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約700—765 【介紹】: 唐渤海蓨人,字達夫,一字仲武。少貧寒,游長安,失意歸,客居梁、宋間。后游河西,入哥舒翰幕為書記。歷淮南、西川節(jié)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h侯。世稱高常侍。曾三度出塞,以邊塞詩著稱,與岑參齊名,并稱高岑。卒謚忠,有集。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0?—765,有生于699、701、702、706等說 字達夫,一說字仲武,則是與編《中興間氣集》之高仲武郡望相同而致誤。排行三十五??ね澈I娍h(今河北景縣)。晚年曾任左散騎常侍,后人因稱“高常侍”。20歲時游長安求仕不果,此后長期客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玄宗天寶八載(749)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天寶十二載入隴右節(jié)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書記。安史亂起,曾先后任左拾遺、淮南節(jié)度使、太子少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等職。廣德二年(764)召還長安,為刑部侍郎,轉左散騎常侍,進封渤海縣侯。次年正月卒于長安,贈禮部尚書,謚忠。新、舊《唐書》有傳。年譜多種,今人周勛初《高適年譜》較為翔實。有明人輯《高常侍集》傳世,存詩200余首,多作于顯達之前,題材廣泛,思想內容較深廣。高適擅寫邊塞軍旅生活,有邊塞詩40余首,代表其詩歌創(chuàng)作之最高成就,《燕歌行》尤稱杰作。唐殷璠謂“適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河岳英靈集》卷上)。杜甫譽其詩“方駕曹劉不啻過”(《奉寄高常侍》)。清翁方綱云“高之渾樸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石洲詩話》卷一)。高適與岑參并為盛唐邊塞詩派之代表人物,但二人詩風各異,清劉熙載概括為“岑超高實”(《藝概》卷二)。今人劉開揚有《高適詩集編年箋注》、孫欽善有《高適集校注》?!?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其詩為4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收詩12首,斷句4。唐詩匯評
高適(約700—765),字達夫,郡望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早年隨父旅居嶺南。開元中曾求仕長安,又北上薊門,漫游燕趙,后寓居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家貧,浪跡漁樵,與李白、杜甫等交游。天寶八載,因睢陽太守張九皋薦,舉有道科,授封丘尉。十二載,入哥舒翰河西幕,官左驍衛(wèi)兵曹、掌書記。安史禮起,助哥舒翰守潼關。潼關失守,奔行在,擢諫議大夫,遷淮南節(jié)度使。左除太子少詹事,分司東都,歷彭、蜀二州刺史。廣德元年,遷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入朝為刑部侍郎,轉左散騎常侍。有《高運集》二十卷,已佚。后人編有《高常停集》十卷行世。《全唐詩》編詩四卷。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七
適字達夫。滄洲渤海人。舉有道科中第。累拜左拾遺。轉監(jiān)察御史。元宗西狩。適閒道及帝于河池。遷御史。擢諫議大夫。累除成都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廣德元年召為刑部侍郎。轉散騎常侍。封渤??h侯。永泰元年卒。贈禮部尚書。謚曰忠。
