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史嵩之

相關人物:共 40 位。
共 4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夏椅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饒州德興人,字景實。
為太學生時,朝廷起復史嵩之,率同舍生上書爭不可,不報。
登進士第。
授安慶教授。
遷知鉛山縣,荒歲賑濟有惠政,謝枋得作《清廉引》,以紀其績。
遷安慶通判。
元兵至,度勢不可支,飲藥自盡。
史璟卿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慶元鄞縣人。
史嵩之從子。
嵩之在相位,璟卿以書諫,于用人行政及退師于鄂之失,多所指斥,言甚切至。
暴卒,相傳為嵩之致毒。
全宋文·卷七九二八
史璟卿,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史嵩之從子。
以書切諫嵩之,忽暴卒,人皆疑嵩之致毒。
見《宋史》卷四一三、四一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70—1249 【介紹】: 宋明州鄞縣人,字南叔,號獨善。
史彌遠從弟。
寧宗嘉定十年進士。
楊簡弟子。
知溧水,入監(jiān)都進奏院,出提點江東刑獄。
饒、信、南康三郡大旱,以等第賑糶,全活百余萬口。
饒州兵籍溢數(shù),請?zhí)弑?,廩給大省。
召為司封郎中,以兄子史嵩之入相,引嫌奉祠,里居絕口不言時事。
全宋詩
史彌鞏(一一七○~一二四九),字南叔,號獨善,鄞(今浙江寧波)人。寧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進士,調峽州教授。理宗紹定元年(一二二八),知溧水縣(清光緒《溧水縣志》卷五)。三年,除秘書郎(《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知衢州。歷江東提刑(清康熙《衢州府志》卷一二)。江西宣撫使(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四六),知婺州。淳祐九年卒,年八十。有《獨善先生文集》,已佚。事見《至正四明續(xù)志》卷二,《宋史》卷四二三有傳。
全宋文·卷六九四○
史彌鞏(一一七○——一二四九),字南叔,號獨善,鄞縣(今浙江寧波)人。
史漸子,彌忠弟。
好學彊記,紹熙八年入太學,升上舍。
以從兄彌遠柄國,不獲試,嘉定十年始登第。
入李??幕府,改知溧水縣。
端平初入監(jiān)都進奏院。
出提點江東刑獄,召為司封郎中,以兄子史嵩之入相,出知婺州。
淳祐九年卒,年八十。
著有《獨善先生文集》二十卷。
見《宋史》卷四二三本傳,《至正四明續(xù)志》卷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76—1236 【介紹】: 宋臨安于潛人,字舜俞,號平齋。
寧宗嘉泰二年進士。
薦歷成都通判。
累官監(jiān)察御史,上書理宗,請權歸人主,政出中書。
劾罷樞密使薛極及其他得罪清議者,朝綱大振。
擢殿中侍御史,遷吏部侍郎、給事中。
史嵩之入相,進刑部尚書,拜翰林學士、知制誥。
卒謚忠文。
有《平齋集》、《春秋說》等。
全宋詩
洪咨夔(一一七六~一二三六),字舜俞,號平齋,于潛(今屬浙江)人。寧宗嘉泰二年(一二○二)進士,授如皋簿。繼中教官,調饒州教授。崔與之帥淮東,辟置幕府。后隨崔至蜀,歷通判成都府,知龍州。理宗朝,召為秘書郎,以言事忤史彌遠,罷。彌遠死,以禮部員外郎召,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給事中。官至刑部尚書,翰林學士、知制誥。端平三年卒,年六十一,謚文忠。有《平齋文集》三十二卷?!?a target='_blank'>咸淳臨安志》卷六七、《宋史》卷四○六有傳?!『樽少缭姡浴端牟繀部酚坝∷慰獭镀烬S文集》為底本。原集卷一六所收致語口號、帖子詞等及從《詩淵》等書輯得集外詩,另編一卷。
全宋文·卷六九八四
