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紉榮,宜賓人,吾友尹伸子求之女也。子求風流儒,雅冠于巴蜀。兒童婦女,皆以琴書翰墨為事,紉榮少而能詩,嫁劉解元晉仲,與其妹文玉相詶和,年十九而卒。晉仲拾其遣稿,號《斷香集》。
人物簡介
【生卒】:?—1632 【介紹】: 明山東蓬萊人,字天游。天啟五年進士。授開封府推官,絕請托,抑豪強,吏民畏服。崇禎四年因故謫河州判官,未赴歸鄉(xiāng)。次年,叛將李九成陷登州,率家眾拒戰(zhàn)被殺。維基
張瑤(?—1632年),字天游,號悔湄,山東登州衛(wèi)軍籍。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山東鄉(xiāng)試經(jīng)魁,天啟五年(1625年)聯(lián)捷乙丑科進士,授河南開封府推官,絕請托,抑豪強,吏民畏服。崇禎四年行取入都,吏科給事中宋鳴梧力援宋玫為給事,而抑瑤,授府同知。瑤怒,疏摭玫行賄狀。吏部尚書閔洪學劾瑤饋遺奔競,鳴梧復極論之,因貶河州判官,未赴居鄉(xiāng)。次年正月,李九成、孔有德等叛,圍攻登州,瑤率家眾登陴拒守,瑤猶揮石奮擊。賊擁執(zhí)之,大罵不屈,被殺。妻女四人并投井死。張瑤以殉難贈光祿寺少卿,入祠蔭子。父張伯龍,封戶部主事。兄張珍,歷任直隸滿城知縣、永平府通判、戶部山西司主事。珍子張一震、張一恒。張一恒,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進士。
人物簡介
宋琮(1597年—1637年),字宗玉,號五河,山東登州府萊陽縣人。宋琮是南京鴻臚寺卿宋繼登之子,工部右侍郎宋玫之兄。天啟元年(1621年)中辛酉科山東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元年(1628年)成戊辰科進士,初任河南祥符縣知縣,六年(1633年)因父母去世回鄉(xiāng)歸。八年(1635年)起補金壇縣知縣,能決斷疑獄、對囚立辦。十年(1637年)行取入京,在京城太仆寺街去世,年四十一歲。他生平博學擅長文章,工于書法,名動一時。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江西吉水人,字晦伯,號緝敏。萬歷四十一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擢御史。天啟元年,后金陷遼陽,日宣請召大僚決庶政,宥侯震旸以開言路,原中宮以肅名分。忤旨切責。旋出理河東鹽政。天啟五年被劾為東林邪黨,削籍。崇禎帝即位,復官。十三年,擢吏部尚書。后以推閣臣人選,忤旨戍邊。赦還卒。有《敬修堂全集》。維基
