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朱全忠

相關(guān)人物:共 209 位
共 20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94—468 【介紹】: 或稱摩訶衍。南朝宋時僧,中天竺人。本婆羅門族。習(xí)大乘,專精志學(xué),博通三藏,苦節(jié)有精理。文帝元嘉十二年泛海至廣州。帝遣使迎至京師,住祗洹寺講經(jīng)。孝武帝大明初出新經(jīng)《勝鬘經(jīng)》,為時所重。明帝泰始四年卒于建康。
全宋文·卷六十三
求那跋陀羅,譯言功德賢,中天竺人,號摩訶衍。元嘉十二年泛海至廣州。文帝迎住祗洹寺,后從譙王之荊州,孝建中住中興寺,泰始四年卒,年七十五。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功德賢。中天竺人。始以家世事外道法。因遁去。求師剃落。為沙門。師令探經(jīng)。得大品華嚴(yán)。師喜曰。汝于大乘有緣乎。為授菩薩戒。而大乘益精。時號摩訶衍。尋以書諭父母。使歸正。既遍歷師子諸國。乃附舶而東。屆中途。所飲之水既竭。又風(fēng)息不能進(jìn)。賢咒之。驟雨充足。抵廣州。刺史車?yán)室月?。驛至京師。元嘉十二年。初住祗洹寺。已而詔入內(nèi)供養(yǎng)。瑯瑯顏延之。通才碩學(xué)。束帶造門。于是京師遠(yuǎn)近冠蓋相望彭城王義康。南譙主義宣。皆師事之。譯雜阿含法鼓勝鬘楞伽等經(jīng)。共百馀卷。譙王請講華嚴(yán)經(jīng)。而賢獨恨未善華言。禱觀世音以求感應(yīng)。夜夢神力士易其首。旦起頓通語義。遂就講。王以屢有怪夢問之。對曰。京都行有禍矣。王構(gòu)逆謀。賢諫之。至流涕。王逼與俱下。梁山之?dāng)櫧?。一心誦觀世音。手捉竹杖。見童子牽其衣。賢曰。汝小兒。乃能爾耶。至岸欲脫納衣償童子。忽失所在。王玄謨承詔。送賢至臺上尉安之。且曰。企德有日。乃今始遇。間關(guān)來歸。寧有恨乎。對曰。無所恨。但念夙緣逢此適成熟耳。上又戲之曰。頗念譙王否。對曰。古人不忘一飯。王飯我十年。敢遽忘哉。愿當(dāng)從階下。求為王脩冥福。惟哀憐之。上為改容。中興寺成。詔徙以住持。上嘗宴東府。王公畢集。詔趣賢。賢至。皤然清臞。上望見謂謝莊曰。摩訶衍有機辯。當(dāng)戲之。賢趨陛。上曰。摩訶衍不負(fù)遠(yuǎn)來。唯有一在。即應(yīng)聲曰。貧道客食陛下三十載。恩遇之厚。無所欠。所欠唯一死在。上喜為促席。一坐盡傾。永明六年旱。遍走群望無所驗。詔賢曰。霶霈而后相見。賢即絕飲食。自嚗北湖釣臺上。嘿誦經(jīng)咒。明日大霔。公卿入賀。施與有加焉。太始四年正月。示疾而卒。春秋七十五。
神僧傳·卷第三
求那跋陀羅。此云功德賢。中天竺人。以大乘學(xué)故世號摩訶衍。本婆羅門種幼。學(xué)五明諸論。后遇見阿毗曇雜心。尋讀驚悟。乃深崇佛法。其家世事外道禁絕沙門。乃舍家潛遁遠(yuǎn)求師范。即投簪落?(音采)專精志學(xué)。及受具戒博通三藏。到師子諸國皆傳送資供。既有緣東方。隨舶泛海中途風(fēng)止。淡水復(fù)竭舉舶憂惶。跋陀曰。可同心并力念十方佛稱觀世音。何往不感乃密誦咒經(jīng)懇到禮懺。俄而信風(fēng)暴至密云降雨。一舶蒙濟。宋丞相南譙王義宣鎮(zhèn)荊州。創(chuàng)房殿請講華嚴(yán)等經(jīng)。而跋陀自忖未善華言有懷愧嘆。即旦夕禮懺請觀世音乞求冥應(yīng)。遂夢有人白服持劍擎一人首。來至其前曰。何故憂耶。跋陀具以事對。答曰。無所多憂。即以劍易首更安新頭。語令回轉(zhuǎn)曰。得無痛耶。答曰。不痛?;砣槐阌X心神喜悅。旦起語義皆通備領(lǐng)華言。于是就講。元嘉末譙王屢有怪夢。跋陀答云。京都將有禍亂。未及一年元兇構(gòu)逆。及孝建之初譙王陰謀逆節(jié)。跋陀顏容憂傪未及發(fā)言。譙王問其故。跋陀諫諍懇切。乃流涕而出曰。必?zé)o所冀。貧道不容扈從。譙王以其物情所信。乃逼與俱下。梁山之?dāng)』鹋炥D(zhuǎn)迫。去岸懸遠(yuǎn)判無全濟。唯一心稱觀世音。手捉筇竹杖投身江中。水齊至膝。以杖刺水。水流深駃。