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慧南

相關(guān)人物:共 24 位
共 2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道圓,南雄(今屬廣東)人。
少時曾學(xué)于積翠庵,后住南安軍雪峰,為南岳下十二世,黃龍南禪師法嗣。
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七。
今錄詩二首。
全粵詩·卷二四
釋道圓,南雄人。
早年依黃檗積翠庵慧南,后住大庾云封寺,為南岳下十二世,黃龍南禪師法嗣。
事見宋釋正受《嘉泰普燈錄》卷四、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七。
詩二首。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道圓。南雄人也。性純至。少游方。雖飽參未大通透。聞南禪師居黃檗積翠庵。往依之。一日燕坐下板。聞兩僧舉百丈野狐因緣。一僧曰。只如不昧因果也。未脫得野狐身。一僧應(yīng)聲曰。便是不落因果。亦何曾墮野狐身耶。圓悚然。異其語。不覺身起上庵頭。過澗忽大悟。見南公。敘其事。未終涕交頤。南公令就侍者榻熟睡。忽起作偈曰。不落不昧。僧俗本無忌諱。丈夫氣宇如王。爭受囊藏被蓋。一條楖栗任縱橫。野狐跳入金毛隊。南公大笑。久之。又作風(fēng)幡偈曰。不是風(fēng)兮不是幡。白云依舊覆青山。年來老大渾無力。偷得忙中些子閒。云庵老人。常手疏此二偈。大稱賞之。謂其機鋒不減英邵武。后出世住大庾云封寺。莫知所終。
新續(xù)高僧傳·譯經(jīng)篇第一之一
又道圓者,滄州人,既從僧服,便志西方,后晉天福中,負簦西邁,在涂十二年,足跡所屆,遍五印度,復(fù)居其間,閱六春秋,還經(jīng)于闐,與其國使偕至于宋。乾德三年冬,達于京師,以佛舍利一、水晶器、貝葉梵經(jīng)四十筴來獻,太祖召問所歷山川道里及其風(fēng)俗,圓頗疆識,一一指陳,應(yīng)對如響,太祖嘉之。時立譯經(jīng)院,詔與梵僧同事翻譯。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楚圓(九八六~一○三九),俗姓李,全州(今屬廣西)人。住潭州石霜,稱楚圓慈明禪師。為南岳下十世,汾陽昭禪師法嗣(《五燈會元》卷一二)。仁宗寶元二年卒,年五十四(《嘉泰普燈錄》卷二)。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全州清湘人,俗姓李。少為儒生,潛心舉業(yè)。年二十二,回心向道,于湘山隱靜寺得度。嗣汾陽昭禪師。仁宗景祐末,住石霜,稱慈明禪師。其徒編有《慈明和尚五會語錄》。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一
慈明禪師。
出全州清湘李氏。
諱楚圓。
少為書生。
年二十二。
依城南湘山隱靜寺(或云依金地寺)得度。
其母有賢行。
使之游方。
公連眉秀目。
頎然豐碩。
然忽繩墨。
所至為老宿所呵。
以為少叢林。
公柴崖而笑曰。
龍象蹴踏。
非驢所堪。
嘗橐骨董箱。
以竹杖荷之。
游襄沔間。
與守芝谷泉俱結(jié)伴。
入洛中。
聞汾陽昭禪師。
道望為天下第一。
決志親依。
時朝廷方問罪河?xùn)|。
潞澤皆屯重兵。
多勸其無行。
公不顧渡大河。
登太行。
易衣類廝養(yǎng)。
竄名火隊中。
露眠草宿。
至龍州。
遂造汾陽。
昭公壯之。
經(jīng)二年。
未許入室。
公詣?wù)选?div id="10lmt7k" class='inline' id='people_33887_2_37_comment'>
昭揣其志。
必罵詬。
使令者或毀詆諸方。
及有所訓(xùn)。
皆流俗鄙事。
一夕訴曰。
自至法席已再夏。
不蒙指示。
但增世俗塵勞念。
歲月飄忽。
己事不明。
失出家之利。
語未卒。
昭公熟視罵曰。
是惡知識。
敢裨販我。
怒舉杖逐之。
公擬伸救。
昭公掩其口。
公大悟曰。
乃知臨濟道。
出常情。
服役七年辭去。
依唐明嵩禪師。
嵩謂公曰。
楊大年內(nèi)翰。
知見高。
入道穩(wěn)實。
子不可不見。
公乃往見大年。
大年問曰。
對面不相識。
千里卻同風(fēng)。
公曰。
近奉山門請。
大年曰。
真?zhèn)€脫空。
公曰。
前月離唐明。
大年曰。
適來悔相問。
公曰。
作家。
大年喝之。
公曰恰是。
大年復(fù)喝。
公以手劃一劃。
大年吐舌曰。
真是龍象。
公曰。
是何言歟。
大年顧令別點茶曰。
元來是家里人。
公曰。
也不消得。
良久又問。
如何是圓上座為人句。
公曰。
切。
大年曰。
作家作家。
公曰。
放內(nèi)翰二十拄杖。
大年拊膝曰。
這里是什么處所。
公拍掌曰。
不得放過。
大年大笑。
又問。
記得唐明悟時因緣否。
公曰。
唐明聞。
僧問首山佛法大意。
首山曰。
楚王城畔(或有汝汝)水東流。
大年曰。
只如此語意如何。
公曰。
水上掛燈毬。
大年曰。
與么則辜負古人去。
公曰。
內(nèi)翰疑則別參。
大年曰。
三腳蝦蟆跳上天。
公曰。
一任??跳。
大年乃又笑。
館于齋中。
日夕質(zhì)疑智證。
因聞前言往行。
恨見之晚。
朝中見駙馬都尉李公。
曰。
近得一道人。
真西河師子。
李公曰。
我以拘文。
不能就謁奈何。
大年默然。
歸語公曰。
李公佛法中人。
聞道風(fēng)遠至。
有愿見之心。
政以法不得。
與侍從過從。
公黎明謁李公。
李公閱謁。
使童子問。
道得即與上座相見。
公曰。
今日特來相看。
又令童子曰。
碑文刊白字。
當(dāng)?shù)婪N青松。
公曰。
不因今日節(jié)。
馀日定難逢。
童子又出曰。
都尉言。
與么則與上座相見去也。
公曰。
腳頭腳底。
李公乃出坐定。
問曰。
我聞西河。
有金毛師子。
是否。
公曰。
什么處得此消息。
李公喝之。
公曰。
野犴鳴。
李公又喝。
公曰。
恰是。
李公大笑。
既辭去。
問臨行一句。
公曰。
好將息。
李公曰。
何異諸方。
公曰。
都尉又作么生。
曰。
放上座二十拄杖。
公曰。
專為流通。
李公又喝。
公曰。
瞎。
李公曰好去。
公曰諾諾。
自是往來楊李之門。
以法為友。
久之辭還河?xùn)|。
大年曰。
有一語。
寄唐明。
公曰。
明月照見夜行人。
大年曰。
卻不相當(dāng)。
公曰。
更深猶自可。
午后更愁人。
大年曰。
開寶寺前金剛。
近日因什么汗出。
公曰。
知。
大年曰上座臨行。
豈無為人句。
公曰。
重疊關(guān)山路。
大年曰。
與么則隨上座去也。
公作噓聲。
大年曰。
真師子兒。
公還唐明。
李公遣兩僧訊公。
公于書尾??雙足。
寫來僧名。
以寄之李公。
作偈曰。
黑毫千里馀。
金槨示雙趺。
人天渾莫測。
珍重赤須胡。
公以母老南歸。
至筠州。
首眾僧于洞山。
時聰禪師居焉。
先是汾陽謂公曰。
我遍參云門尊宿兒孫。
特以未見聰為恨。
故公依止。
又三年。
乃游仰山。
楊大年以書抵宜春太守黃宗旦。
使請公出世說法。
守虛南原致公。
公不赴。
旋特謁候守愿行。
守問其故。
對曰。
始為讓。
今偶欲之耳。
守大賢之。
住三年。
棄去省母。
以白金為壽。
母詬曰。
汝定累我入泥犁中。
投諸地。
公色不怍。
收之辭去。
謁神鼎諲禪師。
諲首山高弟。
望尊一時。
衲子非人類精奇。
無敢登其門者。
住山三十年。
門弟子氣吞諸方。
公發(fā)長不剪。
弊衣楚音。
通謁稱法侄。
一眾大笑。
諲遣童子問。
長老誰之嗣。
公仰視屋曰。
親見汾陽來。
諲杖而出顧見。
頑然問曰。
汾州有西河師子。
是否。
公指其后。
絕叫曰。
屋倒矣。
童子返走。
諲回顧相矍鑠。
公地坐脫只履。
而視之。
諲老忘所問。
又失公所在。
公徐起整衣。
且行且語曰。
見面不如聞名。
遂去。
諲遣人追之不可。
嘆曰。
汾州乃有此兒耶。
公自是名增重叢林。
定林沙門本延有道行。
