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許顗

相關(guān)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1—761 【介紹】: 唐河?xùn)|人,祖籍太原祁縣,字摩詰。玄宗開元進(jìn)士擢第。歷右拾遺、監(jiān)察御史,又曾為河西節(jié)度判官。天寶時,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陷長安,被俘獲,押解洛陽,迫受偽職,曾賦詩明志。亂平,責(zé)授太子中允。肅宗乾元中遷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并稱王孟。書畫特臻其妙,后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與弟縉俱奉佛,居常蔬食,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得宋之問藍(lán)田別墅,沿輞水,彈琴賦詩,嘯詠終日,所為詩號《輞川集》。妻亡不復(fù)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絕塵累。有《王右丞集》、《畫學(xué)秘訣》。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0—761 字摩詰。
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
后徙家于蒲州(今山西永濟(jì)西),遂為蒲州人,稱河?xùn)|王氏。
排行十三。
官終尚書右丞,稱王右丞。
父處廉,官終汾州司馬。
維早慧,工詩善文,博學(xué)多藝。
十五宦游兩京,居嵩山東溪。
以才藝知名,博得豪貴青睞。
玄宗開元九年(721)中進(jìn)士。
釋褐為太樂丞。
秋,因伶人舞黃獅子舞坐罪,貶濟(jì)州司倉參軍。
開元十四年春秩滿,游宦淇上,遂隱于淇。
開元十七年前后回長安閑居,學(xué)佛于薦福寺道光禪師。
張九齡為相,作《上張令公》詩。
二十三年,擢右拾遺。
二十五年,張九齡被李林甫排擠謫荊州長史,王維作《寄荊州張丞相》,抒發(fā)其黯然思退之情緒。
同年秋,奉命出使涼州,以監(jiān)察御史兼節(jié)度使判官。
二十八年,遷殿中侍御史,以選補(bǔ)副使赴桂州,知南選。
過襄陽,作《哭孟浩然》詩。
明年春夏回長安,尋隱終南山。
天寶元年(742),復(fù)出為左補(bǔ)闕。
天寶三載始營藍(lán)田輞川別業(yè)。
天寶四載暮春,以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
后遷庫部郎中。
天寶九載后,丁母憂,十一載服除,拜吏部郎中(后改文部)。
在輞川期間實(shí)亦官亦隱。
十四載,遷給事中。
十五載陷賊,安祿山委任給事中。
王維服藥取痢,偽疾將遁,被囚洛陽凝碧池,作詩曰:“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以明己心向唐室。
肅宗至德二載(757),王師收復(fù)兩京,陷賊官六等定罪,王維以有《凝碧池詩》及弟縉請削己官為兄贖罪,獲免。
乾元元年(758)二月,授太子中允,加集賢學(xué)士,遷中書舍人,改給事中。
上元元年(760),官尚書右丞。
上元二年七月卒,葬藍(lán)田輞川別業(yè)之西。
生平事跡見兩《唐書》本傳,張清華、陳鐵民兩《王維年譜》。
王維奉佛,學(xué)頓教。
受禪宗思想影響極深,以禪悟詩,獨(dú)得任運(yùn)自然之趣,故人稱“高人”、“詩佛”。
清徐增《而庵說唐詩》云:“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詰。
太白以氣韻勝,子美以格律勝,摩詰以理趣勝。
太白千秋逸調(diào),子美一代規(guī)模,摩詰精大雄氏之學(xué)。
”《許彥周詩話》認(rèn)為:王維“自李杜而下,當(dāng)為第一。
”顧起經(jīng)亦云:“玄、肅以下詩人,其數(shù)什百,語盛唐者,唯高、王、岑、孟四家為最。
語四家者,唯右丞公為最。
”(《題王右丞詩箋小引》)王維與孟浩然并稱“王孟”,乃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之杰出代表。
王維早期懷“致君光帝典”、“動為蒼生謀”之大志,頗欲“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廷”,作《少年行》、《夷門歌》、《老將行》、《燕支行》、《獻(xiàn)始興公》、《上張令公》、《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等詩言志抒懷。
早期邊塞詩如《涼州賽神》、《使至塞上》、《送劉司直赴安西》、《送平淡然判官》、《從軍行》、《隴西行》,山水詩如《終南山》、《漢江臨泛》、《華岳》等,皆表現(xiàn)出開闊胸懷與雄渾博大之風(fēng)格。
玄宗后期政事腐敗,王維乃日益信禪篤佛,追求超脫塵世之境界。
后期之詩藝雖不斷提高,已臻“詩中有畫”(蘇軾《書摩詰藍(lán)田煙雨圖》),“在泉為珠,著壁成繪”(《河岳英靈集》)之境界,然內(nèi)容較狹,思想亦較消極。
前人以為“右丞妙于詩,故畫意有余;右丞精于畫,故詩體轉(zhuǎn)工”(劉士鏻《文至》引晁補(bǔ)之語)。
