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全后漢文·卷六十四【生卒】:104—181 【介紹】: 東漢敦煌酒泉人,字然明。少立志節(jié),謂大丈夫當(dāng)為國家立功邊境。師事太尉朱寵,學(xué)《歐陽尚書》。舉賢良,對策第一,遷安定屬國都尉。羌豪帥感奐恩德,威化大行。遷使匈奴中郎將、度遼將軍,屢立邊功,以不事宦官,封賞不行。靈帝建寧元年,受偽詔討謀誅宦官之竇武、陳蕃,事后悔恨,拜大司農(nóng),封侯,均不肯當(dāng)。轉(zhuǎn)太常,得罪宦官,陷以黨罪,放歸田里。有《尚書記難》。
奐,字然明,敦煌酒泉人?;傅鄢?,辟大將軍梁冀府,以疾去。后舉賢良方正對策第一,拜議郎。永壽初,遷安定屬國都尉,進(jìn)使匈奴中郎將。延嘉中,梁冀誅,以故吏禁錮。后為武威太守,遷度遼將軍,徵拜大司農(nóng)。鮮卑入塞,出為獲匈奴中郎將。靈帝初,徵拜少府,遷大司農(nóng),轉(zhuǎn)太常遭黨錮。光和四年卒,年七十八。有集二卷。
人物簡介
【生卒】:104—187 【介紹】: 東漢潁川許人,字仲弓。少為縣吏,有志好學(xué),縣令鄧邵使受業(yè)太學(xué)。除太丘長,修德清靜,百姓以安。黨錮禍起,人多逃避求免,寔?zhàn)哉埱艚S錾獾贸?。居鄉(xiāng)閭,累征不就。卒于家,海內(nèi)往吊者三萬余人。謚文范先生。與子紀(jì)、諶,并著高名,時(shí)號“三君”。全后漢文·卷六十三
寔,字仲弓,潁川許人。少為縣吏都亭刺佐,后為督郵,復(fù)為郡西門亭長,轉(zhuǎn)功曹。司空黃瓊辟選理劇,補(bǔ)聞喜長,復(fù)再遷除太丘長。坐黨事逮捕,遇赦。靈帝初,大將軍竇武辟為掾?qū)伲髲?fù)坐黨事免。累徵不起。中平四年卒,年八十四,私謚曰文范先生。
人物簡介
【生卒】:110—169 【介紹】: 東漢潁川襄城人,字元禮。初舉孝廉,歷任青州刺史,漁陽、蜀郡太守,轉(zhuǎn)護(hù)烏桓校尉。后為河南尹,與太學(xué)生郭泰等交游,反對宦官專權(quán),聲名甚高,有“天下楷模李元禮”之譽(yù),士人以與其結(jié)交為“登龍門”。桓帝時(shí)為司隸校尉。張讓弟朔為野王令,貪殘無道,聞膺威嚴(yán),匿于京師合柱中,膺破柱取朔殺之,諸黃門常侍皆鞠躬屏氣,不敢出言。延熹九年,被宦官誣為結(jié)黨,下獄,釋后復(fù)遭禁錮。靈帝初,大將軍竇武引以為長樂少府。與陳蕃謀誅宦官,事敗,免官。黨錮再起,下獄死。
人物簡介
【介紹】: 東漢桂陽人,字子升。竇武府掾。武被殺,騰獨(dú)殯斂行喪,遭禁錮。嘗從桓帝巡狩南陽,為護(hù)駕從事。禁公卿貴戚妄有干欲,以此顯名。黨錮解,官至尚書。
人物簡介
【生卒】:?—168 【介紹】: 東漢河南鞏人,字伯元。宗族多居貴位,勛獨(dú)持清操。察孝廉,遷邯鄲令,后舉高第,拜尚書令。桓帝時(shí)參與誅梁冀,封都鄉(xiāng)侯,遷汝南太守。上書清解范滂、袁忠等黨議禁錮。位至大司農(nóng)。靈帝初因竇武等謀誅宦官事,牽連下獄,自殺。
人物簡介
全后漢文·卷六十四【生卒】:?—約168 【介紹】: 東漢河間樂成人,字仲承。明五經(jīng),隱居講授,諸生常數(shù)百人。桓帝時(shí)征拜議郎,累遷侍中、虎賁中郎將。上疏請罷宦官。與竇武、陳蕃并稱三君。靈帝即位,宦官譖淑與竇武等通謀,下獄自殺。
淑,字仲承,河間樂成人。永興二年,(《袁宏紀(jì)》作「延熹八年?!?舉賢良方正,對策第一,拜議郎,再遷尚書,又再遷侍中、虎賁中郎將。靈帝初,為宦官所譖,下獄自殺。
人物簡介
全后漢文·卷六十六【生卒】:?—168 【介紹】: 東漢廣陵人,字季節(jié)。少好經(jīng)學(xué),尤善圖讖、天文、歷算。桓帝延熹八年舉賢良方正,拜議郎。帝卒,竇武欲誅宦官,引瑜為侍中,共同謀劃,事敗被殺。
瑜,字季節(jié),廣陵人。延熹末,舉賢良方正,拜議郎。靈帝初,為侍中,與竇武謀誅宦官,被誅。
人物簡介
【生卒】:?—168 【介紹】: 東漢河間人。桓帝末為侍御史,守光祿大夫。桓帝卒,奉竇武命持節(jié)迎劉宏,立為靈帝。遷侍中。為中常侍侯覽排擠,出為泰山太守,又追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