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歐陽玄

相關人物:共 30 位
共 3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張仲時,名未詳,與黃裳有交(《演山集》卷三《和張仲時次歐陽文公覽李白集之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52—1324 【介紹】: 宋吉州安福人,初名應梅,字鼎翁,號梅邊。度宗咸淳間太學上舍生。文天祥舉兵,杖策謁見,留置幕府。旋以母病辭歸。天祥被執(zhí),作生祭文以勵其死。后隱居不仕。有《吾汶稿》。
全宋詩
王炎午(一二五二~一三二四),初名應梅,字鼎翁,號梅邊,宋亡后改名,安福(今屬江西)人。
度宗咸淳十年(一二七四)補太學生。
文天祥募兵勤王,炎午毀家抒難,入天祥幕,旋以母病歸。
宋亡,奉母隱居。
有《梅邊集》一卷、《吾汶稿》十卷。
元泰定元年卒,年七十三。
事見《圭齋文》卷七《吾汶稿序》、《吾汶稿》卷一○附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55—1333 【介紹】: 元濟寧碭山人,字士開。李謙弟子,篤于學問。世祖至元中為蘭溪主簿,累遷常州路推官,明于決獄。延祐間歷真定路總管,治尚寬簡,民甚安之。五年,為司農丞,至江浙議鹽法,置六倉,規(guī)定輸運之期、出納次序。至治間歷官集賢學士、侍御史,遷浙西廉訪使。泰定帝時,辭官歸,優(yōu)游鄉(xiāng)社。性莊肅,奉身清約,在中臺,所獎借名士尤多。有《漢泉漫稿》,一作《曹文貞公詩集》。
元詩選
伯啟,字士開,濟寧碭山人。
至元中,薦除冀州教授,改江陰路經(jīng)歷,累遷集賢侍讀學士,進御史臺侍御史,出廉訪浙西,遂引年歸。
鄉(xiāng)人賢之,表所居為曹公里。
天歷初,起使淮東,拜陜西諸道行臺御史中丞。
喟然曰:「吾年且八十,尚忘知止之戒乎!
」辭疾不起,天下之士高之。
至順三年,子震亨歿于常州,伯啟往拊之。
其明年卒,年七十九。
贈河南行省左丞,追封魯郡公,謚文貞。
所著詩文有《漢泉漫稿》十卷,子復亨所編。
士開弱冠,從學于李文正公謙。
其筮仕幕僚,江南初定,里居鄉(xiāng)寓,大夫士殷集,公馀每與陸憲使垕、史總管孝祥、陸文圭輩講磨義理,詩詠酬答,未嘗廢滯府事也。
遭遇承平,揚歷清望,宦轍所至,多寄寓紀述之辭。
如《村居》云:「露坐分藜榻,郊行解葛衣。
」《宿呂梁》云:「澹煙新店舍,斜月舊河山。
」《贈周可山》云:「立談千古意,坐占一生間。
」《嘉祥道中》云:「積水不勝流水碧,遠山翻比近山青。
」《鄉(xiāng)飲禮罷次諸公韻》云:「十年人事成今古,數(shù)老天留載典刑。
」《除夜》云:「去歲關心如昨日,平明回首又東風。
」《江陰詠懷》云:「山色欲冥知雨信,岸痕齊剝記潮生。
歐陽文公以為思致敏贍,襟韻朗夷。
臨文抒志,造次天成。
斯足以稱其為人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68—1350 【介紹】: 元吉安廬陵人,字桂翁,號桂隱。性穎悟,幼失父。年十二,能文章。成年后以師道自居,教學有法。江南行御史臺屢以遺逸薦,皆不報。為文根柢《六經(jīng)》,躪躒諸子百家,融液今古,四方求文者日至于門。卒私謚文敏。有《桂隱集》。
元詩選
詵字桂翁,廬陵人。
生二歲失母,七歲失父,九歲宋亡。
年十二,作為科場律賦論策之文,蔚然有老成氣象。
宋之遺老鉅公一見,即以斯文之任期之。
既冠,重厚醇雅,素以師道自居,教學者有法。
蕭御史方厓、文集賢學山、鄭尚書鵬南先后以教官館職遺逸薦,皆不報。
至正十年卒,年八十三,門人私謚曰文敏。
所著詩文曰《桂隱集》,桂隱,詵所號也。
歐陽原功謂其文根柢六經(jīng),屬饜子史,躪轢百家,渟滀演迤,資深取宏,矩矱哲匠,達于宗工,液古融今,自執(zhí)其韛,應慮不獲,靡施弗宜,雖未嘗露其雋杰廉悍踔厲風發(fā)之狀,韞玉在櫝,氣如白虹,不可掩抑。
