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叔齊

相關(guān)人物:共 12 位。
共 1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商代孤竹國君。
墨胎氏,名初,字子朝。
封于孤竹,故號孤竹君。
伯夷、叔齊之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商末人。
孤竹國君初之子。
墨胎氏,名允,字公信。
相傳其父遺命立其弟叔齊為君,叔齊讓伯夷,伯夷遁去。
叔齊亦不立而相與往歸西伯(周文王)。
周武王伐紂,兩人叩馬諫,以為不仁。
及周滅商,夷、恥食周粟而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遂餓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商代人。
周族領(lǐng)袖。
姬姓,名昌。
古公亶父孫。
商紂時(shí)為西伯。
為崇侯虎所讒,被囚于羑里。
周臣太顛、閎夭、散宜生等獻(xiàn)美女名馬于紂,因得釋。
解決虞、芮兩國爭端,兩國歸附之。
后又攻滅黎、邘、崇等國。
自周原遷都于豐。
招賢納士,至者有東海呂尚,楚人鬻熊,孤竹國人伯夷、叔齊,殷臣辛甲等。
在位五十年。
全上古三代文·卷二
王諱昌,姓姬,后稷之后。商紂以為西伯,以虞芮質(zhì)成之年受命稱王?;蛟莆渫蹩松?,追尊為王。(詳見《禮記大傳》。在位五十年,年九十七。謚曰文王。)
張生 朝代:戰(zhàn)國齊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戰(zhàn)國時(shí)齊國人。
將軍田瞆出軍,眾皆為瞆祖道,獨(dú)張生郊送,以許由讓天下,伯夷、叔齊辭諸侯等五事,勸喻瞆毋戀高位以驕人。
瞆謹(jǐn)受其教。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晉丹陽句容人,字叔玄,一名映。出身士族,不慕仕進(jìn),與同志者遍游名山。初采藥桐廬桓山,餌術(shù)經(jīng)三年,時(shí)欲斷谷。晉穆帝永和二年,移入臨安西山,有終老之志。改名玄,字遠(yuǎn)游。與婦書告別。與王羲之為世外之交。后不知所終。
全晉文
邁字叔玄。
(或作叔齊,見《御覽》,四百十引道學(xué)論。
一名映,丹陽句容人,后改名玄,字遠(yuǎn)游。
師事南海太守鮑靚學(xué)道,遍游名山,或云仙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13 【介紹】: 東晉濮陽鄄城人,字處默。
博涉文史,以儒雅名。
起家輔國功曹,為桓溫所知,累遷晉陵太守,有政聲。
安帝隆安中,為廣州刺史,清廉守正。
郡之石門有貪泉,傳云飲者即貪欲無厭,隱之酌而飲之,賦詩曰:試使夷飲,終當(dāng)不易心。
清操愈厲。
元興三年盧循攻南海,城陷被執(zhí),劉裕與循書,令遣隱之還,久方得釋。
官至光祿大夫。
黃淼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寧甌寧人,字水心。
通經(jīng)史諸子百家之說。
理宗景定間領(lǐng)鄉(xiāng)薦。
宋亡不仕,隱居天湖山,常以不能如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為愧。
有《正一齋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70—1355 【介紹】: 元紹興新昌人,字聲甫。
生十歲而宋亡,聞長老談崖山事,即潸然涕下。
長從吳澄學(xué),讀夷傳,擊節(jié)憤嘆。
以薦召,不就。
筑室南洲山中,名其軒曰“待清隱居”。
有《待清遺稿》。
元詩選
音字聲甫,天臺(tái)人。生十歲,聞崖山之變,昏迷不食者累日。長而絕意進(jìn)取,衣服禮節(jié),皆仍宋時(shí)之舊。掇野蔬以自給?;騽裰唬阂?、齊尚矣,陶靖節(jié)心雖為晉,未嘗不食粟,今何自苦乃爾!于是躬耕世田十馀畝,非其力不食也。筑室南洲山中,扁其軒曰「待清」?;騽裰?,曰:《六經(jīng)》、《語》、《孟》,先儒所言備矣,吾何以注腳為?居閒感憤,或形之詠歌,以泄其悲思慷慨之志。讀書有得,往往筆之壁牖間。至正三年,詔徵天下遺逸,廉訪使檄贊之行,固辭。嘗嘆曰:泉石膏肓,非其時(shí),莫可療也。乙未歲卒,年八十有六。時(shí)明太祖渡江,已取太平路矣。兵火后,卷帙散亡。嘉靖間,七世孫日升搜葺其遺稿及讀書錄,并刻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65 【介紹】: 明山西石州人,字席玉。
嘉靖十四年進(jìn)士。
官至南京戶部侍郎、工部侍郎。
曾任永平知府,當(dāng)?shù)赜星宓聫R,祭祀伯夷、叔齊。
因輯歷代祀典諸家藝文為《夷錄》。
維基
張玭(1516年—1565年),字席玉,號永石,山西石州(今呂梁市離石區(qū))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乙未科進(jìn)士,初授大名府清豐縣知縣,升兵部主事、郎中,出為直隸永平府知府。升按察使,以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順天。不久,左遷布政使司參議,歷升大理寺左右少卿、順天府府尹、南京戶部右侍郎,改任工部右侍郎。
白瑜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北直隸永平府人,字紹明。
萬歷二十三年進(jìn)士,授兵科給事中。
神宗冊立東宮,上太后徽號,瑜上疏規(guī)時(shí)政,請推廣孝慈,以敦儉、持廉、惜人才、省冤獄四事進(jìn),辭甚切。
神宗不能用。
既而又言礦稅之害,亦不報(bào)。
累遷工科都給事中。
再疏請斥中官王朝等。
謫廣西布政使照磨。
天啟二年拜刑部侍郎。
有《夷志》。
維基
白瑜(1554年—1623年),字紹明,直隸永平府人。官至刑部侍郎。萬歷十三年(1585年)乙酉科順天鄉(xiāng)試第三十七名舉人。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進(jìn)士。選庶吉士,授兵科給事中。累遷工科都給事中。帝于射場營建乾德臺(tái),白瑜抗疏力諫,又再疏請斥中官王朝、陳永壽,神宗極度不滿。白瑜又論治河當(dāng)專任,被責(zé),謫廣西布政使照磨。以疾歸。光宗即位,起為光祿寺少卿,三遷太常寺卿。給事中倪思輝、朱欽相,御史王心一以直言被謫,白瑜抗疏論救。天啟二年(1622年),由通政使拜刑部右侍郎,署部事。次年進(jìn)左侍郎。卒于官。贈(zèng)尚書?!?a target='_blank'>明史》有傳。
共 1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