如《皇甫岳云溪雜題》、《輞川集》、《山中》、《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等,皆膾炙人口。
維雖不以文稱,其“文格華整超逸”(《王右丞集箋注序》),今存文賦69篇,頗有娟麗可觀者。
長于山水畫,為南宗之祖,世傳有《輞川圖》等。
《王集》最早版本為宋蜀本與建昌本,校注則有劉須溪《王右丞集》、顧起經(jīng)《類箋王右丞全集》、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及今人陳鐵民《王維集校注》。
全唐詩》存詩4卷,《拾遺》補(bǔ)2句。
唐詩匯評
王維(701—761),字摩詰,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jì))。開元九年(721),登進(jìn)士第,調(diào)太樂丞,因伶人違制舞黃獅子受累,謫濟(jì)州司倉參軍。張九齡執(zhí)政,擢為右拾遺。二十五年秋,入河西節(jié)度使崔希逸幕,為監(jiān)察御史兼節(jié)度判官。天寶初,入為左補(bǔ)闕。十一載,拜吏部郎中,遷給事中。安史叛軍陷京,被迫受偽職。復(fù)京后論罪,因曾作詩抒寫對唐室的忠心,僅降為太子中允。遷左庶子、中書舍人,復(fù)拜給事中,轉(zhuǎn)尚書右丞,卒。維多才藝,詩、書、畫、樂無不精通。其詩眾體兼擅,尤工五律、五絕。與孟浩然同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代表詩人。有《王維集》十卷(宋明刊本作《王摩詰文集》、《王右丞集》或《王右泰文集》),今存?!?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四卷。
詞學(xué)圖錄
王維(701-761) 字摩詰,太原祁人,后其父遷家于蒲(今永濟(jì)),遂為河?xùn)|人。天寶末,為給事中。四十歲隱居藍(lán)田輞川,妻亡,無子,篤信佛,不衣文彩,不茹葷腥。精詩詞,善書畫,通音律。有《陽關(guān)曲》等詞。
黃鶴樓志·人物篇
王維(701—761) 唐代詩人、畫家。字摩詰。先世為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其父遷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濟(jì)西),遂為河?xùn)|人。玄宗開元九年(721)狀元,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工詩善畫,兼通音樂,因其詩中頗具禪意,多含佛理,后人或以“詩佛”譽(yù)之,與“詩仙”李白、“詩圣”杜甫并稱。有《王右丞集》。開元二十八年,曾漫游四川、湖北等地,登黃鶴樓時作五古《黃鶴樓送康太守》。被北宋蘇軾贊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全唐文·卷三百二十四
維字摩詰。太原祁人。徙河?xùn)|。開元九年進(jìn)士。歷右拾遺。三遷吏部郎中。天寶末為給事中。祿山陷兩都。為賊所得。偽病瘖。拘于普救寺。迫以偽署。賊平。陷賊官三等定罪。維以所為凝碧池詩聞于上。肅宗嘉之。會弟縉請削己官以贖兄罪。乃責(zé)授太子中允。乾元元年轉(zhuǎn)尚書右丞。二年卒。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維詩詞秀調(diào)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
王右丞、韋蘇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豈妨于遒舉哉!
《東坡題跋·書摩詰藍(lán)田煙雨圖》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后山詩話
右丞、蘇州皆學(xué)于陶,王得其自在。
《臞翁詩評》
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風(fēng)自笑。
歲寒堂詩話
世以王摩詰律詩配子美,古詩配太白,蓋摩詰古詩能道人心中事而不露筋骨,律詩至佳麗而老成?!m才氣不若李、杜之雄杰,而意味工夫,是其匹亞也。摩詰心淡泊,本學(xué)佛而善畫,出則陪岐、薛諸王及貴主游,歸則饜飫輞川山水,故其詩于富貴山林,兩得其趣。
歲寒堂詩話
韋蘇州詩,韻高而氣清。王右丞詩,格老而味長。雖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無優(yōu)劣。以標(biāo)韻觀之,右丞遠(yuǎn)不逮蘇州,至于詞不迫切,而味甚長,雖蘇州亦所不及。
《蔡百衲詩評》
王摩詰詩,渾厚一段,覆蓋古今。但如久隱山林之人,徒成曠淡。
《唐詩品》
右丞詩發(fā)秀自天,感言成韻,詞華新朗,意象幽閑。上登清廟,則情近圭璋;幽徹丘林,則理同泉石。言其風(fēng)骨,固盡掃微波;采其流調(diào),亦高跨來代。于《三百篇》求之,蓋《小雅》之流也。而頌聲之微,夫亦風(fēng)氣所臨,不能洗濯而高視也。
震澤長語
摩詰以淳古澹泊之音,寫山林閑適之趣,如輞川諸詩,真一片水墨不著色畫。及其鋪張國家之盛,如“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云里帝城雙鳳闞,雨中春樹萬人家”,又何其偉麗也!