雅為士大夫所信敬。
諲見延稱。
公知見可興臨濟。
會道吾席虛。
延白郡請以公主之。
法令整肅。
亡軀為法者集焉。
示眾曰。
先寶應(yīng)曰。
第一句薦得。
堪與祖佛為師。
第二句薦得。
堪與人天為師。
第三句薦得。
自救不了。
道吾則不然。
第一句薦得和泥合水。
第二句薦得。
無繩自縛。
第三句薦得。
四棱著地。
所以道。
起也海晏河清。
行人避路。
住也乾坤失色。
日月無光。
汝輩向什處出氣。
良久曰。
道吾為汝出氣。
乃噓一聲。
卓拄杖而起。
又曰。
道吾打鼓。
四大部州同參。
拄杖橫也。
挑掛乾坤大地。
缽盂覆也。
蓋卻恒沙世界。
且問。
汝輩向何處。
安身立命。
若也知之。
北俱盧州吃粥吃飯。
若也不知。
長連床上吃粥吃飯。
后住石霜。
當(dāng)解夏謂眾曰。
昨日作嬰孩。
今朝年已老。
未明三八九。
難踏古皇道。
手鑠黃河乾。
腳踢須彌倒。
浮生夢幻身。
人命久難保。
天堂并地獄。
皆由心所造。
南山北嶺松。
北嶺南山草。
一雨潤無邊。
根苗壯枯槁。
五湖參學(xué)人。
但問虛空討。
死脫夏天衫。
生著冬月襖。
分明無事人。
特地生煩惱。
喝一喝。
時真點胸者。
為善作者折難。
自金鑾還。
公呵曰。
解夏未一月。
乃已至此。
破壞叢林。
有何忙事。
真曰。
大事未透脫故耳。
公曰。
汝以何為佛法要切。
真曰。
無云生嶺上。
有月落波心。
公詬曰。
面皺齒豁。
猶作此見解。
真不敢仰視曰。
愿為決之。
公曰。
汝問我答。
真理前語而問之。
公曰。
無云生嶺上。
有月落波心。
真遂契悟。
住南岳福嚴。
以大法授南禪師
語在傳。
僧問。
臨濟兩堂首座。
一日相見。
同時喝。
臨濟聞之升座曰。
大眾要會臨濟賓主句。
問取堂中二禪客。
此意如何。
公作偈曰。
啐啄之機箭柱鋒。
瞥然賓主當(dāng)時分。
宗師憫物明緇素。
北地黃河徹底渾。
又問。
趙州勘婆子。
師意如何。
公亦作偈曰。
趙州勘破婆子。
葉落便合知秋。
天下幾多禪客。
五湖四海悠悠。
明日升座曰。
一喝分賓主。
照用一時行。
要會個中意。
日午打三更。
遂一喝云。
且道是賓是主。
還有分得者么。
若也分得。
朝行三千暮行八百。
若也未能。
老僧失利。
移住興化。
康定戊寅。
李都尉遣使邀公曰。
海內(nèi)法友。
唯師與楊大年耳。
大年棄我而先。
仆年來頓覺衰落。
忍死以一見公。
仍以書抵潭帥敦遣之。
公惻然。
與侍者舟而東下。
舟中作偈曰。
長江行不盡。
帝里到何時。
既得涼風(fēng)便。
休將櫓棹施。
道過瑯琊。
覺禪師出迎。
大喜曰。
有眾之累。
不得躬造。
受曲折而惠然。
辱而臨之。
天賜我也。
公為逗留。
夜語及并汾舊游。
覺曰。
近有一老衲至。
問其離何所。
曰楊州。
問船來陸來。
曰船來。
問船在何處。
曰岸下。
問。
不涉程途一句如何道。
其僧恚曰。
杜撰長老。
如麻似粟。
遣人追不及。
云是舉道者。
頃在汾州時尚少。
舉陸沉眾中。
不及識之。
公笑曰。
舉見處才能自了。
而汝墮負。
何以為人。
覺屏息汗下。
公為作牧童歌。
其略曰。
回首看。
平田闊。
四方放去休攔遏。
一切無物任意游。
要收只把索頭撥。
小牛兒。
順毛捋。
恐上高坡四蹄脫。
日已高。
休喂草。
捏定鼻頭無少老。
一時牽向圈中眠。
和泥看渠東西倒。
覺默得其游戲三昧。
至京師。
與李公會月馀。
而李公果歿。
臨終??一圓相。
又作偈獻公。
偈曰。
世界無依。
山河匪礙。
大海微塵。
須彌納芥。
拈起幞頭。
解下腰帶。
若覓死生。
問取皮袋。
公曰。
如何是本來佛性。
李公曰。
今日熱如昨日。
隨聲便問。
公臨行一句作么生。
公曰。
本來無掛礙。
隨處任方圓。
李公曰。
晚來困倦。
更不答話。
公曰。
無佛處作佛。
李公于是泊然而逝 仁宗皇帝尤留神空宗。
聞李公之化。
與圓問答。
加嘆久之。
公哭之慟。
臨壙而別之。
有詔賜官舟。
南歸中途。
謂侍者曰。
我忽得風(fēng)痹疾。
視之口吻已喎斜。
侍者以足頓地曰。
當(dāng)奈何平生呵佛罵祖。
今乃爾。
公曰。
無憂為汝正之。
以手整之。
如故。
曰。
而今而后。
不鈍置汝。
遂以明年至興化。
正月初五日。
沐浴辭眾。
跏趺而逝。
閱世三十有四。
坐夏三十有二。
李公之子。
銘志其行于興化。
而藏全身于石霜。
公平生以事事無礙行心。
凡圣所不能測。
室中宴坐。
橫刀水盆之上。
旁置草鞋。
使來參扣者下語。
無有契其機者。
又作示徒偈曰。
黑黑黑。
道道道。
明明明。
得得得。
又冬日榜僧堂。
作此字?○○○?==≡兒([田/?][曲-曰+口][(巨-匚)@二]才)。
其下注云。
若人識得。
不離四威儀中。
有首座者。
見之謂曰。
和尚今日放參。
慈明聞而笑之云。
贊曰。
有際天之云濤。
乃可容吞舟之魚。
有九萬里之風(fēng)。
乃可負乖天之翼。
三世如來之法印重任也。
豈尋常之材。
可荷檐乎。
余觀慈明。
以英偉絕人之姿。
行不纏凡圣之事。
談笑而起臨濟于將仆。
叱咤而死黃龍之偷心。
視其施為。
不見轍跡。
未三世而死為繩墨。
諺曰。
字經(jīng)三寫烏焉成馬。
此言雖小。
可以喻大。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石霜楚圓禪師。
號慈明。
汾陽嫡嗣也。
生全州李氏。
少為書生。
年二十二出家。
母有賢行。
使游方。
師連眉秀目。
頎然豐碩。
然忽繩墨。
所至為老宿呵。
以為少叢林。
師柴崖而笑曰。
龍象蹴踏。
非驢所堪。
嘗橐骨董箱。
以竹杖荷之。
游湘沔間。
聞汾陽道望。
遂與大愚谷泉瑯琊造焉。
陽顧而默器之。
經(jīng)二年未許入室。
每見必罵詬。
或毀詆。
諸方所訓(xùn)。
皆流俗鄙事。
一夕訴曰。
自至法席已再夏。
不蒙指示。
但增世俗塵勞念。
歲月飄忽。
己事不明。
語未卒。
陽熟視罵曰。
是惡知識。
敢裨販我。
怒舉杖逐之。
師擬伸救。
陽掩師口。
乃大悟曰。
乃知臨濟道出常情。
服役七年辭去。
依唐明嵩公。
嵩指會楊大年。
因大年。
復(fù)會李都尉。
二公恨見之晚。
館于齋中。
日夕質(zhì)疑智證。
以為法友。
久之辭還河?xùn)|。
省唐明。
李公遣二僧訊師。
師于書尾。
畫雙足寫來僧名。
以寄之。
李作偈曰。
黑毫千里馀。
金槨示雙趺。
人天渾莫測。
珍重赤須胡。
師以母老。
南歸至筠州。
首眾于洞山。
時聰禪師居焉。
先是。
汾陽謂師曰。
我遍參云門兒孫。
特以未見聰為恨。
故師依止三年。
乃游仰山。
大年以書抵宜春太守黃宗旦。
使請師出世。
守虛南原致師。
師不赴。
旋特謁候守愿行。
守問其故。
師曰。
始為讓。
今偶欲之耳。
守大賢之。
住三年。
棄去省母。
以白金為壽。
母投金于地。
罵曰。
汝少行腳。
負布橐去。
今安得此物。
吾望汝濟我。
反置我地獄耶。
師色不怍。
徐收之辭去。
謁神鼎諲公。
鼎首山高弟。
望尊一時。
衲子非人類精奇。
無敢登其門者。
住山三十年。
門弟子氣吞諸方。
師發(fā)長不剪。
弊衣楚音。
通謁稱法侄。
一眾大笑。
鼎遣童子問。
長老誰之嗣。
師仰視屋曰。
親見汾陽來。
鼎杖而出。
顧見頎然。
問曰。
汾州有西河師子是否。
師指其后。
絕叫曰。
屋倒矣。
童子返走。
鼎回顧相矍鑠。
師地坐脫只履而視之。
鼎老忘所問。
又失師所在。
師徐起整衣行。
且語曰。
見面不如聞名。
遂去。
鼎遣人追之。
不可。
嘆曰。
汾陽乃有此兒耶。
師自是名重叢林。
適道吾虛席。
郡移書。
欲得大禪伯領(lǐng)之。
鼎以師應(yīng)召。
法令嚴整。
亡身為法者集焉。
師之大機大用。
不可思議。
傳者謂。
師以事事無礙行心。
凡圣不能測。
可為知言矣。
水庵。
謂尤侍郎延之曰。
昔大愚慈明谷泉等。
結(jié)伴參汾陽。
河?xùn)|苦寒。
眾人憚之。
惟慈明曉夕不憚。
夜坐欲睡。
則引錐自刺。
嘆曰。
古人為生死事大。
不食不寢。
我何人哉。
乃縱荒逸。
生無益于時。
死無聞于后。
是自棄也。
及辭歸。
汾陽嘆曰。
楚圓今去。
吾道東矣。
次住福嚴。
又移興化。
嘗室中插劍一口。