見一童子尋后而至以手牽之。顧謂童子。汝小兒何能度我?;秀敝g覺行十馀步。仍得上岸。即脫納衣欲償童子。顧覓不見。舉身毛豎。時王玄謨督軍梁山。世祖敕軍中得摩訶衍。善加料理驛信送臺。俄而尋得。令舸送都。世祖即時引見顧問委曲。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跋陀曰。既染釁戾分當(dāng)灰粉。今得接見重荷生造。敕問并準(zhǔn)為賊。答曰。出家之人不預(yù)戎事。然張暢宋靈秀等并是驅(qū)迫貧道。所明但不圖宿緣乃逢此事。帝曰。無所懼也。是日敕住后堂供施衣物。給以人乘。及中興寺成敕令移住。后于秣陵界鳳凰樓西起寺每至夜半輒有推戶而喚。視不見人。眾屢厭夢。跋陀燒香咒愿曰。汝宿緣在此我今起寺。行道禮懺常為汝等。若住者為護(hù)寺善神。若不能住各隨所安。既而道俗十馀人。同夕夢見鬼神千數(shù)皆荷擔(dān)移去。寺眾遂安。大明六年天下亢旱。禱祈山川累月無驗。世祖請令祈雨必使有感。如其無獲不須相見。跋陀曰。仰憑三寶。陛下天威冀必降澤。如其不獲不復(fù)重見。即往北湖釣臺燒香祈請。不復(fù)飲食默而誦經(jīng)。密加秘咒。明日晡時西北云起。初如車蓋。日在桑榆風(fēng)震云合連日降雨。尋常執(zhí)持香爐未嘗輟手。每食飛鳥乃集手取食。至太宗之世禮供隆到。大始四年正月覺體不愈。便與太宗及公卿等告別。臨終三日延佇而望云。見天華圣像。隅中遂卒。春秋七十有五。
名僧傳抄
中天竺人也。少傳五明。天文書算。醫(yī)方咒術(shù)。風(fēng)甬盈虛。世間術(shù)業(yè)。多所究竟。而志力堅明。偏習(xí)方等。以外典雜事弊釋氏。乃遁游師子國。依師入道。專情學(xué)務(wù)。辭小習(xí)大。世號之為摩訶乘焉。師欲試之。命就闇?zhǔn)?。操取?jīng)匣。即得華嚴(yán)大品。師曰。大乘于汝乃有重緣。奉書父母。勸歸正法。曰若專外道。雖還無益。若歸依三寶。則長得奉見。父感至言。遂乖邪崇正。頃之功德賢乃奉送資供。求向東方。因隨舶汎海。元嘉十二年春。始至廣洲。憩云峰山。立寺以山為名。時刺史車?yán)时砺?。宋文帝遣使迎接。其年冬至京師。敕住祇洹寺。遙入宮臺傳譯。意好欣然若故舊。帝甚敬異之?,樞邦佈又?。宕才碩學(xué)。束帶詣門。于是京邑道俗。車蓋相望。彭城譙王義宣置師事焉。眾僧共請出經(jīng)。于祇洹寺。集義學(xué)諸僧。初出雜阿含經(jīng)五十卷。又于東安寺。出法鼓經(jīng)二卷。出相續(xù)解脫經(jīng)二卷。第一義五相略一卷。后于舟楊郡。譯出勝鬘經(jīng)一卷。又于道場寺。出央掘四卷。楞伽經(jīng)四卷。眾七百馀人。寶云傳譯?;萦^執(zhí)筆。辨章文義妙會。先自元嘉二十三年。譙王鎮(zhèn)荊洲。請與俱行。安憩辛寺。更立殿房。即于寺內(nèi)。出無憂王經(jīng)一卷。八吉祥經(jīng)一卷。過去現(xiàn)在因果四卷。無量壽一卷。泥洹一卷。凡十三部。合七十三卷。譙王欲請講華嚴(yán)等經(jīng)。而跋陀自忖未善漢語。愧難積旬。即旦夕禮懺。請乞冥應(yīng)。遂夢有人。白服持劍。擎一人首來。至其前曰。何故憂邪。跋陀具以事對答。曰。不痛。壑然便覺。心神喜悅。旦起言義皆備領(lǐng)漢語。于是就講。弟子法勇傳譯。僧念為都講。雖因譯人。而玄解往復(fù)。元嘉將末。譙王屢有怪夢。跋陀答以京都將有禍亂。未及一年。而二兇構(gòu)逆。及孝建之初。譙王陰謀逆節(jié)。跋陀顏容憂慘。而未及發(fā)言。譙王問其故。跋陀陳爭墾切。乃流涕而出。曰必?zé)o所翼。貧道不容扈從。義宣問曰。法師何故謂弟子舉事不成。答曰。大王名義宣。當(dāng)以義濟。今興兵犯從非義也。何以能剋。義宣以其物情所信。乃逼與俱下。過江洲。見咸質(zhì)質(zhì)。問曰。法師觀弟子軍容何如。答曰。猶如聚墨耳。梁山之?dāng) ;饳燹D(zhuǎn)迫。去岸懸遠(yuǎn)。??無濟理。唯一心稱觀世音。手捉邛竹杖。投身江中。水裁至滕。以杖刺水。水深流駛。見一童子。尋后而至。以手牽之。顧謂童子。汝小兒何能度我?;泻鲋g。覺行十馀步。仍得上岸。即脫納衣。欲賓童子。顧覽不見。舉身毛豎。方知神力焉。時王玄謨督軍梁山。孝武敕軍中得摩訶乘。善加料理。