詩藪
右丞五言,工麗閑澹,自有二派,殊不相蒙。“建禮高秋夜”、“楚塞二江接”、“風(fēng)勁角弓鳴”、“揚(yáng)子談經(jīng)處”等篇,綺麗精工,沈、宋合調(diào)者也?!昂睫D(zhuǎn)蒼翠”、“一從歸白社”、“寂寞掩柴扉”、“晚年惟好靜”等篇,幽閑古澹,儲、孟同聲者也。
詩藪
盛唐七言律稱王、李。王才甚藻秀,而篇法多重?!敖{幘雞人”,不免服色之譏;“春樹萬家”,亦多花木之累?!皾h主離宮”、“洞門高閣”,和平閑麗,而斤兩微劣?!熬友映峭狻鄙跤泄乓猓c“盧家少婦”同,而音節(jié)太促,語句傷直,非沈比也。
詩藪
太白五言絕自是天仙口語,右丞卻入禪宗。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深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不謂聲律之中,有此妙詮。
唐音癸簽
仲默云:右丞他詩甚長,獨(dú)古作不逮。讀其集,大篇句語俊拔,殊乏完章;小言結(jié)構(gòu)清新,所少風(fēng)骨。
詩鏡總論
摩詰寫色清微,已望陶、謝之藩矣,第律詩有馀,古詩不足耳。離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誰能之?世之言詩者,好大好高,好奇好異,此此俗之魔見,非詩道之正傳也。體物著情,寄懷感興,詩之為用,如此已矣。
《詩源辨體》
王摩詰、孟浩然才力不逮高、岑,而造詣實(shí)深,興趣實(shí)遠(yuǎn),故其古詩雖不足,律詩體多渾圓,語多活潑,而氣象風(fēng)格自在,多入于圣矣。
《詩源辨體》
摩詰才力雖不逮高、岑,而五七言律風(fēng)體不一。五言律有一種整栗雄麗者,有一種一氣渾成者,有一種澄談精致者,有一種閑遠(yuǎn)自在者。如“天官動將星”、“單車普出塞”、“橫吹雜繁笳”、“不識陽關(guān)路”等篇,皆整栗雄厚者也。如“風(fēng)勁角弓鳴”、“絕域陽關(guān)道”、“建禮高秋夜”、“憐君不得意”等篇,皆一氣渾成者也。如“獨(dú)坐悲雙鬢”、“寂寞掩柴扉”、“松菊荒三徑”、“言從石菌閣”、“巖壑轉(zhuǎn)微徑”等篇,皆澄淡精致者也。如“清川帶長薄”、“寒山積蒼翠”、“晚年惟好靜”、“主人能愛客”、“重門朝已啟”等篇,皆閑遠(yuǎn)自在者也。至如“楚塞三湘接”既甚雄渾,“新妝可憐色”則又嬌嫩。若高、岑才力雖大,終不免一律耳。
《詩源辨體》
摩詰七言律亦有三種:有一種宏贍雄麗者,有一種華藻秀雅者,有一種淘洗澄凈者。如“欲笑周文”、“居延城外”、“絳幘雞人”等篇,皆宏贍雄麗者也。如“渭水自縈”、“漢主離宮”、“明到衡山”等篇,皆華藻秀雅者也。如“帝子遠(yuǎn)辭”、“洞門高閣”、“積雨空林”等篇,皆淘洗澄凈者也。是亦高、岑之所不及也。
《詩源辨體》
摩詰五言絕,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摩詰《與裴迪書》略云:“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yuǎn)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春,復(fù)與疏鐘相間。此時獨(dú)坐,僮仆靜默,每思曩昔攜手賦詩,倘能從我游乎?”摩詰胸中滓穢凈盡,而境與趣合,故其詩妙至此耳。
《載酒園詩話又編》
唐無李、杜,摩詰便應(yīng)首推,昔人謂“如秋水芙蕖,倚風(fēng)自笑”,殊未盡厥美,庶幾“咳唾落九天,隨風(fēng)生殊玉”耳。三人相較,正猶留侯無收城轉(zhuǎn)飽之功,襟袖帶煙霞之氣、自非平陽、曲逆可伍。
《唐音審體》
少陵絕句多不甚著意,太白七言獨(dú)步,五言其稍次也。味淡聲希,言近指遠(yuǎn),乍觀不覺其奇,按之非復(fù)人間筆墨,唯有丞也。昔人謂讀之可以啟道心、淀塵慮。
《唐詩觀瀾集》
右丞五排,秀色外腴,顙氣內(nèi)充,由其天才敏妙,盡得風(fēng)流,氣骨遂為所掩。一變而入郎、秀麗勝而沉厚之氣亦減,此風(fēng)氣之一關(guān)也。