李日宣,字晦伯,號緝敬,江西吉安府吉水縣人。李日宣是鄒元標弟子,萬歷四十一年癸丑(1613年)成進士,授中書舍人,擢云南道御史。天啟元年(1621年),以濫薦逐臣,停俸三月。二年,巡視河東鹽政。還朝,以族父李邦華任兵部侍郎,避嫌歸鄉(xiāng)。五年七月,閹黨倪文煥彈劾李邦華、李日宣為東林黨,遂被削籍為民。崇禎元年(1628年),起復為福建道御史,巡按河南,還朝掌河南道事。因得罪宦官王坤,遷大理寺丞,晉太常寺卿。九年冬,擢兵部右侍郎,鎮(zhèn)守昌平。久之,轉(zhuǎn)左侍郎,協(xié)理戎政。十三年九月,廷推為吏部尚書。十五年五月,以會推閣臣,忤大學士陳演,奪職,六月,下日宣等六人于刑部獄。七月,謫李日宣、章正宸、張煊戍邊,房可壯、宋玫、張三謨削籍,赦還后病逝。著有《敬修堂全集》三十卷。
人物簡介
【生卒】:?—1643 【介紹】: 明真定人。崇禎十三年進士。授萊陽知縣。清兵破城,死。維基
陳顯際(?—1643年),號仰滹,直隸真定府真定縣人,明朝地方官。崇禎十二年(1639年)己卯科舉人,十三年庚辰科進士,戶部觀政。授萊陽知縣。崇禎十五年(1642年)閏十一月,清軍攻萊陽,知縣陳顯際及邑紳士宋應亨等擊卻之。十六年二月,清兵再次攻城,城破,知縣陳顯際、教諭孫爾振、典史馮昕、邑紳前工部侍郎宋玫、前吏部郎中宋應亨、中書舍人趙士驥、贈光祿寺卿姜瀉里、肅寧知縣張弘德、廣西參將李承胤等皆不屈殉國死。
人物簡介
【生卒】:?—1646 【介紹】: 明浙江會稽人,字羽侯,號格庵,晚號稱東餓夫。劉宗周弟子。崇禎四年進士。由庶吉士改禮科給事中。以劾王應熊入閣不由廷推,下詔獄。旋起歷吏科都給事中,屢忤首輔周延儒,又詆兵部尚書陳新甲奸邪,既而會推閣臣失帝意,謫戍均州。弘光時任大理丞。明亡為僧。有《章格庵遺書》。維基
章正宸(?—1646年),字羽侯,號格庵,晚號禹東餓夫。浙江會稽人,明末政治人物。早年師從劉宗周,崇禎三年(1630年)中式順天府鄉(xiāng)試第四名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聯(lián)捷辛未科進士 ,工部觀政,改翰林院庶吉士,與馬世奇、張溥等相交莫逆。崇禎六年(1633年)任禮科給事中,因上疏彈劾輔臣王應熊,崇禎帝大怒,被逮下詔獄拷訊,給事中吳麟徵、傅朝佑救之無效,被革職歸鄉(xiāng)。崇禎九年(1636年)冬,召起為戶科給事中,十二年任湖廣鄉(xiāng)試副主考,從廢卷中拔取曹胤昌為第一名。巡視蘇松諸郡餉務,陳漕政八害一要,升吏科右,十三年巡視太倉銀庫。十四年,洛陽被攻陷,福王朱常洵被殺,崇禎于乾清宮召對群臣,章正宸相繼彈劾首輔周延儒、兵部尚書陳新甲、督師楊嗣昌,在會推宣大總督人選上,首輔周延儒欲以門生江禹緒陪推,又欲起復被革職的門生前江陵知縣史元調(diào)和恢復前輔臣馮銓冠帶,被正宸爭論,未能成功。十五年五月,會推閣員,章正宸與吏部尚書李日宣、掌河南道御史張瑄共事,先推十三人,帝命再推,又列十一人,六月辛酉,崇禎召對中左門,以濫舉房可壯、宋玫、張三謨?nèi)耍瑢⒗钊招?、章正宸下獄,又謫戍均州。安宗時,官至大理寺左寺丞,見國事日非,棄官歸里;魯王監(jiān)國時,授吏部左侍郎,掌部事,守赭山(在浙江蕭山縣),招募赭山鄉(xiāng)民組建赭山營。紹興失陷,出家為僧。
人物簡介