至正間,門人進士羅如篪宗仲刊行其詩十四卷,題曰「存稿」。
明嘉靖間,永新族孫志孔重為鋟梓,太史羅洪先為之序。
桂隱律詩多佳句,五言如:「山作登樓色,天留隔巷□。
」「云分潭際樹,帆上驛邊洲。
」「落日湖陰笛,涼風水郭秋。
」「一燈遺老鬢,四海后元春。
」「樹懸山雨白,門掩佛燈紅。
」「村煙茅屋午,籬蝶棘花晴。
」七言如:「燕子樓臺人影瘦,海棠池館月痕孤。
」「桃花浪起春風闊,燕子寒生社雨多。
」「鳥斷空山孤樹悄,馬嘶小驛一燈昏。
」「江湖宦客孤舟夜,城郭詩翁白發(fā)春。
」「燕子池塘詩句好,蒲花簾幕酒杯深。
」「君如硎刃千牛解,我似車輪四角方。
」「刺繡簾櫳鶯語倦,讀書院落絮飛忙。
」「草意欲供新得句,桃花猶記舊來人。
」當時諸老宿評其詩,以為高逼古人云。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桂翁,廬陵人。有桂隱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72—1330 【介紹】: 元清江人,字亨父,一字德機。家貧,少孤,耽詩工文,用力精深。年三十六始客京師,以薦為翰林院編修官。擢海南海北道廉訪司照磨,所至興學教民,雪理冤滯甚眾。選充翰林應奉,改福建閩海道知事,革其弊俗。移疾歸,授湖南嶺北道廉訪司經(jīng)歷,以養(yǎng)親辭。有《范德機詩集》。
元詩選
梈字亨父,一字德機,臨江清江人。
家貧早孤,刻苦為文章,人罕知者。
年三十六,辭家北游,賣卜燕市。
薦為左衛(wèi)教授,遷翰林院編修官。
出為嶺海廉訪司照磨,歷轉江西湖東,選充翰林應奉,改閩海道知事,移疾歸。
徙家新喻百丈山,天歷二年,授湖南嶺北廉訪經(jīng)歷,親老不赴。
其明年以母喪哀毀卒,年五十九。
德機癯然清寒,若不勝衣,而持身廉正。
為文雄健,追慕先漢古詩,尤好為歌行,工近體,藹然見忠臣孝子之情焉。
吳文正嘗以東漢諸君子擬之。
人稱文白先生。
所著有《燕然稿》、《東方稿》、《海康稿》、《豫章稿》、《侯官稿》、《江夏稿》、《百丈稿》,總十二卷,揭曼碩序之。
以為虞伯生稱德機如唐臨晉帖,則終未逼真。
改評之曰:范德機詩如秋空行云,晴雷捲雨,縱橫變化,出入無朕。
又如空山道者,辟谷學仙。
瘦骨崚嶒,神氣自若。
又如豪鷹掠野,獨鶴叫群。
四顧無人,一碧萬里。
差可彷佛耳。
德機詩學廬陵,楊中伯允得其骨,郡人傅若金與礪得其神,皆有盛名于時。
歐陽原功曰:宋東都時,黃太史號江西詩派。
南渡后,楊廷秀好為新體。
宋末,劉會孟出于廬陵,而詩又一變。
我元延祐以來,彌文日盛,京師諸名公一去宋金季世之弊,而趨于雅正。
于是西江之士,亦各棄其舊習焉。
蓋以德機與曼碩為之倡也。
人物簡介
范梈(pēng),1272—1330,元代官員、詩人,與虞集、楊載、揭傒斯齊被譽為“元詩四大家”。字亨父,一字德機,人稱文白先生,清江(今江西樟樹)人。歷官翰林院編修、海南海北道廉訪司照磨、福建閩海道知事等職,有政績,后以疾歸。其詩好為古體,風格清健淳樸,用力精深,有《范德機詩集》。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亨父,一字德機,臨江清江人,徙新喻,累遷翰林編修官,出歷幕僚,入充應奉翰林文字,改閩海道知事。有燕然、東方、??怠⒃フ?、侯官、江夏、百丈諸槁,凡十二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72—1340 【介紹】: 元回回人,自雁門徙河間,答失蠻氏。字天錫,號直齋。泰定帝泰定四年進士,授應奉翰林文字,擢南臺御史。以彈劾權貴,左遷鎮(zhèn)江錄事司達魯花赤。累遷江南行臺侍御史,左遷淮西江北道經(jīng)歷。文詞雄健,詩清新流麗,名冠一時。晚年居杭州,每風日晴好,輒肩一杖,掛瓢笠,踏芒蹻,凡深巖邃壑,無不窮其幽勝。興至,則發(fā)為詩歌。有《雁門集》。
元詩選
薩都剌,字天錫,別號直齋。
本答失蠻氏,祖父以勛留鎮(zhèn)云代,遂為雁門(今山西代縣)人。
「薩都剌」者,猶漢言「濟善」也。
