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yàn)
詞格校驗(yàn)
曲格校驗(yàn)
對聯(lián)校驗(yàn)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xué)習(xí)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人物:
衛(wèi)滿
相關(guān)人物:
共 1 位
。
共 1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八月念日。謁先君空門友一庵于九月山貝葉寺。是日乃先忌也。請于師。奠祀涅槃堂。仍話舊。師年八十有三
明 ·
南孝溫
秋色來天地,千林錦葉乾。
日月流冉冉,頭上二毛斑。
此地尋師日,適我先君忌。
主人許我誠,呼僮奠祀事。
炊飯禮金身,酌茶奠先靈。
小子雙垂涕,梵音徹冥冥。
奠徹開白酒,日夕風(fēng)吹雨。
促膝聽晨鐘,明燈細(xì)談古。
秋堂已推暑,木梢強(qiáng)知秋。
二十年前事,油然到心頭。
師其聽我否,小子請具陳。
在昔天順末,興天誨后人。
余在諸生后,得游文墨場。
在今數(shù)十載,同列并鹓行。
獨(dú)余稟性懶,加以阻趨庭。
坎壈少失學(xué),與世同醉醒。
百事百蹉跎,菟裘知何處。
廣野歌匪兕,原隰羨萇楚。
前年訪頭流,去歲登楓岳。
今春入關(guān)西,觸眼皆索寞。
眼涉妙香山,舟泛沸流川。
獻(xiàn)詩檀君殿,贊述箕王賢。
流憩浿江邊,細(xì)閱
衛(wèi)滿
跡。
歷覽九梯宮,想像東明德。
薩水隋戰(zhàn)場,玄菟漢四郡。
紅巾死棘城,七佛扶麗運(yùn)。
博川魚鱉橋,紇骨松讓封。
首陽今海州,龍岡古黃龍。
茫茫千古事,歷歷目前數(shù)。
舒憂心愈亂,強(qiáng)歌聲愈苦。
正如失棲鳥,長夜呼嗚嗚。
風(fēng)觸七哀生,世事自無娛。
親戚背面笑,孰肯矯我失。
師能誨三字,改過從今日。
謁師之翌日。從貝葉住僧道釋,允中,性明,義浩登南明峰。就懷古詩一篇。還示一庵
明 ·
南孝溫
檀君升仙入阿斯,三千年來傳神奇。
匹馬短僮尋舊隱,千嶂萬壑處處疑。
登登石徑踏無盡,病身全賴杖筇枝。
神人不得見平生,探冥討幽鬢如絲。
一鳥不鳴風(fēng)射眼,掩袂不勝前朝悲。
周王革殷急賢良,首就箕子訪民彝。
天生賢圣無夷夏,胡乃檀君卻不知。
檀君自執(zhí)謙謙德,韜光韞彩隱于茲。
鼎中烏兔自同穴
(一作宮)
,紫府九重神飆吹。
箕王代作陳八條,青丘人物再熙熙。
千年山海輸燕虜,
衛(wèi)滿
渡浿神器移。
東明箓訖寶藏死,茲山出入羅與麗。
山呼九月今代名,崔巍神岳鎮(zhèn)四垂。
山前煙火列郡開,海水朝宗日二時。
南明峰上赤葉多,千江掌平明琉璃。
同來四衲貝葉僧,與余俱事一庵師。
同門恩意喜相隨,強(qiáng)起我病勸題詩。
西都
明 ·
金麟厚
五言排律
檀君生有異,箕子教無窮。
井晝存遺制,科條革舊風(fēng)。
流亡聞
衛(wèi)滿
,崛起說朱蒙。
俎豆初循禮,弓矛后尚戎。
漢皇開樂浪,唐室置安東。
錦繡峰巒麗,綾羅島嶼雄。
兔山荒草樹,麟窟暗蒿蓬。
石沒朝天跡,巖專捍水功。
浿江誰作鎮(zhèn),龍堰謾成宮。
不復(fù)臨長樂,山河繞永崇。
借地恨
(此真可為百世之恨。)
明 ·
沈光世
殷亡?;勇手袊z民五千馀人東來。立國于朝鮮。至四十代孫準(zhǔn)。燕人
衛(wèi)滿
亡命。聚黨千馀人。東渡浿水。求居西界。為藩屏。準(zhǔn)信之。封之百里。令守西鄙。
滿
誘致稍眾。乃遣人詐告準(zhǔn)曰。漢兵十道來攻。欲入宿衛(wèi)。遂襲準(zhǔn)。準(zhǔn)戰(zhàn)不勝。浮海南奔。立國于馬韓。其故地。遂為
滿
有。其后高句麗東明王子溫祚不容于本國。與十臣南來。求可居之地。馬韓王割東北百里之地畀之。是為百濟(jì)。溫祚二十七年。謂諸將曰。馬韓漸弱。上下離心。勢不能久。倘為他有?;诓豢杉?。不如先人取之。陽為出獵。潛師襲之。遂并其國?;又?。遂絕不祀。
殷墟麥已秀,海東敷八條。
禮讓以為俗,傳祚千年遙。
燕地亡人適樂國,東明王子窮來托。
君王不嫌二主容,錫之土田為附庸。
古來養(yǎng)虎多自患,逼逐并吞翻在眼。
前借衛(wèi),后借濟(jì)。
