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唐穆宗

相關人物:共 60 位
共 6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03—486 【介紹】: 南朝齊女僧。會稽人,俗姓李。五六歲時聞人唱經(jīng)贊頌,輒能誦憶。少長,讀經(jīng)數(shù)百卷。宋文帝元嘉中孔默出鎮(zhèn)廣川,攜敬行,欲泛海求佛跡。以道俗禁閉,留滯嶺南三十余年。眾為之立眾造寺。宋明帝迎之還,敕住崇圣寺。齊武帝永明四年示寂。葬于鐘山,沈約為撰碑文。
比丘尼傳·南齊
僧敬。
本姓李。
會稽人也。
寓居秣陵。
僧敬在孕家人設會。
請瓦官寺僧超西寺曇芝尼。
使二人指腹呼胎中兒為弟子。
母代兒喚二人為師。
約不問男女必令出家。
將產(chǎn)之日母夢神人語之曰。
可建八關。
即命經(jīng)始。
僧像未集敬便生焉。
聞空中語曰。
可與建安寺白尼作弟子。
母即從之。
及年五六歲聞人經(jīng)唄輒能誦憶。
讀經(jīng)數(shù)百卷妙解日深。
菜蔬刻已清風漸著。
逮元嘉中魯郡孔默出鎮(zhèn)廣州。
攜與同行。
遇見外國鐵薩羅尼等來向宋都。
并風節(jié)峧異。
更從受戒深悟無常。
乃欲乘船泛海尋求圣跡。
道俗禁閉。
留滯嶺南三十馀載。
風流所漸獷俗移心。
舍園宅施之者十有三家。
共為立寺于潮亭。
名曰眾造。
宋明帝聞之遠遣徵迎。
番禺道俗大相悲戀。
還都敕住崇圣寺。
道俗服其進止。
丹陽樂遵為敬舍宅立寺后遷居之。
文惠帝竟陵文宣王。
并欽風德?施無闕。
年八十四。
永明四年二月三日卒。
葬于鐘山之陽。
弟子造碑。
中書侍郎吳興沈約制其文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18—506 【介紹】: 南朝梁女僧。安定烏氏人。本姓梁。年十二求出家,父母未許,至二十九歲方聽之。住禪林寺,嚴遵律范,為梁武帝所重。后以年高,召見時聽乘輿入內(nèi)殿。
比丘尼傳·卷第四
凈秀本姓梁。
安定烏氏人也。
祖疇征虜司馬父粲之龍川縣都鄉(xiāng)侯。
凈秀幼而聰睿好行慈仁。
七歲自然持齋。
家中請僧轉(zhuǎn)涅槃經(jīng)。
聞斷魚肉即便蔬食。
不敢令二親知。
若得鮭鱔密自棄之。
從外國沙門普練咨受五戒。
精勤奉持不曾違犯。
禮拜讀誦晝夜不休。
年十二便求出家。
父母禁之。
及手能書常自寫經(jīng)。
所有資財唯充功德不營俗好。
不衣錦繡不著粉黛。
如此推遷。
至十九方得聽許。
為青園寺首尼弟子。
事師竭誠猶懼弗及。
三業(yè)勤修夙夜匪懈。
僧使眾役每居其首。
跋涉勤劬觸事關涉善神敬護常在左右。
時有馬先生。
世呼神人也。
見秀記言。
此尼當生兜率。
嘗三人同于佛殿內(nèi)坐。
忽聞空中聲狀如牛吼。
二人驚怖。
唯秀淡然。
還房取燭始登階。
復聞空中語曰。
諸尼避路秀禪師歸。
他日又與數(shù)人于禪房中坐。
一尼鼾眠睡中。
見有一人頭柱殿。
語曰。
勿驚秀尼。
后時與諸尼同坐。
一尼暫起。
還見一人。
抵掌止之曰。
莫撓秀尼。
進止俯仰必遵律范。
欲請曜法師講十誦律。
但有錢一千憂事不辦。
夜夢見鴉鵲鴝鵒子各乘軒車大小稱形。
同聲唱言。
我當助秀尼講。
及至經(jīng)營有七十檀越爭設妙供。
后又請法穎律師重講十誦。
開題之日澡罐中水自然香馥。
其日就坐更無馀伴。
起懼犯獨以咨律師。
律師答言。
不犯。
秀觀諸尼未盡如法。
乃嘆曰。
洪徽未遠靈緒稍隤。
自非正己焉能導物。
即行摩那埵以自悔首。
合眾見之悉共相率。
退思補過慚愧懺謝。
宋元嘉七年外國沙門求那跋摩至都。
律范清高。
秀更從受戒。
而青園徒眾悟解不同思立別住。
外嚴法禁內(nèi)安禪默。
庶微稱己心。
宋南昌公主及黃修儀。
以大明七年八月。
共施宜知地以立精舍。
秀麻衣藿食。
躬執(zhí)泥瓦夙夜盡勤。
制龕造像無所不備。
同住十馀人皆以禪定為業(yè)。
