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憕

相關(guān)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66—748 【介紹】: 唐僧。江都人,俗姓郭。工翰墨。少誓齒空門,志不可奪。依太原寺東塔,體解律文,絕其所疑,時賢推服,有聲京師。尋歸居揚州龍興寺,食不求飽,居不易坐。朝士途經(jīng)者,以不踐其門閾為大羞。復(fù)召至長安,房琯、崔渙等皆爭與之交。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生江都之郭氏。
稍具知識。
即念出家。
父母雖愛。
不能奪也。
既從瑤臺成律師受具戒。
旋于太原東塔寺究律藏。
言入希微。
理參玄要。
識者推伏焉。
眾請任以綱領(lǐng)職。
乃默然東歸。
率誦金剛般若經(jīng)如意輪心咒。
化鄉(xiāng)里。
諸所設(shè)施。
莫克盡述。
大略皆以隆顯教門。
敷弘法席而已。
且維揚東南之沖要。
朝廷土大夫。
所從來往。
必脩刺門下。
然尤以得見為??。
以不得見為大辱。
故黃門侍郎盧藏用退而嘆曰。
宇宙之內(nèi)。
信有高人。
若太子少保陸象先。
兵部尚書畢構(gòu)。
少府監(jiān)陸馀慶。
吏部郎中嚴挺之。
河南尹崔希逸。
太尉房琯中書侍郎平章事崔渙。
禮部侍郎李憕。
著作郎綦母潛。
名士王昌齡。
僉所贍奉。
愿同灑掃。
天寶七載。
十月十四日。
晨興盥漱。
就胡床跏趺。
默睹西方。
既曛而滅于龍興寺之別院。
春秋八十三。
夏六十二。
緇素弟子北距泗沂。
南踰領(lǐng)徼。
望哭者千族。
送葬者萬人其得法上首。
曰會稽曇一福建懷一等。
樹塔于城西蜀岡之原。
吏部員外郎趙郡李華。
撰文勒碑。
大理司直張從申書。
趙郡李陽冰篆額。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法慎。
姓郭氏。
江都人也。
孩抱之歲誓齒空門。
親愛所鐘志不可奪。
從遙臺成律師受具戒。
依太原寺東塔體解律文絕其所疑。
時賢推服。
或一言曲分于象表。
精理自得于環(huán)中。
聲振京師如晞愛日。
諸寺眾請綱領(lǐng)。
乃默然而東歸。
既還揚都俯允郡愿恒誦金剛般若經(jīng)如意輪。
般若佛心我得此心。
眾生亦得。
如意勝愿我如此愿。
眾生亦如。
謂天臺止觀包一切經(jīng)義。
東山法門是一切佛乘。
色空兩亡定慧雙照。
不可得而稱也。
慎暑不攝齊。
食不求飽。
居不易坐。
四方舍施歸于大眾。
一身有無均于最下。
朝廷之士銜命往還。
路出維揚終歲百數(shù)。
不踐門閾以為大羞。
仰承一盻如洗饑渴。
慎與人子言依于孝。
與人臣言依于忠。
與人上言依于仁。
與人下言依于禮。
佛教儒行合而為一。
學(xué)者流誤。
故親校經(jīng)論延來者聽受。
故大起僧坊將警群迷。
故廣圖菩薩因地。
善護諸命。
故曲濟眾生壽量。
以文字度人。
故工于翰墨。
以法皆佛法。
故兼采儒流以我慢為防。
故自負衣缽。
以規(guī)規(guī)為任故綱正緇林。
以發(fā)揮道宗。
故上行恭禮。
以感慕遺跡。
故不遠他邦。
以龍象參議。
故再至京國。
以軌度端明。
故研精律部歟。
黃門侍郎盧藏用才高名重罕于推挹。
一見于慎慕味循環(huán)不能離坐。
退而嘆曰。
宇宙之內(nèi)信有高人。
黃門于院中置以經(jīng)藏嚴以香燈。
天地無疆像法常在。
太子少保陸象先兵部尚書畢構(gòu)少府監(jiān)陸馀慶吏部侍郎嚴挺之河南尹崔希逸太尉房琯中書侍郎平章事崔渙禮部尚書李憕辭人王昌齡著作郎綦母潛僉所瞻奉愿同灑掃。
感動朝宰如此。
以天寶七載十月十四日。
晨興盥漱就胡床加趺。
心奉西方既嚑而滅于龍興寺別院。
春秋八十三。
夏六十二。
緇素弟子北距泗沂南踰嶺徼。
望哭者千族。
會葬者萬人。
其上首曰會稽曇一閩僧懷一南康崇睿晉陵義宣錢塘譚山寺惠鸞洛京法瑜崇元鶴林寺法勵法海維揚惠凝明幽靈祐靈一等。
罔不成樂說辯才入法華三昧。
眾所知識物之依怙。
天上甘露正味調(diào)柔。
人中象王利根成熟。
音樂樹下長流?;壑?。
雪山峰頂仰見清涼之月。
金剛決定煩惱無馀優(yōu)曇開敷香潔盈滿。
法施之恩郡居之感。
哀奉色身經(jīng)始靈塔于蕪城西蜀岡之原。
像教也幽公自幼及衰恒所親侍。
后請吏部員外郎趙郡李華為碑紀述。
