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普濟

相關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91 【介紹】: 唐僧。端州高要人,俗姓陳,號石頭和尚。在曹溪薙染,得法于青原。衡山有石狀如臺,乃結庵其上。穆宗長慶中敕謚無際大師。有《參同契》。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0—790 俗姓陳,端州高要(今廣東高要)人。年十余歲至韶州曹溪,參六祖慧能,受度為沙彌。后上下羅浮,往來三峽間。玄宗開元十六年(728)于羅浮受戒,復往吉州青原山,嗣慧能高足行思。天寶初,結庵于衡山南寺東巨石上,世稱石頭和尚。代宗廣德二年(764),應門人之請,下山住端梁。代宗、德宗間,與在江西傳法之馬祖道一并稱為南宗二大士,從學者甚眾。卒謚無際大師。《祖堂集》卷四、《景德傳燈錄》卷一四、《宋高僧傳》卷九有傳。《全唐詩外編》存詩1首。又《祖堂集》、《景德傳燈錄》中存其歌偈3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補入。
全粵詩·卷一一
釋希遷(七○○ — 七九○),俗姓陳。
端州高要人。
初詣曹溪,得度未具戒。
屬六祖圓寂,秉遺命謁青原,為青原行思禪師法嗣。
唐玄宗天寶初,被薦往湖南衡山南寺。
寺之東有石,狀如臺,乃結庵其上,時號石頭和尚。
著《參同契》,為世所稱。
唐德宗貞元六年卒,年九十一。
唐德宗賜謚無際大師。
南唐釋靜釋筠撰高麗海印寺(一二四五年)刊《祖堂集》卷四、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三〇、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有傳。
詩歌偈語五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陳氏。端州高要人。在孕母即厭惡葷血。及生岐嶷。異群童。既冠重然諾。色氣和易。性剛悍。為人所畏伏。鄉(xiāng)俗多淫祀。順時率椎牛釃酒。歌舞叢祠中。以祈福。而遷往往毀叢祠。奪??v之。父兄不能禁。然亦未嘗有災禍。近遠由是稍信。尋趨曹溪。禮大鑒。鑒器之。因曰。茍欲為我弟子者。必能肖我可也。遷笑曰諾。自爾上下羅浮三峽間。開元十六年。受具戒于羅浮而歸。夜夢己與大鑒乘鉅龜。游池水中。覺而自喜。曰。龜靈智。池性海。茲吾與師。乘靈智以游性海久矣。夢之其殆將以施化乎。未幾廬陵清涼山思禪師補處曹溪。遷復往承之。當是時。思公之門。學者莫之計。思公指遷語人曰。眾角雖多。一麟足矣。天寶初。造衡山南寺。寺東有石如臺。絕出物表。遷就結庵。以居其上。世因號石頭和尚。岳中宿德固瓚讓三師。曹溪之徒也。猶曰。石頭真師子吼。師子兒聞能無勇猛。由是門人日進。 問如何是解脫。答誰縛汝。問如何是凈土。答誰垢汝。機敏而當。皆此類。廣德二年。門人請下居梁端。時天下佛法。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頭云。貞元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順化。壽九十一。臘六十三。門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銑智舟。共建塔于東嶺。塔成之三十年。當長慶中。國子博士劉軻。素明玄理。元尚祖風。偶會道銑盛述先師之道。軻追迎前烈。為文其碑。謚無際。塔號見相。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希遷。姓陳氏。端州高安人也。母方懷孕不喜葷血。及生岐嶷。雖在孩提不煩保母。既冠然諾自許未嘗以氣色忤人。其鄉(xiāng)洞?民畏鬼神多淫祀。率以牛酒祚作圣望。遷輒往毀叢祠奪牛而歸。歲盈數(shù)十。鄉(xiāng)老不能禁其理焉。聞大鑒禪師南來學心相踵。遷乃直往大鑒。衎然持其手且戲之曰茍。為我弟子當肖遷。[這-言+(占@口)]爾而笑曰。諾既而靈機一發(fā)廓若初霽。自是上下羅浮往來三峽間。開元十六年羅浮受具戒。是年歸就山。夢與大鑒同乘一龜泳于深池。覺而占曰。龜是靈智也。池是性海也。吾與師乘靈智游性海久矣。又何夢邪。后聞廬陵清涼山思禪師為曹溪補處。又攝衣從之。當時思公之門學者麇至。及遷之來乃曰。角雖多一麟足矣。天寶初始造衡山南寺。寺之東有石狀如臺。乃結庵其上杼載絕岳。眾仰之號曰石頭和尚焉。初岳中有固瓚讓三禪師。皆曹溪門下。僉謂其徒曰。彼石頭真師子吼。必能使汝眼清涼。由是門人歸慕焉?;騿柦饷摗T徽l能縛汝。問凈土。曰誰能垢汝。其答對簡速皆此類也。廣德二年門人請下于梁端。自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頭。往來憧憧不見二大士為無知矣。貞元六年庚午歲十二月二十五日順化。春秋九十一。僧臘六十三。門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銑智舟。相與建塔于東嶺。塔成三十載。國子博士劉軻。素明玄理欽尚祖風。與道銑相遇盛述先師之道。軻追仰前烈為碑紀德。長慶中也。敕謚無際大師。塔曰見相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07—883 【介紹】: 唐僧。韶州湞昌人,一說韶州懷化人,俗姓葉。削發(fā)依南華寺通禪師,后謁耽源禪師,又參大溈山禪師,從學十余載。住袁州仰山,世稱仰山慧寂。別立一派,稱溈仰宗。常于空中作圓相,相中寫“佛”字,以手勢啟悟人,稱仰山門風。傳有《仰山法示成圖相》。敕謚智通大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07—883 俗姓葉,韶州湞昌(今廣東南雄)人,一說懷化(今廣東廣州東南)人。17歲出家。后嗣溈山靈祐而得禪法,歷住溈山達十四五年。晚住袁州仰山,世稱仰山和尚。與靈祐同創(chuàng)溈仰宗,為禪宗五宗之一,在唐末五代影響頗大。卒后,于昭宗時賜號通智大師。《全唐文》卷八一三有陸希聲撰《仰山通智大師塔銘》。《祖堂集》卷一八、《宋高僧傳》卷一二、《景德傳燈錄》卷一一有傳,諸書存其詩偈5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粵詩·卷一二
