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田弘正

相關(guān)人物:共 19 位
共 1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崔倰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長安人,字德長。
崔祐甫從子。
以蘇州刺史奏課第一,遷湖南觀察使,其間使通貿(mào)易,財物益饒。
入為戶部侍郎,判度支。
田弘正徙鎮(zhèn)州,以魏兵二千行,請給歲糧,倰不與,弘正不得已,遣魏卒,遂為鎮(zhèn)兵所害。
時倰黨方盛,有司不敢問其罪。
以戶部尚書致仕。
卒謚肅。
田懷諫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平州盧龍人。
盧龍節(jié)度使田季安子。
幼不能事,政決于私奴蔣士則。
數(shù)易置諸將,軍中怒,推田弘正為留后。
弘正送懷諫至京師,授右監(jiān)門衛(wèi)將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67—831 【介紹】: 唐博陵人,字從周。
第進士。
佐呂元膺守東都有功,擢忻、汾二州刺史。
田弘正表為魏博節(jié)度副使,于弘禮多所咨詢。
穆宗長慶初歷華州刺史,改天平節(jié)度使。
與李聽合師破李同捷。
時李祐以鄭滑兵三千入齊而潰,弘禮悉斬之,為出鄆兵二千,祐軍遂勝。
后改刑部尚書,復(fù)為東都留守。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767—約831后 【介紹】: 唐潁川人,字仲初。門第衰微,早歲寓居魏州。憲宗元和中初仕為昭應(yīng)縣丞。歷太府寺丞、太常寺丞、秘書丞。文宗大和中,出為陜州司馬,故世稱王司馬。工樂府,與張籍齊名,世稱張王樂府。建又有宮詞百首,尤傳誦人口。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66?—832? 字仲初,排行六,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出身寒微?!?a target='_blank'>郡齋讀書志》卷四上及《唐才子傳》卷四等均謂其大歷十年(775)登進士第,非是。據(jù)其詩文考知,建平生未嘗中進士。早年從軍幽州。元和年間,官昭應(yīng)縣丞、渭南尉、太府丞。穆宗長慶初,由太常寺丞轉(zhuǎn)秘書丞。后官陜州司馬。晚年退居咸陽原上,境況貧困。又曾出任光州刺史。(賈島有《光州王建使君水亭作》詩,或云即此王建,或云乃另一人。)約卒于文宗大和年間。生平事跡見《唐詩紀(jì)事》卷四四、《唐才子傳》卷四等。今人譚優(yōu)學(xué)有《王建行年考》,遲乃鵬有《王建年譜》。王建擅長樂府歌詩,與張籍齊名,題材風(fēng)格亦頗相似,時稱“張王樂府”。平生奔走南北,故作詩多取材于田家、蠶婦、織女、水夫等,用以針砭時弊,揭露現(xiàn)實。且用語簡括,情思顯豁,描寫細(xì)致,語意含蓄,前承杜甫,后啟元白。清人王士禛以之與元稹、白居易、張籍并稱,云:“草堂樂府擅驚奇,杜老衰時托興微。元白張王皆古意,不曾辛苦學(xué)妃豨?!?《漁洋精華錄》卷五《戲仿元遺山論詩絕句三十二首》之九)清人沈德潛則稱張王樂府“心思之巧,辭句之雋,最易啟人聰穎”(《唐詩別裁》卷八)。王建又有《宮詞》百首,以大型組詩鋪敘帝王宮禁之事,流傳廣泛,影響深遠(yuǎn),后代效之者頗多,如蜀之花蕊夫人、宋之王圭等。詩集今通行者有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排印本《王建詩集》?!?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王建詩6卷,《全唐詩續(xù)拾》補王建詩2首。
唐詩匯評
王建(約766-?
