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曾布

相關(guān)人物:共 31 位。
共 3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9—1083 【介紹】: 宋建昌軍南豐人,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曾易占子。仁宗嘉祐二年進士。少有文名,為歐陽修所賞識,又曾與王安石交游。累官通判越州,歷知齊、襄、洪、福諸州,所至多有政績。神宗元豐三年,判三班院,上言以節(jié)用為理財之要。次年,加史館修撰,典修五朝國史,管勾編修院,旋擢中書舍人。曾校理《戰(zhàn)國策》、《說苑》、《新序》、《列女傳》等典籍。尤擅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追謚文定。有《元豐類稿》。
全宋詩
曾鞏(一○一九~一○八三),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建昌軍南豐縣(今江西南豐)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歷官太平州司法參軍、館閣???、集賢校理兼判官告院,出通判越州,歷知齊、襄、洪、福、明、亳、滄諸州。神宗元豐三年(一○八○)判三班院,遷史館修撰。五年,為中書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寧,年六十五。理宗時追謚文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九有傳。曾鞏出歐陽修門下,以散文著稱。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xù)元豐類稿》四十卷,《外集》十卷。今僅存《元豐類稿》,并有宋刻《曾南豐先生文粹》十卷和金刻《南豐曾子固先生集》三十四卷傳世?!≡栐娋啪?,以清康熙五十六年長洲顧崧齡刻《元豐類稿》為底本,校以元大德八年東平丁思敬刻本(簡稱元刻本),并吸收清何焯《義門讀書記》(簡稱讀書記)中的??背晒?。參校本有:明正統(tǒng)十二年鄒旦刻本(簡稱正統(tǒng)本),明嘉靖四十一年黃希憲刻本,有顧之逵跋并錄何焯批校(簡稱顧校本),明嘉靖王抒刻本,有吳慈培錄何焯校跋(簡稱吳校本),明隆慶五年邵廉刻本,有傅增湘校跋并錄何焯校跋(簡稱傅校本),明萬歷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本(簡稱萬歷本),明萬歷二十五年曾敏才等刻清順治十五年重修本,有章鈺校并錄何焯、姚椿校(簡稱章校本),金刻本《南豐曾子固先生集》(簡稱曾子固集)等。集外詩附于編末。
詞學(xué)圖錄
曾鞏(1019-1083) 字子固。
建昌南豐(今江西南豐)人,世稱"南豐先生"。
"唐宋八大家"之一。
好藏書,珍藏古籍達兩萬余冊,收集篆刻500卷,名為《金石錄》。
曾??薄?a target='_blank'>戰(zhàn)國策》、《說苑》、《列女傳》、《李太白集》和《陳書》等。
陳師道、王無咎、曾肇、曾布等皆其門弟子。
有《元豐類稿》50卷、《續(xù)元豐類稿》 40卷、《外集》10卷流行于世。
另有《衛(wèi)道錄》、《大學(xué)稽中傳》、《禮經(jīng)類編》、《雜職》、《宋朝政要策》、《詩經(jīng)教考》等。
有詞見《梅苑》。
全宋文·卷一二三一
曾鞏(一○一九——一○八三),字子固,建昌軍南豐縣(今江西南豐)人,致堯?qū)O。仁宗嘉祐二年進士,歷官太平州司法參軍、館閣校勘、集賢校理、英宗實錄院檢討官,出通判越州,歷知齊、襄、洪、福、明、亳諸州。神宗元豐三年留判三班院、遷史館修撰、管勾編修院,兼判太常寺;五年拜中書舍人,六年病逝于江寧府,年六十五。人稱南豐先生,理宗時追謚文定。見曾肇《行狀》,林?!赌怪俱憽罚ā?a target='_blank'>元豐類稿》附錄),《宋史》卷三一九有傳。曾鞏詩文俱稱著于世,尤以散文見長,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著《元豐類稿》五十卷(存)、《續(xù)元豐類稿》四十卷、《外集》十卷,另有史學(xué)著作《隆平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2—1085 【介紹】: 宋杭州錢塘人,字睿達。沈遘弟。好學(xué)尚友,趣操高爽,不喜進取。用兄任監(jiān)壽州酒稅。神宗熙寧初,為審官西院主簿,監(jiān)明州市舶司及杭州軍資庫。初受知于王安石,及安石當國,日益見疏。攝華亭縣,以嫌奪官流永州,徙池州,流連江湖間數(shù)年,益偃蹇傲世。筑室齊山名云巢。與兄遘、從叔沈括稱沈氏三先生。文章雄奇峭麗,尤長于詩。有《云巢編》。