釋慧寂(八○七 — 八八三),俗姓葉。
韶州懷化(今韶關)人。
年九歲,于廣州和安寺投不語通禪師出家。
十四歲,父母取歸,欲與婚媾。
不從,斷手二指,跪致父母前,以明禮佛之志。
父母乃許之。
再詣通禪師處,得披剃,未登具,即游方。
初謁耽源,后參溈山,為南岳下四世,溈山祐禪師法嗣。
于袁州仰山,開溈仰宗,世稱仰山和尚。
唐僖宗中和三年卒,年七十七。
謚智通禪師。
南唐釋靜釋筠《祖堂集》卷一八、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九有傳。
偈頌五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韶州湞昌葉氏子。年十五。懇求出家。父母不聽。十七懇愈甚。猶未許也。其夜忽有白光二道。貫其舍。察其所從來。則自曹溪發(fā)也。寂亦左斷無明指及小指。以進曰。敢以奉酬劬勞之德。于是遣依通禪師于南華薙染。年十八。即以沙彌進道。初訪耽源。已覺升堂。后見溈山。遂能臻奧。問溈山云。如何是真佛住處。溈云。以思無思之妙。反思靈??之無窮。思盡還源。此性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于是執(zhí)侍久之。遂往江陵受戒。乃參巖頭。巖舉拂子。寂展坐具。巖置拂子于背后。寂以坐具搭肩上出。巖云。我不肯汝放。品肯汝收。問石室云。佛之與道相去幾何。室云。道如展掌。佛似握拳。即辭室。室門送召云。莫一向去。已后卻來我邊。寂歸溈山居十年。父子酬唱。及應接他機。具見別錄。后自王莽山。遷止仰嶠。隨緣展化。言句尤繁。上堂云。汝等諸人。各自回光反照。莫記吾言。汝從無始劫來。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難頓拔。吾之所言。蓋欲奪汝觕識。如將黃葉止啼。有什么是處。僧問。禪宗頓悟。畢竟入門的意如何。寂云。此事極難。若是祖師門下。上根上契。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其馀根隨智劣。若不安禪靜慮。到者里總須茫然。僧云。此外還別有方便。令學人得入也無。寂云。別有別無。徒令汝心不安。且道。汝是什么處人。僧云幽州人。寂云汝還思彼處否。僧云常思。寂云。彼處樓臺林苑。人馬駢闐。汝反思時。還有許多般否。僧云。某甲到者里。一切不見有。寂云。汝解猶在境。信位即是。人位即不是。據(jù)汝所解。只得一玄。向后得座披衣。自看去好。僧禮謝而去。 寂于未遷化之數(shù)年前。有偈云。年滿七十七。老去是今日。任性自浮沈。兩手攀屈膝。逮茲果于韶州東平山抱膝而化。時年七十七。后謚智通大師妙光之塔。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慧寂。俗姓葉。韶州須昌人也。登年十五懇請出家。父母都不聽允止。十七再求。堂親猶豫未決。其夜有白光二道。從曹溪發(fā)來直貫其舍。時父母乃悟是子至誠之所感也。寂乃斷左無名指及小指。器藉跪致堂階曰。答謝劬勞如此。父母其不可留舍之。依南華寺通禪師下削染。年及十八尚為息慈。營持道具行尋知識。先見耽源。數(shù)年良有所得。后參大溈山禪師。提誘哀之棲泊十四五載而足跋。時號跛腳驅烏。凡于商攉多示其相。時韋胄就寂請伽陀。乃將紙畫規(guī)圓相。圓圍下注云。思而知之落第二頭。云不思。而知落第三首。乃封呈達。自爾有若干勢以示學人。謂之仰山門風也。海眾摳衣得道者不可勝計。往往有神異之者。條來忽去。人皆不測。后敕追謚大師曰智通塔號妙光矣。今傳仰山法示成圖相行于代也。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葉。韶州須昌人。年十五。懇出家。父母不聽允。十七再求。堂親猶豫未決。其夜有白光二道。從曹溪發(fā)來。直貫其舍。時父母乃悟。是子至誠之所感也。寂乃斷左無名指。及小指。器藉跪致堂階曰。答謝劬勞。父母知不可留舍之。依南華寺通禪師削染。年十八營持道具。先見耽源。有所得。后參大溈山禪師。提誘哀之。棲泊十四五載而足跛。時號跛腳驅烏。凡于商攉。多示其相。時韋胄就寂請伽陀。乃將紙??規(guī)圓相。圓圍下注云。思而知之落第二頭。不思而知。落第四首。乃封呈達。自爾有若干勢。以示學人。謂之仰山門風。海眾摳衣。得道者不可勝計。往往有神異之者。倏來忽去。人皆不測。后敕追謚曰智通。塔號妙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49 【介紹】: 五代時南漢高僧。姑蘇嘉興人,俗姓張。居韶州云門山光奉院。機緣語句,實立云門宗之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64—949 俗姓張,蘇州嘉興(今浙江嘉興)人。唐末五代禪宗僧人,云門宗之創(chuàng)始者。初參黃檗希運法嗣睦州道蹤,后謁雪峰義存。遍訪禪宗名山,晚年駐錫韶州云門山光泰禪院,創(chuàng)云門宗,因稱云門文偃。文偃說法主張一字一語含藏無限旨趣,其禪風被后嗣概括為云門三句:涵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對宋代嚴羽之以禪喻詩頗有影響。宋代僧人守堅集其語錄為《云門匡真禪師廣錄》,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祖堂集》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一九、《五燈會元》卷一五、《傳法正宗記》卷八有傳。諸書及《焦氏類林》存其詩偈30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粵詩·卷一九