驛信送臺。俄而尋得。令舸送還都。孝武即時引見。顧問委典。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跋陀對曰。既染覺戾。分為灰粉。今得接見。重荷生造。敕問置誰為賊。答曰。出家之人不豫戎事。然張暢宗靈秀等。并是驅(qū)逼貧道所明。但不圖宿緣乃逢此事。孝武曰無所懼也。是日敕住后堂。供施衣物。給以人乘。初跋陀在荊洲十載。每與誰王書疏。無不記錄。及軍敗簡檢。無片言及軍事者。孝武明其托謹(jǐn)。益加禮遇。后因閑談。聊戲問曰。念丞相不。答曰。受供十年。何可忘德。今從陛下。乞愿為丞相三年燒香。帝悽然動容。義而許焉。及中興寺成。敕令移住。令開三間房。后于東府宴會。王公畢集。敕見跋陀。時未及凈??。白首皓然。孝武遙望。顧語尚書謝莊曰。摩訶乘聰明機解。但老期已至。朕試問之。必悟人意。跋陀上階。因迎謂之。摩訶乘不負(fù)遠(yuǎn)來之意。但有一在。即應(yīng)聲答曰。貧道遠(yuǎn)歸帝京。垂四十年。天恩隆遇。銜塊罔極。但七十老病。唯一死在。帝嘉其機辨。敕近御座。舉朝屢目焉。后于秣陵界鳳凰樓西起寺。每至夜半。輒有推戶而喚。視不見人。眾屢厭夢。跋陀燒香咒曰。汝宿緣居此。我今起寺。行道禮懺。常為汝等居住者。為護(hù)寺善神。若不能居。隨所安。既而道俗十馀人。同夕夢見。鬼神千數(shù)。皆荷擔(dān)移去。寺眾遂安。大明七年天下亢旱。祈禱山川。累日無驗。孝武請令祈雨。必使有感。如其無效。不須相見。跋陀答曰。仰憑三寶。陛下天威翼必降澤。如其不獲。不復(fù)重見。即往北湖釣臺。燒香祈請。不復(fù)飲食。默而誦經(jīng)。密加秘咒。明日晡時。西北云起如車蓋。日在桑榆。風(fēng)震云合。即日降雨。明旦公卿入賀。敕見慰勞。嚫施相續(xù)。跋陀自幼以來。蔬食終身。常執(zhí)持香爐。未嘗輟手。每食竟輒分食。飛鳥集手取食。至明帝之世。禮供彌盛。到泰始四年正月。覺體不平。便豫與明帝公卿告辭。臨終之日。延佇而望云。見天華圣像。禺中遂卒。春秋七十五。明帝深加痛惜。慰賻甚厚。公卿會葬。榮眾備焉。又續(xù)有求那毗地。中天竺人。聰瞻有記。誦經(jīng)十馀萬言。兼解陰陽道術(shù)。以齊建元中來至。住毗舍離寺。永明十年。譯出十二因緣。及頎湏達(dá)長者經(jīng)。造正觀寺(云云)。
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jīng)下
求那跋陀羅。
此云功德賢。
中天竺人。
以大乘學(xué)故世號摩訶衍。
本婆羅門種。
幼學(xué)五明諸論。
天文書算醫(yī)方咒術(shù)靡不該博。
后遇見阿毗曇雜心。
尋讀驚悟。
乃深崇佛法焉。
其家世外道禁絕沙門。
乃舍家潛遁遠(yuǎn)求師友。
即投簪落彩專精志學(xué)。
及受具足博通三藏。
為人慈和恭恪事師盡禮。
頃之辭小乘師進(jìn)學(xué)大乘。
大乘師試令探取經(jīng)匣。
即得大品華嚴(yán)。
師嘉而嘆曰。
汝于大乘有重緣矣。
于是讀誦講宣莫能詶抗。
進(jìn)受菩薩戒法。
乃奉書父母勸歸正法曰。
若專守外道則雖還無益。
若歸信三寶則長相見。
其父感其言至。
遂棄邪從正跋陀前到師子諸國。
皆傳送資供。
既有緣東方。
乃隨舶汎海中途風(fēng)止。
淡水復(fù)竭舉舶憂惶。
跋陀曰。
可同心并力念十方佛稱觀世音。
何往不感。
乃密誦咒經(jīng)懇到禮懺。
俄而信風(fēng)暴至。
密云降雨。
一舶蒙濟。
其誠感如此。
元嘉十二年至廣州。
刺史車?yán)时砺劇?div id="q5lbpfh" class='inline' id='people_9225_5_40_comment'>
宋太祖遣信迎接。
既至京都敕名僧慧嚴(yán)慧觀。
于新亭郊勞。
見其神情朗徹莫不虔仰。
雖因譯交言而欣若傾蓋。
初住祇洹寺。
俄而太祖延請深加崇敬。
瑯琊顏延之通才碩學(xué)。
束帶造門。
于是京師遠(yuǎn)近冠蓋相望。
大將軍彭城王義康。
丞相南譙王義宣。
并師事焉。
頃之眾僧共請出經(jīng)于祇洹寺。
集義學(xué)諸僧譯出雜阿含經(jīng)。
東安寺出法鼓經(jīng)。
后于丹陽郡譯出勝鬘楞伽經(jīng)。
徒眾七百馀人。
寶云傳譯。
