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高逸

相關(guān)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蜀人。
工畫山水人物,志慕高逸,多繪方外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一作湯仲元。
宋元間平江人,名益,以字行,更字端夫。
號西樓。
淹貫經(jīng)史,氣韻高逸
學(xué)詩于周弼。
宋亡,浪跡湖海。
有《壯游詩集》。
全宋詩
湯仲友,號西樓,初名益,以字行,后更字端夫,一字損之(《浩然齋雅談》卷中),吳(今江蘇蘇州)人。學(xué)詩于周弼。有《北游詩集》,已佚。事見清同治《蘇州府志》卷七八。今錄詩六首。
元詩紀(jì)事
仲友名益,以字行,更字端夫,吳郡人。宋亡,浪跡湖海,自號西樓。有壯游詩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36—1374 【介紹】: 明蘇州府長洲人,字季迪,號槎軒。張士誠據(jù)吳時,隱居吳淞江青丘,自號青丘子。博覽群書,工詩,尤精于史,與楊基、張羽、徐賁并稱吳中四杰。其詩之才力聲調(diào),過三人遠(yuǎn)甚,為元明間一大家。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并受命教授諸王。后擢戶部右侍郎,自陳年少不敢當(dāng)重任,辭歸故里。時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詞學(xué)圖錄
高啟(1336-1374) 字季迪,號槎軒,又號青丘子。蘇州長洲人。修《元史》,授翰林院編修,擢戶部侍郎。早年與張羽、徐賁等有"北郭十友"之稱,后又與楊基、張羽、徐賁并稱"吳中四杰"。有《高青丘集》、《扣舷詞》。
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季迪,姑蘇人。洪武時,官侍郎。有缶嗚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季迪,長洲人。自號青丘子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擢戶部侍郎放還坐罪伏法有缶鳴集
明詩紀(jì)事·甲簽·卷七
啟字季迪,長洲人。
洪武二年,與修《元史》,授翰林編修。
尋擢戶部侍郎,辭,放還,以魏觀事坐法死。
有《鳳臺》、《吹臺》、《江館》、《青丘》、《勝壬》、《南樓》、《槎軒》、《婁江》、《姑蘇雜詠》等集,自選為《缶鳴集》。
景泰中,吳人徐庸匯為《大全集》。
國朝桐鄉(xiāng)金檀復(fù)搜逸輯注為《青丘集》十八卷。
(《四庫總目》:高啟天才高逸,實據(jù)明一代詩人之上。
其于詩,擬漢、魏似漢、魏,擬六朝似六朝,擬唐似唐,擬宋以宋,凡古人之所長,無不兼之。
振元末纖秾縟麗之習(xí),而返之于古,啟實為有力。
然行世太早,殞折太速,未能镕變化,自為一家,故備有古人之格,而反不能名啟為何格,此則天實限之,非啟過也。
特其摹仿古調(diào)之中,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間,譬之褚臨《禊帖》,究非硬黃雙鉤者比。
故終不與北地、信陽、太倉、歷下同為后人詬病焉。
都穆《南濠詩話》:韓文公詩曰:「我生之初,月宿南斗。
」東坡謂公身生磨蠍宮,而己命亦居是宮。
蓋磨蠍即星紀(jì)之次而斗宿所躔也。
星家言身命舍是者,多以文顯。
以二公觀之,名雖重于當(dāng)世,而遭逢排謗幾不自容,蓋誠有相類者。
吾鄉(xiāng)高季迪為一代詩宗,命亦舍磨蠍,又與坡翁同生丙子。
洪武初以作文竟坐腰斬,受禍之慘,又二公之所無者。
吁,亦異矣!
張習(xí)《四杰集序》:國初,以高、楊、張、徐比唐之四杰,故老言不惟文之似,而其攸終亦不相遠(yuǎn)。
眉庵、盈川,令終如一;太史之?dāng)?,同乎賓王;北郭雖不溺海,僅全要領(lǐng),而非首丘;司丞投龍江,又與照鄰無異。
噫,亦異矣!
葉盛《水東日記》:楊文定公嘗云: 「范文正、高季迪皆出姑蘇,兩人氣象不同,蓋于其所賦《卓筆峰》見之。
范云:『笠澤研池小,穹窿架石峨。
仰憑天作紙,寫出太平歌。
』高云:『云來初似墨,雁過還成字。
千載只書空,山靈恨何事?
』」 田按:季迪諸體并工,天才絕特,允為明三百年詩人稱首,不止冠絕一時也。
青田作《二鬼》詩,自負(fù)與潛溪并峙天壤,豈知江上有青丘子哉!
季迪《青丘子歌》云:「青丘了,臒而清,本是五云閣下之仙卿。
何年降謫在世間,向人不道姓與名。
但好覓詩句,自吟自酬賡。
朝吟忘其饑,暮吟散不平。
當(dāng)其苦吟時,兀兀如被酲。
頭發(fā)不暇櫛,家事不及營。
兒啼不知憐,客至不果迎。
不慚被寬褐,不羨垂華纓。
不問龍虎苦戰(zhàn)斗,不管烏兔忙奔傾。
向水際獨坐,林中獨行。
斫元氣,搜元精,造化萬物難隱情,冥茫八極游心兵,坐令無象作有聲。
微如破懸虱,壯若屠長鯨。
清同吸沆瀣,險比排崢嶸。
靄靄睛云披,軋軋凍草萌。
高攀天根探月窟,犀照牛渚萬怪呈。
妙意俄同鬼神會,佳景每與江山爭。
星虹助光氣,煙露滋華英。
聽音諧韶樂,咀味得太羹。
世間無物為我娛,自出金石相轟鏗。
」其自負(fù)亦復(fù)不淺。
入史館后驟擢戶部侍郎,以不能理天下財賦力辭。
蓋亦有托而逃。
觀其京《師寓廨》詩云「拙宦危機(jī)遠(yuǎn)」,其志可見矣!
迨夫魏守獄興,牽連以死。
舊游素交,同聲哀悼。
楊孟載詩云:「《鸚鵡》才高竟殞身,思君別我愈傷神。
每憐四海無知己,頓覺中年少故人。
祀托友生香稻糈,魂歸丘隴杜鵑春。
文章穹壤成何用?
哽咽東風(fēng)淚滿巾。
」徐幼文詩云:「昔別會有期,茲別渺無跡。
茫??拜涢g,飄然竟何適?
旦暮凄以深,形影吊單只。
惟馀瑤華言,和諧重金石。
一讀一愴情,老淚屢揮滴。
」張來儀詩云:「平生五千卷,寧救此日艱。
」又云:「中郎幼女今癡小,遺槁千篇付與誰?
