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許由

相關人物:共 19 位
共 1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傳說中遠古堯時人。
姓子,名州,字支父,一字支伯。
堯曾以天下讓許由,許由不受。
又讓于子州支父,支父自謂能為天子,但有幽憂之病,未暇治天下。
后舜又欲讓位于支父。
支父仍以前言為,辭而不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傳說中遠古時人。
以樹營巢,寢于其上。
許由之友。
堯以天下讓之,不受。
 朝代:遠古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傳說中遠古時人。
堯時賢者。
學于王倪,聰明過人。
許由曾師事之。
意而子 朝代:西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西周人。
傳說周穆王迎之居于靈卑之宮,請教至道,后欲以為司徒,愀然不悅,奮身化作玄鳥,飛入云中,故后人呼玄鳥為意而。
一說遠古帝堯時人,賢者,許由曾與之論道。
張生 朝代:戰(zhàn)國齊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戰(zhàn)國時齊國人。
將軍田瞆出軍,眾皆為瞆祖道,獨張生郊送,以許由讓天下,伯夷、叔齊辭諸侯等五事,勸喻瞆毋戀高位以驕人。
瞆謹受其教。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286—374 【介紹】: 東晉僧?,樞叭?,俗姓王,字法深。年十八出家,師從中州劉元真。晉懷帝永嘉初,避亂過江,為晉元帝、明帝及王導等所重。后隱居剡縣山中避世,卒。
全晉文
道潛字法深,瑯邪人,大將軍王敦弟。出家,師事劉元貞,寧康中終峁山。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一 弘法科
字法深。
出瑯琊王氏。
年十八。
師事中州劉元真。
元真有美名。
潛服膺。
后落發(fā)。
善儀止。
二十四講法花大品。
道俗日萬指。
永嘉亂。
渡江。
中宗元皇肅祖明帝敬之。
承相王茂弘。
大尉庾元規(guī)。
并造門結(jié)友。
嘗著屐至殿中。
時人嘆其道德高風。
初不省有朝市也。
久之去隱剡山。
哀帝即位。
兩遣使致之。
不得已。
至建鄴。
時簡文在藩邸。
尤師禮焉。
沛國劉惔見于簡文。
座中嘲曰。
道人亦游朱門乎。
潛曰。
貧道以為蓬戶也。
司空何次道遵。
以師資之敬。
屢興法會。
數(shù)相招請。
復還山。
支遁求買沃洲小嶺。
潛答曰。
欲來當給。
不聞巢買山而隱也。
遁欣然。
愛其風鑒。
遁與高麗道人書。
大稱賞之。
康寧二年歿。
壽八十九。
詔賻錢十萬葬之 竺法友。
誦毗曇。
一宿上口。
年二十四。
講經(jīng)于南臺寺 竺法蘊。
悟解逸群。
尤精放光般若。
康法識。
有義學。
工草隸。
嘗與廉昕。
各臨右軍帖。
世不能別其書。
以寫眾經(jīng)。