慧觀執(zhí)筆。
往復(fù)咨析妙得本旨。
后譙王鎮(zhèn)荊州。
請與俱行安止辛寺。
更創(chuàng)房殿。
即于辛寺出無憂王過去現(xiàn)在因果及一卷無量壽一卷泥洹央掘魔羅相續(xù)解脫波羅蜜了義現(xiàn)在佛名經(jīng)三卷第一義五相略八吉祥等諸經(jīng)并前所出凡百馀卷常令弟子法勇傳譯度語。
譙王欲請講華嚴(yán)等經(jīng)。
而跋陀自忖未善宋言有懷愧嘆。
即旦夕禮懺請觀世音乞求冥應(yīng)。
遂夢有人白服持劍。
擎一人首。
來至其前曰。
何故憂耶。
跋陀具以事對。
答曰。
無所多憂。
即以劍易首更安新頭。
語令回轉(zhuǎn)曰。
得無痛耶。
答曰。
不痛。
豁然便覺心神悅懌。
旦起道義皆備領(lǐng)宋言。
于是就講。
元嘉將末譙王屢有怪夢。
跋陀答云。
京都將有禍亂。
未及一年元兇構(gòu)逆。
及孝建之初譙王陰謀逆節(jié)。
跋陀顏容憂慘未及發(fā)言。
譙王問其故。
跋陀諫爭懇切。
乃流涕而出曰。
必?zé)o所冀。
貧道不容扈從。
譙王以其物情所信。
乃逼與俱下。
梁山之?dāng)〈笈炥D(zhuǎn)迫。
去岸懸遠(yuǎn)判無全濟。
唯一心稱觀世音。
手捉邛竹杖投身江中。
水齊至膝。
以杖刺水。
水流深駛。
見一童子尋后而至以手牽之。
顧謂童子。
汝小兒何能度我。
恍忽之間覺行十馀步。
仍得上岸。
即脫納衣欲償童子。
顧覓不見。
舉身毛豎。
方知神力焉。
時王玄謨督軍梁山。
世祖敕軍中得摩訶衍。
善加料理驛信送臺。
俄而尋得。
令舸送都。
世祖即時引見顧問委曲。
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
跋陀曰。
既染釁戾分當(dāng)灰粉。
今得接見重荷生造敕問并誰為賊。
答曰。
出家之人不預(yù)戎事。
然張暢宋靈秀等并見驅(qū)逼貧道。
所明但不圖宿緣乃逢此事。
帝曰。
無所懼也。
是日敕住后堂供施衣物。
給以人乘。
初跋陀在荊十載。
每與譙王書疏無不記錄。
及軍敗檢簡無片言及軍事者。
世祖明其純謹(jǐn)益加禮遇。
后因閑談聊戲問曰。
念承相不。
答曰。
受供十年何可忘德。
今從陛下乞愿。
愿為丞相三年燒香。
帝悽然慘容義而許焉。
及中興寺成敕令移住為開三間房。
后于東府宴會。
王公畢集。
敕見跋陀。
時未及凈發(fā)白首皓然。
世祖遙望顧謂尚書謝莊曰。
摩訶衍聰明機解。
但老期已至。
朕試問之。
其必悟人意也。
跋陀上階。
因迎謂之曰。
摩訶衍不負(fù)遠(yuǎn)來之意。
但唯有一在。
即應(yīng)聲答曰。
貧道遠(yuǎn)歸帝京垂三十載。
天子恩遇銜愧罔極。
但七十老病唯一死在。
帝嘉其機辯。
敕近御而坐。
舉朝屬目。
后于秣陵界鳳皇樓西起寺。
每至夜半輒有推戶而喚。
視之無人。
眾屢厭夢。
跋陀燒香咒愿曰。
汝宿緣在此我今起寺。
行道禮懺常為汝等。
若住者為護(hù)寺善神。
若不能住各隨所安。
既而道俗十馀人。
同夕夢見鬼神千數(shù)皆荷擔(dān)移去。
寺眾遂安。
今陶后渚白塔寺即其處也。
大明六年天下亢旱禱祈山川累月無驗。
世祖請令祈雨必使有感。
如其無獲不須相見。
跋陀曰。
仰憑三寶。
陛下天威冀必隆澤。
如其不獲不復(fù)重見。
即往北湖釣臺燒香祈請。
不復(fù)飲食。
默而誦經(jīng)。
密加秘咒。
明日晡時西北云起如蓋。
日在桑榆風(fēng)震云合連日降雨。
明旦公卿入賀。
敕見慰勞。
?施相續(xù)。
跋陀自幼以來蔬食終身。
常執(zhí)持香爐未嘗輟手。
每食竟轍分食飛鳥。
乃集手取食。
至太宗之世禮供彌隆到大始四年正月覺體不悆。
便與太宗及公卿等告別。
臨終之日延佇而望之。
見天華圣像。
禺中遂卒。
春秋七十有五。
太宗深加痛惜慰賻甚厚。
公卿會葬榮哀備焉。
時又有沙門寶意。
梵言阿那摩低。
本姓康。
康居人。
世居天竺。
以宋孝建中來止京師瓦官禪房。
恒于寺中樹下坐禪。
又曉經(jīng)律。
時人亦號三藏。
常轉(zhuǎn)側(cè)數(shù)百貝子。
立知兇吉。
善能神咒。
以香涂掌。
亦見人往事。
宋世祖施其一銅唾壺。
高二尺許。
常在床前。
忽有人竊之。
意以席一領(lǐng)。
空卷之咒上數(shù)通。