《唐詩觀瀾集》
右丞詩榮光外映,秀色內(nèi)含,端凝而不露骨,超逸而不使氣,神味綿渺,為詩之極則,故當(dāng)時號為“詩圣”。
《唐詩別裁》
意太深、氣太渾、色太濃,詩家一病,故曰“穆如清風(fēng)”。右丞詩每從不著力處得之。
《唐詩別裁》
右丞五言律有二種:一種以清遠(yuǎn)勝,如“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是也;一種以雄渾勝,如“天官動將星,漢地柳條青”是也。當(dāng)分別觀之。
昭昧詹言
輞川干詩,亦稱一祖。然比之杜公,真如維摩之于如來,確然別為一派。尋其所至,只是以興象超遠(yuǎn),渾然元?dú)?,為后人所莫及;高華精警,極聲色之宗,而不落人間聲色,所以可貴。然愚乃不喜之,以其無血?dú)鉄o性情也。譬如絳闕仙宮,非不尊貴,而于世無益;又如畫工,圖寫逼肖,終非實(shí)物,何以用之?稱詩而無當(dāng)于興、觀、群、怨,失《風(fēng)》、《騷》之旨,遠(yuǎn)圣人之教,亦何取乎?政如同馬相如之文,使世間無此,殊無所但以資于館閣詞人,醞釀句法,以為應(yīng)制之用,誠為好手耳。
昭昧詹言
輞川敘題細(xì)密不漏,又能設(shè)色取景,虛實(shí)布置,一一如畫,如今科舉作墨卷相似,誠萬選之技也。
《峴傭說詩》
摩詰五言古,雅淡之中,別饒華氣,故其人清貴;蓋山澤間儀態(tài),非山澤間性情也。
《峴傭說詩》
摩詰七古,格整而氣斂,雖縱橫變化不及李、杜,然使事典雅,屬對工穩(wěn),極可為后人學(xué)步。
《峴傭說詩》
摩詰七律,有高華一體,有清遠(yuǎn)一體,皆可效法。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應(yīng)德璉、陶淵明。五言短篇尤勁,《寓言二首》直是脫胎《百一》。“楚國狂夫”諸詠,則《詠貧士》之流;“田舍”諸篇,《閑屈》之亞也。七言矩式初唐,獨(dú)深排宕;律詩神超,發(fā)端亦遠(yuǎn)。夫其煉虛入秀,琢淡成腴,變六代之深渾,發(fā)三唐之明艷,而古芳不落,夕秀方新,司空表圣云:“如將不盡,與古為新”,誠斯人之品目,唐賢之高軌也。
《唐宋詩舉要》
趙鐵巖曰:右丞通于禪理,故語無背觸,甜澈中邊??胀庵粢玻兄耙?,香之于沉實(shí)也,果之于木瓜也,酒之于建康也,使人索之于離即之間,驟欲去之而不可得,蓋空諸所有而獨(dú)契其宗。
《唐宋詩舉要》
姚曰:盛唐人詩固無體不妙,而尤以五言律為最。此體中又當(dāng)以王、孟為最,以禪家妙悟論詩者正在此耳。吳曰:王、孟詩專以自然興象為佳,而有真氣貫注其間,斯其所以為大家也。
《唐宋詩舉要》
姚曰:右丞七律能備三十二相似,而意興超遠(yuǎn),有雖對榮觀燕處超然之意,宜獨(dú)冠盛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796—835 【介紹】: 唐濟(jì)源人,祖籍范陽。初隱少室山,自號玉川子。后居洛陽。時韓愈為河南令,厚遇之。仝嘗作《月蝕詩》以刺時政,為愈所稱。好飲茶,為《茶歌》,句多奇警。甘露之變時,因留宿宰相王涯家,被誤殺。有《玉川子詩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5?—835 自號玉川子,范陽(今河北涿州)人,一說濟(jì)源(今屬河南)人。
曾隱居登封少室山。
終生不仕。
憲宗元和初,卜居洛陽。
韓愈為河南令,敬待之。
然生活貧困,終日苦讀,足不出戶。
精研《春秋》,韓愈贊曰:“春秋三傳束高閣,獨(dú)抱遺經(jīng)究終始”(《寄盧仝》)。
許顗彥周詩話》云:“玉川子《春秋傳》,仆家舊有之,今亡矣。
”約于元和七年(812),南游揚(yáng)州、常州等地。
文宗大和九年(835),甘露之禍起,宦官追捕宰相王涯,盧仝適與諸客會食王涯館中,且留宿,遂被捕殺。
與韓愈、孟郊、賈島、馬異有交往。
生平見《新唐書·韓愈傳》附《盧仝傳》、《唐才子傳》卷五。