作品評論
評事性拓落,不拘小節(jié),恥預??疲[跡博徒,才名自遠。然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且余所最深愛者:“未知肝膽向誰是?令人卻憶平原君”。舊唐書·高適傳
天寶中,海內事干進者注意文詞。適年過五十,始留意詩什,數年之間,體格漸變,以氣質自高。每吟一篇已,為好事者稱誦。滄浪詩話
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吳禮部詩話
引時天彝評:高適才高,頗有雄氣。其詩不習而能,雖乏小巧,終是大才。《唐詩品》
常侍朔氣縱橫,壯心落落,抱瑜握瑾,浮沉閭巷之間,殆俠徒也。故其為詩,直舉胸臆,模畫景象,氣骨瑯然,而詞鋒華潤,感賞之情,殆出常表。視諸蘇卿之悲憤,陸平原之惆悵,辭節(jié)雖離,而音調不促,無以過之矣。夫詩本人情,囿風氣,河洛之間,其氣渾然遠矣,其殆庶乎!詩鏡總論
七言古,盛于開元以后,高適當厲名手。調響氣佚,頗得縱橫;勾角廉折,立見涯涘。以是知李,杜之氣局深矣。詩鏡總論
高達夫調響而急。詩藪
達夫歌行、五言律,極有氣骨。至七言律,雖和平婉厚,然已失盛唐雄贍,漸入中唐矣。唐詩歸
鐘云:唐人如沈宋、王孟、李杜、錢劉之類,雖兩人并稱,皆有不能強同處。惟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淡遠之氣,既皆相敵。古詩似張九齡、宋之問一派;五言律只如說話,其極煉、極厚、極潤、極活往往從欹側歷落中出,人不得以整求之,又不得學其不整。《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史稱達夫五十始為詩,而能以氣質自高,每一篇出,好事者輒傳布之。且言其性磊落,不拘小節(jié),恥預???,隱于博奕,才情自遠。今讀其七言古諸篇,感慨悲壯,氣骨風度絕然建一代旗鼓托,盛唐佳品,豈能多得?《詩源辨體》
唐人五七言古,高、岑規(guī)宗。然析而論之,高五言未得為正宗,七言乃為正宗耳。岑五言為正宗,七言始能自聘矣。五言古,高、岑俱豪蕩,而高語多粗率,未盡調達;岑語雖調達,而意多顯直。高平韻者多雜用律體,仄韻者多忌“鶴膝”?!哐愿栊校哒{合準繩,岑體多軼蕩。《詩源辨體》
五言律,高語多蒼莽,岑語多藻麗,然高入錄者氣格似勝,岑則句意多同。《詩源辨體》
高、岑五言不拘律法者,猶子美七言以歌行入律,滄浪所謂“古律”是也。雖是變風,然豪曠磊落,乃才大而失之于放,蓋過而非不及也。《詩辯坻》
達夫五言律多似短古,亦是風調別處。按指唐詩歸
中鐘惺所論:趙伯溶云:此論《唐詩歸折衷》
《載酒園詩話又編》甚妙,譬如臨池家楷中帶隸,自是高古。元美乃謂高、岑五言律俱不能佳,陳正字時入古體,亦是矯枉之過,八股遂不可學秦漢耶?此公素善論體裁,不能不失此一言。唐云:君五律本整,鐘但采其不整者耳。吳敬夫云:尚氣骨者竟祖高、岑,然使作意矜張,而神思未閑,體氣不厚,實傷雅道,所云“米元章之字,雖筆力勁健,終有子路事夫子氣象”也。故讀王、孟者,當于幽閑之中寮其骨韻;讀高、岑者,當于豪邁之外賞其風神。
鐘氏曰:“……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澹遠之氣,既皆相敵”。余意亦終有別。高五言古勁渾樸厚耳;岑稍點染,遂饒秾色。高七言古最有氣力,李、杜之下,即當首推;岑自膚立,然如崔季圭代魏王,雖雅望非常,真英雄尚屬捉刀人也。唯短律相匹,長律亦岑不如高。《師友詩傳續(xù)錄》
問:高、岑似微不同,或高優(yōu)于岑乎?答:唐人齊名,如沈宋、王孟、錢劉、元白、皮陸,皆約略相似,唯李杜、高岑迥別。高悲壯而厚,岑奇逸而峭。鐘伯敬謂高、岑詩如出一手,大謬矣。原詩
盛唐大家,稱高、岑、工、孟。高、岑相似,而高為稍優(yōu),孟則大不如王矣。高七古為勝,時見沉雄,時見沖澹,不一色,其沉雄直不減杜甫。岑七古間有杰句,苦無全篇,且起結意調往往相同,不見手筆。高、岑五七律相似,遂為后人應酬活套作俑。如高七律一首中疊用“巫峽啼猿”、“衡陽歸雁”、“青楓江”、“白帝城”,岑一首中疊用“云隨馮”、“雨洗兵”、“花迎蓋”、“柳拂旌”,四語一意;高、岑五律如此尤多。后人行行笈中攜《廣輿記》一部,遂可吟詠遍九州,實高、岑培之也??傊栽掳罪L清、鳥啼花落等字裝上地頭,一名日則一首詩成,可以活板印就也。野鴻詩的
