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元明間蘇州府嘉定人,先世東蜀人,字常宗,號媯蜼子。少孤貧,讀書天臺山中,師事王貞文,得蘭溪金履祥之傳。洪武初以布衣召修《元史》,薦入翰林。乞歸后,常為知府魏觀作文,觀得罪,連坐死。曾著論力詆楊廉夫,以為文妖。有《三近齋稿》、《王常宗集》。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宗常,蜀人。明初布衣,為史官。明詩紀事·甲簽·卷六
彝字常宗,其先蜀人,徙居嘉定。洪武三年,以布衣召修《元史》,賜金幣遣歸。尋薦入翰林,乞養(yǎng)歸。坐魏觀事死。有《三近齋稿》。(王士禛《香祖筆記》:《王徵士集》,都少卿元敬編。元敬稱其古文明暢英發(fā),又或以為吳中四杰之一,以常宗代張來儀者。今觀其詩,歌行擬李賀、溫庭筠,墮入惡道,馀體亦不能佳,安能與高、楊相頡頏乎!田按:楊鐵崖擅名元季,王常宗作文妖以詆之,李西涯領(lǐng)風雅于成、弘之間,張孟獨謂其蕪沒先進,斗一韻之艱,爭一字之巧以詆之。厭后錢牧齋為西涯修怨,至謂孟獨竊康德涵之詩;王漁洋為鐵崖復仇,至謂常宗擬溫、李墮入惡道。士僧多口,天道好還,亦可畏哉!平心而論,常宗詩類鐵崖,本自眷屬一家,胡乃操戈同室?都元敬謂常宗文明暢英發(fā),或以此屈鐵崖,未可知也。)
人物簡介
【生卒】:1439—1508 【介紹】: 明江西安福人,字公實,號介庵。景泰初以父張洪死土木之難,為國子生。天順八年進士。成化元年,授兵部主事。累遷為右都御史,掌南京都察院,與林瀚、林俊、章懋稱南都四君子。正德間以左都御史論奏劉瑾,罷官。有《介軒集》。維基
張敷華(1439年—1508年7月20日),字公實,號介庵,江西吉安府安??h(今江西省安??h)人,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景泰初年,進入國學。天順八年(1464年),登進士,改庶吉士。成化元年(1465年),與劉大夏從部事,授兵部主事,升任郎中。成化十一年,出任浙江參議,居浙江十余年,歷任浙江布政使。弘治初年,遷湖廣布政使。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山西,中途奔喪,除服后恢復原職。在任期間處理糧運管理等。改為陜西巡撫,制定婚喪禮儀等。之后升南京兵部右侍郎。弘治十二年(1499年),改右都御史,總督漕運,兼巡撫淮、揚等府。之后掌管南京都察院,與南京吏部尚書林瀚、僉都御史林俊、國子監(jiān)祭酒章懋共稱「南都四君子」,就遷南京刑部尚書。正德元年(1506年),召為左都御史。同年冬,大臣與言官請求驅(qū)逐劉瑾等宦官,內(nèi)閣力主此事。武宗猶豫不決。繼而朝廷風氣大變,宦官勢力大增。張敷華只能與楊守隨辭職,至徐州時乘坐小艇遇到洪水,觸石幾乎溺死。劉瑾仍然忌恨,欲借湖廣倉儲浥爛事,連坐張敷華。翰林院修撰康海對劉瑾說:「吾秦人愛張公如父母,公忍相薄耶?」劉瑾于是稍微解意,仍然連坐其與楊守隨罪。次年六月病卒。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敬夫,鄠縣人。弘治丙辰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調(diào)吏部主事歷郎中謫壽州同知有渼陂集續(xù)集明詩紀事·丁簽·卷三
