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惲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張。襄陽人。六歲出家。為潤師弟子。潤命受教于哲法師。哲于襄陽。固僧望。自有傳。初誦法華。日五紙。亦粗通大義。既而依吉藏法師于京邑。聽才兩遍。命之覆述。拔問曰。一乘為云。遂分為三。亦可一乘為雨。分為三否。眾莫敢對。藏曰此問良善。竟以大法囑累。于是還鄉(xiāng)里。會群盜擾攘。晝伏夜逃。靡遑寧處。賊平。住耆阇寺。講不輟。歲必五遍。門人法長。見住梵云寺。領(lǐng)徒承業(yè)。 貞觀十四年九月十七日。信士張英邀于其家宿集。豎義開題?;騿柦裎羧恢?。拔未及對。即告棱法師曰。智拔茲與鄉(xiāng)里大德檀越等相別矣。遂遷化。而顏貌如生。趺坐堅正。玄素合境嘆惋。州牧蔣邸躬臨燒香。贈帛百疋。墓所設(shè)齋。壽六十六。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四 義解篇十
釋智拔。
姓張。
襄陽人。
幼年清悟雅好道法。
六歲出家。
初為閏師弟子。
閏顧有濟器。
乃攜付哲法師。
哲亦襄川僧望。
具之別傳。
初誦法華。
日通五紙。
經(jīng)中理路略有規(guī)度。
惟曰。
斯經(jīng)諸佛出世之大意也。
一人一道非弘不通。
誓畢依持開悟蒙俗。
周聽乃洽。
承帝京上德吉藏法師四海標(biāo)領(lǐng)三乘明匠。
尋詣奉旨欣擊素心。
首尾兩遍命令覆述。
英俊鼓言無非亂轍。
藏親臨坐。
拔問眾曰。
一乘為兩。
遂分為三。
亦可一乘為兩。
分為三兩。
眾無敢答。
藏曰。
拔公此問深得旨矣乃囑累。
大法必在機緣。
于是還襄。
會賊徒擾攘無由講悟。
晝藏夜伏私蘊文義。
后值清平住耆阇寺。
恒在常濟。
講法華經(jīng)年別五遍。
門人法長后生穎萃。
見住梵云領(lǐng)徒承業(yè)。
貞觀十四年九月十七日。
于清信士張英家。
宿集豎義開法華題。
或問今昔開覆三一之旨者。
答對如風(fēng)響。
解悟啟時心。
便告棱法師曰。
智拔答畢須彌來難。
盡皆神俊。
詣八方鄉(xiāng)里大德檀越等相別。
時不測其言也。
遂即潛然。
迫而察之。
已遷化矣。
合境玄素嗟惋驚慟。
顏狀如生。
加坐堅正蔣王躬臨燒香供養(yǎng)。
贈物百馀段。
墓所設(shè)五千僧齋。
春秋六十八矣。
僧慧棱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76—640 【介紹】: 隋唐時僧。西隆人,俗姓申屠。八歲于襄陽檀溪寺出家,十六歲至荊州茅山,從師三年。隋末歸襄陽,尋又入蜀。吐言質(zhì)樸,談理入微,時號為得意棱。曾坐事下成都獄,得釋東歸安州。后住襄州紫金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西隆之申屠氏子也。
父既喪而生。
繄母鞠育三歲。
即知有佛法。
而愿聽焉。
母憐之。
??游襄陽。
時潤法師方開三論。
一造座隅。
深有領(lǐng)寤。
八歲喪母。
遂依檀溪寺誕律師出家。
年十六能以經(jīng)之大意奇理。
往問于荊州茅山明法師。
房中曲教不有有者迄三年。
而深會其旨。
復(fù)從安州皓師。
入蜀而覆述之際。
尤得皓意。
人因謂之得意棱。
及皓以誣罔下成都縣獄。
