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569—1638 【介紹】: 明山東淄川人,字景曾。萬歷二十年進士。授松江推官。泰昌時,官至太仆卿。天啟元年,遼陽陷落,廷議加強海防,改右僉都御史,巡撫天津。在任設鎮(zhèn)海諸營,用戚繼光遺法,水軍先習陸戰(zhàn),軍由是可用。五年,以右都御史掌南京都察院。次年,改南戶部尚書,以忤魏忠賢引疾歸。崇禎初起戶部尚書,條上諸事,帝悉允行。旋因事被劾下獄,未幾得釋。致仕卒。有《石隱園藏稿》。維基
畢自嚴(1569年—1638年),字景曾,號白陽,山東淄川縣(今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qū)王村鎮(zhèn)西鋪村)人。官至戶部尚書。山東戊子鄉(xiāng)試舉人。萬歷二十年(1592年)進士。授松江推官,歷任刑部主事,太仆寺卿,僉都御史。崇禎初年任戶部尚書,掌管全國財政。崇禎二年冬,后金軍入關,京師戒嚴,袁崇煥的關寧大軍與大同總兵滿桂及宣府總兵侯世祿陸續(xù)抵達京城,“兵以十四、五萬計,馬以四、五萬計,所費金錢日以萬馀計。”崇禎帝一日一夜數(shù)十道圣旨下達,畢自嚴“奏答無滯,不敢安竅,頭目臃腫。”事后被授為太子太保。崇禎六年(1633年),華亭(今上海吳淞江)知縣鄭友玄通過考選升任為御史,已經(jīng)被任命。崇禎帝發(fā)現(xiàn)鄭友玄錢糧未繳完,仍得以參與考選。于是畢自嚴入獄,熊開元、鄭友玄俱謫,經(jīng)御史李右讜、給事中吳甘來等人營救,以原官放歸。崇禎十一年卒,享年七十歲。
人物簡介
【生卒】:?—1621 【介紹】: 明陜西鳳翔人,字大來。萬歷二十三年進士。授臨漳知縣,筑長堤御漳水。調河內,鑿太行山,引沁水灌田數(shù)萬頃。遷工部主事。泰昌元年,累擢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代熊廷弼經(jīng)略遼東。為官精敏強毅,用兵非所長。天啟元年遼陽之戰(zhàn),清兵破城,應泰佩劍印自縊。維基
袁應泰(?—1621年),字大來,號位宇,陜西鳳翔縣人。晚明政治人物,東林黨人。袁應泰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中進士,授臨漳知縣,任內筑長堤四十馀里,捍禦漳水,溉田數(shù)萬頃,使鄰近的州縣也享其水利,治績冠絕兩河(河南、河北)。遷工部主事。后又升任兵部武選郎中,任內清理了數(shù)百個假冒世職騙取恩賜的人。后來又被下放地方出任淮徐兵備參議。當時山東正值大饑,袁應泰開設粥廠救濟流民,并以工代賑,使饑者盡得食。應泰又挪用了額外稅收和漕運雜費去賑濟災民,故而被戶部彈劾他擅自使用官糧,因而袁應泰放棄升遷的機會以疾辭職回鄉(xiāng)。萬歷四十六年十月,起用河南右參政,明年三月又升為永平兵備按察使,任內練兵繕甲,修繕永平城防,又積極支援關外所需的飼料、火藥供應,深受時任經(jīng)略熊廷弼的信賴。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擢升至右僉都御史,代周永春巡撫遼東。一個月后,代熊廷弼經(jīng)略遼東。袁應泰處理民政號稱「精敏強毅」,但為人不知兵事,規(guī)畫頗疏,剛上任便在遼東擴大邊防,收編叛將、蒙古叛卒,來投即納,大將童仲揆、尤世功等非常反對,但袁應泰不聽。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十二日,后金軍隊進攻沈陽,總兵官賀世賢、尤世功等出城野戰(zhàn),戰(zhàn)敗而還,沈陽城也因之前投降袁應泰的內應叛將叛卒充當了后金內應而淪陷,而趕往救援的總兵陳策、童仲揆等也在渾河之役中戰(zhàn)死。得知消息的袁應泰于是下令集結各處軍隊于遼陽堅守,又下令打開閘門,把太河水放入護城河,壕溝的內側排列火炮,嚴陣以待。三月十九日,努爾哈赤果然以大兵來攻,袁應泰先是和總兵侯世祿、朱萬良等出城五里野戰(zhàn),但慘敗而回,后金軍隊又陸續(xù)擊敗諸將兵。袁應泰于是回城與巡按御史張銓等分陴固守,但不少官員開始私下逃跑,人心已散。后來清軍再攻城并從成功從小西門涌入,在遼陽城東北鎮(zhèn)遠樓督戰(zhàn)的袁應泰知道大勢已去,便向張銓說「公無守城責,宜急去,吾死于此」,說罷隨即自縊而亡。他的仆人唐世明也縱火焚樓殉主而死。朝鮮則誤傳為自焚而死。所部巡按張銓、按察使張昌國等被俘,不屈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