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宗泐

相關人物:共 37 位。
共 3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從雅。
錢塘人。
賜號法寶。
始從海月。
學通止觀。
乃自謂曰。
言青行濁。
賢圣所訶。
遂入南山天王院。
誦法華經。
至五藏。
金剛般若四藏。
彌陀經十藏(合五千四十八數(shù)。
為一藏)。
禮舍利塔十遍(合八萬四千拜。
為一遍)。
釋迦三十萬。
拜。
彌陀百萬拜。
佛號五千萬聲。
禮法華。
一字三拜者三過。
心期凈土一生。
坐不背西。
憲使無為楊杰。
為制安樂國贊三十章。
以美之。
其一云。
凈土周沙界。
何勞獨指西。
但能從一入。
處處是菩提。
師欲廣化世俗。
遂于受業(yè)凈住寺。
圖九品三輩。
刻其贊于石。
觀者皆知感化。
一日無病。
趺坐而逝。
有天樂鳴空。
異香入室之瑞。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從雅者,錢塘人。始從海月辯學止觀,后入南山天王院。勤誦《法華》、《金剛》、《彌陀》諸經,計以十數(shù)藏。禮釋迦、彌陀舍利塔,累百千萬拜。如是誠懇,期生凈土,故坐不背西。無為楊杰述《安樂國贊》三十首,以贈雅,欲起發(fā)信心于凈住寺,圖九品三輩,刻杰贊于石?;蜃嘌诺佬?,賜號“法寶”。一日無疾,趺坐而寂。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譯經篇第一之一
紹德又與慧絢等同譯《菩薩本生鬘論》十六卷,前四卷為圣勇護國尊者,集釋迦飼虎、救鴿、分衛(wèi)、神化、不為毒害、兔王、龍王、慈力王八種緣起,又商主入海獲安、老母得度、為病比丘灌頂獲安、稱念三寶功德、造塔勝報、出家功德六種緣起,凡十四事,文并明暢。
后十二卷,共三十四段,語多苦澀,殊難解了。
故當時譯師法護而外,惟凈為最,紹德亞之。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譯經篇第一之一
紹德者,未詳何許人,與凈同時預選,所譯《諸法無常經》,深通梵義,但文詞稍遜于凈,亦學僮之錚錚者。
又與慧絢等同譯《菩薩本生鬘論》十六卷,前四卷為圣勇護國尊者,集釋迦飼虎、救鴿、分衛(wèi)、神化、不為毒害、兔王、龍王、慈力王八種緣起,又商主入海獲安、老母得度、為病比丘灌頂獲安、稱念三寶功德、造塔勝報、出家功德六種緣起,凡十四事,文并明暢。
后十二卷,共三十四段,語多苦澀,殊難解了。
故當時譯師法護而外,唯凈為最,紹德亞之。
法護,止觀兼持,戒操高勝,特賜嘉號曰普明慈覺傳梵大師,授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
以嘉佑三年示寂,壽九十有六。
亦黑迷失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一作也黑迷失。
元畏吾兒人。
世祖時入備宿衛(wèi)。
嘗兩使海外八羅孛國,與其國師以名藥來獻。
拜參知政事,招諭占城。
復使海外僧迦剌國。
使馬八兒國時,以其良醫(yī)及藥物還。
世祖至元二十九年,授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從史弼侵爪哇,敗歸。
武宗至大間以平章政事致仕。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84—1344 【介紹】: 元僧。江州人,徙南昌,俗姓陳,號笑隱。九歲出家。博通經典,旁及儒家道流百氏之說。居杭州之鳳山,遷中天竺,又主建康集慶寺。文宗天歷初,被召赴闕,特賜三品文階,授太中大夫。順帝時受命校正《禪林清規(guī)》。有《蒲室集》。