泰始三年明帝敕以寺從其所集宜名禪林。
秀手寫眾經(jīng)。
別立經(jīng)臺置在于堂內(nèi)。
娑伽羅龍王二兄弟。
現(xiàn)跡彌日示其擁護。
知識往來無不見者。
每奉請圣僧果食之上必有異跡。
又嘗七日供養(yǎng)禮懺訖攝心澍想。
即見二胡僧舉手共語。
一稱彌呿羅。
一稱毗祛羅。
所著袈裟色如熟桑椹。
秀即以泥染衣色令如所見。
他日又請阿耨達池五百羅漢。
復請罽賓國五百羅漢。
又請京邑大德二旬大會。
第二日又見一胡僧。
合眾疑之。
因即借問。
云從罽賓來至已一年。
使守門者密加覘視。
多人共見從宋林門出。
始行十馀步奄忽不見。
又曾浴圣僧內(nèi)外寂靜。
唯有犧杓之聲。
其諸瑞異皆類此也。
文惠帝竟陵文宣王。
厚相禮待供施無廢。
年耆力弱不復能行。
梁天監(jiān)三年敕見聽乘輿至內(nèi)殿。
五年六月十七日。
苦心悶不復飲食。
彭城寺慧令法師六月十九日夢見一柱殿嚴麗非常。
謂是兜率天宮。
見凈秀在其中。
令即囑之。
得生好處勿忘將接。
秀曰。
法師兄是大丈夫。
弘通經(jīng)教自應居勝地。
令聞秀病往看之述夢中事。
至七月十三日小間。
自夢見幡蓋樂器在佛殿西。
二十二日請相識僧會別。
二十七日告諸弟子。
我升兜率天。
言絕而卒。
年八十九。

人物簡介

比丘尼傳·南齊
凈暉本姓楊。
建康人也。
志道專誠樂法翹懇。
具戒之初從濟瑗稟學。
精思研求究大乘之奧。
十臘之后便為宗匠。
文惠帝竟陵文宣王莫不服膺。
永明八年竟陵王請于第講維摩經(jīng)。
后為寺主。
二十馀年。
長幼崇奉如事父母。
從為弟子者四百馀人。
年七十二。
永明十年卒也。
時寺又有僧要光凈。
并學行有聞也。

人物簡介

比丘尼傳·南齊
智勝。
本姓徐。
長安人也。
寓居會稽于其三世。
六歲而隨王母出都游瓦官寺。
見招提整峻寶飾嚴華。
潸然泣涕。
仍祈剪落。
王母問之具述此意。
謂其幼稚而未許之也。
宋季多難四民失業(yè)。
時事紛紜奄冉積載。
年將二十方得出家住建福寺。
獨行無倫絕塵難范。
聽受大涅槃經(jīng)一聞能持。
后研律藏功不再受。
總持之譽僉然改目。
自制數(shù)十卷義疏。
辭約而旨遠。
義隱而理妙。
逢涅不淄遇磨不磷。
大明中有一男子。
詭期抱梁欲規(guī)不遜。
勝剋意淵深雅操壁立。
正色告眾。
眾錄付官。
守戒清凈如護明珠。
時莊嚴寺曇斌法師弟子僧宗玄趣。
共直佛殿慢藏致盜。
乃失菩薩瓔珞及七寶澡罐斌衣缽之外室如懸磬。
無以為備。
憂慨輟講。
閉房三日。
勝宣告四部旬月備辦。
德感化行皆類此也。
文惠帝聞風雅相接召。
每延入宮講說眾經(jīng)。
司徒竟陵文宣王倍崇敬焉。
勝志貞南金心皎比雪。
裁箴尼眾實允物望。
令旨仍使為寺主闔眾愛敬如奉嚴尊。
從定林寺僧遠法師受菩薩戒。
座側(cè)常置香爐。
勝乃捻香。
遠止之曰。
不取火已信宿矣。
所置之香遂氛氳流煙。
咸嘆其肅恭表應若斯也。
永明中作圣僧齋攝心祈想。
忽聞空中彈指合掌側(cè)聽。
勝居寺三十年。
未嘗赴齋會游踐貴。
勝每重閑靜處系念思惟。
故流芳不遠。
文惠帝特加供俸。
日月充盈。
締搆房宇。
闔寺崇華。
勝舍衣缽為宋齊七帝造攝山寺石像。
永明十年寢疾。
忽見金車玉宇悉來迎接。
到四月五日告諸弟子曰。
吾今逝矣。
弟子皆泣。
乃披衣出胸。
胸有草書佛字。
字體鮮白色相明潤。
八日正中而卒也。
年六十六。
葬于鐘山。
文帝給其湯藥。
兇事所須并宜官備也。
釋曇簡 朝代:南朝宋

人物簡介

比丘尼傳·南齊
曇簡。
本姓張。
清河人也。
為法凈尼弟子住寺。
游學淮海弘宣正法。
先人后己志在廣濟。
以齊建元四年立法音精舍。
禪思靜默通達三昧。
德聲遐布功化自遠。
道俗敬仰盛修供施。
時有慧明法師。
深愛寂靜。
本住道林寺。
永明時為文惠帝竟陵文宣王之所修飾。
僧多義學累講經(jīng)論。
去來諠動明欲去之。
簡以寺為施因移白山。
更立草庵以蔽風雨。
應時行乞。
取給所資。
常聚樵木。
云營功德。
