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華宗韡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6 首
述懷 元末明初 · 華宗韡
七言律詩
堪嗟老景病纏身,況復家居懶見人。
石鼎煎茶濃當酒,茅檐曝背煖如春。
樂天知命無榮辱,體道隨時有屈伸。
莫問浮生塵世事,相看又喜歲華新。
按:抄自貞固詩集
棲碧久仙游,傳家獨宗韡。
恂恂秉孝友,晦跡林后里。
中年屏塵務,楮筆不停指。
父書既成帙,家譜重經(jīng)理。
傳芳繼吾志,潤色益精偉。
時來較可否,議論恒亹亹。
吾衰漸擱筆,二事終付爾。
去取勿避嫌,錄成須鋟梓。
后賢惜未見,慎勿輕棄委。
玄真老漁樵,龐公絕城市。
遺安良匪迂,榮達何足恃。
他年傳逸民,要亦知姓字。
萬歷二十二年六月初七日。益城君洪公卒于京師僑舍。大宗伯以計聞。宣宗大王為震悼。遣官致吊祭。教所司賻賚有加焉。卜新兆。食驪興之南。是年八月克葬公。葬十有六年。而公之于瑞翼氏。具家狀來屬壙銘曰。惟是吾先行之或爽于銘法也則不敢請。不肖之或有所溢稱也則不敢請。乃先子之不諱也則即朝野遠近識不識。舉環(huán)顧戚嗟曰。大雅君子亡矣。則不肖之徼惠于吾子。以一言不朽圖者。其庶幾乎。欽謹拜受而曰。嗚呼。公世之清鏞大敦也。勛烈在宗社。政事在民生。文學在后世。志而無愧者。非公也耶。按狀其系牒官歷曰。公諱圣民。字時可。號拙翁。南陽人。高麗太師殷悅之后。僉知中樞府事敬孫之四世孫。奉常寺副正贈吏曹參議潤德之曾孫。藝文館待教贈吏曹判書系貞之孫。黃海道觀察使贈議政府領(lǐng)議政南寧府院君春卿之第二子。妣曰貞敬夫人李氏。贈固城君孟友女。公之世。肇自太師。舄赫蕃昌。繼鑠科第。若待教公觀察公。既穮既蓘。未竟其獲。爰至于公。載穎而栗。生于嘉靖丙申。為辛酉進士狀元。甲子明經(jīng)及第。釋褐補槐院權(quán)知副正字。華問大著。名位日起。弘文館則正字者二。著作,博士者一。副修撰者三。修撰者二。副校理,應教,典翰者一。副提學者三。司諫院則正言者五。司諫者一。大司諫者三。司憲府則執(zhí)義者一。大司憲者七。承政院則注書者一。同副承旨者一。右副承旨者二。左副承旨者一。兵曹則佐郎,參議者二。吏曹則佐郎,正郎,參議,判書者一。禮曹則佐郎,參判,判書者二。工曹則佐郎者一。刑曹戶曹則參議,判書者一。成均館則典籍者三。直講,司成者一。大司成者二。同知館事,知館事者一。議政府則舍人者二。宗簿寺則正者一。經(jīng)筵則同知者四。漢城府則判尹者二。義禁府則同知知事者一。都總府則都總管者一。中樞府則僉知者五。同知者十一。知事者四。判府事者一。春秋館則知事者一。散秩則護軍者一。專對則以奏請使朝京者一。方面則京畿觀察使者一。慶尚觀察使者二。自正言時賜暇湖堂。知制教不離文苑。藝文館提學者二。弘文館大提學藝文館大提學者一。萬歷癸酉。升通政大夫。庚辰。宣宗大王試文臣于庭。公居第一。進嘉善大夫。甲申。特加資憲大夫。以改宗系奏文出公手也。庚寅。策輸忠翼謨修紀光國功臣。升崇政大夫益城君。