),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
貞元初,往山東求學(xué),與張籍同窗數(shù)年。
貞元后期,先后入幽州和嶺南暮為從事。
元和初,留寓荊州,后佐魏博節(jié)度使田弘正幕。
八年,為眧應(yīng)丞。
入為太府寺丞。
轉(zhuǎn)秘書郎,遷秘書丞。
大和二年自太常丞出為陜州司馬。
后卜居咸陽原上。
建與李益、韓愈、白居易、劉禹錫、姚合、賈島、孟郊、楊巨源等交往。
與張籍皆擅長樂府,世稱“張王樂府”。
有《王建集》八卷(或為十卷)行世,其中頗羼入他人作品。
全唐詩》編詩六卷。
詞學(xué)圖錄
王建(約767-約830) 字仲初。潁川(今許昌)人。有《王司馬集》,詞存十首,以《調(diào)笑令》流傳最廣。

作品評論

白居易《授王建秘書郎制》
詩人之作麗以則,建為文近之矣,故其所著章句,往往在人口中,求之輩流,亦不易得。
臨漢隱居詩話
唐人亦多為樂府,若張籍、王建、元稹、白居易以此得名。其述情敘怨,委曲周詳,言盡意盡,更無馀味。及其末也,或是詼諧,便使人發(fā)笑,此曾不足以宣諷怨之情,況欲使聞?wù)吒袆佣越浜酰可跽呋蜃H怪,或俚俗,所謂惡詩也,亦何足道哉!
詩話總龜
詩之作也,窮通之分可觀:王建詩寒碎,故仁終不顯。
彥周詩話
張籍、王建,樂府宮詞皆杰出,所不能追逐李、杜者,氣不勝耳。
艇齋詩話
唐人樂府,惟張籍、王建古質(zhì)。
韻語陽秋
唐王建以宮詞名家。
滄浪詩話
以人而論,則有王建體。
滄浪詩話
大歷后,……張籍、王建之樂府,我所深取耳。
唐才子傳
建與張籍契厚,唱答尤多。工為樂府歌行,格幽思遠(yuǎn)。二公之體,同變時流。建性耽酒,放浪無拘?!秾m詞》特妙前古?!钟谡魇w謫、行旅離別、幽居官況之作,俱能感動神思,道人所不能道也。
《批點唐音》
王、張樂府體發(fā)人情,極于纖悉,無不至到,后人不及者正在此,不及前人者亦在此。
詩藪
張籍、王建略去葩藻,求取情實,漸入晚唐,又一變也。
唐詩鏡
王建七言穩(wěn)得情事,兼帶風(fēng)味得佳。
《詩源辨體》
王建七言律,入錄者僅得四五、其他句奇拗,遂為大變,宋人之法多出于此。
《詩源辨體》
七言律,王建尚奇而昧于正,尚意而略于辭。
《唐詩評選》
中唐詩至王建、劉禹錫、杜牧,一變十才子之陋,眉目乃始可辨。
《詩辯坻》
王建歌行,才思佻淺,便開《花間》一派,不待溫、李諸公也。
《載酒園詩話又編》
仲初妙于不含蓄,亦自有曉鐘殘角之韻。后人徒稱其《宮詞》百首,此如食熊啖股,何嘗得其美處。
《載酒園詩話又編》
司馬律不能偉,排律尤劣,故昔人謂其俗。方回亦以為一體,列之為式,陋矣,
《古歡堂集雜著》
中唐劉夢得、王仲初調(diào)響詞煉,高華深穩(wěn)。
《唐詩品匯刪》
王建、張籍外厭藻繢,內(nèi)反精實。
一瓢詩話
王仲初長篇、小律,具有妙處,不可以宮詞、樂府拘定其聲價。
《唐七律雋》
張、王樂府妙絕一時,其精警處遠(yuǎn)出樂天、微之之上。元、白長慶篇雖滔滔不竭,然寸金丈鐵,其間豈容無辯?惟近體則卑率寒陋,俱非所長也。
石洲詩話
其詞之妙,則自在委曲深摯處,別有頓挫,如僅以就事直寫觀之,淺矣!
