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寶臣

相關(guān)人物:共 33 位
共 3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27—785 【介紹】: 唐幽州昌平人。
少為范陽裨將。
朱滔時(shí)積功至雄武軍使,遷涿州刺史。
李寶臣擊敗滔于瓦橋,欲乘勝襲幽州,怦設(shè)方略,勒兵完守。
擢御史中丞。
及滔死,軍中推怦總軍事,俄詔為節(jié)度副大使、彭城郡公。
卒謚恭。
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三
怦。幽州昌平人。累遷涿州刺史。朱滔稱大冀王。偽署怦范陽留守。貞元二年滔死。軍中推怦總軍事。詔授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兼御史大夫幽州盧龍節(jié)度副大使知節(jié)度事彭城郡公。死年五十九。贈兵部尚書。謚曰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0—791 【介紹】: 唐時(shí)奚族人。
始名阿勞。
玄宗天寶末為安祿山偏將,安史叛軍陷河、洛,常為前鋒。
史朝義敗,入李寶臣帳下,授左領(lǐng)軍將軍,歷成德軍節(jié)度使。
德宗興元初詔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貞元初河北蝗災(zāi),民饑死,孝忠與其下同粗飯。
貞元三年,加檢校司空。
卒謚貞武。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5—801 【介紹】: 唐時(shí)契丹怒皆部落人,字元英。
善騎射,初隸李寶臣帳下為裨將,因說寶臣率五州歸國,奏兼御史中丞,封維川郡王。
德宗擢授檢校秘書監(jiān)兼御史大夫、恒冀觀察史,因不得節(jié)度,遂謀叛,屢敗官軍,自稱王,國號趙。
后李抱真使客說之,乃去偽號,詔拜檢校工部尚書,恒、冀、深、趙節(jié)度使,瑯邪郡王。
終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帝寵之甚厚。
卒謚忠烈。
全唐文·卷四百五十六
武俊字元英。
本出契丹怒皆部。
年十五。
李寶臣帳下為裨將。
寶臣以恒定等五州歸朝廷。
封維川郡王兼御史中丞。
德宗朝。
以討李維岳功授檢校秘書監(jiān)兼御史大夫恒冀觀察使。
既而與朱滔謀叛。
自立為趙王。
李抱真遣客賈林說之。
使歸命。
乃黜偽號。
詔拜檢校工部尚書恒冀深趙節(jié)度使。
又加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幽州盧龍節(jié)度使瑯邪郡王。
與李抱真大破朱滔軍于貝州。
上還幽州盧龍節(jié)度。
詔以恒州為大都督府。
即授武俊長史。
賜德棣二州。
俄進(jìn)檢校太尉兼中書令。
貞元十七年卒。
年六十七。
贈太師。
謚曰忠烈。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范陽(今北京西南)人。
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進(jìn)士及第。
大歷末、建中初,任定州刺史,成德軍節(jié)度使李寶臣忌而害之。
事跡散見《舊唐書·李寶臣》、李華《楊騎曹集序》。
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2 【介紹】: 唐范陽奚族人。
李寶臣子。
少為行軍司馬、恒州刺史。
父卒,求襲父位,不允,遂與田悅、李正己等拒命,部屬泣諫,悟,旋仍拒命。
戰(zhàn)敗,為部將王武俊所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2 【介紹】: 唐平州盧龍人。
田承嗣從弟。
仕為平舒丞,遷樂壽、清池、束城、河間四縣令。
又遷滄州刺史。
李寶臣、朱滔合兵圍滄州,廷玠固守連年。
徙相州。
及田悅代承嗣領(lǐng)軍政,召為節(jié)度副使,廷玠以其叛逆,稱疾不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2 【介紹】: 唐人。
恒州節(jié)度使李寶臣判官。
累加檢校司封郎中兼御史中丞,專掌文翰。
寶臣死,其子李惟岳拒命,諫之,惟岳令真草奏,為將吏所阻。
及兵敗,復(fù)召真議歸順。
田悅聞,遣使責(zé)惟岳,惟岳懼,遂殺真。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
任恒州節(jié)度使李寶臣判官,累加檢校司封郎中、兼御史中丞,專掌文書。
德宗建中二年(781)寶臣死后,其子惟岳欲叛,真切諫。
后為惟岳所殺。
朝廷聞而嘉之,贈戶部尚書。
生平見《舊唐書》本傳、《新唐書·李惟岳傳》。
全唐詩》存詩1首。
全唐文·卷四百四十五
真為成德軍李寶臣書記。
寶臣子惟岳。
倚田悅拒命。
真切諫不從。
兵敗。
召真議歸順。
悅遣使來責(zé)。
惟岳懼。
斬真以謝。
王武俊表其忠。
贈戶部尚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1—784 【介紹】: 唐平州盧龍人。