以建武元年二月十八日夜。
登此積薪引火自焚。
舍生死身供養(yǎng)三寶。
近村見火競來赴救。
及至簡已遷滅。
道俗哀慟聲振山谷。
即聚所馀為立墳剎也。
僧旻 朝代:南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7—527 【介紹】: 南朝梁僧。吳郡富春人,俗姓孫。七歲出家,居虎丘西山寺。力學不怠,志操冠群輩。后居揚都莊嚴寺。自齊迄梁,登座講說逾二十年。梁武帝天監(jiān)初與諸僧于上定林寺抄一切經(jīng)論。著有《論疏雜集》、《四聲指歸》、《詩譜決疑》等,尤以《成實論義疏》著名。與智藏、法云合稱梁代三大法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孫氏。世居吳之富春。三國有吳之后也。幼孤。七歲出家。住虎丘西山寺。師事僧回。從受五經(jīng)義。宋吏部郎吳郡張辯。嘗謂之曰。沙彌何姓。家何處。旻曰。貧道姓釋。家此山。辯異之。特進張緒。見而嘆曰。松柏雖小。已有凌云之氣。年十三。隨回出都。住白馬寺年十六?;赝?。移住莊嚴寺。師事曇景。與同寺法云神岡法關。夕則合帔而臥。晝則假衣而行。往返咨詢。柔次遠亮四師。大明經(jīng)律論指。振發(fā)擁滯。雖命世碩學。無所是非。齊文慧帝。竟陵王。深加貴敬。尚書令王儉。嘗延僧宗。講涅槃經(jīng)。旻所扣問。輒摧衄。儉曰昔姚興于逍遙園。使竺道生。難道融義。往復百翻言義俱切。眾服其英秀。今旻法師過之遠矣。文宣帝請柔次二師。講成實論。旻于末席。有所議論。辭旨清新。宏邈。聽者傾屬。次師乃放麈尾嘆曰。老夫受業(yè)彭城精思五聚。有十五番。誠為難窟。每恨不逢勍敵。自至金陵五年。始見竭于今日矣。待為思之。晚講當答。及晚裁復數(shù)交。辭義遂擁。次師動容。顧四座曰。后生可畏。永明十年。始二十六歲。講成實論于興福寺。先輩后進。道俗交會。不遠萬里。嗚呼盛哉。晉宋來學者。務高談大語。以相誇罩。而旻謙讓。恬靜若不能言。晉安太守彭城劉業(yè)謂旻曰。師于經(jīng)論該博。何以立義多儒。答曰貧道謹依經(jīng)文。文玄則玄。文儒則儒。不知其他也。竟陵王世子昭胄出守會稽?;蜓麜F往征虜亭餞之。旻曰吾與相識于講席間耳。然未嘗修詣。聞其得郡便往。意所不欲。眾由是亦罷。永元初。詔僧局。請僧三十人。入華林園夏講。僧正擬旻法主。旻卻之?;騿柶涔省4鹪?。此徒外潤。不能內(nèi)益。由是譽傳遐邇。瑯琊王仲寶吳郡張思光。學冠當時。并投分納交。申以縞滯。齊亂避地入東。逮梁天監(jiān)五年。詔僧正慧超。到房請。與法寵法云。汝南周舍等。入華林園道義。六年制注般若經(jīng)。請京城五大法師于五寺。首講。以旻道居其右。深其悅可。又詔于慧輪殿。講勝鬘經(jīng)。帝躬臨聽。僧智僧晃臨川王記室東莞劉協(xié)等。三十人。同抄定林寺一切經(jīng)論。以類相從成。八十卷。皆取旻考正來上。十一年。感風疾。詔吳郡太守張充吳興太守謝覽給。舟仗資糧津發(fā)至都。晉陵太守蔡撙出門候之。嘆曰。昔仲尼素王于周。今旻公又素王于梁矣。天監(jiān)末。詔莊嚴寺。建八座法輪。講者五僧。以年臘相次。旻最處后。而徒眾劇繁。莊嚴講堂。宋世祖所立者。其高廣??[〦/柔]。非他處比。是日至不能容。詔聽停講五十日。益辟窗牗。進床五十張。猶云迫隘。桄程為之摧折云。講十地經(jīng)于簡靜寺。先為筑堂五間。以增其舊。至日悉滿。 尤薄于勢要。吳郡陸倕一日造房。旻稱疾不見。倕欣然曰。此誠弟子所望也。時吳興太守蕭昂過山展禮。山主智遷以告旻。旻曰。吾山藪病夫。無事見貴二千石。昔戴颙隱居北嶺。宋江夏王詣之。颙高臥牗下。不與相見。吾雖德薄。請附于戴公。及蕭至。旻從后門遁去。 其年?;侍右嗲餐ㄊ律崛撕嗡汲巍V露Y贈物。大通五年。詔還都。徙居開善寺。于路舊疾。增劇八年二月一日卒。壽六十一詔。以其月六日。窆鐘山之開善。 初旻樂禪默。乃依所立義。獲入定。問諸禪師。皆曰門戶雖殊。造寂則一。每開講先使眾于坐定后為舍靈轉(zhuǎn)經(jīng)曰。道安故事也。時靈根寺道超。勤學。每禱佛。愿如旻。忽夢。人曰。僧旻法師。毗婆尸佛時。已能講說。君始發(fā)心。豈可遽及耶。但自加功。當?shù)瞄_解。 旻造彌勒像。朝夕禮謁。夢像遣化。送菩提樹。曰菩提者。梁言道場樹也。弟子頗宣其言。旻止之。著述殆百馀卷。行世。