見重于世 竺法濟。
有才藻。
作高逸沙門傳。
凡此皆潛之神足云。
高僧傳·卷第四 義解一
竺道潛。
字法深。
姓王。
瑯琊人。
晉丞相武昌郡公敦之弟也。
年十八出家。
事中州劉元真為師。
元真早有才解之譽。
故孫綽贊曰。
索索虛衿。
翳翳閑沖。
誰其體之。
在我劉公。
談能彫飾。
照足開矇。
懷抱之內(nèi)。
豁爾每融。
潛伏膺已后剪削浮華崇本務學。
微言興化譽洽西朝。
風姿容貌堂堂如也。
至年二十四講法華大品。
既蘊深解復能善說。
故觀風味道者。
常數(shù)盈五百。
晉永嘉初避亂過江。
中宗元皇及肅祖明帝。
丞相王茂弘大尉庾元規(guī)。
并欽其風德友而敬焉。
建武太寧中。
潛恒著屐至殿內(nèi)。
時人咸謂方外之士。
以德重故也。
中宗肅祖升遐王庾又薨。
乃隱跡剡山以避當世。
追蹤問道者已復結(jié)旅山門。
潛優(yōu)游講席三十馀載。
或暢方等。
或釋老莊。
投身北面者莫不內(nèi)外兼洽。
至哀帝好重佛法。
頻遣兩使慇勤徵請。
潛以詔旨之重暫游宮闕。
即于御筵開講大品。
上及朝士并稱善焉。
于時簡文作相。
朝野以為至德。
以潛是道俗標領。
又先朝友敬尊重。
挹服頂戴兼常。
迄乎龍飛虔禮彌篤。
潛嘗于簡文處遇沛國劉惔。
惔嘲之曰。
道士。
何以游朱門。
潛曰。
君自睹其朱門。
貧道見為蓬戶。
司空何次道懿德純素篤信經(jīng)典。
每加祇崇遵以師資之敬數(shù)相招請。
屢興法祀。
潛雖復從運東西。
而素懷不樂。
乃啟還剡之仰山遂其先志。
于是逍遙林阜以畢馀年。
支遁遣使求買仰山之側(cè)沃洲小嶺。
欲為幽棲之處。
潛答云。
欲來輒給。
豈聞巢買山而隱遁。
后與高麗道人書云。
上座竺法深。
中州劉公之弟子。
體德貞峙道俗綸綜。
往在京邑維持法網(wǎng)。
內(nèi)外具瞻弘道之匠也。
頃以道業(yè)靖濟不耐塵俗。
考室山澤修德就閑。
今在剡縣之仰山。
率合同游論道說義。
高棲皓然遐邇有詠。
以晉寧康二年卒于山館。
春秋八十有九。
烈宗孝武詔曰。
深法師理悟虛遠風鑒清貞。
棄宰相之榮。
襲染衣之素。
山居人外篤勤匪懈。
方賴宣道以濟蒼生。
奄然遷化用痛于懷。
可賻錢十萬星馳驛送。
孫綽以深比劉伯倫。
論云。
深公道素淵重有遠大之量。
劉伶肆意放蕩以宇宙為小。
雖高棲之業(yè)劉所不及。
而曠大之體同焉。
時仰山復有竺法友。
志業(yè)強正博通眾典。
嘗從深受阿毗曇。
一宿便誦深曰。
經(jīng)目則諷見稱昔人。
若能仁更興大晉者。
必取汝為五百之一也。
年二十四。
便能講說。
后立剡縣城南臺寺焉。
竺法蘊悟解入玄。
尤善放光波若。
康法識亦有義學之功。
而以草隸知名。
嘗遇康昕。
昕自謂筆道過識。
識共昕各作右軍草。
傍人竊以為貨。
莫之能別。
又寫眾經(jīng)甚見重之。
竺法濟幼有才藻。
作高逸沙門傳。
凡此諸人皆潛之神足。
孫綽并為之贊不復具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346—417 【介紹】: 十六國時后秦僧人。藍田人。家貧,少失二親,事繼母以孝聞。后出家。學賅內(nèi)外,才思清敏。從鳩摩羅什游學,并助譯經(jīng),有盛名。后秦主姚興愛其才,逼返俗入仕。恒于是潛入深山。有《百行箴》等。
