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史安之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曇穎(九八九~一○六○),俗姓丘,字達觀,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為南岳十一世(《五燈會元》卷一二謂南岳下十世)谷隱聰禪師法嗣。年十三依龍興寺。長游京師,與歐陽修為友。東游,初住舒州香爐峰,移住潤州,主明州雪竇,又移住金山龍游寺。仁宗嘉祐五年卒,年七十二。事見《禪林僧寶傳》卷二七、《五燈會元》卷一二、《四明山志》卷二。今錄詩十三首。
全宋文·卷三九二
曇穎(九八九——一○六○),字達觀,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丘氏子。出家龍興寺,與歐陽修、刁景純等游,于書無所不讀,所為詞章多出塵語。見《禪林僧寶傳》卷二七。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七
禪師名曇穎。
生錢塘丘氏。
年十三。
依龍興寺為大僧。
神情秀特。
于書無所不觀。
為詞章多出塵語。
十八九游京師。
時歐陽文忠公。
在場屋。
穎識之。
游相樂也。
初謁大陽明安禪師。
問。
洞上特設。
偏正君臣意。
明何事。
明安曰。
父母未生時事。
又問。
如何體會。
明安曰。
夜半正明天曉不露。
穎惘然棄去。
至石門。
謁聰禪師。
明安之語。
曰師意如何。
聰曰。
大陽不道不是。
但口門窄。
滿口說未盡。
老僧即不與么。
穎曰。
如何是父母未生事。
聰曰。
糞墼子。
又問。
如何是夜半正明。
天曉不露。
聰曰。
牡丹叢下睡貓兒。
穎愈疑駭。
日扣之。
竟無得益。
自奮曰。
吾要以死究之。
不解終不出山。
聰一日見普請。
問曰。
今日運薪乎。
穎曰然運薪。
聰曰。
云門嘗問。
人般柴。
柴般人。
如何會。
穎不能對。
聰因植杖石坐。
笑曰。
此事如人學書。
點畫可效者工。
否者拙。
何故如此。
未忘法耳。
如有法執(zhí)。
故自為斷續(xù)。
當筆忘手。
手忘心。
乃可也。
穎于是默契其旨。
良久曰。
如石頭曰。
執(zhí)事元是迷。
契理亦非悟。
既曰契理。
何謂非悟。
聰曰。
汝以此句為藥語。
為病語。
穎曰。
是藥語。
聰呵曰。
汝乃以病為藥。
又可哉。
穎曰。
事如函得蓋。
理如箭直鋒。
妙寧有加者。
而猶以為病。
茲寔未諭。
聰曰。
借其妙至是。
亦止明理事而已。
祖師意旨智。
識所不能到。
矧事理能盡乎。
故世尊曰。
理障礙正知見。
事障能續(xù)生死。
穎恍如夢覺。
曰如何受用。
聰曰語不離窠臼。
安能出蓋纏。
穎嘆曰。
才涉唇吻。
便落意思。
皆是死門。
終非活路。
即日辭去。
過京師。
寓止駙馬都尉李端愿之園。
日夕問道。
一時公卿多就見。
聞其議論。
隨機開悟。
李公問曰。
人死識歸何所。
答曰。
未知生。
焉知死。
李公曰。
生則端愿已知。
曰。
生從何來。
李公擬議。
穎揕其胸。
曰。
秖在這里。
思量個什么。
對曰。
會也。
只知貪程。
不覺蹉路。
穎拓開曰。
百年一夢。
又問。
地獄畢竟是有是無。
答曰。
諸佛向無中說有。
眼見空華。
大尉就有中覓無。
手??水月。
堪笑。
眼前見牢獄不避。
心外見天堂欲生。
殊不知。
欣怖在心。
善惡成境。
大尉但了自心。
自然無惑。
進曰。
心如何了。
答曰。
善惡都莫思量。
又問。
不思量后。
心歸何所。
穎曰。
且請?zhí)練w宅。
穎東游初。
住舒州香爐峰。
移住潤州因圣。
太平隱靜。
明雪竇。
又移住金山龍游寺。
嘉祐四年除夕。
遣侍者持書。
別揚州刁景純學士。
曰。
明旦當行。
不暇相見。
厚自愛。
景純開書大驚。
曰當奈何。
復書決別而已。
中夜候吏報。
揚州馳書。
船將及岸。
穎欣然遣撾鼓。
升座敘出世本末。
謝裨贊叢林者。
勸修勿怠。
曰吾化。
當以賢監(jiān)寺次補。
下座。
讀景純書畢。
大眾擁步。
上方丈。
穎跏趺。
揮令各遠立。
良久乃化。