趙士驥(17世紀—1643年),字卓午,號黃澤,山東登州府萊陽縣人。趙士驥是天啟元年(1621年)山東鄉(xiāng)試舉人,十六年間粗衣糲食,不擾知縣,到崇禎十年(1637年)成進士,獲授中書舍人,依舊品行端正,不久辭官回鄉(xiāng)。他篤于孝友,雙親逝世時哀毀骨立,又博覽群書,文章下筆千言立就,得士子視為宗匠;崇禎十六年(1643年)清兵攻打山東,他和工部右侍郎宋玫、吏部郎中宋應亨、萊陽知縣張宏一同被殺,朝廷追贈光祿寺少卿、中憲大夫,乾隆年間追謚節(jié)憫,墓在縣西邊五里,有碑,而著作則有《文起樓稿》、《春秋四傳合解》,入祀鄉(xiāng)賢祠、忠孝祠。趙士驥有五子:順治九年進士趙?、拔貢趙隆、順治十五年進士趙崙、拔貢趙崇等。
人物簡介
【生卒】:約1617—約1688 【介紹】: 明末清初山東新城人,字東癡,初名元善,字長公。明諸生。工詩。明亡后更名夜,字嵇庵。隱居東皋鄭潢河上,順治間曾南行訪林和靖故居,登嚴子陵釣臺??滴蹰g薦鴻博,不赴。有《東癡詩鈔》。晚晴簃詩匯·卷三十三
徐夜,初名元善,字長公,更字嵇庵,又字東癡,山東新城人。諸生。有《東癡詩選》。清詩別裁集
字東癡,山東新城人。縣學生。○《池北偶談》云:“東癡年二十九,即棄諸生,掘門土室,絕跡城市,有朱桃椎、杜子春之風?!迸e博學鴻辭,以老病辭。○詩格清瘦自然者近韋左司,刻削者近孟東野。徐詩·序
徐詩者,刻徐夜先生詩也。先生初名元善,字長公,慕嵇叔夜之為人,更名夜,字嵇庵,又字東癡。世為濟南新城人。曾大父守吾公準,萬歷間進士,歷官云南布政使,時稱山東四君子,公其一也。先生為從祖考功季木先生外孫,少讀書外家,湔染風氣,束發(fā)工為詩,為外祖所愛。年二十九遭世亂,母死,遂棄諸生,隱系水之東,茅屋數(shù)椽,葭墻艾席,凝塵滿座,晏如也。順治辛丑,一游錢塘,過孤山,訪林和靖故居;渡浙江,溯桐廬,登嚴先生釣臺,酹謝皋父墓,裴回賦詩而返。又十三年為康熙癸丑,赴故人之約,西游宛、鄧,歸,遂不復出。戊午、己未間,有詔旁求巖穴之士,士皆鱗集闕下。有司將以先生應詔,力以老病辭。先生少為文章,原本《史》《漢》《莊》《騷》,工于哀艷。五言詩似陶淵明,巉刻處更似孟郊。中歲以往,屏居田廬,邈與世絕,寫林水之趣,道田家之致,率皆世外語,儲、王已下不及也。癸丑春,余與先西樵、東亭兩兄過其村居,老屋三間,雨久穿漏,若將壓焉。余遺書邑令曰:「昔元道州狀舉處士張季秀,請縣官為造草舍十數(shù)間,給水田幾十畝,免其徭役,令得保遂其志,使士人識廉恥之方。又楊君謙《蘇談》記中峰和上草堂,馮海粟煉泥,趙松雪搬運,中峰涂壁,吳人至今傳為雅談。今徐先生并日而食,簟瓢屢空,所居一畝,與蓬藋鼪鼯共之。明公誠能修式廬之典,捐草堂之資,繼跡次山、海粟、松雪三君子者,亦佳話也。」今又十年,先生貧日甚,年且七十矣,當路益無知之者。其詩亦散佚,半飽蟲蠶。余在京師,數(shù)寄書索其稿,先生但遜謝而已。余乃就篋中所藏斷簡編綴之,共得二百馀篇,刻梓,以傳先生千載。人可傳于后者,固不在區(qū)區(qū)文字之末;而后之人或因此百篇,想見其流風馀韻,是亦知人論世之資也。先生貌癯而神清,望之如溪松露鶴,書法酷類虞永興。在里中與余兄弟尤厚善,嘗屬西樵為作傳,未果;今東亭又奄隨物化,夙昔之交,獨余在。序先生之詩,思疇日兄弟友朋游處倡酬之樂,為之泫然而流涕也。漁洋山人王士禛序。東癡祖遺詩·緒言