全晉文
道恒,藍田人。師事鳩摩羅什,與同學道標齊名。秦主姚興敕二人還俗,固辭,遁跡瑯邪山中。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一 弘法科
藍田人。史失其氏。年九歲。處士張忠見之謂人曰。此兒有好相。仕必為王者輔。出家必光顯佛乘。吾恨老不及見也。恒幼孤。事后母以孝聞。家貧。鬻圖書以自給。年二十。后母亡。服終為沙門。聞羅什入關。往依之。什愛其高才。與道標齊名。姚興以恒標二人神俊。有經(jīng)綸術業(yè)。乃下詔。令尚書令姚顯。敦逼罷道。二士于是上書陳情。其略曰。漢光武成嚴陵之節(jié)。魏文帝全管寧之高。階下天縱之圣。議論每遠輩堯舜。今乃冠巾兩道人。反在光武魏文下乎。興又書與羅什僧?。使勸諭之。必欲其反初服。什?皆奏章。敷敘其事。略曰。唯圣人為能通天下之志。恒標業(yè)已毀除毛發(fā)。服不正之服。今使復簪紳立朝。非通其志也。且大秦龍興。異才輩出。如恒標等。未為超卓。于是一眾懇乞。乃得寢免。恒嘆曰。名真道之累也。乃逃去。遂沒于瑯琊山中。晉義熙十三年。壽七十三。恒著釋敘論百行箴。標亦有文。
名僧傳抄
藍田人。年八九歲。與群小兒。聚沙為佛塔。隱士張忠見之曰。此兒有日龍二理。仕官則位至公輔。為道則振隆大法。恨吾老矣。不得見之。恒少而偏孤。事后母以孝聞。家道清貧。固窮守慎。手學書讀賣。以供養(yǎng)母。終服。與同學道標。俱有名譽。及什公入境。并參詳譯。姚興甚相賞遇。謂有經(jīng)國之才。有敕。奪恒標法服。詔曰。卿等體閑樂道。服膺法門。皦然之橾。誠在可嘉。但朕君臨四海。治急須才。方欲招肥遁于山林。撫陸涚于屠肆。況卿等周旋諳舊。朕所言盡。各抱干時之能。而潛獨善之地。此豈朕求賢之至情。卿等篤化之深趣。昔人云。國有驥而不乘。方遑遑而更索。此之謂也(云云)。
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三
釋道恒。
藍田人。
年九歲戲于路。
隱士張忠見而嗟曰。
此小兒有出人之相。
在俗必有輔政之功。
處道必能光顯佛法。
恨吾老矣。
不得見之。
恒少失二親。
事后母以孝聞。
家貧無蓄。
常手自畫繢以供瞻奉。
而篤好經(jīng)典學兼宵夜。
至年二十后母又亡。
行喪盡禮服畢出家。
游刃佛理多所兼通。
學該內(nèi)外才思清敏。
羅什入關即往修造。
什大嘉之。
及譯出眾經(jīng)并助詳定。
時恒有同學道標。
亦雅有才力。
當時擅名。
與恒相次。
秦主姚興以恒標二人神氣俊朗有經(jīng)國之量。
乃敕偽尚書令姚顯。
令敦逼恒標罷道助振王業(yè)。
又下書恒標等曰。
卿等皎然之操。
實在可嘉。
但君臨四海治急須才。
今敕尚書令顯令奪卿等法服助翼贊時世。
茍心存道味寧系白黑望體此懷不以守節(jié)為辭也。
恒標等答曰。
奉去月二十日詔。
令奪恒標等法服。
承命悲懷五情失守。
恒等才質(zhì)闇短染法未深。
緇服之下誓畢身命。
并習佛法不閑世事。
徒廢非常之業(yè)。
終無殊異之功。
昔光武尚能縱嚴陵之心。
魏文容管寧之操。
抑至尊之高心。
遂匹夫之微志。
況陛下以道御物兼弘三寶。
愿鑒元元之情。
垂曠通物之理也。