盧仝性高古狷介,作詩奇譎特異,傾向散文化。
然自成一家,嚴(yán)羽稱為“盧仝體”,謂“玉川之怪,長吉之瑰詭,天地間自欠此體不得”(《滄浪詩話·詩評》)。
而張表臣則云:“韓愈文、李白詩,務(wù)去陳言,多出新意,盧仝、貫休輩效其顰,張籍、皇甫湜輩學(xué)其步,則怪且丑,僵且仆矣”(《珊瑚鉤詩話》卷一)。
全唐詩》存詩3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bǔ)1首,斷句1。
今通行者有《四部叢刊》本《玉川子詩集》2卷外集1卷,清孫之騄有《玉川子詩注》5卷。
唐詩匯評
盧仝(約771-?),自號玉川子,河南濟(jì)源(今屬河南)人,郡望范陽(今河北涿縣)。貞元間,寓居揚(yáng)州。元和五年,卜居洛陽,時韓愈為河南令,曾有詩贈。仝家貧,自楊徙洛,唯書一船而己。后客常州,與刺史孟簡及慧山寺僧若冰交游。返洛,欲歸隱濟(jì)源,不果,卒。年四十馀。世傳其死于甘露之變或以為其說不可信。仝與馬異交厚,二人詩均尚怪,自成一家。有《玉川子詩》一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三卷。
全唐詩補(bǔ)逸
盧仝,范陽人。文宗大和九年因宿王涯第,罹甘露之禍。補(bǔ)詩一首。
全唐文·卷六百八十三
仝。范陽人。隱居少室山。自號玉川子。以諫議徵不起。甘露之變。因宿王涯第被害。

作品評論

詩人主客圖
廣大教化主:白居易……升堂三人:盧仝、顧況、沈亞之。
韓盈《玉川子詩外集序》
歌詩百篇,鏤板已行于世。其為體峭挺嚴(yán)放,脫略拘維,特立群品之外,要夫指事措意于救物之為忠憤切深者矣。
苕溪漁隱叢話引《雪浪齋日記》
玉川子詩,讀者易鮮,識者當(dāng)自知之?!妒挷抛诱瑔柎稹吩娙缜f子寓言,高僧對禪機(jī)。惟《有所思》一篇,語似不類,疑他人所作,然飄逸可喜。
《朱子全書?論詩》
詩須是平易不費(fèi)力,句法渾成,如唐人玉川子輩,句語險怪,意思亦自有混成氣象。
直齋書錄解題
其詩古怪,而《女兒集》、《小婦吟》、《有所思》諸篇,輒嫵媚艷冶。
滄浪詩話
玉川之怪,長吉之瑰詭,天地間自欠此體不得。
《論詩絕句》
三十首:萬古文章有坦途,縱橫誰似玉川盧。真書不入今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
唐才子傳
仝性高古介僻,所見不凡近。唐詩體無遺,而仝之所作特異,自成一家,語尚奇譎,讀者難解,識者易知。后來仿效比擬,遂為一格宗師。
吳禮部詩話
盧仝奇怪,賈島寒澀,自成一家。
《唐詩品》
仝山林怪士,誕放不經(jīng),意紆詞曲,盤薄難解。此可備一家,要非宗匠也。夫鐘鼎之器,登于太上,要之目可別識,不至駭心。至于蚊螭罔象,出沒寄詭,其取疑招譴,情理亦定。仝之垂老,一宿權(quán)家,遽沾甘露之禍,豈其氣候足以自致耶?
存馀堂詩話
詩家評盧仝詩,造語險怪百出,幾不可解。余嘗讀其《示男抱孫詩》,中有常語如:“任汝惱弟姝,任汝惱姨舅,姨舅非吾親,弟妹多老丑?!笔忸惞艠犯Z。至如《直鉤吟》云:“文王已沒不復(fù)生,直鉤之道何時行?!币嘧云街?,殊不為怪。如《喜逢鄭三》云:“他日期君何處好,寒流石上一株松?!币嘧蕴竦?,殊不為險。
麓堂詩話
李長吉詩有奇句,盧仝詩有怪句,好處自別。
《詩源辨體》
盧仝、劉叉雜言,極其變怪,雖仿于仟華,而意多歸于正。劉較盧才實(shí)不及,故佳處亦少。
《騷壇秘語》
盧仝;外險怪內(nèi)主理。
柳亭詩話
盧仝自號“僻王”,與馬異為友,詩尚險怪,嘗作《結(jié)交行》曰:“同不同,異不異,是謂大同而小異。同自同,異自異,是謂同不往兮異不至?!眲┖汀缎蛑尽吩唬骸坝型跖f談?wù)?,非雷同也;勢自不可異也;有異乎前論者,非句異也,理自不可同也?!蓖愔g,應(yīng)如此解。昌黎云:“往來弄筆嘲同異,怪辭驚眾謗不已?!庇翊ㄗ油?,異詩俱無可采。
師友詩傳錄
述王士禛語:至于盧仝、馬異、李賀之流,說者謂其“穿天心,出月脅”,吾直以為牛鬼蛇神耳。其病于雅道誠甚矣,何驚人之與有?