高、岑、王三家均能刻意煉句,又不傷大雅,可謂文質棖彬。養(yǎng)一齋詩話
初學入手,求其筆勢穩(wěn)稱,則王摩詰、高達夫二家乃正善學初唐荷。少陵如《洗兵馬》、《古柏行》亦然,但更加雄渾耳。一瓢詩話
前輩論詩,往往有作踐古人處,如以高達夫、岑媒州五七律相似,遂為后人應酬活套,是作踐高、岑語也。后人茍能師法高、岑,其應酬活套必不致如近日之惡矣。《唐詩別裁》
李、杜外,高、岑、王、李,七言古中最矯健者。石洲詩話
高常侍與岑嘉州不同,鐘退谷之論,阮亭已早辨之。然高之渾樸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直至杜陵,遂合諸公為一手耳。昭昧詹言
高、岑奇峭,自是有氣骨,非低甲庸淺所及。然學之者亦須韻句深長,而闊遠不露,乃佳;不然,恐不免短急無馀韻,仍是俗手耳。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左太沖、才力縱橫,意態(tài)雄杰,妙于造語,每以俊古取致。有如河洲十月,一看思歸;舍下蛩鳴,居然蕭索;載酒平臺,贈君干里:發(fā)端既遠,研意彌新,在小謝之間居然一席。七古與岑一骨,蒼放音多,排奡騁妍,自然沉郁。駢語之中,獨能頓宕,啟后人無限法門,當為七言不祧之祖。
人物簡介
【介紹】: 五代時前蜀成都人,小字錦奴。長于寫蜀中山水,細潤中有氣韻,極為米芾所推賞。畫《高賢圖》,蒼茫類董源,而秀雅似王維。得李思訓筆法,而清麗過之。亦稱“小李將軍”。嘗于益州圣壽寺壁畫《三峽圖》、《霧中山圖》各一堵。大圣慈寺畫《漢州三學山圖》、《彭州至德山圖》各一堵。有《青城山圖》、《峨嵋山圖》、《二十四化山圖》等傳于世。
人物簡介
釋慧才,姓王氏,樂清人也。髫齡離俗,師事白鶴山怡芳。宋章圣御極封于泰山,覃恩得度,時年十三,進受具戒,從學四明。性質愚鈍,常持《大悲咒》,愿學通祖道。忽于夢中見梵僧,長數丈,脫袈裟披之,呼曰:“慧才,盡心記取。”明日臨講,豁然開悟,前后所聞,一時洞曉。未幾,首眾四座推服。復謁慈云,北面服勤,旦夜不替。宋治平初,杭守沈公請住法慧寶閣,二十年始終如一。太尉盧公奏賜“廣慈”之號,凈石來請,勉徇眾意,敷暢未久,翕然從化。已而退居雷峰塔下,每翹足誦《大悲咒》,必百八遍為課。元豐元年春三月,為靈芝元照及道俗千人受菩薩大戒于雪峰。方羯磨時,觀音像頂忽放光輝,初貫寶韜,漸散講堂,鐙炬日色,皆為映奪,凈慈禪師守一為作《戒光記》,米南宮芾為之書焉。六年五月二十一日更衣就座,書偈贊佛,洎然而化。塔于庵右,壽八十六,臘七十三。繼其業(yè)者,法宗、戒珠十人。才貌古,性恬,少言寡欲。時教徒異論,誼動江浙,才獨循循誘誨,未嘗有所藏否。趙清獻公交契最密,及鎮(zhèn)越,猶寄以詩,有“浙江莫謂音書隔,一日潮聲兩度來”之句,深情如揭。
人物簡介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靜之。仁宗慶歷中進士。歷知青田縣,民貧無以納和買,悉令候冬熟納足。徙知浦城縣,以疾乞歸故里。與程師孟等吟詠宴游,號吳門十老。卒年八十二。私謚康靖先生。全宋詩
崇大年(一○一五~一○九六)(此據《吳都文粹》卷一米芾《十老序》推算),字靜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仁宗慶歷六年(一○四六)進士(《吳郡志》卷二八),歷知青田、浦城縣。神宗熙寧間以太常博士分司南京(《續(xù)會稽掇英集》卷四)。歸吳,日與程師孟等觴詠燕游,號吳門十老。后十三年致仕。又十四年卒,年八十二。私謚康靖先生。《吳郡志》卷二六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036—1101 【介紹】: 宋眉州眉山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蘇洵子。仁宗嘉祐二年進士。再中制科。為鳳翔府簽書判官,召試得直史館,攝開封府推官。神宗熙寧中上書論王安石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湖三州。