九思字敬夫,鄠?cè)恕?div id="zb6iddd" class='inline' id='people_50666_2_0_comment'>弘治丙辰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改吏部主事,歷郎中,坐劉瑾黨降壽州同知,尋勒致仕。有《渼陂集》十六卷、《續(xù)集》三卷。
王九思(1468年—1551年),字敬夫,號渼陂,陜西鄠縣(今戶縣)人,明朝官員、文學家、戲曲家,是明朝文壇前七子之一。陜西鄉(xiāng)試第二十一名,弘治九年(1496年)丙辰科進士。由庶吉士授官檢討,正德初年,諂附劉瑾,升吏部郎中。劉瑾被殺后,降為壽州同知。不久又被追論,勒令致仕。
人物簡介
【介紹】: 明遼東海州衛(wèi)人。弘治九年進士。授行人。弘治末遷御史。性狡佞。謟事劉瑾。擢大理寺丞,左僉都御史。瑾敗,罷歸。后又依附當?shù)榔饛?,先后巡撫保定、宣化諸府。在任多所侵吞。嘉靖間被劾戍雷州。維基
寧杲(1469年—?),字仲升,遼東海州衛(wèi)官籍山東登州府蓬萊縣人,弘治丙辰進士。正德年間依附劉瑾,官至宣府巡撫。世宗即位后,言官交章彈劾,罷官遣戍。原為海州衛(wèi)學武生,弘治八年(1495年)乙卯科山東鄉(xiāng)試第十九名舉人,九年(1496年)丙辰科進士。十年(1497年)授江西吉水縣知縣,十八年(1505年)授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正德初為劉瑾所用,為捕盜御史。三年十二月升大理寺左寺丞,四年四月降為潛山縣知縣。不久復職為捕盜御史,七月任巡按真定廣平等府,駐真定,五年正月升左僉都御史,時強賊張茂于內(nèi)丘縣搶劫丁憂修撰康海財物,寧杲被停俸降調(diào),又因勘報稽遲,七月被降為山西右參議。正德七年正月起復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二月為巡撫保定等處兼提督紫荊等關(guān),仍募義勇圍剿賊寇劉七、齊彥名等。與指揮江彬妄殺平民,冒報功次,被彈劾,十一月召令回京,停職聽勘。正德十四年三月起為巡撫宣府左僉都御史,不久加贊理軍務。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世宗登極,追查閹黨殘馀,寧杲為御史王鈞劾奏,朝廷下旨勒令冠帶閒住,隨即又遭給事中張九敘等彈劾「憑藉奸黨,貪財害民」,詔令巡按御史執(zhí)送京師,論死。寧杲在獄中以病上聞,得旨免死,發(fā)配廣東雷州衛(wèi)。
人物簡介
詞學圖錄【生卒】:1473—1529 【介紹】: 明陜西慶陽人,徙居開封,字獻吉,自號空同子。生于成化八年十二月中。弘治六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武宗時,為尚書韓文草奏疏,彈劾宦官劉瑾等,下獄免歸。瑾誅,起為江西提學副使,倚恃氣節(jié),陵轢臺長,奪職。家居二十年而卒。嘗謂漢后無文,唐后無詩,以復古為己任。與何景明、徐禎卿、邊貢、朱應登、顧璘、陳沂、鄭善夫、康海、王九思號十才子。又與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號七才子,是為前七子。夢陽己作,詩宗杜甫,頗狂放可喜,文則詰屈警牙,殊少精彩,時人則視為宗匠。有《空同子集》、《弘德集》。
