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陸羽

相關人物:共 19 位。
共 1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吳郡人。
玄宗開元十四年登進士第,歷官山陰尉、許昌令、集賢院直學士、禮部員外郎等職。
天寶十一載,因受王鉷案牽連,貶竟陵郡司馬。
及與陸羽游,品茶評水,時以為佳話。
工詩,尤長五絕,頗存六朝吳歌遺韻。
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字號不詳,吳郡(今江蘇蘇州)人,一說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開元十四年(726)登進士第,歷官山陰尉、許昌令、集賢院直學士、禮部員外郎等職。
天寶十一載(752),因受王鉷案牽連被貶為竟陵司馬。
陸鴻漸交往,品茶評水,一時傳為佳話。
事跡散見《新唐書·藝文志四》、《唐詩紀事》卷一五、《唐才子傳》卷二。
國輔詩以五絕著稱,深得南朝樂府民歌遺意。
殷璠《河岳英靈集》云:“國輔詩婉孌清楚,深宜諷味。
樂府數(shù)章,古人不及也。
”原集至宋代已佚。
今人萬競君有《崔國輔詩注》。
全唐詩》存詩1卷。
《全唐詩續(xù)拾》補存目3首。
唐詩匯評
崔國輔,生卒年不詳,清河(今山東青州)人。
開元十四年(726),登進士第,授山陰尉。
二十三年,應縣令舉,授許昌令。
開元末、天寶初,入為左補闕,遷起居舍人。
天寶十載前后為禮部員外郎、集賢直學士。
十一載,坐王供近親,貶竟陵司馬。
至竟陵,與處士陸鴻漸游三歲,交情至厚。
國輔工詩,長于樂府。
有《崔國輔集》,已佚。
全唐詩》存詩一卷。
今人萬竟君有《崔國輔詩注》。
全唐文·卷四百二
國輔。青州人。應縣令舉。授抒昌令集賢直學士禮部員外郎。天寶中。坐王鉷近親。貶竟陵司馬。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國輔詩,婉孌清楚,探宜諷味。樂府數(shù)章,古人不及也。
唐詩歸
譚云:此君詩少,卻是妙手。讀《行香》、《荷池》二詩,不分今人效崔國輔體,止以艷手待之也。
《載酒園詩話又編》
少陵獻《三大禮賦》,上令集賢學士于休烈、崔國輔試之。詩人中最為先達,與顥并稱艷手。司勛高渾,集賢韶秀,正復不同?!皻w來日尚早,更欲向芳洲。渡口水流急,回船不自由。”酷肖小女子不勝篙楫之態(tài)。“相逢畏相失,并著采蓮舟”,描寫鄰女相見,一段溫存旖旎,尤咄咄逼真。然是生于水鄉(xiāng)書所見耳,汴中安有此風景?至如“不能春風里,吹卻麝蘭香”,“獨有鏡中人,由來自相許”,白矜自惜,真為深入個中三昧。戎旅詩亦相敵。獨至七言古,則大不如司勛,華子魚當辦幅巾迎孫策也。
石洲詩話
齊梁遺音在唐初者,長篇則煩而易濫,短篇則婉而多風,如崔國輔五言小樂府是也。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專工五言小詩,自崔國輔始,篇篇有樂府遺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
吳興人。
俗姓謝,字清晝。
謝靈運十世孫。
幼入道,肄業(yè)湖州杼山,與陸羽同居妙喜寺,為莫逆之交。
顏真卿為刺史,集文士撰《韻海鏡源》,皎然預其論著,至是聲價藉甚。
李端在匡獄,依止稱門生。
一時名公,俱相友善。
登戒于靈隱。
文章雋麗,當時號為釋門偉器。
貞元中卒。
有《詩式》及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20?—798前 字清晝,晚年以字行,俗姓謝,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
自稱謝靈運十世孫,實為謝安十二世孫。
玄宗天寶三載(744)前后出家于潤州江寧縣長干寺,七載登戒于常州福業(yè)寺。
天寶后期曾漫游各地名山,安史之亂后定居湖州,與歷任州縣長吏、過往士大夫及江南隱士詞客交游唱酬不絕。
曾與劉長卿、李季蘭、陸羽、朱巨川、閻伯均、靈澈、劉禹錫、孟郊、陸長源、韋應物等人唱酬。
其唱酬活動之最著稱者在大歷八年至十二年(773-777),顏真卿時刺湖州,召集包括皎然在內(nèi)共32位文人修撰韻編類書《韻海鏡源》,并以顏、皎為中心,形成一個多達95人之聯(lián)唱詩人群,其唱和作品結(jié)集為《吳興集》10卷。
受其師守真影響,皎然對律宗、天臺宗、密宗、南北禪宗兼收并蓄,自大歷后期起則日益傾心于南宗禪。
生平事跡見《宋高僧傳》本傳,今人賈晉華有《皎然年譜》。
文章清麗,詩名甚著,并長于詩歌理論。
有《晝上人集》(又題《皎然集》、《杼山集》)10卷,于頔編于貞元八年,今存。
另著有論詩著作《詩式》5卷,今存;《詩議》(一作《詩評》)3卷,今存1卷。
又有《儒釋交游傳》、《內(nèi)典類聚》40卷、《號呶子》10卷、《茶訣》1篇,今皆不傳。
全唐詩》存詩7卷,另收其所參與聯(lián)句詩22首,《全唐詩續(xù)拾》補2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福州(今屬福建)人。五代時閩僧。嗣雪峰義存。后住福州長生山,世稱長生和尚。《祖堂集》卷一〇、《景德傳燈錄》卷一八有傳,《祖堂集》存其詩偈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詩匯評
皎然(約720-約800),俗姓謝,晚年字清晝,湖州長城(今浙江長興)人。
早年勤學,出入經(jīng)史百家,中年暮神仙。
玄宗時,曾訪名山,游長安,千王侯。
后隱廟霅溪,皈依佛教。
從杭州靈隱寺僧守直受戒。
復居湖州杼山妙喜寺,與陸羽、吳季德、李?、皇甫曾、崔子向等交游。
顏真卿守湖州,修《韻海镋源》,皎然亦襄其事。