弱冠登泰定丁卯進士第,應奉翰林文字。
出為燕南經(jīng)歷,擢御史于南臺。
以彈劾權貴,左遷鎮(zhèn)江錄事,歷閩海廉訪司知事,進河北廉訪經(jīng)歷。
尚書干文傳序其詩曰:天錫陟官閩憲幕,往還吳中,出所作《雁門集》見示。
其豪放若天風海濤,魚龍出沒。
險勁如泰、華、云門,蒼翠孤聳。
其剛健清麗,則如淮陰出師,百戰(zhàn)不折,而洛神凌波,春花霽月之?娟也。
明成化間,吳人張習企翱書其刻集后曰:「元詩之盛,倡自遺山,而趙子昂、袁伯長輩附和之。
繼而虞、楊、范、揭者出,號為大家。
間有奇才天授,開闔變怪,莫可測度,以駭人之視聽者。
初則貫云石、馮子振、陳剛中,后則楊廉夫,而薩天錫亦其人也。
觀天錫《燕姬曲》、《過嘉興》、《織錦圖》等篇,婉而麗,切而暢,雖云石、廉夫莫能道。
他如《贈劉云江》、《越臺懷古》、《題爛柯山》、《石橋》諸律,又和雅典重,置諸松雪、道園之間,孰可疑異。
」要而論之,有元之興,西北子弟,盡為橫經(jīng)。
涵養(yǎng)既深,異才并出。
云石海涯、馬伯庸以綺麗清新之派振起于前,而天錫繼之,清而不佻,麗而不縟,真能于袁、趙、虞、楊之外,別開生面者也。
于是雅正卿、達兼善、乃易之、余廷心諸人,各逞才華,標奇競秀。
亦可謂極一時之盛者歟!
(徐興公曰:《薩天錫集》,成化乙巳兗州守關中趙蘭刻于郡齋。
得之仁和沈文進家藏舊本。
弘治癸亥,東昌守雁門李舉又刻之。
今二本互有異同,并傳于世。
一題曰《雁門集》,一題曰《薩天錫集》云。
然《雁門集》所載如《車簇簇行》一首,《元文類》作馬祖常,今見祖?!妒锛分?。
《凌波曲》一首,《元音》作無名氏。
乾坤清氣》作李溉之,《舞姬脫鞋吟》,歐陽元功有和李溉之韻,當不誤也。
又如《明日城東看杏花》一首,見虞伯生《在朝稿》,《歲云暮矣》三章,二本并載。
而偶武孟《乾坤清氣》作張仲舉,武孟,元末人,必有所見。
今悉為改正。
他如《次韻送虞先生入蜀》一首,亦見《石田集》,而諸選本俱作天錫。
《山中懷友》及《和吳贊府齋中十詠》見黃晉卿集。
而胡元瑞《詩藪》所稱天錫詩有:「故廬南雪下,短褐北風前」之句。
徐興公序亦引及此語,似各有所據(jù),未可盡以為誤也。
至如盧希韓之半摭薩集,出于后人掇拾之馀,所當亟為改正。
《凌波曲》、《鶴骨笛》之誤入龍子高,此在《元音》本屬無名氏。
而潘曹選本失于考較,牽連而誤及之耳。
按錢牧齋《列朝詩集》稱慶元方氏盛時,招延天下文士。
天錫與林彬、朱右輩,皆往依焉。
今其集中并無浙東往還之作,又干壽道《雁門集序》謂有七言律《巧題》百首,今亦不存。
乃知昔人卷帙散逸已多,補綴蒐羅,更有混淆錯出之弊,故略因所見而釐正之。
詞學圖錄
薩都剌,字天錫,號直齋。其族屬有蒙古、漢、回、維吾爾諸說,未知孰是。祖、父以世勛鎮(zhèn)云、代(今山西大同、代縣一帶),遂為雁門(今代縣一帶)人。好游佳山水,窮幽微,徘徊終日不去。嘗登司空山太白臺,嘆曰:"此老真山水精也!"遂結廬其下。卒年八十馀。詩清新流麗,詞長于懷古,筆力雄健。有《雁門集》,詞在集中。
維基百科
薩都剌(1272年?—1355年?),字天錫,號直齋,元代著名詩人、畫家、書法家。蒙古化的色目人(一說回回人)。先世可能為突厥人。 出身將門,但據(jù)其《溪行中秋玩月》詩自序,幼年家貧。早年科舉不順,以經(jīng)商為業(yè)。到泰定四年(1327年)才中進士,一生只做過一些卑微的官職,包括京口錄事司達魯花赤、江南行御史臺掾史、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照磨、閩海福建道肅政廉訪司知事、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司經(jīng)歷等職等。為官清廉,有政績,不趨炎附勢,因得罪權貴而被貶。據(jù)說晚年曾入方國珍幕。
槜李詩系·卷三十八