全宋詩
沈遼(一○三二~一○八五),字睿達,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遘弟。初以兄任監(jiān)壽州酒稅,遷監(jiān)內(nèi)藏庫。神宗熙寧初,為審官西院主簿,出監(jiān)明州市舶司,遷太常寺奉禮郎,改監(jiān)杭州軍資庫,攝華亭縣事。曾為人書裙帶,轉(zhuǎn)輾為神宗所見,以為失去士大夫顧藉,御史遂劾以他事,削職為民,流放永州(《按麈馀話》卷一)。后遇赦徙池州,遂筑室秋浦齊山,名曰云巢。元豐八年卒,年五十四(《沈氏三先生文集》卷八《沈睿達墓志銘》)。與從叔沈括、兄遘,合稱沈氏三先生。所著有《云巢編》二十卷(今本十卷)。《宋史》卷三三一有傳。 沈遼詩,現(xiàn)有六卷,共四百七十一首,另有四首有題無詩,頗多散佚。本詩集,以浙江省圖書館藏明覆宋本《沈氏三先生集·云巢編》(即前商務(wù)印書館《四部叢刊》三編影印本,簡稱宋本)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清康熙戊戌吳允嘉??獭⒐饩w丙申浙江書局重刊本(簡稱浙局本)及《宋文鑒》、《永樂大典》、《宋詩紀事》等。另從《寶真齋法書贊》輯得異文甚多的《昭君操》一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七二四
沈遼(一○三二——一○八五),字睿達,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以兄任入官,為將作監(jiān)主簿、監(jiān)壽州酒稅。
吳充薦監(jiān)內(nèi)藏庫,未踰年,復(fù)薦監(jiān)金耀門書庫。
熙寧間,歷審官西院主簿、監(jiān)明州市舶司,遷太常奉禮郎、監(jiān)杭州軍資庫,攝華亭縣事。
因事下獄,流永州,徙池州,筑室齊山,名「云巢」,杜門不出。
工詞章,尤長于為詩,善書法,楷、行俱佳,為王安石、曾布所稱。
與兄遘,從叔括,稱沈氏三先生。
元豐八年二月九日卒,年五十四。
著有《云巢編》。
見黃庭堅撰墓志銘(《云巢編》附錄),《宋史》卷三三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8—1109 【介紹】: 宋相州安陽人,字師樸。
韓琦子。
少以父任補官,復(fù)第進士。
歷開封府判官,知瀛州。
神宗元豐四年,以給事中奉使遼賀生辰。
還拜禮部尚書,以樞密直學(xué)士知定州。
哲宗元祐中,召為戶部尚書,擢尚書左丞,改同知樞密院事,進知院事。
徽宗即位,拜門下侍郎,陳予仁恩、開言路、去疑似,戒用兵四事。
除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旋進左仆射。
因與右相曾布不合,出知大名府,繼論劾不已,遭謫,以宣奉大夫致仕。
名入元祐黨籍。
有文集、奏議等。
全宋詩
韓忠彥(一○三八~一一○九),字師樸,安陽(今屬河南)人。
琦長子。
以父蔭為將作監(jiān)簿,復(fù)舉進士。
以秘書丞召試館職,為開封府判官、三司鹽鐵判官,出通判永寧軍。
召為戶部判官。
神宗元豐中父喪,服除,擢天章閣待制、知瀛州。
拜禮部尚書,以樞密直學(xué)士知定州。
哲宗元祐中,召為戶部尚書,遷知樞密院事。
哲宗親政,以觀文殿學(xué)士知真定府,移知定州。
降資政殿學(xué)士,改知大名府。
徽宗即位,以吏部尚書召拜門下侍郎。
踰月,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進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封儀國公。
與右相曾布不協(xié),以觀文殿大學(xué)士知大名府。
累貶磁州團練副使,以宣奉大夫致仕。
大觀三年卒,年七十二。
事見《西臺集》卷一五《丞相儀國公行狀》,《宋史》卷三一二有傳。
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二○一六