續(xù)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初
釋僧旻。
姓孫氏。
家于吳郡之富春。
有吳開國大皇帝其先也。
幼孤養(yǎng)能言而樂道。
七歲出家。
住虎丘西山寺。
為僧回弟子。
從回受五經(jīng)。
一聞能記。
精神洞出標群獨秀。
每與同輩言謔及諸典禮。
未嘗不慨慨然欲為己任。
宋吏部郎吳郡張辯謂之曰。
沙彌何姓家在何處。
旻曰。
貧道姓釋。
家于此山。
辯甚異之。
特進張緒見而嘆曰。
松柏雖小已有陵云之氣。
由是顯譽。
年十三隨回出都住白馬寺。
寺僧多以轉(zhuǎn)讀唱導為業(yè)。
旻風韻清遠了不厝意。
年十六而回亡。
哀容俯仰率由自至。
喪禮畢移住莊嚴師仰曇景。
景久居寺任。
雅有風軌。
大小和從。
寺給僧足。
旻安貧好學。
與同寺法云禪崗法開。
稟學柔次達亮四公經(jīng)論。
夕則合帔而臥。
晝則假衣而行。
往返咨詢不避炎雪。
其精力篤課如此。
大明數(shù)論究統(tǒng)經(jīng)律。
原始要終望表知里。
內(nèi)鑒諸己旁啟同志。
前疑往結(jié)靡不冰泮。
雖命世碩學有是非之辯。
旻居中振發(fā)曾無擁滯。
光緒既著風猷弘遠。
文惠帝竟陵王子良。
深相貴敬請遺連接。
尚書令王儉。
延請僧宗講涅槃經(jīng)。
旻扣問聯(lián)環(huán)言皆摧敵。
儉曰。
昔竺道生入長安。
姚興于逍遙園見之。
使難道融義。
往復百翻言無不切。
眾皆睹其風神服其英秀。
今此旻法師超悟天體。
性極照窮言必典詣。
能使前無橫陣。
便是過之遠矣。
文宣嘗請柔次二法師。
于普弘寺共講成實。
大致通勝冠蓋成陰。
旻于末席論議。
詞旨清新致言宏邈。
往復神應聽者傾屬。
次公乃放麈尾而嘆曰。
老子受業(yè)于彭城。
精思此之五聚。
有十五番以為難窟。
每恨不逢勍敵。
必欲研盡。
自至金陵累年始見竭于今日矣。
且試思之晚講當答。
及晚上講裁復數(shù)交詞義遂擁。
次公動容顧四坐曰。
后生可畏。
斯言信矣。
年二十六。
永明十年始于興福寺講成實論。
先輩法師高視當世排競下筵。
其會如市山棲邑寺莫不掩扉畢集。
衣冠士子四衢輻湊。
坐皆重膝不謂為迮。
言雖竟日無起疲倦。
皆仰之如日月矣。
希風慕德者不遠萬里相造。
自晉宋相承凡論議者。
多高談大語競相誇罩。
及旻為師范。
棱落秀上機變?nèi)缟瘛?div id="ulxkfk2" class='inline' id='people_9433_2_91_comment'>
言氣典正。
座無洪聲之侶。
重又性多謙讓。
未常以理勝加人。
處眾澄眸如入禪定。
其為道俗所推如此。
時人稱曰。
折剖磐隱通古無例。
條貫始終受者易悟。
庶方蕩諸異論大同正法矣。
于是名振日下。
聽眾千馀。
孜孜善誘曾無告倦。
晉安太守彭城劉業(yè)。
嘗謂旻曰。
法師經(jīng)論通博。
何以立義多儒。
答曰。
宋世貴道生。
開頓悟以通經(jīng)。
齊時重僧柔。
影毗曇以講論。
貧道謹依經(jīng)文。
文玄則玄。
文儒則儒耳。
時竟陵王世子蕭照胄。
出守會稽。
要旻共往。
征虜別之。
旻曰。
吾止講席。
相識未嘗修詣。
承其得郡。
便狼狽遠別。
意所不欲。
眾因是亦止。
永元元年。
敕僧局請三十僧。
入華林園夏講。
僧正擬旻為法主。
旻止之。
或曰何故。
答曰。
此乃內(nèi)潤法師。
不能外益學士。
非謂講者。
由是譽傳遐邇名動京師。
瑯琊王仲寶。
吳人張思光。
學冠當時清貞獨絕。
并投分請交申以縞帶。
年立之后頻事開解蔚為宗匠。
九部五時若指諸掌。
玄理伏難坦然夷易。
故緇素結(jié)轍華俗邀延往復屯萃矣。