棱亦在囚。
眾請講三論講才五偏。
而詔釋無所問。
會安州饑。
耀貴如珠。
棱日丐以濟。
皓而弘演不稍倦。
皓疾棱代之無難色。
時席端俊秀三十馀人。
皆以其所說涅槃悉違皓義。
及皓疾愈。
白請定之。
于是皓召棱前敘輒云。
是是由爾靡伏。
皓將終握棱手曰。
勿貪利養(yǎng)。
勿憚劬勞。
戰(zhàn)戰(zhàn)兢兢。
如履刀劍。
乃可以傳燈續(xù)佛慧命也。
先是棱夢失目。
又人持放光寶鏡來。
印其身至是果驗。
未幾歸襄州紫金寺五年。
弘論。
貞觀八年。
弘涅槃大品惟度等經(jīng)于須彌寺。
十二年三月。
夢所住寺。
群鳥飛散。
因散眾。
十四年正月。
感通寺昶法師夢閻王謂曰。
吾茲請棱公講三論。
拔公講法華矣。
棱聞之喜曰。
吾發(fā)愿常處地獄教化。
茍果斯愿奚憾。
九月州。
蔣王見其弱。
送韶州鐘乳粉令服。
其夜夢衣冠者戒曰。
勿服。
閻王莊嚴(yán)道場。
竟大有乳藥。
十月十五日。
忽告弟子以吾五藏已崩。
而無痛苦。
四更起坐告寺主。
寶度曰。
吾觀小年時事。
皎如目前。
俄聞外有大聲曰。
法師早起燒香使人到矣。
度問使人為誰。
答曰閻王使也。
小食時。
棱斂容卒。
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也。
壽六十五。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四 義解篇十
釋慧棱。
姓申屠氏。
西隆人。
胎中父亡。
惟母鞠育。
三藏懁慧。
思愿聞法。
母氏憐其孤苦。
相從來聽襄陽閏法師三論。
文義之間深有領(lǐng)覽。
年至八歲其母又終。
無師自發(fā)。
獨詣邑西檀溪寺誕律師而出家。
十六乃往荊州茅山明法師下。
依位伏聽。
問經(jīng)大意深有奇理。
召入房中。
三年曲教惟陳不有有也棱于此義深會其旨。
隋末還襄。
又逐安州皓師入蜀凡有法輪皆令覆述。
吐言質(zhì)樸談理入微。
時人同號得意棱也。
及皓下獄。
棱亦同繩。
身被桎梏于成都縣。
一獄囚徒請講三論。
周于五遍。
敕遂釋放。
便逐皓還。
既達(dá)安州糧粒勇貴。
旦往隨州巡里告索。
暮達(dá)皓所如常采聽。
往還三百深有足功。
然其報力雄猛。
生無一患。
門學(xué)所推。
及皓力微四大退貶。
令代講涅槃。
咸怪其言謂違皓義。
時席端俊異者三十馀人。
將往副水百有馀日。
惟講三論。
后皓患愈還返安州。
常于皓房敘經(jīng)大意。
外有側(cè)聽皆為漫語白皓曰。
棱于初章全若不解。
明日上講。
請為定之。
及時告曰。
欲定初章者出來。
時問侶蓋眾者二十五人。
一一誦呈。
皆云不是。
棱最后述句。
句雖異皆云得意。
由是靡伏莫敢輕者。
皓之將終告曰。
棱公來。
吾今付囑最后續(xù)種。
自吾講來惟汝一人得經(jīng)旨趣。
乃握棱手曰。
夫講說者應(yīng)如履劍。
不貪利養(yǎng)不憚劬勞。
欲得燈傳多于山寺。
讀經(jīng)法事并為物軌。
如為一人眾多亦然。
如此可名報佛恩也。
又曰。
共公同涉苦辛。
年載不少。
惟以無相為本。
然后言矣。
語已而終。
初未囑前。
棱夢神人失兩眼。
又見一人著青衣執(zhí)寶鏡放光來印。
棱心既受訣已。
百日懷戀。
后還襄州紫金寺。
講論五年。
眾有三百。
貞觀八年又還須彌。
講涅槃大品惟度等經(jīng)。
至十二年三月。
夢鷹入寺群鳥飛去。
因即散眾。
及司功搜訪。
一無所獲蔣王臨襄。
