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何湛之(1551年—1612年),字公露,號矩所,晚號疏園,南京留守左衛(wèi)軍籍直隸無錫縣人。萬歷四年(1576年)與弟何淳之同中丙子科鄉(xiāng)試舉人,十七年(1589年)登己丑科進士。初授南刑部主事,升郎中,丁父憂。服除,起補工部虞衡司郎中,晉江西按察司驛傳道僉事,丁母憂。二十九年二月長子何棟如得罪湖廣抽稅太監(jiān)陳奉,被錦衣衛(wèi)逮捕入獄,何湛之入京疏通解救,首輔沈一貫也上疏申救,遂于三十五年十二月被赦免釋放。而何湛之見兒子無性命之憂,遂于次年(1601年)赴任浙江僉事,分管杭嚴道,升右參議,分守溫處道,移任四川,未赴任,三十四年十二月考察去職。萬歷四十年卒,享年六十二。
人物簡介
涂原(?—17世紀),字之瀾,四川夔州府梁山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涂原是天啟四年(1624年)甲子科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辛未科的進士,五年獲授中書舍人,九年掌管中書科印,任順天府鄉(xiāng)試同考官。十年考選為禮部主客司主事,十一年升儀制司員外郎,十二年升任山西提學(xué)參議,之后回鄉(xiāng)。張獻忠攻至白兔亭,他在竹林集合鄉(xiāng)兵數(shù)萬人,砍伐大松樹阻塞山徑,用盛載石頭的竹畚箕拋擲,又用毒箭射殺;左良玉帶兵來到,張獻忠敗走巴州。巡撫劉漢儒、巡按黨仲雅請求以蜀人管理蜀兵,未得允許。不久他改任山東道督學(xué)副使,振興儒學(xué),又入朝擔(dān)任禮部郎中。北京失守,涂原投降李自成,之后前往南方;朱容藩到達夔州府,他哭著晉見。有人說:「這是吉事,為何哭泣?」涂原回答:「中原動蕩,遇上真主,早一日繼位大統(tǒng),則早一日慰藉天下民望。我心意真切,不覺地哭了。」后來不知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