韓忠彥(一○三八——一一○九),字師樸,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琦長子。少以父任補官,復(fù)舉進士。神宗初,以秘書丞召試,除秘閣校理、同知太常禮院。元豐中,歷戶部副使,知瀛州,拜給事中、禮部尚書。元祐四年,自戶部尚書擢尚書左丞,改同知樞密院事,遷知院事。哲宗親政,以觀文殿學(xué)士知真定府、定州;降資政殿學(xué)士,改知大名府?;兆诩次唬岳舨可袝侔蓍T下侍郎,進左仆射,封儀國公。崇寧中,四謫至磁州團練副使,入元祐黨籍。大觀三年卒,年七十二?!?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二《韓琦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2—1102 【介紹】: 宋興化軍仙游人,字元通。
從孫覺、陳襄學(xué)。
英宗治平四年進士。
曾布薦,遷太常博士。
徽宗即位,擢監(jiān)察御史,累拜中書舍人。
曾布當國,自以有汲引恩,冀為所用,而楫略無傾下,凡事有不當者,悉極論之。
每以遵祖宗法度、安靜自然言于徽宗。
后見時事浸異,上疏乞去,以龍圖閣待制知亳州。
全宋詩
傅楫(一○四二~一一○二),字元通,興化軍仙游(今屬福建)人。
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進士,調(diào)揚州司戶參軍,曾布薦為太常博士。
徽宗為端王時,楫為說書。
哲宗元符二年(一○九九),右正言鄒浩得罪,坐與浩語言交通及遺銀敘別免官(《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七之二八)。
徽宗即位,歷監(jiān)察御史、國子司業(yè),拜中書舍人。
上疏丐去,以龍圖閣待制知亳州。
崇寧元年卒,年六十一。
事見《浮溪集》卷二六《朝請郎龍圖閣待制知亳州贈少師傅公墓志銘》,《寶祐仙溪志》卷四、《宋史》卷三四八有傳。
全宋文·卷二二一二
傅楫(一○四二——一一○二),字元通,興化軍仙游(今福建仙游)人。
登治平四年進士,調(diào)揚州司戶參軍,歷福清丞,知龍泉縣。
曾布薦,為太常博士。
紹圣初,為諸王府說書,進侍講。
元符元年,再遷諸王府翊善。
二年,坐與鄒浩贐行免官。
徽宗即位,召為司封員外郎,歷監(jiān)察御史、國子司業(yè)、起居郎,拜中書舍人。
尋乞外,以龍圖閣待制知亳州。
崇寧元年卒,年六十一。
見汪藻《龍圖閣待制傅公墓志銘》(《浮溪集》卷二六),《宋史》卷三四八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4—1076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元澤。王安石子。性敏甚,未冠已著書數(shù)萬言。英宗治平四年進士。作策三十余篇及《老子訓(xùn)傳》等,鏤版行世。神宗熙寧四年除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受詔撰《詩義》、《書義》,擢天章閣待制兼侍講。書成,遷龍圖閣直學(xué)士,以病辭。所著尚有《論語解》、《孟子注》、《南華真經(jīng)新傳》等。
全宋詩
王雱(一○四四~一○七六),一作旁(《臨川文集》卷六○《添差男旁句當江寧糧料院謝表》),字元澤,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安石次子。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進士,授旌德尉,不赴。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為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六)。七年,遷天章閣待制兼侍講(同上書卷二五二)。八年,加龍圖閣直學(xué)士(同上書卷二六五)。九年卒,年三十三(同上書卷二七六)?!?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二七有傳。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二二六九
王雱(一○四四——一○七六),字元澤,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王安石子。
性敏甚,未冠已著書數(shù)萬言。
治平四年舉進士,調(diào)旌德尉。
嘗作策三十馀篇,極論天下事,又作《老子訓(xùn)傳》及《佛書義解》。
鄧綰、曾布薦之于神宗,召見,除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