元豐中,因詩托諷,逮赴臺獄,后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哲宗即位,起知登州,累官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兼侍讀。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會大旱,饑疾并作,軾請免上供米,又減價糶常平米,存活甚眾。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軾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東西三十里修長堤,民德之。元祐六年,召為翰林承旨,尋因讒出知潁州,徙揚州。后以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出知定州,后貶惠州。紹圣中累貶瓊州別駕,居昌化?;兆诹ⅲ晟膺€,提舉玉局觀,復朝奉郎。尋病逝常州。謚文忠。所作詩文清新暢達,作詞豪放,開拓內容,突破綺靡詞風,工書善畫。有《東坡七集》、《東坡志林》、《東坡樂府》、《仇池筆記》《論語說》等。全宋詩
蘇軾(一○三六~一一○一),字子瞻,一字和仲,自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六年,試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jié)度判官廳事。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三年,父洵卒,護喪歸蜀。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推官。四年,通判杭州。歷知密州、徐州。元豐二年(一○七九),移知湖州,烏臺詩案獄起,貶黃州團練副使。四年,移汝州團練副使。八年春,得請常州居住,十月知登州。尋召除起居舍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遷中書舍人,改翰林學士。四年,知杭州。六年,除翰林學士承旨,尋知潁州。歷知揚州、定州。紹圣元年(一○九四),貶惠州。四年,再貶儋州?;兆诩次唬膺€,提舉玉局觀。建中靖國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軾生于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時已入公元一○三七年)。孝宗時謚文忠。有《東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和陶詩》四卷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八有傳?!√K軾詩,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為底本,卷四七、四八,以清乾隆刊馮應榴《蘇文忠詩合注》為底本。校以宋刊半葉十行本《東坡集》《東坡后集》(殘,簡稱集甲)、宋刊半葉十二行本《東坡集》《東坡后集》(殘,簡稱集乙,集甲、集乙合稱集本)、宋眉山刊《蘇文忠公文集》(殘,簡稱集丙)、宋黃州刊《東坡先生后集》(殘,簡稱集?。?,宋刊《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簡稱集戊)、宋刊《集注東坡先生詩前集》(殘,簡稱集注)、宋嘉泰刊施元之、顧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甲)、宋景定補刊施、顧《注東坡先生詩》(殘,簡稱施乙,施甲、施乙合稱施本)、宋黃善夫家塾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甲)、宋泉州刊《王狀元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殘,簡稱類乙)、元務本書堂刊《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簡稱類丙,類甲、類乙、類丙,合稱類本)、明成化刊《東坡七集》(簡稱七集)、明萬歷刊《重編東坡先生外集》(簡稱外集)、清查慎行《補注東坡編年詩》(簡稱查注)、清馮應榴《蘇文忠詩合注》(簡稱合注)。