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蘇洵

相關人物:共 32 位。
共 3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蘇祐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眉州眉山人。
蘇洵曾祖。
味道后,穎悟過人。
至成都,遇道士異之,謂能變化百物,將以授之,祐固辭,道人益奇之。
祐自是隱名益彰。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臨江軍新喻人,其先廬陵人,字宣卿。仁宗天圣二年進士。累官光祿卿。以論王安石新法不合,出知濟州,多善政,尋乞致仕。呂大防表其所居為耆德坊。
全宋詩
楊申,字宣卿,其先廬陵(今江西吉安)人,遷新喻(今江西新余)。
仁宗天圣二年(一○二四)進士。
官上饒丞,入為太常少卿,遷光祿卿。
與王安石論新法,不合,出知濟州。
后乞歸,以中散大夫致仕。
蘇洵、梅堯臣友善。
事見《江西詩徵》卷六、清光緒《江西通志》卷一四三。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七七
董儲,字堯卿,密州安丘(今山東安丘)人。
真宗時登進士第。
仁宗天圣初為滑州觀察判官,翰林侍讀學士孫奭舉之,詔特與太子中允。
景祐初,以屯田員外郎知宿州。
時龍圖閣學士范諷以事貶官,儲與諷善,坐黜為吉州通判。
寶元二年以都官員外郎知眉州,與蘇洵游。
工書,蘇軾謂近世少其比。
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三、一一六,《東坡全集》卷八,王十朋《東坡詩集注》卷二九,《皇宋書錄》卷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7—1072 【介紹】: 宋吉州廬陵人,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
歐陽觀子。
少貧,從母鄭氏學。
仁宗天圣八年進士。
調西京推官,與尹洙、梅堯臣以歌詩唱和。
景祐間為館閣校勘,作文為范仲淹辯,貶夷陵令。
慶歷中召知諫院,改右正言、知制誥,贊助新政。
新政失敗,上疏反對罷范仲淹政事,出知滁、揚、潁等州。
召為翰林學士。
嘉祐二年知貢舉,倡古文,排抑“太學體”,文風大變。
五年,擢樞密副使,次年拜參知政事。
英宗初,以尊英宗父濮王為皇,起濮議之爭。
神宗立,請出知亳、青、蔡三州。
以反對王安石新法,堅請致仕。
能詩詞文各體,為當時古文運動領袖,后人稱唐宋八大家之一。
平生獎掖后進,曾鞏、王安石、蘇洵父子俱受其稱譽。
亦擅史學,與宋祁等修《新唐書》,自撰《新五代史》。
有《歐陽文忠公集》、《集古錄》、《六一詞》等。
全宋詩
歐陽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號醉翁,晚又號六一居士,盧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天圣八年(一○三○)進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試學士院,充館閣??薄H?,因范仲淹事切責諫官高若訥,降為峽州夷陵令。四年,移乾德令。寶元二年(一○三九),遷武成軍判官??刀ㄔ辏ㄒ弧鹚摹穑?,復館閣校勘。慶歷三年(一○四三),知諫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四年,為河北都轉運使。五年,慶歷新政失敗,因力為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韓琦、杜衍等申辯,貶知滁州,徙揚州、潁州。至和元年(一○五四),權知開封府。五年,拜樞密副使。六年,進參知政事。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罷為觀文殿學士,轉刑部尚書知亳州。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對青苗法,再徙蔡州。四年,以太子少師致仕。五年,病逝潁州汝陰,年六十六。謚文忠。有《歐陽文忠公集》。又撰有《新唐書》、《新五代史》等。《宋史》卷三一九有傳。宋胡柯編有《廬陵歐陽文忠公年譜》?!W陽修詩,以《四部叢刊》影元本《歐陽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錄五卷)為底本。參校宋慶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簡稱周本,藏北京圖書館)、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簡稱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圖書館)及明正統刻《居士集》(有元曾魯考異,簡稱曾本、曾本校)。底本系年原注目錄下,今移至正文題下。底本孫謙益等所作校記,除刪去少數異體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證及續(xù)添校記,亦以續(xù)校名義補入正文。另輯得集外詩句,附于卷末。