五年元日也。
閱世七十有二。
坐五十有三夏。
穎英氣壓諸方。
薦福懷禪師。
誦十玄談。
至祖意。
穎曰。
當曰十圣未明此旨。
特以聲律不恊。
故耳。
三賢十圣序。
不如是。
懷曰。
宗門無許事。
穎熟視。
以手畫按。
作十字曰。
汝識此字乎。
汝以謂甑箅耳。
懷無能言穎。
拂衣去。
曰。
我要與汝斗死。
生吾不敵汝也。
贊曰。
東坡曰。
佛法浸遠。
真?zhèn)蜗喟搿?div id="bob95s1" class='inline' id='people_33835_2_220_comment'>
寓言指法。
大率相似。
至于二乘禪定。
外道神通。
非我肉眼所能勘驗。
然臨死生禍福之際。
不容偽矣。
吾視穎之謝世。
無以異人適城市之易。
然真大丈夫也哉。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一
釋曇穎,字達觀。姓丘氏,錢塘人。得法谷隱聰。穎性爽直,語言率真。取譬曉人,以近喻遠。聞所開示,類皆世緣俗諦,或雜嵬瑣諧譚。嘗以事斥一僧去,每升堂輒追念舊惡,慢詈累日,有一僧心非之,竟詣丈室,面數(shù)穎過,穎頷之而不言,而僧因從此悟去,乃以信香嗣穎法。穎有文采,名人多與之游。主雪竇時,梅堯臣送之詩曰:“朝從雪竇請,暮卷雪衲輕。莫問居士病,自從他方行。吳霜點髭根,海鳥隨眾迎。安隱彼道場,萬事都忘情?!薄疤幧綗o厭山,林鳥正關關。月入潭心白,花明谷口間。采薪能自至,流水不知還。聞欲觀滄海,高峰峻亦攀?!狈f嘗游上雪竇,亦有詩曰:“下雪竇游上雪竇,過云峰后望云峰。如趨仙府經(jīng)三島,似入天門徹九重。無日不飛丹洞鶴,有時忽起隱潭龍。只應奉詔西歸去,此境何由得再逢?!闭臀迥辏ㄍび谏铰?,以憩行人。穎又有《四明十題》,梅堯臣和之,并見《山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2—1069 【介紹】: 宋僧。信州玉山人,俗姓章。年十一出家,十九落發(fā)受戒,住隆興黃龍寺。云游江南諸地求法,初依泐潭,再謁石霜、慈明,言下大悟,開法同安。嘗發(fā)三問,學者莫契其旨,叢林目之為黃龍三關。卒謚普覺。
全宋詩
釋慧南(一○○三~一○六九),一作惠南,信州(今江西上饒)人。俗姓章。為南岳下十一世,石霜圓禪師法嗣,住隆興府黃龍寺。神宗熙寧二年卒,年六十七。謚普覺禪師(《禪林僧寶傳》卷二二)。今錄偈頌四首。
全宋文·卷五九四
慧南(一○○二——一○六九),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人,俗姓章氏。少習儒,通經(jīng)史,能文。十一歲出家,初依泐潭懷澄學云門禪,后往依臨濟宗大師石霜楚圓于南岳,言下大悟,遂嗣之。后開法同安,四眾趨歸。景祐三年,住南昌黃龍山崇恩院,以「佛手、驢腳、生緣」三轉語接引學人,法席之盛,追比馬祖、百丈,遂開臨濟宗黃龍一派。熙寧二年卒,年六十八。大觀中追謚普覺。有《黃龍慧南禪師語錄》一卷(存)。見《禪林僧寶傳》卷二二。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依泐潭澄禪師。分座接物。名振諸方。偶同云峰悅禪師游西山。話及云門法道。峰曰。澄公雖是云門之后。法道異矣。南詰其所以異。峰曰。云門如九轉丹砂。點鐵成金。澄公藥永銀。徒可玩。入煅則流去。南怒。以枕擲之。峰雖謝過。而又曰。云門氣宇如王。甘死語下乎。澄公有法授人死語也。死語其能活人乎。即背去。南挽之曰。若如是。則誰可汝意。峰曰。石霜圓。手段出諸方。公宜見之。不可后也。南默計曰。悅師翠巖。使我見石霜。于悅何有哉。即造石霜。及中途。聞慈明不事事忽叢林。無意見之。遂登衡岳。謁福嚴賢禪師。賢命掌書記。俄賢卒??な卣埓让餮a之。既至。目其貶剝諸方。件件數(shù)為邪解。南為之氣索。遂造其室。欲行師資禮。明曰。書記已領徒游方。設使有疑??勺搪浴2槐刈魇切袕?。南哀懇愈切。明曰。公學云門禪。必善其旨。如云放洞山三頓棒。是有吃棒分耶。是無吃棒分耶。南曰。是有吃棒分。明色莊曰。若爾則從朝至暮。鵲噪鴉鳴。亦有吃棒分。即端坐受南炷香作禮。明復問曰。趙州謂臺山婆子。我為汝勘破了也。且道那里是他勘破婆子處。南汗下不能加答。連日入室請決。明唯詬罵而已。一日南曰。罵豈慈悲法施耶。明曰。汝作罵會耶。南于是大悟。遂作頌曰。杰出叢林是趙州。老婆勘破沒來由。而今四海清如鏡。行人莫與路為讎。呈慈明。明許可之。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二