黃鶴樓志·人物篇李夢陽(1473-1530) 字獻吉,號空同子。慶陽人,徙居河南扶溝。卒后門人私謚文毅。天啟時追謚景文。倡文必西漢,詩必盛唐,開明代詩文復古運動之先河,與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延相并稱"前七子"。文沉博偉麗,詩雄渾豪壯,才力富健,籠罩一時。亦能詞。有《空同集》,詞在集中。
李夢陽(1473—1530) 明代文學家。字天賜,又字獻吉,號空同子。甘肅慶陽人,祖籍扶溝(今河南開封)。弘治五年(1492)山西鄉(xiāng)試解元,弘治六年進士,任戶部主事,官終江西提學副使。后為權(quán)貴所惡,去職家居二十馀年卒。卒謚景文。工詩、古文,與徐禎卿、邊貢、何景明并稱四杰,明“前七子”之一,又為明“十才子”之一。曾多次游覽黃鶴樓,吟詩作賦。所作七律《登黃鶴樓》《漢江》、七絕《夏口夜泊別友人》等詩情深意雋,跌宕有致。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天賜,更字獻吉,慶陽人,徙扶溝。弘治癸丑進士,授戶部主事正德初歷郎中罷歸復起江西提學副使天啟中追謚景文有空同子集明詩紀事·丁簽·卷一
維基夢陽字獻吉,慶陽人。弘治癸丑進士,授戶部主事。遷郎中,以劾張鶴齡系獄。尋宥出,代韓文草疏劾劉瑾,謫山西布政司經(jīng)歷,復摭他事下獄,得釋。瑾誅,起故官,出為江西提學副使,坐作宸濠《陽春書院記》削籍。天啟中,追謚景文。有《空同集》六十六卷。(《四庫總目》:夢陽才力富健,足以籠罩一時。《橫云山人史稿》:弘治時,李東陽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夢陽譏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與何景明、除禎卿、邊貢、朱應登、顧璘、陳沂、鄭善夫、康海、王九思號十才子。又典景明、祖卿、貢、海、九思、王廷相號七才子。《大復集》:空同有超代軼俗之見,其高者不能外前人,下者已踐近代。夫意象應曰「合」,意象乖曰「離」。空同丙寅間詩為「合」,江西以后詩為「離」。丙寅間作,叩其音,尚中金石,江西以后之作,辭艱者意反近,意苦者辭反常,色澹黯而中理,披慢讀之,若搖鞞鐸耳。《國寶新編》:李獻吉朗暢玉立,傲睨當世。讀書斷自漢、魏以上,故其詩文卓爾不群。晚始泛濫諸家,益濟宏博,或失則粗,矯枉之偏,不得不然耳。王廷相《家藏集》:李獻吉以恢闊統(tǒng)辯之才,成沈博偉麗之文。游精于秦,漢,割正于六朝,執(zhí)符于雅謨,參變于諸子,用成一家之言,遂能掩蔽前賢、命令當世。黃省僧《五岳山人集》:先生古賦《騷選》、樂府古詩、漢魏覽眺諸篇,逼煩東樂。近體歌廳,少陵、太白,往匠可淩,后哲難繼。明興以來,一人而已。《升庵集》:唐子元薦與馀書論本朝之詩,李、何一出,變而學杜,壯乎偉矣!然正變云擾,而剽襲雷同;比興漸微而《風騷》稍遠。《藝苑卮言》:李獻古詩如金鳷擘天,神龍戲海;又如韓信用兵,眾寡如意,排蕩莫測。國朝習杜者凡數(shù)家華容孫宜得杜肉,東郡謝榛得杜貌,華州王維楨得杜筋,閩州鄭善夫得杜骨。然就其所得,亦近似耳。唯獻吉具體而微。《四溟詩話》:李獻吉極苦思,垂成如一二句弗工,即棄之。田深父見兩惜之,獻吉曰:「是自家物,終久還來。」 《國史唯疑》:正德七年、九年黃河連清,李夢陽詩云:「今瑞定于今帝運,世人休擬圣人生。」蓋婉辭也。至嘉靖改元,始直書其事,為入繼大統(tǒng)之祥云:「紫蓋復從嘉靖始,黃河先為圣人清。」 《詩談》:關(guān)中李夢陽崧高之秀,上菁青冥;龍門之派,一瀉千里。獨其論黃、陳不香色,而時不免自犯其言。《詩藪》:李獻吉詩文山斗一代,其手辟秦、漢、盛唐之派,可謂達磨西來,獨辟禪教。