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漼

相關(guān)人物:共 49 位。
共 4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郴州人。
懿宗召入,行道術(shù)有驗,后乞歸,居靜福山。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
懿宗前后人。
因宰相之薦,謁舒州刺史盧鉟,署郡職。
悅營妓丹霞,為盧鉟所沮,乃獻詩。
事跡見《太平廣記》卷二七四引盧瑰《抒情集》。
全唐詩》存詩1首。
沈畋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八百六
畋。
懿宗朝官知制誥。
鄭頎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鄭州滎陽人。
鄭絪孫。
懿宗朝,歷祠部員外郎。
后累官至禮部侍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幽州范陽人,字子和。
憲宗元和四年進士。
文宗大和中,遷左補闕,與同職理宋申錫之枉,由是知名。
出為華州刺史。
開成初,為嶺南節(jié)度使,為政廉潔。
武宗會昌初,遷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
入朝,遷戶部尚書。
宣宗大中初,為宣武軍節(jié)度,加檢校司空。
后為河東節(jié)度使。
九年,征入朝為左仆射。
宰臣令狐绹惡之,罷黜,又懼物議,以鈞同平章事,充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
懿宗初,復節(jié)度宣武。
卒年八十七,謚元。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4—860 字子和,京兆藍田(今陜西藍田)人,郡望范陽(今河北涿州)。憲宗元和四年(809)登進士第,累佐使府。文宗大和五年(831)任左補闕,歷衢、常二州刺史。開成元年(836)任華州刺史,改嶺南節(jié)度使。武宗會昌中累徙山南東道、昭義、宣武節(jié)度使。宣宗大中四年(850)拜戶部尚書,改太子少師,封范陽郡公。六年后歷任河東、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東都留守。懿宗咸通元年(860)致仕,卒,謚元。生平見《舊唐書》、《新唐書》本傳。《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九
鈞字子和。范陽人。徙京兆藍田。第進士。以拔萃補秘書正字。累拜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兼領(lǐng)昭義軍。進檢校左仆射。宣宗立。改吏部尚書。封范陽郡公。守太子太師。大中十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尋以檢校司徒為東都留守。懿宗立。以太保致仕。卒年八十七。贈太保。謚曰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祖籍南蘭陵,字思道。
蕭華孫。
文宗大和中擢進士第。
懿宗咸通初遷左散騎常侍。
懿宗奉佛,仿曾上疏切諫。
咸通末歷兵部尚書、判度支,進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再遷司空,封蘭陵縣侯。