經(jīng)于三夕唾壺還在席中。
莫測其然。
于是四遠(yuǎn)道俗咸敬而異焉。
齊文惠文宣及梁太祖。
并敬以師禮焉。
永明末年終于所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
以優(yōu)人為朱溫所愛,扈東遷為御營使,進(jìn)河南尹。
官至太常卿。
王殷譖其與柳璨等祀天祈延唐祚,貶萊州司戶參軍,受裂刑于河南市。
全唐文·卷八百三十九
廷范官太常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
僖宗乾符末,官至鄜延節(jié)度使。
黃巢入長安,孝昌為東北面行營招討。
中和元年,與鳳翔節(jié)度鄭畋同盟起兵,傳檄天下。
以孝昌為京城西面都統(tǒng),屯中渭橋。
巢遣朱溫拒之。
孝昌與戰(zhàn),不利,遂引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隴右人,字下己。
李逢吉侄曾孫。
舉進(jìn)士。
為河中王重榮掌書記,神安思敏,言輒中理,鄰藩皆驚。
重榮死,復(fù)為節(jié)度使楊守亮記室。
守亮為華州帥韓建所擒,巨川又至建幕府。
朱全忠陷河中,建懼,使巨川詣軍納款,為全忠所殺。
李廷圭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懷州河內(nèi)人。
李商隱子。
第進(jìn)士,以司勛員外郎知制誥,累遷尚書左丞。
朱全忠兼四鎮(zhèn),廷圭以官誥使汴。
客將先見,諷其拜。
廷圭佯不曉,曰:“吾何德,敢受令公拜。
”及見,竟不肯加禮。
李彥威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壽春人。
朱溫養(yǎng)子,冒朱姓,名友恭。
參見朱友恭條。
蔣玄暉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
朱溫心腹。
昭宗東遷,玄暉為樞密使。
受溫旨,殺帝于洛陽。
后溫殺玄暉,貶為兇逆百姓,焚尸都門外以自解。
趙承規(guī)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蔡州人。
趙匡明子。
匡明為朱溫所逼,欲奔淮南,時其兄匡凝已奔淮南,承規(guī)諫父曰:“昔諸葛兄弟分仕二國,若適揚州,是自取疑也。
”匡明謂然,遂趨成都投王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33—909 【介紹】: 唐馀杭人,一說新城人,又作新登人,字昭諫,號江東生。
本名橫,以十舉進(jìn)士不第,改今名。
以詩文名于當(dāng)世。
不受朱溫徵召。
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錢镠辟為掌書記,后遷節(jié)度判官、給事中等。
有《讒書》、《江東甲乙集》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33—910 本名橫,字昭諫,號江東生,余杭新城(今浙江富陽)人。
排行十五。
舉進(jìn)士,十余年不第。
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始為衡陽主簿。
僖宗乾符三年(876)因父歿丁憂回鄉(xiāng)。
除服又往游京師,廣明中遇黃巢攻陷長安,歸隱于池州梅根浦。
梁太祖(朱全忠)曾以諫議召,不至。
依鎮(zhèn)海節(jié)度使錢镠,光啟三年(887),表奏為錢塘令,遷著作郎、掌書記。
昭宗天祐三年(906)充節(jié)度判官。
后梁開平二年(908)授給事中,次年遷鹽鐵發(fā)運副使。
寓于蕭山,十二月病卒。
生平見沈崧《羅給事墓志》(《羅氏宗譜》引),《吳越備史》卷一,《舊五代史》本傳以及《五代史補》卷一、《唐詩紀(jì)事》卷六九、《唐才子傳》卷九等。
今人汪德振有《羅昭諫年譜》。
隱善小品文,多諷世之作。
其《讒書》5卷頗享盛名。
詩與宗人羅虬、羅鄴齊名,稱江東三羅。
又與杜荀鶴、陸龜蒙、吳融、鄭谷等以詩往還。