又如曹溪卓錫,萬眾皈依。馮時可《元成選集》:空同歌行,縱橫開闔,神于青蓮;七律雄渾豪麗,深于杜陵。異色絕焰,吾無間然。張偉《談藝錄》:李獻吉雄豪壯麗,如長江巨浸,滔滔千里,雖有枯槎敗筏,無妨飄蕩。《明詩選》:陳臥子曰:「獻吉志意高邁,才氣沈雄,有籠罩群俊之懷。其詩自漢、魏以至關(guān)元,各體見長,然崢嶸清壯,不掩本色。其源蓋出于《春風》。」李舒章曰:「獻吉以雄厚之思,發(fā)清剛之氣,如華岳秋高,奇云秀彩,變動不竭。古詩、樂府純法漢、瑰,下及阮、謝,無不神合。近體則專宗少陵,然于合處反見其離,于離處反見其合。」 孫枝蔚《四杰詩選》:王元美謂律至獻吉而大。其大者若《冬日象山書院》:「人亡故國還祠廟,世異陰崖尚品題。」《臺寺夏日》:「云雷畫壁丹青壯,神鬼虛堂世代遙。」《熊監(jiān)察至自河西》:「封事幾騰天北極,籌邊真歷地西頭。」《繁臺次秦氏韻》:「草綠梁臺猶殿閣,花殘宋苑只宮墻。」皆氣象高古者也。王士禛《古夫于亭雜錄》:錢牧翁撰列朝詩,大旨在尊西涯,貶李空同、李滄溟。又因空同而及大復,因滄溟而及弇州,素垢指瘢,不遺馀力。夫其駁滄溟古樂府、擬古詩是也,并空同《東山草堂歌》而亦疵之,則妄矣!所錄《空同集》詩,亦多泯其杰作。黃省曾吳人,以其北學于空同,則擯之,于朱淩溪應登、顧東橋璘輩亦然。子竊非之。《明詩別裁》:空同五言古宗法陳思、康樂,然過于雕刻,未極自然。七言古雄渾悲壯,縱橫變化。七言近體開合動蕩,不拘故方,準之杜陵,幾于具體,故當雄視一代。錢受之詆其模擬剽賊,等于嬰兒之學語。至謂「讀書種子從此斷絕」,吾不知其為何心也!馬星冀《東泉詩話》:北地七言歌行最為擅場,如《漢京篇》、《去婦詞》、《土兵行》,皆有杜陵之風。起調(diào)尤工,其《送李中丞赴鎮(zhèn)》:「黃云橫天海氣惡,前飛鹙鸧后叫鶴。陰風夜撼醫(yī)無閭,曉來雪片如手落。」《送李帥之云中》:「黃風北來云氣惡,云州健兒夜吹角。將軍按劍坐待曙,紇干山搖月半落。」起調(diào)相同,亦有轍跡可尋。田按:空同志壯才雄,目短一世,好掊擊人,而受人掊擊亦甚。然究一時才杰,亦不能出其右也。成、弘之間,茶陵首執(zhí)文柄,海內(nèi)才俊,盡歸陶鑄。空同出而異軍特起,臺閣壇坫,移于郎署,始猶依違,不欲顯然攻之也。贈昌谷《崢嶸百年會》詩云:「我?guī)熱绕饤钆c李,力挽一發(fā)回千鈞。大賢衣缽豈虛擲,應須爾輩揚其塵。」至西涯六十壽詩。則僅「文章班馬則,道術(shù)孟頗醇」二句頌其文章。而「絕藝邕斯上,高情頡籀鄰。一揮驚霹靂,只字破風塵。絢練玉侯宅,蒼茫海岳濱。幽刂光沕窟,巨榜照嶙峋。星燦將軍碣,云垂學士珉。崖題半?yún)浅?,墨刻遍齊秦」等句,專頌。揚其書法,軒輊已見微意。及西江放廢后,茶陵已歿,乃放言不諱,作《朱淩溪墓志》云:「一時篤古之士,爭慕響臻,而執(zhí)政顧不之喜,惡抑之。北人樸,恥乏黼黻,以經(jīng)學自文,曰:后生不務實,即詩到李、杜,亦酒徒耳!』而柄文者承弊襲常,方工離浮靡麗之詞,取媚時眼。見淩溪等古文詞,愈惡抑之曰:『是賣平天冠者。』凡號稱文學士,率不獲列于清銜,陰欲困之。」北人謂劉文靖,柄文者謂茶陵也。平心而論,茶陵詩文固自可傳,而空同復古之功,亦不可沒。從古文人相輕。由來已然,論者固不必為之左右袒矣。)