僖宗乾符三年以病求免,罷為太子太傅。
為官廉潔鯁直,為權(quán)近所忌。
卒年八十。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96—875 字思道,郡望南蘭陵(今江蘇常州)。
文宗大和元年(827)登進士第。
宣宗大中時,累官諫議大夫給事中,出鎮(zhèn)嶺南。
懿宗咸通初遷左散騎常侍。
性剛直敢諫,懿宗甚嘉之。
四年,知禮部貢舉,因科場事貶蘄州刺史。
后遷鄭滑潁觀察處置等使,頗有治績,加刑部尚書。
歷兵、吏二部尚書,十四年拜相。
后累遷左右仆射,改司空,封蘭陵郡開國侯。
僖宗乾符二年(875)卒。
生平見《唐摭言》卷一四、新舊《唐書》本傳、《資治通鑒》卷二四九、卷二五二。
全唐詩》存詩2首。
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七
仿字思道。宰相俛從父弟。太和元年進士。咸通中歷禮戶一部侍郎。拜義成軍節(jié)度使。入為兵部尚書。歷吏部兵部。以本官同平章事。遷中書門下侍郎。進司空宏文館大學士蘭陵郡侯。罷為嶺南節(jié)度使。卒年八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97—875 【介紹】: 唐僧。
宣城人,字申之。
俗姓陳。
年二十往福州兜率戒壇受具足戒。
后游長安,受三學大德,益廣見聞。
武宗會昌中廢教,暢上表論諫,并撰《歷代帝王錄》。
奏上弗聽。
宣宗大中中入內(nèi)講道,賜紫。
懿宗賜號法寶。
有《顯正記》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字申之。宣城陳氏子也。甫九齡。即依涇縣水西寺之清逸上人。教授經(jīng)法。年十九。獲薙落。滿歲受具于福州兜率戒壇。尤知究習律藏。越中之游厭足異聞。乃趨京師西明寺從慧正師。遍討律師宣公行道勝跡。遂受三學大德之職。會昌廢教。眾議宜上表以諫。庶幾上聽而停罷前詔。于是兩街僧錄靈宴辯章等。共推暢為首。悉錄歷代帝王事。進奏弗聽。大中初。賜紫伽梨。詔充內(nèi)外壇大德。咸通間。詔充追福院首領(lǐng)。兼總持寺維那。署上座。脩懺悔法。加佛號一萬五千并請以本生心地觀經(jīng)一部八卷。入藏。詔許之。乾符初。賜號曰。法寶。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卒。壽七十九臘五十九。其年四月二十五日。窆于長安縣高陽小梁村。四年尚書禮部侍郎崔沆勒文其碑。次頌德。
宋高僧傳·卷第十七 護法篇第五
釋玄暢。
字申之。
俗姓陳氏。
宣城人也。
暢爰在弱齡便持異操。
戲則聚沙為塔摘葉為香。
年九歲于涇邑水西寺。
依清逸上人教授經(jīng)法。
年十九削發(fā)。
二十歲往福州兜率戒壇受具足戒。
聽掇律科深得宗旨。
新繒細縷一染色佳。
而往越中求聞異說。
仰京室西明寺有宣律師舊院多藏毗尼教跡。
因棲惠正律師法席。
自入京華漸萌頭角。
受京城三學大德益廣見聞。
方事講談遽鐘堙厄則會昌廢教矣。
時京城法侶頗甚徬徨。
兩街僧錄靈宴辯章同推暢為首。
上表論諫。
遂著歷代帝王錄。
奏而弗聽。
由是例從俗服。
寧弛道情。
龍蛇伏蟄而待時。
玉石同焚而莫救。
殆夫武皇厭代宣宗在天。
壞戶重開炎崗息熾。
暢于大中中凡遇誕辰入內(nèi)談?wù)摗?div id="c15fwbg" class='inline' id='people_18506_2_29_comment'>
即賜紫袈裟充內(nèi)外臨壇大德。
懿宗欽其宿德蕃錫屢臻。
乃奏修加懺悔一萬五千佛名經(jīng)。