洪咨夔(一一七六——一二三六),字舜俞,號平齋,臨安府于潛(今浙江臨安西)人。嘉定二年中進士第,授如皋主簿,歷饒州教授、南外宗學教授。嘗應博學宏詞科,直院莊夏舉自代。出為淮東幕僚,歷成都通判、知龍州。入朝,為秘書郎,遷金部員外郎。直言政事,忤權臣史彌遠意,罷職而歸。彌遠死,召拜監(jiān)察御史。力請權歸人主,政出中書,復劾罷樞密使薛極等,一時朝綱大振。端平初,擢殿中侍御史,遷中書舍人,俄兼直學士院,復遷吏部侍郎、給事中,進刑部尚書,拜翰林學士、知制誥。三年卒,年六十一,謚忠文。著有《春秋說》三十卷(存)、《平齋文集》三十二卷(存)、《兩漢詔令》(存)。見《宋史》卷四○六本傳,《咸淳臨安志》卷六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79—1255 【介紹】: 宋徽州歙縣人,字伯可,號竹坡。
寧宗嘉定四年進士。
歷知馀杭、龍陽縣,有政績。
累拜監(jiān)察御史,疏論切直,獨立無黨。
遷浙東提刑,復為監(jiān)察御史,屢為史嵩之所忌。
官至中奉大夫。
有《竹坡類稿》、《左史諫草》。
全宋詩
呂午(一一七九~一二五五),字伯可,歙縣(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進士,調烏程簿。歷當涂丞,監(jiān)溫州天富北監(jiān)鹽場,知馀杭縣。理宗寶慶三年(一二二七)以言罷。入浙東提舉常平章良朋幕,旋兼沿海制置司事,知龍陽縣,為兩浙轉運司主管文字,監(jiān)三省樞密院門兼提轄封樁上庫。嘉熙元年(一二三七),除太府寺簿,遷監(jiān)察御史。三年,遷宗正少卿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出知泉州。二年,除浙東提點刑獄。三年,復入為監(jiān)察御史,遷起居郎兼史院官。四年,丁母憂。閑居十二年,寶祐三年卒,年七十七。有《竹坡類藁》、《左史諫草》。事見方回《左史呂公家傳》(《左史諫草》附),《宋史》卷四○七有傳。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七二一三
呂午(一一七九——一二五五),字伯可,徽州歙縣(今安徽歙縣)人。年十五入郡學。嘉定四年第進士,授烏程主簿,次太平州當涂縣丞,次監(jiān)溫州天富北監(jiān)鹽場。改知杭州馀杭縣,以言罷,自此名益重。紹定二年知龍陽縣,繼監(jiān)三省樞密院門兼監(jiān)提轄封樁上庫。嘉熙元年六月除太府簿。十月除監(jiān)察御史。三年正月除宗正少卿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二月差知泉州。淳祐元年除浙東提刑,三年再入為監(jiān)察御史,兼崇政殿說書,遷起居郎兼史院官。寶祐三年卒,年七十七。著有《竹坡類稿》五卷、《左史諫草》一卷,今存。見《宋史》卷四○七本傳,《新安文獻志》卷七九《呂公家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敘州宣化人,字季與,一字希穎,號滄洲。
寧宗嘉定四年進士。
歷知崇寧縣、施州通判,皆有惠政。
理宗淳祐元年遷秘書少監(jiān),歷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禮部侍郎等職,官至權刑部尚書。
立朝剛正,奏論時政得失,先后忤宰相史嵩之、鄭清之,屢被排擠。
為文有才氣,著述多散佚,今存《滄洲塵缶編》。
全宋詩
程公許(一一八二~?),字季與,一字希穎,人稱滄洲先生(《恥堂存稿》卷五《滄洲先生奏議序》)。眉州(今四川眉山縣)人,寄籍敘州宣化(今四川宜賓西北)。寧宗嘉定四年(一二一一)進士。歷華陽尉,綿州教授,知崇寧縣,通判簡州、施州。理宗端平初,授大理司直,遷太常博士。嘉熙元年(一二三七),遷秘書丞兼考功郎官,二年,因言事劾去。三年,以著作佐郎召,兼權尚書左郎官,累遷將作少監(jiān),兼國史館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淳祐元年(一二四一)遷秘書少監(jiān),兼直學士院,拜太常少卿(《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八)。出知袁州。以杜范薦,召拜宗正少卿,為權倖所格,退處二年。擢起居郎兼直學士院,累官中書舍人,禮部侍郎。鄭清之再相,屏居湖州四年。十一年,起知婺州(本集卷一三《寶慶府改建設廳記》),官終權刑部尚書,卒年七十馀。有《塵缶文集》等,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滄洲塵缶編》十四卷,其中詩十一卷。《宋史》卷四一五有傳?!〕坦S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酌校殘本《永樂大典》。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十二卷。
全宋文·卷七三三六