李夢陽(1472年—1529年),字獻吉(一說又名獻吉,字恩賜),號空同子。陜西慶陽(今甘肅)人,祖籍河南扶溝,明朝文學家、詩學家、詩人、政治家,弘治六年癸丑進士,官至江西副使。因事還歸故里,家居十余年而卒。他以作為前七子領(lǐng)袖統(tǒng)領(lǐng)文壇、掀起明朝文學復古運動而著稱,與何景明并稱“李何”,兩人又與王世貞、李攀龍并稱“李何王李”,是為“明朝文壇四杰”。在詩文上,李夢陽竭力反對臺閣體綺靡不實、千篇一律的詩風,主張通過“宗漢崇唐”的復古以臻風雅。他以此提出的一系列觀點最終使得明朝詩風發(fā)生大變,掀起了持續(xù)一個世紀的詩文復古運動。李夢陽以一生不畏權(quán)貴著稱,亦因此而五次入獄,最終被朝廷除名,放歸鄉(xiāng)里,郁郁而終。作為明朝詩壇領(lǐng)袖與復古運動的主導者,李夢陽一直飽受爭議。文學界歷來對他評價不高,多以“剽竊套作”“詩作毫無靈魂”對其定論。贊揚者則認為他的詩歌并不局限于擬古,多揭露現(xiàn)實、抒發(fā)真情的佳作,并稱他為“晚明文學的先驅(qū)”。
人物簡介
【生卒】:1476—1532 【介紹】: 明山東歷城人,字廷實,號華泉。弘治九年進士。除太常博士,擢兵科給事中,峻直敢言。遷衛(wèi)輝、荊州知府,頗有政績。嘉靖時累官至南京戶部尚書。久官留都,優(yōu)閑無事,日夜游賞,遭劾罷歸。好藏書,搜訪金石古文尤富,一夕毀于火,遂病重而卒。善詩文,風格婉約,與李夢陽、何景明等稱“前七子”。有《華泉集》。詞學圖錄
邊貢(1476-1532) 字廷實,號華泉。山東歷城(今濟南)人。有《邊華泉集》,詞在集中。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廷實,歷城人。弘治丙辰進士,由太常博士擢戶科給事中歷知衛(wèi)輝荊州二府升湖廣提學副使召為南太常少卿累進南戶部尚書有華泉集明詩紀事·丁簽·卷二
維基貢字廷實,歷城人。弘治丙辰進士,授太常博士。擢戶科給事中,改太常丞,出知衛(wèi)輝府。改荊州,歷山西、河南提學副使。召拜南太常少卿,遷太仆卿,改太常卿,提督四夷館,進刑部侍郎、戶部尚書。有《華泉集》十四卷。(《四庫總目》:貢詩才力雄健,不及李夢陽、何景明善于用長;意境清遠,不及徐禎卿、薛蕙善于用短,而夷猶于諸人之間。無憑陵一世之名,而日久論定,亦不受世人之排擊。昔薛蕙于嚴嵩為同年,頗相倡和。及嵩柄國,蕙即謝絕往還,并削去舊作,不留一字。是集乃以送嵩之作列為壓卷,不免見疑于清議。然詩集為貢沒后其里人劉天民所編,時當嘉靖戊戌,正嵩熾盛之日,或夭民無識,趨附時局,非貢本志歟!朱觀熰《海岳靈秀集》:華泉之作雖不逮李、何,然平淡和粹,孝廟以前,海岳之才無其倫比。《四友齋叢說》:世人獨推何、李為當代第一。馀以為空同關(guān)中人,氣稍過勁,未免失之怒張;大復之俊節(jié)亮語,出于天性,亦自難列,伹工于言句,而乏意外之趣。獨邊華泉興象飄逸,而語亦清圓,故當共推此人。《藝苑卮言》:邊廷實詩,如洛陽名園,處處綺卉,不必盡稱姚、魏;又如五陵裘馬,千金少年。《詩藪》:弘、正并推邊、何、徐、李,每怪邊品第懸遠,胡得此稱?及讀獻吉《送昌谷》詩:「是時少年誰最文?太常邊丞何舍人。」仲默《贈君采》亦有「十年流落失邊李」之句。則李、何于邊,正自不淺。馀細閱當時諸家,若仲鳧、德涵、敬大、子衡,詩皆非長。華玉、繼之、升之、士選輩或調(diào)正格卑,或格高調(diào)僻。獨邊視諸人差為諧合,不得不爾。《明詩選》:陳臥子曰:「廷實粗率末除,然時見精詣,五言尤稱長城。」末轅文曰:「尚書才情甚富,故能于沈穩(wěn)處見其流麗,聲價在昌谷之下。」 《國雅》:邊同徒《集》中如「綠水閶門道,青山建業(yè)城」,「地入河源渺,天連塞日曛」,又「魯連箭滅遺書在,微子城荒故堞留」,「千盤鳥道懸云上,五色龍江抱日流」,應是豪華語。《明詩別裁》:華泉邊幅較狹,而風人遺韻,故自不乏。李、何、邊、徐并名,有以也。《田按:《華泉集》蕪蔓末剪。今睹阮亭《詩選》,頓爾改觀。曹子建常嘆異世相知,誰訂吾文者。阮亭真華泉曠世知己。華泉古詩佳作不及何、李之多,律體翩翩,自是風流一代人豪。竹詫專取五絕,未為知言。)