又奏請本生心地觀經(jīng)一部八卷。
皆入藏。
暢時充追福院首領(lǐng)。
又充總持寺都維那。
尋署上座。
暢講律六十座。
度法者數(shù)千人。
撰顯正記一十卷科六帖名義圖三卷三寶五運三卷。
雖祖述舊聞標題新目。
義出意表文濟時須。
乾符中懿宗簡自上心。
特賜師號曰法寶。
二年三月二十一日示滅。
俗齡七十九僧臘五十九。
弟子賜紫惠柔大德師遂宗紹。
以其年四月二十五日。
窆于長安邑高陽鄉(xiāng)小梁村。
四年丁酉歲尚書禮部侍郎崔沆與暢交分殊深。
著碑述遺跡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09—881 【介紹】: 唐僧。洪雅人,俗姓陳,字俊覺。年十三,講道于蜀,時號陳菩薩。游方至京,武宗詔與道門抗論,幾獲罪。宣宗立,召講,賜紫袈裟,署為三教首座。后乞歸,居彭州丹景山。僖宗幸蜀,賜號悟達國師。知玄堅守禁戒,研習外典,李商隱嘗師事之。有《如來藏經(jīng)會釋疏》,《大無量壽經(jīng)》、《般若心經(jīng)》、《金剛經(jīng)》等疏議。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09—881 字后覺,俗姓陳,眉州洪雅(今四川洪雅)人。11歲出家。15歲即于成都大慈寺升座,聳動一時,時稱陳菩薩。文宗時,入住長安資圣寺。文宗曾召之顧問。武宗會昌滅佛時,進諫而未獲采納,遂離長安,住桂林開元寺。宣宗大中初,復至長安,住寶應(yīng)寺,署為三教首座。大中八年(854)歸蜀,住彭州丹景山。李商隱對之執(zhí)弟子禮。后曾游澤州。僖宗幸蜀時,曾召其談法?!?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六有傳。著作甚多,今存《慈悲水懺法》三卷。《全唐詩》存詩3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字后覺。姓陳氏。眉州洪雅人。曾祖圖南。梓州射洪令。祖憲考邈。皆名場不捷。母魏。夢月入懷而娩。襁褓見佛像僧儀必笑。五歲。祖指花令賦詩。不數(shù)步即就。且有唯馀一朵在。明日定隨風之句。祖吟詠久之。嘆曰。吾望汝登高第雪恥。今如此。其志見矣。則終將歸于空門乎。所居鄰寧夷寺。七歲聽法泰法師講涅槃經(jīng)。忽若有所寤。夜又夢。其寺之殿佛。手為摩頂。因力求出家。不可禁止。年十一。詣唐興四安寺落發(fā)。其師并以大經(jīng)遠公義疏。??公圓旨授之。皆習復無遺誤。年十三。升座闡演于大慈寺之普賢閣下。時丞相杜公元穎。方出鎮(zhèn)蜀。聞其名而命之。聽者萬計。率駭服。自是不敢斥其名。而呼之為陳菩薩矣?;騻髌淝吧怼Iw漢州三學山知鉉也。嘗講十地經(jīng)。感地變琉璃云。受具戒于凈眾寺??貞律師。稟俱舍論于十長山固律師。于是抵三峽。歷荊襄。而駐錫于京輦之資圣寺。獲依安國信法師。究唯識論。旁攻外典百家之言。然以鄉(xiāng)音不類憂之。乃曰課大悲咒象耳山。中夕夢僧易其舌。旦能秦語文宗尤加禮重。儒者楊茂先。留意竺墳。慕謝康樂之為人。注釋經(jīng)義。時就質(zhì)問。及終。玄獨見其服紫衣。戴碧冠。前拜謝乘空而去。訃至。則知其命子以紫袈裟。碧芙蓉冠斂。且曰。吾非簪裳累。則提瓶挈屨。侍玄公久矣。今遽爾柰何。 武宗始猶尚內(nèi)教。后惑邪說。故群臣莫之諫。嘗以德陽節(jié)。會緇黃麟德殿。詔玄獨抗道眾。帝躬發(fā)老子。治大國如烹小鮮義。使相問答。玄所對凡數(shù)千言。皆謂神仙固山林之事。非帝王所宜行。上大怒。左軍仇士良。內(nèi)樞楊欽義。惜其才美。密諷貢祝堯詩五章解之。