大歷八年癸丑十二月也。
大理司直張從申書趙郡李陽冰題額其塔。
亦幽公經(jīng)度建塔之地。
廣袤如素高卑得中。
周臨四衢平視千里。
門人環(huán)蒔列柏薦以名香。
其塔屬會昌中例皆毀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68—752 【介紹】: 唐僧。潤州延陵人,字道清。俗姓馬,人稱馬祖,或稱馬素。武周如意年間出家江寧長壽寺,晚年居潤州幽棲寺。伏形苦節(jié),無喜無怒,時人目為嬰兒行菩薩。揚州與京口道俗爭迎致之。文宗大和時追謚大律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字道清。
潤之延陵馬氏子也。
如意中。
以制恩得度。
隸名江寧長壽寺既進具。
操行愈益奮厲。
晚年入事威禪師于青山之幽禪寺。
遂蒙印莂。
自是劬躬苦志。
交養(yǎng)恬和。
外不為寒暑饑渴所變。
內(nèi)不為冤親榮辱所移。
識者以為行嬰兒行。
世因號之嬰兒行菩薩焉。
開元中。
京口牧韋銑遣沙門僧汪。
迎居鶴林寺素每衲衣坐床上。
雖見貴顯。
略不為動而瞻禮。
者充塞。
嘗躬赴一屠家請。
眾駭異。
素曰佛性是同。
無生豈別。
茍可度者。
吾即度之天寶初。
將應(yīng)吳越命。
揚州沙門希玄夜半竊之。
以往江北。
濤波淼然。
月黑難濟。
持舟待風。
俄有白光。
引棹登岸。
乃滅傾城迎謁。
津所車馬繁擁。
不避涂潦。
捐金擲幣。
施予山積。
素一不介意。
悉以為悲田之費。
李憕以禮部尚書牧揚尤加禮。
敬。
已而京口移牒邀還二郡道俗紛諍莫決。
其德之感物類如此。
天寶十一載。
十一月十一日。
中夜趺坐而化。
壽八十五。
以其月二十一日。
奉全身塔于黃鶴山西。
所居之地方伯邑宰。
率哀悼。
執(zhí)心喪之禮者。
袂相屬嗣法弟子法鑒法欽別有傳。
菩薩戒弟子。
吏部尚書齊潮廣州都督梁卿潤州刺史徐嶠京兆韋昭理給事中韓賞御史中丞李丹禮部尚書崔令欽大和間。
追謚大津禪師塔號大寶杭。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玄素。
字道清。
俗姓馬氏。
潤州延陵人也。
生有異度幼而深仁。
乳育安靜髫齔希尚求歸釋門。
父母從之出依凈域。
以如意年中始奉制度。
隸名于江寧長壽寺。
進具已后戒光騰燭定水澄漣。
思入玄微行逾人表。
既解色空常慕宗匠。
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棲寺。
因事威禪師。
躬歷彌載撞鐘大鳴。
威誨以勝法。
得其不刊之旨。
從是伏形苦節(jié)交養(yǎng)恬和。
敗納襯身寒暑不易。
貴賤怨親曾無喜慍。
時目之為嬰兒行菩薩。
道業(yè)既高人希瞻禮。
開元年中僧汪密請至京口。
郡牧韋銑屈居鶴林。
四部歸誠充塞寺宇。
素納衣空床未嘗出戶王侯稽首。
不為動搖。
顧世名利猶如幻焉。
忽于一日有屠者來禮謁。
自生感悟懺悔先罪。
求請素明中應(yīng)供。
乃欣然受之降詣其舍。
士庶驚駭咸稱異哉。
素曰。
佛性是同無生豈別。
但可度者吾其度之。
何異之有。
天寶之初吳越瞻仰如想下生。
楊州僧希玄請至江北。
竊而宵遁。
黑月難濟。
江波淼然。
持舟擬風。
俄頃有白光一道。
引棹直渡通波獲全。
楚人相慶佛日再耀。
傾州奔赴會于津所。
人物拒道間無立位。
解衣投施積若山丘。
略不干其懷抱。
令悉充悲田之費禮部尚書李憕為楊州牧。
齋心虔虔二時瞻近。
未幾而京口道俗思渴法音。
仍移牒渡江再請還郡。
二處紛諍莫決所從。
李時謂人曰。
本期奉道反成愛憎。
因任從所請卻歸南郡。
其感物慕德罕有與倫。
以天寶十一載十一月十一日中夜無疾而化。
春秋八十有五。
哀感人倫慟徹城市。
以其月二十一日奉全身建塔于黃鶴山西所住之地。
方伯邑宰盡執(zhí)喪師之禮。
率眾申哀江湖震響。
素往于寺內(nèi)坐禪之所。
高松偃覆如蓋。
及移他樹還互如前。
又當舍壽之夕。
房前雙桐無故自枯。
識者以為雙林之變。
但真乘妙理絕相難思。
嘉瑞靈祥應(yīng)感必有。
經(jīng)云。
隨緣赴感即其事也。
有門弟子法鑒及吳中法欽。
此二大士重光道原僉具別傳。
受菩薩戒弟子吏部侍郎齊浣廣州都督粱卿潤州刺史徐嶠京兆韋昭理給事中韓賞御史中丞李丹禮部崔令欽 并道流人望咸款師資。
亦嘗問道于徑山。
猶樂正子春于夫子。
洗心瞻仰天漢彌高。
水鑒明心悟深者眾矣。
洎太和中。
遠慕遺風高其令德。
