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普持

相關人物:共 2 位
共 3 首
燕士張君文季讀書不求官治生不務富稍有贏馀即購求古器畫為事故其家藏三代已來鼎彝敦卣及前賢法書名畫甚富素負藻識遇夫奇妙不惜資貨期于必得既得之后傳觀借玩初不吝惜暇則明窗棐幾展玩陳列乃沾沾而喜曰古人不作古意尚在三代之英精諸賢之純粹今吾何修一朝盡得而有之其稽古尚友之誠靜觀適懷之樂于斯時也中心充實意得所寓回視晉楚之富趙孟之貴不啻如云煙之過目遇佳客踵門焚香煮茗盡發(fā)秘藏為序 說家數(shù)評論其優(yōu)劣雍容文雅有都城故家風味信足稱也仙露寺僧寶藏商鼎有年不惜百金易而得之愛玩不足復求館閣諸公詩詠予喜為序其平生淡癖仍以古調歌之其辭曰
維商賢君六七作,禮重烝嘗制于鑠。
只緣近古俗忠厚,象形作器窮精鑿。
敦??鐘鼎賜臣工,重比謚贈縻天爵。
當時文獻不足徵,故家馀俗歸寥索。
蒼銅不逐太社兇,千古流傳誇灝噩。
供佛床頭夜壑深,物歸所好得真托。
張君稽古負精識,入手摩挲三嘆息。
兩耳高撐足拱三,六乳附觚何的歷。
饕餮繞腹雜雷紋,紫翠英英悵猶濕。
細觀款識商父丁,昆玉南金非所惜。
平生澹癖心不足,此日大嚼情暢適。
模形遠紹考古圖,發(fā)揮假手詞人筆。
君不見當年莘叟負謁湯,高宗肜祭雉雊鬲。
黃金涂耳玉鉉光,此事傳聞已陳跡。
一朝恍墮三亳間,神明之器今目擊。
或裊沈煙讀誥盤,或挹殷溪煮巖石。
尚友直探三代英,平生閱古心方畢。
韋名清江陵人性強梗好怒罵人號為韋骨鯁省臺大臣有過輒昌言之無忌偽張氏大弟奪浙相位相僚曰壽曰的拜其偽太妃已而復奪臺印章大夫普持印未決清走普所屬語曰大夫尚不能殉印一死耶普死之清時為察胥獨航海至京師上書言壽的喪節(jié)普完節(jié)及陳便宜二十事上不報徒步歸江陵故里吳主欲仕之清力乞骸骨侍親遂落魄金陵市中以詩酒為事母死后服道士服游五岳名山云予以清非公卿大吏而嫉邪憤世有禰正平之氣節(jié)求之于妾婦世豈不在可詠之列耶為作韋骨鯁詩
韋骨鯁,性傄?,語軋??(干)。
眼中有周公孔子,舌底有龍逢比干。
見無義漢不律官,怒癭突項膊,芒刺生肺肝(去聲)。
敢向漢遮欄,駕策不向秦鉆(不仕偽)。
世人不識之,峨獨角巾如豸冠。
痛吟蕩陰里,悲歌清淚灘。
左旋右衡萬妾婦,朝梁莫晉千癡頑。
弗弧弗刃劫白日,??郎摸仿同一虷(奸同)。
走轂下,出臺端,力陳悖逆不赦金雞竿。
敗紅一陣逐風去,木駃萬駕螺螄盤。
朅來秣陵市,佯狂落魄酒澆舌本黃河乾。
我有孤竹笛,和君獨絲彈。
神仙狡獪只在吾人間,倒騎一笑,與爾共訪西華山。
明葉偈以鮑謝聲口。渲流瑜。伽蓮花顏色。蓋文字中禪悅語也。有人作五鳳樓。瓦磚木石。由平地起。八窗玲瓏。七寶莊嚴是漸也。十指掌中。忽見縹緲樓閣。自在于光明寶塔之畔。甍桷墄戺。無不畢具者頓也。我自有一重公案。風動幡動。竟是心動。由心而論其炯然不滅者。恒存于方寸之間。靈警幻化之機。迭來照應。萬象紛披。皆吾兄光明寶藏副本也。又何必是月是燭是葉哉。韋史學人呈怡堂古德先生法鑒。
怡翁明葉句,但拈月與燭。
當其無光時,闇然葉自綠。
適玆來相宣,爛如勃律玉。
此語近禪理,尚未超縛束。
我聞大法眼,不以視官局。
開眼限形質,閉眼激蔽曲。
有影無影際,萬象紛續(xù)續(xù)。
免教物所障,安養(yǎng)絕嗜欲。
見人所不見,終緣有抵觸。
請君坐漆室,暗中具所矚。
葉非明臭味,明豈眼眷屬。
按:坡公六祖壇經(jīng)綸。試以喻。眼見是法身。能見是報身。所見是化身。眼之見性。非有非無。無眼之人。不免見黑。見性不緣眼有。是謂法身。見性雖存。眼根不具則不能見。是謂報身。根性既全。一彈指頃。所見俱是妙用。是謂化身。(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