以草鞋一對。
水一盆。
置在劍邊。
擬議者。
師曰。
喪身失命了也。
便喝出。
無有一人契者。
其他玄言妙語。
提唱宗乘。
探旨者麻粟出焉。
黃龍南楊岐會二人。
最為上首。
能世其家。
以某年正月五日示寂。
前是。
李都尉遣使邀師曰。
海內(nèi)法友。
唯師與楊大年耳。
大年棄我而先。
仆年來頓覺衰落。
忍死以一見公。
仍以書抵潭帥敦遣之。
師惻然。
與侍者舟而東下。
舟中作偈曰。
長江行不盡。
帝里到何時。
既得涼風(fēng)便。
休將櫓棹施。
至京與李公會。
月馀而李公歿。
臨終畫一圓相。
又作偈獻師。
偈曰。
世界無依。
山河匪礙。
大海微塵。
須彌納芥。
拈起幞頭。
解下腰帶。
若覓死生。
問取皮袋。
師曰。
如何是本來佛性。
公曰。
今日熱如昨日。
隨聲便問。
師臨行一句作么生。
師曰。
本來無質(zhì)礙。
隨處任方圓。
公曰。
晚來困倦。
更不答話。
師曰。
無佛處作佛。
公于是泊然而逝。
仁宗皇帝。
尤留神空宗。
聞李公化與師問答。
嘉嘆久之。
師哭之慟。
臨壙而別。
有旨賜官舟還。
中途謂侍者曰。
我忽得風(fēng)痹疾。
視之口吻已喎斜。
侍者以足頓地曰。
當(dāng)奈何平生呵佛罵祖。
今乃爾。
師曰。
無憂為汝正之。
以手整之如故。
曰。
而今而后。
不鈍置汝。
逾年而化。
李公子。
銘志其行于興化。
全身塔于石霜。
系曰。
達人出世。
以開物成務(wù)。
為心非自衒也。
方師之受南原也。
戢天際想于眉睫間。
聊試吾道動靜何如。
觀其初不赴。
后自請行。
進退躊躇。
意可知矣。
覺范云。
慈明道。
起臨濟于將仆。
而平昔廓落乃如此。
微神鼎。
則亦谷泉流也。
雖然。
狂奴故態(tài)。
特師之寓言耳。
真面目。
豈無知音者哉。
然神鼎固長者。
難及也。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二
禪師生徐氏。
名文悅。
南昌人也。
七歲剃發(fā)于龍興寺。
短小粹美。
有精識。
年十九杖策遍游江淮。
常默坐下板。
念耆宿之語。
疑之曰。
吾聞臨濟。
在黃檗三年。
黃檗不識也。
陳尊宿者教之。
令問佛法大意。
三問而三被打。
未聞?wù)佌伿谥病?div id="caockui" class='inline' id='people_26164_0_16_comment'>
至大愚而悟。
則為江西宗。
耆宿教我。
意非徒然。
我所欲聞?wù)弋惗?div id="e4kse0k" class='inline' id='people_26164_0_21_comment'>
斯時荊州金鑾有善。
筠州大愚有芝。
悅默欲先往造芝。
或不契則詣荊州。
至大愚見屋老僧殘。
荒涼如傳舍。
芝自提笠。
日走市井。
暮歸閉關(guān)高枕。
悅無留意。
欲裝包發(fā)去。
將發(fā)而雨。
雨止而芝升座。
曰。
大家相聚吃莖齏。
若喚作一莖齏。
入地獄如箭射。
下座無他語。
悅大駭。
夜造丈室。
芝曰。
來何所求。
曰求佛心法。
芝曰。
法輪未轉(zhuǎn)。
食輪先轉(zhuǎn)。
后生趁有色力。
何不為眾乞飯去。
我忍饑不暇。
暇為汝說法乎。
悅不敢違。
即請行。
及還自馮川。
芝移住西山翠嵓。
悅又往從之。
夜詣?wù)墒摇?div id="cmy0wiy" class='inline' id='people_26164_0_57_comment'>
芝曰。
又欲求佛心法乎。
汝不念乍住。
屋壁疏漏。
又寒雪。
我日夜望汝。
來為眾營炭。
我忍寒不能。
能為汝說法乎。
悅又不敢違。
入城營炭。
還時維那缺。
悅夜造丈室。
芝曰。
佛法不怕爛卻。
堂司一職。
今以煩汝。
悅不得語而出。
明日鳴揵椎堅請。
悅有難色。
拜起欲棄去。
業(yè)已勤勞。
久因中止。
然恨芝不去心。
地坐后架。
架下束破桶盆。
自架而墮。
忽開悟。
頓見芝從前用處。
走搭伽梨。
上??堂。
芝迎笑曰。
維那且喜大事了畢。
悅再拜汗下。
不及吐一詞而去。
服勤八年。
而芝沒。
東游三吳。
所至叢林改觀。
雪竇顯禪師尤敬畏之。
每集眾茶。
橫設(shè)特榻。
示禮異之。
南禪師住同安。
自三衢入鄱陽。
來歸謁古塔主。
遂首眾僧于芝山。
南禪師遣使迎之。
又首眾僧于同安。
久之昌移文。
請住翠嵓。
方至首座出迓問曰。
德山宗乘即不問。
如何是臨濟大用。
悅厲語曰。
汝甚處去來。
首座擬對。
悅掌之。
又擬申語。
悅喝曰。
領(lǐng)眾歸去。
于是一眾畏仰。
示眾曰。
昔年曾到。
今日復(fù)來。
非惟人事重榮。
抑亦林泉增氣。
且道如何是不傷物義一句。
良久曰。
天高東南。
地傾西北。
問僧曰。
汾州言。
識得拄杖子。
行腳事畢。
舉杖曰。
此是拄杖子。
阿那個是行腳事。
僧無對。
悅荷之曰。
直入千峰萬峰去。
又問僧。
盤山言。
似地擎山。
不知山之孤峻。
如石含玉。
不知玉之無瑕。
如何。
僧無對。
悅曰。
似地擎山。
如石含玉。
從何得此消息耶。
住山儉約。
躬自力田。
田夫夜穴塍竊水。
悅遣兩力。
邏得之。
田夫窘推甲墮水。
視之已死。
乙走白縣。
吏來驗則甲蓋詐也。
抵獄坐。
使之當(dāng)著縫掖。
龍興一老僧。
以醫(yī)出入府中。
夜聞往。
懇白府坐曰。
如悅者佛法龍象也。
豈宜使出叢林耶。
府坐曰。
法如是。
奈何以度牒付之。
悅得以夜馳。
依吉州禾山。
山中有忌之者。
將不利于悅。
悅又造南岳。
依承天勤禪師。
十年不出戶。
道遂大顯著。
學(xué)者歸心焉。
乃出住法輪。
給舂監(jiān)刈。
皆自董之。
見挾幞負包而至者。
則容喜之。
見荷擔(dān)者。
顰頞曰。
未也。
更三十年跨馬行腳也。
悅與潭州興化銑禪師友善。
銑住持久。
老于迎送。
悅屢勸其。
棄之歸林下。
銑不果。
一日送客。
墮馬損臂。
以書訴于悅。
悅以偈答之曰。
大悲菩薩有千手。
大丈夫兒誰不有。
興化和尚折一枝。
只得九百九十九。
銑笑曰。
負負無可言。
俄遷住云峰。
嘉祐七年七月八日。
升座辭眾。
說偈曰。
住世六十六年。
為僧五十九夏。
禪流若問旨皈。
鼻孔大頭向下。
遂泊然而化。
阇維得五色舍利。
塔于禹溪之北。
贊曰。
黃檗大用如涂毒鼓。
嘗撾之而死臨濟。
置之二百年。
矣芝公又一撾之而死云峰。
余讀其語句。
如青山白云。
開遮自在。
碧潭明月。
撈漉方知。
至其發(fā)積翠以見慈明。
發(fā)晦堂以見積翠。
至公法道。
則有大愚陳睦州之韻。
嗚呼叢林方嘆。
其不肯低手。
故嗣之者無間。
是何足以知悅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初造大愚。聞示眾曰。大家相聚吃莖齏。若喚作一莖齏。入地獄如箭射。師大駭。夜造方丈。愚問來何所求。師曰求心法。愚曰法輪未轉(zhuǎn)。食輪先轉(zhuǎn)。何不為眾乞食。師不敢違。未幾愚移翠巖。師復(fù)過求指。愚曰佛法未到爛卻。雪寒宜為眾乞炭。師亦奉命。事竟復(fù)造方丈。愚曰堂司缺人。今以煩汝。師受之不樂。恨愚不去心。坐后架桶箍忽散。自架墮落。師忽然開悟。愚迎笑曰。維那且喜。大事了畢。師再拜。不吐一詞而去。
釋倚遇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倚遇(一○○三~一○七九),漳州(今屬福建人)。俗姓林。師事北禪賢禪師,后住持分寧法昌寺(《五燈會元》卷一六)。神宗元豐二年卒,年七十七(《禪林僧寶傳》卷二八)。今錄詩三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八
禪師名倚遇。
漳州林氏子也。
為人奇逸。
有大志。
自剃發(fā)受具。
即杖策游方。
名著叢林。
浮山遠禪師。
嘗指以謂人曰。
后學(xué)行腳樣子也。
辭遠謁南岳芭蕉庵主谷泉。
三至三遭逐。
猶謁之。
泉揕之曰。
我此間。
虎狼縱橫。
尿床鬼子。
三回五度。
來覓底物。
遇曰。
人言庵主見汾州。
泉乃解衣抖擻曰。
汝謂我見汾州。
有多少奇特。
遇即禮拜。