釋文偃(八六四 — 九四九),俗姓張,原籍蘇州嘉興。
年十七依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
及長,落發(fā)稟具于毗陵壇。
往參雪峰,為青原下六世,福州雪峰寺義存禪師法嗣。
后出嶺,住韶州云門山光奉院,創(chuàng)云門宗。
南漢乾和七年卒,年八十六。
謚大慈云匡真弘明禪師。
南唐釋靜釋筠撰《祖堂集》卷一一、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五有傳。
今據(jù)陳尚君輯校《全唐詩補編》之《全唐詩續(xù)拾》卷五○錄其詩三十一首。
槜李詩系·卷三十
文偃,姓張氏,嘉興人。出家兜率院,參睦州得悟,嗣法雪峰,唱道云門靈樹,凡三十載,契悟廣大,箭鋒所到,往往出于游戲。其作偈句,尤不能測。嘗曰:上不見天,下不見地,塞卻咽喉,何處出氣。天下學者望風而至。漢乾祐二年坐化。后乾德三年,雄武節(jié)度阮紹莊夢偃以拂子招之曰:寄語秀華宮使特進李托,吾久蔽塔中,宜令暫出。李以奏聞,有旨令詣云門,開塔,見偃如生,髭發(fā)皆長。李復上其事,廣主迎真身赴闕,留內庭供養(yǎng),逾月送歸,賜謚大慈云門真弘明大師,世稱云門宗。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
禪師名文偃。姑蘇嘉興人也。少依兜率院得度。性豪爽。骨面豐頰。精銳絕倫。目纖長。瞳子如點漆。眉秀近睫。視物凝遠。博通大小乘。棄之游方。初至睦州。聞有老宿飽參。古寺掩門??椘褜震B(yǎng)母。往謁之。方扣門。老宿揕之曰。道道。偃驚不暇答。乃推出曰。秦時??轢鉆。隨掩其扉。損偃右足。老宿名道蹤。嗣黃檗斷際禪師。住高安米山寺。以母老東歸。叢林號陳尊宿。偃得旨辭去。謁雪峰存。存方堆桅坐。為眾說法。偃犯眾出。熟視曰。項上三百斤鐵枷。何不脫卻。存曰因甚到與么。偃以手自拭其目趨去。存心異之。明日升座曰。南山有鱉鼻蛇。諸人出入好看。偃以拄杖攛出。又自驚慄。自是輩流改觀。又訪乾峰。峰示眾曰。法身有三種病。二種光。須是一一透得。更有照用同時。向上一竅。偃乃出眾曰。庵內人為什么不見庵外事。于是乾峰大笑曰。猶是學人疑處在。乾峰曰。子是什么心行。曰也要和尚相委。乾峰曰。直須恁么。始得穩(wěn)坐。偃應喏喏。又訪曹山章公問。如何是沙門行。章曰。吃常住苗稼者。曰便與么去時如何。章曰汝還畜得么。曰學人畜得。章曰汝作么畜。曰著衣吃飯。有什么難。章曰何不道。披毛戴角。偃即禮謝。又訪疏山仁。仁問。得力處道將一句來。曰請高聲問。仁即高聲問。偃笑曰。今早吃粥么。仁曰吃粥。曰亂叫喚作么。仁公駭之。又過九江。有陳尚書。飯偃而問曰。儒書即不問。三乘十二分教。自有講師。如何是衲僧行腳事。曰曾問幾人來。曰即今問上座。偃曰即今且置。作么生是教意。曰黃卷赤軸。偃曰此是文字語言。作么生是教意。曰口欲談而辭喪。心欲緣而慮忘。偃曰??谟劧o喪。為對有言。心欲緣而慮忘。為對妄想。作么生是教意。尚書無以詶之。偃曰。聞公??捶ㄈA經(jīng)。是否。曰不敢。曰經(jīng)曰。治生產(chǎn)業(yè)。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且道非非想天。有幾人退位。又無以詶之。偃呵譏之而去。造曹溪禮塔。訪靈樹敏公。為第一座。先是敏不請第一座。有勸請者。敏曰。吾首座已出家久之。又請。敏曰。吾首座已行腳。悟道久之。又請。敏曰。吾首座已度嶺矣。姑待之。少日偃至。敏迎笑曰。奉遲甚久。何來暮耶。即命之。偃不辭而就職。俄廣王劉王。將興兵。就敏決可否。敏前知之。手封奩子。語侍者曰。王來。出以似之。于是怡然坐而歿。王果至。聞敏已化。大驚問。何時有疾。而遽亡如是耶。侍者乃出奩子。如敏所誡呈之。王發(fā)奩得簡曰。人天眼目。堂中上座。劉王命州牧何承范。請偃繼其法席。又迎至府開法。俄遷止云門光泰寺。天下學者。望風而至。示眾曰。江西即說君臣父子。湖南即說他不與么。我此間即不如此。良久曰。汝還見壁么。又曰。后上來且是個什么事。如今抑不得已。且向諸人道。盡大地有什么物。與汝為緣為對。若有針鋒許。與汝為隔為礙。與我拈將來。喚什么作佛。喚什么作祖。喚什么作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將什么為四大五蘊。我與么道。喚作三家村里老婆說話。忽然遇著本色行腳漢。聞與么道。把腳拽向階下。有什么罪過。雖然如是。據(jù)個什么道理。便與么。莫趁口快。向這里亂道。須是個漢始得。忽然被老漢腳跟下尋著。沒去處。打腳折。有什么罪過。即與么。如今還有問宗乘中話者么。待老漢答一轉了。東行西行。又曰。盡乾坤一時將來。著汝眼睫上。汝諸人聞恁么道。不敢望汝出來。性燥把老僧打一摑。且緩緩。子細看。是有是無。是個什么道理。直饒汝向這里明得。若遇衲僧門下。好槌腳折。又曰。三乘十二分教。橫說豎說。天下老和尚??v橫十字說。與我拈針鋒許。說底道理來看。與么道。早是作死馬醫(yī)。雖然如此。且有幾個到此境界。不敢望汝言中有響。句里藏鋒。瞬目千差。風恬浪靜。又曰。我事不獲已。向汝道。直下無事。早是相埋沒也。更欲踏步向前。尋言逐句。求覓解會。千差萬別。廣設問難。嬴得一場口滑。去道轉遠。有什么歇時。此個事。若在言語上。三乘十二分教。豈是無言。因什么道。教外別傳。若從學解機智得。只如十地圣人。說法如云如雨。猶被佛呵。謂見性如隔羅縠。以此故知。一切有心。天地懸殊。雖然如是。若是得底人。道火何曾燒口。終日說事。何曾掛著牙齒。何曾道著一字。終日著衣吃飯。