時有令聞夙成負先來之風。
耆年素望懷新舊之恥。
設伏者比肩翹關者間出。
旻隨方領會。
弘量有馀。
皆銜璧輿櫬響然風靡者一人而已。
值齊歷橫流道屬昏诐。
時寵小人世嫉君子。
因避地徐部。
仍受請入?yún)恰?div id="9qi3sk3" class='inline' id='people_9433_2_156_comment'>
法輪繼轉(zhuǎn)勝幢屢建。
皆隨根獲潤有聲南北。
皇梁膺運乃翻然自遠言從帝則。
以天監(jiān)五年游于都輦。
天下禮接下筵亟深眷悅。
敕僧正慧超銜詔至房。
欲屈與法寵法云汝南周舍等。
時入華林園講論道義。
自茲已后優(yōu)位日隆。
六年制注般若經(jīng)。
以通大訓。
朝貴皆思弘厥典。
又請京邑五大法師。
于五寺首講。
以旻道居其右。
乃眷帝情深見悅可。
因請為家僧。
四事供給。
又敕于慧輪殿講勝鬘經(jīng)。
帝自臨聽。
仍選才學道俗釋僧智僧晃臨川王記室東莞劉協(xié)等三十人。
同集上定林寺。
抄一切經(jīng)論以類相從。
凡八十卷。
皆令取衷于旻。
十一年春忽感風疾后雖小間。
心猶忘誤言語遲蹇。
旻曰。
自登座講說已二十年。
如見此病例無平復。
講事盡矣。
乃修飾房內(nèi)隔立道場日夜禮懺。
后吳郡太守張充。
吳興太守謝覽。
各遣僚左至都表上延請。
有敕給船仗資糧發(fā)遣。
二郡迎候舟楫滿川。
京師學士云隨霧合。
中途守宰莫不郊迎。
晉陵太守蔡撙。
出侯門迎之嘆曰。
昔仲尼素王于周。
今旻公又素王于梁矣。
天監(jiān)末年。
下敕于莊嚴寺。
建八座法輪。
講者五僧以年臘相次。
旻最處后。
眾徒彌盛。
莊嚴講堂。
宋世祖所立。
欒櫨增映延袤遐遠。
至于是日不容聽眾。
執(zhí)事啟聞。
有敕聽停講五日。
悉移窗戶四出檐霤。
又進給床五十張。
猶為迫迮。
桄桯摧折日有十數(shù)。
得人之盛皆此類焉。
旻因舍什物嚫施擬立大堂。
慮未周用付庫生長傳付后僧。
又于簡靜寺講十地經(jīng)。
堂宇先有五間。
慮有迫迮又于堂前權(quán)起五間。
合而為一。
及至就講寺內(nèi)悉滿。
斯感化之來殆非意矣。
少與齊人張融謝眺友善。
天下才學通人莫不致禮。
雖居重名不嘉榮勢。
閑處一室簡通豪右。
眾人多恨之。
唯吳郡陸倕。
博學自居。
名位通顯早崇禮敬。
旻亦密相器重。
時為太子中庶。
儐從到房。
旻稱疾不見。
倕欣然曰。
此誠弟子所望也。
人皆推倕之愛名德也。
彌重旻之不趣于世。
暨普通之后。
先疾連發(fā)彌懷退靜。
夜還虎丘人無知者。
時蕭昂出守吳興。
欲過山展禮。
山主智遷先知以告旻。
旻曰。
吾山藪病人。
無事見貴二千石。
昔戴颙隱居北嶺。
宋江夏王入山詣之。
高臥牖下不與相見。
吾雖德薄請附戴公之事矣。
及蕭至旻從后門而遁。
其年皇太子。
遣通事舍人何思澄。
銜命致禮。
贈以幾杖爐奩褥席麈尾拂扇等。
五年下敕延還移住開善。
使所在備禮發(fā)遣。
不得循常以稽天望。
于路增劇未堪止寺。
權(quán)停莊嚴因遂彌留以至大漸。
良醫(yī)上藥備于寺內(nèi)。
中使參侯相望馳道。
以大通八年二月一日清旦。
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一。
天子悲惜儲君嗟惋。
敕以其月六日。
窆于鐘山之開善墓所。
喪事大小隨由備辦。
隱士陳留阮孝緒。
為著墓志。
弟子智學慧慶等。
建立三碑。
其二碑。
皇太子湘東王。
并為制文樹于墓側(cè)。
徵士何胤。
著文立于本寺。
初旻嘗樂于禪默。
乃依所立義試遍安心。
旬日之間遂得入定。
問諸禪師皆云。
門戶雖殊造寂不異。
又嘗于講日謂眾曰。
昔彌天釋道安。
每講于定坐后。
常使都講等為含靈轉(zhuǎn)經(jīng)三契。
此事久廢。
既是前修勝業(yè)。
欲屈大眾各誦觀世音經(jīng)一遍。
于是合坐欣然遠近相習。
爾后道俗舍物乞講前誦經(jīng)。
由此始也。
時有靈根寺道超比丘。
勤學自勵。
愿明解如旻。