追謚大律禪師。
太和大寶杭之塔。
后人多以俗氏召之曰馬祖。
或以姓名兼稱曰馬素是也。
系曰。
彌天以出家子咸姓釋氏。
懸合后到阿含經(jīng)。
可不務(wù)乎。
素師以俗姓呼之。
必有由矣。
噫繁盛法嗣猶不能遏此訛稱。
則知素師名翼一飛四海仰止。
故登俗域今警將來。
宜正名也。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字道清。姓馬。潤州延陵人。生有異度。求歸釋門。父母從之。出依凈域。以如意年中。始奉制度。??名于江寧長壽寺進具。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棲寺。因事威禪師。伏形苦節(jié)。寒暑不易。貴賤怨親。曾無喜慍。時目之為嬰兒。行菩薩道王侯稽首。不為動搖。顧世名利。猶如幻焉。忽一日。有屠者來禮謁。自生感悟。懺悔先罪。求請素明中應(yīng)供。乃欣然受之。降詣其舍。士庶驚駭稱異。素曰。佛性是同。無生豈別。但可度者。吾其度之。何異之有。天寶之初。吳越瞻仰。如想下生。楊州僧希玄。請至江北。竊而宵遁。黑月難濟。江波淼然。持舟擬風。俄頃有白光一道。引棹直渡。通波獲全。楚人相慶。佛日再輝。傾州奔赴。會于津所。人物拒道。間無立位。解衣投施。積若山丘。略不干其懷抱。令悉充悲田之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9—823后 【介紹】: 唐太原文水人。
李憕子。
父遇害時,年八歲,為叛軍所俘,轉(zhuǎn)徙流離。
代宗時授河南府參軍,轉(zhuǎn)司農(nóng)寺主簿。
以父死禍難,無心祿仕,不食酒肉,不婚娶,住洛陽惠林寺從僧齋戒,偃仰穴中。
穆宗長慶三年,李德裕上表薦之,穆宗詔賜。
源陳疾甚年高,辭不受。
卒于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萊州人。
蔣沇弟。
擢明經(jīng)第。
調(diào)鞏縣丞。
東都留守李憕賢之,表為判官。
安祿山亂起,與同死難。
追謚忠。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一作圓澤。唐僧。住洛陽慧林寺。性疏簡,通音律。好聚財,時謂之空門猗頓。代宗大歷末,與諫議李源為忘形友。世多傳其轉(zhuǎn)生故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洛陽慧林寺僧。性疏簡,通音律,好聚財,時謂之空門猗頓。代宗大歷末,與諫議李源為忘形之友。二人相約游青城、峨眉。行至南浦而卒?!?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二〇有傳。《太平廣記》卷三八七引《甘澤謠》存詩2首,傳為其轉(zhuǎn)生之牧童所唱。《全唐詩外編》收之。
全唐詩續(xù)補遺
洛陽惠林寺僧,梵學(xué)之外,音律貫通,與諫議大夫李源為忘年友,亡于杭州天竺寺。○東坡詩及他本作圓澤。東坡挽文長老詩云:「向欲錢塘訪圓澤,葛洪川畔待秋深?!?/blockquote>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性簡率。
禪講之暇。
仍治產(chǎn)業(yè)。
頗致田園之利。
居洛陽之慧林寺。
號空門猗頓。
尤與李源善。
源父憕
天寶間留守。
以節(jié)死安祿山亂。
故源因誓。
不婚娶仕宦。
悉捐產(chǎn)業(yè)。
入慧林常住。
而日隨僧飲食。
以見己志。
嘗欲偕觀游蜀。
歷攬岷峨王壘青城之勝。
而議所由道。
久不決。
蓋觀欲自長安斜谷。
源欲自荊門三峽也。
既而卒從源議。
舟泊南浦。
見婦人錦襠負罌而汲者。
觀泣曰。
予始議不欲由此。
今奈何。
源問之曰。
婦人王氏。
孕三年矣。
然猶未娩。
特以予死期尚賒耳。
死此生彼。
固無恨。
請辭。
后十二年中秋之夕。
當相見于錢塘天竺寺外。
源治觀喪畢。
又候王氏求見所生子。
子一笑。
由以知緣之所在。
誠未易免也。
久之源如觀約。
至錢塘。
聞牧童有歌竹枝之詞于葛洪井畔者。
趨拜之曰。
觀公健否。
牧童曰。
李君真信士。
勤遠來。
宜得晤語。
君茲俗緣未益。
慎勿近。
益務(wù)進脩。
以遂合并。
則幸甚。