以宗系改而會典頒也。辛卯春。孽臣設大阱。陷一世士。延逮公。公夙負重名。受禍最酷。竄富寧。壬辰賜環(huán)。詣義州行在。十二月。丁大夫人憂。俄而受命起復。疏辭者七。乃解職。且乞終喪。未終喪而不淑。得年僅五十有九。配坡平尹氏延安府使曦之女。封貞敬夫人。視公秩。男乃瑞翼。趾美登文科。用公勛蔭階通政。沃川郡守。女曰金時獻。亦文科狀元。承政院都承旨。瑞翼娶縣監(jiān)沈宗敏女。生二男五女。男曰命耇。女曰林堜,金僖。馀幼。承旨有女曰樸知章。內(nèi)外諸孫若干人皆幼。此公之始卒也。其治于家者曰。公未齔失所恃。觀察公繼室以金氏。又有側(cè)室。命諸子女自擇就養(yǎng)。公獨就金夫人曰。無母有母。舍母何之。觀察公異之。九歲。隨祖母夫人于安城郡。郡人遺以時果。公嫌其無辭。卻不食。夫人聞之。詫曰。吾有孫矣。觀察公捐館舍。公能以禮自持。洎孤受業(yè)伯兄承旨公。一日。公甚悲泣。承旨公怪問之。對曰。吾受學數(shù)月。未蒙笞楚。此哀吾之孤而不以笞楚加我。吾是以悲。承旨感泣。誘掖不倦。業(yè)日進。奉金夫人克孝克誠。溫恭和柔。色而無違。終其身?;驎r異弟則必日定省。風雨寒暑不輟。金夫人待之同己出。雖貴顯。猶名呼公。公事生事死。一而無間。祭則必潔齋預戒。備時具物。革詭悒僾。愨信敬禮。咸中于度。及墓輒舍車而徒。子弟請止則曰。我心自不安也。由孝而友諸姊妹弟侄。有嘉事幽問。皆盡其衷款而應之。資稟絕人。清操出倫。簡素澹泊。雍容恬靜。不加修為。自得乎天。于世浮華侈靡聲利貨財。漠然無一動于中者。棟宇欹傾。瓶罌懸磬。而居之泰然。唯喜書籍。孜孜若博士業(yè)者。仁愛遜順。位崇心下。而不逐時好強為態(tài)色。其待權(quán)貴。視之如浼。所不屑者。一揖而已。河陵君。宣宗大王之母兄。而于公為姻從。求見甚至。公終不許一接。平生不以關(guān)節(jié)加人。人亦不敢干公以私。被誣出城。上而士夫。下而胥徒。莫不潛相抆淚。至有送行于路左者。遇一人負米而饋曰。我昔者金海囚也。十年抱柱。賴公為方伯直之。今日之來。為報德也。公竟不受。時李大諫海壽同竄于北。必詢公辭受。為之效法。為文章。清麗拔越。其當制誥。操筆立就。所著述。亡于兵火。公能暗記不一差。遂秩而藏于家。其立于朝者曰。自筮仕已有所樹立。高介不詭隨。與李栗谷,成牛溪相友善。正色就列。以引君當?shù)罏橄葎?。宣宗大王嘗論唐太宗心術(shù)不正。公進言曰。太宗固不正。然能容直諫致太平。今殿下誠無讓于三代之君。而若好問之德則或愧于唐宗矣。自帝京還。宣宗大王問中朝有何事。公曰?;实塾跁?。杖言者。而言者繼踵。我朝則雖名優(yōu)待言者。而未見有直言。人君之于言者。面容而心誅之則其害甚于杖矣。聞者縮頸。宗系之改實繇公。而口不言功。暨會典之頒?;实劢惦?。朝廷始知之。其論功定封也。宣宗大王欲以公為元勛。令群下雜議。公謂議者曰。以宗系往請者。冠蓋相望。先乎我者不必不如我。后乎我者不必不如我。我但遇其時爾。安敢貪天功為己力也。卒辭而不居。嶺南地大多豪右。以齊瞯稱者比屋。公以觀察往也。獄之滯者。訟之疑者。刑之枉者。立決無不稱情。始至滯囚者八百。未逾年。