受詔撰《書義》、《詩義》,擢天章閣待制兼侍講。
熙寧九年卒,年三十三;特贈左諫議大夫。
有《南華真經(jīng)新傳》二十卷(存),《論語解》十卷,注《孟子》十四卷。
見《臨川集》卷八四,《東都事略》卷七九,《宋史》卷二○二、二○五,《至正金陵新志》卷一三下,《宋元學(xué)案》卷九八,《全宋詞》卷一。
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傳》后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4—1119 【介紹】: 宋興化軍仙游人,字當時。
神宗熙寧六年進士。
以薦為監(jiān)察御史。
哲宗立,察訪江湖,舉劾蹇周輔父子所經(jīng)畫江右鹽法為民害,建言除額外上供及定役法。
紹圣中為殿中侍御史,累章劾章惇、蔡卞,得罪,謫監(jiān)南安軍酒稅。
徽宗立,召為侍御史,復(fù)極論惇、卞、曾布、蔡京之惡。
遷右諫議大夫。
崇寧間入黨籍,累降職,除名編管循州。
政和中復(fù)舊職卒。
全宋詩
陳次升(一○四四~一一一九),字當時,仙游(今屬福建)人。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進士(《寶祐仙溪志》卷四)。歷知安丘縣,累遷監(jiān)察御史。哲宗立,提點淮南、河?xùn)|刑獄。紹圣中,復(fù)為監(jiān)察御史,進左司諫,謫南安軍?;兆诹ⅲ贋槭逃?,遷右諫議大夫。崇寧初,以寶文閣待制知潁昌府,繼除名編管循州。政和中,復(fù)舊職。宣和元年卒,年七十六(同上書)。《宋史》卷三四六有傳。
全宋文·卷二二四○
陳次升(一○四四——一一一九),字當時,興化仙游(今福建仙游)人。熙寧六年進士,知安丘縣,為監(jiān)察御史、提點淮南、河?xùn)|刑獄。紹圣中為殿中侍御史,進左司諫,得罪謫監(jiān)南安軍酒稅?;兆诹ⅲ贋槭逃?,遷右諫議大夫。崇寧初以寶文閣待制知潁昌府,降集賢殿修撰,繼又除名徙建昌,編管循州。政和中復(fù)舊職。重和二年卒,年七十六,有《讜論集》。見《宋史》卷三四六《陳次升傳》,元陳則中《待制陳公行實》(載《讜論集》卷五)。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5—1106 【介紹】: 宋建州浦城人,徙居蘇州,字端叔。
神宗熙寧三年進士。
調(diào)臨川尉,移知壽春。
進所著《孟子解義》,除應(yīng)天府國子監(jiān)教授,改著作佐郎。
元豐中知山陰縣,監(jiān)左藏北庫。
哲宗朝通判宿州,復(fù)除開封府提舉常平等事。
徽宗即位,知虔州。
崇寧初為都官郎中,時立元祐黨籍,乃上言元祐臣僚因國事獲罪,不應(yīng)刻名著籍,禁錮子孫。
坐忤宰相曾布,降官知泰州。
后提舉舒州靈仙觀以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7—1119 【介紹】: 宋眉州眉山人,字德翁。
任孜子。
登進士第。
累官左正言,上章彈擊章惇、蔡卞。
徽宗建中靖國初,反對調(diào)和元祐、紹圣兩黨,言君子、小人不能并進。
又論棄湟、鄯州,以安邊息民。
居諫省半歲,凡上一百零八疏。
大臣畏其多言,改權(quán)給事中。
將劾曾布,覺之,徙為度支員外郎,尋知虢州。
崇寧間,編管通州,移昌化。
謚忠敏。
有《春秋繹圣新傳》等。
全宋詩
任伯雨(一○四七?~一一一九?),字德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孜子。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進士(清嘉慶《四川通志》卷一二二),調(diào)清江主簿,知雍丘縣。哲宗元符三年(一一○○),召為大宗正丞,旋擢左正言(《鶴山集》卷六○《跋任諫議伯雨帖》)。徽宗初政,條疏章惇、蔡卞罪狀,章、蔡貶官。居諫省半載,大臣畏其多言,尋出知虢州。崇寧元年(一一○二),以黨事編管通州(同上書),徙昌化軍、道州。宣和初卒,年七十三。有《戇草》二卷,《乘桴集》三卷(《宋史·藝文志》),已佚?!?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一○○、《宋史》卷三四五有傳。今錄詩九首。
全宋文·卷二三四二
任伯雨(一○四七——一一一九),字德翁,號得得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孜子。