徐扣角歌而去。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圓澤。居慧林。與洛京守李源為友。約往蜀峨嵋禮普賢大士。師欲行斜谷道。源欲溯峽。師不可。源強之。乃行。舟次南浦。見婦人錦襠負罌汲水。師見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見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兒時。愿公臨門。我以一笑為信。十二年后。錢塘天竺寺外當與公相見。言訖而化。婦既乳兒。源往視之。果笑。尋即回舟。如期至天竺。當中秋月下。聞葛洪井畔有牧兒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用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源知是師。乃趨前曰。澤公健否。兒曰。李公真信士也。我與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尋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唐。遂去。莫知所之。 贊曰。 京洛有約  峨嵋是行  機先一語  洞達三生 汲罌事異  扣角詩清  永懷陳跡  山空月明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釋圓觀。
不知何許人也。
居于洛宅。
率性疏簡或勤梵學(xué)。
而好治生獲田園之利。
時謂之空門猗頓也。
此外施為絕異。
且通音律。
大歷末與李源為忘形之友源父憕居守。
天寶末陷于賊中。
遂將家業(yè)舍入洛城北慧林寺。
之別墅也。
以為公用無盡財也。
但日給一器。
隨僧眾飲食而已。
如此三年。
源好服食。
忽約觀游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藥。
觀欲游長安由斜谷路。
李欲自荊入峽。
爭此二途。
半年未決。
李曰。
吾已不事王侯。
行不愿歷兩京道矣。
觀曰。
行無固必請從子命。
遂自荊上峽行次南浦。
泊舟見數(shù)婦女絳達錦珰負罌而汲。
觀俛首而泣曰。
某不欲經(jīng)此者恐見此婦人也。
李曰。
自上峽來此徒不少。
奚獨泣為觀曰。
其孕婦王氏者是某托身之所也。
已逾三載尚未解?。
唯以吾未來故。
今既見矣。
命有所歸。
釋氏所謂循環(huán)者也。
請君用符咒遣其速生。
且少留行舟葬吾山谷。
其家浴兒時亦望君訪臨。
若相顧一笑。
是識認君也。
后十二。
年當中秋月夜。
專于錢塘天竺寺外。
乃是與君相見之期也。
李追悔此之一行致觀到此哀慟殆絕。
召孕婦告以其事。
婦人喜躍還。
頃之親族畢集。
以枯魚濁酒饋于水濱。
李往授符水。
觀具其沐浴新其衣裝。
觀其死矣孕婦生焉。
李三日往看新兒。
襁抱就明果致一笑。
李泣具告王氏。
王氏厚葬觀。
明日李回棹歸慧林寺。
詢問弟子方知已理命矣李常念杭州之約。
至期到天竺山寺。
其夜桂魄皎然。
忽聞葛洪井畔有牧童歌竹枝者。
乘??劢?。
雙髻短衣。
徐至寺前。
乃觀也。
李趨拜曰。
觀公健否。
曰李公真信士。
我與君殊途。
慎勿相近。
君俗緣未盡但且勤修。
不墮即遂相見。
李無由序語。
望之潸然。
觀又歌竹枝。
杳裊前去。
詞切調(diào)高莫知所謂。
嘆曰。
真得道之僧也。
咫尺懸隔圣凡路殊。
諒有之乎初源忿父遇害賊庭。
時方八歲為群賊所虜。
流浪南北展轉(zhuǎn)人家。
凡六七年歸于近親。
代宗聞之授河府掾。
源遂絕酒肉不婚娶。
不役童仆。
常依慧林寺寓一室。
隨僧齋食。
先命穴其野以備終制。
時時往眠其間。
至于榮辱是非一皆均等也。
時相國李公德裕表薦之。
遂授諫議大夫。
于時源已年八十馀矣。
抗表不起。
二年而卒。
長慶二年也。
系曰。
圓觀未死。
先寄胎者。
聞必不信何耶。
違諸圣教也。
嘗聞閩尼多許。
族姓家婦女為兒。
云便來也。
及終有以朱題髀。
當日有家生子。
身有赤文便來二字焉。
此類亦多。
莊子所謂曲士不可與語道者。
束于教也。
其或竺乾異計有教未來。
佛或別會曾談。
見有我宗自許。
若然者未可定執(zhí)已行之教矣。
其如觀也果證高深。
同智論中多種不思議也。
心思言議千里難追矣。
神僧傳·卷第八
