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朱滔

相關(guān)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27—785 【介紹】: 唐幽州昌平人。
少為范陽裨將。
朱滔時積功至雄武軍使,遷涿州刺史。
李寶臣擊敗于瓦橋,欲乘勝襲幽州,怦設(shè)方略,勒兵完守。
擢御史中丞。
死,軍中推怦總軍事,俄詔為節(jié)度副大使、彭城郡公。
卒謚恭。
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三
怦。
幽州昌平人。
累遷涿州刺史。
朱滔稱大冀王
偽署怦范陽留守。
貞元二年死。
軍中推怦總軍事。
詔授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兼御史大夫幽州盧龍節(jié)度副大使知節(jié)度事彭城郡公。
死年五十九。
贈兵部尚書。
謚曰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5—801 【介紹】: 唐時契丹怒皆部落人,字元英。善騎射,初隸李寶臣帳下為裨將,因說寶臣率五州歸國,奏兼御史中丞,封維川郡王。德宗擢授檢校秘書監(jiān)兼御史大夫、恒冀觀察史,因不得節(jié)度,遂謀叛,屢敗官軍,自稱王,國號趙。后李抱真使客說之,乃去偽號,詔拜檢校工部尚書,恒、冀、深、趙節(jié)度使,瑯邪郡王。終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帝寵之甚厚。卒謚忠烈。
全唐文·卷四百五十六
武俊字元英。
本出契丹怒皆部。
年十五。
隸李寶臣帳下為裨將。
勸寶臣以恒定等五州歸朝廷。
封維川郡王兼御史中丞。
德宗朝。
以討李維岳功授檢校秘書監(jiān)兼御史大夫恒冀觀察使。
既而與朱滔謀叛。
自立為趙王。
李抱真遣客賈林說之。
使歸命。
乃黜偽號。
詔拜檢校工部尚書恒冀深趙節(jié)度使。
又加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幽州盧龍節(jié)度使瑯邪郡王。
與李抱真大破朱滔軍于貝州。
上還幽州盧龍節(jié)度。
詔以恒州為大都督府。
即授武俊長史。
賜德棣二州。
俄進(jìn)檢校太尉兼中書令。
貞元十七年卒。
年六十七。
贈太師。
謚曰忠烈。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所為率意,不拘僧體。德宗建中初,于潞州佛寺題詩數(shù)篇亡去。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約780 代宗大歷間澤潞僧。隨意所為,不拘僧相,或歌或笑,言事往往有驗。德宗建中初,于潞州佛寺中題詩數(shù)首而亡。其中一首預(yù)言興元間朱泚之亂被平定事。事跡見《太平廣記》卷一四〇引《廣德神異錄》。《全唐詩》讖記類收其詩1首。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未詳何許人。
汾晉間。
頗彰異跡。
世因以強(qiáng)練萬回輩視之。
建中初。
題詩于潞州佛舍中云。
此水連涇水。
雙朱血滿川。
青牛將赤虎。
還號太平年。
竟亡去。
不知所在。
然詩意亦莫有能窺測之者。
至朱泚以涇源節(jié)度叛。
駕幸奉天。
四方勤王之兵。
轉(zhuǎn)戰(zhàn)不已。
其弟朱滔佐之。
逮興元元年乙丑。
貞元二年丙寅。
而后平。
乃知此水者泚也。
雙朱則泚與也。
青牛則乙丑。
赤虎則丙寅。
所指曉然。
