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561—1631 【介紹】: 明山東長山人,字默承,號青岳。萬歷四十一年進士。授編修,累官少詹事。以忤魏忠賢,革職為民。崇禎初,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參預(yù)機務(wù)。次第貶黜閹黨,人情大快。后以事忤旨革職,謫戍代州,卒于戍所。福王時復(fù)官。有《玉海纂》、《四素山房集》。維基
劉鴻訓(xùn)(1565年—1634年),字默承,號青岳,山東長山縣(今淄博市周村區(qū))太和莊人。明代東林黨政治人物。劉一相之子。萬歷十三年乙酉科舉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進士,授庶吉士,改授翰林院編修,曾參修國史。泰昌元年(1620年),出使朝鮮,回國時遼陽已被清軍占領(lǐng),朝鮮為其建造二舶艦,繞境而返。途中收容多位難民。升任右中允,又改左諭德。天啟六年(1626年),任少詹事,因忤魏忠賢,被削籍為民。明思宗時,官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xué)士,后加太子太保進文淵閣。任內(nèi)遇事敢任,曾建議先朝官員轉(zhuǎn)調(diào)太速,需行久任之法,又推薦了畢自嚴(yán)出任戶部尚書。但劉鴻訓(xùn)在廟堂議事,當(dāng)其意見不被皇帝同意時,便會感嘆說「圣上畢竟只是年輕的君主」,崇禎帝都會因而生氣。崇禎二年(1629年),因改太傅惠安伯張慶臻敕書事,謫戍代州,按例總督京營者不轄京師巡補,劉鴻訓(xùn)及中書舍人田佳璧在敕書上多加「兼轄捕營」四字,遭御史吳玉彈劾,給事中張鼎延、御史王道直亦參劉鴻訓(xùn),此時正值「寧遠(yuǎn)鬧餉」之時,且在羅織株連所謂閹黨之后,加上他曾說:主上畢竟是沖主。崇禎帝無意維護,而眾臣大作文章,御史田時震、給事中閻可陛接連劾其貪污收賄案。最終劉鴻訓(xùn)謫戍代州、兵部尚書王在晉、職方郎中苗思順遭削籍,田佳璧斬于市,張慶臻停祿三年。因痛斥閹黨楊維垣、李恒茂、楊所修、田景新等人,謫戍代州(今山西代縣)。崇禎七年(1634年)五月,卒于戍所,享年七十。著有《四素山房集》、《皇華集》等。
人物簡介
胡克儉(1564年—?),本姓扶,字我虛,一字共之,號趨儆,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汝寧府光山縣(今河南省光山縣)人,民籍。進士出身。謚忠毅。本姓扶,冒胡姓,后成定式。萬歷十三年(1585年)乙酉科河南鄉(xiāng)試第三十名舉人,萬歷十四年(1586年),聯(lián)捷丙戌科會試第三百三十八名,第二甲第三十一名進士。通政司觀政,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監(jiān)察御史,巡按山東。彈劾左都御史李世達,反被謫蘄水丞,升廣濟知縣。明光宗立后,起用光祿少卿。天啟二年,升任光祿寺卿,次年改任太常寺卿。天啟五年,任通政使司通政使、同年改任刑部右侍郎,閹黨李恒茂稱其年老,被辭退歸鄉(xiāng)。崇禎年間,再次恢復(fù)官職,不久去世,贈尚書。
人物簡介
【生卒】:1572—約1646 【介紹】: 明末清初山東沾化人。明萬歷四十一年進士。天啟初為兵科給事中,魏忠賢黨“十孩兒”之一,獻計汰軍以削經(jīng)略孫承宗之權(quán)。又劾罷周啟元、韓爌等,代主事曹欽程疏劾周宗建、黃尊素等。崇禎間入逆案。入清,在鄉(xiāng)殺李自成所置縣官,得授順天府丞。以老乞休。尋以故革職為民。維基