劍溪說詩
玉川子詩誠誕,然《有所思》、《樓上女兒曲》,音韻飄灑,已近似謫下仙。讀《寄謝孟諫議》詩,尚想見此老襟抱,乃甘露禍起,以事外儒生,倉卒遇害,君子傷之。
《東目館詩見》
玉川好僻,或拗或率,并有致。
《詩學(xué)淵源》
(仝)詩尚奇僻,古詩尤怪,唯樂府略似李益,近體間參硬語,與孟郊大致相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40—923 【介紹】: 唐末京兆萬年人,字致堯,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號玉山樵人。昭宗龍紀(jì)元年進(jìn)士。歷遷中書舍入、兵部侍郎、翰林學(xué)士承旨。宰相韋貽范遭母喪,李茂貞欲貽范還相,偓執(zhí)不草麻。及帝自鳳翔還,偓處決機(jī)密,甚合帝意,屢欲相之,皆固讓。為朱溫所惡,累貶鄧州司馬。后召還故官,偓不敢入朝,挈其族避閩,依王審知而卒。工詩,其詩多寫艷情,稱“香奩體”。有《韓內(nèi)翰別集》、《香奩集》、《金鑾密記》等。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44—923,生年—作842 字致堯(《唐詩紀(jì)事》、《唐才子傳》),一作致光(《新唐書》本傳)。
小名冬郎,號玉山樵人。
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其父韓瞻與李商隱聯(lián)襟。
韓偓幼年即席賦詩,李即有“雛鳳清于老鳳聲”之稱賞。
昭宗龍紀(jì)元年(889)進(jìn)士登第。
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翰林學(xué)士、中書舍人、兵部侍郎等職。
曾與宰相崔胤定策誅宦官劉季述,深為昭宗信任,屢欲拜相,偓固辭之。
朱溫專權(quán),恨偓不附己,貶濮州司馬,再貶榮懿尉,徙鄧州司馬。
后召復(fù)原官,偓不敢入朝,舉家入閩依王審知而終。
生平詳見《十國春秋》本傳、《新唐書》本傳、《唐詩紀(jì)事》卷六五、《唐才子傳》卷九。
韓偓生逢亂世,詩作多與時局離亂有關(guān),如《亂后至近甸有作》、《亂后春日途經(jīng)野塘》、《感事三十四韻》、《避地寒食》等。
南依王審知后,仍多故園之思,如《故都》、《中秋寄楊學(xué)士》等。
他如懷古、詠物、寫景等詩,均有可誦之作。
《遁齋閑覽》稱其作“詞致婉麗”(《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三引)。
南依王審知后“其詞凄楚,切而不迫”(《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五引《潘子真詩話》)。
早年所作《香奩集》,人或以為“麗而無骨”(《許彥周詩話》)。
沈括《夢溪筆談》卷一六以為和凝作,假名韓偓,后人已辨明此說之非。
其《已涼》《重游曲江》等作,清麗可誦。
詩集以四部叢刊《玉山樵人集(附香奩集)》為通行。
全唐詩》存詩4卷,《全唐詩續(xù)拾》補(bǔ)斷句1。
唐詩匯評
韓偓(844-923?),字致免,一云字致光。自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韓瞻之子,小字冬郎,十歲能詩,李商隱贈詩有“雛鳳清于老鳳聲”之句。龍紀(jì)元年(889),登進(jìn)士第,佐河中暮。召乞左拾遺。乾寧末,以刑部員外郎為鳳翔節(jié)度掌書記。光化中,自司勛郎中兼侍御史知雜入翰林充學(xué)士,遷左譯議大夫、中書舍人、兵戶二部侍郎、學(xué)士承旨。昭宗數(shù)欲以為相,皆辭讓。天復(fù)三年,以不附朱全忠,貶濮州司馬,再貶榮懿尉,徙鄧州司馬。天祐二年,復(fù)召為學(xué)士,僅不敢歸朝,入閩依王審知,卒。有《韓偓詩》一卷、《香奩集》一卷、《金鑾密記》五卷,今存《香奩集》。后人輯有《韓輪林詩集》(或名《玉山樵人集》)行世,《全唐詩》編詩四卷。
詞學(xué)圖錄
