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全宋詩【介紹】: 宋開封祥符人,字仲微。世寓鄭州。第進士。歷官集賢校理、河陽通判,入為三司度支、戶部判官,累遷尚書刑部員外郎,同修起居注。仁宗康定元年使契丹,契丹厚禮之,同出觀獵,延稹射,一發(fā)中走兔,眾皆愕視。嘗與王堯臣、宋庠等修《崇文總目》。累官龍圖閣直學士、權(quán)知開封府。文思敏捷,尤刻意于賦,又好聚古書畫。
郭稹,字仲微,祥符(今河南開封)人。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進士(《宋詩拾遺》卷四)。三年,為河南縣主簿,充國子監(jiān)直講(《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三),居二歲,改大理寺丞。明道元年(一○三二)為集賢校理(同上書卷一一一)。入為三司度支、戶部判官。寶元末,遷尚書刑部員外郎。康定中,預修《崇文總目》。使契丹不,轉(zhuǎn)兵部員外郎、知制誥,判吏部流內(nèi)銓。擢龍圖閣直學士,權(quán)知開封府,卒。《宋史》卷三○一有傳。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介紹】: 宋應天府宋城人。王堯臣從父。仁宗親政,為翊善。以太子賓客致仕。嘉祐二年以堯臣請遷禮部侍郎,時退歸已十五年。為慶歷末睢陽五老會之一。
王渙,應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人。仁宗時官至禮部侍郎(《樂全集》卷三○《請應天府致仕官王渙朱貫給俸劄子》),以太子賓客致仕。慶歷末曾參與杜衍等人之睢陽五老會(事詳杜衍詩錢明逸序),時年九十。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九三九【介紹】: 宋徐州彭城人,字子正。舉進士。歷太常博士、通判劍州。審閬州獄,釋死囚七人。王堯臣薦知耀州。拜監(jiān)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以論罷尹洙遷尚書禮部員外郎,除鹽鐵副使。累遷龍圖閣直學士,歷知慶州、密州,卒。
劉湜,字子正,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舉進士,為澶州觀察推官。慶歷中拜監(jiān)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深致尹洙罪,洙坐廢,以故優(yōu)擢侍御史知雜事、同判吏部流內(nèi)銓,除鹽鐵副使。謫知沂州、兗州、海州。起為河東轉(zhuǎn)運使,復為鹽鐵副使兼領(lǐng)河渠事。擢天章閣待制、知江寧府,歷知廣州、徐州,遷龍圖閣直學士。嘉祐三年知慶州、密州,卒。《宋史》卷三○四有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建州浦城人,徙居鎮(zhèn)江,字伯鎮(zhèn)。仁宗天圣五年進士。歷兩浙轉(zhuǎn)運使、蘇州知州等職,皆有政績。官終光祿卿。性剛介,工詩,范仲淹嘗稱其詩真可壓倒“元白”。全宋詩
章岷,字伯鎮(zhèn),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徙鎮(zhèn)江(今屬江蘇)。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進士(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二八)。官平江軍推官(《吳郡志》卷一二)。慶歷四年(一○四四)為江州通判(《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五三)。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知越州,四年移知福州(《北宋經(jīng)撫年表》卷四)。今錄詩六首。全宋文·卷四七八
章岷(一作珉),字伯鎮(zhèn),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徙鎮(zhèn)江(今江蘇鎮(zhèn)江)。天圣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吳郡從事。慶歷中為太常丞,以王堯臣等薦,充集賢校理。降通判江州。累遷兵部郎中、太常少卿、直秘閣。英宗、神宗朝,歷知越、福、蘇等州,為兩浙轉(zhuǎn)運使。見《吳郡志》卷一二、《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五三、《范文正公奏議》下、《韓南陽集》卷七《章岷可太常少卿制》等。
人物簡介
王純臣,虞城(今河南虞城北)人。堯臣弟。仁宗皇祐三年(一○五一)為崇文院檢討、日歷所檢閱文字(《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七一)。至和元年(一○五四)以祠部員外郎、秘閣校理出通判揚州(同上書卷一七六)。哲宗元祐初通判岷州(同上書卷四○四)。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應天府虞城人。王堯臣子。神宗元豐三年官水部員外郎,進父遺稿,言父功。神宗嘉之,乃加贈堯臣太師,改謚文忠。以同老為秘閣校理。
人物簡介
王光祖,字仲顯,淮寧府(今河南淮陽)人,或作睢陽人。王堯臣五世從孫。建炎末隨祖王敷遷臨江軍(今江西清江),遂家焉。以門蔭入仕,居官廉勤,有志事功。歷知衡陽縣、昭、潭二州。丁內(nèi)艱,服除,知瓊州。紹熙中除都提舉兩廣鹽法,革鹽法之不便民者,公私利之。卒于官。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三之四四,隆慶《臨江府志》卷一○、一二。
人物簡介
木巖植禪師。婺人也。得法于虛谷陵公。三坐道場。皆有語錄。王文忠公袆。為之序曰。當宋季年。宗門耆宿。相繼淪謝。欽公獨毅然。自任以斯道重。得其傳者。是為虛谷陵公。公遭逢圣時。蒙被帝眷。其道尤為光顯。而其上首弟子。則吾木巖植禪師是已。師之入其室也。非唯參決其心要。而且兼?zhèn)髌湮挠 ?div id="o0imsae"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793_0_21_comment'>故其為道。無所不同于公焉。初師出世于寧之西峰。既至袁之仰山。而今遷居杭之慧云。門人集其三會所說。日用動作之語。用故事次第而錄之。謂師之道。雖不專任乎言語之間。而因其言語之所及。亦可以知其道之所存也。竊觀師之言。機鋒峻峭。誠足以啟學人之略解。至其敷演之切。告戒之嚴。則所謂教律者。其道亦不外是焉。夫何近時禪學之弊。其徒唯口耳之是務(wù)。襲取昔人之言語。迭相師。用誣已而罔人。脫略方便顛倒真實。而莫之或省。然則于一大事。果何相與乎。學者。于師之言語。茍能以筌蹄視之。庶幾目擊而道存矣。陵公與師。皆予同里人。予生也后。不及登公之門。而于師幸有游從之雅。姑述淵源之所自。以序其語錄焉。夫忠文公。文章勛業(yè)。表率一時。為開國第一流人。即一字一言。將取信天下后世。豈妄許可人者。而獨私鄉(xiāng)曲耶。吾是以知木巖之人之德。定大有可觀當于忠文。故忠文。雖欲避鄉(xiāng)曲不言木。庵不可得也。惜其行跡泯沒。姑拈序略代小傳。以見木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