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薛道光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釋善慧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荀氏。
河內(nèi)溫人。
學(xué)至天文地理。
無所不通。
然知世相虛幼非堅久。
乃薙染于徐州之彭城寺。
創(chuàng)圓具戒。
誦法華經(jīng)。
聽攝大乘論。
時天下饑亂。
慧雖凍餒。
益奉法自勵。
洗穢護(hù)凈。
隆于常日。
大業(yè)之季。
負(fù)錫西上。
路頻逢盜。
然執(zhí)持破瓶。
以垢布自蔽。
冬十月抵京。
適值吉藏法師。
方闡法華。
愿從稟受。
眾以鄙陋拒之。
慧獨(dú)掃雪藉地而坐。
所得辭義。
臺弗遣佚。
或問之。
輒舉其要。
禪定寺沙門法喜引至房。
恩意勤厚。
慧以其智觀明達(dá)。
復(fù)師事之。
武德初。
隨住藍(lán)田之津梁寺。
多置禪坊。
以招勝侶。
貞觀九年正月。
終于驪山之涼泉精舍。
春秋四十有九。
弟子奉其靈輿。
合葬于太原沙門慧達(dá)之兆。
達(dá)誦法華行坐不輟聲。
其遍數(shù)之多。
且馀五千。
性尤矜恤生物。
低目直視。
地有蟲貌。
必斂身避之。
不敢跨越。
有問之者。
則塔曰。
死內(nèi)莫定。
又焉知此物之不先己而成正覺耶。
貞觀八年四月。
趺坐而終。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讀誦篇第八
釋善慧。
姓茍氏。
河內(nèi)溫人。
博通群籍統(tǒng)括文義。
逮于九章律歷七曜盈虛。
皆吞若胸中抵掌符會。
乃深惟世務(wù)終墜泥涂。
遂解褐抽簪。
創(chuàng)歸僧伍。
初在除州之彭城寺。
誦法華經(jīng)聽收攝論。
時遭寇蕩兵食交侵。
而慧抱饑自勵奉法無殆。
洗穢護(hù)凈彌隆恒日。
但以邊邑寡學(xué)文字紕謬至于音詁眾議紛然。
雖復(fù)俗語時通。
而慧意存雅正。
周訪明悟還同昔疑。
乃以大業(yè)末齡。
負(fù)錫西入屢逢群盜衣裳略盡。
但有弊布目遮。
猶執(zhí)破瓶常充凈用。
既達(dá)關(guān)口。
素闕繻文。
遂即正念直前從門而度。
于時中表列刃曾無遮止。
孟冬十月初達(dá)京師。
值沙門吉藏正講法華。
深副本圖即依聽受。
形服鄙惡眾不納之。
乃掃雪藉地單裙??坐。
都講財唱。
傾耳詞句擬定經(jīng)文。
藏既闡揚(yáng)。
勇心承旨望通理義。
由情存兩得。
不暇忍寒。
歡笑熙熙如賈獲寶。
竟冬常爾眾方美之。
問以詞旨片無遺忘。
乃以聞法同屬禪定寺。
沙門法喜便脫衣迎之引至房中。
智觀無濫。
慧又師喜。
兩振芳規(guī)。
武德初年。
隨住藍(lán)田之津梁寺。
俗本驪戎。
互相梗戾。
率獎陶化。
十室而九。
然而性愛英賢。
樂相延致。
自西自東百有馀里。
名林勝地皆建禪坊。
所之逃逸之儔。
賴其安堵。
以貞觀九年正月。
終于驪山之陽涼泉精舍。
春秋四十有九。
初慧棄擲俗典蒞此玄模。
言不重涉專心道業(yè)。
省言節(jié)食佩律懷仁。
迎頓客旅雅重經(jīng)教。
其有未曾覿者。
要必親觀。
若值行要累日誦持。
以為熏習(xí)之基也。
太原沙門慧達(dá)者。
亦誦法華五千馀遍。
行坐威儀其聲不輟。
偏存物命。
直視低目。
地有蟲豸。
必回身而避。
不敢跨越。
有問。
答曰。
斯之與吾生死不定。
將不先成正覺。
安可妄輕之耶。
以貞觀八年四月。
跏坐而終。
人謂入定。
停于五宿。
既似長逝。
又不臭腐。
乃合床內(nèi)于窟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69—1211 【介紹】: 宋道士?;葜莶┝_人,字南木,號翠虛。相傳得太乙金丹訣,以捻土噀水為人治病,人稱“陳泥丸”?;蛟茋L提舉道錄院。后歸羅浮山,相傳能驅(qū)狐鞭龍,浮笠濟(jì)湍,顯示諸種神異。有《翠虛妙悟集》。
全宋詩
陳楠(?
~一二一三),字南木,號翠虛,惠州博羅(今屬廣東)人。
初以盤櫳箍桶為業(yè)。
后從薛道光受金丹之道,嘗以泥丸治病,人稱陳泥丸。
徽宗政和間,擢提舉道錄院事。
入羅浮山,以丹法授白玉蟾。
寧宗嘉定六年入水而逝。
有《翠虛篇》一卷傳世。
事見《靜馀玄問》、《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九。
 陳楠詩,以影印明正統(tǒng)刊《道藏》太玄部《翠虛篇》為底本。
參?!兜啦鼐A錄》第八集所收清董德寧輯本(簡稱《精華錄》)。
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粵詩·卷二六
陳楠(?