元豐五年進士及第,調(diào)施州清江主簿,知雍丘縣。
有善政,使者上其狀,召為大宗正丞。
建中靖國元年,擢左正言。
居諫省半歲,凡上一百八疏。
大臣畏其多言,使權(quán)給事中。
伯雨抗論愈力,忤曾布,徙度支員外郎,尋知虢州。
崇寧初列奸黨,削籍編管通州,徙昌化。
宣和初卒,年七十三。
紹興中特贈直龍圖閣、右諫議大夫,淳熙中賜謚忠敏。
所著有《春秋繹圣新傳》十二卷、《戇草》二卷、《乘桴集》三卷。
東都事略》卷一○○、《宋史》卷三四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7—1107 【介紹】: 宋建昌軍南豐人,字子開。
曾布弟。
英宗治平四年進士。
歷崇文院校書、館閣??奔鎳又敝v,刪定《九域志》。
哲宗元祐初,為《神宗實錄》檢討,擢中書舍人。
出知穎、鄧諸州,有善政。
徽宗立,復(fù)為中書舍人,請錄已死元祐黨人,遷翰林學(xué)士兼侍讀。
為相,避禁職,提舉中太一宮。
崇寧初,落職,謫知和州,后安置汀州。
卒謚文昭。
有《曲阜集》等。
全宋詩
曾肇(一○四七~一一○七),字子開,南豐(今屬江西)人。
鞏幼弟。
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進士。
初仕黃巖主簿、鄭州教授,召為同知太常禮院,遷國史編修官。
哲宗元祐初擢起居舍人,未幾為中書舍人。
四年(一○八九)出知潁州,徙鄧、齊、陳州。
七年,召為吏部侍郎,不久出知徐州,徙江寧府。
奉召入對,語惡權(quán)貴,降知滁州,歷泰州、海州。
徽宗即位,復(fù)召為中書舍人,因兄曾布為相避近職,提舉中太一官,未幾出知陳州,歷太原、應(yīng)天府,揚、定二州。
崇寧初入元祐黨籍,貶濮州團練副使汀州安置。
大觀元年卒,年六十一。
有《曲阜集》四十卷及《奏議》、《西垣集》、外內(nèi)制集多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七),已佚。
清康熙間裔孫曾儼掇拾遺文為《曲阜集》四卷。
事見《曲阜集》卷四附錄《行狀》及《神道碑》,《宋史》卷三一九有傳。
曾肇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曲阜集》為底本,與新輯集外詩合編為一卷。
詞學(xué)圖錄
曾肇(1047-1107) 南豐人。鞏弟。有詞見《過庭錄》。
全宋文·卷二三七五
曾肇(一○四七——一一○七),字子開,建昌南豐(今江西南豐)人。鞏幼弟。治平四年進士,歷崇文院校書、館閣??奔鎳颖O(jiān)直講、同知太常禮院。遷國史編修官,進吏部郎中。元祐元年,為《神宗實錄》檢討,擢起居舍人,轉(zhuǎn)中書舍人。乞外,歷知州府。七年,入為吏部侍郎。出知徐州、江寧府。紹圣元年,徙知瀛州。又歷知滁、泰、海州?;兆诩次?,復(fù)召為中書舍人。遷翰林學(xué)士兼侍讀,改龍圖閣學(xué)士,復(fù)出知州府。崇寧初,落職,謫知和州,徙岳州,繼貶濮州團練副使,汀州安置。大觀元年卒于鎮(zhèn)江,年六十一,紹興初謚文昭。著有《曲阜集》等。見楊時《曾公神道碑》(《曲阜集》附錄),《宋史》卷三一九《曾肇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7—1113 【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字叔弼。
歐陽修子,歐陽發(fā)弟。
廣博強記,其文如父。
以蔭補秘書省正字,后登進士乙科。
服除始仕,為審官院主簿,累遷職方、禮部員外郎,知襄州。
以忤曾布婦弟魏泰,徙知潞州,旋又罷去。
哲宗元符末,還朝,歷吏部、右司郎中,以直秘閣知蔡州。
未幾,坐黨籍廢。
有《堯歷》、《合朔圖》、《歷代年表》、《三十國年紀》、《九朝史略》、《集古總目》及文集等。
全宋詩
歐陽棐(一○四七~一一一三),字叔弼,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修子。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進士乙科(明隆慶《臨江府志》卷一○)。歷知襄、潞、蔡州。后以坐黨籍廢十馀年?;兆谡腿曜洌炅撸ā?a target='_blank'>西臺集》卷六《歐陽叔弼傳》)。有文集二十卷,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九有傳。
共 3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