問曰。
審如庵主語。
客來將何祗待。
泉曰。
云門胡餅。
趙州茶。
遇曰。
謝供養(yǎng)。
泉曰。
我火種也未有。
早言謝。
謝什么。
遇乃去。
至北禪賢禪師。
問曰。
近離什么處。
遇曰。
福嚴。
曰。
思大鼻孔長多少。
遇曰。
與和尚當(dāng)時見底一般。
曰。
且道老僧見時長多少。
遇曰。
和尚大似不曾到福嚴。
賢笑曰。
學(xué)語之流。
又問。
來時馬大師健否。
遇曰。
健。
曰。
向汝道什么。
遇曰。
令北禪莫亂統(tǒng)。
賢曰。
念汝新到。
不欲打汝。
遇曰。
倚遇亦放過和尚。
乃罷。
遇因倒心師事之。
時慈明禪師。
住興化。
過賢公室。
遇侍立。
看其談笑。
賢曰。
汾陽師子。
可殺威獰。
慈明曰。
不見道。
來者咬殺。
賢曰。
審如此。
汾陽門下。
道絕人荒耶。
慈明舉拂子曰。
這個因甚到今日。
賢未及對。
遇從旁曰。
養(yǎng)子不及父。
家門一世衰。
賢呵曰。
汝具什么眼目。
乃敢爾。
遇曰。
若是咬人師子。
終不與么。
慈明將去。
至龍牙像前。
指以問遇曰。
誰像。
遇曰龍牙。
慈明曰。
既是龍牙像。
何乃在北禪。
遇曰。
一彩兩賽。
慈明曰。
像在此。
龍牙在什么處。
遇擬對。
慈明掌之曰。
莫道不能咬人。
遇曰。
乞兒見小利。
慈明呵逐之。
賢公除夕。
謂門弟子曰。
今夕無可分歲。
共烹露地白牛。
大家圍爐。
向榾柮火。
唱村田樂。
何也。
免更倚他門戶。
旁它墻。
乃下座。
有僧從后大呼曰。
縣有吏至。
賢反顧問所以。
對曰。
和尚殺牛。
未納皮角耳。
賢笑擲暖帽與之。
僧就拾得。
跪進曰。
天寒還和尚帽子。
賢問遇曰。
如何。
遇曰。
近日城中紙貴。
一狀領(lǐng)過。
后還江南。
再游廬山。
寓止圓通。
時大覺璉公。
方赴 詔。
辭眾曰。
此事分明。
須薦取。
莫教累劫受輪回。
遇問曰。
如何是此事。
曰薦取。
遇曰。
頭上是天。
腳下是地。
薦個什么。
曰。
不是知音者。
徒勞話歲寒。
遇曰。
豈無方便。
曰。
胡人飲乳。
反怪良醫(yī)。
遇曰。
暴虎憑河。
徒誇好手。
拍一拍皈眾。
后游西山。
眷雙嶺深邃。
棲息三年。
與英邵武。
勝上座游。
應(yīng)法昌請。
決別曰。
三年聚首。
無事不知。
檢點將來。
不無滲漏。
以拄杖劃一劃曰。
這個且止。
宗門事作么生。
英曰。
須彌安鼻孔。
遇曰。
臨崖看滸眼。
特地一場愁。
英曰。
深沙努眼睛。
遇曰。
爭奈圣凡無異路。
方便有多門。
英曰。
鐵蛇鉆不入。
遇曰。
有甚共語處。
英曰。
自緣根力淺。
莫怨太陽春。
卻劃一劃。
宗門且止。
這個事作么生。
遇欲掌之。
英約住曰。
這漳州子。
莫無去就。
然也是我致得。
法昌在分寧之北。
千峰萬壑。
古屋數(shù)間。
遇至止安樂之。
火種刀耕。
衲子時有至者。
皆不堪其枯淡。
坐此成單丁。
開爐日。
輒以一力撾鼓。
升座曰。
法昌今日開爐。
行腳僧無一個。
惟有十八高人。
緘口圍爐打坐。
不是規(guī)矩嚴難。
免見諸人話墮。
直饒口似秤磓。
未免燈籠勘破。
不知道絕功勛。
安用修因證果。
喝一喝云。
但能一念回心。
即脫二乘羈鎖。
大寧寬禪師至。
遇畫地作此<X79p0547_01.gif相。
便曳钁出。
翌日未升座。
謂寬曰。
昨日公按如何。
寬畫此[○@牛]相。
即抹撒之。
遇曰。
寬禪頭。
名下無虛人。
乃升座曰。
忽地晴天霹靂聲。
禹門三級浪崢嶸。
幾多頭角為龍去。
蝦蟹依前努眼睛。
南禪師至。
遇方植松。
南公曰。
小院子。
?許多松作么。
遇曰。
臨濟道底。
曰。
?得多少。
遇曰。
但見猿啼鶴宿。
聳漢侵云。
南公指石曰。
這里何不?。
遇曰。
功不浪施。
曰。
也知無下手處。
遇卻指石上松曰。
從什么處得此來。
南公大笑曰。
蒼天蒼天。
乃作偈曰。
頭戴華巾離少室。
所攜席帽出長安。
鷲峰峰下重相見。
鼻孔元來總一般。
又畫此<X79p0547_02.gif相示之。
遇和曰。
葫蘆棚上掛冬瓜。
麥浪堆中釣得蝦。
誰在畫樓沽酒處。
相邀來吃趙州茶。
又畫此<X79p0547_03.gif相答之。
南公曰。
鐵牛對對黃金角。
木馬雙雙白玉蹄。
為愛雪山香草細。
夜深乘月過前溪。
又畫此一相示之。
遇曰。
玉麟帶月離霄漢。
金鳳銜花下?樓。
野老不嫌公子醉。
相將攜手御街游。
又畫此○答之。
時南公道被天下。
叢林宗之。
而遇與之酬唱。
如交友。
一時豪俊多歸之。
寶覺心禪師問曰。
不是風(fēng)兮。
不是幡。
黑花貓子面門斑。
夜行人只貪明月。
不覺和衣渡水寒。
豈不是和尚偈耶。
遇曰然。
有是語。
寶覺曰。
也太奇特。
遇曰。
汝道。
祖師前段為人。
后段為人。
對曰。
祖師終不妄語。
遇曰。
意作么生。
對曰。
豈不見道。
不是風(fēng)動。
不是幡動。
遇曰。
如狐渡水。
有甚快活。
曰。
師意如何。
遇以拂子搖之。
對曰。
也是為蛇畫足。
遇曰。
亂統(tǒng)作么。
對曰。
須是和尚始得。
徐德占布衣時。
未為人知。
遇特先識之。
山中往來。
為法喜之游。
及其將化。
前一日。
作偈別德占。
德占時方丁太夫人憂。
居家。
偈曰。
今年七十七。
出行須擇日。
昨夜問龜哥。
報道明朝吉。
德占大驚。
呼靈源叟。
俱馳往。
遇方坐寢室。
以院務(wù)什物付監(jiān)寺曰。
吾自住此山。
今三十年。
以護惜常住故。
每自蒞之。
今行矣。
汝輩著精彩。
言畢舉手中杖子曰。
且道這個付與阿誰。
德占靈源。
屏息無答者。
擲于地投床。
枕臂而化。
贊曰。
予觀法昌契悟。
穩(wěn)實宗趣淹博。
荷擔(dān)云門氣無叢林。
其應(yīng)機施設(shè)。
鋒不可犯。
殆亦明招獨眼龍之流亞歟。
然所居荒村破院。
方其以一力撾鼓。
為十八泥像說禪。
雖不及真單徒之有眾。
亦差勝生法師之聚石。
味其平生。
未嘗不失將頓足。
想見標致也。
釋洪英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洪英(一○一二~一○七○),俗姓陳,號寶峰英禪師,邵武(今屬福建)人。
初依曹山雅禪師,后為黃龍南禪師法嗣(《五燈會元》卷一七),岳下十三世。
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居廬山圓通寺。
二年,開法于石門。
遷隆興府泐潭(同上書)。
三年卒,年五十九。
《禪林僧寶寶傳》卷三○有傳。
今錄偈五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三十
禪師名洪英。出于陳氏。邵武人。幼警敏讀書。五行俱下。父母鐘愛之。使為書生。英不食。自誓懇。求出家。及成大僧。即行訪道。東游至曹山。依止耆年雅公。久之辭去。登云居。眷巖壑勝絕。為終焉之計。閱華嚴十明論。至為真智慧無體性。不能自知無性。故為無性之性。不能自知無性。故名曰無明。華嚴第六地。曰不了第一義。故號曰無明。將知真智慧本無性。故不能自了。若遇了緣而了。則無明滅矣。是謂成佛要門。愿以此。法紹隆佛種。然今諸方。誰可語此。良久喜曰。有積翠老在。即日造黃檗。謁南禪師于積翠。夜語達旦。南公加敬而已。時座下龍象雜還。而英議論。嘗傾四座。聲名籍甚。嘗游西山。遇南昌潘居士。同宿雙嶺。居士曰。龍?zhí)兑娞旎蕰r節(jié)。冥合孔子。英驚問何以驗之。曰??鬃釉?。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師以為如何。英笑曰。楚人以山雞為鳳。世傳以為笑。不意居士。此語相類。汝擎茶來。我為汝接。汝行益來。我為汝受。汝問訊。我起手。若言是說。說個什么。若言不說。龍?zhí)逗我员阄?。此所謂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以世尊之辯。亦不能加此兩句耳。學(xué)者但求解會。譬如以五色。圖??虛空。鳥窠無佛法可傳授。不可默坐。閑拈布毛吹之。侍者便悟。學(xué)者乃曰。拈起布毛。全體發(fā)露。似此見解。未出教乘。