元詩選
大?,字笑隱,南昌陳氏子。
家世業(yè)儒,去而學佛,得法于晦機熙公。
卓錫杭之鳳山,遷中天竺。
文宗自金陵入正大統(tǒng),命以潛邸之舊,為龍翔集慶寺。
召?于杭州,授太中大夫,主寺事,設官隸之。
所著有《蒲室集》十五卷,虞邵庵序之,謂?公以說法之馀事為文,莫之能禦。
吸江海于硯席,肆風云于筆端,一坐十年,以應四方來者之求,殆無虛日。
鏗宏軒昂,感厲奮激,老于文者,不能過也。
歐陽圭齋之序蒲庵復公也,亦曰:由唐至宋,大覺璉公、明教嵩公、覺范洪公,以雄詞妙論,大弘其道于江海之間。
一時老師宿儒,莫不斂衽嘆服。
皇元開國,若天隱至公、晦機熙公,倡斯文于東南,一洗咸淳之陋。
趙孟頫、袁桷諸先輩,委心而納交焉。
晦機之徒,笑隱?公尤為雄杰。
其文,太史虞集嘗序之矣。
?公既寂,叢林莫不為斯文之慨豫章見心復公以敏悟之資,發(fā)為辭章,溯而上之,卓然并驅于嵩璉諸師無愧也。
圭齋次論諸禪老之文,最為明悉,而推重?公如此。
明洪武初,復公與蒲室之徒全室泐公,同以高僧見召。
已見于錢牧齋《列朝詩集》,故不具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九
禪師大訴者。
字笑隱。
世籍江州。
為唐尚書陳操之裔。
后徙居南昌。
故為南昌陳氏也。
母蕭氏。
孕感異徵。
日者讖曰。
生子當為法中龍文中虎。
及娩。
地為震動。
父歿。
母盛年修凈業(yè)。
?為童時。
見佛相好。
則戀慕如慈親。
年九歲。
得依水陸院伯父云阇黎為大僧。
遍閱大藏經文。
欲扣明己躬。
愿盡形壽以法為檀。
時一山萬禪師開化匡廬之開先寺。
訴竟走依之。
不發(fā)。
然訴常于此切萬指。
往百丈。
遂徹證于熙禪師拂下。
熙曰。
昔黃龍得旨。
泐潭領徒。
游方及見慈明。
氣索汗下。
你道過在甚處。
訴對曰。
千年桃核里。
覓甚舊時仁。
熙以為類己。
大然之。
熙遷杭之凈慈。
命?分座。
訴以書記自任。
蓋?博學廣知。
加之辯才轉變無方。
嘗題曹操讀碑圖。
其略曰。
碑陰八字非隱語。
德祖有智如滑稽。
豈是阿瞞不解此。
感愧上馬歸路迷。
一時名輩稱之。
又訪中峰本禪師于天目山。
坐語。
夜半風雨大作。
崖石欲裂。
左右皆辟易。
訴不少動。
中峰曰。
訴公慧定之力。
俱足他日必大可觀。
至大四年。
出住湖之烏回。
次住杭城報國。
又住中竺報國。
中竺俱經火之馀。
訴至任緣鼓舞。
大廈俱成。
僧徒相從者垂千輩。
首以竹篦子付之覺原曇。
而妙喜門風又一振矣。
天歷元年。
朝旨改金陵潛邸。
為大龍翔集慶寺。
以訴為開山第一代。
明年詔入奎章閣。
設高座。
闡揚大法。
出貂裘金衲賜之。
?終不以示人。
然自奉儉薄。
衾衣常十數(shù)載不易也。
頻躬燒香。
浴以給眾。
身外之役。
不以勞人。
至于名教節(jié)義。
則感勵奮激。
不知有己。
明宗嘉其風范。
親書廣智庵額賜。
訴退居處。
至順二年。
疏謝。
歸林下。
不報。
又辭。
文宗敕臺臣慰?。
安居龍翔終老。
兼命較訂百丈清規(guī)。
為緇門定式。
蓋百丈建立以來。
年代數(shù)百。
法久成斃。
諸方叢席各杜繩規(guī)。
俾律儀大典易式無聞。
?以百丈舊文。
訂列條章若干門。
互換主賓。
令法久住。
書成。
進上。
敕諸叢林。
遵而一之。
于是天下緇流。
禮樂鏗鏘。
進止有節(jié)。
大智之風。
儼然在矣。
嗣后朝賜益隆。
梵侶益眾。
其禪席之盛。
自秀法云以來。
未之有也。
會中龍象。
則有愚庵智及季潭宗泐清遠懷渭輩。
激揚旨要。
嘗問僧。
青州布衫重七斤。
古人道了也畢竟一歸何處。
僧曰。
東廊頭西廊下。
曰。
甚么處見趙州。
僧擬對。
?曰。
棒上不成龍。
又問。
豎拂拈椎。
古佛榜樣。
擎杈舞劍。
列祖條章。
衲僧下一句。
作么生道。
僧珍重便行。
?曰。
不消一劄。
又問。
釋迦彌勒文殊普賢從你腳下過去也。
僧顧左右。
?喝之。
又問。