歷任湖州刺史如崔論、盧幼平、陸長源、于頔等,俱與之交游唱和。
工詩、著述甚多,與清江并稱“會稽二清”。
貞元五年(789),撰成《詩式》五卷,乃唐代較系統(tǒng)之詩論專著,今存。
八年,集賢院征其文集,刺史于頔編其詩文十卷,納之。
有《杼山集》(一名《皎然集》)十卷行世。
全唐詩》編詩七卷。
全唐文·卷九百十七
清晝字皎然。俗姓謝氏。宋靈運十世孫。住吳興興國寺。有詩名。與刺史顏真卿諸名士酬唱。預撰韻海鏡源。貞元中。敕寫其文集入秘閣。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如晝。
吳興長城人。
姓謝氏。
康樂侯靈運十世孫也。
幼負異材。
不為世俗所羈絆。
遂削染。
登具于靈隱戒壇。
復依守真律師。
究毗尼學。
儒編老什。
靡弗臻其極。
尤工著述。
辭章俊麗。
吟詠尤造微賾。
與會稽靈徹錢塘道標齊名。
故時諺曰。
越之徹洞冰雪。
杭之標摩云霄。
霅之晝能清秀。
中年遍訪禪席。
南能北秀之指。
皆所參扣。
貞元初。
居東溪草堂。
嘆曰。
使雖有仲尼之博識。
胥臣之多聞。
終朝目前矜道侈義。
適足以自撓性真。
豈若孤松片云。
蒲團相對。
無言而意得。
至靜而神諧者哉。
于是作文謝遣筆硯。
遁居杼峰。
五年五月。
會前御史中丞李洪。
自河北負譴。
再移守吳興。
一見語合。
請益宗乘大略。
異日汎論及詩。
皎命門人出藁一卷以視。
且言近日廢置之故。
洪驚曰。
向嘗讀沈約品藻。
慧休翰林。
庾信詩箴。
三子所論。
殊不及此宜益自力。
以鼓舞天下。
而乃中輟。
以棄其成可乎。
每夜施鬼神食。
舊居京之興國寺。
軍吏沈釗德清人。
暮乘馬抵駱駝橋。
月色如練。
見數(shù)人盛衣冠立。
釗問其故。
曰項王祠東興國寺皎公。
脩齋召我耳。
長城赳卒錢沛。
泊舟呂山南。
見數(shù)百人。
持食負帛。
笑語而過。
問之則曰。
赴皎公齋歸。
后終于抒峰。
皎平生所交游士大夫。
則有韋應物盧幼平吳季德李萼皇甫曾梁肅薛逢呂渭楊達陸羽
其制作。
則有號呶子十卷。
內(nèi)典類聚四十卷。
儒釋交游傳。
外有韻海二十卷。
蓋相國于公頔。
魯公顏真卿所脩。
而皎寔裨其行云。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皎然。
名晝。
姓謝氏。
長城人。
康樂侯十世孫也。
幼負異才性與道合。
初脫羈絆漸加削染。
登戒于靈隱戒壇守直律師邊聽毗尼道。
特所留心于篇什中。
吟詠情性。
所謂造其微矣。
文章俊麗。
當時號為釋門偉器哉。
后博訪名山。
法席罕不登聽者。
然其兼攻并進。
子史經(jīng)書各臻其極。
凡所游歷京師則公相敦重。
諸郡則邦伯所欽。
莫非始以詩句牽勸令入佛智。
行化之意本。
在乎茲。
及中年謁諸禪祖了心地法門。
與武丘山元浩會稽靈澈為道交。
故時諺曰。
之晝能清秀。
貞元初居于東溪草堂。
欲屏息詩道非禪者之意。
而自誨之曰。
借使有宣尼之博識胥臣之多聞。
終朝目前矜道侈義。
適足以擾我真性。
豈若孤松片云禪座相對無言而道合至靜而性同哉。
吾將入杼峰與松云為偶所著詩式及諸文筆并寢而不紀。
因顧筆硯曰。
我疲爾役爾困我愚。
數(shù)十年間。
了無所得。
況汝是外物何累于人哉。
住既無心去亦無我。
將放汝各歸本性。
使物自物不關于予。
豈不樂乎。
遂命弟子黜焉。
至五年五月會前御史中丞李洪自河北負譴再移為湖守。
初相見未交一言。
恍若神合。
素知公精于佛理。
因請益焉。
先問宗源次及心印。
公笑而后答。
他日言及詩式。
具陳以宿昔之志。
公曰不然。
固命門人檢出草本。
一覽而嘆曰。
早年曾見沈約品藻慧休翰林庾信詩箴。
三子所論殊不及此。
奈何學小乘褊見以宿志為辭邪遂舉邑中辭人吳季德。
梁常侍均之后。
其文有家風。
予器而重之。
晝以陸鴻漸為莫逆之交。
相國于公頔顏魯公真卿。
命裨贊韻海二十馀卷。
好為五雜徂篇。
用意奇險實不忝江南謝之遠裔矣。
晝清凈其志高邁其心。
浮名薄利所不能啖。
唯事林巒與道者游。
故終身無惰色。
又興冥齋蓋循燋面然故事施鬼神食也。
晝舊居州興國寺。
起意自捐衣囊施之。
嘗有軍吏沈釗。
本德清人也。
夕從州出乘馬到駱駝橋。
月色皎如。
見數(shù)人盛飾衣冠。
釗怪問之。
如何到此。
曰項王祠東興國寺然公修冥齋。
在茲伺耳。
釗翌日往覆。
果是鬼物矣。
又長城赳胥錢沛。
行役泊舟呂山南。
見數(shù)十百人得非提食器負束帛怡然語笑而過。
問其故云。
赴然師齋來。
時顏魯公為刺郡。
早事交游而加崇重焉。
以貞元年終山寺。
有集十卷。
于頔序集。
貞元八年正月敕寫其文集入于秘閣。
天下榮之。
觀其文也亹亹而不厭。
合律乎清壯。
亦一代偉才焉。
晝生常與韋應物盧幼平吳季德李萼皇。
甫曾梁肅崔子向薛逢呂渭楊逵。
或簪組。
或布衣。
與之交結(jié)必高吟樂道。
道其同者則然始定交哉。
故著儒釋交游傳及內(nèi)典類聚共四十卷號呶子十卷。
時貴流布。
元和四年太守范傳正會稽釋靈澈。
同過舊院。
就影堂傷悼彌久。
遺題曰。
道安已返無何鄉(xiāng)慧遠來過舊草堂。
余亦當時及門者。
共吟佳句一焚香。
其遺德后賢所慕者相繼有焉。
又唐黃州大石山釋福琳。
姓元氏。
荊州人也。
父為襄陽判司。
素崇釋氏。
琳幼好佛門恒循檢操。
早知割愛。
就玄靜寺謙著師下剃染登滿足法已。
躬禮荷澤祖師乃契真心。
后至黃陂剪茅營舍。
終成大院安集四方禪侶。
琳終時年八十二。
興元二年四月入塔。

作品評論

權(quán)德輿《送靈澈上人廬山回歸沃州序》
吳興長老晝公,撰六義之精英,首冠方外。
于顧《釋皎然抒山集序》
有唐吳興開士釋皎然,字清晝,即康樂之十世孫,得詩人之奧旨,傳乃祖之菁華,江南詞人,莫不楷范。極于緣情綺靡,故辭多芳澤:師古興制,故律尚清壯。其發(fā)明之理,則深契真如,又不可得而思議也。
因話錄
吳興僧晝,字皎然,工律詩。嘗謁韋蘇州,恐詩體不合,乃于舟中抒思,作古體十數(shù)篇為贄。韋公全不稱賞。晝極捻。明日,寫其舊制獻之。韋公吟詠,大加嘆詠,因語晝云:“師幾失聲名。何不但以所工見投,而猥希老夫之意?人各有所得,非卒能致。”晝大伏其鑒別之精。