程公許(一一八二——?),字季與,一字希潁,號滄洲,敘州宣化(今四川宜賓西北)人,一云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定四年進士。歷任華陽縣尉,知崇寧縣,通判簡州、施州。端平初授大理司直,遷太常博士,歷尚左郎官兼直舍人院,遷著作郎。淳祐元年遷秘書少監(jiān),拜太常少卿,為言者論罷,知袁州。召為宗正少卿,遷起居舍人。累官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忤鄭清之,退居湖州。起知婺州,權刑部尚書,授寶章閣學士、知隆興府。卒,贈宣奉大夫。有《塵缶文集》?!?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一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85—1248 【介紹】: 宋興化軍仙游人,字實之,一作貫之,號臞軒。
寧宗嘉定十年進士。
為浙西安撫司干官,因顯擿廷試詳定官舞弊,被誣告,免官。
后召試學士院,策以楮幣,邁援據(jù)古今,考究本末,又因楮幣而論及時事。
史嵩之將復相,邁極言其不可用。
改通判漳州,累遷知邵武軍。
有《臞軒集》。
全宋詩
王邁(《永樂大典》引作王君實)(一一八四~一二四八),字實之,一作貫之,號臞軒,仙游(今屬福建)人。寧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進士,調潭州觀察推官,改浙西安撫司干官。理宗紹定三年(一二三○)為考試官,因顯擿詳定官不公被黜。調南外睦宗院教授,時真德秀知福州,力為之助。端平元年(一二三四)召試館職,次年,為秘書省正字(《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九),輪對直言,忤旨,出通判漳州。又因應詔言事,削秩免官。久之,復通判漳州。淳祐元年(一二四一)通判吉州,遷知邵武軍。八年卒,年六十五(《后村大全集》卷一五二《臞軒王少卿墓志銘》)。有《臞軒集》二十卷(《續(xù)文獻通考》),已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等輯為十六卷,其中詩五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二三有傳?!⊥踹~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酌校殘本《永樂大典》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四四四
王邁(一一八五——一二四八),字實之,號臞軒,興化軍仙游(今福建仙游)人。從學于真德秀。登嘉定十年進士第。端平二年為潭州觀察推官,歷浙西安撫司干官、南外睦宗院教授。召試學士院,除秘書省正字。言者劾邁論政事過實,出通判漳州,復以上疏言時政之失免官。起通判贛州,改吉州,知邵武軍。淳祐八年卒,年六十四,贈司農(nóng)少卿。見劉克莊《臞軒王少卿墓志銘》(《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五二),《宋史》卷四二三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法照(一一八五~一二七三),俗姓童,黃巖(今屬浙江)人。年十三依圣水蒙庵宣出家,后師北峰印。出世住天臺大慈、黃巖圣水、云間延慶、鳳山褒親、杭州上下天竺。歷左街鑒義、左街錄、左右街都綱錄。理宗賜號佛光法師。度宗咸淳九年卒,年八十九,謚普通法師。《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三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七四六六
法照(又作炤,一一八五——一二七三),黃巖(今浙江黃巖)人,童氏子。年十三出家,以蒙庵宣為師,復師北峰宗印,修天臺教觀。歷住大慈、圣水、延慶、褒親、天竺諸寺。理宗賜號佛光法師,又書「晦巖」賜之。咸淳九年卒,年八十九,謚普通法師。著有《法華三大部讀教記》二十卷(存)。見《續(xù)佛祖統(tǒng)記》卷一,《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三。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法照,姓童氏,黃巖人。
父好善,生九子,照其次也。