何曾觸一粒米。掛一縷絲。然猶是門庭之說。須是實得與么。始得。若約衲僧門下。句里呈機。徒勞佇思。直饒一句下。承當?shù)谩*q是瞌睡漢。偃以足跛。嘗把拄杖行見眾。方普請舉拄杖曰??纯幢庇魡卧饺?。見汝般柴不易。在中庭里。相撲供養(yǎng)汝。更為汝念般若經(jīng)曰。一切智智清凈。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眾環(huán)擁之。久不散。乃曰。汝諸人。無端走來。這里覓什么。老僧只管吃飯屙屎。別解作什么。汝諸方行腳。參禪問道。我且問汝。諸方參得底事。作么生。試舉看。于是不得已。自誦三平偈曰。即此見聞非見聞?;匾暽?。喚什么作見聞。又曰。無馀聲色可呈君。謂僧曰。有什么口頭聲色。又曰。個中若了全無事。謂僧曰。有什么事。又曰。體用無妨分不分。乃曰。語是體。體是語。舉拄杖曰。拄杖是體。燈籠是用。是分不分。不見道。一切智智清凈。又至僧堂中。僧爭起迎。偃立而語曰。石頭道?;鼗ゲ换鼗?。僧便問。作么生是不回互。偃以手指曰。這個是板頭。又問作么生是回互。曰汝喚什么作板頭。永嘉云。如我身空法亦空。千品萬類悉皆同。汝立不見立。行不見行。四大五蘊。不可得。何處見有山河大地來。是汝每日把缽盂噇飯。喚什么作飯。何處更有粒米來。僧問。生法師曰。敲空作響。擊木無聲如何。偃以拄杖空中敲曰。阿耶阿耶。又擊板頭曰。作聲么。僧曰。作聲。曰這俗漢。又擊板頭曰。喚什么作聲。偃以乾祐元年七月十五日。赴廣主詔。至府留止供養(yǎng)。九月甲子。乃還山。謂眾曰。我離山得六十七日。且問汝。六十七日事作么生。眾莫能對。偃曰。何不道。和尚京中吃面多。聞?chuàng)酏S鼓曰。鼓聲咬破我七條。乃指僧曰。抱取貓兒來。良久曰。且道鼓因甚置得。眾無對者。乃曰。因皮置得。我尋常道。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佛色。盡大地是個法身。枉作個佛法知見。如今拄杖。但喚作拄杖。見屋但喚作屋。又曰。諸法不異者。不可續(xù)鳧截鶴。夷岳盈壑。然后為無異者哉。但長者長法身。短者短法身。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舉拄杖曰。拄杖子不是常住。忽起立。以拄杖系繩床曰。適來許多葛藤。貶向什么處去也。靈利底見。不靈利底著我熱謾。偃契悟廣大。其游戲三昧。乃如此。而作為偈句。尤不能測。如其綱宗偈曰??凳蠄A形滯不明。魔深虛喪擊寒冰。鳳羽展時超碧漢。晉鋒八博擬何憑。又曰。是機是對對機迷。辟機塵遠遠塵棲。久日日中誰有掛。因底底事隔塵迷。又曰。喪時光。藤林荒。徒人意。滯肌尪。又曰。咄咄咄。力?希。禪子訝。中眉垂。又曰。上不見天。下不見地。塞卻咽喉。何處出氣。笑我者多。哂我者少。每顧見僧即曰。鑒咦。而錄之者。曰顧鑒咦。德山密禪師。刪去顧字。但曰鑒咦。叢林目以為抽顧頌。北塔祚禪師作偈曰。云門顧鑒笑嘻嘻。擬議遭渠顧鑒咦。任是張良多智巧。到頭于是也難施。偃以南漢乾和七年四月十日。坐化而示。即大漢乾祐二年也。以全體葬之 本朝太祖乾德元年。雄武軍節(jié)度推官阮紹莊。夢偃以拂子招曰。寄語秀華宮使特進李托。我在塔久??砷_塔乎。托時奉使韶州。監(jiān)修營諸寺院。因得紹莊之語。奏聞奉圣旨。同韶州牧梁延鄂至云門山。啟塔見偃顏貌如昔。髭發(fā)猶生。具表以聞。有 旨李托迎至京師。供養(yǎng)月馀。送還山。仍改為大覺禪寺。謚大慈云匡真弘明大師。 贊曰。余讀云門語句。驚其辯慧渦旋波險。如河漢之無極也。想見其人。奇?zhèn)ソ苊?。如慈恩大達輩。及見其像。頹然傴坐胡床。廣顙平頂。類宣律師。奇智盛德。果不可以相貌得耶。公之全機大用。如月臨眾水。波波頓見。而月不分。如春行萬國。處處同至。而春無跡。蓋其妙處。不可得而名狀。所可知而言者。春容月影耳。嗚呼。豈所謂命世亞圣大人者乎。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嘉興人也。姓張氏。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師出家落發(fā)。稟具于毗陵壇。侍澄數(shù)年。探窮律部。以己事未明。往參睦州。州才見來。便閉卻門。師乃扣門。州曰誰。師曰。某甲。州曰。作甚么。師曰。己事未明。乞師指示。州開門。一見便閉卻。師如是連三日扣門。至第三日。州開門。師乃攞入。州便擒住曰。道道。師擬議。州便推出。曰秦時??轢鉆。遂掩門。損師一足。師從此悟入。州指見雪峰。師到雪峰莊。見一僧。乃問上座今日上山去那。僧曰是。師曰。寄一則因緣。問堂頭和尚。祇是不得道是別人語。僧曰得。師曰。上座到山中。見和尚上堂。眾才集。便出握腕立地曰。這老漢項上鐵枷。何不脫卻。其僧一依師教。雪峰見這僧與么道。便下座。攔胸把住曰。速道速道。僧無對。峰拓開曰。不是汝語。僧曰。是某甲語。峰曰。侍者將繩棒來。僧曰。不是某語。是莊上一浙中上座。教某甲來道。峰曰。大眾去莊上。迎取五百人善知識來。師次日上雪峰。峰才見便曰。因甚么得到與么地。師乃低頭。從茲契合。溫研積稔。密以宗印授焉。師出嶺。遍謁諸方。覈窮殊軌。鋒辯險絕。世所盛聞。后抵靈樹。冥符知圣禪師接首座之說。初知圣住靈樹二十年。不請首座。常云。我首座生也。我首座牧牛也。我首座行腳也。一日令擊鐘。三門外接首座。眾出迓。師果至。直請入首座寮解包。后廣主命師出世靈樹。開堂日主親臨曰。弟子請益。師曰。目前無異路。因問諸人從上來。有甚事欠少甚么。向你道無事。已是相埋沒也。雖然如是。也須到這田地始得。亦莫趁口快亂問。自己心里黑漫漫地。明朝后日。大有事在。擬心即差。況復有言有句。莫是不擬心是么。莫錯會好。更有甚么。汝等諸人。見人道著祖意。便問超佛越祖之談。汝且喚甚么作佛。喚甚么作祖。且說超佛越祖底道理看。問個出三界。汝把將三界來看。有甚么見聞覺知。隔礙著汝。有甚么聲塵色法。與汝可了。了個甚么。古圣不奈何。橫身為物。道個舉體全真。物物覿體。不可得。我向汝道。直下有甚么事。早是相埋沒了也。