韓偓(約842-923) 字致堯,一作致光,小名冬郎,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人。有《韓內(nèi)翰別集》、《香奩集》,人稱香奩體。王靜安輯《香奩詞》一卷。
全唐文·卷八百二十九
偓字致光。京兆萬年人。第進(jìn)士。佐河中幕府。召拜左拾遺。累遷左諫議大夫。宰相崔允判度支。表以自副。入翰林為學(xué)士。遷中書舍人。從昭宗幸鳳翔。遷兵部侍郎。進(jìn)承旨。朱全忠惡之。貶濮州司馬。再貶榮懿尉。徙鄧州司馬。挈其族南依王審知。卒。

作品評論

李商隱《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他日余方追吟“連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風(fēng)因成二絕寄酬兼呈畏之員外》
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夢溪筆談
唐韓偓為詩極清麗,有手寫詩百馀篇,在其四世孫奕處……慶歷中,予過南安見奕,出其手集,字極淳勁可愛。
彥周詩話
高秀實(shí)又云:“元氏艷詩,麗而有骨;韓偓《香奩集》,麗而無骨?!睍r李端叔意喜韓偓詩,誦其序云:“咀五色之靈芝,香生九竅;咽三危之瑞露,美動七情?!毙銓?shí)云:“動不得也,動不得也?!?/blockquote>
周紫芝《書韓承旨別集后》
渥(偓)為唐末宗社顛隮之際,竄身于戈戟森羅之中,雖扈從重圍,猶復(fù)有作。當(dāng)是之時,獨(dú)能崢嶸于奸雄群小之間,自立議論,不至詭隨,唐史臣稱之,以謂有一韓渥尚不能容,況于賢者乎?則知渥非荏苒于閨房衽席之上者,特游戲于此耳。
薛季宣《香奩集敘》
偓為詩有情致,形容能出人意表……富才情,詞致婉麗。
張侃《跋楝詞》
偓之詩,淫靡類詞家語,前輩或取其句,或剪其字,雜于詞中。歐陽文忠嘗轉(zhuǎn)其語而用之,意尤新。
對床夜語
韓偓在唐末粗有可取者,如“沙頭有廟青林合,驛步無人白鳥飛”、“細(xì)水浮花歸別浦,斷云含雨入孤村”、“白髭兄弟中年后,瘴海程途萬里長”,五言如“鳥啼深不見,人語靜先聞”,雖神氣短緩,亦微有深致。其《秋夜憶家》絕句云:“垂老何時見弟兄,背燈悲泣到天明。不知短發(fā)能多少,一滴秋霖白一莖。”凄楚可悲,亦善于詞者。若“挾彈少年多害物,勸君莫近五陵飛”,又“蕭艾轉(zhuǎn)肥蘭蕙瘦,可能天亦妒馨香”,是直訕耳。詩人比興掃地矣。
唐才子傳
偓自號“玉山樵人”,工詩,有集一卷。又作《香奩集》一卷,詞多側(cè)艷新巧。
唐音癸簽
韓致堯冶游情篇,艷奪溫、李,自是少年時筆。翰林及南竄后,頓趨淺率矣。
《詩源辨體》
韓偓《香奩集》皆裙裾脂粉之詩,高秀實(shí)云:“元氏艷詩,麗而有骨;韓偓《香奩集》,麗而無骨?!庇薨矗涸娒断銑Y》,奚必求骨?但韓詩淺俗者多,而艷麗者少,較之溫、李,相去甚遠(yuǎn)。
《唐詩韻匯》
唐詩七律……韓致光香奩秀麗,別自情深。
《古歡堂集?論七言律詩》
溫飛卿、韓致光輩,比事聯(lián)詞,波屬云委,學(xué)之成一家言,勝于生硬干酸者遠(yuǎn)矣。
《唐詩箋注》
韓偓、韋莊,亦宗中唐,而砥柱晚唐。
《四庫全書總目》
其詩雖局于風(fēng)氣,渾厚不及前人,而忠憤之氣,時時溢于語外。性情既摯,風(fēng)骨自遒??犊ぐ?,迥異當(dāng)時靡靡之響。其在晚唐,亦可謂文筆之鳴鳳矣。變風(fēng)變雅,圣人不廢,又何必定以一格繩之乎!
紀(jì)昀《書韓致堯<香奩集>后》
《香奩》一集,詞皆淫艷,可謂百勸而并無一諷矣。然而至今不廢,比以五柳之閑情,則以人重也。著作之士,惟知文之能傳人,而不知人之能傳文,于此亦可深長思矣?!断銑Y》之詞,亦云褻矣。然但有悱惻眷戀之語,而無一決絕怨懟之言,是亦可以觀其心術(shù)焉。
紀(jì)昀《書韓致堯<翰林集>后》
致堯詩格不能出五代諸人上,有所寄托,亦多淺露。然而當(dāng)其合處,遂欲上躪玉溪、樊川,而下與江東相倚軋,則以忠義之氣發(fā)乎情,而見乎詞,遂能風(fēng)骨內(nèi)生,聲光外溢,足以振其纖靡耳。然則,詩之原本不從可識哉?