其可稱祖師門下客。哉九峰被人問。深山里有佛法也無。不得已曰有。及被窮詰無可有。乃曰。石頭大者大。小者小。學(xué)者卜度曰。剎說眾生說。三世熾然說。審如是教乘自足。何必更問祖師意旨耶。要得脫體明去。譬如眼病人。求醫(yī)治之。醫(yī)者但能去翳膜。不曾以光明與之。居士推床驚曰。吾憂積翠法道。未有繼者。今知盡在子躬厚自愛。雙嶺順禪師問。庵中老師。好問學(xué)者。并卻咽喉唇吻。道取一句。首座曾道得么。英乾笑已。而有偈曰。阿家嘗醋三赤喙。新婦洗面摸著鼻。道吾答話得腰裈。玄沙開書是白紙。于是順公屈服。以為名下無虛士。有同參在石門。分座接納。英作偈寄之曰。萬鍛爐中鐵蒺藜。直須高價莫饒伊。橫來豎去呵呵笑。一任傍人鼓是非。熙寧元年。首眾僧于盧山圓通寺。學(xué)者歸之如南公。明年春。南公下世。冬十月英開法于石門。又明年六月。知事紛爭。止之不可。初九日謂眾曰。領(lǐng)眾不肅。正坐無德。吾有愧黃龍。呼維那。鳴鐘眾集。敘行腳始末曰。吾滅后火化。以骨石藏普通塔。明生死不離清眾也。言卒而逝。閱世五十有九。坐四十三夏。 贊曰。英厭紛爭之眾。而趨死。又誡以骨石藏普通塔。其以死生為兒戲乎。晉魏舒喪其室。一慟而止。曰。吾不及莊周遠甚。桓溫殷浩兒時戲。溫棄鞭。而浩取之。溫后喜曰。吾固知浩出吾下。古人哭泣戲劇之間。自驗其材如此。英嘆領(lǐng)眾不肅。而愧黃龍。自鞭不赦??梢詾榉ㄔ?。
釋行偉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一○九七
行偉(一○一八——一○八○),俗姓于,大名(今河北大名)人。
年十九游京師,謁寶相寺大乘師方益,為服勤十三年,始落發(fā)受具。
益令入洛,遂受賢首教于太三藏,成名繼其席。
又謁黃龍南禪師,卒,遂奉江西使檄住仰山,法席冠江南。
元豐三年十一月卒,年六十三。
見《禪林僧寶傳》卷二四,《羅浮野錄》卷四。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四
禪師名行偉。生于氏。大名人也。幼寡笑語。頹然地坐終日。伏犀插額。眉目疏秀。人皆異之。年十九。游京師。聞寶相寺大乘師。方益有鑒裁。謁之。益曰。君風(fēng)神不凡。然非凌煙麒麟所宜置。正當(dāng)袒肩荷擔(dān)如來。乃稱耳。偉欣然曰。此吾心也。愿執(zhí)役掃除。益以講學(xué)聚徒。偉甘勤力。挽車運粟。破薪佐炊。無所不為者。十三年。乃剃落受具。辭益經(jīng)行諸方。益令入洛。遂受賢首教于太三藏。成名繼其席常千人。講無定居。南游門弟子。有愿隨者。偉不卻。至淮上。所至禪林。盛藉藉聞宗師名。心怪之。館淮山古寺。見昔同學(xué)法亮黲衲勃??。高其衣裙。布纏兩脛。驚曰。亮亦逃矣。呼俱行者。聚觀太息。亮笑敘寒溫而已。偉問曰。汝今稱禪者。禪宗奧義語我來。亮曰。待我死后。為汝敷說。偉曰??褚?。亮曰。我狂已息。汝今方熾。即趨去。偉請其屬曰。亮聞見淹博。知法解義倍我。今甘爾。禪家。必有長處。乃獨行詣黃檗。謁南禪師。依止二年。每造室。南公必斂目。良久乃語。偉曰。和尚見行偉。必合眼何耶。曰。麻谷見良遂來。荷鋤鋤草。良遂有悟處。我見汝來。但閑閉目。汝雖無悟。然且有疑。尚亦可在。偉滋不曉。時泐潭月禪師。與南公同坐夏積翠。月以經(jīng)論有聲。偉嘗侍座。聽其談?wù)摗R蜃x小釋迦傳曰。韋尚書問仰山寂公。禪師尋常如何接人。寂曰。僧來必問來為何事。曰來親覲。又問。還見老僧否。曰見。又問。老僧何似驢。僧未有詶者。韋曰。若言見。爭奈驢。若言不見。今禮覲誰。以此故難答。寂曰。無人如尚書辯析者耳。月公稱善。偉亦以為然。南公獨曰。溈仰宗枝。不到今者。病在此耳。偉日夜究思。不悟其意。將治行而西。卜庵嵩少之下。為粥飯僧。夜與一僧同侍座。僧問。法華經(jīng)言。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何等語是陀羅尼。南公顧香爐。僧即引手。候火有無。無火。又就添以炷香。仍依位而立。南公笑曰。是此陀羅尼。偉驚喜。進曰。如何解。南公令僧且去。僧揭簾趨出。南公曰。若不解。爭能與么。偉方有省。偉律身甚嚴。燕坐忘夜旦。占一室謝絕交游。有過偉者。虛己座以延之。躬起炷香。叉手而立。南公聞之以為。大絕物。非和光同塵之義。面誡之。對曰。道業(yè)未辨。歲月如流。大根器。如云門趙州猶曰。我惟粥飯二時是雜用心。又曰。我豈有工夫閑處用。矧行偉根性。日劫相倍者。寧暇囿世情。事清談。諛悅?cè)?。增我相乎。南公賢之。熙寧二年。南公歿于黃龍。江西使者。檄宣春。厚禮致。以居仰山。未期年。法席冠江淮。平昔同參。知名者皆集。道俗尊事之。謂之后身通智。性剛蒞事有法度。俾某人職某事。莫敢違者。嘗遣化十二輩。偉以其名付維那。使明日俱來。受曲折。及會茶輒失一人。偉問為誰。曰隨州永泰。偉方經(jīng)營中。首座曰。泰游山去。請以他僧備員。偉然之。俄有告者曰。泰寔在。首座匿之。以欺眾耳。偉色莊使搜得之。泰自陳。怯弱懼失所受事。首座寔不知也。偉令擊鐘。集眾白曰。首座已分座授道。又老師所賞識。昧心罔眾。他人猶不可為。乃甘自破壞乎。首座屏息受罰。俱永泰者出院。諸方伏其公。泰后嗣其法。住黃檗山。首座住溈山。嗣黃龍。偉夏夜坐深林。祖以食蚊蚋。會腸毒作。十日不愈。以刀絕之尺許。血流不止。門人泣曰。師獨奈何不少忍。曰。為其障我行道。蒲伏床上。無所利于物。得死不愈于生乎。元豐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說偈而化。后三日阇維。得五色舍利。骨石栓索勾連。塔于寺之東。閱世六十三。坐三十三夏。 贊曰。法句經(jīng)言。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觀偉施為。宜若起心者何哉。永嘉曰。晝夜精勤??志壊罟?。不惜身命。以知恩故。偉方畏緣差。負法道之恩。引云門趙州。以自較渠。恤是真是妄哉。非志列秋霜。何以若此耶。
釋克文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5—1102 【介紹】: 宋僧。
陜府閿鄉(xiāng)鄭氏子,字云庵。
年二十五入道,通內(nèi)外學(xué),初謁黃龍南不契,去依香城順,始悟黃龍用處,乃還依住。
寂,首眾仰山。
高安守錢戈請住洞山,后遷隆興寶峰。
神宗元豐中賜號真凈大仙。
有《云庵語錄》。
全宋詩
釋克文(一○二五~一一○二),字云庵,俗姓鄭,閿鄉(xiāng)(今河南靈寶西北)人。
為南岳下十三世,黃龍南禪師法嗣。
年二十五受戒,神宗元豐中賜號真凈大師。
歷住洞山、圣壽、定林、泐潭,退居云庵。
徽宗崇寧元年卒,年七十八。
事見《石門文字禪》卷三○《云庵真凈和尚行狀》,《禪林僧寶傳》卷二三有傳。
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六
克文(一○二五——一一○二),字云庵,俗姓鄭,陜府閿鄉(xiāng)(今河南靈寶)人,黃龍南禪師嫡嗣,臨濟宗第九世。
年二十六受戒,游京洛,歷參大師,一時名公禮之。
歷住筠州圣壽寺、洞山普和禪院、鐘山定林庵。
元豐末賜號真凈大師。
后退居投老庵、凈名庵。
崇寧元年十月卒,年七十八。
其徒輯有《云庵真凈禪師語錄》六卷(存)。
事跡見釋惠洪《云庵真凈和尚行狀》(《石門文字禪》卷三○)。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三
真凈和尚。
出于陜府閿鄉(xiāng)鄭氏。
鄭族世多名卿。
師生而杰異。
幼孤。
事后母至孝。
失愛于母。
數(shù)困辱之。
父老悲之。
使游學(xué)四方。
至復(fù)州北塔。
聞耆宿廣公說法。
感泣裂縫掖。
而師事之。
故北塔以克文名之。
年二十五。
試所習(xí)。
剃發(fā)受具足戒。
學(xué)經(jīng)論無不臻妙。
奪京洛講席。
自為主客。
而發(fā)奧義者數(shù)矣。
經(jīng)行龍門殿廡間。
見塑比丘像。
冥目如在定。