邊貢(1476年—1532年),字廷實,號華泉,山東歷城(今濟南市)人。明朝官員、詩人、文學家。弘治丙辰進士,累官南京戶部尚書。邊貢文學成就卓著,是「前七子」之一。有《華泉集》。弘治八年(1495年)乙卯科山東鄉(xiāng)試第四名。弘治九年(1496年)聯(lián)捷丙辰科進士。授太常寺博士,十八年六月授兵科給事中,九月升太常寺寺丞,正德初出任衛(wèi)輝府知府,改任荊州府,六年(1511年)七月升山西提學副使,丁憂,服闋,九年五月復除河南提學副使,以母憂家居。嘉靖繼位,正德十六年(1521年)十一月以薦起為南京太常寺少卿,嘉靖二年(1523年)十月升南京太仆寺卿,三年三月升南京太常寺卿,六年四月改北太常寺卿、提督四夷館,七年閏十月升南京刑部右侍郎,八年九月官至南京戶部尚書,十年五月右都御史汪鋐彈劾其嗜酒曠職,月視事無三日,遂令致仕。
人物簡介
【生卒】:1478—1541 【介紹】: 明河南安陽人,字子鐘,一字仲鳧。崔升子。弘治十八年進士。正德時,歷官翰林侍讀,引疾歸。作后渠書屋,讀書講學其中,斥王守仁“良知”說為霸儒。學者稱后渠先生。嘉靖初,擢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官至南京禮部右侍郎。卒謚文敏。有《讀易余言》、《彰德府志》、《洹詞》、《晦庵文鈔》、《文苑春秋》。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子鐘,安陽人。弘治乙丑進士,累官南禮部侍郎贈尚書有洹詞明詩紀事·丁簽·卷十三
維基銑字子鐘,安陽人。弘治乙丑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以忤劉瑾改南吏部主事。瑾誅,復故官,歷侍讀,進南祭酒,以劾張璁、桂萼失帝旨,令致仕。用薦起少詹事兼侍讀學士,擢南禮部侍郎。贈禮部尚書,謚文敏。有《洹詞》十二卷。(《四庫總目》:銑力排王守仁之學,謂其不當舍良能而談良知,故持論行己,一歸篤實。其爭大禮劾張驄、桂萼,風節(jié)表表,亦不傀共言。所作《政議》十篇,準今酌古,無儒生迂闊之習。他若《漫記》十條,可以補宋史之未備,《誠傅》兩則,可以靖明代之浮言,而岳飛論一篇稱飛之宜奉詔,尤識大體。蓋不以文章著,而文章自可傳也。第十一卷中有嚴嵩《鈐山堂集序》,似涉南園作記之疑,然嵩集載此序,題「嘉靖己亥」,據(jù)明史嵩傳是時方為禮部尚書,未操國柄,尚無由預識其奸,是猶司馬光之于王安石,非陸游之于韓托胄矣。田按:文敏講學尊朱抑陸,與陽明宗旨不合。其論明以來詩文源流云:「洪武文臣皆元材也,永樂而后乃可得而稱數(shù)。方天臺辭若蘇氏,言必周、孔,大哉志乎!東里入閣司文既專且久,詩法唐,文法歐,依之者效之。弘治中南城羅圯,思振頹靡,獨師韓文,其艱思奇句,偉哉!武功康海好馬遷之史,入對大廷,文制古辯,元老宿儒見而驚服。其時北郡李夢陽,申陽何景明協(xié)表師法,曰漢無騷,唐無斌,宋無詩,二子抗節(jié)遐舉,故能成章,李之雄厚,何之逸爽,學者尊如李、杜焉。」惟于西涯曾不齒及,凱非不滿其相業(yè)乎?其序羅景鳴集云:「往西涯公處劉瑾、張永之際,不可言臣節(jié)矣。」士惠其私,猶曲貸而與之,幾亡是非之心,而龠州藝苑卮盲乃侈談火城行觴之遇,何哉?)