《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
世之稱仲初者,但知其七言古與《宮詞》耳。即張、王并列,亦止于樂府,若五七律則概不相許。至謂司馬律不能工,或病其俗?!浊槿朐?,直尋天妙,固是風(fēng)雅之本。世唯認(rèn)錯“俗”字,并“雅”亦失之,而所謂不俗者,乃真俗矣。按仲初律詩,實與司業(yè)合調(diào),第司業(yè)妙于清麗,司馬偏于質(zhì)厚,不無微分。
北江詩話
王建、張籍以樂府名,然七律亦有人所不能及處。
養(yǎng)一齋詩話
建詩唯樂府可貴,宮詞已浮冗,律詩尤淺俚不入格。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漢代歌謠,能以俚語成章,而自然新妙。七言由茲推廣,自造新聲。宮詞妙絕時人,后來所祖。
《詩學(xué)淵源》
建思致委曲,韻語如流,情真意摯,體會不盡。古詩體格乃屬建安一派,不僅以樂府見勝也。近體專尚氣質(zhì),不工自工。惟七絕、宮詞,雖風(fēng)神秀出,顧已非盛唐之舊矣,蓋其取法太白而自有未至者也。然中唐詩人足冠冕一時者,亦惟顧況、李益、王建而已。韓、柳、元、白間當(dāng)別論,張籍齊名,終屬虛構(gòu)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5—854以后 【介紹】: 唐陜州硤石人,一說吳興人。姚崇曾孫,一說姚崇曾侄孫。憲宗元和十一年進士。授武功主簿,世稱姚武功。敬宗寶歷中為監(jiān)察御史。文宗大和中,出為金、杭州刺史。入為諫議大夫,改給事中。時民訴牛羊使奪其田,詔朱儔覆按,猥以田歸使,合劾發(fā)其私,以地還民。官終秘書監(jiān)。工詩,其詩稱武功體。與賈島并稱賈姚或姚賈。曾選王維、錢起等人詩編為《極玄集》。有詩集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5?—855? 陜州(今河南陜縣)人,郡望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曾任武功縣(今屬陜西)主簿,世稱“姚武功”。晚任秘書少監(jiān),卒謚懿,后人又稱“姚少監(jiān)”。姚合為開元名相姚崇曾侄孫,父闬曾任相州臨河縣令。憲宗元和十一年(816)登進士第,歷任武功主簿,監(jiān)察殿中御史,金、杭二州刺史,刑、戶二部郎中,諫議大夫,給事中,陜虢觀察使,秘書少監(jiān)等職。事跡散見新、舊《唐書》本傳,《郡齋讀書志》卷四中及《唐才子傳》卷六。姚合詩與賈島齊名,時有“姚賈”之稱,且為晚唐苦吟一派詩人之宗主。姚合詩以五律為主,樸茂工巧,圓穩(wěn)清潤,代表作為《武功縣中作》30首,模寫荒涼山色,凋弊風(fēng)景,唯搜眼前景而深刻思之,以抒寫其散誕放曠之情懷。詩風(fēng)近似賈島,然較賈島平淡淺近,晚唐詩僧齊己云:“冷淡聞姚監(jiān),精奇見浪仙?!?《還黃平素秀才卷》)姚合詩深為南宋四靈派詩人所推崇,然其詩取徑太狹,器局狹小,所用料不過花、竹、鶴、僧、琴、藥、茶、酒等物,而無感慨雋永味,元方回云:“大抵姚少監(jiān)詩不及浪仙,有氣格卑弱者?!?《瀛奎律髓》卷二四)詩集有四部叢刊本《姚少監(jiān)詩集》10卷。姚合另編有《極玄集》2卷,選錄王維、祖詠等21人詩作,凡100首(今存99首)?!?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7卷。
唐詩匯評
姚合(約782-846?