字天錫,雁門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72—1348 【介紹】: 元臨川崇仁人,字伯生,號邵庵。先世為蜀人。宋亡,父汲僑居崇仁。少受家學,讀諸經(jīng),通其大義。嘗從吳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薦授大都路儒學教授,歷國子助教、博士。仁宗時,遷集賢修撰,議學校事,主張學官當用經(jīng)明行修成德之士,不可猥以資格用人。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閣侍書學士。領修《經(jīng)世大典》。帝崩,以目疾,又為貴近所忌,謝病歸。卒謚文靖。集弘才博識,工詩文。有《道園學古錄》、《道園遺稿》。
元詩選
集字伯生,蜀郡人。
宋丞相允文五世孫也。
父汲,僑寓臨川之崇仁。
以契家子從草廬吳先生澄游。
大德初,薦授大都路儒學教授,歷國子助教博士,累遷秘書少監(jiān)、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拜奎章閣侍書學士。
命修經(jīng)世大典,進侍講學士。
文宗晏駕,謝病歸。
至正八年五月卒,年七十有七,贈江西行省參知政事,仁壽郡公,謚文靖。
歐陽元功曰:皇元統(tǒng)一之初,金、宋舊儒,布列館閣,然其文氣,高者崛強,下者委靡,時見馀習。
承平日久,四方俊彥萃于京師,笙鏞相宣,風雅迭唱。
于時虞公方回翔冑監(jiān)容臺間,有識之士,早以斯文之任歸之。
至治、天歷,公仕顯融,文亦優(yōu)裕。
一時宗廟朝廷之典冊、公卿大夫之碑版咸出其手,粹然成一家之言。
家素貧,束修羔雁之入,還以為賓客費,雖空乏弗恤也。
早歲與弟槃辟書舍為二室,書陶淵明、邵堯夫詩于壁,左曰「陶庵」,右曰「邵庵」,故世稱邵庵先生。
先生為文萬篇,存者十二三。
門人訂其在朝、應制、歸田、方外諸稿,釐為五十卷,曰《道園學古錄》。
(詩稿亦曰《芝亭永言》。
)先生詩與浦城楊仲弘、清江范德機、富州揭曼碩先后齊名。
人稱虞、楊、范、揭,為有元一代之極盛。
先生嘗謂仲弘詩如百戰(zhàn)健兒,德機詩如唐臨晉帖,曼碩詩如美女簪花,人或問曰:「公詩如何?
」先生曰:「虞集乃漢廷老吏也。
」蓋先生未免自負,而公論皆以為然。
詞學圖錄
虞集(1272-1348) 字伯生,號道園。臨川人。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孫。早歲與弟槃辟二書舍,左室書陶淵明詩,題日陶庵;右室書邵雍詩,題曰邵庵。故世稱邵庵先生。累遷至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文宗時,除奎章閣侍書學士。后謝病歸。卒贈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封仁壽郡公,謚文靖。弘才博識,一時大典冊咸出其手。每承顧問,必委曲盡言,隨時諷諫。工詩文,"元代四大家"之一。擅書,真行草篆皆圓婉而有法度。有《道園學古錄》、《道園樂府》。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伯生,蜀郡人。徙臨川之崇仁,累遷秘書少監(jiān)、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拜奎章閣侍書,進侍講學士。卒謚文靖。有《道園學古錄》五十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處州人,字衡之,號此山。磊落負雋才。工詩。游京師,袁桷深重之,薦為館職,弗就。益肆力于詞章。有《此山集》。
元詩選
權字衡之,別號此山,處州人。
磊落負雋才,不得志,一旦束書走京師,見袁伯長,伯長大異之,謂其詩意度簡遠,而議論雄深,可以選預館職,力薦諸朝,弗就。
乃益肆力于詞章,歐陽原功亦盛稱之。
陳眾仲復為選其最佳者,題曰《周此山詩集》。
原功見之,以為益倍神采。
原功嘗為之序云:「宋金之季詩人,宋之習近骫骳,金之習尚號呼,南北混一之初,猶或守其故習,今則皆自刮劘而不為矣。
世道其日趨于盛矣乎!