唐語林
楚僧靈一,律行高潔,而能為詩。吳僧皎然,一名晝一,工篇什,著《詩評》三卷。及卒。德宗遣使取其遺文。中世文僧,二人首出。
滄浪詩話
釋皎然之詩,傷唐諸僧之上。
對床夜語
唐僧詩,除皎然、靈澈三兩輩外,馀者率皆衰敗不可救,蓋氣宇不宏而見聞不廣也。
唐才子傳
(皎然)外學超然,詩興閑適,居第一流、第二流不過也。
《唐詩品》
皎師臥深山壑,思繞滄州,游從既勝,興致復遠。其詩深窺色相,騁其才力,在諸衲間,一公之外,卓非等等。然禪悟未徹,機鋒猶近。
唐詩歸
鐘云:僧詩有僧詩氣習,僧而必不作僧詩,便有不作僧詩氣習。皎然清淳淹遠,當于詩中求之,不當于憎中求之。
李維楨《汪文宏詩序》
皎然不能為唐初盛詩,而談詩得唐初盛法,時代所限,難以自超。
唐音癸簽
皎然《抒山集》清機逸響,閑淡自如,讀之覺別有異味,在咀嚼之表,當由雅慕曲江,取則不遠爾。
《詩辯坻》
皎然精于詩法,而己作不能稱,較之清江氣骨,故應卻步。
《唐七律雋》
皎公詩婉雋,不特為詩僧冠,可與文房、仲文并轡中原。
《東目館詩見》
皎然興高詞瞻,各體皆備,詩僧中豪者也。昔人評永師書有冷齋飯氣。晝詩不然,知非菜肚阿師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25—785 【介紹】: 唐僧。長沙人,字藏真。俗姓錢。以善狂草出名。嘗于故里廣植芭蕉萬余株,以蕉葉代紙練字,因名其所居曰“綠天庵”。嗜酒,興到運筆,飛動圓轉(zhuǎn),變化多端而法度具備。晚年趨于平淡。其棄筆堆積,埋山下曰筆冢。前人評其狂草承張旭而有發(fā)展,謂“以狂繼顛”,并稱“顛張醉素”。有《自敘》、《苦筍》等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37—? 字藏真,俗姓錢,長沙(今屬湖南)人。
幼出家為僧。
喜草書。
家貧無紙,乃廣種芭蕉,以其葉練字,書藝大進。
肅宗時,為吏部尚陟所賞。
代宗大歷初。
曾至廣州謁嶺南節(jié)度使徐浩。
后又入京,求見當時名公,以求進益。
顏真卿、張渭、戴叔倫、錢起等,皆作詩文稱賞其草書。
卒于德宗貞元十五年(799)以后。
全唐文》卷四三三有陸羽撰《僧懷素傳》,《宣和書譜》卷一九亦有傳,事跡另參見《唐才子傳》卷三及其傳世諸帖。
其草書今存10余帖,筆勢圓轉(zhuǎn)飛揚,狂縱放逸,與張旭齊名,世有“顛張狂素”之目。
全唐詩》存詩2首,然小傳則誤為法名相同之唐初律僧。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28—762 【介紹】: 唐僧。廣陵人,俗姓吳。九歲出家,及冠受具足戒。居馀杭宜豐寺。禪誦之暇,輒賦詩歌。與朱放、張籍、皇甫曾等為塵外友,酬贈甚多。有詩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27—762 詩僧。
俗姓吳,廣陵(今江蘇揚州)人。
9歲出家,13歲削發(fā)。
從揚州僧法慎學相部律,造乎精微。
初住越州會稽山南懸溜寺,常與僧友討論佛教義諦。
后住揚州慶云寺,復住余杭宜豐寺。
曾著《法性論》,探究佛理。
工詩什,與當時詩人皇甫冉、獨孤及、李紓、朱放、張繼、張南史、陸羽、嚴維、皇甫曾、徐嶷等為詩友,常相互唱和,過從頗頻。
代宗寶應元年(762)十月,卒于杭州龍興寺,36歲。
事跡見《毗陵集》卷九《揚州慶云寺一公塔碑》、《宋高僧傳》卷一五。
其詩以寫山林禪居生活及與諸詩友酬寄贈送之作為多,詩風自然淳和,格律清暢,頗為人所稱道,高仲武曾將其詩收入《中興間氣集》,劉禹錫稱其為江左詩僧“導其源”(《澈上人文集紀》)。
有《靈一詩集》1卷,《直齋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七》著錄,今存,有明朱警刊《唐百家詩》本、清江標刊《唐人五十家小集》影宋書棚本,另有明抄《唐人詩集八種》本,分為上下二卷。
全唐詩》編其詩為1卷,凡42首又2句。
除一首與護國互見之詩外,皆為近體詩。
唐詩匯評
靈一(727—762),俗姓吳,廣陵(今江蘇揚州)人。九歲出家,十三削發(fā)。初師揚州法慎,后居若耶溪云門寺,又徙杭州宜豐寺。與李華、朱放、李紓、張繼、皇甫冉、張南史、嚴維等為塵外之交,講德論道,朗詠終日,酬和甚多。終于杭州龍興寺,獨孤及為撰塔銘。有《靈一集》一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一卷。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生廣陵吳氏。
九歲即薙落。
弱冠受具。
遂習毗尼有成效。
家本貨殖。
諸昆弟以侈靡相尚。
一獨納衣錫杖自若。
始從惟揚法??師學相部律。
又依禪者隱空乾靖于會稽山南懸溜寺。
以討論第一義諦。
或游慶云寺及馀杭之宜豐寺。
而足跡不入俗姓之門。
天臺道土潘志清。
襄陽朱放。
南陽張繼。
安定皇甫曾。
范陽張南史。
吳郡陸迅。
東海徐嶷。
景陵陸鴻漸
皆引分愿交。
扣襟尚友。
其所尤善者。
慧凝明幽靈祐曇一義宣。
誠同門之三益。
住世之四衣矣。
然工辭章。
樂吟詠。
既著法性論。
或遇良辰勝境。
必掇筆申楮。
以遣興趣。
好事者錄之。
名間氣集。
寶應元年冬十月十六日。
示滅于杭州之龍興寺。
壽三十五。
弟子以遺命。
行阇維法。
樹浮圖。
以表其地。
左衛(wèi)兵參軍李紓。
嘉興令李湯左金吾衛(wèi)兵曹參軍獨孤反。
相與悼梁木之壞。
慮陵谷之遷。
刻石于武林山東峰之陽。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靈一。
姓吳氏。
廣陵人也。
神清氣和方寸地虛。
與大和元精合其純粹。
年肇九歲僻嫌朽宅決入梵園。
墮息慈之倫稟出家之制。