光不透脫。有兩般病。一切處不明。面前有物。是一。又透得一切法空。隱隱地似有個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脫。又法身亦有兩般病。得到法身。為法執(zhí)不忘。己見猶存。坐在法身邊。是一。直饒透得法身去。放過即不可。子細點檢將來。有甚么氣息。亦是病。師唱道靈樹云門。凡三十載。以乾和七年。己酉四月十日順寂。塔全身于方丈后。十七載。示夢阮紹莊。奏請開塔。奉救迎請內庭供養(yǎng)。逾月方還。因謚大慈云匡真弘明禪師。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五代時禪僧。嗣云門文偃。后住朗州德山,賜號圓明大師。《景德傳燈錄》卷二二有傳。《云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下錄其詩偈11首,皆頌云門禪旨之作?!?a target='_blank'>天圣廣燈錄》卷二一收為其門人鼎州普安山道禪師所作,《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粵詩·卷一九
釋緣密,號圓明。
韶州云門釋文偃法嗣,為青原下七世。
后住鼎州德山。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五有傳。
詩十二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五代南漢時禪僧。嗣云門文偃,后住韶州披云寺。《景德傳燈錄》卷二二有傳,并存其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粵詩·卷一九
釋智寂,韶州披云寺僧。
為青原下七世,云門文偃禪師法嗣。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二、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五有傳。
偈一首。
朗上座 朝代:五代末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五代末禪僧。嗣云門文偃,為韶州云門山上座僧。《天圣廣燈錄》卷二四有傳,并錄其長歌1首?!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粵詩·卷一九
朗上座,韶州云門寺上座。
自幼肄業(yè)講肆,后依云門,為青原下七世,云門文偃禪師法嗣。
南漢主曾三召,皆不赴。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五有傳。
詩一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曉聰(?~一○三○),韶州曲江(今屬廣東韶關)人,俗姓杜。少依云門寺得度,周游荊楚,至洞山依詮禪師。真宗大中禪符三年(一○一○),嗣繼詮禪師。仁宗天圣八年卒。事見《禪林僧寶傳》卷一一。一說為青原下九世,文殊真祥師法嗣(《五燈會元》卷一五)。今錄偈、頌四首。
全粵詩·卷二一
釋曉聰(?
— 一○三○),俗姓杜,韶州曲江(今韶關)人。
少依云門寺得度,周游荊楚,至洞山依詮禪師。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一○一○),嗣繼詮禪師。
宋仁宗天圣八年卒。
事見釋惠洪《禪林僧寶傳》卷一一。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五作青原下九世,文殊應真禪師法嗣。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一
禪師名曉聰。生杜氏。韶州曲江人。少依云門寺得度。頭骨峣然。一帔閱寒暑。周游荊楚。飫厭保社。與眾作息。無有識之者。在云居時。傳僧伽在維揚。于是禪者立問曰。既是泗州僧伽。因什么揚州出現(xiàn)。聰婆娑從旁來。眾戲使對之。聰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眾目笑之。蓮花峰祥庵主。聞此語驚曰。云門兒孫猶在耶。夜敷坐具。望云居拜之。叢林遂知名。至洞山依詮禪師。大中祥符二年。詮移住棲賢。以聰繼席。果嗣文殊應天真禪師。真見圓明密。云門四世孫也。聰見僧來有所問。輒瞋目視之曰。我擊虎術汝不會去。一日自荷柴登山。僧逆之問曰。山上住。為什么山下?lián)?。答曰山上也要柴燒。云居舜老夫。時年少。聰使乞食鄂渚。有居士問。古鏡未磨時如何。曰黑如漆。曰磨后如何。曰照天照地。居士笑曰。道人不自洞山來耶。舜默慚。馳歸舉似聰。聰代前語曰。此去漢陽不遠。代后語曰。黃鶴樓前鸚鵡洲。舜因悟其旨。聰示眾曰。一大藏教是個之字。祖師西來是右字(或作手)。作么生是正義。良久曰。天晴蓋卻屋。趁閑打卻禾。輸納王租了。鼓腹自高歌。手植萬松于東嶺。而誦金剛般若經(jīng)。山中人名其嶺。曰金剛。方植松。而寶禪師至。時親自五祖來。聰問。上嶺一句作么生道。實曰。氣急殺人。聰拄钁呵曰。從何得此隨語生解阿師。見問上嶺。便言氣急。佛法卻成流布。寶請代語。聰曰。何不道。氣喘殺人。逍遙問。嶺在此。金剛在什么處。聰指曰。此一株松。是老僧親栽。初比部郎中許公式。出守南昌。過蓮花峰。聞祥公曰。聰?shù)勒咴诮鳌T噷ぴL之。此僧人天眼目也。許公既至。聞聰住山家風。作詩寄之曰。語言渾不滯。高躡祖師蹤。夜坐連云石。春栽帶雨松。鏡分金殿燭。山答月樓鐘。有問西來意。虛堂對遠峰。天圣八年六月八日示疾。持不食七日。集道俗曰。法席當令自寶住持。因與門人敘透法身說偈曰。參禪學道莫忙忙。問透法身北斗藏。余今老倒尪贏甚。見人無力得商量。唯有鋤頭知我道。種松時復上金剛。言卒而化。又七日阇維。得五色舍利。塔于西阿。 贊曰。聰答所問兩句耳。