」有元之詩,每變而上,伯長、原功、眾仲,皆文章鉅公,善于持論,特借此山詩發(fā)之耳。
揭曼碩謂詩之正,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鳥獸。
而其變,如風云雷雹、龍騰虎躑。
要在盡其常,通其變而已。
惜不得與衡之共論之。
衡之句法,實多可觀,如《荷亭》云:「風細晨氣潤,月澄夜香寒。
」《村溪即事》云:「鶴行松徑雨,僧倚石闌云。
」《倦游》云:「斷猿明月曙,疏雨碧梧秋。
」《村行》云:「橋斷春堤多積雨,溪深野碓自舂云。
」《訪陳子高》云:「竹深四壁生虛籟,山近半村無夕陽。
」又如:「芳朮旋收同茗煮,落花閒拾和香燒。
」「鳩雨欲晴桑葉晚,燕泥新濕杏花馀。
」即眾仲所謂簡淡和平,而語多奇雋者也。
詞學圖錄
周權(1295-1307) 字衡之,號此山。處州松陽(今屬浙江)人。有《此山集》,詞在集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80—1358 【介紹】: 元僧。慶元奉化人,字古鼎,俗姓應。年五十四始出主隆教寺,遷杭州徑山,賜號慧性宏覺普濟大師。有《古鼎外集》。
元詩選
祖銘,字古鼎,奉花應氏子。
年十八,從金峨橫山錫公學出世法,二十五得度。
竺西坦公主天童,使掌書記,后遍參諸尊宿,聞元叟在靈隱,往謁焉。
言下豁然開悟,元統(tǒng)元年,始自徑山出住昌國之隆教,遷普陀,復遷中天竺。
至正七年,還主徑山,錫號慧性文敏宏學普濟禪師。
十七年,退居妙明庵。
十九年書偈而逝,有《四會語錄》暨外集若干卷,古鼎洞徹玄微,踔厲縱橫,袁伯長、胡汲仲、黃晉卿、虞伯生、歐陽原功皆稱慕之。
原功贈詩,有「上人能舉龍文鼎,坐斷淩霄第一關」之句。
初在中竺時,有童子仇姓者,從師荷包笠。
夜宿蘇之承天寺,見空中有一寶鼎。
左右翼衛(wèi)皆天神,曰:「天帝以此鼎還賜徑山。
」詰旦以事質其僧,曰:「此必古鼎師還遷徑山也。
」俄而徑山命下,聞者異之。
皇明名僧輯略
師諱銘。臨濟十五世孫。四坐道場。將示寂。謂其徒曰。觀世音持蓮華至矣。安坐而逝?;鸹?。舌根齒牙數(shù)珠不壞。五色舍利無數(shù)。國史危先生為之碑。有四會語錄行世。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祖銘。
字古鼎。
奉化應氏子。
幼穎悟。
不近葷食。
稍長學通百氏書。
而尤嗜佛典。
年十八厭處塵俗。
從金峨錫公。
學出世法。
二十五得度受具戒。
出游諸方。
首依竺西坦公。
掌記室。
復走閩浙。
多所參訪。
莫有契者。
時元叟在靈隱。
師往謁焉。
一語之下。
遂坦然無疑滯。
久之。
臻其閫奧。
一時德譽藹著。
所與交游。
皆雅望之士。
去留為叢林重輕。
而師愈謙抑自持。
有以輿從為相迎者。
悉謝絕之。
唯杖履而已。
順帝元統(tǒng)元年。
師五十有四。
始自徑山出。
住昌國之隆教。
學者不憚步險。
爭愿趨往座下。
后八年。
遷普陀。
浙東都元帥完者都公。
威震海上。
而于師至禮甚恭。
日本商航。
數(shù)奉國命。
盛赍金幣來聘。
師每避去。
未幾。
遷中天竺。
至正七年。
還主徑山。
師在中竺時。
有童子仇姓者。
從師荷包笠。
夜宿蘇之承天寺。
見空中有一寶鼎。
左右翼衛(wèi)皆天神。
若有所告曰。
天帝以此鼎。
還賜徑山。