),吳興(今屬浙江)人,姚崇曾侄孫。
元和初,父卒相州臨河令任,因寄家河朔。
十一年(816),登進士第,授校書郎。
參魏博節(jié)度使田弘正幕。
調(diào)武功主簿,歷萬年、富平尉。
寶歷二年,授監(jiān)察御史,旋分司東都。
入朝為殿中侍御史、戶部員外郎,出為金州刺史。
大和八年,自刑部郎中出守杭州。
開成中,歷左諫議大夫、給事中、陜虢觀察使。
會昌中,為秘書監(jiān),卒。
世稱姚武功。
合有詩名,提挈后進,時人以為“文宗”。
曾選王維、祖詠、錢起等人詩百首,為《極玄集》,鑒賞甚精。
有《姚合詩集》十卷、《詩例》一卷,宋人重加編次為《姚少監(jiān)集》十卷行世。
全唐詩》編詩七卷。

作品評論

詩人主客圖
清奇雅正主:李益……入室十人:劉畋、僧清塞、盧休、于鵠、楊洵美、張籍、楊巨源、楊敬之、僧無可、姚合。
唐詩紀(jì)事
(姚合)與馬戴、費冠卿、殷堯藩、張籍游。李頻師之。合有《極玄集》,取王維等念一人詩百篇,曰:“此詩中射雕手也。
姚勉《贊府兄詩稿序》
晚唐詩姚秘監(jiān)為最清妙。
后村詩話
亡友趙紫芝選姚合、賈島詩為《二妙集》,其詩語往往有與姚、島相犯者。按賈太雕雋,姚差律熟,去韋、柳尚爭等級。
滄浪詩話
(宋詩)至東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為詩,唐人之風(fēng)變矣。山谷用工尤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內(nèi)稱為江西宗派。近世趙紫芝、翁靈舒輩,獨喜賈島、姚合之詩,稍稍復(fù)就清苦之風(fēng),江湖詩人多效其體,一時自謂之唐宗,不知止入聲聞辟支之果,豈盛唐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
對床夜語
四靈,倡唐詩者也,就而求其工者,趙紫芝也。然具眼猶以為未盡者,蓋惜其立忐未高而止于姚、賈也。
瀛奎律髓
姚少監(jiān)合,初為武功尉,有詩聲,世稱為姚武功,與賈島同時而稍后,似未登昌黎之門。白樂天送知杭州有詩。凡劉、白以后詩人集中皆有姓名,詩亦一時新體也。而格卑于島,細(xì)巧則或過之。
瀛奎律髓
予謂詩家有大判斷,有小結(jié)裹。姚之詩專在小結(jié)裹,故“四靈”學(xué)之,五言八句皆得其趣,七言律及古體則衰落不振。又所用料不過花、竹、鶴、僧、琴、藥、茶、酒,于此幾物,一步不可離,而氣象小矣。釋故學(xué)詩者必以老杜為祖,乃無偏僻之病云。
唐才子傳
(姚合)與賈島同時,號“姚賈”,自成一法。島難吟,有清冽之風(fēng);合易作,皆平淡之氣。興趣俱到,格調(diào)少殊,所謂方拙之奧,至巧存焉。蓋多歷下邑,官況蕭條,山縣荒涼,風(fēng)景凋弊之間,最工模寫也。
唐詩品匯
賈島、姚合后出,格力猶有一二可取。
歸田詩話
唐詩前以李、杜,后以韓、柳為最。姚合而下,君于不取焉。
唐音癸簽
姚秘監(jiān)詩洗濯既凈,挺拔砍高。得趣浪仙之僻,時運以爽氣;取材于籍、建之淺,而媚以茜芬:殆兼同時數(shù)子,巧撮其長者。但體似尖小,味亦微醨,故品局中駟爾。
《詩源辨體》
胡元瑞云:“晚唐二家:一家學(xué)賈島,一家學(xué)姚合?!狈教摴仍疲骸昂显娪凶鬅o右,有右無左,前聯(lián)佳矣,或后不稱,起句是矣,繳句或非,有小結(jié)裹無欠涵容,其才與學(xué)殊不及浪仙也。”予考《才調(diào)》、《三體》、《律髓》、《品匯》、《類苑》諸書,合諸體僅得四五十篇,五言律如“馬隨山鹿放,雞雜野禽棲”、“移花兼蝶至,買石得云饒”、“移山入院宅,種竹上城墻”、“棋罷嫌無月,眼遲聽盡砧”、“馬為賒來貴,僮因借得頑”、“裁衣延野客,剪翅養(yǎng)山雞”、“嚼花香滿口,書竹粉粘衣”、“無竹載蘆看,思山疊石為”等句,僅入晚唐纖巧,中亦間有近島者。但其人既在元和間,先已逗入晚唐纖巧,故晚唐諸家實多類之,非有意學(xué)之耳。