釋圓觀。不知何許人。居于洛。率性疏簡。時與李源為忘形之友。同止慧林寺但日給一器。隨眾僧飲食而已。如此三年。一日源忽約觀游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藥。觀欲游長安由斜谷路。李欲自荊入峽。爭此二途。半年未決。李曰。吾已不事王侯。行不愿歷兩京道矣。觀曰。行無固必請從子命。遂自荊上峽。行次南浦泊舟。見數(shù)婦女條達錦襠負罌而汲觀俛首而泣曰。某不欲經(jīng)此者。恐見此婦人也。李問其故。觀曰。其孕婦王氏者。是某托身之所也。已逾三戴尚未解?。唯以吾未來故。今既見矣。命有所歸。釋氏所謂循還者也。請君用符咒遣其速生。且少留行舟葬吾山谷。其家浴兒時亦望君訪臨。若相顧一笑是識君也。后十二年當中秋月夜。專于錢唐天竺寺外。乃是與君相見之期也。李追悔此一行。召孕婦告以其事。婦人喜躍還。頃之李往授符水。觀沐浴而化。婦生一子焉。李三日往看。新兒果致一笑。明日李回棹歸慧林寺。詢問弟子方知已理命矣。李常念杭州之約。至期到天竺寺。其夜月明忽聞葛洪井耕有牧童歌竹枝者。乘牛扣角。雙髻短衣。徐至寺前乃觀也。李趨拜曰。觀公健否。曰李公真信士。我與君殊途。慎勿相近。君俗緣未盡但且勤修。不墮即遂相見。李無由序語。望之潸然。觀又歌竹枝前去。詞切調(diào)高。不知所終。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居于洛宅。
率性疏簡。
或勤梵學(xué)。
而好治生。
獲田園之利。
時謂之空門猗頓。
此外施為絕異。
且通音律。
大歷末。
與李源為忘形之友。
源父憕居守。
天寶末陷于賊中。
遂將家業(yè)。
舍入洛城北慧林寺。
但日給一器。
隨僧眾飲食而已。
如此三年。
忽約觀游蜀。
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藥。
觀欲游長安。
由斜谷路。
李欲自荊入峽。
爭此二途。
半年未決。
李曰。
吾已不事王侯。
不愿歷兩京道。
觀曰。
行無固必。
請從子命。
遂自荊上峽。
行次南浦泊舟。
見數(shù)婦女。
絳達錦襠。
負罌而汲。
觀俛首而泣曰。
某不欲經(jīng)此者。
恐見此婦人也。
李曰。
自上峽來。
此徒不少。
奚獨泣為。
觀曰。
其孕婦王氏者。
是某托身之所也。
已逾三載。
尚未解?。
唯以吾未來故。
今既見矣。
命有所歸。
觀死。
孕婦生焉。
李三日往看新兒。
襁抱就明。
果致一笑李泣。
具告王氏。
王氏厚葬觀。
李常念杭州之約。
至期到天竺山寺。
其夜桂魄皎然。
忽聞葛洪井畔。
有牧童歌竹枝者。
乘??劢?。
雙髻短衣。
徐至寺前。
乃觀也。
李趨拜曰。
觀公健否。
曰李公真信士。
我與君殊途。
慎勿相近。
君俗緣未盡。
但且勤修不墮。
即遂相見。
李無由序語。
望之潸然。
觀又歌竹枝。
杳裊前去。
詞切調(diào)高。
莫知所謂嘆曰。
真得道之僧也。
咫尺懸隔。
圣凡路殊。
源遂絕酒肉。
不婚娶。
不役童仆。
常依慧林寺。
寓一室隨僧齋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太原文水人,字后己。
李憕孫。
敬宗寶歷初,遷右拾遺。
淮南節(jié)度使王播獻錢十萬求領(lǐng)鹽鐵,景讓極論不可。
歷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商、華、虢三州刺史,封酒泉縣男。
宣宗大中中,進御史大夫,拜西川節(jié)度使,以太子少保分司東都。
事母孝。
性好獎掖寒士。
卒年七十二,謚孝。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89?—860? 字后己,太原文水(今山西文水)人。憲宗元和中進士及第,釋褐授校書郎。敬宗初為右拾遺。時王播進錢求領(lǐng)鹽鐵,景讓亟論不可,遂知名。累遷商州刺史。文宗開成二年(837)入為中書舍人,后出為華、虢二州刺史,再入為禮部侍郎、知貢舉。武宗會昌中,歷右散騎常侍、浙西觀察使。宣宗時,入為尚書左丞,累官吏部尚書、御史大夫。出為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大中十三年(859)以太子少保分司東都。72歲卒,謚曰孝。景讓有大志,正色立朝,言無避忌,為史家所稱。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首、斷句1聯(lián)。
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三