暨乎始冠受其具足。
學習無倦律儀是修。
示見談笑。
欲明解脫。
示人文藝以誘世智。
初不計身中有我我中有身。
德全道成緣斷形謝。
以寶應元年冬十月十六日。
寂滅于杭州龍興寺。
春秋三十五。
凡滿十五安居。
臨終顧謂弟子行茶毗法樹小浮圖焉。
時左衛(wèi)兵參軍李紓嘉興縣令李湯左金吾衛(wèi)兵曹參軍獨孤及。
相與悼梁木之既壞。
慮陵谷之當遷。
后之人禮應真之塔婆。
昧應真之德行。
故刻石于武林山東峰之陽也。
一家富貨殖。
既而削發(fā)。
推千金之產(chǎn)。
悉讓諸孤昆弟。
所取者惟納衣錫杖。
自爾叩維揚法慎師學相部律。
造乎微而臻乎極。
友善者慧凝明幽靈祐會稽曇一晉陵義宣同門三益作者七人也。
一咳唾塵境繼日經(jīng)行。
宴坐必擇山椒樹下。
初舍于會稽山南懸溜寺。
接禪者隱空乾靖討論第一義諦。
或游慶云寺。
復居馀抗宜豐寺。
寺鄰生丹山。
門對佳境囧然獨往。
暴風偃山正智不動。
巨浪沃日浮囊不飄。
于是著法性論以究真諦。
此一之了語也。
每禪誦之隙輒賦詩歌事思入無間興含飛動。
潘阮之遺韻江謝之闕文。
必能綴之。
無愧古人。
循循善誘門弟子受教若良田之納膏雨焉。
一跡不入族姓之門。
與天臺道士潘志清襄陽朱放南陽張繼安定皇甫曾范陽張南史吳郡陸迅東海徐嶷景陵陸鴻漸為塵外之友。
講德味道朗詠終日。
其終篇必博之以文約之以修。
量其根之上下而授之藥焉。
一居寺高隅。
初無井泉。
一旦呀然而涌噴金砂之溜于庭之左右。
挹之彌清??之無竭。
蓋精至之感矣。
詩行于世。
有選其尤者入間氣集焉。

作品評論

獨孤及《揚州慶云寺一公塔碑》
(靈一)膚清氣和,方寸地靈,與自然妙有合其純粹……騷雅之遺韻,陶、謝之缺文,公能綴之。
《宋僧傳?靈一傳》
(靈一)思入無間,興含飛動,潘、阮之遺韻,江、謝之闕文,必能綴之。
唐才子傳
(靈一)尤工詩,氣質(zhì)淳和,格律清暢……與皇甫昆季、嚴少府、朱山人、徹上人等為詩友,酬贈甚多??桃饴曊{(diào),苦心不倦,騁譽叢林。
《唐詩品》
一公詩雖復剪刻,彌精律調(diào),要之泓泛微波,未勝皎然,而凈密之致,終當獨步。如“月影沉秋水,風聲落暮山”,又“水容愁暮急,花影動春遲”,又“孤煙生暮景,遠岫帶春輝”,皆有雅思可采。林居靜僻,游心象外,固宜有爾,然超悟會心,尚在煙花山水之間,未能了入真境。
唐詩鏡
(靈一為)越中云門寺律師,持律甚嚴,以清高為世所推,尤善聲詩,與劉長卿、皇甫冉、嚴維相倡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730—約810 【介紹】: 唐婺州金華人,字子同。初名龜齡。年十六舉明經(jīng)。肅宗時待詔翰林,賜名志和。后坐事貶南浦尉。赦還,隱居江湖,自號煙波釣徒,又號玄真子。善歌詞,多寫閑散生活,又能書畫、擊鼓、吹笛。其詞今存《漁父》五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初名龜齡,字子同,號煙波釣徒,玄真子,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肅宗乾元、上元間游太學,登明經(jīng)第,獻策肅宗,待詔翰林,授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未幾因事貶南浦尉。遇赦還,浪跡江湖,隱越州會稽多年。代宗大歷九年(774)為湖州刺史顏真卿幕客,撰《漁歌子》詞五首,真卿等和之。后不知去向,約未幾卒。生平見顏真卿《浪跡先生玄真子張志和碑銘》、《新唐書》本傳。工詩詞,《漁歌子》(一稱《漁父》)為早期文人詞名作,“西塞山前白鷺飛”一闋尤傳誦人口。憲宗曾寫真求訪。日嵯峨天皇于弘仁十四年(穆宗長慶三年,823)作《和張志和〈漁歌子〉五首》,為日本填詞開山。《全唐詩》存詩詞9首。
唐詩匯評
張志和(約744-約773),始名龜齡,詔改志和。
字子同,號玄貞子。
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
約于乾元年間明經(jīng)擢第。
曾獻策肅宗,受賞識,命待詔翰林,授左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尋貶南浦尉。
得量移,不之任,乃歸隱,自稱“煙波釣徒”。
志和善詩、畫,與顏真卿、陸羽友善。
有《太易》十五卷,《玄貞子》十二卷,又二卷。
憲宗詔求訪,已不能致。
全唐詩》存詩九首。
詞學圖錄
張志和,生卒年待考。初名龜齡,字子同,自號煙波釣徒,又號玄真子。婺州金華人。能書畫,善歌詞,有《玄真子》,詞存《漁父》五首。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三
志和字子同。婺州金華人。始名龜齡。擢明經(jīng)。以策干肅宗。特見賞重。待詔翰林。授金吾衛(wèi)錄事參軍。賜今名。后以親老不仕。居江湖。自稱煙波釣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河東解人,名談,以字行。柳宗元族叔。有文名。蕭穎士愛其才,以女妻之。與李端、張芬友善唱酬。仕為洪府戶曹參軍。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名淡(以避武宗諱,書作澹),以字行,河東(今山西永濟西)人。為柳宗元族人,與弟中行皆有文名(見柳宗元《先君石表陰先友記》)。蕭穎士愛其才,以女妻之(見《新唐書·文藝中·柳并傳》)。曾授洪州戶曹掾,不就。早亡。與李端為詩友。生平事跡散見《因話錄》卷三、《唐詩紀事》卷三一、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記》卷七?!?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3首。
唐詩匯評
柳中庸(?