狴牢皆空。其再蒞也。咸踴躍爭賀。倭奴秀吉之使入境。列郡燕餼踰制。公語宣慰使曰。國有定禮。禮亡則國亡。今之踰制。非所知也。乃條便宜以聞。先見類此。自謫中赴召。指陳明剴。中外輿人。冀其登庸。而不幸中折。抑時運之使然歟。若世所論名公卿者?;蛞云鳂I(yè)或以治行。其類非一。而鮮有兼?zhèn)湔?。乃若修于戶庭。位于表著。入為羽儀。出績藩屏。貞固直方。終始不渝。進退榮辱。素履無玷。鳳凰芝草。愚智皆瑞者。蓋公一人而已。綴以銘。銘曰。
繄公有才,為時之需。
繄公有行,為世之模。
直哉惟清,清畏人知。
克讓為美,自牧以卑。
蓍龜之靈,鸞鳳其儀。
玉焚而栗,蘭焫而馨。
北荒非屯,槐棘非亨。
公一視之,于我浮云。
百代在后,蕕豈掩薰。
胡不大施,正我王國。
柰彼司造,有豐有嗇。
若堂四尺,山高水盤。
公藏在茲,公名不刊。
欽有姊夫曰任君慶基。早歿。姊寡居。窮不能自活。朝暮待人舉火。而所資給。俱于任君外舅李公所。自臧獲馬牛。至谷粟絲麻醢醬之微。李公輟而周之。若取諸懷中而與之。不問少多。惟姊氏所求。推而及于姊氏諸女。如待姊然。欽時稚昧在姊傍。已能記李公得古篤行君子之道。稍長。得雅于李公。為床下之拜。及欽仕宦從大夫之后。與姊同居。李公之為姊氏三十年如一日毋替也。欽之于姊所不得為者。李公行之有馀。欽益知李公非今世之人也。公之卒。欽方在累。未成漬綿之吊。為之一涕曰。善人天地之紀。今亡矣夫。未踰年。公之世孫厚源氏紀公行。謂欽曰不可無公言以賁吾大父。欽謹受而載之曰。公諱義健。字宜仲。號峒隱。系出璿派。五代祖曰玙。廣平大君。世宗大王第五子也。高祖曰溥。永順君。文章勛伐。為宗英冠。曾祖曰嶸。清安君。祖曰千壽。定安副正。考曰漢。白川郡守。妣曰崔氏。慶州大姓雞林君漢洪女也。嘉靖癸巳生公。公生于紈綺。少任俠。逮省事。刮摩豪習。折節(jié)力學。有詩名。顧趣造高邁。視世之榮名利祿。如秕糠土苴。不數(shù)數(shù)舉子業(yè)。甲子。始以大夫人命赴科。中司馬。一時名賢。皆為莫逆交。競尉薦。皆不就。晚以親老。暫屈為敦寧直長。親歿。不復仕。萬歷庚戌。李相國恒福。奏公行誼。拜工曹佐郎。旋升正郎。辭不拜。天啟辛酉。疾終。年八十有九。窆于廣州光秀山子坐之原。先兆也。公端粹寬和。得于天稟。律己恭儉。宅心忠恕。誠純而恬穆也。潔清而貞固也。表里無間。不假修為。不動于事物。不泥于流俗。而亦不為厓岸斬絕之行。沖然澹然。望之溫然。事母夫人。生而奉養(yǎng)。定省告面之節(jié)。滫瀡甘旨之供。凡系于孝之方者。無毫忽之不盡也。歿而葬祭送終追遠之儀。革恑唈噯之度。凡系于孝之思者。無毫忽之不盡也。母夫人病革。思食銀魚。時尚早。未及進而即世。公自是。見輒流涕。終身不食。事姑事兄姊。如事親。施及宗族鄉(xiāng)黨。無不各稱其宜。嘉事幽問。奔救必先。雖賤而仆隸。不加武怒。微而畜物。斃則埋之。其仁于處人。而博于愛物。有如此者。素不飲酒。而客至則設。坐席恒滿。有孔北海之風。人與之接。自不覺其和氣馨德之來襲也。賢者服其義。不肖者懷其德。遠近少長。向風知慕。常畜藥餌。濟人之急。人有呼窮。施與略不靳固。而平生未嘗向人求索。好善嫉惡。