夢有人言。
僧旻法師毗婆尸佛。
已能講說。
君始修習。
云何可等。
但自加功。
不患不達。
隨分得解。
后大領悟。
旻嘗造彌勒佛并諸供具。
朝夕禮謁。
乃夢見彌勒佛遣化菩薩送菩提樹與之。
菩薩曰。
菩提樹者。
梁言道場樹也。
弟子頗宣其言。
旻聞而勖之曰。
禮有六夢。
正夢唯一。
乃是好惡之先徵。
故周立占夢之官。
后代廢之。
正以俗人澆薄亟多假托。
吾前所夢乃心想耳。
汝勿傳之。
以莊嚴寺門及諸墻宇古制不工。
又吳虎丘山西寺朽壞日久。
并加繕改事盡弘麗。
旻所造經(jīng)像全不封附。
須者便給。
放生布施未嘗倦廢。
弟子咨曰。
和上所修功德誠多。
未始建大齋會。
恐福事未圓。
旻曰。
大齋乃有一時發(fā)起之益。
吾寡乏人力難得盡理。
又且米菜醬酢樵水湯灰踐踰澆炙。
信傷害微蟲豈有數(shù)量。
慮有此事故不敢為也。
始復求寄王官官府有勢之家。
使役雖多彌難盡意。
近識觀之藉此開悟。
智者窺人有求名之誚。
要請法俗侵星早到。
若不專至有乖素心。
若現(xiàn)斯言猶涉譏笑。
故吾不為也。
旻美言笑善舉止。
吐納膏油自生顧眄風飆滿室。
凡所施為不為名利。
勤注教勖形于言晤。
先人后己常若不及。
常有馀師言弟子不恭者。
旻呼與相見為設飲食。
方便誘喻遂成善士。
生無左道卜筮。
不妄同惑凡人。
又不假托奇怪以誑近識。
貴人君子皆景慕焉。
營居負販者亦望風而畏敬。
聞其名者偽夫正鄙夫立。
所著論疏雜集。
四聲指歸詩譜決疑等。
百有馀卷流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90 【介紹】: 唐同州馮翊人。有俊才,以文詞聞名,所作篇詠,時人多諷誦之。武則天時,累除右補闕,遷左司郎中。有侍婢曰窈娘,美而善歌舞,為武承嗣所奪,知之作《綠珠篇》以寄情,密送于婢,婢得詩感憤自殺。承嗣怒,因諷酷吏誅之。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97 一說卒于690年,不確。
排行十二,同州馮翊(今陜西大荔)人。
武后垂拱元年(685)曾隨左豹韜衛(wèi)將軍北征同羅、仆固。
萬歲通天元年(696)隨建安王武攸宜擊契丹。
與陳子昂友情甚篤,與王無競、沈佺期、李嶠等初唐詩人亦有唱酬。
喬知之早年曾隱居,北征時年已近半百,殆長陳子昂十余歲。
頗有平邊壯圖,為御史監(jiān)軍同城時,陳子昂草《為喬補闕論突厥表》,可復按。
有寵婢為武承嗣所奪,知之作《綠珠篇》以寄情。
婢見之感憤自殺。
承嗣大怒,遂下獄死。
生平略見《舊唐書》本傳、《朝野僉載》卷二、《本事詩》、《唐詩紀事》卷六。
全唐詩》存詩1卷。
唐詩匯評
喬知之(?一697),同州馮翊(今陜西大荔)人。垂拱二年,官左補闕,時金微州都督仆固叛,命左豹韜衛(wèi)將軍劉敬周討之,以知之攝侍御史護其軍事。后官至左司郎中。知之有美婢窈娘,善歌舞,為武承嗣所奪。知之怨惜,作《綠珠為》以寄情。婢得詩,感憤自殺。承嗣怒,諷酷吏羅織誅之。有《喬知之集》二十卷,已佚。《全唐詩》存詩一卷。

作品評論

舊唐書本傳
知之與弟侃、備,并以文詞知名。知之允稱俊才,所作篇詠,時人多諷誦之。
《唐詩品》
左司以風騷自命,藻思橫陳,寄情宛委,摛琢俊麗。如《定情篇》,在漢魏諸子,亦當推其七雅:《綠珠》、《羸駿》之作,梁陳雖往,徑榭更新。然《綠珠》恨情如海,竟召鉛華之禍,詞雖合節(jié),志實流蕩,風人令軌,曷有于此?至若“豫游龍駕轉(zhuǎn),大樂鳳簫聞”,太平景象,宛往言前;“空馀歌舞地,猶是為君王”,感人之淚,聞者傾脫??芍^宮商并奏,風雅綜出,藝家門戶,鴻朗郁紆者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9—823后 【介紹】: 唐太原文水人。
李憕子。
父遇害時,年八歲,為叛軍所俘,轉(zhuǎn)徙流離。
代宗時授河南府參軍,轉(zhuǎn)司農(nóng)寺主簿。