玄即日歸鄉(xiāng)里。既而以巾櫛。游湘湖間。方楊給事漢公。廉問桂嶺。迎止開元寺。屬宣宗龍飛。內(nèi)樞楊公統(tǒng)左禁軍。以定??功。請復教。首乞訪玄聲跡。詔居寶應(yīng)寺。壽昌節(jié)講贊。賜紫伽黎。署三教首座。俄詔徙法乾寺玉虛亭。則上于藩邸所造者。大中三年。詔悉興建天下廢寺。至圖玄肖象禁中。以存???。八年上章乞還山。廣明二年春。僖宗遠難幸蜀。遣郭遵泰。以璽書詔。赴行在所。仍許肩輿自隨。上降接勤重。談?wù)擃H悅。且欲賜美號。顧問諸學士。學士未及奏。而上遽灑御翰以悟達曰。開示悟入法華之旨。其宜號悟達國師。以表朕意。玄陳讓再三。不允。遂辭疾歸臥九隴舊廬。正月二十七日。見所居之室。悉現(xiàn)微妙勝境。二月七日。忽空中有聲曰。必生凈土。問誰為此聲者。則應(yīng)曰。佛也。若菩薩降庭。明珠墮膝。是豈娑婆報盡。而宿昔罪福之感驟至耶。七月中。召弟子慈燈。作遺表。囑后事。以尸施魚鳥。叮嚀告戒。右脅面西而寂。壽七十三。臘五十四。 玄生平謹于持守。而篤于進脩。然其利物之效。尤多著見。駱谷真符縣雍氏者。宅當大潭上。潭有魚。足而齒。異甚?;蛴W(wǎng)釣。則興云霧擁蔽。雍氏日豢之四世矣。玄適抵其地而知之。為授歸戒。出水鼓躍逝去。夜夢雍氏曰。吾已生天矣。 次而導江玉壘山神。益昌北郭龍門神。皆受戒。徵驗見弟子僧徹傳。茲不復錄。塔在今茶隴山祐圣寺。秦蜀間。戶圖事其像。有或圖李商隱執(zhí)白拂。以侍立者。則商隱亦嘗為之役也。商隱號義山。能辭章。玄居京師興善寺時。商隱居永崇里。嘗苦眼疾。望禱玄。明日玄寄天眼偈三章。疾遂愈。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知玄。字后覺。姓陳氏。眉州洪雅人也。曾祖圖南任梓州射洪縣令。祖憲考邈皆名場不捷。母魏氏夢月入于懷。因而載誕。雖乳哺未能言。見佛像僧形必含喜色。五歲祖令詠花。不數(shù)步成云?;ㄩ_滿樹紅?;淙f枝空。唯馀一朵在。明日定隨風。祖吟嘆不懌曰。吾育此孫望其登甲科雪二代之恥。今見孺子志矣。非貽厥也。已必從空門乖始望也七歲果遇法泰法師。在寧夷寺講涅槃經(jīng)。寺與居鄰。玄日就講集所。一聆法語若睹前因。是夕夢其寺殿佛手摩其頂。寤啟祖父乞為勤策。親黨觀其必不可抑奪故聽之。年十一遂其削發(fā)。乃隨師詣唐興邑四安寺。授大經(jīng)四十二卷。遠公義疏。辯空師圓旨。共一百二十五萬言。皆囊括深奧矣。方年十三指擿緇徒露老成之氣。時丞相杜公元穎作鎮(zhèn)西蜀。聞玄名命升堂講談于大慈寺普賢閣下。黑白眾日計萬許人。注聽傾心駭嘆無已。自此蜀人弗厈其名。號陳菩薩耳。傳云。玄前身名知鉉。漢州三學山講十地經(jīng)。感地變琉璃焉。玄于凈眾寺辯貞律師所受具戒。才聽毗尼續(xù)通俱舍。則長十山固律師之付授焉。復從本師下三峽。歷荊襄抵于神京資圣寺。此寺四海三學之人會要之地。玄敷演經(jīng)論僧俗仰觀。戶外之屨日其多矣。文宗皇帝聞之宣入顧問。甚愜皇情。后學唯識論于安國信法師。又研習外典。經(jīng)籍百家之言無不該綜。玄每恨鄉(xiāng)音不堪講貫。乃于象耳山誦大悲咒。夢神僧截舌換之。明日俄變秦語矣。有楊茂孝者。鴻儒也。就玄尋究內(nèi)典。直欲效謝康樂注涅槃經(jīng)。多執(zhí)卷質(zhì)疑。隨為剖判。致書云。方今海內(nèi)龍象非師而誰。次揚刑部汝士高左丞元裕長安揚魯士。咸造門擬結(jié)蓮社。嘗一日玄宴坐。見茂孝披紫服戴碧冠三禮畢乘空而去。玄令人偵問。茂孝其夕誡其子曰。吾常欲落發(fā)披緇汲瓶挈屨侍玄公。所累者簪冕也。吾蓋棺時殮以紫袈裟碧芙蓉冠。至是方驗先見矣。武宗御宇。初尚欽釋氏。后納蠱惑者議。望祀蓬萊山筑高臺以祈羽化。