《四庫全書總目》
合為詩刻意苦吟,工于點綴小景,搜求新意。時刻畫太甚,流于纖仄者,亦復(fù)不少。宋末江湖詩派,皆從是導(dǎo)源者也。
《瀛奎律髓匯評》
紀(jì)昀:武功詩語僻意淺,大有傖氣,惟一二新異之句,時有可采,然究非正聲也。(司空圖)固是苦吟有悟,亦由骨韻本清。姚武功搜盡枯腸,終是酸餡氣。武功詩欲求詭僻,故多瑣屑之景,以避前人蹊徑。佳處雖有,而小樣處太多。“武功派”所以不佳,正坐著力都在沒緊要處。若盛唐大家卻在緊要處用力,其象外傳神,空中烘托之筆,亦必與本位秘響潛通,神光離合,必不是拋落正意,另自刻畫小景。
石洲詩話
姚武功詩,恬淡近人,而太清弱,抑又太盡,此后所以漸靡靡不振也。然五律時有佳句,七律則庸軟耳。大抵此時諸賢七律,皆不能振起,所以不能不讓樊川、玉溪也。
《中晚唐詩主客圖》
武功詩集,古今體存遺甚多,其五言律樸茂新奇,酷似王仲初。仲初故與水部合體,而姚君與水部為友,其得于漸摩者深矣。佳篇美不勝收,然無逾《縣居詩公者,且君以武功得名,未必不由此詩起也。次為升堂第四。
《東目館詩見》
姚武功五律,脫灑似不作意,而含蘊不盡。七律亦新脆可喜。
三唐詩品
其源蓋出左太沖,而馳騁害體,已開宋派。律體典潤,故得名重當(dāng)時。武功三十首,持見清華,然方之孟從事、劉隨州,則神情頓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21 【介紹】: 唐河南人,字士蕤。
憲宗元和六年登進士第,授校書郎。
后官監(jiān)察御史,為成德節(jié)度使田弘正幕僚。
穆宗長慶元年,成德兵變,茂卿被亂兵所殺。
工詩文,詩人楊巨源曾以王維、杜甫相期許,劉禹錫尤稱賞其《過華山》詩。
有集,已佚。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21 字士蕤,河南(今河南洛陽)人。
憲宗元和六年(811)登進士第,授校書郎。
后官監(jiān)察御史,為成德節(jié)度使田弘正幕僚。
穆宗長慶元年(821)死于成德軍兵變。
事跡散見《新唐書·李甘傳》、《楊少尹詩集》及《千唐志齋藏志》收《楊牢墓志》、《楊宇墓志》。
工詩文,楊巨源曾以王維、杜甫相期,劉禹錫亦稱其《過華山》詩為佳作。
有文集30卷,已佚。
云溪友議》卷中存其詩2句,《全唐詩外編》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5—822 【介紹】: 唐平州盧龍人,字敦禮。
田弘正子。
從唐軍討蔡,以戰(zhàn)功授御史中丞,擢河陽節(jié)度使。
后嗣父為魏博節(jié)度使。
朱克融據(jù)幽州,與王庭湊犄角拒命,詔分布軍救深州,魏博將士不愿效命,布乃引刀自殺。
謚孝。
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二
布字敦禮。魏博節(jié)度使宏正之子。授御史中丞。入為左金吾衛(wèi)將軍。拜河陽節(jié)度使。長慶初徙涇原。牙將史憲誠叛。逼布行河朔舊事。布度眾且亂。為書謝帝。引刀自刺。年三十八。贈尚書右仆射。謚曰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29 【介紹】: 唐建康軍人,其先出自奚部。
三世署魏博將。
憲誠始以材勇從軍,田弘正攻李師道,令為先鋒濟河,累拔城柵,以功兼御史中丞。
穆宗長慶二年,田布死,憲誠時為中軍兵馬使,擅總軍務(wù),朝命即以節(jié)度使授之。