無位真人落在甚處。
僧便作禮。
?曰。
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至正四年五月朔日。
退居廣智庵。
復與御史脫歡公話。
別凡熟知。
悉致辭。
柬命弟子。
以兩朝所賜資帛。
營萬佛閣。
俾群生得所瞻仰。
從容書偈。
順寂焉。
閱世六十一。
坐夏四十六。
學士虞集為蒲室敘。
敘狀?生平甚詳。
蓋?之母。
精修凈業(yè)。
感地生白連。
?移居報國。
時其母西往。
?常愧慕陳尊宿編蒲。
以故志所居處。
皆曰蒲室。
四會語錄。
外文集若干卷。
名蒲室集云。
贊曰。
語云。
天地無全功。
圣人無全能。
若仰山父子之為人。
庶其全矣。
熙公至歿。
猶教誡弟子。
整其家法。
?公于歿前一日。
宗泐輩。
孜孜以妙喜門庭為屬。
較二公之心。
而往返閻浮百千次。
尚未足其愿也。
嗚呼大哉。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大?,字笑隱,姓陳氏,九江人也。初謁開先一山了萬。萬嘗經神祠,見紙灰隨風旋起,脫然忘所證,以白東叟,叟詰之無滯,遂主開先。?叩之,未深契也。乃遣參凈慈晦機熙,熙器重之,問:“黃龍得旨泐潭,領徒游方,及見慈明,氣索汗下,過在何處?”?抗聲云:“千年桃核里,覓甚舊時仁。”一日,又舉百丈野狐語,詰之曰:“且道不落因果便墮野狐身,不昧因果便脫野狐身,利害甚處?”?擬答,機喝之,生平疑滯,渙然冰釋。?博學多通,于《涅槃》、《法華》、《大品般若》,靡不窮究,故三諦圓融,觀法入妙,尤擅詞翰。黃溍虞集品其文,奇彩爛然,鏗鋐磊落,名重一時。元文宗、順帝時,屢承恩顧,命坐咨問,授三品文階,賜賚甚厚,盡用以建閤。元至正四年五月,詣御史大夫脫歡為別,復留書與交游之善者,二十四日書偈趺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87—1368 【介紹】: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于李存、仇遠,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為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為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為詩格調甚高,詞尤婉麗風流。有《蛻庵集》。
元詩選
翥字仲舉。晉寧人。少負才不羈,好蹴鞠,喜音樂,不以家業(yè)屑意,其父以為憂。翥一旦翻然曰:「大人勿憂,今請易業(yè)矣。」乃謝客閉門讀書,晝夜不暫輟。其父為安仁典史,遂受業(yè)于李存之門。及調杭州,又學于仇山村遠。由是以詩文知名,薄游揚州者久之,以隱逸薦。至正初,召為國子助教,分教上都。尋退居淮東,會修宋、遼、金三史,起翰林國史院編修官。累遷太常博士、國子祭酒、集賢學士。以翰林學士承旨致仕。孛羅帖木兒擁兵入都,強翥草詔,不可。孛羅誅,詔以翥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翰林承旨致仕,給全俸終其身。二十八年三月卒,年八十二。仲舉長于詩,其近體長短句尤工。初在揚州,眾素聞其名,爭延致之。仲舉肢體昂藏,行則偏竦一肩,韓介玉以詩嘲之云:「垂柳陰陰翠拂檐,倚闌紅袖玉纖纖。先生掉臂長街上,十里朱樓盡下簾?!棺薪允??;蛟唬骸钢倥e病鶴形也。」時有相士在坐曰:「不然,此雨淋鶴耳,雨霽則沖霄矣!」后入大都,致位通顯。晚年嘗集兵興以來死節(jié)死事之人為一編,曰《忠義錄》,識者韙之。所著有《蛻庵集》。
詞學圖錄
