祿山,死之。
后追謚忠節(ji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
玄宗開元中為史館畫直。
善寫照。
嘗寫玄宗與肅宗像,深得王者氣度。
另有安祿山像及望賢宮圖存世。
畫山水亦妙,得張僧繇沒骨法。
共 16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