參校資料一為金石碑帖和著錄金石詩文的專著的有關部分;一為清人、近人的蘇詩校勘批語,其中有何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蘇詩》(簡稱何校),盧文弨、紀昀所校清乾隆刊查注(分別簡稱盧校、紀校),章鈺所??娷鯇O覆明成化《東坡七集》(簡稱章校)。卷四八所收詩篇除《重編東坡先生外集》外,還分別采自《春渚紀聞》、《侯鯖錄》等書,亦據所采各書及有關資料進行??薄P螺嫾庠?,編為第四九卷。 起仁宗嘉祐四年己亥十月,公按:謂蘇軾還朝,侍宮師按:謂蘇洵自眉山發(fā)嘉陵,下夔、巫,十二月至荊州作。詞學圖錄
蘇軾(1036-1101)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蘇洵長子。有《東坡七集》、《東坡詞》。黃鶴樓志·人物篇
全宋文·卷一八四九蘇軾(1036~1101) 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祐二年(1057)進士。歷官杭州、湖州等地。因“烏臺詩案”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筑室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復起后官至禮部尚書。卒謚文忠。為北宋后期文壇領袖,詞開豪放一派,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并稱唐宋四大家;亦工書畫,書法同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有《東坡全集》等。曾作詩《李公擇求黃鶴樓詩因記舊所聞于馮當世者》、填詞《滿江紅·寄鄂州朱使君壽昌》,對與黃鶴樓的有關的傳說故事做了詩意的描述和渲染。在黃鵠山泉側原有蘇東坡謫居石刻遺像。
蘇軾(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蘇洵次子。嘉祐二年登進士乙科,受歐陽修賞識。任鳳翔府判官,入直史館。熙寧間王安石變法,軾因政見分歧,通判杭州,徙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烏臺詩案后,謫為黃州團練副使。元祐初返京,累遷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旋拜龍圖閣學士、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其間曾被召還朝任禮部尚書等職。為元祐黨爭所累,紹圣初謫于惠州,再徙儋州?;兆诹?,遇赦北還。建中靖國元年卒于常州。其主要著作存世者有《易傳》、《書傳》及《東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奏議》十五卷、《內制》十卷、《外制》三卷、《和陶詩》四卷。事跡見《欒城后集》卷二二《亡兄子瞻墓志銘》及《宋史》卷三三八本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太原人,徙居開封,字晉卿。王凱孫。尚英宗女魏國大長公主,為駙馬都尉,利州防御使。與蘇軾等為友。不矜細行。神宗元豐三年,公主卒,謫均州。哲宗元符二年復以恃豪貴抑勒雇人等被罰。官至留后,以黨籍被謫卒。能詩善畫,工弈棋,作堂曰寶繪,藏古今書畫。風流蘊籍,有王謝家風。全宋詩