嘗聞吾東癡祖遺詩多矣,然于王阮亭先生所刻二百馀篇傳世以外,其馀詩稿率多漂蕩于水,不得其傳焉。迄至民國二十三年春,吾族重修譜系,坤績等又于各處搜得東癡祖遺詩抄稿,倉卒付梓,未獲校正,諸多舛誤,不無遺憾。茲經(jīng)闔族會議,擬延當代名流詳加核閱,再付剞劂,冀免魯魚亥豕之譏耳。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三月二十六日谷旦,八世孫克運、九世孫承奎、十一世孫學德謹述。東癡祖遺詩·緒言
吾堂伯祖孝行公,原名元善,字小巒,別號東癡。明季由入庠而食餼,中式崇禎辛丑科副榜貢。至大清定鼎,更名夜,不欲仕進,惟與一時名公,如同邑王阮亭、王木青、畢載積、傅彤臣,淄邑高繩東、高念東,鄒邑張孟養(yǎng),歷下孫仲孺,攜酒往來,詩歌贈答而已。凡宇內(nèi)山川盛跡,無不游覽,當時稱為高,而邑乘載其孝,入祠享祭,固其宜也。但吾伯祖所作詩賦詞章,不下千馀篇,意在塵埋,未行表錄。迨同邑平瀾張先生榮任江左,強吾伯祖袖稿同行,以冀刊刻梓行,傳流海內(nèi)。詎料造物忌材,不愛播揚。舟行至揚子江心,波浪驟起,將所載詩賦稿文掀翻江內(nèi)。吾伯祖感憤成疾,未至江右而返。至既沒已后,門衰族薄,書香莫繼,所遺稿文,盡弁髦棄之。侄孫篤上念先人,下視子孫,憂憤百出,置身無地。是余至親舊友,詩禮傳家,延門敬訪,二十年來未獲一覯。邇于古城沈會東家,訪得吾伯祖所遺詩稿一冊。會東即吾伯祖之外曾孫也。則吾登門敬求,彼亦欣然樂授。篤乃焚膏繼晷,息心抄錄。雖云貧乏無資,不能遽為剞劂,而先人之心血,藏于笥中,傳之奕世,凡我后人,如有興者,覽手澤而頓起,瞻簡編而憤發(fā),是則余之志也夫。乾隆十三年歲次戊辰雪月谷旦,堂侄孫篤訓薰沐敬述。東癡祖遺詩·緒言
吾家東癡祖,方伯守吾祖曾孫也。初名元善,字長公,以廩生中式崇禎庚午科副貢。東癡祖事母至孝,兼工詩。國朝初,家遭兵變,母以烈終,東癡祖乃棄諸生,改名夜,別號東癡,隱于系水之東。東癡祖之外祖,為季木王公,故東癡祖與漁洋先生兄弟交尤厚。漁洋官京師,數(shù)以書索東癡祖詩稿,然卒不可得。漁洋乃取篋中所藏,得二百馀篇,刻梓以傳。英自幼讀刻本,流連三復,想見東癡祖之志節(jié),然每以不見遺稿為恨。丁酉年館于徐家店,春間,皮某挾一冊業(yè)來,有詩二百馀首,煤涂漫滅,而系東癡祖真筆,英即寶而藏之。冬,又于乙坦胡先生處得東癡祖遺稿一編,乃吾族祖篤訓所抄也。其小序云,昔同邑張平瀾先生將赴任江右,嘗強東癡祖袖稿同行,舟覆凈陽,詩稿遂沒于水,而藏于家者又因秋潦水發(fā),一切漂蕩。后乃于東癡祖之外曾孫古城沈會東家得此遺稿,因親隸以貽將來。英讀而嘆曰:「嗚呼!若篤訓祖者,誠可謂東癡祖之功臣矣?!鼓艘嗉睘槌洠瑥秃洗洪g所藏,共集為一編,雖家貧不能付梓,然存此亦聊可補遺也。后之閱是編者,倘亦感發(fā)興起,抑或終以付梓焉,則又英之所厚望也夫。道光十七年丁酉陽月二十三日谷旦,七世侄孫英績謹識。徐東癡先生詩·序