詰旦以事質。
其僧曰。
此必古鼎師。
還遷徑山也。
因與之俱來。
為求給役。
俄而徑山命下。
聞者異之。
朝廷以師法席之盛。
錫號慧性文敏宏學普濟禪師。
十一年。
穎豪亂作。
師治妙明庵于放生池上。
曰。
吾將老于是。
十七年。
杭再受兵。
師退而庵居。
又數(shù)月。
苗獠焚掠徑山。
丞相達識帖木邇。
延師入云居庵。
暇則詣師問道。
請禮彌篤。
一日請看經(jīng)次。
師惟默坐。
公問。
長老何不看經(jīng)。
師云。
尋行數(shù)墨為看經(jīng)耶。
公無語。
師翻經(jīng)云。
老僧看經(jīng)。
看經(jīng)去也。
公以手覆經(jīng)云。
請與說破。
師云。
伊尹周公阿誰做。
公遂領悟。
已而示微疾。
更衣危坐。
致書丞相。
囑以外護佛法之意。
俄而指語其徒曰。
觀世音金臺至矣。
吾平生兼修之功。
有驗也。
乃大書偈曰。
生死純真。
太虛純滿。
七十九年。
搖籃繩斷。
書已擲筆而逝。
留七日。
顏貌如生。
行院概郡府官僚。
設俎奠于道。
茶毗。
舌根數(shù)珠不壞。
得五色光舍利無算。
建塔于徑山及隆教普陀青山。
有四會語錄。
暨外集若干卷。
傳于世。
師意度直率。
不為緣飾。
居處物用。
清苦淡泊。
晨興盥颒以至浣濯。
未嘗役童仆。
自幼至耆年。
未嘗少休。
修凈業(yè)禮觀音像。
日必千拜。
而于大法。
洞徹玄微。
開示直截。
踔厲縱橫。
應變無窮。
雖門庭峻拔。
若不可少殺。
隨其夙器。
慈悲誘掖成就為多。
至于文學。
乃師之世業(yè)。
里中袁文清公桷。
金華胡公長孺。
黃公溍。
蜀郡虞文靖公集。
長沙歐陽公玄。
咸稱慕之。
見諸文字者。
舉可徵已。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一
古鼎禪師。諱祖銘。出于四明應氏。風骨軒昂。談論超人意表。得道于元叟端公。出世。談禪之會有四。皆名山廣澤之中。四眾圍繞。其升堂入室之鼓。日不停聲。當是時。六宗之徒?;ハ喾刚姟c懼鴷О傺砸越庵?。聲達朝廷。朝廷賜銘號。曰慧性文敏弘學普濟禪師。叢林共美其功。楚石琦有語曰。具眼宗師。超方哲匠。傳列祖之燈。息六宗之抗。身非身相非相。天教擎在千峰上。蓋銘初與楚石。同參元叟端。端公喜怒不測。所舉者皆流俗鄙事。所訶者皆賢圣章句。銘大疑之。乃詣端公之室。端呵呵大笑。銘曰。自遠趨風。師何謔耶。端公驀起頓足曰。山僧罪過不少。銘瞠愕而卻。會書記寮虛職。林首座知銘。欲舉銘補之。端曰。見彈而求鸮炙。不亦早乎。林曰。何謂也。曰。待渠識得西來意方可耳。不然流成文字蠹魚。何益哉。銘聞大慚隕涕。自誓求決大事。一日參罷。銘復進曰。黃龍南傾心。請益于慈明。慈明屢詬罵之。何也。端曰。趙州道。臺山婆子。被我勘破。與慈明笑曰。是罵耶。為復肝膽相似。為復鼻孔不同。銘曰。一對無孔鐵錘。曰。南立悟去。又且如何。銘曰。病眼見空花。端曰。金沙混雜。政未得在。銘又擬進語。端震聲喝之。銘失聲笑曰。祖銘此回做得書記也。端公亦笑而許之。住后僧問。如何是佛。銘曰。秤錘蘸醋。又曰。如何是佛向上事。銘曰。仰面不見天。僧曰。云門乾矢橛。又作么生。曰。不是好心。僧曰。乾矢橛與秤錘蘸醋。相去多少。曰。鑊湯里??跳。僧又擬問。銘便喝。銘言行平易。不以繩墨制學者。嘗曰。滄海有擇流之心。則成牛跡。春日有偏炤之意。仍似螢光。所以大冶烹金。不須九轉。眾生成佛。