景讓字后巳。贈太尉憕孫。寶歷初為右拾遺。沈傅師觀察江西。表以自副。歷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商華虢三州剌史。自右散騎常侍出為浙西觀察使。入為尚書左丞。拜天平節(jié)度使。徙山南東道。封酒泉縣男。大中中進御史大夫。拜西川節(jié)度使。病丐致仕。以太子少保分司東都。卒年七十二。贈太子太保。謚曰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855 【介紹】: 唐太原文水人,字中虔。
李憕曾孫。
穆宗長慶三年進士。
文宗大和中,歷金部員外郎、祠戶二部郎中、諫議大夫。
開成五年,官長安令。
武宗會昌末,坐事貶臺州司馬。
宣宗大中初,遷明州刺史。
四年,轉(zhuǎn)歙州刺史。
工詩。
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55? 字中虔,郡望隴西(今甘肅臨洮),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穆宗長慶三年(823)登進士第。文宗大和中為金部員外郎,歷戶部、度支二郎中,遷諫議大夫。開成五年(840)官長安令。武宗會昌末(846)坐事貶臺州司馬。宣宗大中初遷明州刺史。四年(850)轉(zhuǎn)歙州刺史。事跡散見《舊五代史》卷五八《李琪傳》、《唐詩紀事》卷五八、《寶慶四明志》卷一、《嘉定赤城志》卷一〇、《新安志》卷九、《唐才子傳》卷七等。其詩“才力周備,興比之間,獨與前輩相近?!?顧陶《唐詩類選后序》)《全唐詩》存詩8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2首。
唐詩匯評
李敬方(?-855?),字中虔,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郡望隴西(今屬甘肅),長慶三年(823),登進士第。大和三年,為楚州營田判官。開成中,為長安令。累官金、戶二部員外郎、戶部郎中、諫議大夫。會昌末,因事貶臺州長史。大中初,歷明、歙二州刺史,卒。有《李敬方詩》一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八首。
全唐詩補逸
李敬方字中虔,長慶三年鄭冠榜進士。補詩一首。
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九
敬方字仲虔。隴西人。大中朝官歙州刺史。

作品評論

顧陶《唐詩類選序》
李歙州敬方,才力周備,興比之間,獨與前輩相近,家集三百首,簡擇律韻八篇而已。雖前后復(fù)絕,或畏多言,時典刑具存,作敢避棄。
優(yōu)古堂詩話
唐李敬方《歡醉》詩云:“不向花前醉,花應(yīng)解笑人……若非杯里酒,何以寄天真?!倍抛用澜^句云:“二月已破三月來,漸老逢春能兒回?莫悲身外無窮事,且進生前有限杯?!倍婋m相沿,而杜則尤工者也。世所傳“相逢不飲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之句,蓋出于敬方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19—987 【介紹】: 名或作義寂。宋僧。溫州永嘉人,字常照,俗姓胡。幼年出家,初入開元伽藍,后往天臺山研尋止觀。時天臺宗智者大師教跡,經(jīng)安史之亂、會昌法難,焚毀殆盡。寂囑人從日本國購取教典。由是博聞多識,遂于佛隴道場、國清寺相繼講經(jīng)。許王錢氏在浙時累請開演,賜號凈光大師并紫方袍。后興螺溪道場,四方僧侶云集學(xué)法。天臺智者一脈,六代傳法湛然之后,二百余歲,賴其中興,后人尊為天臺宗十五祖。有《止觀義例》、《法華十妙不二門科節(jié)》等。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字常照。
姓胡氏。
溫之永嘉人。
方在娠。
母頓厭葷血。
及娩。
蒙紫胞。
墮蓐不呱泣。
成童竟辭俗。
為開元寺息慈師授法華經(jīng)期月能暗誦。
耆宿嘆美之。
既登具戒。
復(fù)往讀南山律于會稽。
乃造天臺。
研究止觀。
先是智者遺文。
遠則安史兵殘。
近則會昌焚毀。
零編斷簡。
教跡幾熄。