詞學圖錄
歐陽修(1007-1072) 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卒謚文忠。廬陵(今江西吉安)人?!?a target='_blank'>宋史》有傳。有《新五代史》、《集古錄》、《歐陽文忠集》、《六一詞》。
全宋文·卷六六三
歐陽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幼孤力學,天圣八年第進士,任西京留守推官。景祐初召試學士院,充館閣???。以范仲淹謫降事致書責諫官高若訥,貶峽州夷陵令,移光化軍乾德令??刀ǔ跽龠€復職,慶歷間歷知諫院,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出為河北都轉運使。以支持「慶歷新政」,貶知滁州,徙揚州、潁州。至和初召為翰林學士,修《唐書》。累擢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治平末,出知亳州。神宗立,徙知青州。議青苗法與王安石異,再徙蔡州。熙寧四年致仕歸潁,明年卒于汝陰,年六十六,謚文忠。嘗集三代以來金石銘刻為一千卷,撰《新唐書》紀、志、表七十五卷,《五代史》七十四卷,《詩本義》十四卷,后人集其文為一百五十三卷。見吳充撰行狀、韓琦撰墓志銘,《宋史》卷三一九有傳。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六
禪師名居訥。
字中敏。
出于蹇氏。
梓州中江人。
生而英特。
讀書過目成誦。
年十一。
去依漢州什邡竹林寺元昉。
十七試法華得度。
受具于穎真律師。
以講學冠兩川。
耆年多下之。
會有禪者自南方還。
稱祖道被天下。
馬大師什邡人。
應般若多羅讖。
蜀之豪俊。
以經論聞者。
如亮公。
而亮棄徒隱西山。
如鑒公。
而鑒焚疏鈔。
稱滴水莫敵巨海。
訥憮然良久曰。
汝知其說乎。
禪者曰。
我不能知也。
子欲知之。
何惜一往。
訥于是出蜀。
放浪荊楚。
屢閱寒暑。
迄無所得。
西至襄州洞山。
留止十年。
讀華嚴論。
至曰須彌在大海中。
高八萬四千由旬。
非手足攀攬可及。
以明八萬四千塵勞山。
住煩惱大海。
眾生有能于一切法。
無思無為。
即煩惱自然枯竭。
塵勞成一切智之山。
煩惱成一切智之海。
若更起心思慮。
即有攀緣。
即塵勞愈高。
煩惱愈深。
不能以至諸佛智頂也。
三復之嘆曰。
石鞏云。
無下手處。
而馬祖曰。
曠劫無明。
今日一切消滅。
非虛語也。
后游廬山。
道價日增。
南康太守程師孟。
請住皈宗。
遂嗣榮禪師。
又住圓通 仁宗皇帝聞其名。
皇祐初。
詔住十方凈因禪院。
訥稱目疾。
不能奉 詔。
有旨令舉自代。
遂舉。
僧懷璉禪學精深。
在居訥之右。
于是詔璉。
璉至引對。
問佛法大意。
稱 旨。
天下賢訥知人。
訥臨眾簡嚴。
不妄言笑。
嘗習定初。
叉手自如。
中夜?jié)u升至膺。
侍者每視。
以候雞鳴。
其精進如此。
住持二十年。
移住四祖開元兩剎。
所至叢林。
號稱第一。
既老休居于寶積巖。
熙寧四年三月十六日。
無疾而化。
閱世六十有二。
坐四十有五夏。
歐陽文忠公。
貶異立教者。
獨尊敬訥。
與賢良蘇洵明允游。
相好云。
贊曰。
法道陵遲。
沙門交士大夫。
未嘗得預下士之禮。
津津喜見眉目。
訥卻 萬乘之詔。
而以弟子行。
其尊法有體。
超越兩遠。
觀其標致。
可諷后學。
至于臨眾。
造次不忘自治。
在易家人。
上九有孚。
威如終吉。
象曰。
威如之吉。
反身之謂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蘇州常熟人,字權叔,初名絳,字伯厚。
仁宗寶元元年進士。
兄弟分產,捐俸賑族,篤教孤侄登科名。
歷知揚子、雍丘二縣,提舉江淮茶稅,官終尚書職方郎中。
工歌詩,與蘇洵有詩交往。
有《春秋新解》。
全宋詩
陸綰,字權叔,初名絳,字伯厚,常熟(今屬江蘇)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進士。提舉江淮茶稅,充淮南路制置發(fā)運司運鹽公事。官終職方郎中。事見《重修琴川志》卷八。