只在剎那。分之別之。遠之棄之。豈大慈長者之心哉。晚住徑山。禪流益心歸之。恕中慍。早受業(yè)于元叟。既出游方。聞銘繼徑山之席。乃歸訪銘。銘請慍歸蒙堂。間與商確古今。于是二公互相肯可焉。及慍出世靈巖。法嗣紫籜道公。銘復稱之?;蛟弧C公向親先老人。今其背德承紹無名老衲。師反獎之。何也。銘曰。不然。當今吾老人之望。故重天下矣。裨販之徒。往往承虛接響。慍公得意于紫籜。不以聲名而忘其本。節(jié)操如此。豈可及哉。銘年垂耄。愛攜衲子山游。不計遠近。意得即到。歸便高枕。鼻息如雷。一日命侍者遍插香。聲鐘告寂。眾趨繞之。銘則宴然側身長往矣。有遺偈曰。生死純真。太虛純滿。七十九年。搖籃繩斷。其門下繼居徑山者。象源淑也。居徑山。百爾躬先率之。勤奮乃言。先老人。弗以絮務勞賢者。淑曰。安有賢者。而弗勞乎。于是。冰風四峻。廉士大集。一日趨出門。大叫曰。殺來了。殺來了。眾驚集。淑乃莊立蛻去。其次門人力金者。主持天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84—1344 【介紹】: 元僧。江州人,徙南昌,俗姓陳,號笑隱。九歲出家。博通經(jīng)典,旁及儒家道流百氏之說。居杭州之鳳山,遷中天竺,又主建康集慶寺。文宗天歷初,被召赴闕,特賜三品文階,授太中大夫。順帝時受命校正《禪林清規(guī)》。有《蒲室集》。
元詩選
大?,字笑隱,南昌陳氏子。
家世業(yè)儒,去而學佛,得法于晦機熙公。
卓錫杭之鳳山,遷中天竺。
文宗自金陵入正大統(tǒng),命以潛邸之舊,為龍翔集慶寺。
召?于杭州,授太中大夫,主寺事,設官隸之。
所著有《蒲室集》十五卷,虞邵庵序之,謂?公以說法之馀事為文,莫之能禦。
吸江海于硯席,肆風云于筆端,一坐十年,以應四方來者之求,殆無虛日。
鏗宏軒昂,感厲奮激,老于文者,不能過也。
歐陽圭齋之序蒲庵復公也,亦曰:由唐至宋,大覺璉公、明教嵩公、覺范洪公,以雄詞妙論,大弘其道于江海之間。
一時老師宿儒,莫不斂衽嘆服。
皇元開國,若天隱至公、晦機熙公,倡斯文于東南,一洗咸淳之陋。
趙孟頫、袁桷諸先輩,委心而納交焉。
晦機之徒,笑隱?公尤為雄杰。
其文,太史虞集嘗序之矣。
?公既寂,叢林莫不為斯文之慨豫章見心復公以敏悟之資,發(fā)為辭章,溯而上之,卓然并驅于嵩璉諸師無愧也。
圭齋次論諸禪老之文,最為明悉,而推重?公如此。
明洪武初,復公與蒲室之徒全室泐公,同以高僧見召。
已見于錢牧齋《列朝詩集》,故不具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九
禪師大訴者。字笑隱。世籍江州。為唐尚書陳操之裔。后徙居南昌。故為南昌陳氏也。母蕭氏。孕感異徵。日者讖曰。生子當為法中龍文中虎。及娩。地為震動。父歿。母盛年修凈業(yè)。?為童時。見佛相好。則戀慕如慈親。年九歲。得依水陸院伯父云阇黎為大僧。遍閱大藏經(jīng)文。欲扣明己躬。愿盡形壽以法為檀。時一山萬禪師開化匡廬之開先寺。訴竟走依之。不發(fā)。然訴常于此切萬指。往百丈。遂徹證于熙禪師拂下。熙曰。昔黃龍得旨。泐潭領徒。游方及見慈明。氣索汗下。你道過在甚處。訴對曰。千年桃核里。覓甚舊時仁。熙以為類己。大然之。熙遷杭之凈慈。命?分座。訴以書記自任。蓋?博學廣知。加之辯才轉變無方。嘗題曹操讀碑圖。其略曰。碑陰八字非隱語。德祖有智如滑稽。