張翥(1287-1368) 字仲舉,號蛻巖,又號蛻庵。晉寧(今山西臨汾)人。元順帝至正初,召為國子助教。累遷至翰林侍讀學士兼國子祭酒。善諧謔。歷盛衰,多傷亂。詞婉麗風流,宗南宋,有姜夔、吳文英之馀音。論者以為有元一代詞宗,至謂元詞之不亡者,賴有仲舉耳。有《蛻庵集》、《蛻庵詞》。
欽定四庫全書·蛻庵集·提要
(臣)等謹案:蛻庵集五卷,元張翥撰。
翥字仲舉,晉寧人。
至元初,用隱逸薦,召為國子助教,分教上都。
尋退居淮東。
會修宋、遼、金三史,起翰林國史院編修官,累遷翰林學士承旨,致仕,加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給俸終身。
事跡具元史本傳。
案金明昌、承安間亦有張翥,字曰仲陽。
劉祁歸潛志記其矮窗小戶寒不到,一爐香火四圍書。
西風了卻黃花事,不管安仁兩鬢秋諸句,稱其浮艷。
諸書援引,或誤為一人,非也。
翥嘗從學于李存,傳陸九淵之說。
詩法則受于仇遠,得其音律之奧。
其詩清圓穩(wěn)貼,格調頗高。
近體長短句,極為當時所推。
然其古體亦伉爽可誦,詞多諷諭,往往得元白張王之遺,亦非茍作。
王士禎居易錄曰:蛻庵,元末大家,古今詩皆有法度,無論子昂、伯庸輩,即范德機、揭曼碩,未知伯仲何如。
其論當矣。
史稱翥遺稿不傅傳者,有律詩、樂府僅三卷。
王士禎則稱蛻庵集四卷,明洪武三年錫山郎成抄本。
此本乃朱彝尊所藏明初釋大杼手抄本,前后有來復、宗泐二人序跋。
蓋大杼與翥為方外交,元末翥沒無嗣,大杼取其遺稿歸江南,別為選次而錄存之。
考元音、乾坤清氣集、玉山雅集諸書,所錄翥詩,尚有出此集之外者,則亦非全本也。
蛻庵集·原序
嗚呼!詩豈易言也哉!大雅希聲,宮徵相應,與三光五岳之氣并行天地間。一歌一詠,陶冶性靈,而感召休徵,其有關于治教,功亦大矣。然自刪后至于兩漢,正音猶完。建安以來,寖尚綺麗,而詩道微矣。魏晉作者雖優(yōu),不能兼?zhèn)渲T體,其鏗鍧軒昂,上追風雅,所謂集大成者,惟唐而后有之,降是無足采焉。逮及于元。靜脩劉公復倡古作,一變浮靡之習,子昂趙公起而和之,格律高深,視唐無愧。至若德機范公之清淳,仲弘楊公之雅贍,伯生虞公之雄逸,曼石揭公之森嚴,更唱迭和于延祐、天歷間,足以鼓舞學者,而風厲天下,其亦盛矣哉。河東仲舉張公,生于數(shù)君子之后,以詩自任五十馀年,造語命意,一字未嘗茍作。至正丙午春,其方外友廬陵北山杼禪師以公手藁選次而刋行之,來徵言為序。余猶記公之言曰:王者跡熄而詩亡,詩未嘗亡也,而所以為詩者亡矣。善賦之士,往往主乎性情,工巧非足尚。蓋性情所發(fā),出于自然,不假雕繪。觀公之詩,知公之所蓄厚矣。春空游云,舒歛無跡,此其沖淡也。昆崙雪霽,河流沃天,此其渾涵也。灝氣橫秋,華峰玉立,此其清峭也。平沙廣漠,萬馬驟馳,此其俊邁也。風日和煦,百卉競妍,此其流麗也。寫情賦景,兼得其妙,讀之使人興起,誠為一代詩豪矣。顧余谫材,何足以鋪張盛美,然托契于公非一日,而又重北山之高誼,不得辭,始僭敘之,以冠篇首云。豫章沙門釋蒲庵來復序。
槜李詩系·卷三十八
字仲舉,晉寧人。官翰林承旨。有蛻庵集。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仲舉,晉寧人。以隱逸薦召為國子助教遷翰林國史院編修官與修宋遼金三史累擢國子祭酒集賢學士以翰林學士承旨致仕有蛻庵集

人物簡介

皇明名僧輯略
師名悟光。字公實。姓楊氏。號雪窗。成都之新都人。以三昧力入智慧海。初說法于白馬寺。已而住育王天童。四會說法。虞文清公贊。謂佛果一枝。鳳毛麟角。洪武十四年記。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悟光,字公實,號雪窗,姓楊氏,蜀之新都人也。
母張氏,感白衣大士授貫珠而孕。
及生,有風云光景之異。
幼而岐嶷,性不好弄。
父母繼沒,哀痛盡禮如成人。
舅氏賢公學佛天王寺,光往依之,日事講習。
賢沒,乃受度于了沖。
間與同侶游譚,便識旨趣。
年十有五,詣大慈講席,縱觀鈔疏,慨然曰:“以名義為宗,毋乃滯于見解乎?