抑何其神也。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釋普滿者。未知何許人也。于汾晉間所為率意不拘僧體。或歌或哭莫喻其旨。以言斥事往必有徵。故時人以強(qiáng)練萬回待之?;蛉牖裥奚?。至有罷弋獵者。建中初于潞州佛舍中題詩數(shù)篇而亡去。所記者云。此水連涇水。雙朱血滿川。青牛將赤虎。還號太平年。題后人莫能知。至朱泚為涇源。叛徒推擁駕幸奉天。干時天下徵兵關(guān)輔賊據(jù)圍逼連戰(zhàn)。人方解悟。此水者泚也。涇水者涇州來兵始亂也。雙朱泚與滔也。青牛者興元元年乙丑。乙木青也。丑牛也。其年改元貞元。至二年丙寅。丙火赤也。寅虎也。至是賊始平。故曰還號太平年也。
神僧傳·卷第七
僧普滿。隨意所為不拘僧相。或歌或笑莫喻其旨。以言事往往有驗。故時人待之為萬回。后于潞州佛舍中題詩數(shù)篇而亡。所記者云。此水連涇水。雙珠血滿川。青牛將赤虎。還號太平年題詩后人莫能知。及賊泚稱兵。眾方解悟。此水者泚?zhàn)?。涇水者自涇州兵亂也。雙珠者泚與滔也。青牛者興元二年乙丑歲。乙者木也。丑者牛也。明年改元貞元。歲在丙寅丙者火也。寅者虎也。至是賊已平。故云青牛將赤虎。還號太平年。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2—784 【介紹】: 唐幽州昌平人。
初為幽州盧龍節(jié)度使李懷仙部將,代宗大歷三年,與朱希彩等殺懷仙,希彩領(lǐng)節(jié)度使。
七年,將士殺希彩,推泚為留后,俄領(lǐng)節(jié)度使。
九年,自請入朝,弟朱滔為留后,旋代為節(jié)度使。
德宗建中三年,因叛唐而落職,以太尉銜留居長安。
次年,涇原兵嘩變京師,德宗出奔奉天,泚被擁立為帝,建國號秦,年號應(yīng)天。
德宗興元元年改國號為漢,自號漢元天皇。
李晟復(fù)京師,泚出走彭原,為部將所殺。
全唐文·卷五百二十六
泚。幽州昌平人。以蔭籍為李懷仙部將。大歷七年拜盧龍節(jié)度使。封懷寧郡王。入朝進(jìn)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屯奉天。遷檢校司空隴右節(jié)度副大使。仍知河西澤潞行營兵馬事。德宗立。改鎮(zhèn)鳳翔。加中書令。進(jìn)拜太尉。涇原節(jié)度使姚令言督兵討李懷光。過闕下。兵叛。迎泚入宣政殿。僭位改號。既為李晟所破。走保彭原西城。斬之。年四十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2 【介紹】: 唐平州盧龍人。
田承嗣從弟。
仕為平舒丞,遷樂壽、清池、束城、河間四縣令。
又遷滄州刺史。
李寶臣、朱滔合兵圍滄州,廷玠固守連年。
徙相州。
及田悅代承嗣領(lǐng)軍政,召為節(jié)度副使,廷玠以其叛逆,稱疾不出。
蔡廷玉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783 【介紹】: 唐幽州昌平人。
與朱泚同里相狎。
泚為幽州節(jié)度使,奏署幕府。
幽州將士驕悍,廷玉屢勸泚入朝,因之被囚歲余。
后泚以軍付弟朱滔,入朝,廷玉從,詔授泚為涇原鳳翔節(jié)度使,廷玉以大理少卿為泚司馬。
素惡廷玉,表請殺之,亦遺泚書,泚不從。
反,德宗乃貶廷玉柳州司戶參軍以慰。
廷玉于道中投河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6 【介紹】: 唐定州安喜人,始名華。
德宗時為張孝忠牙將。
后領(lǐng)滄州刺史。
朱滔叛,兵屯河間,及王武俊皆招之,不納。
建中二年以州歸,德宗乃置橫海軍,以為節(jié)度使,賜名日華。
尋加檢校工部尚書、御史大夫,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91 【介紹】: 唐隴西人。玄宗天寶中,仕為校書郎。后為州司馬,累遷大州刺史。代宗大歷十四年,自秘書少監(jiān)兼侍御史授鄂州刺史、當(dāng)州防御使。德宗建中三年,改鄂、岳、沔三州觀察防御使,討梁崇義。襄陽平,加左散騎常侍。旋又副曹王皋討李希烈,以涇原亂,遂止。貞元元年,為江西觀察使。罷省軍士,收其資糧,以為月進(jìn),希固恩寵。又進(jìn)六尺高銀瓶。人以此少之。七年,征拜國子祭酒。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隴西(今甘肅臨洮)人,代宗大歷十四年(779)以秘書少監(jiān)兼侍御史授鄂州防御使。