而蓮華祥公。便知是云門兒孫。古人驗人。何其明也如此。予留洞山最久。藏中有聰語要一卷。載云水僧楚圓請益。楊億大年百問語。皆赴來機。而意在句語之外。圓即慈明也。初受汾陽。祝令更見聰。故慈明參扣馀論。尚獲見之。嗚呼。聰為蓮華峰汾陽所知。則其人品要。當從玄沙。棱道者輩中求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洞山曉聰禪師。韶州曲江人。生杜氏。見文殊應天真和尚。初游廬山。莫有知者。時云居法席最盛。師作燈頭。聞僧眾談泗州僧伽。近于揚州出現(xiàn)。有設問者曰。既是泗州大圣。為何向揚州出現(xiàn)。師曰。君子愛財。取之以道。一眾大笑。后僧。舉似蓮華祥庵主。主大驚曰。云門兒孫猶在。遙望云居拜之。師名遂重叢林。次依洞山詮禪師。為首座。及詮遷棲賢。以師囑檀那及其眾。眾從之。請于州。州從之。以大中祥符三年。師出世洞山。上堂曰。祖師西來。特唱此事。自是上座。不薦所以。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認影迷頭。豈非大錯。既是祖師西來。特唱此事。又何必更對眾。叨叨珍重。師見僧來有所問。輒瞋目視之曰。我擊虎術汝不會去。一日自荷柴登山。僧逆之問曰。山上住。為何山下?lián)?。師曰。山上也要柴燒。示眾曰。一大藏教是個之字。祖師西來是右字。如何是正義。良久曰。天晴蓋卻屋。趁閒打卻禾。輸納王租了。鼓腹自高歌。師于山之東北。手植松可萬。松凡植一株。坐誦金剛經(jīng)一卷。自稱栽松比丘。嶺名金剛嶺?;蜷g。嶺在此。金剛在何處。師指曰。此一株松。是老僧親栽。汾陽嘗謂慈明曰。云門下兒孫。我已遍參。獨以未見聰為恨。汝當見之。故慈明雖已罷參。猶獲覲顏色而聞馀論矣。師一曰不安。上堂辭眾。述透法身頌曰。參禪學道莫茫茫。問透法身北斗藏。余今老倒尪羸甚。見人無力得商量。復曰。法席當令自寶住持。言卒而化。阇維得舍利。塔于金剛嶺。先是。比部郎中許公式。出守南昌。過蓮華峰。聞祥公曰。聰?shù)勒?。在江西。試尋訪之。此僧人天眼目也。許既至。聞師住山家風。作詩寄之。有夜坐連云石。春栽帶雨松之句。將訪之。師已逝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5—1100 【介紹】: 宋僧。南雄州始興人,俗姓鄔。少為書生。年十九而目盲,遂出家,后復明。往依黃檗南公,繼其法席,住隆興黃龍寺。名其方丈曰“晦堂”,人因以呼之。黃庭堅曾師事之。賜號寶覺禪師。
全宋詩
釋祖心(一○二五~一一○○),號晦堂,俗姓鄔,南雄始興(今屬廣東)人。為南岳下十二世,黃龍南禪師法嗣。年十九出家,初依龍山寺沙門惠全,后謁云峰悅禪師,留止三年,往依黃檗南公。后繼席黃龍。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賜號寶覺。《五燈會元》卷一七、《禪林僧寶傳》卷二三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粵詩·卷二四
釋祖心(一○二五 — 一一○○),號晦堂,俗姓鄔。
南雄始興人。
為南岳下十二世,黃龍南禪師法嗣。
少為儒生,有聲。
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許以出家,忽復明,乃依龍山寺沙門惠全。
后參云峰悅禪師,三年無所得。
往依黃檗南禪師,四年不大發(fā)明。
復上云峰,會悅謝世,就止石霜,因閱《傳燈》,自此開悟,徑回黃檗,后繼席黃龍。
宋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
賜號寶覺。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七、宋釋惠洪《禪林僧寶傳》卷二三有傳。
詩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祖心(一○二五—— 一一○○),俗姓鄔,或云姓郭,南雄州始興(今廣東始興)人。本儒生,年十九出家,歷訪名師。入南昌黃龍山依臨濟宗大師慧南,終得其法。后繼慧南主講席十有二年,法門大興。然性真率,不樂從事,五求解去,乃得謝事閑居,嘗以「晦」名其堂,人稱晦堂禪師。黃庭堅曾師事之。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賜號寶覺大師。著有《宋鏡會要》二卷(存)、《寶覺禪祖心禪師語錄》一卷(存)。見《豫章文集》卷二四《黃龍心禪師塔銘》,《禪林僧寶傳》卷二三。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三
禪師出于鄔氏。諱祖心。南雄始興人也。少為書生有聲。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許以出家。輒復見物。乃往依龍山寺沙門惠全。明年試經(jīng)業(yè)。而公獨獻詩。得奏名。剃發(fā)繼住受業(yè)院。不奉戒律。且逢橫逆。于是棄之。入?yún)擦?。謁云峰悅禪師。留止三年。難其孤硬。告悅將去。悅曰。必往依黃檗南公。公至黃檗四年。知有而機不發(fā)。又辭而上云峰。會悅謝世。因就止石霜。無所參決。試閱傳燈。至僧問多福禪師曰。如何是多福一叢竹。福曰。一莖兩莖斜。僧曰不會。福曰。三莖四莖曲。此時頓覺親見二師。徑歸黃檗。方展坐具。南公曰。子入吾室矣。公亦踴躍自喜。即應曰。大事本來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話下語。百計搜尋。南公曰。若不令汝如此究尋。到無用心處。自見自肯。吾即埋沒汝也。公從容游泳。陸沉眾中。時時往決云門語句。南公曰。知是般事便休。汝用許多工夫作么。公曰。不然。但有纖疑在。不到無學。安能七縱八橫。天回地轉哉。南公肯之。已而往翠巖真禪師。真與語大奇之。依止二年。而真歿。