」浦長源詩云:「鼓罷瑤琴遂解形,蕭蕭日影下寒城。
薄田供祭遺妻子,新冢題名望友生。
地下未應(yīng)消俠氣,人間誰肯沒詩名。
舊廬重過悲聞笛,欲賦《招魂》竟不成。
」玉碎昆侖,蘭焚楚澤,千古才人,同聲下淚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62—1416 【介紹】: 明常州府無錫人,字孟端,號友石生,以隱居九龍山,又號九龍山人。自少志氣高發(fā),北游逾雁門。永樂中以薦入翰林為中書舍人。善書法,自謂書必如古人,庶可名業(yè)傳后。尤工畫山水竹石,妙絕一時。性高介絕俗,豪貴往見,每閉門不納。有《王舍人詩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孟瑞,無錫人。洪武中就徵,坐累,戍朔州。永樂初,以善書薦供事文淵閣,拜中書舍人。有《友石山房槁》。
明詩紀(jì)事·乙簽·卷六
紱字孟端,無錫人。
洪武中,徵至京師,尋坐累戍朔州。
永樂初,以善書供事文淵閣,除中書舍人。
有《友石山房稿》五卷。
(《四庫總目》:紱博學(xué)工書畫,所作山水竹石,風(fēng)韻瀟灑,妙絕一時。
說者謂可繼其鄉(xiāng)倪瓚。
其詩雖結(jié)體稍弱,而清雅有馀。
蓋其神思本清,故雖長篇短什,隨意濡染,不盡計其工拙,而擺落塵氛,自然合度。
儼山集》:國朝墨竹最擅名者全陵王孟端中書、婁江夏仲昭太常。
婁江出于金陵,其后略變,然瀟灑絕俗,中書為多;精神氣力,太常亦自能到。
匏翁《家藏集》:畫家惟墨竹頗寓書法,近時得其妙者,莫過于毗陵王孟端舍人。
《弇州山人四部稿》:孟端竹為國朝第一手,有石室層土、梅花道人遺意,而清標(biāo)高格又似過之。
余嘗記其二事:其一,沐黔公行金帛求盂端畫,謝絕之。
后忽作一幅,遺其僚素厚黔公者,使致之曰:「姑以是塞公意,毋言我為公也」其二,月夜聞鄰笛,乘興畫幅竹,訪遺之。
其人乃大賈,甚喜,具蛇絨、文綺各二。
求孟端一配幅。
孟端卻其幣,手裂畫壞之。
《湖山佳趣》一卷,初閱之以為黃鶴山樵也,清思撲人眉睫間,應(yīng)接不暇,至題尾,知為九龍山人王孟端。
孟端在永、宣間,聲價不下黃鶴山樵。
今來漸寂寂然,使有真鑒賞者,而知其胸中富丘壑也。
吾東吳菰蘆人,步武之外皆卷中境界。
晚途復(fù)作吏,不覺自遠(yuǎn),聊置此卷案頭,于春明退朝之暇,時一展看,不令衿裾煙霞色盡也。
卷初屬陸太宰時,乞李文正篆額,吳文定題字,邵文莊作歌,其為名士所推如此。
李日華《恬致堂集》:孟端寫竹,于倪徵君、柯博士兩家斟酌多寡濃淡而為之。
是以有倪之逸,無其疏野;有柯之雄,無其伉浪。
六研齋二筆》:王孟端贈黃叔洪山水一幀,用筆精到,超出幼文、天游之上,而與叔明并駕,平生所絕少者。
耐軒層士王達(dá)一詩亦佳,詩曰:「萬古山川一鑒開,層層曲曲見樓臺。
云隨曉月峰前墮,鷗逐春溪樹里來。
兩岸落花人蕩槳,半汀殘雨客銜杯。
寰區(qū)何處有此地?
物外四時無點埃。
豈但右軍多筆法,要知黃石是仙才。
奔灘觸浪非赭鯉,絕壁凝嵐護(hù)翠苔。
玉室金堂疑太華,紫芝瑤草憶蓬萊。
相看六月不知暑,一榻清風(fēng)真快哉!
」 《無聲詩史》:孟端自號九龍山人,又號友石生,志氣高逸,工古詩歌,尤善山水石竹。
每酒酣,對客著黃冠服,意氣傲然,伸紙攘袂,揮筆灑灑,奇怪跌宕,不可名狀。
畫已,徐吟五字詩,蕭然有風(fēng)人之致。
因樹屋書影》:王孟端詩畫雙美,近見其詩集百馀篇,聲律不在高、楊、張、徐之亞。
如「舊業(yè)暫歸翻似客,異鄉(xiāng)重到即為家」,「通仙要得懸壺術(shù),遺世聊存荷鍤風(fēng)」,草色池塘看細(xì)雨,杏花簾幕動輕寒」,「鳥從萬木陰中響,人在亂山深處行」,皆意新而調(diào),不獨筆墨工竹石而已。
田按:九龍山人畫品超絕,詩亦別有風(fēng)趣,稍錄其矜練之作,如讀一幅著色云林畫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本清,號太瘦生,又號朽木居士。正統(tǒng)中舉人。以善書授中書舍人,升太仆寺丞,風(fēng)節(jié)甚著。成化間使朝鮮,還朝致仕,屢征不起。善畫竹石,篆隸行草,皆有晉人風(fēng)度,亦善摹印篆。
甬上耆舊詩·卷五
先生字本清,為人氣體甚高,自童時輒能詩,長益漁獵史籍。
舉于鄉(xiāng),以善書法授中書舍人,待詔文華殿,遷太仆寺丞,督山東、河南馬政。
初,監(jiān)牧者多以墨敗,士林畏居之。
公笑曰:誰謂必廉泉方可飲耶?
即日乘傳詣部,盡釐剔宿奸,風(fēng)節(jié)大著。
時俱曰:此公誠金鑄人也。
因薦,敕賜一品服,宣詔朝鮮。
其國雅尚文學(xué),陪臣聞公有詩名,請留詞翰。
公即席草答數(shù)十首,文義溢發(fā)。
自王以下盡驚曰:前天使所未有也。
因請公使節(jié)所歷文章,鐫諸國中,名曰皇華集。
復(fù)選美人侍夜。
公贈以小詩,笑遣之。
諸饋貽盡卻不受。
還朝,遂請致仕,屢徵不起。
家居三十年,足不一跡公。
府,即族黨慶唁,亦謝不往,唯里中耆舊觴詠為集。
居嘗坐臥一小樓,嗜,學(xué)至老不衰。
嘗曰:吾平生喜讀易,窺造化之微,適有所得,即渙。
然有馀樂,他書則未然也。
為詩多逸韻,篆、隸、行、草,俱有漢晉人風(fēng)。
性嗜竹,因善寫竹,每命筆,姿態(tài)橫生,率題小詩于上,人稱為三絕。
喜杖策過禪舍,所交多高逸沙門。
一日口占一律示僧,有謝世語,后數(shù)日果卒。
公事親至孝,執(zhí)喪盡禮。
待詔時以書法薦其弟溥并入直,與諸弟侄分田宅,多讓肥美,人以是益高之。
太仆居里門,蕭然四壁,風(fēng)格最高,每畫竹,輒有一詩。
楊文懿公每稱太仆先生,重其筆墨,謂在子瞻與可之間。
晚年嘗過湖南延慶寺,為老僧畫竹一紙,懸諸寺壁,后時過之,輒加題一絕,積至十首。
及垂老,復(fù)至寺中,見尚有素處一方,即欣然命筆曰:草堂南北路高低,林下相逢日又西。
只為詩多不礙竹,幾番題過又重題。
以后遂不復(fù)過。
今此畫為好事家所得,尚傳在人間,先輩人風(fēng),良足愛重也。
明詩紀(jì)事·乙簽·卷六