德宗建中三年(782)改為鄂沔岳三州觀察防御使,同年因討梁崇義功,加散騎常侍。
興元元年(784)以討朱滔功,加御史大夫。
貞元元年(785)為洪州刺史,江西都團(tuán)練觀察使。
事見趙憬《鄂州新廳記》、《舊唐書·德宗紀(jì)》。
全唐詩》錄題語1首,似非其所作。
韋禎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京兆杜陵人。
德宗建中元年,官司勛郎中,出巡山南西道、劍南東西川,為黜陟使。
三年,遷京兆少尹,知府事。
朱滔、田悅等合從而叛,國用不支,用韋都賓等議借京師富商錢。
禎督責(zé)切急,民有自經(jīng)者,長安為罷市,市民相率遮邀宰相哭訴。
禎懼,乃請免錢不及百緡、粟不及五十斛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60—821 【介紹】: 唐僧。商州上洛人,俗姓杜。少于本州出家,遍參群經(jīng)。年二十,至襄州受戒,習(xí)演《四分律》。后往洪州,禮參馬祖道一,得傳心印。尋遍參名山圣跡。至長安西明寺,舉充兩街大德,辭之。至上黨,為節(jié)度使李抱真所禮重。后住汾州開元寺,歷二十年,并汾間多向化之。憲宗、穆宗屢召之,不行。卒謚大達(dá)國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杜氏。商州上洛人。母李氏聞空中有聲曰。寄居得否。已而娠。及娩異光充室。童年不戲弄。行必直視。坐必跏跗。見者知其為法器。九歲即依郡之開元寺。志本禪師。習(xí)誦金剛法華維摩思益華嚴(yán)等經(jīng)。年十二乃薙落。閱講席。曉寤越流輩。滿年受具于襄州幽律師。明年夏。乃為眾闡四分律疏。兼演涅槃。自爾?譯經(jīng)律。冬夏無所倦。俄聞大寂以最上乘。唱化洪州。因往瞻禮。業(yè)軀干素頎碩。大寂見而笑曰。巍巍佛堂。奈何無佛。業(yè)于是跪而言曰。三乘十二分教。嘗窮其說。至于宗門即心是佛。實(shí)所不了。大寂曰。只此不了底心。即是。別更無物。蓋不了是迷。了之是悟。迷則眾生。悟則是佛。佛固不離眾生。離眾生別無佛。亦如以手作拳。而拳即是手。業(yè)由是頓悟。悲喜交集。泣曰。本謂佛道曠劫方成。始知今日親見法身實(shí)相。一切具足。法從心生但有名字。無有實(shí)者。大寂曰。如是如是。業(yè)既受記莂。尋詣曹溪。禮祖塔。遍游廬岳天臺及諸名山圣跡。自洛抵雍止西明寺。眾欲舉充兩街大德。非其志也。時則相國李抱真。以節(jié)鎮(zhèn)上黨。慕賢嗜善。未嘗有倦色。堅以幣請。業(yè)顧語其門人曰。吾本以避京國浩攘。而來于此今又重?zé)┯???蓱z哉乃復(fù)遁于綿上之抱腹山。又讀大藏于清涼山之金閣寺。凡八歷寒暑。俄振錫西河。寓眾香寺。州牧董叔纏。迎徙開元寺。從容戒弟子曰。吾自至此。不復(fù)有它志。豈吾緣法在爾耶。遂領(lǐng)徒說法。垂二十年?;⒎陂g。憲宗皇帝御宇之十四年。璽書起之。辭疾不行。明年加虔降旨。又固以疾辭。穆宗即位。尤渴瞻禮。命兩街僧錄靈準(zhǔn)喻旨。準(zhǔn)曰師絕塵物表。秕糠世務(wù)。因其理也。然法委國王。請師熟慮。業(yè)笑曰。貧道何德。累紆圣眷。行矣。第恐道途不同耳。于是剃發(fā)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惠愔等曰。見聞覺知。性同太虛。不生不滅。本自空寂。迷者不了。即為境惑。一為境惑。流轉(zhuǎn)不窮。汝等當(dāng)知。心性非因造作。猶如金剛不可破壞。一切諸法。如影如響。無有寔者。故經(jīng)云。唯有一事實(shí)。馀二則非真。常了一切空。無一物當(dāng)情。是諸佛同用心處。汝等勤而行之。遂寂。壽六十三。臘四十二。長慶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葬之寺庭。謚大達(dá)國師塔號澄源。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無業(yè)。