— 一二一三),一名樸,字南木,號翠虛,博羅人。
初以盤櫳箍桶為業(yè),后從薛道光受太乙刀圭金丹法訣,又遇黎姥山神人得景霄大雷瑯書。
嘗以泥丸治病,人稱陳泥丸。
宋徽宗政和間,擢提舉道錄院事。
后歸羅浮山,以道法行于世。
授丹法于白玉蟾。
宋寧宗嘉定六年四月十四日,赴潭州鶴會罷,在漳州梁山與一箍桶老兒犄角,入水而逝。
有《翠虛篇》一卷傳世。
事見《靜馀玄問》,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九、明黃佐纂修嘉靖四十年刊《廣東通志》卷六四有傳。
全宋文·卷六○六一
陳楠,字南木,號翠虛子,家世為瓊州(治今海南??冢┤?,一說惠州博羅(今廣東博羅)人。
幼年師事毗陵禪師薛道光,受太乙火符之法。
丹道既成,復(fù)歸桑梓,以箍桶為業(yè),混跡民間。
常撮土為丸,為人治病,故世稱「陳泥丸」。
后隱于羅浮山。
嘉定初游黎母山,遇道人傳以太乙雷法,楠以授之白玉蟾,遂行于世。
著有《翠虛篇》一卷(存)。
道教奉為南宗第四祖。
見白玉蟾《翠虛真人得法記》(正統(tǒng)道藏《道法會元》卷一○八),又參《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九。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祖鐙,字無盡。
姓王氏,四明人也。
父好謙,嘗寫《華嚴(yán)經(jīng)》,五色舍利見于筆端,父方驚嘆曰:“般若之驗(yàn),一至于斯耶。
”時鐙年尚幼,聞言興感。
及至成童,即求出家,依郡中天寧良偉習(xí)經(jīng)咒,尋事東白明得度。
復(fù)受具戒于開元奎。
已而日溪泳來,代明說法,命掌綱維,司藏鑰。
日溪躋座,鐙即問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乞賜指示。
”日溪曰:“十二時中,密密參究。
忽然觸著,郤來再問。
”鐙抗聲曰:“無常迅速,生死事大。
”語未終,日溪便喝,鐙遽禮拜。
日溪曰:“見何道理,便爾作禮。
”鐙曰:“開口即錯。
”日溪頷之。
服勤數(shù)載,出參名德,以驗(yàn)所證。
時中峰本在天目,方山瑤居凈慈,無見睹住華頂,斗巖芳主景星。
證往來辯詰,多所印。
鐙因念既欲得道,當(dāng)澄慮息影,蹈晦幽林,及遇上云,卓錫其中,遂至終身。
蓋天臺上云峰,在州城西南十馀里,重厓疊巘,如云旓翠蕤,蕩摩于空濛,而靈巖龍湫,吐納光景,尤號勝絕。
五季時,東甌大士永安來居之,疏釋經(jīng)論達(dá)百馀卷,依者日聚,辟為鉅剎。
錢忠懿王,賜額曰“證道”。
三百年間,游罹災(zāi)禍,焚毀殆盡,唯存斷礎(chǔ)于斜照荒煙中。
元延祐甲寅,鐙始至此,周覽故址,?焉傷之,因縛草為庵,宴坐其間,虎狼蛇豕,交跡戶外。
鐙一念攝伏,猛毒馴化,各不相害。
日與其徒,修苦行以自給,冬一裘,夏一葛,朝夕飯一孟,影不出山者,踰五十載。
人多慕之,以勤勞修持為第一義,荊棘之區(qū)變?yōu)閷毞唬鸨探粫?,上矗天際,諸禪林環(huán)列其下,上云之境,遂為之冠。
有以土田為布施者,則辭之曰:“先佛以乞食為事,吾焉用此為?
”南堂名重一時,作長偈寄之,稱其行業(yè)不讓大士。
然天性尤孝,迎母終養(yǎng)山中。
或疑非沙門所行,鐙曰:“世尊尚升忉利天為母說經(jīng),我何人斯,敢忘所自。
”明洪武己酉春正月,忽示微疾,召弟子普饒繼其席。
二月八日,復(fù)作書別所契道侶,夜將半,顧左右曰:“天向明乎?
”對曰:“未也。
”因舉“古德坐疾,有問者云:‘還有不病者乎?
’古德云:‘有。
’又問:‘何物是不病者?
’古德云:‘阿爺阿爺。
’”良久乃曰:“如此以為病者,得乎?
”眾皆無言,鐙曰:“色身無常,早求證悟,時至吾將去矣。
”侍者執(zhí)紙乞偈,乃書曰:“生滅與去來,本是如來藏。
拶到五須彌,廓然無背向。
”投筆端坐而逝,壽七十八,臘五十七。
火化舍利無算,塔于峰左。
隆恩道原為之狀,徵宋文憲濂銘其塔,文具《鑾坡前集》。
薛青萍 朝代:近現(xiàn)代

人物簡介

二十世紀(jì)詩詞文獻(xiàn)匯編
薛青萍1929年生,號浮邱處士,湖南桃江人。
少時從劉澹初等學(xué)古文辭。
曾在益陽任中小學(xué)教師,后投身軍旅,由湘至?xí)x。
太原師專退休教師。
一生多坎坷,文革中曾被遣返原籍。
有《青萍詩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