詩風(fēng)近于元白,雄麗坦直,通俗俊爽,詩句膾炙人口,如“今朝有酒今朝醉”、“為誰辛苦為誰甜”等,至今傳為口語。
擅長詠史,各體中尤工七律。
清洪亮吉云:“七律至唐末造,惟羅昭諫最感慨悲涼,沉郁頓挫,實可遠(yuǎn)紹浣花(杜甫),近儷玉溪(李商隱),……迥非他人所及。
”(《北江詩話》卷六)七絕亦有特色。
書目記載有《江東集》、《甲乙集》及其他著作多種。
今人雍文華校輯《羅隱集》(中華書局),最為完備。
今人潘慧惠有《羅隱集校注》。
全唐詩》存詩11卷又1首,《全唐詩逸》補詩1首。
《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14首,斷句17。
唐詩匯評
羅隱(833-909),字昭諫,自號江東生,新城(今浙江富陽)人。本名橫,大中、咸通中屢舉進(jìn)士不第,遂改名隱。與宗人羅鄴、羅虬齊名,時號“三羅”。咸通末,為湖南觀察使于瑰掌書記,官衡陽主簿。又為淮南李蔚從事。廣明中,避亂歸鄉(xiāng)里。光啟三年,鎮(zhèn)海節(jié)度使錢镠表為錢塘令,遷著作郎、節(jié)度掌書記,轉(zhuǎn)司勛郎中,充節(jié)度判官。后梁開平二年,授給事中。次年,遷鹽鐵發(fā)運使。卒。隱工詩文。咸通八年,曾自編其雜文為《讒書》,皆抗?fàn)帒嵓ぶ?,詞鋒犀利,今存。有詩集《甲乙集》十卷,亦存。清人輯有《羅昭諫集》八卷。《全唐詩》編詩十一卷。
全唐詩補逸
羅隱字昭諫,馀杭人。后梁太祖開平三年卒,年七十七。補詩一首。
全唐文·卷八百九十四
隱字昭諫。馀杭人。屢舉不第。光啟三年。吳越王錢镠表奏為錢塘令。遷著作郎。辟掌書記。天祐三年充判官。梁開平二年授給事中。遷發(fā)運使。是年卒。年八十馀。

作品評論

唐摭言
羅隱,梁開平中累征夕郎不起。羅袞以小天倅大秋姚公使兩浙,袞以詩贈隱曰:“平日時風(fēng)好涕流,《讒書》雖盛一名休。寰區(qū)嘆屈瞻天問,夷貊聞詩過海求。向夕便思青瑣拜,近年尋伴赤松游。何當(dāng)世祖從人望?早以公臺命卓侯?!彪[答曰:“昆侖水色九般流,飲即神仙憩即休。敢恨守株曾失意?始知緣木更難求。鸰原謾欲均馀力,鶴發(fā)那堪問舊游!遙望北辰當(dāng)上國,羨君歸棹五諸侯。”
北夢瑣言
鄴王羅紹威喜文學(xué),好儒士,每命幕客作四方書檄,小不稱旨,壞裂抵棄,自劈箋起草,下筆成文。又癖于七言詩。江頭有羅隱,為錢镠客,紹威伸南阮之敬。隱以所著文章詩賦酬寄,紹威大傾慕之,乃目其所為詩集曰《偷江東》。今鄴中人士,多有諷誦。
鑒誡錄
(羅)隱常獻(xiàn)卷于鄭相公畋。鄭女妙于篇什,每讀隱詩,至“張華謾出如丹語,不及劉侯一紙書”,未嘗不于父前三復(fù),似慕其才。相國或一日因隱到宅,遂留從容,命女下簾窺之。女見隱為人迂差,永不復(fù)吟隱詩矣。
舊五代史本傳
(羅隱)詩名于天下,尤長于詠史,然多所譏諷,以故不中第,大為唐宰相鄭畋、李蔚所知。
《續(xù)唐三體詩》引《西清詩話》
人才高下,各有分限。少陵、太白當(dāng)險阻艱難、流離困躓,杰然出語自高。至羅隱諸人,向用偏伯之國,夸雕逞奇,雖欲高,而意未嘗不卑。譬之秦武陽氣慨全燕,見秦王則戰(zhàn)掉失色;淮南王雖為神仙,謁帝猶輕其舉止。此豈由素習(xí)哉!天稟自然,不可強力至也。
唐才子傳
(隱)少英敏,善屬文,詩筆尤俊拔,養(yǎng)浩然之氣……恃才忽睨,眾頗憎忌。自以當(dāng)?shù)么笥?,而一第落落,傳食諸侯,因人成事,深怨唐室。詩文多以譏刺為主,雖荒祠木偶,莫能免者。
唐詩品匯
(隱)工詩、長于詠物。
四友齋叢說
羅隱詩雖是晚唐,如“霜壓楚蓮秋后折,雨催蠻酒夜深酤”,亦自婉暢可諷。
《詩源辨體》
律詩由盛唐變至錢、劉,由錢、劉變至柳宗元、許渾、韋莊、鄭谷、李山甫、羅隱,皆自一源流出;體雖漸降,而調(diào)實相承,故為正變。
《五朝詩善鳴集》
雖曰鄴、隱齊名,畢竟隱雄于鄴。
《載酒園詩話又編》
溫、李俱善作駢語,故詩亦綺麗。隱之表啟不減兩生,詩獨帶粗豪氣,絕句尤無韻度,酷類宋人,不知爾時何以名重至此!鄴州羅紹威至自號其集為《偷江東》,青州王師范遣使賚禮市求其一篇,然猶武人。令狐滈登第,隱賀之,其父绹曰:吾不喜汝及第,喜汝得羅公一篇耳。”鄭畋女頻誦其詩,窺其貌寢乃已。由今視之,亦何煩爾乎?