湜字本清,鄞人。正統(tǒng)辛酉舉人,授中書舍人,遷太仆丞。有《皇華集》。 (《無聲詩史》:金湜號朽木居士,善書法,寫竹石甚佳,其鉤勒竹尤妙。 《甬上耆舊集》:倪味易與金太仆交最深。味易年八十,生而舉殯,擬陶公自祭、杜牧之志墓事,懸像設(shè)奠延慶寺,為詩自挽,群公皆屬和。太仆別畫竹題一詩相寄曰:「先生舉殯,吾為寫生?!蛊湓娪醒浴概e世稱高土,窺天合少微」,味易得之大喜。其作達(dá)如此。 田按:本清歸四后,與洪郎中常、盧給事瑀、嚴(yán)員外端、宗員外佑、局布衣祜、章布衣珍、宋布衣恢、張布衣憬、倪布衣光、李布衣端、鄒通判訚、王布衣政、周理問頌、馀賓、周愷、陳渭等十八人為高年社會。倪光有《懷金太仆》詩云,「詩社幾人在?湖山空舟圓。」紀(jì)其事也。社中詩不盡可傳。李杲堂所謂諸公皆解外膠、略世事,身當(dāng)太平之日,從容吟唱,良足志也。馀擇其詩之雅令者,錄四人。其有句可采者:洪?!端薹秸伞吩疲骸富ㄍ庥晷三埑隼?,松間云暖鶴歸巢,」周祜《送人還滇南戍所》云:「楚江樹色經(jīng)寒早,巫峽猿聲向晚多?!估疃恕端腿毡旧畾w國》云:「已向檀林修白業(yè),更攜飄史歷青山?!贡厩逵杏翁焱逻^中峰》云:「滿地竹陰人跡少,四檐花氣鳥聲閑。」皆瑯瑯可誦。)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84—1520 【介紹】: 明人,自稱關(guān)中(今陜西)人,字太初,自號太白山人。風(fēng)儀秀朗,蹤跡奇詰,烏巾白帢,鐵笛鶴瓢,遍游名勝,足跡半天下。善為詩,正德間僦居長興吳珫家,與劉麟、陸昆、龍霓、吳珫結(jié)社倡和,稱苕溪五隱。有《太白山人稿》。
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太初關(guān)中人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太初,自稱秦人?;蛟瓢不瘜O隱苕溪有太白山人漫槁
明詩紀(jì)事·丁簽·卷四
一元字太初,自稱秦人,或曰安化王孫,或曰蜀人,莫得其詳也。
有《太白山人漫稿》八卷。
(《四庫總目》:王世貞《題孫一元墓》詩云:「死不必孫與子,生不必父與祖。
突作憑陵千古人,依然寂寞一抔土。
」蓋其縱跡詭異,當(dāng)時即莫之詳也。
嘗棲太白之巔,故稱太白山人。
又嘗西入華,南入衡,東登岳,又南入?yún)?,與劉麟、吳琉、陸昆、龍霓稱苕溪五隱。
一元才地超軼,其詩排奡淩厲,往往多悲壯激越之音。
靜志居詩話》謂其辦香在黃庭堅,體格固略相近,然庭堅之詩沈思研煉而入,故蟠孥崛強(qiáng)之勢多;一元之詩軒豁披露而出,故淋漓豪宕之氣盛,其意境亦小殊也。
(《國寶新編》:太初風(fēng)儀秀朗,蹤跡奇譎,玄巾白袷,混游貴賤。
常以鐵笛鶴瓢自隨,遇所會心,輒一傾倒,蓋隱淪之高逸。
性好吟詩,初談導(dǎo)引,人疑其仙。
晚嬰婚娶,入司空劉公湖南雅社。
詩辭備極苦心,所乏天才也。
空同集》:太白山人善詩,有超逸才,亦多為忿激悲壯之音。
少谷集》:太初詩悲壯奇崛,感奮激發(fā),而卒澤以沖和。
劉麟《清惠集》:太初為詩先氣格,有刮劘胃腎之功。
殷云霄《石川集》:太白山人詩喜為盛唐人音節(jié),凡感佚思作,可喜可愕,可悲可嗔,一以寓之,發(fā)之以豪縱恣肆,時出人畦徑。
方豪《棠陵集》:山人以其雄壯渾厚之資,肆之以詭怪佳麗之觀,若甘和白采之合美。
故其詩往往為人所傳。
《藝苑卮言》:孫太初詩如雪夜偏師,間道入蔡。
又如鳴蜩伏蚓,聲振月露,體滯泥壤。
太初玉立美髯,風(fēng)神俊邁,嘗寓居武林。
費文憲罷相東歸,訪之,值其晝寢,孫故臥不起,久之,少師坐益恭,孫乃出,又了不謝。
送之及門,第矯首東望,曰:「海上碧云起,遂接赤城,大奇大奇!
」文憲出,謂馭者曰:「吾一生未嘗見此人。
」 《樓溪集》:太白詩秀潔而出塵。
《國雅》:太白山人才清趣逸,頗擅詩名。
曾寓先公蓉湖別墅,時與殷靖江近夫游,先公每論其高致。
浪游西湖、苕溪間,一時名士咸欽其風(fēng)。
其佳句有「山根晴亦濕,湖氣夜難昏」,「長天下遠(yuǎn)水,積霧帶巖扉」,「僧歸虹外雨,云抱水邊樓」,「浪花迎棹尾,山影上人衣」,「清流梳石發(fā),遠(yuǎn)霧著山巾」,「酒醒燈暈里,秋墮葉聲邊」。
又「百年知己長镵在,萬事無心拄杖間」「遠(yuǎn)江天入星河濕。
曾木溪回風(fēng)露稀」。
嚴(yán)儀卿曰:「詩有別才,非關(guān)書也;詩有別趣,非關(guān)理也。
」豈不然哉!
大都孫詩五言得孟襄陽幽處,七言得張句曲曠處,遂致徑庭懸絕。
《明詩選》:陳臥子曰:「山人詭跡塵外,清放自居,故有俊調(diào)而鮮深思,終近淺俗。
」 田按:山人詩激宕處亦是摹杜,而煉句煉字,時出入于王摩詰、孟襄陽、岑嘉州諸公間。
長歌氣魄稍弱,律、絕固是一時之秀。)

人物簡介

甬上耆舊詩·卷二十二
叟,字偉卿。
家在鄞東三橋里。
世學(xué)為農(nóng),能讀書。
舍北有古松二株,可五百年物。
蒼髯偃蹇,翠雨時滴。
叟父曰“雙松居士”。
其人長者,齒高為鄉(xiāng)社祭酒。
喜藏書。
與名士交。
日嘯詠此二樹下。
既生叟,甚異。
居士乃發(fā)所藏書使學(xué)之。
遍游諸名士。
遂盡讀五經(jīng)子史。
作有韻之文,輒得奇語。
及居士歿,后乃思壯游。
出門渡江,歷黃河大陸,抵薊門,瞻仰宮闕,與燕市酒人唱和,逾年而歸。
叟在長安,見時盛傳王李七子詩,轉(zhuǎn)相擬議,輒嘆曰:此系聲也。
今舉一世趨之,古意日亡矣。
既杜門著書,自期盡洗俗學(xué),歸于大雅。
前后撰著積數(shù)十萬言。
家有先人遺田,衣食裁給,樓居凡五楹,臨倚水竹,中列圖書。
復(fù)于舍東剩地,植槿為圃,構(gòu)一草亭,蒔菊數(shù)百本。
每黃花初盛,輒篘白酒,思與客共佳日。
又不肯,作折柬招,但倚東扉豎一竿,如酒簾狀,上書曰:酒熟花開,高懷者來。
一時所周旋,故人遂俱四集。
叟復(fù)云:是花夜色更佳。
乃遍?燭菊中,行吟坐酌,不間晨夕。
亭前木芍藥,著花呼客,亦如菊時制。
苧袍芒屨,經(jīng)時潔白,足跡罕入城市。
角巾敝,冬月無氈罽,裁藍(lán)布一片裹敝巾,上橫線一條為巾檐,豎線一條,直貫其前后,儼然古儒者服。
閒居無事,常焚香掃地而坐,所過從里中名流及高逸沙門,率爾相接,每極驩暢。
所語惟古人出處大節(jié),評駁史籍誤處。
喜傳卉木藥草藝植之法。
訪古祠墓津梁存毀遺跡,纚纚言之不勌。
獨留心土風(fēng)利病,嘗著國課論東錢湖賦,臚列郡國農(nóng)田水利事甚詳,見者重之。
既年踰九十,作七適一篇,自言歷九百馀甲子,而神氣不衰,好學(xué)如故,手定其詩文十馀卷,名曰《桑麻集》。
叟性篤孝友,嘗率同族共起先世祠堂,歲時伏臘,身為子姓授經(jīng)。
族人稍不率教,輒詣先祠為脩明家法。
與弟龍沙居士年德俱伯仲。
余君房先生為賦耆友堂詩,謝太仆刻其《桑麻集》行世。
應(yīng)山人臬作李先生隱居事,三橋詩叟則余所追謚焉。
余喜讀叟事,觀其風(fēng)味,宛然古隱居丈人也。
及讀其集,五言古詩,風(fēng)采華妙,力能高步古人。
七言歌行,亦不失建籍,要俱絕去陳言。
思以其所作,易一世靡靡之習(xí),返諸先民。
年近百歲,此志尚不衰。
斯其人可謂邈然千載矣。
余生既晚,不及侍叟杖屨,獨慕其高風(fēng)可愛,為追謚之曰三橋詩叟,使與溪南、松圓風(fēng)流彷佛。
然叟詩最為近古矣。

人物簡介

甬上耆舊詩·卷二十三
先生少慕魯連之為人,亦字仲連,冢宰莊簡公孫也。
生有至性,甫五歲,喪母,哭聲感路人。