石洲詩話
韓致堯《香奩》之體,溯自《玉臺》。雖風(fēng)骨不及玉溪生,然致堯筆力清澈,過于皮、陸矣。何遜聯(lián)句,瘦盡東陽,固不應(yīng)盡以脂粉語植場也。
《七言律詩鈔》
韓致光哀音怨亂,不害其為丹山雛鳳。
《蛾木編》
晚唐有許用晦、曹堯賓、韓致堯、羅昭諫諸人,專為近體,古意寖哀。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唐末七言律,韓致堯?yàn)榈谝?,去其香奩諸作,多出于愛君憂國,而氣格頓近渾成。
《石園詩話》
韓致堯……富于才情,詞旨靡麗。初喜為閨閣詩,后遭故遠(yuǎn)遁,出語依于節(jié)義,得詩人之正。
《唐七律詩鈔》
詩至晚唐,各體俱不振,獨(dú)七律不乏名篇。韓致堯完節(jié)孤忠,蒼涼激楚之音,洵屬一時無兩。
《東目館詩見》
韓致堯身遭杌捏,激而去國,托之香奩,具有寄意。即論艷體,亦是高手。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李益、盧綸,而專思律體,柔姿婉骨,最工言情。末遭亂離,故憂愛詞多,雖于詩格少衰,要自情芳可選。
《唐宋詩舉要》
吳北江曰:晚唐唯韓致堯?yàn)橐淮蠹遥渲伊链蠊?jié),亡國悲憤,具在篇章,蓋能于杜公外自樹一幟。
《詩境淺說》
致堯少年,喜為香奩詩。其后節(jié)操岳然,詩格亦歸雅正。
《唐人絕句精華》
偓以香奩詩得名一時,《唐詩紀(jì)事》以為五代間和凝嫁名,葛立方《韻語陽秋》據(jù)《香奩集》中《無題》詩序證為偓作,許學(xué)夷《詩源辨體》又舉出吳融集荷和偓《無題》三首,與《香奩集》中《無題》詩同韻,斷定香奩非和嫁名??纪硖圃娪袃煞N:一沿白居易新體樂府道路,詩中多寓諷刺,流為宋代以議論為詩;一效溫、李綺麗之體,而有香奩一類之作,流為五代之閨情詞。蓋風(fēng)氣推移有如此者,不足怪也。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圓璣(一○三六~一一一八),俗姓林,福州(今屬福建)人。年十六得度,游東吳,依天衣懷禪師。懷歿,師事黃檗南禪師,與俱遷黃龍寺。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南歿,辭去。年四十八住洪州翠巖寺,又十年住金陵圓通寺?;兆诔鐚幎辏ㄒ灰弧鹑?,移住保寧寺。政和五年(一一一五),易保寧為神霄宮,即日退,庵于城南。政和八年卒,年八十三。事見《禪林僧寶傳》卷三。今錄詩三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三十
禪師名圓璣。
福州林氏。
子生方晬而孤。
舅收毓之。
年十六。
視瞻精彩。
福清應(yīng)天僧傳捧見之。
異焉曰。
若從我游乎。
璣仰視欣然。
為負(fù)杖笠去歸。
俄試所習(xí)得度。
游東吳。
依天衣懷。
懷歿。
師事黃檗南禪師。
密授記莂。
璣天姿精勤。
荷擔(dān)叢林。
不知寒暑。
墾荒地為良田。
蒔松杉為美干。
守一職。
十年不易。
南公稱以為本色出家兒。
及遷黃龍。
攜璣與俱。
熙寧二年。
南公歿。
建塔畢。
辭去。
東林總公。
命為堂中第一座。
人望益峻。
信之龜峰。
潭之大溈。
爭迎致。
而璣堅(jiān)臥不答。
寶覺禪師。
欲以繼黃龍法席。
璣掉頭掣肘徑去。
寶覺不強(qiáng)也。
人問其故。
對曰。
先師誡我。
未登五十。
不可為人。
璣客于歸宗。
時年四十八矣。
佛印元公。
勸之以應(yīng)翠巖之命。
從南昌帥謝景溫師直請也。
又十年。
移住圓通。
從金陵帥朱彥世英請也。
崇寧二年。
世英復(fù)守金陵。
會保寧虛席。
移璣自近。
江淮縉紳。
都會休沐。
車騎填門。
奕棋煮茗。
如蘭叢。
如玉樹。
而璣俎豆其中。
兀如枯株。
然談劇有味。
睢陽許顗彥周。
銳于參道。
見璣作禮。
璣曰。
莫將閑事掛心頭。
彥周曰。
如何是閑事。
答曰。
參禪學(xué)道是。
于是彥周開悟。
良久曰。
大道甚坦夷。
何用許多言句葛藤乎。
璣呼侍者。
理前語問之。
侍者瞠而卻。
璣謂彥周曰。
言句葛藤。
又不可廢也。
疾學(xué)者味著文字。
作偈曰。
不學(xué)文章不讀書。
頹然終日自如愚。
雖然百事不通曉。
是馬何曾喚作驢。
政和五年。
易保寧為神霄。
即日退庵于城南。
八年九月示微病。
二十二日浴罷。
說偈而逝。
閱世八十有三。
坐六十三夏。
阇維有終不壞者二。
而糝以五色舍利。
塔于雨華臺之左。
贊曰。
璣雅自號無學(xué)老。
而書偈于所居之壁。
曰。
無學(xué)庵中老。
平生百不能。
忖思多幸處。
至老得為僧。
宣和元年正月。
詔下。
發(fā)天下僧尼。
為德士女德。
而璣化去。
已逾年矣。
夫豈茍然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楊友夔,字舜韶,吳郡(今江蘇蘇州)人。
許顗同時,年長十馀歲。
事見《彥周詩話》。
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蘇敖,字文饒。
官大監(jiān)。
事見《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六引《許彥周詩話》。
今錄詩二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義了,字廓然,俗姓鐘離。
嵩山佛慈璣禪師侍者(《許彥周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