興又致書于什?二法師曰。
別已數(shù)旬每有傾想。
漸暖比休泰耳。
小虜遠舉更無處分。
正有憒然耳。
頃萬事之慇須才以理之。
近詔恒標二人令釋羅漢之服尋大士之蹤。
然道無不在。
愿法師等勖以喻之。
什?等答曰。
蓋聞太上以道養(yǎng)民。
而物自是其復有德而治天下。
是以古之明主審違性之難御。
悟任物之多因。
故堯放許由于箕山。
文軾干木于魏國。
高祖縱四皓于終南。
叔度辭蒲輪于漢岳。
蓋以適賢之性為得賢也。
今恒標等德非圓達分在守節(jié)。
少習玄化伏膺佛道。
至于敷折妙典研究幽微。
足以啟悟童稚助化功德。
愿陛下施既往之恩。
縱其微志也。
興后頻復下書。
闔境救之殆而得勉。
恒乃嘆曰。
古人有言。
益我貨者損我神。
生我名者殺我身。
于是竄影巖壑畢命幽藪。
蔬食味禪緬跡人外。
晉義熙十三年卒于山舍。
春秋七十二。
恒著釋駁論及百行箴。
標作舍利弗毗曇序并吊王喬文。
并行于世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東莞芮氏。聰警有信力。聞徐州僧藥明經(jīng)論。挾策從之。悉究涅槃法華勝鬘。后從僧淵究成論。譽動魏都。屢見徵聘。同學法度曰。盍行乎隨方適化。為物津梁。彼慧遠拂衣廬阜。曇諦滅跡昆山。亦秪一時耳。豈可以今日比哉。及到洛陽。寵逮族屬。以其本姓不華。詔易耐氏。玄侶追隨。講說斯盛。晚年居恒岳。遂終于報德寺。壽八十五。時景明間也。
續(xù)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二
釋道登。
姓苪。
東莞人聰警異倫殊有信力。
聞徐州有僧藥者雅明經(jīng)論。
挾策從之研綜涅槃法花勝鬘。
后從僧淵學究成論。
年造知命譽動魏都。
北土宗之。
累信徵請。
登問同學法度曰。
此請可乎。
度曰。
此國道學如林師匠百數(shù)。
何世無行藏。
何時無通塞。
十方含靈皆應度脫。
何容盡期。
南國相勸行矣。
如慧遠拂衣廬阜。
曇諦絕跡昆山。
彭城劉遺民辭事就閑。
斯并自是一方。
何必盡命虛想巖穴遠追巢。
縱復如此終不離小乘之機。
豈欲使人在我先道不益世者哉。
隨方適化為物津梁不亦快乎。
登即受請度亦隨行。
及到洛陽君臣僧尼莫不賓禮。
魏主邀登昆季策授榮爵。
以其本姓不華。
改苪為耐。
講說之盛四時不輟。
未趣恒岳以息浮競。
學侶追隨相仍山舍不免談授。
遂終于報德寺焉。
春秋八十有五。
即魏景明年也。
釋慧進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鮑氏。
潞之上黨人。
幼循戒檢未諧剪削。
年十三。
鄉(xiāng)閭以其精苦。
斷愛卻欲。
不愿妻息。
出于志誠。
乃共白其父母。
放使出家。
始居郡之梵境寺。
受具后。
即趨鄴都聽采。
然以律假緣求非文不合。
因復閉關自讀嘗所講者終八十遍。
適聞洪律師設席于相。
一坐八年。
有虔無怠。
由爾隨師南北用裨進業(yè)。
略計前后。
尋究弘闡四分一宗約三百遍。
其專志累功如此者。
蓋亦鮮矣。
隋文之季。
有同寺僧。
嫉其能。
興謗于外。
進曰。
世間每以名跡致嫌。
而無諍行者。
惟空生為然。
予雖不敏。
請從而后。
遽揭襆而出。
眾共挽留之。