-775),名淡,以字行。
京兆(今陜西西安)人,郡望河東解縣(今山西永濟)。
柳宗元族叔。
幼善屬文,學通百氏,與兄并、弟中行均有文名。
受學于蕭穎士,穎士愛其才,以女妻之。
中庸淡于名利,曾詔授洪府戶曹,不就。
陸羽、皎然等交厚。
全唐詩》存詩十三首。

作品評論

唐詩紀事
中庸,子厚之族,御史并之弟也。與弟中行,皆有文名,咸為官早死。
《大歷詩略》
此公七絕,亦體源于樂府,微嫌筆頭太重,無軒軒霞舉意。而五言輕艷,殆不減梁、陳間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0—823 【介紹】: 唐僧。富陽人,俗姓秦。工詩。初出家于靈隱山,為海和尚弟子。肅宗至德二年,試經(jīng)得度,居天竺寺。代宗永泰初,從顗法師學律。嘗為寺經(jīng)營十二年,置田畝,歲收萬斛。德宗貞元中,退居西嶺,人稱西嶺和尚。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出富春秦氏。
七歲。
靈隱山白云峰海和尚。
見而撫其頂曰。
此兒目如青蓮。
茍能舍家。
以從吾游。
必有善稱。
其父以為然。
至德二年。
詔天下白衣。
通佛經(jīng)七百紙者。
聽為比丘。
標以其選得度。
仍隸住天竺寺。
永泰初。
依顗律師。
受具于靈光寺。
時已推其善于護持。
貞元中。
別治室西嶺下。
謂之草堂。
而吟嘯之樂。
非世間名利之跡所可到。
杭人號西嶺和尚。
辭章高媲古作者。
與吳興如晝。
會稽靈徹。
相酬唱時。
語見晝傳。
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云。
重名之下。
果有斯文。
景陵陸羽云。
夫日月云霞為天標。
山川草木為地標。
圣賢豪杰為人標。
推能歸美為德標。
居閑趣寂為道標。
嗚呼品藻之極至。
引天地人。
以匹擬之。
則其誠敬誠慕之心何如。
故一時名公鉅卿。
林下英彥。
莫不綢繆投分。
慷慨論交。
長慶三年六月七日。
示滅于所居。
是冬之十月二日。
葬之山中。
壽八十四。
臘五十八。
開成五年鄭素卿。
立碑頌德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道標。
富陽秦氏。
七歲。
神氣清茂。
有沙門過而識之。
勸令出家。
至德二年。
詔通佛經(jīng)七百紙者命為比丘。
師首中其選。
得度。
居南天竺寺。
護戒甚嚴。
永泰中。
住持奏賜寺額。
居十二年。
其徒多歸之。
常于靈鷲峰之南西嶺下葺茅為堂。
號西嶺草堂。
怡然養(yǎng)浩。
不干人事。
尤工詩章。
搜鍊精巧。
與吳興皎然會稽靈徹鼎立齊聲。
時人有洞冰雪摩云霄之譽。
稱西嶺和尚。
一時名公如李益白居易陸羽之流皆敬之。
長慶三年示寂。
葬于山中。
贊曰。
出塵異相  挺見垂髫  業(yè)真空法  怡然養(yǎng)高 適意吟詠  配雅與騷  名標當世  可摩云霄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道標。
富陽人也。
俗姓秦氏。
其遠祖與羸同姓。
世為汧隴大族。
及晉東渡衣冠隨之。
后為杭人也。
其高曾至王父。
皆沿以儒素不甘為吏。
故州里尊奉之。
標生則孤明。
長而深趣。
老而堅固。
蓋良善之因有自來矣。
年七歲時神清氣茂不雜凡童。
倏有大沙門手摩其頂曰。
此孺子目秀如青蓮。
得非我釋氏之威鳳乎。
茍能舍家必有善稱。
不然乘云霓薄天漢。
吾不可得而知也。
父允其請。
遂為靈隱山白云峰海和尚弟子。
妙高之上唯日月是麗。
娑竭之宮固云雷斯蓄。
至德二年詔白衣通佛經(jīng)七百紙者。
命為比丘。
標首中其選。
即日得度。
蒙配天竺寺焉。
永泰初受具品于靈光寺顗律師。
登以護戒嚴謹為時所推毗奈多羅之言罔不該貫。
凡度人戒計六壇為眾紏繩。
經(jīng)一十二載。
置田畝歲收萬斛。
置無盡財與眾共之。
貞元中以寺務克豐。
我宜宴息。
乃擇高爽得西嶺之下。
葺茅為堂。
不干人事。
用養(yǎng)浩氣焉。
標經(jīng)行之外尤練詩章。
辭體古健比之潘劉。
當時吳興有晝。
會稽有靈澈。
相與詶唱遞作笙簧。
故人諺云。
霅之晝能清秀。
越之澈洞冰雪。
杭之標摩云霄。
每飛章寓韻。
竹夕華時。
彼三上人當四面之敵。
所以辭林樂府常采其聲詩。
由是右庶子姑臧李公益書云。
重名之下果有斯文。
西還京師有以誇耀。
又景陵子陸羽云。
夫日月云霞為天標。
山川草木為地標。
推能歸美為德標。
居閑趣寂為道標。
名實兩全品藻斯當。
爾后聲價軼于公卿間。
故與之深者有相國李公吉甫大司空嚴公綬。
右仆射韓公皋。
禮部侍郎呂公渭。
滑毫節(jié)制盧公群。
襄陽節(jié)制孟公簡。
同州刺史李公敷。
鳳翔尹孫公璹。
浙東廉使賈公全中書舍人白公居易。
隋州刺史劉公長卿。
戶部侍朗丘公丹。
外郎裴樞。
秘閣嚴維。
小諫朱放越。
廉問薛戎夕。
拜盧元輔。
常州釋元浩。
潤州釋南容。
金華釋乾輔。
吳門釋光嚴。
上都釋智崇等。
并心交塵外分契林中。
萬境在空驅(qū)之為射御。