寂嘗于金華古藏中。
得凈名疏因復(fù)有意于鳩集。
以全其舊。
時通玄韶公以禪學(xué)為兩浙忠懿王錢氏俶師。
一日偶閱永嘉真覺集。
有曰。
同居四住。
此處為齊。
忠懿問。
此何等語。
韶答以為教家語。
吾禪者不知也。
且使召寂問其義。
寂至。
因得以前意。
請于忠懿而為遣使。
弊于海國。
以致其書焉。
天臺一宗至于今賴之。
太平興國五年。
詔天下僧尼。
試經(jīng)業(yè)。
寂引弟子。
自螺溪趨州治試。
且先安置于州治之寺樓上。
樓迫大山。
夜夢剎柱陷入地。
獨心惡之。
且雨甚亟。
遷處西偏。
而山頹樓壓矣。
海門靈石。
昔智者冬居道場也。
地屬黃巖。
眾請寂乘舟泛海。
講金光明流水長者品。
放生。
以為常法。
寺像為一新。
上聞詔遣高品衛(wèi)紹欽。
入山重建壽昌寺。
為所在官僚授菩薩戒。
雍熙初。
又授戒于永安縣之光明寺。
會尊像隳弛。
偶于腹中。
獲唐咸通六年。
沙門希皎。
所發(fā)愿辭。
觀者知于寂有宿契。
四年赴臨??N云永嘉東陽諸邑請。
九月至自縉云。
十月寢疾千寺之方丈。
十一月四日。
垂誡囑后事。
奄爾而化。
壽六十九。
臘五十。
初寂嘗寓四明之育王寺。
夢登國清上方。
有寶莊嚴幢座在焉。
題曰。
文殊臺。
前限拒馬不可入。
俄而觀音菩薩。
手卻拒馬。
從中出接。
頓覺己與菩薩身合。
自是勝氣日增。
而進于才辯矣。
講法華光明凈名梵網(wǎng)等經(jīng)。
止觀金錍等論。
法界還源等觀。
玄義禪源詮永嘉集等。
各數(shù)遍。
所著止觀義例法華十妙不二門科節(jié)等。
各數(shù)卷。
宋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義寂。字常照。姓胡氏。溫州永嘉人也。母妊娠公白不喜葷血。生乃首蒙紫帽而誕焉。幼啟二親堅求去俗。旋入開元伽藍。師授法華經(jīng)期月而徹。寺之耆老稱嘆希有。受具已往會稽學(xué)南山鈔。既通律義。乃造天臺山研尋止觀。其所易解猶河南一遍照也。先是智者教跡遠則安史兵殘。近則會昌焚毀。零編斷簡本折枝摧。傳者何憑。端正甚學(xué)。寂思鳩集也。適金華古藏中得凈名疏而已。后款告韶禪師。囑人泛舟于日本國購獲僅足。由是博聞多識。微寂此宗學(xué)者幾握半珠為家寶歟。遂于佛隴道場國清寺相繼講訓(xùn)。今許王錢氏在兩浙日。累請開演。私署凈光大師并紫方袍。辭讓不卻受而不稱。及興螺溪道場。四方學(xué)侶霧擁云屯。太平興國五年朝廷條貫緇伍經(jīng)業(yè)。寂從山入州治寺。寺東樓安置。樓近大山。夜夢剎柱陷沒于地。意頗惡之。自徙于西偏僧房。其夜春雨甚山崩樓圮。人咸謂寂先見同修報得之眼焉。因受黃巖邑人請。乘舟泛江放生講流水長者品。至海門靈石。是智者冬居道場也。勸人修寺塑像。入緣者繁沓。今上遣高品衛(wèi)紹欽入山重建壽昌寺也。諸官同命受菩薩戒。雍熙初永安縣請于光明寺受戒。古殿像隳腹中獲發(fā)愿辭。即唐咸通六年沙門希皎施戒。勸七鄉(xiāng)人裝塑尊像。愿舍報為男子。童真出家常布褐傳法利樂眾生云。觀者皆意寂之前身也。四年臨??N云永康東陽諸邑請其施戒。九月寂至自太末。十月寢疾本院方丈。十一月四日囑誡門人不許哭泣。祭奠應(yīng)緣俗禮者非吾弟子也。即窆于方丈樹小塔焉。享年六十九。法臘五十矣。四方傳法弟子見星而舍者數(shù)百人。寂平素講法華經(jīng)并玄義共二十許座。光明凈名梵網(wǎng)等經(jīng)。止觀金[鏍-糸+拱]等論。法界還源等觀禪源詮永嘉集各數(shù)遍。所著止觀義例法華十妙不二門科節(jié)數(shù)卷。自智者捐世。六代傳法湛然師之后。二百馀齡寂受遺寄。最克負荷。其如炎蒸講貫而無汗之沾洽。曾不久聽而勝解佛乘。每一談?chuàng)P則摐金玉應(yīng)召羽商和。彼九旬說妙相去幾何。又嘗寓四明育王寺。夢登國清寺。上方有寶莊嚴幢座。題曰文殊臺。設(shè)枑梐闌隔。求入無由。俄睹觀音菩薩從堂徐出以手攘卻行馬低迂相接。斯須覺已與觀音身泯合不分。因而驚寤。自是之來樂說無盡矣。或曰。入普門智乘利物悲。上合佛覺證無上故。下合眾生凡同體故。開則群靈混成一法。得是心者非觀音而誰歟。是以講談也。施戒也。自甌越之鄉(xiāng)迨三天子障。民多咈戾俗尚畋獵受寂之訓(xùn)也咸食椹革音。說法之功所謂善建。由是堂室間可見者。曰澄彧。曰寶翔。曰義通。及乎臺之民庶曾受戒法迎真相。來州治開元寺祭饗。皆縞素哀泣。天為之變慘。其慈攝之所感。