《載酒園詩話又編》
隱亦時有警句,但不能首尾溫麗。
《唐音審體》
昭諫生于有唐末造,其亡已入五代矣。今體詩氣雄調(diào)響,罕與為匹。然唐人蘊藉婉約之風(fēng),至昭諫而盡;宋人淺露叫囂之習(xí),至昭諫而開。文章氣運,于此可觀世變。
戴京曾《羅昭凍集序》
羅昭諫詩,言中有響,《三百篇》后頗寓諷諫之意?;蛘咭云湔Z多平易而忽之,要之勝填詞豪艷而無當(dāng)于興感者什佰矣。況其精邃自然處,正復(fù)不讓唐之初、盛。
一瓢詩話
“三羅”其名,隱為最,虬次之,鄴斯下矣。
一瓢詩話
羅昭諫為三羅之杰。調(diào)高韻響,絕非晚唐瑣屑,當(dāng)與韋端己同日而語。
北江詩話
七律至唐未造,惟羅昭諫最感慨蒼涼,沉郁頓挫,實可以遠(yuǎn)紹浣花,近儷玉溪。蓋由其人品之高,見地之卓,迥非他人所及。次則韓致堯之沉麗,司空表圣之超脫,真有念念不忘君國之思。孰云吟詠不以性情為主哉!若吳子華之悲壯,韋端己之凄艷,則又其次也。
《雨村詩話》
五代自以韓偓、韋莊二家為升堂入室,然執(zhí)牛耳者必推羅江東。其詩堅渾雄博,亦自老杜得來,而絕不似宋西江派之貌襲。世人稱之者少,何也?皮、陸輩雕文刻鏤,近乎土木偶人,少生趣矣。
三唐詩品
專裁七律,是鄭都官一流,不得其源所出。傷亂情多,時見言旨,第詞無蓄意,風(fēng)格告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37—908 【介紹】: 唐河中虞鄉(xiāng)人,字表圣,自號知非子、耐辱居士。懿宗咸通十年登進(jìn)士第。盧攜知政事,召為禮部員外郎。僖宗次鳳翔,召圖知制詔,尋拜中書舍人。昭宗龍紀(jì)初,復(fù)召拜舍人,以疾辭。乾寧中,又以戶部侍郎征,數(shù)日乞還。隱中條山王官谷,作文以伸志。晚年為文,尤事放達(dá)。后梁代唐,聞哀帝被殺,絕食而卒。有《二十四詩品》(有云非圖所撰)及詩集、文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37—908 字表圣,自號知非子,又號耐辱居士。
祖籍臨淮(今安徽泗縣東南),故又自稱“泗水司空氏”、“泗水司空圖”;然自幼隨家遷居河中虞鄉(xiāng)(今山西永濟東),應(yīng)為虞鄉(xiāng)人。
懿宗咸通十年(869)登進(jìn)士第,僖宗乾符三年(876)曾入宣歙觀察使王凝幕,復(fù)召為殿中侍御史,因赴闕遲留,責(zé)授光祿寺主簿。
乾符六年為禮部員外郎。
廣明元年(880)黃巢軍入長安,僖宗奔蜀,圖不克從,乃退還河中。
光啟元年(885)三月,僖宗自蜀還,次鳳翔,召圖知制誥,尋拜中書舍人;僖宗至寶雞,圖又還河中。
昭宗即位,復(fù)召圖為舍人,未幾以疾辭,居華陰。
后兩度見征,兩度還山,曾居淅上,終歸中條山王官谷。
朱溫篡唐,召圖為禮部尚書,不起;翌年聞哀帝被弒,乃不食而卒。
生平事跡散見新、舊《唐書》本傳、《唐才子傳》卷八。
圖曾自編其集為《一鳴集》,其嗣子司空荷亦曾編輯其集為30卷。
今存《司空表圣文集》10卷、《司空表圣詩集》5卷。
全唐詩》編司空圖詩為3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收詩4首,斷句2。
宋蘇軾謂司空圖“詩文高雅,猶有承平之遺風(fēng)”(《書黃子思詩集后》)。
而明人胡震亨謂圖詩“篇法未甚諳,每每意不貫浹,如爐金欠火未融”(《唐音癸簽》卷八)。
司空圖之主要成就在詩論,有《與李生論詩書》、《與王駕評詩書》、《與極浦書》等論詩名篇,而以《二十四詩品》最為著名。
近年陳尚君、汪涌豪撰《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辨?zhèn)巍芬晃?,以其為明人偽作,引起熱烈討論,尚無定論。
唐詩匯評
司空圖(837-908),字表圣,自號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虞鄉(xiāng)(今山西永濟)人。咸通十年(869),登進(jìn)士第,為宣歙觀察使王凝慕僚。召拜殿中侍御史,以赴闕返留,貶授光祿寺主簿分司東都,與舊相盧攜游。攜復(fù)相,召為禮部員外郎,遷郎中。僖宗幸蜀,圖扈從不及,還河中。僖宗還京,召知制誥,拜中書舍人。后歸隱。初居華陰,后居中條山王官谷。眧宗朝,累以諫議大夫、兵部侍郎等召,辭疚不赴。唐亡之明年,不食而卒。有《一鳴集》三十卷,已佚。后人輯有《司空表圣文集》十卷、《司空表圣詩集》五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三卷,中有鄭谷詩羼入。