五峰滿眼立之為疆場。
文雄而再鼓不衰。
神王而一戰(zhàn)自勝者也。
以長慶三年示有微疾。
六月七日歸滅于所居蘭若。
至冬十月三日葬于舊山春秋八十有四。
法臘五十八。
弟子如玢如??行儉省言常儉智猷日超等。
皆得師之法。
仿仰不遑。
空圍繞于栴檀恨滿盈于石室。
至今杭民謂之西嶺和尚矣。
開成五年中鄭素卿錄德行刊碑頌。
立于天竺山之東墟存焉。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范陽(今北京西南)人。
代宗大歷間任評事,在湖州與顏真卿、陸羽、皎然等游。
《三長物齋叢書》本《顏魯公文集》卷一二存其與諸人聯(lián)句詩1首,《全唐詩外編》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吳興人,字季蘭。女冠。工詩,劉長卿稱為女中詩豪。有詩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84 冶,一作裕。
字季蘭,中唐女道士。
生于長江三峽一帶,何州縣不詳,后長期寓居江浙。
專心翰墨,善彈琴,工格律,與當時詩人劉長卿、陸羽、皎然等有詩往還。
德宗建中間于長安陷朱泚之亂,上朱泚詩中有不敬朝廷語,德宗于貞元元年(784)平朱泚亂回長安后下令撲殺。
事跡散見《中興間氣集》卷下、《奉天錄》卷一。
其詩以五言擅場,唐高仲武評曰:“形氣既雄,詩意亦蕩,自鮑昭以下,罕有其倫。
如‘遠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車’,蓋五言之佳境也,上仿班姬則不足,下比韓英則有馀。
”(《中興間氣集》卷下)《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著錄其集1卷。
后世有以與薛濤詩合刻為2卷者。
全唐詩》存詩19首。
唐詩匯評
李冶(?
—784),一作李裕,字季蘭,以字行。
烏程(今浙江吳興)人。
幼聰慧,六歲能詩,善彈琴,出家為女道士。
曾應詔赴闕,留宮中月馀,放還。
大歷中在湖州,與詩僧皎然及劉長卿、陸羽等唱和,又與閻伯均最善,人目為“風情女子”。
朱泚據(jù)長安反,季蘭曾上詩朱泚,故后為德宗命人撲殺。
有《李季蘭集》一卷。
全唐詩》編詩一卷。

作品評論

中興間氣集
士有百行,女惟四德。季蘭則不然,形氣既雌,詩意亦蕩。自鮑照以下,罕有其倫。如“遠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車”,蓋五言之佳境也。上仿班姬則不足,下比韓英則有馀。不以遲暮,亦一俊嫗。
唐詩紀事
劉長卿謂季蘭為女中詩豪。
唐才子傳
(季蘭)美姿容,神情蕭散,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
當時才子,頗夸纖麗,殊少荒艷之態(tài)……時往來剡中,與山人陸羽、上人皎然意甚相得。
皎然嘗有詩云:“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
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
”其謔浪至此。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閨閣之詩,不能與士大夫爭勝,以其學力終淺也。獨李冶“遠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車”,比同時所稱劉長卿“楚國蒼山古,幽州白日寒”、錢起“破鏡催歸客,殘陽見舊山”、郎士元“荒城背流水,遠雁入寒云”、韓翃“潮聲當晝起,山翠近南深”、皇甫冉“岸明殘雪在,潮滿夕陽多”、于良史“風兼殘雪起,河帶斷冰流”等句,殆皆有過無不及?!吨信d》高步,若準周才之例,吾必以作者與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1—814 【介紹】: 唐湖州武康人,生于昆山,字東野。少隱居嵩山。性狷介,與韓愈友善。年四十五、六方登進士第。后調(diào)溧陽尉。鄭馀慶為東都留守,署為水陸轉(zhuǎn)運判官。后馀慶鎮(zhèn)興元,又奏為參謀。工詩,與賈島齊名,并稱“郊島”,又以詩風瘦硬,有“郊寒島瘦”之說。卒,張籍私謚貞曜先生。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1—814 字東野,排行十二,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郡望平昌(今山東商河縣西北)。
少隱嵩山,稱處士。
德宗貞元十二年(796)登進士第。
十六年任溧陽縣尉,抑郁不得志,遂辭官。
曾任河南水陸運從事,試協(xié)律郎。
憲宗元和九年(814),因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鄭馀慶奏,遷為興元軍參謀,試大理評事,赴任時暴死途中。