李魯生(1572年—1646年),字尊尼,山東濟南府濱州沾化縣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山東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進士,歷魚臺、邯鄲、祥符、儀封知縣,天啟三年考選,六月授兵科給事中,投靠魏忠賢,列“十孩兒”之一。當(dāng)時京城有“官要起,問三李”之說,“三李”即指李魯生和禮科給事中李恒茂、御史李蕃。顧炎武在《圣安本紀(jì)》中也有“一周二李,其權(quán)莫比”的記載,其“一周二李”即指周昌晉、李蕃、李魯生。四年彈劾應(yīng)天巡撫周起元,致其削籍。薦舉阮大鋮、陳胤叢、陳爾翼、張素養(yǎng)、李應(yīng)薦、馬逢皋、李嵩、楊春茂、高弘圖、王大年、張捷十一人。五年廷推,疏議大學(xué)士韓爌,削其籍。十二月議改書院為忠臣祠,祀故遼陽死難文武諸臣。六年二月升吏科右給事中,十一月升兵科左給事,疏請用蒙古攻東奴,以舒屬國之困。七年與檢討李明睿典試湖廣,八月敘寧錦大捷功,升一級,賞銀十五兩,升太仆寺少卿。崇禎元年(1628年),以閹黨被彈劾,削籍為民,遣戍山西平定州,遇李自成亂,逃回故里。順治元年,在鄉(xiāng)殺李自成所置縣官,受王鰲永招撫,授順天府丞。二年七月,升順天府尹。三年五月,以年已七十五告老。七月由于受到順天督學(xué)曹溶濫送貢監(jiān)貪腐案牽連,被削籍為民,尋卒。著有詩集《海月樓集》。
人物簡介
王維周(16世紀(jì)—1624年),字世皇,號繡嶺,湖廣襄陽府襄陽縣人。王維周是萬歷十年舉人王應(yīng)期之子,萬歷四十年(1612年)的舉人,四十四年(1616年)成進士,登第十天后得知父親在云南去世,立刻前往奔喪,辭謝他人贈送的賻儀,說:「先靈有知,他一定不想我剛登第就弄污素履。」服喪完畢后獲授行人,四十七年(1619年)出使諭祭金溪王府,只接受書畫的饋贈,回朝后必定上報民間疾苦、吏治得失。天啟三年(1623年)他和盧時泰、李恒茂、丁一鳴、薛國觀、范紹序、李魯生、楊炳考選給事中,次年(1624年)與薛國觀同補戶科給事中,不久去世,孫子王貽貞由貢生任職澧州學(xué)正。
人物簡介
【介紹】: 明山東日照人。萬歷四十一年進士。官御史、太仆寺卿。為魏忠賢心腹。同官排擊忠良,多其代草。出督畿輔學(xué)政,建忠賢生祠于天津、河間、真定,呼忠賢九千歲。崇禎初,被劾罷。維基
李蕃,山東青州府日照縣人。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山東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進士,授廬江縣知縣,天啟二年四月考選,授候補御史,十二月填補廣東道御史,始諂事魏廣微、馮銓、崔呈秀,復(fù)諂事魏忠賢,天啟四年大學(xué)士孫承宗督師請入朝,忠賢指使御史李蕃急奏,有樞輔舉動可駭一疏,引自古擁兵閫外,恐喝朝廷,如王敦、李懷光去來自如,不遵朝命,又謂樞輔此來,人(戶部侍郎李邦華)實召之云云,上大懼,至卻行,急傳兵部令承宗急還山海關(guān)。尋又奉忠賢命參論大學(xué)士朱國楨罷職而歸。五月正月管理章奏,六年三月出督畿輔學(xué)政,呼魏忠賢為“九千歲”,建祠河間、天津等地,七年十月官加太仆寺少卿。與同年李魯生,時號兩人為四姓奴。崇禎元年四月,廣西道試御史鄒毓祚疏劾太仆寺添注少卿|楊維垣、禮科給事中李恒茂,有“占?xì)獾孟?,轉(zhuǎn)身得捷”之語,旨令直指其人,乃以維垣告,復(fù)言李恒茂與李魯生、李蕃號曰“三李”,為維垣密友,聲勢薰灼,故長安為之謠曰:“官要起,問三李”。今魯生、李蕃己劾免,恒懋亦乞立賜處分,于是二人皆罷。二年正月名定“逆案”,被削籍,又為吏科都給事中沈惟炳等疏言,判徒三年,贖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