姓杜氏。
商州上洛人也。
其母李氏忽聞空中。
言曰。
寄居得否。
已而方娠誕生之夕異光滿室。
及至成童不為戲弄。
行必直視坐即加趺。
商于緇徒見皆驚嘆。
此無上法器。
速令出家紹隆三寶。
年至九歲啟白父母。
依止本郡開元寺志本禪師。
乃授與金剛法華維摩思益華嚴(yán)等經(jīng)。
五行俱下一誦無遺。
年十二得從剃落。
凡參講肆聊聞即解。
同學(xué)有所未曉。
隨為剖析皆造玄關(guān)。
至年二十受具足戒于襄州幽律師。
其四分律疏一夏肄習(xí)便能敷演。
兼為僧眾講涅槃經(jīng)。
法筵長開冬夏無倦。
可謂生肇不泯琳遠(yuǎn)復(fù)興。
后聞洪州大寂禪門之上首。
特往瞻禮。
業(yè)身逾六尺。
屹若山立。
顧必凝睇聲仵洪鐘。
大寂一見異之笑而言曰。
巍巍佛堂其中無佛。
業(yè)于是禮跪而言曰。
至如三乘文學(xué)粗窮其旨。
嘗聞禪門即心是佛。
實(shí)未能了。
大寂曰。
只未了底心即是。
別物更無。
不了時即是迷。
若了即是悟。
迷即眾生悟即是佛道。
不離眾生豈別更有佛。
亦猶手作拳拳全手也。
業(yè)言下豁然開悟。
涕淚悲泣向大寂曰。
本謂佛道長遠(yuǎn)勤苦曠劫方始得成。
今日始知法身實(shí)相本自具足。
一切萬法從心所生但有名字無有實(shí)者。
大寂曰。
如是如是。
一切法性不生不滅。
一切諸法本自空寂經(jīng)云。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又云。
畢盡空寂舍。
又云。
諸法空為座。
此即諸佛如來住此無所住處。
若如是知。
即住空寂舍坐空法座。
舉足下足不離道場。
言下便了更無漸次。
所謂不動足而登涅槃山者也。
業(yè)既傳心印。
尋詣曹溪禮祖塔。
回游廬岳天臺及諸名山遍尋圣跡。
自洛抵雍憩西明寺。
僧眾咸欲舉請充兩街大德。
業(yè)默然嘆曰。
親近國王大臣非予志也。
于是至上黨。
節(jié)度使相國李抱真與馬燧累有戰(zhàn)功。
又激發(fā)王武俊同破朱滔。
功多勢盛。
然好聞賢善。
雖千里外必持幣致之。
深重業(yè)名行。
旦夕瞻禮麾幢往來。
常有倦色。
謂門人曰。
吾本避上國浩穰名利。
今此又煩接君侯。
豈娛心哉。
言訖逍遙綿上抱腹山。
又往清涼山。
于金閣寺讀大藏經(jīng)。
星八周天斯愿方畢。
復(fù)振錫南下至于西河。
初止眾香佛剎。
州牧董叔纏請住開元精舍。
業(yè)謂弟子曰。
吾自至此不復(fù)有游方之意。
豈吾緣在此邪。
于是撞鐘告眾作師子吼雨大法雨。
垂二十年并汾之人悉皆向化。
憲宗皇帝御宇十有四年素向德音。
乃下詔請入內(nèi)。
辭疾不行。
明年再降綸旨。
稱疾如故。
穆宗皇帝即位之年。
圣情虔虔思一瞻禮。
乃命兩街僧錄靈準(zhǔn)公。
遠(yuǎn)赍敕旨迎請。
準(zhǔn)至作禮白之曰。
知師絕塵物表糠秕世務(wù)。
法委國王請師熟慮。
此回恩旨不比常時。
愿師必順天心不可更辭以疾。
相時而動無累后人。
業(yè)笑曰。
貧道何德累煩圣主。
行即行矣道途有殊。
于是剃發(fā)澡浴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
汝等見聞覺知之性。
與太虛同壽不生不滅。
一切境界本自空寂。
無一法可得。
迷者不了即為境惑。
一為境惑流轉(zhuǎn)不窮。
汝等常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
猶如金剛不可破壞。
一切諸法如影如響無有實(shí)者。
故經(jīng)云。
唯有一事實(shí)馀二則非真。
常了一切空無一物。
當(dāng)情是諸佛同用心處。
汝等勤而行之。
言訖加趺而坐奄然歸寂。
嗚呼可謂于生死得自在也。
俗齡六十二。
僧臘四十二。
道俗號慕如喪考妣乃備香華幢幡。
遷全身就于城西練若。
積香薪而行茶毗。
乃有卿云自天五色凝空。
異香西來都馥氛氳。