崔銑(1478年—1541年),字子鐘,又字仲鳧,初號后渠,又號相臺、洹野,改號少石,河南安陽縣(今河南安陽市)人。明朝理學家、政治人物。崔升之子。河南鄉(xiāng)試第九名舉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會試第三名,二甲第一名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參修《孝宗實錄》,與同僚拜見權(quán)閹劉瑾,徑自長揖不拜,因而得罪劉瑾,出為南京吏部主事。劉瑾倒臺后,召復原官,充經(jīng)筵講官,晉侍讀。引疾歸里,作后渠書屋,在其中讀書講學。世宗即位,擢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嘉靖三年(1524年),張璁、桂萼等因在“大禮議”中諂附世宗,驟然顯貴。崔銑恥與同列,上疏求去,并上疏彈劾張璁等,觸怒世宗,被免官。后起為少詹事兼侍讀學士,擢南京禮部右侍郎。嘉靖二十年(1541年)卒,朝廷賜祭葬,謚文敏?!?a target='_blank'>明史·儒林》有傳。
人物簡介
滄海遺珠【生卒】:1483—1521 【介紹】: 明河南信陽人,字仲默,號大復。八歲能作文,十五中舉人。弘治十五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正德初,劉瑾用事,謝病歸。瑾敗,以薦除中書。時武宗多以佞幸為義子。景明疏言“義子不當蓄,宦官不當寵”。官至陜西提學副使,以病投劾歸,抵家而卒。與李夢陽齊名,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時人言天下詩文必稱“何李”。又與邊貢、徐禎卿并稱四杰,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稱七才子,即所謂“前七子”。然何、李成名之后,論詩每相牴牾。申何者謂何詩俊逸,李詩粗豪,蓋風格實有區(qū)別。有《大復集》、《雍大記》、《四箴雜言》。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號白坡,又號大復山人。信陽人,弘治十五(1502)年進士,授中書舍人,官至陜西提學副使。詩文與李夢陽齊名,著有《大復集》《雍大記》《大復論》等。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仲默,信陽人。弘治壬戌進士,由中書舍人轉(zhuǎn)吏部員外郎歷陜西提學副使有大復山人集明詩紀事·丁簽·卷一
景明字仲默,信陽人。弘治壬戌進士,授中書舍人。遷吏部員外,出為陜西提學副使。有《大復巢》三十八卷。 (《四庫總目》:正、嘉之間,景明與李夢陽俱倡為復古之學,天下翕然從之,文體一變。然二人天分各殊,取徑稍異,故集中與夢陽論詩諸書,反覆詰難,龂龂然不相下。平心而論,摹擬蹊徑,二人之所短略同。至夢陽雄邁之氣,與景明諧雅之音,亦各有所長。正不坊離之雙美,不必更分左右袒也。 《空同集》:大復詩徒知神情會處,下筆成章為高,而不知高而不法,其勢如搏巨蛇、駕風螭,步驟即奇,不足訓也。 《國寶新編》:仲默弱冠入京,身不勝衣,馳才長賦,便淩作者。觀其與李氏論文,直取舍筏登岸為優(yōu),斯將盡棄法程,專崇質(zhì)性。賦詠著述,互見短長,自古恒然,匪徒今日。若乃天才騰逸,咳唾成珠,實亦人倫之雋。 《王氏家藏集》:大復欱騷儷《選》,挽視六朝,溫醇典雅,豐容色澤,靡不備舉。 《升庵集》:仲默枕藉杜詩,不觀馀家,其于六朝、初唐末數(shù)數(shù)然也。