乃還黃檗。南公使分座令接納。后來南公遷住黃龍。公往謁。泐潭月禪師。月以經(jīng)論精義入神。聞諸方同列笑之。以謂政不自歇去耳。乃下喬木入幽谷乎。公曰。彼以有得之得。護前遮后。我以無學之學。朝宗百川。中以小疾醫(yī)寓漳江。轉運判官夏倚公立。雅意禪學。見楊杰次公。而嘆曰。吾至江西。恨未識南公。次公曰。有心上座。在漳江。公能自屈。不待見南也。公立見公劇談。神思傾豁。至論肇論會萬物為自己者。及情與無情共一體。時有狗臥香卓下。公以壓尺擊狗。又擊香卓曰。狗有情即去。香卓無情自住。情與無情。如何得成一體。公立不能對。公曰。才入思惟。便成剩法。何曾會萬物為自己哉。又嘗與僧論維摩曰。三萬二千師子寶座。入毗耶小室。何故不礙。為是維摩所現(xiàn)神力耶。為別假異術耶。夫難信之法。故現(xiàn)此瑞。有能信者。始知本來自有之物。何故復令更信。曰。若無信入。小必妨大。雖然既有信法。從何而起耶。又作偈曰。樓閣門前才斂念。不須彈指早開。扄善財一去無消息。門外春來草自青。其指法親切。方便妙密。多類此。南公入滅。公繼住持十有二年。然性真率。不樂從事于務。五求解去。乃得謝事閑居。而學者益親。謝景溫師直。守潭州。虛大溈以致公。三辭不往。又囑江西轉運判官彭汝礪器資。請所以不赴長沙之意。公曰。愿見謝公。不愿領大溈也。馬祖百丈已前。無住持事。道人相尋。于空閑寂寞之濱而已。其后雖有住持。王臣尊禮。為天人師。今則不然。掛名官府。如有戶藉之民。直遣伍伯追呼之耳。此豈可復為也。師直聞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見之。公至長沙。師直愿受法訓。公為舉其綱。其言光明廣大。如青天自日之易識。其略曰。三乘十二分教。還同說食示人。食味既因他說。其食要在自己親嘗。既自親嘗。便能了知其味。是甘是辛。是咸是淡。達磨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亦復如是。真性既因文字而顯。要在自己親見。若能親見。便能了知。目前是真是妄。是生是死。既能了知。真妄生死。返觀一切語言文字。皆是表顯之說。都無實義。如今不了。病在甚處。病在見聞覺知。為不如實知。真際所詣。認此見聞覺知。為自所見。殊不知此見聞覺知。皆因前塵而有分別。若無前塵境界。即此見聞覺知。還同龜毛兔角。并無所歸。師直聞所未聞。又答韓侍郎宗古問曰。承諭昔時開悟。曠然無疑。但無始已來習氣。未能頓盡。然心外無剩法者。不知煩惱習氣是何物。而欲盡之。若起此心。翻成認賊為子也。從上以來。但有言說。乃至隨病設藥??v有煩惱習氣。但以如來知見治之。皆是善權方便。誘引之說。若是定有習氣可治。卻是心外有法。而可盡之。譬如靈龜曳尾于涂。拂跡跡生??芍^將心用心。轉見病深。茍能明心。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法既無。更欲教誰頓盡耶。公以生長極南。少以宏法。棲息山林。方太平時代。欲觀光京師。以餞馀年。乃至京師。駙馬都尉王詵晉卿。盡禮迎之。庵于國門之外。久之南還。再游廬山。彭器資之守九江。公見之。器資從容問公。人臨命終時。有旨決乎。公曰。有之。曰。愿聞其說。公曰。待器資死即說。器資起增敬曰。此事須是和尚始得。蓋于四方公卿。合則千里應之。不合則數(shù)舍亦不往。有偈曰。不住唐朝寺。閑為宋地僧。生涯三事衲。故舊一枝藤。乞食隨緣去。逢山任意登。相逢莫相笑。不是嶺南能??梢韵胍姽宋?。黃龍南公。道貌德威。極難親附。雖老于叢林者。見之汗下。公之造前。意甚閑暇。終日語笑。師資相忘。四十年間。士大夫聞其風。而開發(fā)者眾矣。惟其善巧無方。普慈不間。人未之見?;蚵r。承顏接辭。無不服膺。公既臘高。益移庵深入。棧絕學者。又二十馀年。以元符三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夜而歿。閱世七十有六。坐五十有五夏。賜號寶覺。葬于 南公塔之東。號雙塔。有得法上首。惟清自有傳。 贊曰。公于南公圓寂之日。作偈曰。昔人去時是今日。今日依前人不來。今既不來昔不往。白云流水空裴回。誰云秤尺平。直中還有曲。誰云物理齊。種麻還得粟。可憐馳逐天下人。六六元來三十六。追玩南公曰。隨汝顛倒所欲。南斗七北斗八之語。此老為克家之子。嗚呼隕此偉人。世間眼滅。惟此未嘗不心折。讀其陳跡。尚若雨霽之夕。望東南之月。皎然萬星之中。忘其身在唾霧間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祖心。南雄始興鄔氏子。少為書生有聲。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許以出家。輒復見物。乃往依龍山寺惠全。明年試經(jīng)業(yè)。獨獻詩。試官奇之。遂以合格聞。繼住受業(yè)院。不奉戒律。且逢橫逆。棄之謁云峰悅公。難其孤硬告行。峰曰。必往依黃檗南公。居黃檗四年。知有而機不發(fā)。又辭而上云峰。會峰謝世。因就止石霜。無所參決。后閱傳燈。至僧問如何是多福一叢竹(云云)。此時頓覺。親見二師。往歸黃檗。方展坐具。南公曰。子入吾室矣。師踴躍自喜。即應曰。大事本來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話下語。百計搜尋。南公曰。若不令汝如此究尋。到無用心處。自見自肯。吾即埋沒汝也。往見翠巖真。真與語大奇之。又見泐潭月。月以經(jīng)論精義入神。聞諸方同列笑之。以為下喬入幽。師曰。彼以有得之得。護前遮后。我以無字之學。朝宗百川。初南公使分座。公遷化。師繼其席。凡十有二年。法道大振。然性真率。不樂從事。五求解去。乃得謝事閑居。學者益親。謝景溫師直。守潭。虛大溈以致。三辭不往。又囑江西轉運判官彭汝礪器資。請所以不赴長沙之意。愿見謝公。不愿領大溈也。馬祖百丈以前。無住持事。道人相尋于空山寂寞之濱而已。其后雖有住持。王臣尊禮。如天人師。今則掛名官府。若編戶民直。遣五伯追呼之耳。豈可復為。