師幡然自失。
謂其伴曰。
我所負者。
如吳道子??人物。
雖盡妙。
然非活者。
于是棄去曰。
吾將南游觀道焉。
所至辯論傾其坐。
人指目以為飽參。
治平二年夏。
坐于大溈。
夜聞僧誦云門語。
曰。
佛法如水中月。
是否。
曰。
清波無透路。
豁然大悟。
南禪師在積翠。
師造焉。
南公問。
從什么處來。
對曰。
溈山。
曰。
恰值老僧不在。
進曰。
未審向什么處去。
曰。
天臺普請。
岳云游。
曰。
若然者。
學(xué)人亦得自在去也。
南公曰。
腳下鞋是何處得來。
曰。
廬山七百錢唱得。
南公曰。
何曾自在。
師指曰。
何曾不自在耶。
南公駭異之。
于時洪英首座。
機鋒不可觸。
與師齊名。
英邵武人。
眾中號英邵武。
文關(guān)西。
久之辭去。
寓止翠巖順禪師。
順曰。
子種性邁往。
而契悟廣大。
臨濟欲仆。
子力能支之。
厚自愛。
南公住黃龍。
師復(fù)往焉。
南公曰。
適令侍者捲簾。
問。
渠捲起簾時如何。
曰。
照見天下。
放下簾時如何。
曰。
水泄不通。
不卷不放時如何。
侍者無語。
汝作么生。
師曰。
和尚替侍者。
下涅槃堂始得。
南公厲曰。
關(guān)西人果無頭腦。
乃顧旁僧。
師指之曰。
只這僧也未夢見。
南公大笑。
自是門下號偉異博大者。
見之詟縮。
南公入滅。
游衡岳。
還首眾僧于仰山。
熙寧五年。
至高安。
太守錢公弋。
先候之。
師復(fù)謁。
有獒逸出屏間。
師方趨逆之。
少避乃進。
錢公嘲曰。
禪者固能教誨蛇虎。
乃畏狗乎。
師曰。
易伏隈嵓虎。
難降護宅龍。
錢公嘆曰。
人不可虛有名。
住洞山圣壽兩剎。
十有二年。
謝事東游三吳。
至金陵。
時舒王食官使祿。
居定林。
聞師至。
倒屣出迎。
王問。
諸經(jīng)皆首標時處。
圓覺經(jīng)獨不然。
何也。
師曰。
頓乘所演。
直示眾生。
日用現(xiàn)前。
不屬今古。
只今老僧與相公。
同入大光明藏。
游戲三昧。
互為賓主。
非干時處。
又問。
經(jīng)曰。
一切眾生皆證圓覺。
而圭峰以證為具。
謂譯者之訛。
如何。
對曰。
圓覺如可改。
維摩亦可改也。
維摩豈不曰。
亦不滅受。
而取證。
夫不滅受蘊。
而取證者。
與皆證圓覺之意同。
蓋眾生現(xiàn)行無明。
即是如來根本大智。
圭峰之言非是。
舒王大悅。
稱賞者累日。
施其第為寺。
以延師為開山第一祖。
舒王以師道行。
聞 神考。
詔賜號真凈。
未幾厭煩阓。
還高安。
庵于九峰之下。
名曰投老。
學(xué)者自遠而至。
六年而移住歸宗。
又二年。
張丞相時由左司。
謫金陵酒官。
起帥南昌。
過廬山。
見師康強。
盡禮力致之。
以居泐潭。
俄退居云庵。
以崇寧元年十月旦日示疾。
十五日疾愈。
料理平生玩好道具。
件件疏之。
散諸門弟子。
十六日中夜。
沐浴更衣跏趺。
眾請說法。
師笑曰。
今年七十八。
四大相離別。
火風(fēng)既分散。
臨行休更說。
遺誡皆宗門大事。
不及其私。
言卒而寂。
又七日阇維。
五色成??。
白光上騰。
煙所及。
皆成舍利。
道俗千馀人。
皆得之。
分建塔于泐潭。
寶蓮峰之下。
洞山留云洞之北。
贊曰。
云庵以天縱之姿。
不由師訓(xùn)。
自然得道。
特定宗旨于黃龍而已。
其沮壞義學(xué)。
剖發(fā)幽翳。
以樂說之辨。
洗光佛日。
使舒王敬誠心服。
至獻名于 天子。
施第為寶坊。
道顯著矣。
然猶掉頭不顧。
甘自放于萬壑千巖之間。
究觀施設(shè)。
其心不肯。
后??山曹溪。
蓋一代宗師之典型。
后來衲子???。
釋守智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守智(一○二五~一一一五),俗姓陳,劍州(今四川劍閣)人。
年二十三受具于建州開元寺,后住潭州云蓋,乃南岳下十二世,黃龍南禪師法嗣。
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退居西堂,閉戶三十年。
徽宗政和五年卒,年九十一。
五燈會元》卷一七、《禪林僧寶傳》卷二五有傳。
今錄詩四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五
禪師名守智。生于劍州龍津陳氏。幼依劍浦林重院。沙門某。為童子。年二十三得度。受具于建州開元寺。初出嶺。至豫章。謁大寧寬禪師。時法昌遇公。方韜藏西山。智聞其飽參詣之。至雙嶺寺。寺屋多僧少。草棘滿庭。山雪未消。智見一室邃僻。試揭簾。聞叱詬曰。誰故出我煙。蓋遇方附濕薪火。藉煙為暖耳。智反走。遇呼曰。來汝何所來。對曰大寧。又問。三門夜來倒。知否。智愕曰。不知。遇曰。吳中石佛。大有人不曾得見。智不敢犯其詞。知其為遇也。乃敷坐具。愿親炙之。遇使往謁真點胸。久之無大省發(fā)。然勤苦不費剪爪之功。及謁南禪師于積翠。依止五年。又見英邵武于同安。南公歿。南游首眾僧于石霜。謝師直聞其名。以書抵智曰。果游岳道由長沙。幸屈臨庶款晤。師當(dāng)恕其方以官。守不當(dāng)罪其坐致也。智過師直。師直問曰。龐居士問馬大師。無弦琴因緣。記得否。智曰記得。師直曰。龐公曰。弄巧成拙。是賓家是主家。智笑指師直曰。弄巧成拙。師直喜之。出世住道吾。俄遷住云蓋十年。疾禪林便軟暖。道心澹泊。來參者。掉頭不納。元祐六年。退居西堂。閉戶三十年。湘中衲子。聞其接納容入室。則堂室為滿。智為人耐枯淡。日猶荷鋤理蔬圃。至老不衰。政和四年。年九十矣。潭師周穜仁熟。遣長沙令佐詣山請供。智以老辭。令佐固邀曰。太守以職事。不得入山。遣屬吏來迎意勤。乃不往貽山門之咎。智登輿而至。入開福齋罷鳴鼓。智問其故。曰。請師住持此院。智心知墮其計。不得辭乃受之。明年三月七日(或云七月七日)升座說偈曰。未出世。頭似馬杓。出世后??谌珞H觜。百年終須自壞。一任天下卜度歸。方丈安坐。良久乃化。阇維得五色舍利。經(jīng)旬。細民撥灰。燼中猶得之。坐六十六夏。 贊曰。余至云蓋。依止之二年。詳聞黃檗翠巖故時事。曰。南公住黃龍。天下有志學(xué)道者。皆集。南公視之。猶不懌。從容問其意。曰。我見慈明時。座下雖眾不多。然皆堂堂龍象。今例寒酸。不上人眼。佛法盛衰。自今日始也。云蓋今又老矣。叢林去南公已五十年。當(dāng)時號寒酸者。亦不可見。余因傳其平生。感之遂并記。
釋祖心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5—1100 【介紹】: 宋僧。南雄州始興人,俗姓鄔。少為書生。年十九而目盲,遂出家,后復(fù)明。往依黃檗南公,繼其法席,住隆興黃龍寺。名其方丈曰“晦堂”,人因以呼之。黃庭堅曾師事之。賜號寶覺禪師。
全宋詩
釋祖心(一○二五~一一○○),號晦堂,俗姓鄔,南雄始興(今屬廣東)人。
為南岳下十二世,黃龍南禪師法嗣。
年十九出家,初依龍山寺沙門惠全,后謁云峰悅禪師,留止三年,往依黃檗南公。
后繼席黃龍。
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
賜號寶覺。
五燈會元》卷一七、《禪林僧寶傳》卷二三有傳。
今錄詩四首。
全粵詩·卷二四
釋祖心(一○二五 — 一一○○),號晦堂,俗姓鄔。
南雄始興人。
為南岳下十二世,黃龍南禪師法嗣。
少為儒生,有聲。
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許以出家,忽復(fù)明,乃依龍山寺沙門惠全。
后參云峰悅禪師,三年無所得。
往依黃檗南禪師,四年不大發(fā)明。
復(fù)上云峰,會悅謝世,就止石霜,因閱《傳燈》,自此開悟,徑回黃檗,后繼席黃龍。
宋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
賜號寶覺。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七、宋釋惠洪《禪林僧寶傳》卷二三有傳。
詩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祖心(一○二五—— 一一○○),俗姓鄔,或云姓郭,南雄州始興(今廣東始興)人。