事父定省中禮。
既就學(xué),不肯治經(jīng)。
生業(yè)嘗手高士傳一通,喜制山林服。
當(dāng)授產(chǎn),悉讓其兄。
肥者應(yīng)出為人。
后以所后母方壯,請遲之。
念父垂老,非善調(diào)五藥,不能延年。
因日精思診書,及驗色藏禁方。
每父晨興,察色審音切脈。
夜寢耳屬于門,揣喘息,及臥榻安不。
以為常。
體中稍不佳,輒候床下,假寐束帶竟夕。
凡得盡奉養(yǎng)三十年,父歿。
哀毀過禮。
以早背母,每諱日,必服绖麻,祭哭盡哀。
終其身至。
所后母病亟,乃往為治后事執(zhí)喪,以產(chǎn)分所后母三女及其外家。
初先生將出為后,時父愛不忍,命挈所授產(chǎn)往。
至是仍以產(chǎn)置父祀,田分助同產(chǎn)兄弟。
始授三子,每祭祀于所后,稱為后男。
于所生稱為人后男,各盡情禮。
于是里中稱先生如郭平原,為一邦至行。
少美風(fēng)儀,及晚歲,方頤秀髯疏眉目。
人望之若仙。
以憶母,畢身長齋,于西山幽絕處,結(jié)亂云庵。
高逸沙門十馀人,禮梵懺,資母冥力。
性愛佳山水。
以父在所,出未嘗踰百里。
唯游四明山,曾過旬日。
當(dāng)事甚重其名,每羔幣及門,輒謝不見。
屠長卿先生有言,鑒水隱鱗作天際真人,想其風(fēng)格可見也。
年八十有一,終于家。
所著詩曰《幽貞廬草》、《行藥吟》。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隱鱗,鄞縣人。有《行藥吟》、《幽貞廬詩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嘉則。諸生。偕徐渭為胡宗憲幕僚。有詩名,即興作鐃歌十章,援筆立就,為宗憲激賞。后宗憲以嚴(yán)黨下獄死,為之訟冤。繼往來吳楚閩粵間。卒年七十余。歌詩約七千余首,有《豐對樓詩選》、《荊溪唱和詩》、《吳越游稿》。
槜李詩系·卷四十
字嘉則,鄞人,萬歷間布衣。
甬上耆舊詩·卷二十一
先生起田間,少負(fù)異才,喜讀書,尚廓落大節(jié),慕謝太傳、王猛之為人。
云間沈公愷來為郡守,先生始束發(fā),上書萬言,沈公詫為奇士。
已補(bǔ)諸生,數(shù)試于鄉(xiāng),不利,專以詩自豪,文章疏宕可喜。
會東方用兵,少保胡公宗憲開督府,聞?wù)銝|有名士二人,辟致幕下。
其一先生,一山陰徐渭也。
少?;磉_(dá)好士,微有酒失,善嫚罵,先生岳岳不少阿。
唯少保亦雅憚先生,遙望見為離席。
少保行部七閩,燕將士爛柯山上,酒酣樂作,請先生作鐃歌十章,坐上詩立成,釃酒高唱,至狹巷短兵相接處,殺人如草不聞聲。
少保起捋其須曰:何物沈郎,雄快乃爾。
即命刻石山上。
嘗從少保登大王峰,置酒上客四座有云:某所歌姬絕麗者。
少保已被酒,趨命健兒為取來。
須臾報姬至,先生即起曰:吾輩興闌,明公可以行矣。
少保為強(qiáng)登車去。
其持正率如此。
及少保死,請室中,先生走哭墓下,持所為誄遍告士大夫,頌其冤狀,由是淪落湖海間,益跌宕自放。
過太倉,一通謁弇州,高坐論詩,直氣凌其上。
弇州雖陽許為布衣之杰,然實心憚之。
先生性喜衣緋,??蛥侵?。
緋衣行道上,傾吳市人聚觀。
余太常謂先生戴罽冠,被朱衣,游行吳閶,嘯呼若狂。
當(dāng)是之時,實驚吳兒亦善言先生豪矣。
既久,倦游歸里門。
時張大司馬方主文盟,最推重先生。
歲時伏臘,非先生至不歡。
而先生家諸從子侄一相國、二方伯,俱從先生受詩。
初起有盛名,及司馬既歿,先生更為耆夙,每持刺報客,自稱老友。
一時山林失職之士,單門高才俱輻輳其門,遂盡傾司馬客先生。
初出其詩七千有奇,使從子九疇刪定,錄四千馀首行世。
晚年詩益多,每杖策歷佳山水,過先輩隱居,宿精舍,小飲草市酒家,輒索素紙題詩,老言愈高妙,率棄去,不復(fù)具草,人多匿為已有者。
遺文四百馀篇藏于家。
先生既垂老,尚思出門,諸公共相慰留。
先生曰:使吾有薄田百畝足自老,奚好游耶?
諸公俱曰:諾,請為先生圖之。
因共出錢,為置善田百畝,給朝夕。
先生遂得高臥豐對樓不出。
年近八十,卒于家。
先生家在南村櫟社,人稱為櫟社長;諸從尊為句章公,學(xué)者稱嘉則先生。
先生以文行高東海,裒然居首。
龔芝麓謂萬歷中布衣以詩豪者,天下有三人:其一為先生也。
曹能始石倉詩選,錄豐對樓集最多,為詞苑第一。
先生詩已見于世矣。
然余間讀先生所為序傳記數(shù)篇,其文原本班馬,敘事有法,不作同時詰曲語,可謂卓然大家。
屠長卿亦曰:先生文益疏宕有奇氣,生平魁瑋大節(jié),不愧其為文。
世人徒知先生以其詩,且不盡也。
又曰:近世作者或乏長材。
乃詭而跳諸偏枯,以為險絕而務(wù)掩其短。
每撰一篇杜門首,蒙??被搆思累月,穎為禿而出。
號于人曰:吾能鉤玄尚奇。
然按覆其旨,猶夫人爾。
則胡不遵大路趨。
而崎嶇走間道為。
必若先生。
斯所謂遵大路而趨者也。
長卿言專抑里中一古文家,而獨推先生。
其言最有功學(xué)者,即先生之文可知矣。
余嘗數(shù)求豐對樓遺文四百篇,在其族人某家,余友曾盡見之,即往從借鈔。
而某已持此本,獻(xiàn)一當(dāng)事,竟失于兵火中,惜哉惜哉。
先生在當(dāng)時,喜以文寵同輩,及所傳敘先賢行事最詳。
今隆萬之際,闕焉無徵,俱先生遺文散佚所致也。
至先生歿后,百年中名賢高逸,僅能購其詩,存其名氏,而其生平大節(jié),絕無可考遍。
詢諸故老所聞,略記一二。
蓋斯文之事,壇墠久虛,遂使世逾近而文獻(xiàn)逾失徵,殊足嘆也。
梨洲黃先生謂余曰:及今不為采錄,則后此益不可問矣,是皆吾輩之罪也。
黃先生遂歸選姚江詩,余亦有甬上耆舊詩之選,故特于豐對樓遺文有三嘆息焉。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嘉則,鄞縣人。有豐對樓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18—1684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泰州人,字賓賢,號野人。獨喜吟詩。家甚貧,雖豐歲常乏食。又睹明清易代江淮生靈涂炭之慘,與當(dāng)?shù)卦顟羰茺}商剝削之苦及河患、軍運等害,見聞亦切。其所作詩字字皆血淚,可稱詩史。有《陋軒集》。
晚晴簃詩匯·卷一十六
吳嘉紀(jì),字賓賢,號野人,泰州人。有《陋軒詩》。
清詩別裁集
字賓賢,更字野人,江南泰州布衣。著有《陋軒詩》?!鹨叭司犹┲葜藏S鹽場,瀕于海,刻苦成詩,人無知者。自周櫟園侍郎盛稱其詩,人爭重之,由是陋軒之名與諸名家相埒?!饾O洋詩以學(xué)問勝,運用典實而胸有爐冶,故多多益善,而不見痕跡。陋軒詩以性情勝,不須典實,而胸?zé)o渣滓,故語語真樸,而越見空靈。然終以無名位人,予持此論,而眾人不以為然。然其詩具在,試平心易氣讀之,近人中有此孤懷高寄者否?