佛法昌顯。
請于梵云相續(xù)齋講。
道俗翕習(xí)又復(fù)騰涌。
至十四年正月半。
有感通寺昶法師。
曰夢見閻王請棱公講三論。
拔公講法華如何。
棱曰。
善哉。
慧棱發(fā)愿。
常處地獄教化眾生講大乘經(jīng)。
既有此徵。
斯愿畢矣。
至九月末。
蔣王見棱氣弱。
送韶州乳二兩。
逼令服之。
其夕夢見一衣冠者曰。
勿服此乳。
閻羅王莊嚴(yán)道場已竟大有乳藥。
至十月半黃昏時。
遂覺不悆。
告弟子曰。
吾五藏已崩無有痛所。
四更起坐告寺主寶度曰。
憶年八歲往龍泉寺借觀音。
未至耆阇已講三遍皎如目前。
言未訖。
外有大聲告曰。
法師早起燒香。
使人即到。
度曰何人。
答曰。
閻羅王使迎。
棱即起燒香洗浴懺悔禮佛訖。
還房中與度別。
食粥未了。
便取一生私記焚之曰。
此私記于他讀之。
不得其致矣。
至小食時異香忽來。
棱斂容便卒。
即十四年十月十六日也。
春秋六十有五。
合境僧眾七日七夜法集功德。
蔣王贈絹五十疋。
送于鳳林山。
玄素同集五千馀人。
開講設(shè)齋。
終日方退云。
杜嗣先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河南偃師人。
太宗時,為蔣王李惲僚佐,官至禮部侍郎。
撰類書《兔園策府》三十卷,仿應(yīng)科目策,自設(shè)問對,引經(jīng)史為訓(xùn)注。
唐五代時流傳甚廣,宋以后失傳,清末于敦煌遺書中發(fā)現(xiàn)殘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768 【介紹】: 唐宗室后裔。幼有令譽,善五言詩。玄宗開元中,歷侍御史、庫部員外郎。天寶初,出為齊州司馬。十三載,安祿山奏為范陽司馬。祿山反,自拔歸,授右司郎中。歷工部侍郎、太子右庶子。肅宗乾元元年,以黃門侍郎充劍南節(jié)度采訪使。代宗廣德元年,使吐蕃,被留二年方遣歸。除禮部尚書,尋改太子賓客。大歷初,居江陵,與杜甫唱和。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68? 唐太宗子蔣王惲之曾孫,有令譽。
玄宗開元末為駕部員外郎。
天寶十三載(754),安祿山奏為范陽司馬,祿山反,自拔歸西京,授右司郎中,歷官工部侍郎、太子右庶子、左散騎常侍。
肅宗至德三載(758),以黃門侍郎充劍南節(jié)度采訪使。
代宗廣德二年(764),兼御史大夫使吐蕃,被留2年始得歸。
除禮部尚書,尋改太子賓客。
新、舊《唐書》有傳。
與杜甫友善,卒后杜有詩哭之。
史稱之芳“頗善五言,宗室推之”(《舊唐書》卷七六)。
全唐詩》錄其與杜甫等聯(lián)句1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唐宗室,出蔣王房。
宗正主簿李嶷之子。
歷官譙縣尉、清漳令,遷尚書郎。
代宗大歷間在越州,與嚴(yán)維、鮑防等30余人聯(lián)句,后編為《大歷年浙東聯(lián)唱集》。
事跡見《新唐書·宗室世系表下》、《全唐文》卷四三五。
會稽掇英總集》卷一四收其聯(lián)句詩,《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五
聿。元宗朝官清漳令。遷尚書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