本儒生,年十九出家,歷訪名師。
入南昌黃龍山依臨濟宗大師慧南,終得其法。
后繼慧南主講席十有二年,法門大興。
然性真率,不樂從事,五求解去,乃得謝事閑居,嘗以「晦」名其堂,人稱晦堂禪師。
黃庭堅曾師事之。
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賜號寶覺大師。
著有《宋鏡會要》二卷(存)、《寶覺禪祖心禪師語錄》一卷(存)。
見《豫章文集》卷二四《黃龍心禪師塔銘》,《禪林僧寶傳》卷二三。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三
禪師出于鄔氏。
諱祖心。
南雄始興人也。
少為書生有聲。
年十九而目盲。
父母許以出家。
輒復(fù)見物。
乃往依龍山寺沙門惠全。
明年試經(jīng)業(yè)。
而公獨獻詩。
得奏名。
剃發(fā)繼住受業(yè)院。
不奉戒律。
且逢橫逆。
于是棄之。
入?yún)擦帧?div id="ekew3p3" class='inline' id='people_34059_4_15_comment'>
謁云峰悅禪師。
留止三年。
難其孤硬。
告悅將去。
悅曰。
必往依黃檗南公。
公至黃檗四年。
知有而機不發(fā)。
又辭而上云峰。
會悅謝世。
因就止石霜。
無所參決。
試閱傳燈。
至僧問多福禪師曰。
如何是多福一叢竹。
福曰。
一莖兩莖斜。
僧曰不會。
福曰。
三莖四莖曲。
此時頓覺親見二師。
徑歸黃檗。
方展坐具。
南公曰。
子入吾室矣。
公亦踴躍自喜。
即應(yīng)曰。
大事本來如是。
和尚何用教人看話下語。
百計搜尋。
南公曰。
若不令汝如此究尋。
到無用心處。
自見自肯。
吾即埋沒汝也。
公從容游泳。
陸沉眾中。
時時往決云門語句。
南公曰。
知是般事便休。
汝用許多工夫作么。
公曰。
不然。
但有纖疑在。
不到無學(xué)。
安能七縱八橫。
天回地轉(zhuǎn)哉。
南公肯之。
已而往翠巖真禪師。
真與語大奇之。
依止二年。
而真歿。
乃還黃檗。
南公使分座令接納。
后來南公遷住黃龍。
公往謁。
泐潭月禪師。
月以經(jīng)論精義入神。
聞諸方同列笑之。
以謂政不自歇去耳。
乃下喬木入幽谷乎。
公曰。
彼以有得之得。
護前遮后。
我以無學(xué)之學(xué)。
朝宗百川。
中以小疾醫(yī)寓漳江。
轉(zhuǎn)運判官夏倚公立。
雅意禪學(xué)。
見楊杰次公。
而嘆曰。
吾至江西。
恨未識南公。
次公曰。
有心上座。
在漳江。
公能自屈。
不待見南也。
公立見公劇談。
神思傾豁。
至論肇論會萬物為自己者。
及情與無情共一體。
時有狗臥香卓下。
公以壓尺擊狗。
又擊香卓曰。
狗有情即去。
香卓無情自住。
情與無情。
如何得成一體。
公立不能對。
公曰。
才入思惟。
便成剩法。
何曾會萬物為自己哉。
又嘗與僧論維摩曰。
三萬二千師子寶座。
入毗耶小室。
何故不礙。
為是維摩所現(xiàn)神力耶。
為別假異術(shù)耶。
夫難信之法。
故現(xiàn)此瑞。
有能信者。
始知本來自有之物。
何故復(fù)令更信。
曰。
若無信入。
小必妨大。
雖然既有信法。
從何而起耶。
又作偈曰。
樓閣門前才斂念。
不須彈指早開。
扄善財一去無消息。
門外春來草自青。
其指法親切。
方便妙密。
多類此。
南公入滅。
公繼住持十有二年。
然性真率。
不樂從事于務(wù)。
五求解去。
乃得謝事閑居。
而學(xué)者益親。
謝景溫師直。
守潭州。
虛大溈以致公。
三辭不往。
又囑江西轉(zhuǎn)運判官彭汝礪器資。
請所以不赴長沙之意。
公曰。
愿見謝公。
不愿領(lǐng)大溈也。
馬祖百丈已前。
無住持事。
道人相尋。
于空閑寂寞之濱而已。
其后雖有住持。
王臣尊禮。
為天人師。
今則不然。
掛名官府。
如有戶藉之民。
直遣伍伯追呼之耳。
此豈可復(fù)為也。
師直聞之。
不敢以院事屈。
愿一見之。
公至長沙。
師直愿受法訓(xùn)。
公為舉其綱。
其言光明廣大。
如青天自日之易識。
其略曰。
三乘十二分教。
還同說食示人。
食味既因他說。
其食要在自己親嘗。
既自親嘗。
便能了知其味。
是甘是辛。
是咸是淡。
達磨西來。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亦復(fù)如是。
真性既因文字而顯。
要在自己親見。
若能親見。
便能了知。
目前是真是妄。
是生是死。
既能了知。
真妄生死。
返觀一切語言文字。
皆是表顯之說。
都無實義。
如今不了。
病在甚處。
病在見聞覺知。
為不如實知。
真際所詣。
認此見聞覺知。
為自所見。
殊不知此見聞覺知。
皆因前塵而有分別。
若無前塵境界。
即此見聞覺知。
還同龜毛兔角。
并無所歸。
師直聞所未聞。
又答韓侍郎宗古問曰。
承諭昔時開悟。
曠然無疑。
但無始已來習(xí)氣。
未能頓盡。
然心外無剩法者。
不知煩惱習(xí)氣是何物。
而欲盡之。
若起此心。
翻成認賊為子也。
從上以來。
但有言說。
乃至隨病設(shè)藥。
縱有煩惱習(xí)氣。
但以如來知見治之。
皆是善權(quán)方便。
誘引之說。
若是定有習(xí)氣可治。
卻是心外有法。
而可盡之。
譬如靈龜曳尾于涂。
拂跡跡生。
可謂將心用心。
轉(zhuǎn)見病深。
茍能明心。
心外無法。
法外無心。
心法既無。
更欲教誰頓盡耶。
公以生長極南。
少以宏法。
棲息山林。
方太平時代。
欲觀光京師。
以餞馀年。
乃至京師。
駙馬都尉王詵晉卿。
盡禮迎之。
庵于國門之外。
久之南還。
再游廬山。
彭器資之守九江。
公見之。
器資從容問公。
人臨命終時。
有旨決乎。
公曰。
有之。
曰。
愿聞其說。
公曰。
待器資死即說。
器資起增敬曰。
此事須是和尚始得。
蓋于四方公卿。
合則千里應(yīng)之。
不合則數(shù)舍亦不往。
有偈曰。
不住唐朝寺。
閑為宋地僧。
生涯三事衲。
故舊一枝藤。
乞食隨緣去。
逢山任意登。
相逢莫相笑。
不是嶺南能。
可以想見公人物。
黃龍南公。
道貌德威。
極難親附。
雖老于叢林者。
見之汗下。
公之造前。
意甚閑暇。
終日語笑。
師資相忘。
四十年間。
士大夫聞其風(fēng)。
而開發(fā)者眾矣。
惟其善巧無方。
普慈不間。
人未之見。
或慢謗。
承顏接辭。
無不服膺。
公既臘高。
益移庵深入。
棧絕學(xué)者。
又二十馀年。
以元符三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夜而歿。
閱世七十有六。
坐五十有五夏。
賜號寶覺。
葬于 南公塔之東。
號雙塔。
有得法上首。
惟清自有傳。
贊曰。
公于南公圓寂之日。
作偈曰。
昔人去時是今日。
今日依前人不來。
今既不來昔不往。
白云流水空裴回。
誰云秤尺平。
直中還有曲。
誰云物理齊。
種麻還得粟。
可憐馳逐天下人。
六六元來三十六。
追玩南公曰。
隨汝顛倒所欲。
斗七北斗八之語。
此老為克家之子。
嗚呼隕此偉人。
世間眼滅。
惟此未嘗不心折。
讀其陳跡。
尚若雨霽之夕。
望東南之月。
皎然萬星之中。