王詵,字晉卿,太原(今屬山西)人,徙居開封(今屬河南)。全斌裔孫。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以右侍禁、駙馬都尉選尚英宗女舒國長公主(《宋會要輯稿》帝系八之五○)。十年,為絳州團練使(《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八二)。元豐二年(一○七九)。以交結蘇軾,追兩官勒停(同上書卷三○一)。三年,妻公主死,再責昭化軍節(jié)度行軍司馬,均州安置(同上書卷三○四)。七年,徙潁州(同上書卷三四三。。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復駙馬都尉。八年,敘文州團練使(同上書卷四八○)。官至留后。謚榮安(《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九一)。詵工詩善畫,同時詩人多有為之題畫之作。事見《宣和畫譜》卷一二、《宋史》卷二五五及《東都事略》卷二○《王全斌傳》。今錄詩五首。詞學圖錄
全宋文·卷二三五五王詵(1037-?) 字晉卿,卒謚榮安。太原人,徙開封。宋英宗女蜀國長公主夫。畢生搜集研習歷代繪畫,筑寶繪堂。喜交接,一時名流如蘇東坡、黃庭堅、米芾、韓拙等皆過從甚密,李公麟"官居京師十年,不游權貴之門",亦寶繪堂中客,并繪《西園雅集圖》,寫王詵、蘇軾、黃庭堅、蘇轍、秦觀、李公麟、米芾、蔡肇、李之儀、鄭靖老、張耒、王欽臣、劉涇、晃補之以及僧圓通、道士陳碧虛等16人,皆當時"博學辨識、名動四夷"之"高人"。后世摹繪,至有多種樣本。黃庭堅云:"王晉卿畫山水云林,縹緲風塵之外,他日不愧當李小將軍。其作樂府長短句,清麗幽遠,在江南諸季孟之間。近見其戒壇院佛閣碑文,字與筆皆頓進,所謂后生可畏者乎!"工詞。趙萬里輯有《王晉卿詞》。
王詵,字晉卿,其先太原(今山西太原)人,祖凱徙家開封。全斌裔孫,尚英宗女蜀國長公主,官拜左衛(wèi)將軍、駙馬都尉,為利州防御使。與蘇軾等相友善,以黨籍貶官均州。后赦還,元祐初官至定州觀察使,封開國公。卒謚榮安。詵能詩善書畫,風流蘊籍,為人稱道。見《宣和畫譜》卷一二,《宋史》卷二五五《王全斌傳》,《宋詩紀事》卷二四。
人物簡介
【生卒】:1045—1105 【介紹】: 宋洪州分寧人,字魯直,號涪翁、山谷道人。英宗治平四年進士。調葉縣尉。神宗熙寧初,教授北京國子監(jiān),才能為文彥博所重。知太和縣,以平易為治。哲宗立,累進秘書丞兼國史編修官。紹圣初,出知宣州、鄂州。章惇、蔡卞劾其所修《神宗實錄》多誣,貶涪州別駕,黔州等安置?;兆诩次?,起知太平州,復謫宜州。工詩詞文章,受知于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并稱蘇門四學士。論詩推崇杜甫,講究修辭造句,強調“無一字無來處”,開創(chuàng)江西詩派。擅長行、草書,楷法亦自成一家。有《豫章黃先生文集》等。全宋詩
黃庭堅詩,以《武英殿聚珍版書》所收《山谷詩注》為底本。校以宋紹定刊《山谷詩注》(簡稱宋本;殘存三卷,藏北京圖書館),元刻《山谷黃先生大全詩注》(簡稱元本;殘存內集十六卷,藏北京圖書館),《四部叢刊》影印宋乾道本《豫章黃先生文集》(簡稱文集)及元刊《山谷外集詩注》(簡稱影元本),明嘉靖間蔣芝刊《黃詩內篇》十四卷(簡稱蔣刻本)、明版《山谷黃先生大全詩注》(簡稱明大全本;此書與蔣刻本并藏北京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山谷集》(簡稱山谷集)、清光緒間陳三立覆宋刻本(簡稱陳刻本)。并參校乾隆間翁方綱校樹經堂本(簡稱翁校本,其中翁氏校語稱翁校)?!秲燃贰锻饧返木幠暾f明,集中移置每卷卷首;《別集》等的系年,底本多疏漏,據《四庫全書·山谷集》所附黃??《山谷年譜》拾補,分別系于詩題下。底本中涉及山谷跋語、手跡、石刻及版本文字異同的注釋文字,酌予保留?!?a target='_blank'>山谷集》中多出底本的騷體詩及偈、贊、頌(其中多為六言或七言詩)等,參校明弘治葉天爵刻、嘉靖喬遷重修本(簡稱明本),編為第四十五至四十八卷。另從他書中輯得的集外詩和斷句,編為第四十九卷。詞學圖錄
黃庭堅(1045-1105) 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蘇門四學士之一,江西詩派宗主。宋宋四大書家之一。有《豫章集》、《山谷詞》。黃鶴樓志·人物篇