余自戊戌年聽鼓杭州,日往來于西湖之上。有時邀二三知己,登孤山,謁林和靖墓,或坐放鶴亭中,流連終日。又嘗差次嚴州,過七里灘,觀嚴子陵釣臺及謝皋羽書臺,則為之低回往復,不忍遽去。若是者何也?余初入宦途,常懷退志,故深慕此三人,英聲奇節(jié)橫亙于古今天地之間,而震懾乎人之耳目。噫!此非轎情也,蓋有微意也。今觀于東癡徐先生而益信。先生生于明之季世,而入于清廷,其文章詞賦,本可以獵取功名而立致卿相,而乃望望然去之,若將浼焉者,此何為也哉?其出游也,之錢塘則但訪林和靖而已,之嚴州則但訪嚴子陵及謝皋羽而已,以外更無人焉可以寓吾之目而悅吾之心。漁洋為先生立傳,而敘其所游歷之處,亦止敘此兩事而已,以外更無他處山水可以寓于其目而悅于其心。呼嗚!此何為也哉?蓋先生心目中只有此三人,三人之外,不知尚有何許人也。昔袁簡齋以詩名海內(nèi),享山水之樂,寫林泉之趣,信可謂高且清矣。然而人或有訾之者,謂其猶不免于慕外也,猶不免于熱中也,故其詩有似乎元輕白俗,不足以訓示后人。先生則不然。先生孝友純篤,為名教中完人,一時發(fā)為詠歌而形諸簡編者,不過自鳴天籟而已。然天資明敏,實與古人吻合無間。其古體詩類陶、孟,近體詩類儲、王,哀艷動人,纏綿悱惻。又酷類《莊》《騷》,一言一動,隨時隨地,純?nèi)巫匀?,毫無矯飾。以視乎口是心非而勉強支吾者,相去何啻天淵。民國甲戌,距先生之歿將二百年矣,先生之裔孫馨山、聘之兩君,持先生詩集同來,丐余為先生作序。且曰:吾族譜功將告成,愿將吾東癡祖詩集并付剞劂,以廣流傳,是亦顯親揚名之一端也。余學殖荒落,自維何敢勝任?然細思先生之詩之工,與先生之品之高,愛其詩則愈重其品,重其品則愈愛其詩。立乎千載以下,與千載以上之人遙遙相對,林和靖、嚴子陵、謝皋羽三人也,并先生而為四矣。我幸得附驥尾而忝末議,何快如之,其又可以無言乎哉?或曰先生為明季諸生,乃心明室,始終不變,其改名為夜也,乃思明之意;別號東癡,亦向明之意。向明思明,而不能復明,故曰癡,一癡字最有味。余曾于大庭廣眾之中,與諸友之有深識者研論及此,皆以為然。民國甲戌年冬十一月朔日,同邑后學郝毓椿敬撰。徐詩·跋
家兄司徒在京師刻東癡先生詩成,余受而讀之,不知其涕之無從也。先生為叔祖考功季木公外孫,與先君生同年,少與文玉、嫏嬛兩世父唱和齊名。晚節(jié)肥遁,有戴安道、朱桃椎之風,隱居東皋,不踐城市。賢令君如涇陽李屺瞻、井研雷笏山、鳳山昆弟,皆修式廬之敬。先生雖不為崖異,亦未嘗輒通鈴下三公,顧益重之。先君昔游吳越,強先生與俱,今卷中吊嚴子陵、林和靖、謝皋羽諸詩皆是時作也。先生詩不啻千篇,秘不示人。司徒昔官祭酒,日屢索之,卒不肯出。后往江西,渡潯陽,其稿盡沒于水,今所存才什一耳,惜哉!讀先生詩,感懷今昔所云,對此茫茫,百端交集,輒附數(shù)語于卷末。康熙戊寅,中表弟幔亭王士驪書。(錄入:顧青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