進曰。
予茲迫于緣故爾。
非誠泥于去留也。
諸君好住。
吾豈郁郁。
久居此哉于是遍游東川北部。
周攬五臺泰岳常山雁門之勝。
而禪師慧瓚方道王朔漠。
又往而師事焉。
瓚入關遂訪巢舊跡于箕山之顛。
得古寺基。
構而居之。
迄三十馀載。
緇素承風追逐。
使幽沮之地。
成參請之場。
貞觀十九年正月十五日。
卒于山寺。
壽八十六。
其同鄉(xiāng)有明瓚者亦宗四分。
形質(zhì)素瑰瑋。
晚歲風疾。
頓乖儀節(jié)。
雖衣服頹陊。
而飲啖不衰。
嘗御眾于法住寺。
化洽韓潞沁澤等州云。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二 明律下
釋慧進。
姓鮑氏。
潞州上黨人。
弱歲辭親。
慕從緇侶修習戒檢。
極用偏功將欲剪削。
父母留戀遂停俗里。
以仁孝見知。
年至三十。
鄉(xiāng)閭覿其精苦潔身斷愛無思妻累。
乃共白其所親。
委其元度。
方任出家。
住州治梵境寺。
既受具已。
聞說受凈衣毛嗇然。
重問持犯又闕咨悟。
承鄴下講律徒侶僅千。
欣喜滿懷。
以律假緣求非文不合。
因即閉關自讀八十馀遍。
行要耳目頗亦具瞻。
而義理由蹤必從師受。
便往相州洪律師所。
一坐伏聽不移其席乃經(jīng)八遍。
中靜緣務相續(xù)而聽又經(jīng)八年。
爾后棲遑隨師南北。
或山或世游采經(jīng)論用裨律宗。
略計前后四分一。
宗百二十遍。
并覆尋讀強三百遍。
自有同塵專志累功罕儔其匹。
隋文末歷。
有同寺僧。
弊進學業(yè)匹難齊競。
陰而嫉之。
進曰。
相與出家同遵律業(yè)。
潛加繩扇豈不以身名致嫌乎。
昔聞無諍行者惟在空生圣立芳規(guī)義非自結(jié)。
余雖不敏請從雅喻。
即日往謝。
擲棄公名揭襆而出。
眾有止之。
進曰。
余不滯于去留也。
為緣故耳。
因逖聽諸方勝徒名地。
五臺泰岳東川北部常山雁門。
隨逐禪蹤無遠必屆。
沙門慧瓚道王朔川。
又往投焉。
定師宗傅。
及瓚入關遂往箕山訪蹤巢
巖名便利有古寺焉。
掃以居之。
足不下溪三十馀載。
言行成范緇素尋焉。
舊本幽阻由之喧泰。
故其法屬常以禪律繼業(yè)。
以貞觀十九年正月十五日。
因疾跏坐終于山舍。
春秋八十有六。
時同鄉(xiāng)沙門道瓚者。
善宗四分心明清亮。
講解相仍具傳章鈔。
而形氣弘偉少共齊倫。
在法住寺御眾揚化。
韓潞沁澤四州從范。
末齡風疾頓增。
相乖儀節(jié)。
雖衣服頹陊。
而藥食無瑕。
余聞往焉。
欣然若舊。
敘悟猶正。
年八十馀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8—636 【介紹】: 隋唐時僧。河南洛陽人,俗姓孟。年十五出家,為僧粲弟子。隋時,召住大禪定道場。入唐,太宗貞觀中,預宏文館論義,發(fā)言如流,大為太子所贊賞,遂以為普光寺主。有《十八部論疏》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孟氏。河南洛陽人也。父皓仕隋臨淄令有治聲。隱士西門義以道自高。未嘗于謁。忽求見歸美焉。皓因出紹續(xù)績等諸子。使品目之。義曰。府君六子。皆偉器也。然其三季。必非世俗所可縻縶。蓋指凈土寺曠法師。