全宋文·卷二二七八黃庭堅(1045—1105) 北宋詩人、書法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哲宗時為校書郎,官至著作佐郎,被貶后出知宣州、鄂州,任涪州別駕,處世泊然不以迂謫為意。其詩立意曲深喜用典,以其格調獨特與蘇軾齊名,并稱“蘇黃”,為江西詩派開山祖師。其書法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書家。有《山谷集》《豫章黃先生詞》等。元祐年間(1086—1094),多次游覽黃鶴樓及南樓,曾作《鄂州南樓書事》四首等。其中“江東湖北行畫圖,鄂州南樓天下無”為黃鵠山南樓自宋以來見稱于世的名句。黃鶴樓古碑廊現存諸可權集黃庭堅墨跡字句摹刊而成的“‘燕蝶’聯語碑”。
黃庭堅(一○四五——一一○五),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黃庶次子。英宗治平四年舉進士第,調葉縣尉。神宗熙寧五年除北京國子監(jiān)教授。元豐三年改知吉州太和縣,六年調監(jiān)德州德平鎮(zhèn)。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逾年遷著作佐郎,加集賢校理,擢起居舍人、秘書丞等。紹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二年,新黨謂其修《實錄》「多誣」,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后移戎州。元符三年徽宗即位,召還,旋又以文字罪除名,羈管宜州。崇寧四年卒于貶所,年六十一。庭堅工詩,主學杜甫,開創(chuàng)江西詩派。善草書、行書,列宋四大家。著有《豫章黃先生文集》、《外集》、《別集》、《遺文》、《山谷老人刀筆》、《山谷琴趣外篇》等。事跡見黃?《山谷年譜》、《宋史》卷四四四本傳。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一一一【介紹】: 宋常州晉陵人,字醇夫。胡宿從子。以蔭登第,為編修敕令官。哲宗紹圣初,累進寶文閣待制。為熙河帥,遣將擊羌郎阿章,皆敗死,時轉運判官秦希甫議棄湟、鄯州,宗回持不可。會徽宗棄鄯州,奪宗回職,知蘄州。因兄宗愈入元祐黨籍,罷郡。后起知秦州,進樞密直學士,徙永興軍等。大觀中卒,謚敏節(jié)。
胡宗回,字醇夫,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宿從子。用蔭登第,為編修敕令官、司農寺干當公事、京西轉運判官、提點刑獄、京東陜西轉運使、吏部郎中。紹圣初,以直龍圖閣知桂州,進寶文閣待制。坐系平民死,降集賢殿修撰、知隨州,改秦州、慶州,復為待制。帥熙河,奪職知蘄州。還,為待制。歷慶、渭、陳、延、澶。以兄入黨籍罷郡。未幾錄其堅守湟、鄯之議,起知秦州。進樞密直學士,徙永興、鄭州、成德軍,復坐事去。大觀中卒,贈銀青光祿大夫?!?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八有附傳。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七九二【介紹】: 宋鼎州武陵人。英宗治平二年進士。與米芾友善,為樞密蔣之奇器重。仕為廣東轉運使,有惠績。后蔡京置之元祐黨碑中,坐謫。
鐘正甫,鼎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治平二年進士及第。元豐年間曾任大理寺丞,累官刑部員外郎。元符初知虔州。二年,任廣南東路轉運判官。崇寧元年八月,自朝奉大夫、淮南東路提點刑獄降授朝奉郎,入元祐黨籍。政和元年五月,以司勛郎中降一官。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七之三○、六七之三九、六八之二三,《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七、四九四,《道鄉(xiāng)集》卷一八,《陶朱新錄》,《明一統(tǒng)志》卷六四,雍正《廣東通志》卷二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