陋軒詩·周亮工序
余己丑過廣陵,與汪子舟次交,舟次每以制舉業(yè)相質(zhì),時年甚少,未嘗見其為詩也。越十三年,予復(fù)至廣陵,見舟次詩,而詩又甚工,余驚詢之。舟次曰:「東淘有吳賓賢者,善為詩,余與之游,同學(xué)詩,愧不逮也。」后每見輒言賓賢、賓賢不置,若惟恐余不知有賓賢者。且曰:「賓賢每把先生詩,勿勿不自禁,淚輒涔涔下。每札至,輒詢得先生新詩不?聞先生寄余詩,則急錄之去。聞先生近帙至,則倉皇大索,若追余逋負(fù)者。先生獄事急,則向予曰:『安得云中舒金色臂,援周先生使不死,再見其三數(shù)詩?!幌壬滩恍寂c人同調(diào),而又時發(fā)虞仲翔之嘆。以予論,若賓賢者,可謂先生同調(diào),亦不可謂不知先生者矣。」因出其手錄《陋軒詩》一帙示予,余讀之,心怦怦動。已又見其寄舟次札子,有「夕陽殘照,于時寧幾」之語,則不禁悽心欲絕。謂賓賢??植患耙娪啵鄠喎?;今乃有不及見賓賢之感矣。急賦一詩寄之。及退而語廣陵人,則絕不知有賓賢者。鐘山龔野遺曰:「吳賓賢家東淘,東淘產(chǎn)鹽,人擁高貲,家不蓄書,間有書,輒以覆瓿,或以拭牢盆。賓賢居陋軒,環(huán)堵不蔽,自號野人。野人每晨起,翻書枯坐,少頃起立徐步,操不律疾書,已復(fù)細(xì)吟;或大聲誦,誦已復(fù)書?;蚓谷湛嗨迹瑪?shù)含毫不下。又善病咯血,血竭髯枯,體僅僅骨立,終亦不廢,如是者終年歲。里人相與笑之曰:『若何為者?若不煮素而固食淡?!粩?shù)指目以為怪物,野人終不之顧。東淘蓋舊有分司使者署,一使者至,詢此間有能文士否?屬胥對曰:『某不識能文士何等也?見有手一編向之絮語,忽作數(shù)十字,欣欣自以為得意,或者其是乎?』使者則急請之見。數(shù)請數(shù)辟去;辟之不得,強(qiáng)與之見;見則大悅,以為真能文之士;士固無出其右者。東淘人群異之,以為是淡食者固可與長吏揖耶!自是望野人若不及,漸有過其廬者,野人終閉戶不與之接?!灌岛?!賓賢如是,即不旦夕死,其終死于陋軒必矣!因匯其前后之作,刻為《陋軒詩》。余門人升州吳介茲曰:「讀野人詩,想見此老彳亍海濱,空墻落日,攢眉索句,路人作鬼聲唧唧揶揄時。昔宋登春見謝榛詩,嘆曰:『何乃津津諛貴丐活?』展賓賢詩竟卷,如入冰雪窖中,使人冷畏。」嗟乎!介茲數(shù)言,可序野人詩矣。舟次名楫,賓賢名嘉紀(jì)。舟次別有集。賓賢是集行世,會有知之者。獨分司其地者,能物色野人,當(dāng)非俗吏,而忘詢其姓氏,惜哉!康熙元年,歲次壬寅,陽月,櫟下同學(xué)周亮工題于賴古堂。(《陋軒詩》電子本錄入:顧青翎)
陋軒詩·王士禛序
癸卯孟春,周櫟園司農(nóng)將之青州,過揚州,遺予《陋軒詩》一卷,蓋海陵吳君嘉紀(jì)之作也。披讀一過,古澹高寒,有聲出金石之樂,殆郊、島者流。近世之號為詩人者眾矣,掇拾漢、魏,挦扯六朝,以獻(xiàn)酬標(biāo)榜為名高,以類函韻藻為生活,此道膻穢榛莽久矣!如君白首藜藿,戢影窮海之濱,作為詩歌,托寄蕭遠(yuǎn),若不知有門以外事者,非夫樂天知命,烏能至此?余在揚三年,而不知海陵有吳君,今乃從司農(nóng)得讀其詩,余愧矣愧矣!
陋軒詩·汪楫序
余知野人自己亥九月始。己亥江上震驚,揚人傾城走。余時移家艾陵,念虛中在東亭,趣棹視之。至則虛中手近詩一帙納余前,俾余讀。余交虛中三年,未聞虛中一言詩,忽累累成帙,心異之。顧其詩已丹黃遍,下數(shù)行,詫驚,向虛中曰:「閱詩者誰耶?余不子異,異閱詩者?!固撝雄侨涣季迷唬骸膏岛?,野人今遇知己矣!野人者,東淘處士吳嘉紀(jì)也?!褂嗌轿磭L一見野人詩,聞虛中言,殊色動。虛中復(fù)言:「野人性嚴(yán)冷,窮餓自甘,不與得意人往還;所為詩古瘦蒼峻,如其性情。東淘距此地僅三十里,歲不一二至,野人固不易見;即見野人,野人亦不易合也?!褂嗄痪弥T懙?,野人忽至,兩人相見歡甚,各為詩,詩成,呼酒共醉,酒盡,復(fù)為詩,如是者三日夜,留連低徊,不忍別去。余私念往與虛中言,虛中殆私野人,野人殊易合也。野人夙有肺疾,恒不自惜,喜苦吟;近數(shù)年來疾且甚,悔之,禁不得多作,然一詩成,必百里寄余,反復(fù)更訂,無慮數(shù)四。余嘗以小舠迎野人,野人輒為余來,抵掌論心,浹旬累月,視東亭又將過之。然當(dāng)熟客登筵,頹然自廢,野人率落落無一可。輒憶虛中言,虛中不予欺也。辛丑歲,周櫟園先生在廣陵,見野人詩,推為近代第一。復(fù)聞野人病,心心慮之,恐遂不及見野人,屬余為書招之,贈一詩附與俱往。余逆野人不肯為先生來,以先生情至,誼無容辭。且屬藁慰先生曰:「野人性固嚴(yán)冷不易合,然見先生詩,或當(dāng)忻然來。」書達(dá),野人竟來。蓋野人名不出戶,而先生詩走四方。野人與余共論諸家詩,時先生方逮系大廷,野人于時已切切望先生事白,得時見先生近瀟。固不意先生南還,亦為野人悲惜如此也。先生既得見野人,慮野人死益切,語余曰:「古之工為詩文者多矣!人情忽近喜遠(yuǎn),其人不死,則著作不傳。野人之人、之遇、之詩,皆可必其傳;□病又□幾于死。且以野人詩,亦必待其死而后傳,吾與子與不知野人者等耳!子其圖之?!褂辔ㄎ?。因即郵筒所寄寸牘片紙匯次之,得百首,應(yīng)先生命。先生欲及野人之生,令天下知野人,百詩何能盡,然剞劂非野人志,百詩而傳,可以謝先生,亦可以謝野人已!集成弁以言,蓋以見野人不易知;知野人者,初亦非偶然也。
陋軒詩·孫枝蔚序
泰州之安禮場,海濱斥鹵之鄉(xiāng)也。明正德間,有布衣曰王艮,號心齋,以理學(xué)聞。不百年,有布衣曰吳嘉紀(jì),字賓賢,號野人,以工詩聞。自兩賢相繼出,而四方譚安豐場人物者,皆嘖嘖心齋、賓賢不置。心齋能為嚴(yán)苦峭厲之行;而賓賢憂深思遠(yuǎn),所為詩,多不自知其哀且怨者,似與顏子之簞瓢陋巷,曾晰之沂水舞零,旨趣殊焉。余不獲及見心齋,猶幸得交賓賢,垂三十年,習(xí)知其為人,蓋醇厚而狷介者。狷介則知恥,醇厚則善自責(zé),善自責(zé)則恕于人。其怨也,悲于人有所不平之謂也;其哀也,不過自鳴其所遇之窮。且以為詩不出于誠意,則不足傳也,故其體如此。今有斥人者曰:「汝不誠?!箘t受者必艴然怒。而詩之不誠,則往往強(qiáng)自托于佩玉鳴珂以為文,不必標(biāo)枝野鹿以為質(zhì)也。然乎?否乎?此其非是亦最易別白者矣!然予每三復(fù)其詩,又未嘗不深有慨于古法之久亡也。自鄉(xiāng)舉里選廢,而《簡兮》《考槃》之詩作矣;自井田廢,而《大田》《南山》之詩作矣。賢如賓賢,而窮如此,吾不獨為賓賢悲也。后世有位君子,有讀賓賢之詩如吾之悲者,愿無如吾之徒悲,而慨然以舉行周禮為任,庶幾怨調(diào)罕聞;而賓賢之詩,有益于人之國家不既多乎?或曰:「賓賢今之處士,獨無意于學(xué)顏、倉與?」曰:命不同也。顏、曾非窮人也。夫既得圣人而為之師,且其家庭亦必有可樂者;顏淵死于顏路之前,而曾晰父子間事,孟子略載之。憂于國而樂于家,窮于出而通于處,賓賢都未有此也,而何疑于其哀且怨乎?嗟乎!賓賢之哀怨,乃其詩之誠也。心齋踐履篤實,其學(xué)一本于誠,使賓賢得與生同時,則亦心齋之徒矣,豈獨以其詩鳴哉!