及岳等也。 稟成論雜心于志念智通二師。復究攝論于道尼師。憚煩因入太白山。投慧安師。研精其指。后住京師明覺寺。閉門五載。無食息暇。自爾無小凝滯矣。至于外義伏文。非疏莫了。三藏所錄。并留南中。仍為賂遺啇賈。使必致之。果于廣州顯明寺得凱師筆跡。三藏口傳。俱沙論本。并十八部論記。顯明即凱師所住寺也。頓愜所懷。尋依安卒業(yè)于太白。安許之共給。綿歷歲敘。無所匱乏。時雖兇歉。德緒益進。俄謝安出山。安留之又二載。隋大業(yè)八年。召住大禪定道場眾時三百馀。皆以岳學無師授。未宜弘闡。有同德沙門法常智首僧辨慧明等。相與引重。而請焉。乃以三藏本疏。判通俱沙?;虺酹q未信。及舉綱頓網(wǎng)。宏密叵測。而諍鋒遽息。 。武德初。臥疾藍谷感化寺巖有乳泉。岳手承之??傻枚^曰。吾無以感之耳。方默念誦。輒沸觱間一日可得一升。以資飲食。疾良差。二年以三藏疏本。文句繁多??鞒刹?。合二十二卷。減疏本三分之二。以便觀覽。且著十八部論疏。行世。 貞觀初西域波頗三藏至京師詔翻譯。而岳亦有職。其間頗聞岳善俱沙而心疑之曰。此吾西國之極則者。今言其善。謬耳。間問以大義。則岳答如流。頗曰。智慧人智慧人。今上嘗延宗法師于宮集眾。立三宗義。而岳問以八正通局賢圣。宗無對。道士劉進喜創(chuàng)開老子。岳問。以道生一二徵據(jù)前后。道士但瞪目而已。岳戲曰。先生高視前彥。豈謂目擊取通乎。眾大笑。 六年八月。兄曠化。悲悼不自勝。或勸之裁抑。岳??淚曰。同居火宅。共溺愛流。生死未斷。何得不悲。八年秋?;侍蛹T碩德。于弘文館論義。岳慷慨談吐。特拔其類。太子顧曰。此法師為誰。左庶子杜正倫曰。大總持寺道岳法師也。總持則隋之禪定。太子曰。于寺何職。答曰。未也。太子乃曰?;实蹫楣讶嗽焖?。正將以收召名德。張大教法。而上人如此。其無職可乎。即屈知寺任允副。虛襟屢辭。不許。徙住普光寺。九年弟明略來省。固留之。略善涅槃。住東洛天宮寺。十年二月疾。太子醫(yī)饋相望。卒于所住寺。壽六十九。喪事取給太子家。令葬郊南杜城西隅。略既送葬歸。疚痛纏結(jié)。十二年卒。壽六十七。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三 義解篇九
釋道岳。
姓孟氏。
河南洛陽人也。
家世儒學專門守業(yè)。
九歲讀詩易孝經(jīng)。
聰敏強識卓異倫伍。
父皓仕隋為臨淄令。
治聲遠肅。
有隱士西門義者。
博物疏通肥遁巖谷。
前后令召莫能致之。
至是步自山阿來儀府舍。
謂鈴下吏曰。
西門義故謁。
遽為吾白。
即以事聞。
令素仰高風。
駭其萃止。
延席曰。
先生道扇三古德重四民。
何能輕舉。
義曰。
吾自弱歲隱淪。
于茲暮齒。
誠不欲干游人世。
抱誠棄智。
頃者吠聲既靜。
則良政字民。
五褲興謠兩岐成詠。
有欣美化。
故不以韜隱自私。
敢敘斯事。
令述其不逮。
問其治術。
對答若神。
情兼明舉。
乃命諸子紹續(xù)績曠岳略等。
列于義前。
令其顧指。
義曰。
府君六子。
誠偉器也。
自長而三。
州縣之職。
保家自若也。
已下之三。
其志遠其德高。
業(yè)心神道求解言外。
固非世局之所常談也。
曠年十七遂得出家。
操行貞固志懷明約。
善大論及僧祇。
深鏡空有。
學徒百數(shù)。
禪觀著績物務所高。