雖諫官抗疏宰臣屢言。終不回上意。因德陽節(jié)緇黃會麟德殿。獨詔玄與道門敵言。神仙為可學不可學耶。帝叉手付老氏中理大國若烹小鮮義。共黃冠往復。玄陳帝王理道教化根本言。神仙之術(shù)乃山林間。匹夫獨擅高尚之事業(yè)。而又必資宿因。非王者所宜。辭河下傾辯海橫注。凡數(shù)千言。聞?wù)邽橹蓯4筲枭现?。左右莫不色沮。左護軍仇士良內(nèi)樞密楊欽義。惜其才辯??謱⒂袇{逐之命。乃密諷貢祝堯詩。玄立成五篇。末章云。生天本自生天業(yè)。未必求仙便得仙。鶴背傾危龍背滑。君王且住一千年。帝覽詩微解。帝雖不納忠諫。而嘉其識見口給也。玄即歸巴岷舊山。例施巾櫛。而存戒檢愈更甄明。方扁舟入湖湘間。時楊給事漢公廉問桂嶺。延止開元佛寺。屬宣宗龍飛。楊公自內(nèi)樞統(tǒng)左禁軍。以冊定功高請復興天竺教。奏乞訪玄聲跡。玄復掛壞衣歸上國寶應(yīng)寺。屬壽昌節(jié)講贊賜紫袈裟。署為三教首座。帝以舊藩邸造法乾寺。詔玄居寺之玉虛亭。大中三年誕節(jié)詔諫議李貽孫給事楊漢公緇黃鼎列論義。大悅帝情。因奏天下廢寺基。各敕重建。大興梵剎玄有力焉。命畫工圖形于禁中。其優(yōu)重如是。與相國裴公休友善。同激揚中興教法事。八年上章乞歸故山大行利濟。受益者多。廣明二年春。僖宗違難西蜀。后遣郭遵泰赍璽書。肩輿詔赴行在。帝接談?wù)擃H解上心。左軍容田令孜與諸達官問道勤重。帝欲旌其美。令諸學士撰玄師號。皆未愜旨。乃揮御翰云。朕以開示悟入法華之宗旨也。悟者覺也明也。悟達大道悟佛知見。又云。悟者一剎那。不悟河沙劫。所以悟者真乘了然成佛之義。今賜悟達國師為號。雖曰強名用表朕意。玄陳讓不遂。乃乞歸九隴舊廬。于正月二十一日臥內(nèi)見所曾游歷。圣境名跡皆見在前。二月七日聞空聲曰。必生凈土。乃訊之云。孰之語耶??沼謶?yīng)曰。佛也。七月中聞戶外有格斗之聲。逡巡一菩薩降于庭前事摩滅矣。漸迫僅玄身丁寧贊喻。勿以此苦為累也。言訖而沒。又于一夕有一珠。自玄左足下流去??喑f端。諦視其珠中明明有晁錯二字。乃知玄是袁盎也。曾因七國反。盎奏斬錯以謝吳楚諸王。故為嬰撓耳。召弟子慈燈。附口上遺表。囑令棄尸半飼魚腹半啖鳥獸。吾久與西方凈土有期如斯。諈諉訖右脅面西而逝。享年七十三。僧臘五十四。玄咸通中曾游澤州。追問小遠法師同年。亦同終日月焉。玄堅守禁戒少欲過中不食蔬果。服唯布褐臥則芻稈。而六時行道夜臥一更。馀則禪坐。等視眾生無貴賤少長。待之如一素結(jié)情好。深者裴相國休。初裴鎮(zhèn)荊門。玄游五臺山。路出渚宮。贈遺初無所取。裴知其儉約。密遣人沿路以供之。若蘇秦遣舍人陰資奉張儀也。嘗經(jīng)駱谷真符縣。雍氏家枕潭。潭中有大魚如龍。四足而齒牙纖利。其家日飼以食。已四世矣?;蛴W(wǎng)釣之意。則輒云霧晦冥焉。玄扣船撫其頂。瞪目而鼓躍。即為受歸依。未幾乃寄夢雍氏曰。我謝汝累世護念。今受歸依已生天。而永訣矣。次為導江玉壘山神李冰廟益昌北郭龍門神。偕受戒法。罷其血食歟。有李商隱者。一代文宗時無倫輩。常從事河東柳公梓潼幕。久慕玄之道學。后以弟子禮事玄。時居永崇里。玄居興善寺。義山苦眼疾。慮嬰昏瞽遙望禪宮冥禱乞愿。玄明旦寄天眼偈三章。讀終疾愈。迨乎義山臥病語僧錄僧徹曰。某志愿削染為玄弟子。臨終寄書偈決別云。玄生常著如來藏經(jīng)會釋疏二卷。命僧徹撰法鑒。以照像若十翼焉。大無量壽經(jīng)疏二卷。僧徹著法燈類章指焉。勝鬘經(jīng)疏四卷。僧徹著法苑以錯綜。猶緯書焉。又般若心經(jīng)金剛經(jīng)各有疏義。此外秦蜀之間。作釋氏雜文外篇箴論碑志歌詩。錄成二十馀卷。禮懺文六卷。通計三十萬言。后遷塔于茶籠山附圣寺矣。中和二年弟子左街僧錄凈光大師僧徹述傳。法孫右街僧錄覺輝。輝弟子偽蜀祐圣國師。重孫光業(yè)僧錄。綿綿瓜瓞。皆名公也。鳳翔府寫玄真李義山執(zhí)拂侍立焉。 系曰。玄公何云袁盎。又為知鉉二人后身耶。通曰。人壽百年。自漢至唐。玄幾經(jīng)出沒乎。骸山淚海斷可知矣。然則玄公多才行道近古罕聞。法嗣蕃昌他莫與議也。