知州鄭公元龜為詩悲悼焉。 論曰。玄默垂文圣人俯察。河雒之流有告。圖書之法作程。禹受斯符乃為經(jīng)緯。本六十馀字。訓(xùn)第表明號洪范。以開章得彝倫而逌敘帝王之法粲然可觀。祖述之家翕爾宗此。我之佛道可弗然耶。教自西傳若龜馬之文乍辯。聲由此盛如夏商之美惟揚。及其講訓(xùn)相資簽箋互出。因分異轍各競顓門。施巧智之莫京。致慧心之懸合。宜乎。得正信者必開正眼。見正道者必事正修。倒本前因則以決擇為主。原夫能詮之教喻圖書也。所詮之理喻訓(xùn)第也。經(jīng)容緯入。緯變經(jīng)存。令表顯之名言從體義之相雜。唯識僉推于護法成即司南。婆沙奄有于馀師說同衍字。良以各迷己見皆未極成。正不正之說恢張。玄又玄之談崛起。大抵無名相法作名相說。非如色法影質(zhì)易尋。名色交加喜生迷競。又以言存一意義止一途。隨情取舍之時未為允當。隨轉(zhuǎn)理門之處蓋涉無文。加復(fù)教有弛張意關(guān)詳略。討尋者非英明而莫悟。承領(lǐng)者非行位而那知。在人亡書以教為折中。故論中以四種徵理。理則難隱。一觀待。二作用。三法爾。四證成。用斯道理義豈惑乎。譬如甲氏背人而去。有二三子相問曰。彼去者誰耶。一云乙也。一云丙也。此俱未是。彼有識人云甲也。回面視之是甲非乙。由其不識遂有多名。識者一呼應(yīng)聲而至。親得自體不涉異緣。故曰精義無二也。因義生解解必虛通。除其執(zhí)情令生正解斷其迷執(zhí)。執(zhí)情斷故所執(zhí)便遣。既能生解則斷障。二重斷染。依他清凈。依他圓成。故得二勝果焉。不然者認相似法墮惡取空。曳曲木于稠林。泛膠舟于苦海。又不可勝道也。瑜伽論中契經(jīng)體有二。一文二義。文是所依。義是能依。如是二種總名一切所知境界也。夫以能化之教已翻。所詮之理難悟。茍非宿慧安喻經(jīng)心。宿慧當多世之熏方能生起。經(jīng)心乃大雄之意。豈易尋求。諺所謂老見事長。佛已三祇之揚歷。多言或中。法從諸圣之同宣。豈得以夏蟲共論其凌澌。井魚互談其渤澥。此誠不可也。必須近佛菩薩。善慧法師四無礙居游戲之中。八辯音演自他之利。秖如天親大士。將世尊之一言。中道圓宗成諸法之五位。如龍帶涓滴而起為雨望苗稼而施。又同命包作緯于春秋鑿度為資于大易。此皆善其通變能其揣摩。以利根而教鈍根。以正見而誘邪見。都稱為摩訶般特伽也。西域蒲塞冶家子以為裘。此方俊才鬻乳人而加水。成裘則易。以日見而留心。免水則難以傳來而隔手。昔以講人論法造疏尋宗。用成實法數(shù)之名。補大乘闕員之義。其有解法名目隨人見知。未融六釋之端。何暇三隅之反。至若黎邪是報非報化人有心無心。和合怖數(shù)之徒。聞熏滅不滅等。百有馀科。并三藏四含之盤根。大小兩宗之鈐鍵。先賢之所不決。令哲之所共疑。但謂闕如所知成障。及乎奘師西復(fù)梵本東傳。富瑜伽之寶林開唯識之淵府。摩訶衍足殺三摩明。名數(shù)均著作之家。立破定是非之量。深山大澤必生龍蛇。有大乘基為其高足。不緣宿習多見生知。謂之義天。則明星有爛。謂之理窟。則善閉無關(guān)。堂堂合周髀之儀。軋軋應(yīng)昆崙之軸。有經(jīng)皆講。無疏不成。權(quán)奇百本之名。控壓四人之圣。復(fù)次光也寶也測乎沼乎。章句之學(xué)頗長。釋簽之理何富。世茂珠林邁編圖紀璟附量度于鯨海。尚綴文榮于玉華。究三論極乎瑗康。窮方等歸乎楷景。觀公撰集華嚴命章。解相入之連環(huán)。且無難色。通絕行之斷閣。故立易功。法藏從性海而游。智升自名流而出。偉歟。一行所作通神。實僧相之法王。乃人形之菩薩。忠氤琳甫賁秀詵真。俱參譯判經(jīng)。盡開荒辟土。于爍宗密。美乎湛然。悟達全才徹公令范。可以副人之求備哉。馀諸上士擅美殊方。落落英翹互有長短。矧以佛之說經(jīng)。申經(jīng)者論。經(jīng)由論顯。論待疏通。疏總義章。義從師述。況以隔羅縠者見猶未盡。大遍知者知方得全。射侯之矢易疏。診脈之求難中。若非親證親說得自體之分明。載驅(qū)戴馳妄他求之晻曖。如攝異門。分差別之相難知。故智論中。吾滅度后所有撰集者皆為論藏攝也俱作導(dǎo)師指迷人之歸路。悉銜明燭照暗室之績工。動戒足以行之入定門而安矣。蓋纏克斷智慧成功。咸從。生死之河盡度涅槃之岸。此始可與言從聞且思思至而修證大圓寂者。過此以往未知執(zhí)名滯義。問欲何為。故曰。精義入神以致用也。既有所用則舍筌蹄而直造佛地。此則深于其道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