母陳氏夢日霣蹇裳得之,孕十二月而生。
氣貌奇?zhèn)?,耳垂肩,眼如電,幼入小學,便多穎悟,塾師異之。
年十三,投圣水出家,以蒙庵宣為師。
一夕自外歸,寺僧遙望兩炬晶炯,近之乃照也,蓋目光遠射,令人驚畏。
薙染后,精進教乘,三閱大藏,出游諸方,豁堂,當代尊宿,貽書褒勉,諸山以職延致,悉不就。
攜香禮北峰印,次至蔣山參琰浙翁,問答之際深器之。
北峰居下竺,招之歸。
淅翁以教門為屬,講論授受,泠然有得。
北峰順寂,振錫東還,錢丞相作高僧堂延照共談。
年三十三,改往天臺大慈,遷圣水,史衛(wèi)王舉住云間延慶,繼遷鳳山褒親。
丞相史永公舉住四明。
延慶、海順二法師自日本來,聽講且作《讀教記》,繪照像歸國。
高麗崔丞相亦致書問佛法大旨,乞九祖圖,并贈漂瓷缽盂及金觀音香藥。
育王虛席,郡請兼攝,舉癡絕沖自代。
閫帥奪寺園為酒庫,杖履而遁,道出東掖兩山,學徒迎之境上。
宏齋包公屈致智者真覺,重祖庭也。
理宗聞其名,敕住下天竺,尋遷上天竺,補左街鑒義,御筆特賜“佛光法師”,進錄左街,賜金襕袈裟,召見倚桂閣,對御稱旨。
集慶寺成,詔命開山,力辭,舉白蓮觀止誠公自代。
明年誠寂,有旨特轉左右街都綱錄,令住集慶,不許辭免,御書“晦巖”二大字賜之。
開無礙講,凡禪教律三宗,學徒云集,聞名開悟。
召見延和殿,講《華嚴經(jīng)》。
又大書“靈山堂”以賜。
遣侄武經(jīng)郎童炎奉宸翰歸其里。
東宮召見復古殿,講《般若經(jīng)》,再賜紫金襕袈裟,齋于明華殿。
圣眷隆渥,昔未曾有。
偶因面對,力乞還山。
度宗即位,敕再住上天竺。
前后居山二十四年。
平章賈魏公為造塔于寺之東岡,奏請賜名曰“天巖塔院”,復加恩賚賜田三頃,以助其費。
癸酉秋示疾,移居塔院,郤藥屏醫(yī),作文自祭。
中秋之夕書偈曰:“佛壽八十,我多九年。
虛空掇轉,大用現(xiàn)前。
”擲筆瑞坐而逝,咸淳癸酉八月十五日也。
得年八十有九,僧臘七十四。
弟子妙應繼席,得法四十馀人,得度者一百馀人,窆于天巖,遵初志也。
明年賜謚曰“普通法師”,答 曰“慈應”。
所撰《讀教記錄》二十卷,為學者日月,其馀法語遺文,諸弟子多所記錄,不可罄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87—1269 【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初名灼,字潛夫,號后村居士。
劉夙孫。
寧宗嘉定二年以蔭補將仕郎,為真州錄事參軍、潮州通判。
以作《落梅》詩獲罪,不仕二十余年。
理宗端平初起歷宗正簿、樞密院編修官、江東提刑等。
淳祐六年賜同進士出身,除秘書少監(jiān)兼中書舍人。
以劾權相史嵩之,貶知漳州。
景定初遷工部尚書兼侍講,以煥章閣學士致仕。
嘗受學于真德秀。
反對南宋朝廷茍安妥協(xié)。
詩學晚唐,為江湖派詩重要代表。
詞風雄放沉厚,多感慨時事。
有《后村先生大全集》。
全宋詩
劉克莊(一一八七~一二六九),初名灼,字潛夫,號后村,莆田(今屬福建)人。寧宗嘉定二年(一二○九)以蔭補將仕郎,初仕靖安主簿、真州錄事。后游幕于江浙閩廣等地。十二年監(jiān)南岳廟。十七年知建陽縣。以詠《落梅》詩得禍,閑廢十年。理宗端平元年(一二三四)為帥司參議官,二年除樞密院編修官,兼權侍右郎官,尋罷。淳祐六年(一二四六),以“文名久著,史學尤精”,賜同進士出身,除秘書少監(jiān),兼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七年出知漳州。八年遷福建提刑。景定三年(一二六二)權工部尚書、兼侍讀,旋出知建寧府。五年因目疾以煥章閣學士致仕。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除龍圖閣學士。五年卒,年八十三,謚文定。生前曾自編文集,林希逸作序,繼有后、續(xù)、新三集。后由其季子山甫匯編為《大全集》二百卷。事見宋林希逸《后村先生劉公行狀》、洪天錫《后村先生墓志銘》?!⒖饲f詩,一至十六卷以鐵琴銅劍樓舊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為底本,校以《四部叢刊》影印清賜硯齋《后村先生大全集》(簡稱硯本)、楊氏海源閣舊藏宋刻《后村居士集》(簡稱后印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十七至四十八卷以賜硯齋本為底本,校以清馮氏蘆經(jīng)閣舊藏抄本(簡稱馮本)、清盧氏抱經(jīng)樓舊藏抄本(簡稱盧本)、翁同書校清秦氏石研齋抄本(簡稱秦本,凡采用翁氏朱筆校字,簡稱翁校)、清張氏愛日精廬抄本(簡稱張本)。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詞學圖錄