禪師章氏。
諱惠南。
其先信州玉山人也。
童齠深沉。
有大人相。
不茹葷。
不嬉戲。
年十一棄家。
師事懷玉定水院智鑾。
嘗隨鑾出。
道上見祠廟。
輒杖擊火毀之而去。
十九落發(fā)。
受具足戒。
遠游至廬山歸宗。
老宿自寶集眾坐。
而公卻倚實。
時時眴之。
公自是坐必跏跗。
行必直視。
至棲賢依諟禪師。
諟蒞眾進止有律度。
公規(guī)摸之三年。
辭渡淮。
依三角澄禪師。
澄有時名。
一見器許之。
及澄移居泐潭。
公又與俱。
澄使分座接納矣。
而南昌文悅見之。
每歸臥嘆曰。
南有道之器也。
惜未受本色鉗錘耳。
會同游西山。
夜語及云門法道。
悅曰。
澄公雖云門之后。
然法道異耳。
公問所以異。
悅曰。
云門如九轉丹砂。
點鐵作金。
澄公藥汞銀。
徒可玩。
入鍛即?去。
公怒以枕投之。
明日悅謝過。
又曰。
云門氣宇如王。
甘死語下乎。
澄公有法。
受人死語也。
死語其能活人哉。
即背去。
公挽之曰。
即如是。
誰可汝意者。
悅曰。
石霜楚圓手段。
出諸方。
子欲見之。
不宜后也。
公默計之曰。
此行腳大事也。
悅師翠嵓。
而使我見石霜。
見之有得。
于悅何有哉。
即日辨裝。
中涂聞慈明不事事。
慢侮少叢林。
乃悔欲無行。
留萍鄉(xiāng)累日。
結伴自收縣登衡岳。
寓止福嚴。
老宿號賢叉手者。
大陽明安之嗣。
命公掌書記。
泐潭法侶。
聞公不入石霜。
遣使來訊。
俄賢卒。
郡以慈明領福嚴。
公心喜之。
且欲觀其人。
以驗悅之言。
慈明既至。
公望見之。
心容俱肅。
聞其論。
多貶剝諸方。
而件件數(shù)。
以為邪解者。
皆泐潭密付旨決。
氣索而歸。
念悅平日之語。
翻然改曰。
大丈夫。
心膂之間。
其可自為疑礙乎。
趨詣慈明之室曰。
惠南以闇短。
望道未見。
比聞夜參。
如迷行得指南之車。
然唯大慈。
更施法施。
使盡馀疑。
慈明笑曰。
書記已領徒游方。
名聞叢林。
借有疑。
不以衰陋鄙棄。
坐而商略。
顧不可哉。
呼侍者進榻。
且使坐。
公固辭。
哀懇愈切。
慈明曰。
書記學云門禪。
必善其旨。
如曰放洞山三頓棒。
洞山于時應打。
不應打。
公曰。
應打。
慈明色莊而言。
聞三頓棒聲。
便是吃棒。
則汝自旦及暮。
聞鴉鳴鵲噪。
鐘魚鼓板之聲。
亦應吃棒。
吃棒何時當已哉。
公瞠而卻。
慈明云。
吾始疑不堪汝師。
今可矣。
即使拜。
公拜起。
慈明理前語曰。
脫如汝會云門意旨。
則趙州嘗言。
臺山婆子。
被我勘破。
試指其可勘處。
公面熱汗下。
不知答。
趨出。
明日詣之。
又遭詬罵。
公慚見左右即曰。
政以未解。
求決耳。
罵豈慈悲法施之式。
慈明笑曰。
是罵耶。
公于是默悟其旨。
失聲曰。
泐潭果是死語。
獻偈曰。
杰出叢林是趙州。
老婆勘破沒來由。
而今四海清如鏡。
行人莫以路為讎。
慈明以手點沒字顧公。
公即易之。
而心服其妙密。
留月馀辭去。
時季三十五。
游方廣后洞。
識泉大道。
又同夏。
泉凡圣不測。
而機辯逸群。
拊公背曰。
汝脫類汾州。
厚自愛。
明年游荊州。
乃與悅會于金鑾。
相視一笑曰。
我不得友兄及谷泉。
安識慈明。
是秋北還。
獨入泐潭。
澄公舊好盡矣。
自云居游同安。
老宿號神立者。
察公倦行役。
謂曰。
吾住山久。
無補宗教。
敢以院事累子。
而郡將雅知公名。
從立之請。
不得已受之。
泐潭遣僧來。
審提唱之語。
有曰。
智海無性。
因覺妄以成凡。
覺妄元虛。
即凡心而見佛。
便爾休去。
謂同安無折合。
隨汝顛倒所欲。
南斗七北斗八。
僧歸舉似澄。
澄為不懌。
俄聞嗣石霜。
泐潭法侶多棄去。
住歸宗。
火一夕而燼。
坐抵獄。
為吏者。
百端求其隙。
公怡然引咎。
不以累人。
唯不食而已。
久而后釋。
吏之橫逆。
公沒齒未嘗言。