師直聞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見之。至長沙。師直愿受法訓。為舉其綱。師直聞所未聞。后一至京師。尋還廬岳。適器資守九江。問曰。人臨命終時。有旨決乎。曰有。曰。愿聞其說。曰。待器資死即說。器資起增敬。曰。此事須是和尚始得。蓋于四方公卿。合則千里應之。不合則數(shù)舍不往。南公道貌德威。極難親附。雖老于叢林者。見之汗下。師直造前。意甚閑暇。終日語笑。師資相忘四十年間。士大夫聞其風。而開發(fā)者甚眾。惟其善巧無方。普慈不間。人未見者?;蚵r。承顏接詞。無不服膺。臘既高。益移庵。深入棧絕學者。又二十馀年。以元符三年冬歿。閱世七十有六。坐五十有五夏。賜號寶覺。葬于南公塔之東。號雙塔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4—1115 【介紹】: 宋僧。韶州人,俗姓黃。氣節(jié)蓋眾,好面折人。初詣隆興府黃龍寺謁寶覺,談辨得悟。自號死心悟新禪師。出住云巖,晚遷黃龍,學者云集。
全宋詩
釋悟新(一○四三~一一一四),俗姓黃,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初謁棲賢秀鐵,自號死心叟,榜其居曰死心室。晚遷黃龍。為南岳下十三世,黃龍心禪師法嗣?;兆谡退哪曜?,年七十二(《釋氏疑年錄》轉引《五燈全書》卷三八)。《五燈會元》卷一七、《補禪林僧寶傳》有傳。
全粵詩·卷二四
釋悟新(一○四三 — 一一一四),自號死心叟,俗姓黃。
韶州曲江(今韶關)人。
初謁棲賢秀鐵,壯依佛陀院德修,祝發(fā)進具后,游方至黃龍謁晦堂,初住云巖,次遷翠巖,晚住黃龍。
為南岳下十三世,黃龍祖心禪師法嗣。
卒于宋徽宗政和四年,年七十二。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七、《補禪林僧寶傳》有傳。
詩二首。
禪林僧寶傳·補禪林僧寶傳
禪師諱悟新。王氏。韶州曲江人??逗诿妗H玷笊?。壯依佛陀院落發(fā)。以氣節(jié)蓋眾。好面折人。初謁棲賢秀鐵面。秀問。上座甚處人。對曰。廣南韶州。又問。曾到云門否。對曰。曾到。又問。曾到靈樹否。對曰。曾到。秀曰。如何是靈樹枝條。對曰。長底自長。短底自短。秀曰。廣南蠻。莫亂說。新曰。向北驢。只恁么。拂袖而出。秀器之。而新無留意。乃之黃龍。謁寶覺禪師。談辯無所抵捂。寶覺曰。若之技止此耶。是固說食耳。渠能飽人乎。新窘無以進。從容白曰。悟新到此。弓折箭盡。愿和尚慈悲。指個安樂處。寶覺曰。一塵飛而翳天。一芥墮而覆地。安樂處。政忌上座許多骨董。直須死卻無量劫來偷心。乃可耳。新趨出。一日默坐下板。會知事捶行者。新聞杖聲。忽大悟。奮起忘納其屨。趨方丈見寶覺。自譽曰。天下人總是學得底。某甲是悟得底。寶覺笑曰。選佛得甲科。何可當也。新自是號為死心叟。榜其居曰死心室。蓋識悟也。久之去游湘西。是時哲禪師。領岳麓。新往造焉。哲問。是凡是圣。對曰。非凡非圣。哲曰。是什么。對曰。高著眼。哲曰。恁么。則南山起云。北山下雨。對曰。且道是凡是圣。哲曰。爭奈頭上漫漫。腳下漫漫。新仰屋作噓聲。哲曰。氣急殺人。對曰。恰是。拂袖便出。謁法昌遇禪師。遇問。近離甚處。對曰。某甲自黃龍來。遇云。還見心禪師么。對曰。見。遇曰什么處見。對曰。吃粥吃飯?zhí)幰?。遇插火箸于爐中云。這個又作么生。新拽脫火箸。便行。新初住云巖。已而遷翠巖。翠巖舊有淫祠。鄉(xiāng)人禳禬。酒胾汪濊無虛日。新誡知事毀之。知事辭以不敢掇禍。新怒曰。使能作禍。吾自當之。乃躬自毀拆。俄有巨蟒盤臥內。引首作吞噬之狀。新叱之而遁。新安寢無他。未幾再領云巖。建經(jīng)藏。太史黃公庭堅為作記。有以其親墓志。镵于碑陰者。新恚罵曰。陵侮不避禍若是。語未卒。電光翻屋。雷擊自戶入。折其碑陰中分之。視之已成灰燼。而藏記安然無損。晚遷住黃龍。學其云委。屬疾退居晦堂。夜參豎起拂子云。看看拂子病。死心病。拂子安。死心安。拂子穿卻死心。死心穿卻拂子。正當恁么時。喚作拂子。又是死心。喚作死心。又是拂子。畢竟喚作什么。良久云。莫把是非來辯我。浮生穿鑾不相干。有乞末后句者。新與偈云。末后一句子。直須心路絕。六根門既空。萬法無生滅。于此徹其源。不須求解脫。生平愛罵人。只為長快活。政和五年十二月十三日晚。小參說偈。十五日。泊然坐逝。訃聞諸方。衲子為之嗚咽流涕。荼毗得舍利五色。閱世七十二。坐四十五夏。塔于晦堂之后。 贊曰。馀閱死心悟門。政所謂渴驢奔泉。怒猊抉石者也。當其凡圣情盡。佛祖在所詆訶。況馀子乎。山谷謂。其雍雍肅肅。觀者拱手。此老蓋亦憚之矣。
神僧傳·卷第九
釋悟新。姓王氏。韶州曲江人也。魁岸黑面如梵僧狀。依佛陀院落發(fā)。以氣節(jié)蓋眾好面折人。初住云巖。已而遷翠巖。舊有淫祠。鄉(xiāng)人禳禬酒胾汪穢無虛日。新誡知事毀之。知事辭以不敢掇禍。新怒曰。使能作禍吾自當之。乃躬自毀折。俄有巨蟒蟠臥內。引首作吞噬之狀。新叱之而遁。安寢無他。未幾再領云巖。建經(jīng)藏。太史黃公庭堅為作記。有以其親墓志镵于碑陰者。新恚怒曰。陵侮不避禍若是。語未卒靈光翻屋雷擊自戶入析其碑陰中分之。視之已成灰燼。而藏記安然無損。晚還住黃龍。學者云委。屬疾退居晦堂。政和五年十二月十五日泊然而逝。訃聞諸方衲子為之嗚咽流涕。茶毗得舍利五色。閱世七十二。坐四十五夏。塔于晦堂之后。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某,韶州資福寺詮禪師弟子。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五。
全粵詩·卷一九
釋某,韶州資福寺詮禪師弟子,為青原下七世。
事見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五。
共 1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