田承嗣侄。
繼承嗣為魏博七州節(jié)度使。
成德節(jié)度使李寶臣死,其子惟岳謀襲父位,朝廷不許,悅代為請,又不許,遂與惟岳等叛。
國號魏,僭稱王。
會朱泚亂,帝赦其罪,封濟(jì)陽郡王。
后為其從弟田緒所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95 【介紹】: 唐僧。
博陵望都人。
少于本州開元寺出家。
肅宗至德二載,于鎮(zhèn)州受戒。
尋往靈壽禪法寺,習(xí)律論九年,造其微旨。
代宗大歷元年,卜居平山重林山院。
恒趙節(jié)度使張忠志禮重之。
后住鎮(zhèn)州大悲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博陵望都人也。幼從開元寺沙門知?dú)J出家。至德二年。以試經(jīng)獲度。即受具戒。復(fù)習(xí)經(jīng)律論于靈壽縣之禪法寺。研玩九年。皆臻閟奧。大歷元年九月。徙居平山縣之重林山寺。清溪白石。誠得隱遁之勝。袒肩跣足以游。掇蔬拾橡以食。虎狼交跡勿恤也。二年五月。節(jié)度使張君。以旱暵造山。謁覺禱雨。隨禱輒沾足。張君由是事之勤恪。鼓鑄大悲千手眼觀音像四十九尺。蓋以表平生所發(fā)四十九愿也。始結(jié)小庵其旁以館。工傭徒隸。后遂拓之以成大寺。正今所謂大悲者。覺嘗夜稱佛號。至三鼓。恍見金色光明三道燭地。而彌陀佛觀音勢至立空中。佛獨(dú)伸臂摩覺頂。且呼覺名字曰。汝當(dāng)利物守志無悛。貞元十一年二月之望。又聞神人報(bào)曰。師必于今歲入滅。其年六月十三日。果卒于大悲寺。十三年四月十八日。遷神龕葬于寺南。五季顯德初。詔泉府治其象以資國用。方熾炭從事而工遽踣。至今像猶??頂穿穴。宋受禪。詔完備如初。 唐天竺僧。史亡其名。始韋皋武子生三日。其家飯僧于堂上。姆抱皋遍求祝愿。有天竺僧。獨(dú)謂其父。善視之。異日必能樹功西陲。進(jìn)位北闕。韋氏門戶。賴之以興起焉。其父因問故。曰兒前身諸葛武侯也。武侯佐昭烈承漢統(tǒng)。而蜀民德之。感念之至。而識乘之生遂君家。則君家之福。宜與此兒相似也。且武侯既有施于蜀。則今之來者將享其報(bào)。蓋吾佛所謂業(yè)緣者是已。其父心以為然。后皋用張鎰薦知隴州。及李楚琳殺鎰。皋即帥鳳翔朱泚誅之。易名奉義以旌焉。加皋禮部尚書。興元初。徵為左金吾衛(wèi)將軍。貞元中。尹成都南蠻吐蕃入??。屢立戰(zhàn)功。封南康郡王。進(jìn)位大尉。卒貴顯于蜀。則僧之言。果信弗誣。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興福篇第九之一
釋自覺。博陵望都人也。稚齒厭于俗態(tài)。俄白親老言。兒樂從佛求度世去。二親驚愕咄咤俾去。然無慚怍再拜請命。乃強(qiáng)禮本部開元寺知?dú)J。欽觀其志氣弗群。立字曰自覺。訓(xùn)之曰。汝聞名思義。答曰。佛種從緣起。唯聽明誨矣。既而誦經(jīng)及格蒙度。至德二年年滿鎮(zhèn)州受具足法。即往靈壽縣禪法寺習(xí)律經(jīng)論。勤瘁九年。皆造微也。便言。當(dāng)入太行山于一磐石上結(jié)茅庵三畝小溪為蘭若。不亦快乎。大歷元年九月晦往平山縣界得重林山院。果應(yīng)所求。遁跡自娛。至二年五月天其旱暵。覺則跣足經(jīng)行。冬則右肩偏袒。其林薄山谷虎狼狃跡重復(fù)。唯拾果采蔬卯時(shí)一食。時(shí)恒陽節(jié)度使張君患炎旱。聞?dòng)X精苦。躬入山請其祈雨。張語之曰某無政術(shù)致累百姓。三年亢陽借苦引咎。自責(zé)良無補(bǔ)矣或云。龍王多依師聽法忘其施雨愿師垂救旱之誓。有如白水如念蒼生。請輟禪定略入軍府。覺乃虔恪啟告龍神。未移晷刻天輒大雨。二辰告足。張帥歸向勤重。若孝子之事父母焉。覺始入法已來。學(xué)諸佛因中誓愿。其數(shù)亦四十九也。其一愿身長隨大悲菩薩。次愿造鑄大悲像寺。及乎發(fā)言響應(yīng)。檀施臻萃用赤金鼓鑄成。舉高四十九尺。梵相端嚴(yán)眼臂全具。迨更年稔寺亦隨成。今城西山大寺是歟。遂于壇前誦念至三更。見神光二道作中金色于晃朗中見彌陀佛。觀音勢至左右翼從。佛垂金臂呼自覺聲。漸下云來摩其頂曰。守愿勿悛無宜懈廢。利物為先。汝去吾隨任從汝意。言畢云收杳無眹跡。覺以愿心酬畢。返山林之間擇送終之處。貞元十一年二月望夜有神人現(xiàn)半身。若毗沙門狀。謂曰。師今歲滅度矣。舉手謝神人曰。往來定分吾聞命矣。其年六月十四日。奄歸寂滅。門人欲奉神龕歸山寺。州府人苦留。終于大悲寺南遷塔焉。則十三年四月八日也。其大悲為恒陽奇事。感應(yīng)潛通。至周顯德初。敕鑄九府圓法。天下銅像一例除毀。時(shí)州人相率出錢贖此像。不允。登即爐橐镕冶。真定之人莫不悲悼。時(shí)炭熾飛煙無之。從頂至胸旋收銅汁。斯須計(jì)料匠氏暴卒。自此罷工。迨宋太祖神德皇帝。追鑄令全。代懺前事焉。
孟華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
初事李寶臣為府官屬。
德宗時(shí)王武俊斬李惟岳,遣華至京師陳事,召對稱旨,擢檢校兵部尚書。
后辭武俊還恒州,閉門謝客。
武俊稱王,授華禮部侍郎,不受,嘔血死。
共 3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