神僧傳·卷第八
悟達國師知玄。
與一僧邂逅京師。
時僧患迦摩羅疾。
人莫知其異也。
皆厭惡之。
知玄視候無倦色。
后別僧謂知玄曰。
子后有難可往西蜀彭州茶隴山相尋。
有二松為志。
后知玄居安國寺。
懿宗親臨法席。
賜沈香為座。
恩握甚厚。
忽膝生人面瘡。
眉目口齒俱備。
每以飲食喂之。
則開口吞啖。
與人無異。
求醫(yī)莫效。
因憶舊言。
乃入山相尋。
見二松于煙云間。
信所約不誣。
即趨其處佛寺煥儼。
僧立于山門顧接甚歡。
天晚止宿。
知玄以所苦告之。
曰無傷也。
山有泉旦濯之即愈。
黎明童子引至泉所。
方掬水間。
瘡忽人語曰。
未可洗。
公曾讀西漢書不。
曰曾讀既曾讀之。
寧不知袁盎殺晁錯乎。
公即袁盎吾晁錯也。
錯腰斬東市。
其冤何如哉。
累世求報于公。
而公十世為僧。
戒律精嚴報不得其便。
今汝受賜過奢。
名利心起故能害之。
蒙迦諾迦尊者。
洗我以三昧法水。
自此不復為冤矣。
時知玄魂不住體。
急掬水洗之其痛徹髓絕而復蘇。
其瘡亦旋愈。
回顧寺宇莽不復見。
因卓庵其處遂成大寺。
知玄感其異。
思積世之冤非遇圣賢何由得釋。
因述懺法三卷。
蓋取三昧水洗冤業(yè)之義。
名曰水懺云。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后覺。姓陳。眉州洪雅人。母魏氏。夢月入懷而誕。七歲遇法泰法師在寧夷寺。講涅槃經(jīng)。寺與居鄰。玄日就講集所。一聆法語。若睹前因。是夕夢其寺殿佛手摩其頂。窹啟祖父。乞為勤策。親黨聽之。年十一削發(fā)。乃隨師詣唐興邑四安寺。授大經(jīng)四十二卷。遠公義疏。空師圓旨。共一百二十五萬言。皆囊括深奧。方年十三。指擿緇徒。露老成之氣。時丞相杜公元穎作鎮(zhèn)西蜀。聞玄名。命升堂講談于大慈寺。普賢閣下。黑白眾。日計萬人。注聽傾心。駭嘆無已。自此蜀人重其名。號陳菩薩。于凈眾寺辯貞律師所。受具戒。才聽毗尼。續(xù)通俱舍。復從本師下三峽。歷荊襄。抵于神京資圣寺。文宗皇帝聞之。宣入顧問。甚愜皇情。后學唯識論于安國信法師。叉研外典經(jīng)籍。百家之言。無不該綜。玄每恨鄉(xiāng)音不堪講貫。乃于象耳山。誦大悲咒。夢神僧截舌換之。明日俄變秦語。武宗御宇。初尚欽釋氏。后納蠱惑。議祀蓬萊山。筑高臺以祈羽化。雖諫官抗疏。宰臣屢言。終不回上意。因詔玄與道門敵言。神仙為可學。不可學耶。帝又手。付老氏中。理大國若烹小鮮義。共黃冠往復。玄陳帝王理道。教化根本。言神仙之術(shù)。乃山林間。匹夫獨擅高尚之事業(yè)。而又必資宿因。非王者所宜。辭河下傾。辯海橫注。凡數(shù)千言。聞?wù)邽橹蓯?。左護軍仇士良。內(nèi)樞密楊欽義。惜其才辯??钟袇{逐之命。乃密諷貢祝堯詩。玄立成五篇。末章云。生天本自生天業(yè)。未必求仙便得仙。鶴背傾危龍背滑。君王且住一千年。帝覽詩微解。方扁舟入湖湘間時楊給事漢公。廉問桂嶺。延至開元佛寺。屬宣宗龍飛。楊公自內(nèi)樞統(tǒng)左禁軍。以冊定功高。請復興天竺教。奏公訪玄聲跡。玄歸上國寶應(yīng)寺。屬壽昌節(jié)。講贊。賜紫袈裟。署為三教首座。帝以舊藩邸。造法乾寺詔玄居寺之。玉虛亭。大中三年誕節(jié)。詔諫議李貽孫。給事楊漢公。緇黃鼎列論議。大悅帝情。因奏天下廢寺基。各敕重建。大興梵剎。命??工。圖形于禁中。其優(yōu)重如是。