陋軒詩·計東序
今天下何處士之多也?以余所見,今富貴利達(dá)者之家,其坐客多世俗所稱處士者焉。彼富貴利達(dá)者,視其家食用玩好之物無不具,獨不能具其文章,通知古今載籍之語。乃挾其勢與利,思鉤致貧賤失志、稍知詩與文、又自驕語為高士者,以充其玩好之一物;而彼驕語為高士者,欲以其詩與文汲汲然求知于人,不幸貧賤,失志益甚,遂俛首甘心,充為富貴利達(dá)者之玩好而不辭。余觀古處士,未常不受知于富貴之人,特其終身所受知者,一人而已,名且大顯于天下。古富貴之人,于天下之士,固無所不好,然誠得士之報,使天下后世,信其心之誠;然好士者,亦不過一二士,未若今天下兩者相遇多而相得者不益彰也。以毛公、薛公之隱于博徒賣漿也,知從之游者獨信陵君耳!同時平原君亦好士,未常知毛公、薛公在其國中也。以北郭騷之賢,幾不受知于晏子;既知之,又幾失之。蓋賢者之難知,而又不肯屑屑求知于人若此。以予觀我友泰州吳子野人之詩,與其所以立身持己者,可謂不愧古處士;而當(dāng)世之大公卿好士者之眾,能深知其詩與其立身持己不愧處士,篤好之表彰之如不克者,惟櫟園周先生一人。即阮亭且云:「我官揚州三年,未知海陵有吳子,今乃從周司農(nóng)公知之?!褂枰嬉試@吳子之為處士,非予所見為多者之處士也。周先生之知處士,果有異于世之所為好士者也。兩人者,皆遠(yuǎn)矣,皆不可及矣!予故樂得而敘之??滴跷焐晔紫模瑓窍峦瑢W(xué)弟計東,書于廣陵玉笑亭。
陋軒詩·吳周祚序
海陵吳野人,積學(xué)三十馀年,著為詩歌古文辭,凡若干卷。然櫜鋒埋照,不屑以才炫,世亦無有知者。櫟園周先生始奇之,為梓其詩行世。而后野人之名,不脛而馳于大江南北。吾友汪子芾斯復(fù)裒其全集,錄詩近四百篇,續(xù)梓以傳??坛?,而余重有感矣!野人家東淘,為瀕海斥鹵魚鹽沮澤之鄉(xiāng),賈儈雜居,習(xí)尚凌競,其于詩文筆墨之事,固非所論。而野人以一鶴孤鶱,翛然云表,不干名,又恥藉時流延譽。居僅蓽門蒿徑,旁有野水虛明,荻蘆森錯。日惟鍵戶一編,吟嘯自若,雖瓶罄履決不復(fù)問。故其為詩,冰霜高潔,刻露清秀,不得指為何代何體,要自成其為野人之詩而已。然吾聞其生平,天性孝友,與人交,嚴(yán)冷難合;至緩急患難,則不以生死久暫異。其于新安程琳、同里王衷丹兩事為尤著。且其鄉(xiāng)有王汝止先生者,曾受學(xué)馀姚,以躬行實踐、力排矯飾為事。若野人之氣專容寂,篤行潛修,其聞道而后興者歟?予故因詩并述其人之梗概若此,使讀其詩者,遂以求其人,而知野人之不僅以詩足尚也。屏山宗同學(xué)弟周祚拜書。
陋軒詩·汪懋麟序
唐書》之傳隱逸也,才二十有二人,中間或隱或仕略相半,而為道士之學(xué)者數(shù)人焉。史臣謂隱之槩有三,而其所述皆下槩也。噫!何真隱之難也!上焉者,身藏而德不晦,萬乘之貴,尋軌而委聘;次則挈治世之具,弗得伸,或持峭行,汎然爵祿,使人君常有所慕企;末焉者,資槁薄,樂山林,內(nèi)審其材,終無當(dāng)于取舍,故遁跡不返,使人高其風(fēng)而不敢訾。史臣之論率如是。以余觀其論列諸人,若朱桃椎、田游巖、李元愷、盧鴻、陸羽之徒,其于泉石煙霞,洵膏肓痼疾矣。若王績、吳筠、賀季真、秦系、張志和、陸龜蒙諸子,文詞卓越,以詩歌相雄長,詼諧放蕩,浮沉榮遇之間,當(dāng)時慕之,后世傳之;身雖隱而名益彰,豈寂寂無所表見者比哉!揚之泰州,有吳先生者,名嘉紀(jì),字野人,隱居?xùn)|淘,名所居曰陋軒。與世罕接,家最貧,雖禮年常乏食,以歌詩自娛樂。獨與余兄舟次善,嘗竊誦其詩于周櫟園司農(nóng),為刊其初稿。繼家芾斯分司東淘,慕其賢,為再刊其集。于是江南北家有其詩,漸達(dá)于京師。濟(jì)南阮亭王公,尤時時口其詩不置。先生之名,雖欲俱隱不得矣!余獲交先生久,間入城,必過余家,故得盡覽其作。大抵四五言古詩,原本陶潛、王粲、劉楨、阮籍、陳子昂、杜甫之間;七言古詩渾融少陵,出入王建、張籍;五七言近體,幽峭冷逸,有王、孟、錢、劉諸家之致,自脫拘束。至所為今樂府諸篇,即事寫情,變化漢、魏,痛郁樸遠(yuǎn),自為一家之言,必傳于后何疑歟?先生之詩日益多,不自收拾,其友方子于云,裒其前后詩,重刊精好,吾黨義之。詢其人,孝而樂善,又左右于先生,賢矣!先生以其所刊首示余,且屬為論次。余何足為先生序,顧不鄙棄而必見屬者,或以余之知之也!噫!余之所以知先生者,獨詩云爾哉!大都號為隱逸者,多違乎時,不得已而托焉者耳。茍有知而舉之者,即攘臂而起,肩相摩于道,求如桃椎諸人,塵芥徵辟,走林草以自匿者幾人乎?若先生名雖聞于時,身處海濱,自甘窮寂,不肯托跡于終南、嵩少,為釣名竊祿之計,愛其詩而愿見其人者,至想像不可得此,其品槩何等也!先生生平無所好,惟酷嗜茶,有鴻漸、魯望之遺風(fēng)焉。他時有傳逸民者,當(dāng)與并列云。時康熙十八年己未,六月望日,郡同學(xué)弟汪懋麟拜撰于百尺梧桐閣。
陋軒詩·陸廷掄序
數(shù)十年來,揚郡之大害有三:曰鹽筴,曰軍輸,曰河患;讀《陋軒集》,則淮、海之夫婦男女,辛苦墊隘,疲于奔命,不遑啟處之狀,雖百世而下,瞭然在目。甚矣吳子之以詩為史也!雖少陵賦《兵車》,次山詠《舂陵》,何以過?使其得志,出厥懷抱,裨益軍國民生不淺,奈何托之空言也!然而吳子蒿目愴心、孤吟而永嘆者,尚不止此。予自申、酉杜門垂廿載,不知戶外事,獨時時耳吳子名。辛亥,館海陵,以為必識吳子,越十年,不識如故。今年癸亥夏四月,始定交于館舍。予見吳子,大喜;吳子見予,亦大喜;為張宴置酒相樂也;已而相泣。嗚呼!予當(dāng)初閉戶時猶壯盛,即吳子亦未艾;乃今吳子近七十,予亦去耆無幾,吾兩人者皆老矣,而始得一遇;俟河之清,人壽幾何?不可重為太息哉!吳子詩自三事而外,懷親憶友,指事類情,多纏綿沉痛;而于高岸深谷,細(xì)柳新蒲之感尤甚。予讀之往往不及終卷而罷。而吳子酒半出袖中詩屬為序,予亦何能究其言、悉其旨乎?少陵云:「傷心不忍問耆舊,復(fù)恐初從亂離說?!苟堵幖分校嘤小竿虏坏猛?,痛飲求模糊」之句。然則予之不盡言也,亦猶少陵之不忍問也,又若吳子之百觚千爵以祈模糊也。悲夫!