詞學(xué)圖錄
司空圖(837-908) 字表圣,自號知非子、耐辱居士。河中(今永濟西)人。有《詩品》、《司空表圣文集》,存詞23首。
全唐詩補逸
司空圖字表圣,河中虞鄉(xiāng)人。登咸通十年進(jìn)士第,后梁太祖開平二年卒,年七十二(據(jù)兩《唐書》本傳)。補詩一首。
全唐文·卷八百七
圖字表圣。
河中虞鄉(xiāng)人。
咸通十年進(jìn)士。
乾寧中累遷戶部侍郎。
乞還山。
昭宗在華陰。
徵拜兵部侍郎。
不赴。
朱全忠篡國。
召為禮部尚書。
不起。
聞哀帝弒。
不食卒。
年七十二。

作品評論

北夢瑣言
(王凝)知舉日、司空一捷,列第四人登科。同年訝其名姓甚暗,成事太速,有鄙薄者,號為“司徒空”?,樼鹬写苏f,因召一榜門生開筵,宣告子眾曰:“某叨忝文柄,今年榜帖,全為司空先輩一人而已?!庇墒锹暡梢嬲瘛?/blockquote>
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后》
唐末司空圖,崎嶇兵亂之間、而詩文高雅,猶有承平之遺風(fēng)。其論詩曰:“梅止于酸,鹽止于咸,飲食不可無鹽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鄙w自列其詩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韻,恨當(dāng)時不識其妙。予三復(fù)其言而悲之。
《王直方詩話》
司空表圣自論其詩,以為得味外意,如“綠樹連村喑,黃花入麥稀”,此句最善。又云“棋聲花院閉,幡影石壇高”。吾嘗獨游五老峰白鶴觀,松陰滿庭,不見一人,惟聞琴聲之音,然后知此句之工。但恨其寒儉而僧態(tài)。若子美詩云:“暗飛螢自照,水宿咚相呼”、“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則才力富健,過表圣遠(yuǎn)甚。
唐才子傳
(司空圖)性苦吟,舉筆緣興,幾千萬篇。內(nèi)致于繩檢之外,豫置冢棺,遇勝日,引客坐壙中,陚詩酌酒,沾醉高肷。
升庵詩話
司空圖論詩,胡致堂評其清節(jié)高致,為晚唐第一流人物,信矣。
唐音癸簽
司空表圣自評其集,“撐霆裂月,劼作者之肝脾”,夸負(fù)不淺。此公氣體,不類衰未,似篇法未甚諳,每每意不貫浹,如爐金欠火未融。
詩筏
晚唐惟司空圖善論詩……但其自為詩,亦未脫晚唐習(xí)氣,時輒自譽云:“千變?nèi)f狀、不知所以神而自神?!币痔^矣。余于圖所自摘警句之中,獨賞其五言春詩“人家寒食月,花影午時天”,又“雨微吟思足,花落夢無聊”,山中詩“川明虹照雨,樹密鳥沖人”,喪亂詩“驊騮思故主,鸚鵡失佳人”,美人詩“晚妝留拜月,春睡更生香”;七言則“得劍乍如添健仆,亡書久似憶良朋”,又“逃難人多分隙地,故生鹿大出寒林”,數(shù)聯(lián)而已。
圍爐詩話
司空圖佳句,大有高致,又甚細(xì)密。
一瓢詩話
司空表圣《詩品》二十四則,無一毫剩義,學(xué)詩不可不熟讀深思。余選《全唐正雅集》,所以將此二十四則列之于首。
《大歷詩略》
司空文明詩亦以情勝,真到處句盧允抒可云魯衛(wèi)。
石洲詩話
司空表圣在晚唐中,卓然自命,且論詩亦入超詣。而其所自作,全無高韻,與其評詩之語,竟不相似。此誠不可解?!抖钠贰氛嬗忻钗颍渥跃帯兑圾Q集》所謂“撐霆裂月”者,競不知何在也。
《中晚唐詩主客圖》
表圣詩,格韻清妙,與水部有神骨之肖。但遺文散失,五律才有二十首,稍汰之,僅得九篇。其他古體十首,七律十八首,五七言絕句三百馀首,多寡乃爾不倫,固知表圣五言詩尚多。其散見于他書者,如“人家寒食月、花影午時天”、“棋聲花院靜,幡影石壇高”等句,俱清新奇警,抉律格之精,今俱不得全篇,惜戰(zhàn)!聊就所存者,推為升堂第三人。
《東館詩見》
司空表圣品高,五律新雋閑澹,雖刻劃而無跡,七絕有遠(yuǎn)致。觀《二十四品》知其功力所到。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元、白,而更落一塵;顯露詞華,尤為縟累。其縱橫議論,蘊藉變衰,已啟宋元末派?!?a target='_blank'>詩品》四言,特為研妙,古峭不及齊、梁詞賦,而艷采過之,
《詩學(xué)淵源》
(司空圖)詩效長慶、平淡不尚雕琢;絕句典雅清麗,有大歷風(fēng)。自此而后至于五代、宋初,皆尚西昆一體矣。
共 20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