即洛陽凈土明曠法師是也。
岳十五出家。
依僧粲法師為弟子。
少樂學問經(jīng)論是欣。
及具篇禁更宗律部。
指途持犯性不議非。
而體貌魁美風操高厲。
容止儼然不妄交于道俗。
后習成論雜心于志念智通二師。
備窮根葉辭義斯盡。
有九江道尼者。
創(chuàng)弘攝論海內(nèi)知名。
以開皇十年至自楊都來化京輦。
親承真諦業(yè)寄傳芳。
岳因從受法。
日登深解。
以眾聚事?lián)怼?div id="943h9ca" class='inline' id='people_12259_2_71_comment'>
惟其廢習。
將欲棲形太白服業(yè)倫貫。
時太白寺慧安者。
倜儻多知世數(shù)闊達。
方丈一字方寸千文。
醫(yī)術有工經(jīng)道偏練。
日行四百相同夸父。
世俗所謂長足安是也。
岳友而親之。
便往投造告所懷曰。
毗曇成實學知非好。
攝大乘論誠乃清微。
而傳自尼公。
聽受又鮮。
今從物化精益無從。
中路徘徊伊何取適。
昔天親菩薩作俱舍論。
真諦譯之。
初傳此土。
情寄于此耳。
安曰。
愿聞其志。
岳曰。
余前學群部。
悉是古德所傳。
流味廣周未盡于后。
惟以俱舍無解。
遂豈結(jié)于當來耶。
安曰。
志之不奪。
斯業(yè)成矣。
后住京師明覺寺。
閉門靜故尋檢論文。
自讀其詞仍洞其義。
一習五載不出住房。
惟除食息初無閑暇。
遂得釋然開發(fā)了通弘旨。
至于外義伏文。
非疏莫了。
承三藏本義并錄在南方。
思見其言。
載勞夢寢。
乃重賂遺南道商旅。
既憑顧是重。
所在追求。
果于廣州顯明寺。
獲俱舍疏本并十八部記。
并是凱師筆跡。
親承真諦口傳。
顯明即凱公所住寺也。
得此疏本欣戴仰懷。
諷讀沈思忘于寢食。
乃重就太白卒其先志。
于即慶吊絕緒尋繹追功。
口腹之累惟安供給。
時谷食不豐菜色相顧。
安庶事經(jīng)營令無匱乏。
綿歷歲序厥志彌隆。
內(nèi)慚諸己。
乃謝安曰。
岳今至愚為累獨學成譏。
輒不量力欲悕非分。
一不可也。
食為民本名作實賓。
茍求虛譽遂勞同志。
二不可也。
斯過弘矣。
誠可退跡浮浮。
更勞重累。
則不可也。
安曰。
功業(yè)將成幸無異志。
嘉會難再無思別慮。
復延兩載方始出山。
乃以己所尋知。
將開慧業(yè)。
游諸講肆清論莫窮。
大業(yè)八年被召住大禪定道場。
今所謂大總持寺是也。
時年三十有四。
少齒登器莫匪先之。
此時僧眾三百馀人。
令聽風規(guī)互相推謝。
岳以后至名重學不從師。
雖欲播揚未之有許。
時有同德沙門法常智首僧辯慧明等。
并名稱普聞眾所知識。
相為引重創(chuàng)為請主。
岳撝謙藏器退辭師授。
徒累清言終慚疏略。
慧明等越席揚言曰。
法師何辭耶。
吾等情均水乳義結(jié)相成。
掩德移機恐爽靈鑒。
又人世飄寄時不再來幸不相累。
岳顧諸意。
正乃首登焉。
遂以三藏本疏判通俱舍。
先學后進潛心異論。
皆曰。
斯文詞旨宏密學爽師資。
縱達一朝誠自誣耳。
當伺其談敘得喪斯及矣。
岳自顧請主虛宗初無怯憚。
舉綱頓網(wǎng)大義斯通。
雖諍論鋒臨而響應隨遣。
眾咸不識其戶牖。
故無理頓聯(lián)辭。
由是名振學宗法筵繼席。
歲舉賢良推師有寄。
武德初年。