”欲化徐門戶,妙徹真詮,振衣出峽,遍歷禪林。
至杭,謁東嶼海知,一見即待以法器,杖厲頻加。
光堅坐苦究,夜半飛蛾撲鐙,見之有省,旦造方丈應答如響,群疑頓釋。
自是憤發(fā),益通內外典,充凈慈記室。
海遷靈隱,復侍巾瓶,盡啟心要,聲聞日閎。
元至順元年,平江白馬寺,請光開法,朝夕提撕,學徒整肅,時論歸之。
元統(tǒng)元年,廣教都督管府請主開元寺,勿就,郡守士民強起之。
屬天旱,光至說法,甘霖大沛。
至正二年,行宣政院使納麟欲革僧寺舊弊,舉光主阿育山。
先是,諸僧搆訟,產業(yè)淪沒,光力除其蠹,旬月之間,山川草木為之改觀,懇田既復,倉庾日積,殿廡禪房,次第完飾,重建祖堂,整嚴神相,朝廷以釋迦佛舍利所藏,歲頒金帛,至是寵渥益加。
光悉以市材木,筑承恩閣以侈上賜。
復錫號曰佛日圓明普濟禪師。
會天童虛席,宣政院俾兼領寺事,光以五日分會說法。
俄示微疾,危坐作書,遺偈而逝,時至正十七年六月甲辰朔也。
世壽六十有六,坐夏五十有三。
悟光雖事參究,而三諦圓融,一心朗澈,著有《心要四會語錄》行世。
所為詩清麗可傳,有《雪窗集稿》二卷。
塔于鄮峰草堂,大司農臨川危素為之銘。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永寧。一源字也。自號虛幻子?;礀|通州朱氏子。朱氏故宦族。六歲入鄉(xiāng)校。能了經籍大義。九歲離俗。依族姻模上人于利和寺。河南王童。奇其幼而器之。屬僧司。給牒度為沙門。自是蓬累出游。歷見諸禪老。無所契。于焦子山。精修禪定。稍涉睡昏。則戴沙運甓。懸板坐空。如是者五年。至淮西太湖山。求證于無用寬公。公門庭嚴峻。師方入戶。厲聲叱出之。師作禮于戶外。合爪而立。久之乃許。入見。問曰。何處人。師曰通州。曰淮海近日盈虛若何。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曰不著槽道。曰請和尚道。公便暍。師退就禪室。徹夜不寐。一旦聞公舉云門一念不起語。聲未絕有省。公命舉偈。偈罷。振威一喝。師曰。喝作么。公曰。東瓜山前吞匾擔。捉住清風剝了皮。師不覺通身汗下。曰。今日方知和尚用處。執(zhí)侍三年。因以斷崖義所贊己像。親署一花書。授師曰。汝緣在浙逢龍。即住遇池便居。延祐中。往廣德??`茅于大洞中居之。無何。宜興之龍池。請師建立禪居。師以名符懸記。欣然赴之。結屋數(shù)十間。命曰禹門興化庵。山顛有龍池。龍出每大水。民甚苦之。師召龍。受三皈戒。龍不復出。師居之久。復厭其未幽邃也。擇絕巘作室以居。至壁立如削處。斲木為棧。鉤環(huán)連鎖棲板于空中。足不越戶限者二年。師以退隱為心。間迫于不得已。勉一出焉。俄以疾歸龍池。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師主大華藏寺。師舉龍門膺代之。明年復命補天童。師堅以疾辭。宋文憲謂。師得法之后。固拳拳以庶人為急。及主大剎。屢退養(yǎng)龍池。雖天童實廁五山。亦搖首弗顧。其高風峻節(jié)。如祥麟威鳳。可望而不可即。何其賢耶。至正戊子。有旨。趣入說法于龍光殿。上悅。賜金襕法衣玉環(huán)師號。尋奉旨。函香至五臺。感祥光五道之瑞。升辭南還。道趣維揚。鎮(zhèn)南王。率嬪妃等。延師入宮。稟受大戒。遣司馬護還龍池。入我明洪武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屬弟子裁紙制內外衣。曰。吾將逝矣?;蛞运巹┻M。麾去之。自興化庵移龕。至絕巘所居。昧爽。師起沐浴服紙衣。索筆書偈云。