住黃檗結庵于溪上。
名曰積翠。
既而退居曰。
吾將老焉。
方是時江湖閩粵之人。
聞其風而有在于是者。
相與交武。
竭蹶于道。
唯恐其后。
雖優(yōu)游厭飫。
固以為有馀者。
至則憮然自失。
就弟子之列。
南州高士潘興嗣延之。
嘗問其故。
公曰。
父嚴則子孝。
今來之訓。
后日之范也。
譬諸地爾。
隆者下之。
洼者平之。
彼將登于千仞之上。
吾亦與之俱。
困而極于九困之下。
吾亦與之俱。
伎之窮。
則妄盡而自釋也。
又曰。
姁之嫗之。
春夏之所以生育也。
霜之雪之。
秋冬之所以成熟也。
吾欲無言。
得乎。
以佛手驢腳生緣三語。
問學者。
莫能契其旨。
天下叢林。
目為三關。
脫有詶者。
公無可否。
斂目危坐。
人莫涯其意。
延之又問其故。
公曰。
已過關者。
掉臂徑去。
安知有關吏。
從吏問可否。
此未透關者也。
住黃龍法席之盛。
追媲泐潭。
馬祖。
百丈大智。
熙寧二年三月十七日。
饌四祖惠日兩專使。
會罷越。
跏趺寢室前。
大眾環(huán)擁。
良久而化。
前一日說偈。
又七日阇維。
得五色舍利。
塔于山之前嶂。
閱世六十有八。
坐五十夏(或云。
閱世六十有六。
坐三十有七夏)。
大觀四年春。
敕謚普覺。
贊曰。
山谷論臨濟宗旨曰。
如漢高之收韓信。
附耳語而封王。
即臥內而奪印。
偽游云夢。
而縛以力士。
紿賀陳狶。
而斬之鐘室。
蓋漢高無殺人劍。
韓信心亦不死。
宗師接人。
病多如此。
臨濟宗旨。
止要直下分明。
鉗錘付在嫡子親孫。
予觀黃龍。
以三關語。
鍛盡圣凡。
蓋所謂嫡子親孫。
本色鉗錘者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31 【介紹】: 宋紹興馀姚人,字續(xù)古,號疏寮。孝宗淳熙十一年進士。歷校書郎、會稽主簿、處州守。為官貪酷,諂事韓侂胄,為人所不齒。其讀書以奧僻為博,作文以怪澀為奇。有《疏寮小集》、《剡錄》、《史略》、《子略》、《騷略》、《緯略》、《蟹略》、《硯箋》、《唐樂曲譜》、《唐科名記》等。
全宋詩
高似孫,字續(xù)古,號疏寮,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清康熙《鄞縣志》卷一○),一說馀姚(今屬浙江)人(清光緒《馀姚縣志》卷二四)。
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進士,調會稽縣主簿。
寧宗慶元六年(一二○○)通判徽州,嘉定十七年(一二二四)為著作佐郎。
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知處州。
晚家于越,為嵊令史安之作《剡錄》。
有《疏寮小集》、《剡錄》、《子略》、《蟹略》、《騷略》、《緯略》等。
事見《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宋史翼》卷二九。
 高似孫詩,以汲古閣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疏寮小集》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兩宋名賢小集》(簡稱名賢集),為第一卷。
以輯自《四庫全書》本《蟹略》、《百川學?!繁尽厄}略》之詩,為第二卷。
后村詩話》、《天臺續(xù)集別編》等書所錄之詩及斷句,編為第三卷。
全宋文·卷六六四七
高似孫,字續(xù)古,號疏寮,慶元府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文虎子。少有俊聲,登淳熙十一年進士,為會稽縣主簿。歷官校書郎,著作佐郎,徽州通判,后為禮部侍郎、知處州,以中大夫提舉崇禧觀。卒贈通議大夫。似孫博雅好古,著有《剡錄》、《史略》、《子略》、《緯略》、《騷略》、《疏寮集》、《文苑英華纂要》等,今多存。見《宋史翼》卷二九,《南宋館閣錄》卷八,《直齋書錄解題》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