與予及薛君采言及六朝、初唐,始恍然自失。 《詩談》:何景明上追漢、魏,下薄初唐。大匠揮斤,群工斂手。 沈愷《環(huán)溪詩話》:何仲默詩如玉工治玉,遇方成圭,遇圓成璧,得心應手。神授非人力也。 《藝苑卮言》:伺仲默詩如朝霞點水,芙蕖試風。又如西施,毛嬙。毋論才藝,卻扇一顧,粉黛無色。仲默才秀于李氏,而不能如其大,故有弱調(diào)而無累句,詩體翩翩,俱在雁行。 《四友齋叢說》:顧東橋語客曰:「何大復詩雖則稍俊,然終是空同多一臂力」。 《詩藪》:李以氣骨勝,何以豐神勝。學何不至,不失雕龍;學李不成,終類畫虎。 趙彥復《梁園風雅》:大復詩以清遠為趣,俊逸為宗,務在舍筏,而自見神情。與獻吉分鑣異軫,各臻其極。一以為霆驚電煜,駭日振心;一以為落日明霞,馀暉映遠。 《國史唯疑》:何大復父為渭源驛丞,太守李紀聞丞有佳兒,召與其子同學。丞致仕歸,貧甚,具車馬集街官郊送之,舉酒酌丞曰:「吾老友。」酌大復曰:「吾小友。」前輩風流可慕。 李開先《中麓閑居集》:大復病危,屬墓文必出空同手。時孟有涯、張昆侖并其侄某在側(cè),相與私議曰:「自論詩失歡后絕交久矣,狀去空同文必不來。吾輩并樊少南、戴仲鹖亦可攢輳一空同?!?《四溟詩話》:何仲默詩曰:「元日王正月,傳呼殿晚班。千官齊鵠立,萬國侯龍顏。辨色旌旗入,沖星劍佩還。圣躬無乃倦,幾欲問當關(guān)?!估瞰I吉改為「不敢問當關(guān)」,曹仲禮曰:「吾舅所改未若仲默元句?!?《明詩選》:陳臥子曰:「仲默姿制羸秀,神氣和朗,發(fā)徽音,吐芳訊,令人有形穢之恥?!估钍嬲略唬骸钢倌艦轱L始,學擅雅宗。如長江春泛,草木魚龍咸懷鳧藻。古詩上睨子建,下拂土衡,清美合度,與李競爽。近體則初盛諸家無所常師,意之所寓,工麗即臻。惟七言律與獻吉同源而異流,婉佚勝之,高深不及,似稍有伯仲之分。 王土禛《分甘馀話》:胡元瑞論明人歌行,既尊空同,而略于大復,不知何《聽琴》、《獵圖》、《送徐少參》、《津市》、《打魚》諸篇深得少陵之體,特以秀色掩之耳。胡專舉《明月》、《帝京》,陋矣! 《東泉詩話》:信陽古體,佳句如《種麻篇》:「孤生易憔悴,獨立多憂患?!埂稉v衣》詩:「君子萬里身,賤妾萬里心?!埂对亼选吩姡骸父≡票谓?,白日忽已晚?!菇粤δ×?。 田按,大復骨清神秀,龍鳳之姿。如虬髯公見太原公子,令人氣奪。與空同固是勁敵。)維基
何景明(1483年—1521年8月5日),字仲默,號白坡,又號大復山人。河南信陽人。明朝作家。明朝文學家前七子之一,官至陜西提學副使。何景明幼時聰慧,弘治十五年(1502年),20歲即中進士,授為中書舍人,但因向朝廷上書指控宦官劉瑾,被免官。正德六年(1511年)復職,十二年升為吏部員外郎,十三年遷陜西提學副使,正德十六年(1521年)病故,年僅三十九歲。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生卒】:1487—1556 【介紹】: 明陜西長安人,字孟獨,號太微山人。正德九年進士。授長垣知縣,遷刑部主事。不樂為官,引疾歸。數(shù)與王九思、康海等論詩文。有《太微集》。
字孟獨,一字時濟,長安人,正德甲戌進士。授長垣知縣,遷刑部主事,有《太微前后集》。維基
張治道(1487年—1556年),字時濟,改字孟獨,別號太微山人,陜西西安府長安縣人。正德八年(1514年)癸酉科舉人,正德九年(1514年)聯(lián)捷甲戌科進士。五月授長垣縣知縣,升刑部主事(1550年左右),因病辭官還鄉(xiāng)。與鄉(xiāng)人康海、王九思等交往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