從業(yè)藍谷化感寺側(cè)。
巖垂乳水。
岳往承之可得二升懸渧便絕。
乃曰。
吾無感也。
故水輟流。
遂以殘水寫渧下瀅中。
一心念誦。
日取一升經(jīng)六十日。
患損方復。
又至二年。
以三藏本疏文句繁多學人研究難用詳覽。
遂以真諦為本。
馀則錯綜成篇。
十有馀年方勒成部。
合二十二卷。
減于本疏三分之二。
并使周統(tǒng)文旨字去意留。
兼著十八部論疏。
通行于世。
以為口實。
又初平鄭國。
有宗法師者。
神辯英出時所異之。
皇上延入內(nèi)宮立三宗義。
岳問以八正通局圣賢。
后責才施無言以對。
坐見其屈。
乃告曰。
京室學士談衒寔希。
三宗之大于何自指。
及高祖之世。
欲使李道東移被于鳥服。
度人授法盛演老宗。
會貞觀中廣延兩教。
時黃巾劉進喜創(chuàng)開老子。
通諸論道。
岳乃問以道生一二。
徵據(jù)前后。
遂杜默焉。
岳曰。
先生高視前彥。
豈謂目擊取通乎。
坐眾大笑而退。
故岳之深解法相。
傳譽京國矣。
至六年秋八月。
岳兄曠公從化。
悲痛纏懷。
徒屬慰曰。
人皆有死。
惟自裁抑。
岳捫淚曰。
同居火宅共溺愛流。
生死未斷何得不悲。
聞者議之。
以為善居道俗之間也。
貞觀初年。
有梵僧波頗。
在京傳譯。
岳為眾舉。
預其同例。
頗聞善于俱舍。
未始重之。
謂人曰。
此論本國學者之英華浮情。
不敢措意。
今言善者不有謬耶。
因問以大義并諸異論。
岳隨其慧解應答如流。
頗曰。
智慧人智慧人。
不言此慧吾與爾矣。
自爾情敦道術。
厚密加恒。
八年秋。
皇太子召諸碩德集弘文館講義。
岳廣開衢術。
延對諸賓。
酬接覆卻神旨標被。
太子顧曰。
何法師。
若此之辯也。
左庶子杜正倫曰。
大總持寺道岳法師也。
法門軌躅學觀所宗。
太子曰。
皇帝為寡人造寺廣召名德。
而此上人猶未受請何耶。
倫曰。
虞舜存許由之節(jié)。
夏禹順伯成之志。
彼乃俗流。
猶從矯逸。
況方外之士。
棄名之人。
臣輒從其所好耳。
乃下令曰。
今可屈知寺任。
允副虛襟。
岳動容辭曰。
皇帝深惟固本。
歸誠種覺。
所以考茲福地建此仁祠。
廣召無諍之僧。
用樹無疆之業(yè)。
貧道識量未弘德行無紀。
今蒙知寺任誠所不安。
愿垂含恕。
敢違恩旨。
屢辭不免。
遂住普光。
以貞觀十年春二月?lián)k疾彌留。
諸治無效。
春坊中使相望于路。
遂卒于住寺。
春秋六十九。
皇太子令曰。
普光寺上座。
喪事所資取給家令。
庶使豐厚無致匱約。
仍贈帛及時服衣等。
俄而有敕。
復公給葬儀。
送于郊南杜城之西隅。
岳弟明略。
身長七尺三寸。
十九出家。
志懷遠悟容儀清肅。
特善涅槃。
學人從集有聲京洛。
住東洛天宮寺。
貞觀九入年朝奉慰。
時四海令達總集帝京。
惟岳及略。
連支比曜。
時共美之。
及事緣將了。
言歸東夏。
岳惘然曰。
吾同氣四人。
并先即世。
唯余與爾相顧猶影。
自曠師沒后。
心常怏怏。
恐藤鼠交侵欻然長逝。
異生難會可不思耶。
吾行年耄矣。
其能久乎。
集會又難。
爾其且止。
因斯便住。
恰至明春岳便辭世。
略之銜疚。
痛鐘纏結(jié)帶疾還寺。
以十二年卒于所住。
春秋六十七矣。
共 1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