陋軒詩·重訂陋軒詩后序
東淘去吾州百有二十里,地濱海,?望沙黃葦白,無復(fù)山川靈秀之氣,顧碩儒畸士,往往間生其中。在前則心齋王先生以理學(xué)名,后此則賓賢吳先生以詩學(xué)名。今所傳《陋軒詩》,海內(nèi)操觚家但解吟風(fēng)弄月,慮無不知有泰州吳野人名字者。詩初刻于櫟園周司農(nóng),繼刻于分司汪芾斯,為數(shù)不滿四百篇。今本較舊刻加多逾倍,蓋先生故人方于云又從而裒錄之者也。歷歲既久,版更易數(shù)主,漸次脫落。璨不忍里中先輩其幸而僅存者祗此一編,不幸其子孫不能世守流傳,將遂聽其波蕩轉(zhuǎn)徙,日漸澌滅,以至于盡也。乃因購得坊肆見行版,更取家藏舊本,逐一讎對,補(bǔ)其殘闕,并字句有漫漶不可識者,亦一并刊正以行。夫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后,雖盛弗傳。王、吳兩先生負(fù)百世盛名,人代未久,后嗣乃不免顛連困踣,所憂有不止窮餓無聊為足餒若敖之鬼而已者,其亦志士之所同嘅也夫!乾隆乙酉初夏,邑后學(xué)倥侗陳璨識。
陋軒詩·王相跋
野人先生《陋軒詩》,零章斷句,傳誦已久,每令人悠然神往,而原板蕩佚無存。余輯是編,遂錄全稿,不遺一章。近見泰州繆君重刊本,然先生詩固人所爭睹,廣其流傳,亦人所共愿也。惜庵王相識。
陋軒詩·尤璋選吳野人先生詩集序
國初人甚喜談詩,自公卿大夫士而下逮氓庶旁流,多爭自琢磨,附于風(fēng)雅。其在上者,如合肥、婁東、大梁之屬,難更仆數(shù),而要皆有其集盛傳于世。惟窮悴隱居,以詩自命,而莫附青云,名隨湮沒,絕可惜也。往時名人,亦有選本,附載數(shù)人,卒成掛漏。其真能直逼古人者,不少概見,即其書亦未歷久而廢棄無存矣。當(dāng)時以處士有集行世者,凡數(shù)人,吾郡吳嘉紀(jì)野人與焉。野人初處海濱,無意于世,遭汪悔齋先生于場下,乃奇而稱之;歸與蛟門、豹人、孝威諸公為之揚譽,遂甚為郡城夙老所許;而諸商好文者,爭延致之。今所刻《陋軒集》,皆其力也。野人詩未為極至,然亦自具性情,不寄他人籬壁,傳之后配,固當(dāng)有數(shù)十首可存不廢者,乃其名竟得悔齋以傳。其視老死鄉(xiāng)而生平含毫苦吟,祗成榮花飄風(fēng)、好音過耳者,顧不甚幸也哉!吾宗人崆峒先生名敏,高郵州學(xué)生,不及貢而歿。同邑丁子先先生,名元甲,府學(xué)生,當(dāng)貢而適遇停貢八年,亦不及復(fù)而殆。其子震三、施敬,與予交善。三人詩絕佳,高出野人數(shù)倍,皆以窮悴不傳,到今幾無有知其人者。士不幸終困膠庠,并一二詩之傳后,尚有數(shù)阨焉,不深可痛乎!嗚呼!野人其真厚幸也已。
陋軒詩·陋軒詩四刻
陋軒詩》,以周櫟園司農(nóng)所刻為最初本??滴醺脑?,司農(nóng)來揚州,因汪舟次知野人,為序其詩,梓而行之,名曰《陋軒詩》,司農(nóng)所命也。同時作序者,有計甫草、王阮亭。阮亭時官揚州推官,(順治十七年任。)因司農(nóng)知野人,雪夜被酒,為作詩序,翼明,走急足寄陋軒,當(dāng)在是時??滴趿?,錢塘汪芾斯分司東淘,雅重先生,為裒其全集,得詩四百首,續(xù)梓以行。吳周祚序言之甚詳。汪公當(dāng)自有序,惜不傳。厥后方于云(鴻逵)合先生前后詩,重付剞劂,汪蛟門序,稱其刊刻精好。今世所傳《陋軒詩》原刻,即方本。余家藏二部,一為先君子所遺,今歸家仲。余所藏,乃妻大父仲松嵐先生圈評本,內(nèi)子巾箱中物也。周、汪兩刻,余未見。其最后者,嘉慶時,栟茶場繆竹癡所刊,刻手遠(yuǎn)遜于前。且原詩六卷,離為十二,失其舊矣。然其表章前哲之功,正不可沒。此《陋軒詩》四刻之原委也。頃選先生詩入《海陵詩徵》,為國朝詩人之冠,特詮次其說。(夏荃)
陋軒詩·陋軒未刻詩
吳野人先生《陋軒詩》,自栟茶繆君竹癡重刊后,稍知先生者,幾家置一編矣。然先生詩實不止此。東淘施丈井亭,藏《陋軒未刻詩》二冊,一為孫豹人手訂,一為陋叟自鈔。乾隆戊子,宮丈節(jié)溪游東淘,于井亭處見之,攜鈔本歸,丈有《讀陋軒未刻遺稿》五言古,及《陋軒續(xù)集小引》,稱其手書楷字,筆法古拙可寶。宮丈文孫枚波,與余為僚婿,取此本贈余。前二十三葉先生自鈔,體兼隸楷,古趣盎然;即此寥寥數(shù)十葉,而先生之精神面目,幾于活現(xiàn)紙上,古物可貴如此。后五十葉,他人書;計詩三百六十馀首,其已見《陋軒詩》刻者,約十之一,馀詩多可傳。宮丈曾三選,得詩百七首,擬另錄附《陋軒詩》刻后。頃余取全帙,詳加遴選,得詩百二十馀首,與宮丈選小異。竊謂鈔不如刻,擬取所選另刻單行本,名曰《陋軒詩補(bǔ)遺》,與全集相輔而行。(夏荃)
陋軒詩·劉文淇續(xù)序
吾友夏君退庵,既購得繆氏所刻《陋軒詩》集板,又獲陋軒未刻詩冊,輯為兩卷,刻成未及印行,遽歸道山。哲嗣子猷以集見示,并乞為之序。余謂野人先生詩,前人序之已詳,復(fù)何俟鄙人贊說。而續(xù)刻始末,則固不可不序也。先是東淘施君井亭藏陋軒未刻詩二冊,一為孫豹人手訂,一為陋軒自鈔。乾隆戊子,宮君節(jié)溪游東淘,于井亭處見之,攜歸。其孫文波為退庵僚婿,取以相贈。計詩三百六十馀首,其已見《陋軒詩》刻者,約十之一,馀皆世所未見;又得周櫟園、孫豹人序兩篇,亦前集所未有。退庵詳加遴選,得詩百二十馀首,分為上下卷,以付諸梓,將與初集并行。此事詳曉所著筆記中。退庵所得詩冊,余未之見。然觀初集,猶間有酬應(yīng)之篇,而續(xù)集則皆陶寫性靈之作,以是嘆退庵抉擇之精也。余猶憶辛丑閏三月間,退庵自郡城歸,舟已將發(fā),過禪智寺,于壞壁石刻中,錄得先生二絕句云:「長公詩句在香臺,六百馀年沒草萊。片石不愁零落久,瑯琊居士會尋來?!埂甘帽M寒煙舊蘚痕,新題陳跡共相存。老僧漫說因緣事,綠草春風(fēng)滿寺門?!勾嗽娚w為漁洋先生獲東坡石刻而作,初集、續(xù)集皆未載。退庵得之狂喜,遍以告諸同人。情景宛然在目,因并記之,以見其搜輯之勤如此。退庵博雅多才,著作甚富,所輯海陵文徵、詩徵,尤有關(guān)鄉(xiāng)邦文獻(xiàn)。倘有好事者取以付梓,庶不負(fù)退庵辛苦綴輯之意也。