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場敗闕。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天飛雪。書畢。側臥而化。茶毗?,F(xiàn)五色光。齒牙舌輪。及所持數(shù)珠。皆不壞。舍利無算。煙至中林。亦累累然生。人競折枝取之。淘汰灰土。獲者亦眾。門人等。分馀骨與不壞者。五處建塔焉。師氣貌雄偉。身長七尺有馀。吐音洪亮。其接物也。不以貴賤異其心。所至無不傾向。若中書右丞相朵兒只。江浙行省左丞相別不花。趙文敏公孟頫。馮內翰子振。尤所賓禮者也。四民來獻薌幣衣履者。肩摩而袂接。既無虛日。師受之即以施人。曾無毫發(fā)系吝。其自處則布袍糲食。沛然若有馀。凡發(fā)為文偈。了不經意。引紙行墨。而空義自彰。有四會語錄。行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一
禪師。出淮東通州朱氏宦族。名永寧。字一源。其先東山演公之下開福寧。寧七傳至無用寬。寬乃永寧之師也。寬居舒州太湖。門士不滿百。皆峣然自肯之輩。其得寧最晚。而寬特注之。以為可繼開福。而闡東山法門。初永寧。在襁褓中。弄以金紫。即有戚容。九歲聞鄰壁治喪啼哭聲。辭親棄俗。依禾州之廣慧寺。寺為州之望剎。乃故淮海肇禪師說法處。前一夕。寺眾同夢肇公來。次日獨寧至。眾欣然。疑為肇公再世也。及為大僧。汗游禪社。走舒州見無用寬公。公問。何來。對曰。通州。曰?;春=沼撊艉?。對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公使喝。寧擬進語。公又喝。寧擬退。公連喝之。寧大駭而趨出。自是罷游。堅依席下。一日公舉云門答僧須彌山話。寧聞之脫然。公乃召曰。掣電飛來。全身不顧。擬議之間。圣凡無路。速道速道。對曰?;鸨判秋w。有何擬議。覿面當機。不是不是。公喝。寧曰。作么。公曰。東瓜山前吞扁擔。寧曰。今日方知和尚用處。久之辭去。公曰。逢龍即止。遇水即居。金雞玉兔。鞭影長驅。至治癸亥。常州道俗。以龍池致寧。寧以為符其師讖。欣就之。連三載成叢林。南國高人。以見??為感。同曰龍池尊宿。不敢名之。寧慕高峰之為人。別業(yè)高崖。至正間。紫書三至。不赴。諸方勉之。始受朝旨。號佛心了悟禪師。然足不越閫。順帝嘉之。乃召璧峰金。而問寧之行略。金對曰。不耘而秀。不扶而直。劈華岳迅烈風雷。吸淮海不留涓滴。演東山是其遠祖。寬無用容其入室。雖經三詔下龍池。野老不知堯舜力。洪武元年。寧囑制紙衣木龕。次年六月十七日。服衣居龕而化。有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場敗缺。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飛雪。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八
釋永寧,字一源,別號幻虛子,姓朱氏,淮東通州人。
世為宦族,母隴西李氏。
寧生而黠慧,舅氏吉安郡守愛之,欲以為嗣。
年六歲入鄉(xiāng)校,始習經籍,即能暗記,了明大意。
然非所樂,聞人誦佛號,心向往之,注耳以聽。
九歲,有離俗之思,請于二親。
初弗之許,后見其志堅,乃使依模上人于利和廣慧寺。
利和,州之望剎,宋有淮海肇禪師說法度人,聲聞當世,前一夕,寺眾夢迎禪師。
旦而寧至,寺眾異之,謂肇禪師乘愿再來者也。
年十二,游揚之雍熙寺,會主僧來峰泰編《禪林類聚》成,寧覽之笑曰:“此古人糟粕,檢點何為?