全宋文·卷六六二
陸絳,字伯厚,蘇州常熟(今江蘇常熟)人。寶元元年進士及第。為吏有能聲。慶歷中除揚子縣令。擢著作佐郎。提舉江淮茶稅,充淮南路制置發(fā)運司運鹽公事。終朝奉郎、尚書職方郎中。卒贈中散大夫。有《春秋新解》二十卷。見《吳郡志》卷二八,《重修琴川志》卷八,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一九,《文恭集》卷一二。

人物簡介

全宋詩
任伋(一○一八~一○八一),字師中,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舉進士。曾通判黃州,神宗熙寧時知瀘州。元豐四年卒,年六十四。事見《淮海集》卷三三《瀘州使君任公墓表》及《宋史》卷三四五《任伯雨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五五
任伋(一○一七——一○八一),字師中,孜弟,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蘇洵相友善。
慶歷中登進士及第,熙寧三年通判黃州,元豐初知瀘州。
元豐四年三月卒,年六十四。
見《淮海集》卷三三《任公墓表》。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員安輿,字文饒,仁壽(今屬四川)人。
仁宗皇祐中進士(清道光《仁壽縣志》卷三)。
官終屯田員外郎。
卒后鄉(xiāng)人私謚文質先生。
蘇洵、文同有交。
事見《九華集》卷二一《左奉議郎致仕員公墓志銘》。
全宋文·卷九三八
員安輿,字文饒,陵州(治今四川仁壽)人。
以學自力,皇祐中登進士第。
蘇洵、文同、張愈相友善,巴蜀學士莫不敬之。
官至屯田員外郎。
及卒,鄉(xiāng)人謚曰文質先生。
見員興宗《九華集》卷二一《員公(南圭)墓志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同州合陽人,字太簡。雷孝先子。隱居不仕。仁宗康定中,為樞密使杜衍所薦,以校書郎簽書秦州觀察判官。歷知坊、簡、雅州。時辰州蠻酋彭仕羲內寇,諸臣安撫不能定,命簡夫往。至則督諸將進兵,筑明溪上下二寨,據其險要,拓取故省地碼崖五百余里,仕羲內附。擢三司鹽鐵判官,以疾知虢、同二州,累遷尚書職方員外郎。始起隱者,出入乘牛,冠鐵冠,自號山長。既仕,自奉稍驕侈,里閭以“牛及鐵冠安在”指笑之。
全宋詩
雷簡夫,字太簡,同州合陽(今陜西合陽)人。孝先子。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杜衍薦為校書郎、秦州觀察判官(《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三五)。歷知坊、閬、雅州。嘉祐二年(一○五七)為辰、澧州安撫使(同上書卷一八六)。入為鹽鐵判官,出知虢、同二州,累遷職方員外郎。卒,年六十四?!?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四三、《宋史》卷二七八有傳。
全宋文·卷六六一
雷簡夫,字太簡,同州合陽(今陜西合陽)人,雷有終兄有鄰之孫。
初隱居不仕,康定中樞密使杜衍薦為校書郎、簽書秦州觀察判官,遷知坊州、閬州、雅州。
累薦蘇洵于當政。
后以招撫辰州酋豪彭仕羲功,擢三司鹽鐵判官,以疾出知虢、同二州,累遷尚書職方員外郎,卒。
宋史》卷二七八《雷德驤傳》有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潤州金壇人,字子張。
仁宗皇祐元年進士。
授項城令,調通州通判,所至有聲。
究心六經,與蘇洵同修《太常因革禮》。
全宋詩
姚辟,字子張,金壇(今屬江蘇)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授陳州項城令。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預修《太常因革禮》。四年,授屯田員外郎、應天府教授。神宗熙寧三年(一○七○)知扶溝縣(《宋會要輯稿》兵二一之二七)。后通判通州,卒。有詩六百馀首,多散佚。事見《京口耆舊傳》卷六。今錄詩六首。
全宋文·卷一一一六
姚辟,字子張,潤州金壇(今江蘇金壇)人。
皇祐元年進士,授陳州項城縣令。
嘉祐、治平間與蘇洵主編《太常因革禮》(存)。
歷官屯田員外郎、應天府教授。
熙寧三年知扶溝縣,后通判通州,卒。
著有《中庸說》。
見《京口耆舊傳》卷六,《宋元學案補遺》卷四。
共 3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