陋軒詩·夏嘉谷跋
吳野人先生《陋軒詩》,以周櫟園司農(nóng)所刻為最初本??滴跚叭梢巨r(nóng)來揚州,因汪舟次知野人,為序其詩,梓而行之,名曰陋軒,司農(nóng)所命也。同時作序者,有計甫草、王阮亭兩公。阮亭時官揚州推官,因司農(nóng)知野人,雪夜被酒,為作詩序,翼明,走急足寄陋軒,當(dāng)在是時。今集中并無王序,即《帶經(jīng)堂集》亦未編入,殊不可解??滴醵∥?,錢塘汪芾斯分轉(zhuǎn)東淘,雅重先生,為裒全集,得詩四百首,續(xù)梓以行。吳周祚序言之甚詳。厥后方于云(鴻逵)合先生前后詩重付梓人。汪蛟門序稱其刊刻精好,此語信然。余家藏《陋軒詩》,為先君子所遺,乃方刻也,近亦罕有。汪、周二刻都未及見。嘉慶時,栟茶繆竹癡(中)復(fù)為剞劂,刻工較遜于前;且原詩六卷分為十二,失其舊矣。然其表彰前人之功,自不可沒,此《陋軒詩》四刻之原委也。道光辛卯,繆板歸富安徐氏,頃又展轉(zhuǎn)出售,余即購回,但字多漫漶,重加校訂,闕者補(bǔ)之,訛者正之,閱五月而蕆事,因詮次其說于簡末。鄉(xiāng)后學(xué)夏嘉谷謹(jǐn)識。
陋軒詩·重刻吳野人先生陋軒詩序
曩者讀新建王文成公集,于泰州得識一王心齋先生,鹽丁中之麟鳳也。不百年而吳野人先生又繼之起焉,亦泰州鹽丁也。抱道食貧,超然云表,人仰之如青天立鶴,高不可攀。胸有所觸,輒隨意吟詠,調(diào)不師古,亦不法今,寂寂焉獨彈無弦之琴,以自適其性情而已。茅屋一椽,不蔽風(fēng)雨,晏如也。歿后遺有《陋軒詩》稿,自存者半,散存于各親友者亦半。大都抒寫其忠孝節(jié)義之懷,借以箴世,與才士騷人之作異焉。一時賢士大夫先后為之搜輯刻行,僅成七冊,膾炙人口久矣。兵燹后版灰燼,原詩罕有存者,后之人咸以不及誦讀為憾。歲民國八年己未,吾友楊繩武茂才,偶于荒肆中購得之,珍如拱璧,集友復(fù)加校讎,亟謀重梓印行,發(fā)幽光而著潛德,誠古君子之用心也。攜詩示余,屬為序,輔深愧不文,辭不獲已。誦其詩纏綿悱惻,言淺而意深,可以示懲,可以示勸,《三百篇》溫柔敦厚之旨,先生其獨有會心乎!自號野人,孔子從先進(jìn)之意也,野人而更進(jìn)乎君子者也。名其詩曰《陋軒》,顏子樂簞瓢之意也,愈陋而愈賢者也。于戲!若兩先生者,均以極貧之鹽丁,而一念自克,遂能奮起庸俗之中,上與孔子為徒。王子能傳孔子之道者也,吳子能傳孔子之詩者也。殊涂同歸,后先一轍。謂野人先生之詩為詩者可也,謂野人先生之詩即心齋先生之道,亦無不可也。吾讀吳野人之詩,吾益嘆《三百篇》之有功于世道人心為匪淺也,宜乎吾友楊君之亟謀梓行也。民國九年,夏歷庚申三月,禹縣方碩甫撰于揚州。
陋軒詩·重刻陋軒集跋
陋軒詩·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陋軒詩》四卷(江蘇巡撫采進(jìn)本),國朝吳嘉紀(jì)撰。嘉紀(jì)字野人,泰州人。泰州多以煮海為業(yè),嘉紀(jì)獨食貧吟詠,屏處東淘,自銘所居曰陋軒,因以名集。其詩頗為王士禛所稱。后刊板散佚,此本乃其友人方于云裒集重刻者也。其詩風(fēng)骨頗遒,運思亦復(fù)劖刻,而生于陰季,遭逢荒亂,不免多怨咽之音。
陋軒詩·鄧之誠桑園讀書記
吳野人《陋軒詩》六卷,信芳閣活字本,為《清初十家詩鈔》之七。
據(jù)康熙十八年汪懋麟序,野人詩初集,為周櫟園所刻。
汪芾斯分司東淘,為再刊其集。
方于云復(fù)裒其前后詩刊之,懋麟所序即此本也。
計東序初集之刊,在康熙戊申,先于于云凡十二年。
吳周祚序于云所刊,(案,「于云」當(dāng)為「注芾斯」之誤。
)共四百馀首。
今六卷本,蓋野人沒后,其友程岫所刊者,后于于云凡五年。
陸廷掄《江村詩序》:「甲子秋客廣陵,再過云家,則野人已前死數(shù)月,遺稿多放失未梓,云家悉捃拾排纘,付其友汪悔齋太史發(fā)梓,為《陋軒集》六卷。
」凡一千十二首。
甲子為康熙二十三年。
《江村詩》者,岫所撰。
云家,岫之字。
信芳既復(fù)刻,又稱泰州繆氏有重刊本。
蓋繆中(竹癡)刻《陋軒集》,依汪刻強(qiáng)分十二卷,時在嘉慶甲戌。
刻成未印行,后其族弟錦,為之補(bǔ)板行世,則道光庚寅矣。
繆刻集板,后歸夏退庵。
退庵又得東淘施井亭藏陋軒未刻詩二卷,三百六十馀首,選出百二十馀首,編為續(xù)集,分上下二卷,附刻集后,劉文淇為之序。
然則野人之詩,先后凡七刻矣。
讀野人詩,如沁寒泉,如沃冰雪,如飲甘露,如觸幽香。
然肝腸甚熱,急人之饑,過己之饑;急人之溺,過己之溺。
是真有情,不能從形跡求也。
程岫《江村詩》二卷,袁承?!秶[竹詩鈔》八卷,皆號高逸,能衍野人之緒馀。
野人名嘉紀(jì),字賓賢,泰州東淘人。
陋軒詩·陋軒江村集合刻八卷
陋軒字賓賢,號野人,明遺老。氣節(jié)文章,當(dāng)時無輩。遺書前清已數(shù)刻板,風(fēng)行海內(nèi)。凡忌諱之詩,多數(shù)刪去。今得清初鈔本,與諸刻本迥異,予略加箋注,并撰年譜一卷附后。又將所藏墨跡,攝影刻銅印附?!督寮?,程岫撰。岫字云家,亦明遺老,與野人為莫逆交。野人詩則傳播海內(nèi),云家詩則湮沒無聞。予心醉其詩,多方搜求,始得鈔本二卷。卷首有興化遺老陸廷掄序,謂其詩「真至古樸,刮盡浮靡,置《陋軒集》中不能辨?!棺汜缭萍以妼嵟c陋軒相伯仲也。并將《野人云家蒹葭并立圖》遺像,及諸名人題跋,攝影鑄銅,印之卷顛,此集誠稀世之寶也。(袁承業(yè))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