終生貧困潦倒,死后竟無錢下葬。
友人張籍等私謚貞曜先生。
生平詳見韓愈《貞曜先生墓志銘》及新、舊《唐書》本傳。
有近人夏敬觀《孟郊年譜》、今人華忱之《孟郊年譜》,后者較完備。
孟郊早年居湖州,曾參加僧皎然組織之“詩會”(見《送陸暢歸湖州因憑題故人皎然塔陸羽墳》、《醉會中贈鄭方回》等),其詩歌思想受皎然影響甚巨。
詩與韓愈齊名,為韓孟詩派之開派者。
其詩可以德宗貞元八年(792)長安應試為界分為前后兩期。
前期由隱而仕,詩亦要求有為而作,詩歌基調(diào)積極明快,步武盛唐。
后期仕途蹭蹬,遂由言志轉(zhuǎn)向抒情,形成險怪詩風。
其詩反映社會生活較廣泛,或歌吟生民苦,或指斥藩鎮(zhèn)割據(jù),均體現(xiàn)其“下筆證興亡,陳詞備風骨”(《讀張碧集》)之主張。
大部分詩則抒寫一己之窮苦情懷,與賈島詩有類同處,故有“郊寒島瘦”之稱(見蘇軾《祭柳子玉文》)。
“寒”既指其詩內(nèi)容之嗟悲嘆苦,亦謂其詩有清冷之意境美。
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淺率,追求生新瘦硬之美,韓愈稱之為“刃迎縷解,鉤章棘句,掐擢胃腎。
神施鬼設,間見層出。
”(《貞曜先生墓志銘》)“橫空盤硬語,妥貼力排奡”。
(《薦士》)詩集10卷,明凌濛初刻《孟東野詩集》,載有宋人國材、劉辰翁評語。
今人華忱之點校之《孟東野詩集》較完備。
注本有華忱之、喻學才《孟郊詩集校注》,韓泉欣《孟郊集校注》。
全唐詩》編其詩為5卷,《全唐詩外編》補詩1首。
唐詩匯評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屢舉進士不第,曾客游河南、邠寧等地,貞元十四年(798),登進士第。寄寓汴州。十六年,授溧陽尉。因終日吟詩,多廢吏事,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竟辭官歸。元和元年,河南尹鄭馀慶辟為水陸轉(zhuǎn)運從事,武協(xié)律郎。九年,余慶出鎮(zhèn)興元,奏為參謀,試大理評事,行次閿鄉(xiāng),暴疾年。友人張籍等私謚為貞矅先生。郊一生到意為詩,長于五古、樂府。與韓愈、張籍、李翱、盧仝等友善,名重于時。北宋宋敏求編有《孟東野集》十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十卷。
全唐文·卷六百八十四
郊字東野。湖州武康人。年五十始第進士。調(diào)溧陽尉。鄭馀慶鎮(zhèn)興元。奏為參謀。卒年六十四。張籍謚之曰貞曜先生。

作品評論

韓愈《送孟東野序》
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其高出魏晉,不懈而及于古,其它浸淫乎漢氏矣。
因話錄
韓文公與孟東野友善,韓文公至高,孟長于五言,時號“孟詩韓筆”。
詩人主客圖
清奇僻古主:孟郊。
唐摭言
孟效……工古風,詩名播天下,與李觀、韓退之為友。
新唐書本傳
郊為詩有理致,最為愈所稱,然思苦奇澀。
中山詩話
孟東野詩,李習之所稱“食薺腸亦苦,強歌聲不歡。出門如有礙,誰謂天地寬”,可謂知音。今此傳郊集五卷,詩百篇。又有集號《咸池》者,僅三百篇,其間語句尤多寒澀,疑向五卷是名士所刪取者。東野與退之聯(lián)句詩,宏壯博辯,若不出一手。王深父云:“退之容有潤色也?!?/blockquote>
《王直方詩話》
李希聲語余曰:孟郊詩正如晁錯為人,不為不佳,所傷者峻直耳。
臨漢隱居詩話
孟郊詩蹇澀窮僻,琢削不假,真苦吟而成。觀其句法,格力可見矣。
《童蒙詩訓》
徐師川問山谷云:“人言退之、東野聯(lián)句,大勝東野平日所作,恐是退之有所潤色。”山谷云:“退之安能潤色東野?若東野潤色退之,即有此理也。”
《菪溪詩話》
孟郊詩最淡且古,坡謂“有如食彭越,竟日嚼空螯”。退之論數(shù)子,乃以張籍學古淡,東野為天葩吐奇芬,豈勉所長而諱所短,抑亦東野古淡自足,不待學耶?
彥周詩話
東坡《祭柳子玉》文:“郊寒島瘦,元輕白俗?!贝苏Z具眼。
歲寒堂詩話
退之于籍、湜輩,皆兒子畜之,獨于東野極口推重,雖退之謙抑,亦不徒然。世以配賈島而鄙其寒苦,蓋未之察也。郊之詩,寒苦則信矣,然其格致高古,詞意精確,其才亦豈可易得!
唐詩紀事
李翱薦郊于張建封云:“茲有平昌孟郊,貞士也。伏聞執(zhí)事舊知之。郊為五言詩,自前漢李都尉、蘇屬國,及建安諸子,南朝二謝,郊能兼其體而有之?!崩钣^薦郊于梁肅補闕書曰:“郊之五言詩,其有高處,在古無上;其有平處,下顧兩謝?!表n愈送郊詩曰:“作詩三百首,杳默《咸池》音?!北硕咏灾砸玻M欺天下之人哉!
《臞翁詩評》
孟東野如埋泉斷劍,臥壑寒松。
《滄浪詩話?詩評》
孟郊之詩刻苦,讀之使人不歡。
《滄浪詩話?詩評》
孟郊之詩,憔悴枯槁,其氣局促不伸,退之許之如此,何邪?詩道木正大,孟效自為之限阻耳。
后村詩話
孟生純是苦語,略無一點溫厚之意,安得不窮?此退之所以欲和其聲歟!