老而不衰。見非義。必面折之。不悛則違而去之。無嗜好。唯酷愛名山水。少游楓岳白云諸山。遇佳境。翛然忘返。為詩。有陶韋家致。筆法得大令法門。有所著稿。藏于家。公配曰尹氏。都正珍女。無嗣。托后事于侄郁。公之伯牙山縣監(jiān)仁健家督也。蔭仕為鳳山郡守。鳳山公憫公列于班祔。勸公別取同宗立后。公不從曰。吾托汝。而祔于廟。則上與吾父母祖先。同饗一堂。不亦樂乎。吾何以舍吾兄之子。取功緦之親為后也哉。待鳳山公及鳳山之出。猶己出。公之聲輝。洋溢于國中。上自公卿大夫。下至童孺庶賤。皆知世間有李正郎。較諸世之萬鐘八騶。無其德而享其貴。詡詡自大。而影沉跡泯。名湮滅而不稱者。何如也。論公者比之徐孺子黃叔度。識者許其知言云。銘曰。
惟孝及悌,篤行實踐。
學則在是,具此百善。
樂我良貴,卷而懷之。
人生適意,簪紱何為。
通不同流,介不絕俗。
暗合乎道,行無郤曲。
名山佳水,吉日良辰。
優(yōu)哉游哉,我有嘉賓。
公適其適,萬事浮云。
乘氣歸化,蟬蛻塵紛。
彼高四尺,君子之藏。
有欲型范,觀此銘章。
按: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議政府領(lǐng)議政兼領(lǐng)經(jīng)筵弘文館藝文館春秋館觀象監(jiān)事世子師申欽撰。
《古今樂錄》曰:「許由者,古貞固之士也。堯時為布衣,以清節(jié)聞于堯,堯使使禪位焉。由嘆曰:匹夫結(jié)志,固如磐石。采山飲河,所以養(yǎng)性,非以釣天下也。乃作箕山之歌?!乖圃啤0矗骸恫┪镏尽吩扑抉R遷、楊雄俱謂無堯以天下讓許由事。余讀《帝典》,堯之舉舜,必歷試諸艱,而后禪位,豈有輕以授許由者?遷、雄駁之是也。但古今處士盜名,往往托終南為仕宦快捷徑,皆因忽視此清節(jié)耳。余故援此歌之意而痛發(fā)之,蓋重有所感云。
登彼箕山兮,徑峛崺。
堂密岰深兮,煙云里。
山之宗有二室兮,封禪畤。
山之曲有崆峒兮,廣成址。
山之麓有潁川兮,丹砂齒齒。
潁之泑有石淙兮,鱗鱗魴鯉。
山之華有薌蘭兮,春可采(音此。)
山之實有栗榛兮,秋可餌。
山之聲有畫眉兮,韻琴幾。
山之馥有香鼠兮,薰圖史。
山中之樂事紛紜兮,吾不能以悉紀。
彼山外之堯君兮,曾何足以語此。
顧遜余以天位兮,蓋自矜其天子。
豈知天子之與布衣兮,猶夫天地間之人耳。
山川亦豈有常主兮,忽滄桑之變徙。
且塵榮亦豈可永保兮,如蜉蝣之暫爾。
貪者據(jù)之為英雄兮,廉者直等之為糠秕。
倘利其富貴而勞吾生兮,必代之憂勤而速吾死。
使者言歸兮,余其行矣。
歌曰:陟高山兮路盤盤,泉滴石棱兮乳可餐。
聽鳴禽兮佩幽蘭,月澄萬峰兮秋林寒。
深其居兮光窅然,睨堯君兮絕天淵。
閱古樓(乾隆甲戌) 清 · 弘歷
七言律詩
三希堂法帖石刻既成作延樓于瓊?cè)A島之西麓嵌石壁間用期貞固因名曰閱古而系以詩
寶笈三希萃法珍,好公天下壽貞珉。
樓飛四面開屏障,神聚千秋作主賓。
不雜嬴劉誇博廣,略存魏晉要精真。
游絲燈影參元契,大塊文章沆瀣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