文宗大和時,累進秩檢校司徒兼侍中,移鎮(zhèn)河中,未及出城,為魏博軍眾所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或誤作祐。唐清河人,一說南陽人,字承吉。初依李光顏,后寓姑蘇,曾謁白居易。長慶中令狐楚表薦之,為內(nèi)臣所抑,一說為元稹所抑。遂至淮南。會昌中與杜牧游。性耿介不容物,數(shù)受召幕府,輒自劾去。愛丹陽曲阿地,筑室隱居以終。卒于宣宗大中年間,年約六十余。以宮詞著名。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82?—852以后 一作張祐。《桂苑叢談》言祜子為冬瓜堰官,張曰:“冬瓜合出祜子(瓠子)?!敝鳌办铩弊譃槭?。字承吉。排行三??ね搴?xùn)|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籍貫?zāi)详?今屬河南),晚年居丹陽(今屬江蘇)。以布衣終身。雖“屢蒙方鎮(zhèn)論薦”,卻未沾朝廷寸祿。長年浪跡江湖,或為外府從事,或為大僚幕賓。所歷之地極廣,北至塞北,南極嶺南,西至襄漢、馬嵬,東極于海,均有詩篇可考。自云“顛狂遍九州”。陸龜蒙謂祜“受辟諸侯府,性狷介不容物,輒自劾去”(《甫里先生文集》卷一〇《和過張祜處士丹陽故居》詩序?!?a target='_blank'>唐詩紀(jì)事》卷五二作“皮日休云”,誤。下引同)。故一生蹭蹬。事跡見《唐詩紀(jì)事》卷五二、《唐才子傳》卷六、《云溪友議》等。譚優(yōu)學(xué)有《張祜行年考》。祜詩之佳者首推宮詞,委婉多諷,藝術(shù)造詣之高,容或在元、白之上。次則體物圖貌,描繪山水,題詠名寺之作,誠如陸龜蒙所云:“善題目佳境,言不可刊置別處?!逼溥吶姅?shù)量雖少而質(zhì)量卻高,能嗣高、岑遺響。其投獻大僚諸作,類皆五言長律,頗見工力,按之皆與史合,有少陵之遺風(fēng)。祜詩無僻字僻典,無詭怪陸離之狀,純熟工整,流轉(zhuǎn)自然。俱眼前事、眼前景,人人習(xí)見,而祜為之,情趣盎然,平易近人而不流于淺易庸俗。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宋蜀刻《張承吉文集》10卷,最稱完備?!?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卷,遺漏甚多?!度圃娡饩帯芳啊度圃娎m(xù)拾》補詩155首,斷句8,題1則。
唐詩匯評
張祜(約791-約852),字承吉,南陽(今屬河南)人,一說清河(今屬河北)人。
初寓居蘇州。
元和、長慶中,漫游大河南北及江南各地。
嘗以詩投謁節(jié)帥李愿、李愬、田弘正、名公韓愈、裴度等,求汲引。
長慶末,赴杭州取解,受抑。
大和五年,令狐楚表薦之,至京獻詩三百首,無成而歸。
會昌五年,往謁池州刺史杜牧,游宴唱和,甚為相得。
會昌末大中初,經(jīng)楚州北游河陽、滑州等地。
歸丹陽,卒。
祜工詩,元和中,即以宮體小詩得名。
同輩及后輩詩人令狐楚、杜牧、皮日休、陸龜蒙等均極欽重。
有《張承吉文集》十卷行世。
全唐詩》編詩二卷,遺佚甚多。
詞學(xué)圖錄
張祜(約785-849?),字承吉,清河?xùn)|武城(今山東武城)人。初寓姑蘇,后至長安,集十卷,其《題金陵渡》、《宮詞二首》頗傳誦。有《胡渭州》等詞。
全唐詩補逸
張祜字承吉,清河人。元和中作宮體小詩,情詞艷發(fā),稍流輕薄。晚歲乃窺建安風(fēng)格,短章大篇,往往間出,諫諷怨譎,頗深寄意,為時所稱,皮日休、陸龜蒙尤重之。大中中卒于丹陽。補詩四卷。(按《全唐詩》卷五百十及卷五百十一編張祜詩二卷,又卷八百七十收諧謔詩二首,其中《戲顏郎中騎獵詩》一首已見正卷,蓋復(fù)出,又卷八百八十三補遺卷有詩五首。本編所輯四卷,均所未及。今從北京圖書館藏南宋蜀刻本《張承吉文集》、《永樂大典》、韋莊《又玄集》、《太平廣記》引唐康駢《劇談錄》、唐馮翊子《桂苑叢談》等書錄出之。祜,諸書或有作佑者,誤。)

作品評論

皮日休《論白居易薦徐凝屈張祜》