后村詩話
孟詩亦有平淡閑雅者,但不多耳。
詩林廣記
朱文公云:孟郊吃飽了飯,思量到人不到處。
滹南詩話
郊寒白俗,詩人類鄙薄之,然鄭厚評詩,荊公、蘇、黃輩曾不比數(shù),而云樂天如柳陰春鶯,東野如草根秋蟲,皆造化中一妙,何哉?哀樂之真,發(fā)乎情性,此詩之正理也。
唐詩鏡
孟郊語好創(chuàng)造,然多生強,不成章趣。人謂郊寒島瘦,余謂郊拙島苦。
唐詩歸
鐘云:東野詩有孤峰峻壑之氣,其云郊寒者,高則寒,深則寒也。忽作貧寒一例看。譚云:詩家變化,自盛唐諸家而妙已極,后來人又欲別尋出路,白不能無東野、長吉一派。
《唐詩類苑序》
東野苦心,其詩枯瘠。
唐音癸簽
韓公甚重郊詩,評者亦盡以為韓不及郊。獨蘇長公有詩論郊云:“未足當韓豪?!焙笤z山詩亦云:“東野悲嗚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江山萬古潮陽筆,合臥元龍百尺樓?!痹敹福w亦論其大局歟!不可不知。
《詩源辨體》
東野五言古,不事敷敘而兼用興比,故覺委婉有致,然皆刻苦琢削,以意見為詩,故快心露骨而多奇巧耳,此所以為變也。
《詩源辨體》
東野詩諸體僅十之一,五言古居十之九,故知其專工在此,然其用力處皆可尋摘,大要如連環(huán)貫珠,此其所長耳。
《詩源辨體》
古人自許不謬。東野詩云:“詩骨聳東野,詩濤浦退之?!币詽龤w韓,以骨自許,不謬。但退之非不足于骨,而東野實不足于濤。如東野《峽哀》十首,語亦奇險,然無退之之才,故終不足于濤。
《唐詩歸折衷》
吳敬夫云:中唐諸君子各有矯時易俗之志,因其質(zhì)之所近,而以一體自見焉。東野之氣悲,氣悲則非激越吞吐之間,不足以展其概,故于五古為最近也,
說詩晬語
孟東野詩,亦從《風》、《騷》中出,特意象孤崚,元氣不無斫削耳。以郊、島并稱,銖兩未敵也。元遺山云:“東野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江山萬古潮陽筆,合在元龍百尺摟?!睋P韓抑孟,毋乃太過?
《唐詩別裁》
東坡目為“郊寒島瘦”,島瘦固然,郊之寒過求高深,鄰于刻削,其實從真性情流出,未可與島并論也。
劍溪說詩
孟郊詩筆力高古,從古歌謠、漢樂府中來,而苦澀其性也,勝元、白在此,不及韋、柳亦在此。
劍溪說詩
郊詩類幽憤之詞,讀之令人氣塞。
《四庫全書總目》
郊詩托興深微,而結(jié)體古奧,唐人自韓愈以下,莫不推之。
《瀛奎律髓匯評》
(孟郊)刻意苦吟,字字沉著??嗾Z是東野所長。
石洲詩話
諫果雖苦,味美于回。孟東野詩則苦澀而無回味,正是不鳴其善鳴者。不知韓何以獨稱之?且至謂“橫空盤硬語,妥貼力排奡”,亦太不相類,此真不可解也。蘇詩云:“那能將兩耳,聽此寒蟲號”,乃定評不可易。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孟東野蜇吻澀齒,然自是盤餐中所不可少。
北江詩話
孟東野詩,篇篇皆似古樂府,不僅《游子吟》、《送韓愈從軍》諸首已也。即如“良人昨日去,明月又不圓”,魏晉后即無此等言語。
昭昧詹言
姜塢先生曰:筆瘦多奇,然自是小。如《谷梁》,孟郊詩是也,大家不然。
昭昧詹言
孟東野出于鮑明遠,以《園中秋散》等篇觀之可見。但東野思深而才小,篇幅枯隘,氣促節(jié)短,苦多而甘少耳。
養(yǎng)一齋詩話
每讀東野詩,至“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短松鶴不巢,高石云始棲。君今瀟湘去,意與云鶴齊”。“江與湖相通,二水洗高空。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風”?!疤炫_山最高,動躡赤城霞。何以靜雙目?掃山除妄花。靈境物皆直,萬松無一斜”諸句,頓覺心境空闊,萬緣退聽,豈可以寒儉目之!……其《送別崔寅亮》云:“天地唯一氣,用之自偏頗,憂人成苦吟,達士為高歌”,詞意圓到,豈專于愁苦者哉!
《藝概?詩概》
昌黎、東野兩家詩,雖雄富清苦不同,而同一好難爭險。惟中有質(zhì)實深固者存,故較李長吉為老成家數(shù)。
《藝概?詩概》
孟東野詩好處,黃山谷得之,無一軟熟句;梅圣俞得之,無一熱俗句。
《湘綺樓論唐詩》
東野用思艱澀,同于昌谷,時有嘲諷;然千篇一格,近于隘者,固非大家。
《峴傭說詩》
孟東野奇杰之筆萬不及韓,而堅瘦特甚。譬之偪陽之城,小而愈固,不易攻破也。東坡比之“空螯”,遺山呼為“詩囚”,毋乃太過!
《峴傭說詩》
孟郊、賈島并稱,謂之“郊寒島瘦”。然賈萬不及孟,孟堅賈脆,孟探賈淺故也。
《東目館詩見》
東野五言能兼漢魏六朝體,真苦吟而成,其劌目鉥心,致退之嘆為咸池音者,須于句法、骨力求之,不然退之拔鯨牙乎,何取乎憔悴枯槁?
《東目館詩見》
許彥周曰:東野可愛不可學,亦非僅言其凄戾。余謂高妙簡古,直是難學,惟遺物而立于獨者近之。
《東目館詩見》
東野清峭、意新、音脆、最不凡,亦少疲薾語。烏得以“寒”概之,殆以退之雄崛相形耳。
《詩法萃編》
閬仙、東野并擅天才,東野才力尤大,同時惟昌黎伯與相敵,觀集中聯(lián)句詩可見,兩人生李、杜之后,避千門萬戶之廣衢,走羊腸鳥道之仄徑,志在獨開生面,遂成僻澀一體。而東野古詩神旺興來,天骨開張之作,不特追逐李、杜,抑且希風漢京。
三唐詩品
(孟郊)與韓退之、李長吉同源,而鐫容露骨,故與閬仙有寒瘦之譏,而語重意??,固可針砭浮靡。七言蒼勁,有明遠之風。
《瓶粟齋詩話》
孟東野詩源出謝家集中,如《獻襄陽于大夫》及《汝州陸中丞席喜張從事至》、《游枋口柳溪》諸作,時見康樂家數(shù),特其句法出之镵刻耳。洪北江評東野詩,以為篇篇似占樂府,非確論也。
共 1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