劉克莊(1187-1269) 字潛夫,號后村居士。莆田人。詞風散文化、議論化。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別調》。
全宋文·卷七四八七
劉克莊(一一八七——一二六九),字潛夫,號后村居士,興化軍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父彌正,寧宗朝吏部侍郎。
克莊本名灼,嘉定二年以蔭補將仕郎,改名。
初授靖安縣主簿,俄丁父憂。
服除,注福州右理曹,改差真州錄事參軍。
嘉定十七年,改宣教郎知建陽縣,歷潮、吉州通判。
端平中,除樞密院編修官、兼權侍右郎官。
立朝正直敢言,為人所忌,出主玉局觀。
尋知漳州,改袁州,復為言者劾罷。
李宗勉當國,擢江西提舉,改廣東,升轉運使。
淳祐元年,為言者所劾,罷主崇禧觀。
四年,起為江東提舉。
六年,召除太府少卿。
面對言事,頗切時政,理宗嘉之,即賜同進士出身,除秘書少監(jiān),尋兼崇政殿說書。
是年末,兼中書舍人,力沮史嵩之除職致仕之命。
事雖施行,仍為御史論劾,以秘閣修撰出為福建提刑。
淳祐十年,除秘書監(jiān)。
次年入京,兼太常少卿、直學士院,兼崇政殿說書、史館同修撰。
同年十月,除起居舍人。
復為言者論劾,罷提舉明道宮。
景定元年,除秘書監(jiān)、起居郎、兼權中書舍人,復除兵部侍郎兼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
三年,除權工部尚書,兼侍讀。
同年八月,以寶章閣學士知建寧府。
五年秋,以煥章閣學士致仕。
咸淳五年正月卒,年八十三,謚文定。
克莊于詩、文、詞皆工,葉水心至評其詩「當建大將旗鼓」。
又嘗受學于真西山,頗得為政之要。
唯其文名太盛,故政績多為所掩。
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
見林希逸所撰《行述》、洪天錫所撰《墓志銘》(分見《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九四、一九五)及《宋史翼》卷二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93—1259 【介紹】: 名或誤作抗,宋建州建陽人,字仲節(jié),號久軒。
蔡元定孫。
理宗紹定二年進士。
累遷秘書省正字,為諸王宮大小學教授。
疏奏權奸史嵩之不可復用,太子宜早立。
同簽署樞密院事,差兼同提舉修《經(jīng)武要略》。
官至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
全宋詩
蔡杭(一一九三~一二五九),字仲節(jié),號久軒,建陽(今屬福建)人。沈次子。理宗紹定二年(一二二九)進士。累官主管刑工部架閣文字。淳祐五年(一二四五),召試館職,累遷樞密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出提點江東刑獄,移浙東。召為國子司業(yè),復出知隆興府。召為試國子祭酒。寶祐四年(一二五六),除同知樞密院事,拜參知政事,以劾丁大全,不待報離京,落職奉祠(《續(xù)宋宰輔編年綠》卷一七)。遂致仕。開慶元年卒,年六十七。明蔡有鹍《蔡氏九儒書》輯集其詩文為《久軒公集》一卷。事見《久軒公集》附錄宋葉采《文肅公墓志》?!?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二○、《宋元學案》卷六七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七七一一
蔡杭(一一九三——一二五九),字仲節(jié),號久軒,建陽(今福建建陽)人,元定孫,沈子。紹定二年進士,歷主管尚書刑、工部架閣文字。召試館職,遷秘書省正字。升校書郎、兼樞密院編修官,遷諸王宮大小學教授。歷官江東提刑,移浙東,召為國子司業(yè)兼資善堂贊讀,出知隆興府。遷工部侍郎。寶祐三年加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又同知樞密院事,拜參知政事。落職予祠,旋復官,致仕卒,謚文簡(一作文肅)。見《宋史》卷四二○本傳(誤作蔡抗)及葉采《文肅公墓志》(《久軒公集》附)。后人輯有《久軒公集》一卷,收入《蔡氏九儒書》中,有文四十四篇。另輯得遺文八十篇,編為八卷。
共 4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