祜元和中作宮體詩,詞曲艷發(fā),當(dāng)時輕薄之流重其才,合噪得譽。及老大,稍窺建安風(fēng)格,誦樂府錄,知作者本意,講諷怨譎,時與六義相左右,此為才之最也?!镌谠讜r,其譽不甚持重。杜牧之刺池州,祜且老矣,詩益高,名益重。
詩人主客圖
廣大教化主:白居易……入室三人:張祜、羊士諤、元稹。
唐摭言
張祜,元和、長慶中深為令狐文公所知。公鎮(zhèn)天平日,自草薦表,令以新舊格詩三百篇表進。獻辭略曰:凡制五言,苞含六義,近多放誕,靡有宗師。前件人久在江湖,早工篇什,研機甚苦,搜象頗深,輩流所推,風(fēng)格罕及,云云。謹(jǐn)令錄新舊格詩三百首,自光順門進獻,望清宣付中書門下。祜至京師,方屬元江夏偃仰內(nèi)庭,上因召問祜之詞藻上下,稹對曰:“張祜雕蟲小巧,壯夫恥而不為者,或獎激之,恐變陛下風(fēng)教。”上頷之,由是寂寞而歸,祜以詩自悼,略曰:“賀知章口徒勞說,孟浩然身更不疑。”
詩話總龜
張祜素藉詩名,凡知己者皆當(dāng)世英儒。故杜牧之云:“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膘镉小度A清宮》詩,為世所稱。
韻語陽秋
張祜喜游山而多苦吟,凡歷僧寺,往往題詠……信知僧房佛寺賴其詩以標(biāo)榜者多矣。
后村詩話
張祜詩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及“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岡好墓田”之句,其放浪如此,然五言如“斷橋荒蘚”、“空院落花”之語,林和靖有“妙入神”之褒。
吳禮部詩話引時天彝《唐百家詩選評》
張祜樂府,時有美麗。
《唐詩品》
處士詩長干模寫,不離本色,故覽物品游,往往超絕,可謂五言之匠也。其宮體小詩,聲唱流美,頗諧音調(diào)。中唐以后詩人,如處士者裁思精利,安可多得?但龜蒙序略,謂之稍窺建安風(fēng)格,則泯乎未之有見。
唐音癸簽
張承吉五言律詩,善題目佳境,不可刊置他處。當(dāng)吋以樂府得名,未是定論。
《詩源辨體》
張祜元和中作宮體七言絕三十馀首,多道天寶宮中事,入錄者較王建工麗稍遜,而寬裕勝之。其外數(shù)篇,聲調(diào)亦高。
石洲詩話
張祜絕句,每如鮮葩飐滟,焰水泊浮,不特“故國三千里”一章見稱于小杜也。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張祜喜詠天寶遺事,合者亦自婉絕可思。
《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
承吉作宮詞絕句,韻味風(fēng)情不下王仲初;樂府長歌,亦各成格調(diào)。獨五言近體,刻入處太通閬仙,或亦私淑賈氏者也。斷為及門一人。
《唐七律雋》
承言初不遇于樂天,后見抑于微之,獨見知于杜牧之,故牧之贈詩,有“睫在眼前猶不見”之句,蓋譏元、白也。
三唐詩品
不詳其源所出。七言構(gòu)體生新,勁過張、王而同其風(fēng)味,琢詞洗骨在東野、長吉之間,“雁門思?xì)w”尤推高唱,五律蹇澀之中時生俊采,其雅琴之變曲,隱士之幽音乎?
《詩學(xué)淵源》
張祜……以宮詞名,然別作亦有大歷風(fēng)格。與徐凝齊名,為元、白所重。凝詩多絕句,其律詩已是晚唐,祜勝凝多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濟源人。
穆宗長慶元年,回紇人王庭湊時為都知兵馬使,自河陽回,及沇水,酒困寢于道。
山人熟視之,曰,貴當(dāng)列土,在今年秋。
庭湊既歸,至鎮(zhèn)州,見眾軍怨朝廷不發(fā)衣糧,乃殺成德軍節(jié)度使田弘正,自稱留后。
訪山人,待以函丈之禮。
乃別構(gòu)一事,去則懸榻,號駱氏亭。
共 1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