仁賢之后竟陵替,遺恨當(dāng)年費(fèi)虛惠。
燕京五詠
(戊辰初入京師作。)
其四
明末清初 ·
閻爾梅
五言律詩
衛(wèi)滿
爭玄菟,鮮卑據(jù)紫濛。
神州多變故,鬼國出英雄
(北方有鬼國,見《山海經(jīng)》。)
。
河朔光華郁,金元?dú)鈹?shù)窮。
陸沈年四百,復(fù)見主人翁
(
衛(wèi)滿
,燕人,見《史記》。慕容廆,鮮卑人,生紫濛之野,今永平以北地,見《晉史》。)
。
送金譯使之朝鮮
清 ·
吳兆騫
七言律詩
真番天外與華同,走馬看君使事雄。
獲菟鑿開通極北,句驪負(fù)海出安東。
魚鹽肯給邊人費(fèi),冠服偏存漢代風(fēng)。
莫道好文矜此地,尚煩重譯衛(wèi)
王宮
(平壤有
衛(wèi)滿
故宮。)
。
南風(fēng)
其一
清 ·
李萬敷
古者有采詩之官。王巡狩。陳詩以觀其風(fēng)。察其俗。知得失焉。春秋之末??鬃尤」旁娙?。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者三百馀篇。皆弦歌之。蓋其出于閭巷者。謂之風(fēng)。出于公卿大夫者。謂之雅。用于宗廟郊社者。謂之頌。而其義則有比賦興焉。詩者。人心之感于物。而動諸形。咨嗟詠嘆。感有邪正。言有善惡??煞山?。故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言。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皆所以為教也。離騷為詩之一變。五言詩為再變。而朱子猶取其怪神怨懟激發(fā)之辭。既定著楚辭輯注。又欲取漢魏以來古詩。以附楚辭之后焉。朱子之意。其必有所在也。噫。維我東之有嶺南。以地埶觀之。猶中國之巴漢關(guān)中。隔以崤函。而帶以江漢。以民物風(fēng)謠。禮樂教化言之。亦猶中國之鄒魯。圣賢繼開。先王遺風(fēng)馀教猶在者。此即我祖宗三百年培養(yǎng)深厚。作一國之根本。弘儒碩輔忠孝貞烈名行之人。代不乏者也。老人遂述古今沿革。山川阻隘形勝。物產(chǎn)道里與夫人物習(xí)俗。政理得失。禎祥災(zāi)異可鑒于后者。得數(shù)十馀篇。竊有附于貢詩之遺意。故曰南風(fēng)。體裁凡鄙。辭理俚野。雖不足稱。然吾黨之士。或有取而諷詠之。則亦可以考古徵今。奮發(fā)自新。追先民之遺軌。若其用此。察古今之變。敦教化之源。以復(fù)其善俗。而為國家深根固本之計(jì)。又只在方伯牧守之取舍而已。愚何敢責(zé)必也。
東土九域初,君長始桓因
⑴
。
檀世終婁蛙
⑵
,舊鮮戴殷仁
⑶
。
滿土建革威,不曾漸南垠
(
衛(wèi)滿
據(jù)朝鮮舊地。至子右渠。漢武帝平右渠。置樂浪臨芚玄菟真蕃四郡。孝昭時。更置平州東府二都。督府。權(quán)陽村并南北分四郡二府。而韓久庵以為四郡二府。自遼東及于漢北。漢以南。未嘗渾入。其言有據(jù)。)
。
并立三部韓
(有馬,弁,辰三韓。君長不可考。)
,辰聚亡隸秦
⑷
。
洪荒史闕文,惜哉難悉陳。
⑴ 上古東土始有桓因。桓因后有神市,檀君。
⑵ 檀君之后。有解夫婁。夫婁之后。有金蛙。金蛙子朱蒙。朱蒙子溫祚。為句麗百濟(jì)祖。
⑶ 武王既平殷亂?;硬怀?。乃去之朝鮮。武王因封之。檀君之世。自唐堯二十五年。歷虞,夏至商武丁八年。是為檀君朝鮮?;又?。是為箕子朝鮮。
⑷ 辰韓。本秦亡人來居。故亦曰秦韓。
閱海東樂府。效古樂
其一
清 ·
權(quán)萬
莫借土,借土還為盜。
前有
衛(wèi)滿
后溫祚,可憐箕子業(yè)。
遂絕不復(fù)續(xù),借地恨,恨何及
(借地恨)
。
次慎王
其一
清 ·
李匡德
七言律詩
遼陽舊物但長河,白塔無言奈汝何。
店戶愛涂鮮國紙,市旗題賣越江羅。
豕非異產(chǎn)傳堪笑,鶴不重歸跡已訛。
衛(wèi)滿
男兒未可少,版圖曾并醫(yī)巫過。
詠東史
①
其十八
(庚午)
清 ·
尹愭
七言絕句
① 亦就史略中編入東事者作之。而所載太略。故間取見于他書者。以寓褒貶之義。
準(zhǔn)始稱王綰王燕,浿江為界地相連。
試看亂后民多入,此路已開
衛(wèi)滿
前
⑴
。
⑴ 否子準(zhǔn)立。秦滅。燕趙之民多亡入朝鮮。漢興。盧綰王燕。與朝鮮約以浿水為界。
共 1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