以父死禍難,無心祿仕,不食酒肉,不婚娶,住洛陽惠林寺從僧齋戒,偃仰穴中。
穆宗長慶三年,李德裕上表薦之,穆宗詔賜。
源陳疾甚年高,辭不受。
卒于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750—842 【介紹】: 唐僧。俗姓李,為宗室后裔,生于海汀郡,一作海門郡。自幼出家,依本郡云琮禪師。后詣南岳,從智嚴習律。終至南康,從馬祖道一傳禪法。憲宗元和末,年逾七十,遷住蕭山法樂寺。晚住杭州鹽官海昌院,世稱鹽官和尚。卒謚悟空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宗室子也。其先播遷。于是生安于海門郡。始娠終娩。皆有瑞相。童時。有異僧款門求見。為摩頂曰。鳳穴振儀。龍宮藏寶。紹隆之業(yè)。其在斯乎。稍長亟請于父母。愿出家。父母不能禁。卒聽依郡之云琮禪師。祝其發(fā)。年滿登具。詣南岳智嚴律師。進毗尼學。后從大寂禪師于南康龔公山。妙領心地法門。元和末游越之蕭山法樂寺。寺雖古制。然楹堵靡完。補壞扶傾。聊復燕坐。時杭之海昌法昕者。緇林之翹楚也。肇葺治鹽官放生池壖廢地。以擬偃息。聞安在越。遽迎之而舉。以讓焉。 僧問。如何本身盧舍那。安云。與我將凈瓶來。僧即取凈瓶。安云卻安本處著。僧安瓶于舊處。再理前問。安云。古佛過去久矣。 有座主來參。安問云。蘊何事業(yè)。座云。講華嚴經(jīng)。安云華嚴法界有幾種。座云。廣說則重重無盡。略有四種。安豎起拂子云。者個是弟幾種。座未及答。安咄云思而知慮而解。是鬼家活計。日下孤燈。果然失照。 安一日喚侍者云。將犀牛扇子來。侍者云扇子破也。安云扇子破還我犀牛來。侍者無對。 示眾云虛空為鼓。須彌為椎。是什么人打得。眾無對。宣宗皇帝方以比丘相。雜堂眾安默識之。命為記室。嘗使撰疏語以丐。而所獲尤豐羨。安嘆其福氣之盛。且曰時至矣。母滯泥蟠。因以佛法囑累云。會昌二年。壬戌十二月二十一日示寂。及帝登極。聞而愴悼。即詔中官盧簡求建塔謚悟空。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齊安。俗姓李。實唐帝系之英。先人播越。故生于海門郡焉。深避世榮終秘氏族。安在胎母夢日兆詳。既誕而神光下燭。數(shù)歲有異僧款門。召見摩頂曰。鳳穴振儀龍宮藏寶。紹終之業(yè)其在斯乎。及臻丱角亟請出家。父母訶止。安曰。祿利之養(yǎng)止于親爾。冥報之利不其遠邪。圭組之榮止于家爾。濟拔之益不其廣邪。二親感其言而順從。遂依本郡云琮禪師。雖勒勞謙默和光同塵。而螢月殊暉雞鶴異態(tài)。年滿登具乃詣南岳智嚴律師。外檢律儀內(nèi)照實相。后聞南康龔公山大寂禪師隨化度人慈緣幽感。裹足振錫一日造焉。大寂欣其相依論持不倦。及其蛻去。安盡力送終。元和末安春秋已逾七十。而游越之蕭山法樂寺。以其古制垣屋靡完。補壞扶傾不克宴坐。時海昌有法昕者。緇林翹楚。于放生池壖廢地。肇葺禪居焉。昕謙而不自有。延請安主之。四海參學者麝至焉。道化之盛翕然推伏。安不言寒暑不下堂廡。無流眄無傾聽。如此者蓋有年矣。而又挺身魁岸相好莊嚴。眉毫紺垂顱骨圓聳。望之者如仰嵩華而揖滄溟。曾無測其高深也。以會昌二年壬戌十二月二十二日。泊然宴坐俄爾示滅。先時竹柏盡死。至是精彩益振。爰有清響叩戶祥光滿室。如環(huán)佩之鏘鳴。若劍戟之交射。瑞相尤繁事形別錄。又安懸知宣宗皇帝隱曜緇行將來法會。預誡知事曰。當有異人至此。禁雜言止橫事。恐累佛法。明日行腳僧數(shù)人參禮。安默識帝。遂令維那高位安置。禮殊他等。安每接談話益知貴氣。乃曰。貧道謬為海眾圍繞患齋不供。就上座邊求一供疏。帝為操翰攄辭。安覽驚悚。知供養(yǎng)。僧赍去。所護豐厚殆與常度不同。乃語帝曰。時至矣無滯泥蟠。囑以佛法后事而去。帝本憲宗第四子穆宗異母弟也。武宗恒憚忌之。沈之于宮廁?;抡叱鸸?。潛施拯護。俾髡發(fā)為僧縱之而逸。周游天下險阻備嘗。因緣出授江陵少尹。實惡其在朝耳。武宗崩。左神策軍中尉楊公諷宰臣百官。迎而立之。聞安已終愴悼久之敕謚大師曰悟空。乃以御詩追悼。后右貂盧簡求為建塔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李。