闔境士庶咸皆聞睹。
及薪盡火滅。
獲設(shè)利羅璨若珠玉。
弟子慧愔行勤虔縱義幽元度恒泰等。
泣血收之。
殮以金棺。
乃命郢匠琢石為塔。
以長慶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安葬于練若之庭。
業(yè)遷化之歲。
州牧楊潛得僧錄準(zhǔn)公具述其事。
遂為碑頌。
敕謚大達(dá)國師。
塔號澄源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姓杜。
商州上洛人。
其母李氏。
聞空中言曰。
寄居得否。
遂娠。
誕生之夕。
異光滿室。
至成童。
不為戲弄。
行必直視。
坐即跏趺。
年至九歲。
啟白父母。
依止本郡開元寺志本禪師。
乃授與金剛法華維摩思益華嚴(yán)等經(jīng)。
五行俱下。
一誦無遺。
年十二。
得從剃落。
凡參講肆。
聊聞即解。
同學(xué)有所未曉。
隨為剖析。
皆造玄關(guān)。
至年二十。
受具足戒于襄州幽律師。
其四分律疏。
一夏肄習(xí)。
便能敷演。
兼為僧眾講涅槃經(jīng)。
法筵長開。
冬夏無倦。
后聞洪洲大寂禪門之上首。
特往瞻禮。
大寂一見異之。
業(yè)跪而言曰。
至如三乘文學(xué)。
粗窮其旨。
嘗聞禪門即心是佛。
寔未能了。
大寂曰。
只未了底心。
即是別物。
更無不了。
不了時。
即是迷。
若了。
即是悟。
迷即眾生。
悟即是佛。
道不離眾生。
豈別更有佛。
亦猶手作拳。
拳全手也。
業(yè)言下豁然開悟。
涕淚悲泣。
向大寂曰。
本謂佛道長遠(yuǎn)。
勤苦曠劫。
方始得成。
今日始知法身寔相。
本自具足。
一切萬法。
從心所生。
但有名字。
無有寔者。
大寂曰。
如是如是。
一切法性。
不生不滅。
一切諸法。
本自空寂。
經(jīng)云。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又云。
畢盡空寂舍。
又云。
諸法空為座。
此即諸佛如來。
住此無所住處。
若如是知。
即住空寂舍。
坐空法座。
舉足下足。
不離道場。
言下便了。
更無漸次。
所謂不動足。
而登涅槃山者也。
業(yè)既傳心印。
尋詣曹溪。
禮祖塔。
回游廬岳天臺。
及諸名山。
遍尋圣跡。
自洛抵雍。
憩西明寺。
僧眾咸欲舉請。
充兩街大德。
業(yè)默然嘆曰。
親近國王大臣。
非予志也。
于是至上黨。
節(jié)度使相國李抱真。
與馬燧。
累有戰(zhàn)功。
又激發(fā)王武俊。
同破朱滔。
功多勢盛。
然好聞賢善。
雖千里外。
必持幣致之。
深重業(yè)名行。
旦夕贍禮。
麾幢往來。
常有倦色。
謂門人曰吾本避上國浩穰名利。
今此又煩接君侯。
豈娛心哉。
言訖。
逍遙綿上抱腹山。
又往清涼山。
于金閣寺。
讀大藏經(jīng)。
星入周天。
斯愿方畢。
復(fù)振錫南下。
至于西河。
初止眾香佛剎。
州牧董叔纏。
請住開元精舍。
業(yè)謂弟子曰。
吾自至此。
不復(fù)有游方之意。
豈吾緣在此邪。
于是撞鐘告眾。
作師子吼。
雨大法雨。
垂二十年。
并汾之人。
悉皆向化。
憲宗皇帝。
御宇十有四年。
素向德音。
乃下詔請入內(nèi)。
辭疾不行。
明年再降綸旨。
稱疾如故。
穆宗皇帝即位之年。
圣情虔虔。
思一瞻禮。
乃命兩街僧錄靈犀公。
遠(yuǎn)赍敕旨迎請。
業(yè)笑曰。
行即行矣。
道途有殊。
于是剃發(fā)澡浴。
至中夜告弟子慧愔等曰。
汝等見聞覺知之性。
與太虛同壽。
不生不滅。
一切境界。
本自空寂。
無一法可得。
迷者不了。
即為境惑。
一為境惑。
流轉(zhuǎn)不窮。
汝等常知心性本自有之。
非因造作。
猶如金剛不可破壞。
一切諸法。
如影如響。
無有實(shí)者。
故經(jīng)云。
唯有一事實(shí)。
馀二則非真。
常了一切空。
無一物當(dāng)情。
是諸佛同用心處。
汝等勤而行之。
言訖跏趺而坐。
奄然歸寂。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