與相國裴公休友善。同激揚中。興教法事。八年。上章公歸故山。大行利濟。受益者多。僖宗令諸學士。撰玄師號。賜悟達國師。玄陳讓不遂。乃乞歸九隴舊廬。于正月二十一日臥內(nèi)。見所曾游歷。圣境名跡。皆見在前。二月七日。聞空聲曰。必生凈土乃訊云。孰之語耶??沼謶?yīng)曰。佛也。七月中聞戶外有聲。逡巡一菩薩。降于庭前。漸迫玄身。叮嚀贊喻。勿以此苦為累也。言訖而沒。又于一夕有一珠。自玄左足下流去??喑f端。諦視其珠中。明明有晁錯二字。乃知玄是袁盎也。曾因七國反。盎奏斬錯。以謝吳楚諸王。故為嬰撓耳。召弟子慈燈。附口上遺表。囑令棄尸。半飼魚腹。半啖鳥獸。吾久與西方凈土有期。言訖。右脅面西而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14—874 【介紹】: 唐魏州人,舊名君雄,懿宗改賜今名。
少仕軍門,繼升裨校。
懿宗咸通中,為魏博大將。
十一年,節(jié)度使何全暤酷政,為軍眾所殺,允忠被推為帥,詔以為節(jié)度觀察留后。
旋檢校工部尚書,充魏博節(jié)度使。
累加至檢校司空、同平章事。
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16—868 【介紹】: 唐同州馮翊人,字藏之。博聞強記,十三歲略通經(jīng)義,善于文詠,人呼為“神童”。武宗會昌元年進士,屢辟使府。裴休為相,以收深于禮學,用為太常博士。后正拜中書舍人,轉(zhuǎn)兵部侍郎?;鹿僮筌娭形緱钚r以收宗姓,深左右之,乃加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刑部尚書。收居相位稍務(wù)華靡,頗為名輩所譏。而門吏僮奴,倚為奸利。后不能盡從玄價請托,罷知政事,出為宣歙觀察使。韋保衡為相,發(fā)收納賂百萬,貶為端州司馬,又流驤州。尋令內(nèi)官賚詔賜死。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16—869 字藏之,同州馮翊(今陜西大荔)人,家居蘇州(今屬江蘇)。父遺直。收少以神童稱,里人多造其門觀賦詩,以至壓壞藩籬。武宗會昌元年(841)登進士第,杜驚辟為淮南節(jié)度推官,奏授校書郎。宣宗時,馬植奏為渭南尉,充集賢校理。歷監(jiān)察御史、太常博士。累遷長安令、吏部員外郎。懿宗咸通二年(861)充翰林學士,加庫部郎中。后遷中書舍人,加學士承旨,遷兵部侍郎。四年,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稍務(wù)華靡,為楊玄價所傾,罷相出為宣歙觀察使。又貶端州司馬,長流驩州。十年,賜死。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唐詩紀事》卷六五。收博聞強記,善屬文,所賦立就?!?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3首,《全唐詩逸》補詩1首。
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五
收字藏之。
同州馮翊人。
開成末進士。
懿宗朝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遷門下侍郎刑部尚書。
進右仆射。
封晉陽縣男。
咸通八年罷為宣歙觀察使。
貶端州司馬。
尋削官流驩州。
賜死。
后三年詔雪其辜。
共 4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