實唐帝系。
深避世榮。
終秘氏族。
安在胎。
母夢日兆祥。
既誕而神光下燭。
數(shù)歲。
有異僧款門。
召見摩頂曰。
鳳穴振儀。
龍宮藏寶。
紹終之業(yè)。
其在斯乎。
及丱角。
亟請出家。
父母順從。
遂依本郡云琮禪師。
年滿登具。
乃詣南岳智嚴律師。
外檢律儀。
內(nèi)照實相。
后聞南康龔公山大寂禪師。
隨化度人。
裹足振錫。
一日造焉。
大寂欣其相依。
持論不倦。
及其蛻去。
安盡力送終。
元和末。
安春秋已逾七十。
而游越之蕭山法樂寺。
時海昌有法昕者。
緇林翹楚。
于放生池壖廢地。
肇葺禪居。
請安主之。
四海參學者麇至。
道化之盛。
翕然推伏。
安懸知宣宗皇帝。
隱曜緇行。
將來法會預誠知事曰。
當有異人至此禁雜言。
止橫事。
恐累佛法。
明日行腳僧數(shù)人參禮。
安默識帝。
遂令維那。
高位安置。
禮殊他等。
安每接談話。
益知貴氣。
乃曰。
貧道謬為海眾圍繞。
患齋不供。
就上座邊。
求一供疏。
帝為操翰攄辭。
安覽驚悚。
知供養(yǎng)僧赍去。
所獲豐厚。
殆與常度不同。
乃語帝曰。
時至矣無滯泥蟠。
囑以佛法后事而去帝本憲宗第四子。
穆宗異母弟也。
武宗憚忌之。
沉之于宮廁。
宦者仇公武。
潛施拯護俾髡發(fā)為僧。
縱之而逸。
周游天下。
險阻備嘗。
武宗崩。
左神策軍中尉楊公。
諷宰臣百官迎立。
聞安已終。
愴悼久之。
敕謚悟空。
以御詩追悼。
建塔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3—830 【介紹】: 唐虢州弘農(nóng)人,字達夫。楊震后裔。代宗大歷六年進士,釋褐為句容主簿。時韓滉節(jié)制金陵,奇其才,妻以女。累官至侍御史。滉以總財賦之任入朝,權(quán)傾中外,于陵以婦翁權(quán)方熾,不欲進取,以讀書山水為樂。滉歿,乃入朝,累官中書舍人。出為浙東觀察使,政聲流聞。入拜戶部侍郎。憲宗時為吏部侍郎,監(jiān)察奸吏,調(diào)補平允,當時稱之。穆宗即位,遷戶部尚書。敬宗時以左仆射致仕。卒謚貞孝。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3—830 字達夫,排行三,郡望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寄家河朔,父歿于安祿山之亂。孤身飄泊至江左。代宗大歷六年(771)登進士第,次年登博學宏辭科,調(diào)句容尉,累遷至浙東觀察使。憲宗元和二年(807)拜戶部侍郎,改京兆尹,復為戶部侍郎。三年,受詔程牛僧孺賢良方正對策文,升第一,為宦官所惡,出為嶺南節(jié)度使。九年,以兵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判度支。十一年坐供軍有缺,貶郴州刺史。后官至戶部尚書,封弘農(nóng)郡公,以尚書左仆射致仕,卒謚貞孝。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及李翱《楊公墓銘》?!?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3首,《全唐詩續(xù)拾》補詩1首,斷句4。
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三
于陵字達夫。
宏農(nóng)人。
舉進士。
穆宗朝戶部尚書。
拜太常卿東都留守。
寶歷二年授太子少傅。
封宏農(nóng)郡公。
以左仆射致仕。
大和四年卒。
年七十八。
贈司空。
謚貞孝。
共 6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