忘其身在唾霧間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祖心。南雄始興鄔氏子。少為書生有聲。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許以出家。輒復(fù)見物。乃往依龍山寺惠全。明年試經(jīng)業(yè)。獨獻詩。試官奇之。遂以合格聞。繼住受業(yè)院。不奉戒律。且逢橫逆。棄之謁云峰悅公。難其孤硬告行。峰曰。必往依黃檗南公。居黃檗四年。知有而機不發(fā)。又辭而上云峰。會峰謝世。因就止石霜。無所參決。后閱傳燈。至僧問如何是多福一叢竹(云云)。此時頓覺。親見二師。往歸黃檗。方展坐具。南公曰。子入吾室矣。師踴躍自喜。即應(yīng)曰。大事本來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話下語。百計搜尋。南公曰。若不令汝如此究尋。到無用心處。自見自肯。吾即埋沒汝也。往見翠巖真。真與語大奇之。又見泐潭月。月以經(jīng)論精義入神。聞諸方同列笑之。以為下喬入幽。師曰。彼以有得之得。護前遮后。我以無字之學(xué)。朝宗百川。初南公使分座。公遷化。師繼其席。凡十有二年。法道大振。然性真率。不樂從事。五求解去。乃得謝事閑居。學(xué)者益親。謝景溫師直。守潭。虛大溈以致。三辭不往。又囑江西轉(zhuǎn)運判官彭汝礪器資。請所以不赴長沙之意。愿見謝公。不愿領(lǐng)大溈也。馬祖百丈以前。無住持事。道人相尋于空山寂寞之濱而已。其后雖有住持。王臣尊禮。如天人師。今則掛名官府。若編戶民直。遣五伯追呼之耳。豈可復(fù)為。師直聞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見之。至長沙。師直愿受法訓(xùn)。為舉其綱。師直聞所未聞。后一至京師。尋還廬岳。適器資守九江。問曰。人臨命終時。有旨決乎。曰有。曰。愿聞其說。曰。待器資死即說。器資起增敬。曰。此事須是和尚始得。蓋于四方公卿。合則千里應(yīng)之。不合則數(shù)舍不往。南公道貌德威。極難親附。雖老于叢林者。見之汗下。師直造前。意甚閑暇。終日語笑。師資相忘四十年間。士大夫聞其風(fēng)。而開發(fā)者甚眾。惟其善巧無方。普慈不間。人未見者?;蚵r。承顏接詞。無不服膺。臘既高。益移庵。深入棧絕學(xué)者。又二十馀年。以元符三年冬歿。閱世七十有六。坐五十有五夏。賜號寶覺。葬于南公塔之東。號雙塔云。
釋慶閑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慶閑(一○二九~一○八一),俗姓卓,福州古田(今屬福建)人。
住吉州仁山隆慶院,為黃龍南禪師法嗣,岳下十二世。
年十一,事建州升山資慶長老德圓,十七得度,二十遠游。
神宗熙寧間居廬陵隆慶。
未期年徙居鐘陵龍泉,不逾年復(fù)居隆慶。
元豐四年卒,年五十三。
事見《欒城集》卷二五《閑禪師碑》,《禪林僧寶傳》卷二五、《五燈會元》卷一七有傳。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五
禪師名慶閑。福州古田卓氏子也。母夢胡僧授以明珠。吞之而娠。及生白光照室。幼不近酒胾。年十一。事建州升山沙門德圓。十七得度。二十遠游。性純至。無所嗜好。唯道是究。貌豐碩。寡言語。所至自處。罕與人接。有即之者。一舉手而去。以父事南禪師。南公鐘愛之。時與翠巖順公。同在黃檗。順時時詰問閑。閑橫機無所讓。順訴于南公曰。閑輕易。且語未辯觸凈。南公曰。法如是。以情求閑。乃成是非。其可哉。閑嘗問南公。文首座(即云庵也)。何如在黃檗時。南公曰。渠在黃檗時。如人暴富。用錢如糞土。爾來如數(shù)世富人。一錢不虛用。南公嘗以事至雙嶺。閑自翠巖來上謁。南公問。什么處來。對曰。百丈來。又問。幾時離。對曰。正月十三。日南公曰。腳跟好痛與三十棒。對曰。非但三十棒。南公喝曰。許多時行腳。無點氣息。對曰。百千諸佛。亦乃如是。曰。汝與么來。何曾有纖毫。到諸佛境界。對曰。諸佛未必到慶閑境界。又問。如何是汝生緣處。對曰。早晨吃白粥。至今又覺饑。又問。我手何似佛手。對曰。月下弄琵琶。又問。我腳何似驢腳。對曰。鷺鷥立雪非同色。南公咨嗟。而視曰。汝剃除須發(fā)。當(dāng)為何事耶。對曰。只要無事。曰。與么則數(shù)聲清磬是非外。一個閑人天地間也。閑曰。是何言歟。曰伶利衲子。閑曰。也不消得。南公曰。此間有辯上座者。汝著精彩。對曰。他有什么長處。曰。他拊汝背一下。又如何。閑曰作什么。曰。也展兩手。閑曰。甚處學(xué)得這虛頭來。南公大笑。閑卻展兩手。南公喝之。又問。????松松。兩人共一碗。作么生會。對曰。百雜碎。曰。盡大地是個須彌山。提來掌中。汝又作么生會。對曰。兩重公案。南公曰。這里從汝胡言漢語。若到同安如何過得(時英邵武在同安。作首座。閑欲往見之)。對曰。渠也須到這個田地。始得。曰。忽被渠。指火爐曰。這個是黑漆火爐。那個是黑漆香卓。甚處是不到處。對曰。慶閑面前。且從恁么說話。若是別人。笑和尚去。南公拍一拍。閑便喝。明日同看僧堂。曰。好僧堂。對曰。極好工夫。曰。好在甚處。對曰。一梁拄一柱。曰。此未是好處。閑曰。和尚又作么生。南公以手指曰。這柱得與么圓。那枋得與么匾。對曰。人天大善知識。須是和尚始得。即趨去。明日侍立。乃問。得坐披衣。向后如何施設(shè)。閑曰。遇方即方。遇圓即圓。曰。汝與么說話猶帶唇么在。對曰。慶閑即與么。和尚又作么生。曰。近前來。為汝說。閑撫掌云。三十年用底。今朝捉敗。南公大笑云。一等是精靈。南公在時。學(xué)者已爭歸之。及歿。廬陵太守張公鑒。請居隆慶。未期年。鐘陵太守王公韶。請居龍泉。不逾年。以病求去。廬陵道俗。聞其棄龍泉也。舟載而歸。居隆慶之西堂。事之益篤。元豐四年三月七日。告眾將入滅。說偈乃入浴。浴出裸坐。方以巾搭膝。而化。神色不變?yōu)?。著衣手足和柔。發(fā)剃而復(fù)出。太守來觀。愿留全身。而僧利儼曰。遺言令化阇維。薪盡火滅。跏趺不散。以油沃薪。益之乃化。是日云起風(fēng)作。飛瓦折木。煙氣所至。東西南北。四十里。凡草木沙礫之間。皆得舍利如金色。碎之如金沙。道俗購以金錢。細民拾而鬻之。數(shù)日不絕。計其所獲。幾數(shù)斛。閱世五十有五。坐三十有六夏。初蘇轍子由。欲為作記。而疑其事。方臥痁夢有呵者曰。閑師事何疑哉。疑即病矣。子由夢中作數(shù)百言。甚雋偉。而其銘略曰。稽首三界尊。閑師不止此。憫世狹劣故。聊示其小者。子由其知言哉。 贊曰。潛庵為余言。閑為人氣剛而語急。嘗同宿見其坐。而假??。夢語袞袞。而領(lǐng)略識之。皆古衲機緣。初以為適然。已而每每連榻。莫不爾。蓋其款誠于道。精一如此。唐道氳譏明皇。曩于般若。聞薰不一。而沉佇想。自起現(xiàn)行。閑之去留。踐履之驗。非聞熏不一者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慶閑。
福州古田卓氏子。
母夢胡僧授以明珠。
吞之而娠。
及生白光炤室。
幼不近酒胾。
年十一。
事建州升山圓長老。
十七削發(fā)受具。
二十辭師遠游。
見諸大老。
最后印心黃龍南公。
公每嘆曰。
祖師之道。
不墜于地。
在斯人也。
公在世。
學(xué)者已歸之。
公既寂。
一時尊宿。
無出其右者。
熙寧間。
廬陵太守張公鑒。
請居隆慶。
未期年。
鐘陵太守王公韶。
請居龍泉。
不逾年。
以病求去。
廬陵道俗。
以其舍龍泉也。
舟載而歸居隆慶西堂。
事之益篤。
師性純至。
無所嗜好。
貌豐碩。
寡言語。
所至獨處。
罕與人接。
有即者一舉手而去。
初師之在黃檗也。
與翠巖順公。
并事南公為父。
機無所讓。
順訴于南公曰。
閑輕易。
且語未辯觸凈。
南公曰。
法如是。
以情求閑。
乃成是非。
其可哉。
元豐四年三月七日。
告眾將入滅。
說偈曰。
露質(zhì)浮世。
奄質(zhì)浮滅。
五十三歲。
六七八月。
南岳天臺。
松風(fēng)澗雪。
珍重知音。
紅爐優(yōu)缽。
泊然坐逝。
神色不變。
手足和柔。
發(fā)剃復(fù)出。
眾愿留事全身。
長老利儼。
遵遺命阇維。
薪盡火滅。
跏趺不散。
益以油薪乃化。
是日云起風(fēng)作。
飛瓦折木。
煙氣所至。
草木砂礫之間。
皆得舍利。
如金色。
碎之如砂。
細民拾而鬻之。
數(shù)日不絕。
計所獲幾數(shù)斛。
蘇子由。
欲為作記。
而疑其事。
方臥痁。
夢有訶者曰。
此何疑哉。
疑即病矣。
子由。
夢中作數(shù)百言。
甚雋偉。
醒而續(xù)成之。
病亦隨愈。
銘略曰。
稽首三界尊。
閑師不止此。
憫世狹劣故。
聊示小者爾。
知言哉。
共 2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