豈是阿瞞不解此。感愧上馬歸路迷。一時名輩稱之。又訪中峰本禪師于天目山。坐語。夜半風雨大作。崖石欲裂。左右皆辟易。訴不少動。中峰曰。訴公慧定之力。俱足他日必大可觀。至大四年。出住湖之烏回。次住杭城報國。又住中竺報國。中竺俱經(jīng)火之馀。訴至任緣鼓舞。大廈俱成。僧徒相從者垂千輩。首以竹篦子付之覺原曇。而妙喜門風又一振矣。天歷元年。朝旨改金陵潛邸。為大龍翔集慶寺。以訴為開山第一代。明年詔入奎章閣。設高座。闡揚大法。出貂裘金衲賜之。?終不以示人。然自奉儉薄。衾衣常十數(shù)載不易也。頻躬燒香。浴以給眾。身外之役。不以勞人。至于名教節(jié)義。則感勵奮激。不知有己。明宗嘉其風范。親書廣智庵額賜。訴退居處。至順二年。疏謝。歸林下。不報。又辭。文宗敕臺臣慰?。安居龍翔終老。兼命較訂百丈清規(guī)。為緇門定式。蓋百丈建立以來。年代數(shù)百。法久成斃。諸方叢席各杜繩規(guī)。俾律儀大典易式無聞。?以百丈舊文。訂列條章若干門?;Q主賓。令法久住。書成。進上。敕諸叢林。遵而一之。于是天下緇流。禮樂鏗鏘。進止有節(jié)。大智之風。儼然在矣。嗣后朝賜益隆。梵侶益眾。其禪席之盛。自秀法云以來。未之有也。會中龍象。則有愚庵智及季潭宗泐清遠懷渭輩。激揚旨要。嘗問僧。青州布衫重七斤。古人道了也畢竟一歸何處。僧曰。東廊頭西廊下。曰。甚么處見趙州。僧擬對。?曰。棒上不成龍。又問。豎拂拈椎。古佛榜樣。擎杈舞劍。列祖條章。衲僧下一句。作么生道。僧珍重便行。?曰。不消一劄。又問。釋迦彌勒文殊普賢從你腳下過去也。僧顧左右。?喝之。又問。無位真人落在甚處。僧便作禮。?曰。從門入者不是家珍。至正四年五月朔日。退居廣智庵。復與御史脫歡公話。別凡熟知。悉致辭。柬命弟子。以兩朝所賜資帛。營萬佛閣。俾群生得所瞻仰。從容書偈。順寂焉。閱世六十一。坐夏四十六。學士虞集為蒲室敘。敘狀?生平甚詳。蓋?之母。精修凈業(yè)。感地生白連。?移居報國。時其母西往。?常愧慕陳尊宿編蒲。以故志所居處。皆曰蒲室。四會語錄。外文集若干卷。名蒲室集云。 贊曰。語云。天地無全功。圣人無全能。若仰山父子之為人。庶其全矣。熙公至歿。猶教誡弟子。整其家法。?公于歿前一日。召宗泐輩。孜孜以妙喜門庭為屬。較二公之心。而往返閻浮百千次。尚未足其愿也。嗚呼大哉。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大?,字笑隱,姓陳氏,九江人也。初謁開先一山了萬。萬嘗經(jīng)神祠,見紙灰隨風旋起,脫然忘所證,以白東叟,叟詰之無滯,遂主開先。?叩之,未深契也。乃遣參凈慈晦機熙,熙器重之,問:“黃龍得旨泐潭,領徒游方,及見慈明,氣索汗下,過在何處?”?抗聲云:“千年桃核里,覓甚舊時仁?!币蝗?,又舉百丈野狐語,詰之曰:“且道不落因果便墮野狐身,不昧因果便脫野狐身,利害甚處?”?擬答,機喝之,生平疑滯,渙然冰釋。?博學多通,于《涅槃》、《法華》、《大品般若》,靡不窮究,故三諦圓融,觀法入妙,尤擅詞翰。黃溍虞集品其文,奇彩爛然,鏗鋐磊落,名重一時。元文宗、順帝時,屢承恩顧,命坐咨問,授三品文階,賜賚甚厚,盡用以建閤。元至正四年五月,詣御史大夫脫歡為別,復留書與交游之善者,二十四日書偈趺逝。
共 3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