”河南王童童奇其幼而器之,屬僧錄司給牒薙度為沙彌,尋受具足戒。
自是厥后,蓬累出游浙河東西,見諸宿老,下語無所契。
中峰海方柄法蘇之萬壽,留之經年。
乃入穹窿山謁克翁紹,紹察其志不凡,俾掌藏室。
時年已十九,既而欲歸鄉(xiāng)省覲。
至毗陵,約明極昶于焦子山,精脩禪定,稍涉睡昏,則戴沙運甓,懸版坐空,如是者五年。
明極曰:“藏主見解且至,宜往參人。
”遂至淮西大湖山,求印可于無用,無用門庭嚴峻,方入戶,厲聲叱之。
合爪立于門外,久之,乃許入見。
詰其居處,知在通州,便問:“淮海近日虛盈若何?
”寧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
”無用未之許,退就禪室,徹夜不寐。
一日,聞無用舉云門一念不起,語聲未絕而有省,急趨入堂,無用便欣然知其領悟,令造偈拈趙州。
寧立就曰:“趙州狗子無佛性,萬家森羅齊乞命。
無底籃兒盛死蛇,多添少減無馀剩。
”無用嗒然一笑。
復舉《證道偈》問之曰:“閃飛電來,全身不顧,擬議之間,圣凡無路。
”寧曰:“火迸星飛,有何擬議,覿面當機,不是不是。
”無用喝曰:“東瓜山前呑匾擔,捉將清風剝去皮。
”寧不覺汗下,曰:“今日方知用處無用閉著口。
”自是侍左右者三年,因以斷厓義所贊己像,親署一書授寧曰:“汝緣在浙。
逢龍即住,逢池便居。
”寧遂還浙,時虛谷陵、元叟端、瀨翁慶、幻住本、天如則各據名山,遞展化機。
寧往叩擊,皆相吻合,而幻住尤譽之弗置。
元祐庚申,延至廣德,縛茅于大洞中,洞左有實相寺,馬祖弟子澄公道場也,寧為重新之。
同時有無一全,遁跡于石溪,石溪與大洞相望,人稱“廣德二甘露門”云。
至治癸亥,宜興之龍池請寧建立禪居,寧以名符懸記,欣然赴之,作室百堵,命曰“禹門興化庵”。
先是山巔有龍池,其深叵測,龍出每大水,居民苦之。
寧乃咒,黿受三歸依戒,不復為害。
久之復厭凡近,思涉幽邃,乃窮絕巘構室以居,至壁立如削處,斲木為棧,鉤環(huán)連鎖,棲版空中,足不越戶限者二年。
學侶聞風,遐邇奔赴。
帝師大寶法王稔其道行,降號曰“弘教普濟禪師”。
泰定乙丑,州西九里有地曰“青山”,僧副延寧主之,為創(chuàng)寺一區(qū),以“九里”名之。
至順庚午,出世李山禪寺,瓣香酬恩,歸之無用。
俄有詔,集桑門千七百人,閱毗盧大藏經。
一七日,寧升座敷正法,天降甘露。
壬申退歸龍池。
時元叟主雙徑,月江印主云峰,皆虛首座招之,并辭不赴。
元統(tǒng)甲戌,浙西江東道廣教總管具疏請主常之天寧萬壽,州守戍將敦勸尤力,左右亦謂:“大法火冷灰寒,不可自安暇逸。
”乃蹶然起赴。
而寺嘗被災,方議經營,至則為新釋迦佛殿,造菩薩、天神諸像,雄冠諸剎。
踰八年,有司以聞,詔錫“本覺妙明真凈”之號。
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主大華藏寺,寧舉龍門膺代之。
明年,復命補天童景德,堅以疾辭,退歸龍池。
宜興銅官山舊有北岳菩提院,燬于火,會昌士人潘敬之重構焉。
寧以九里寺助建法堂、丈室之屬。
戊子,有旨趣入覲,說法于龍光殿,賜金襕法衣,紐以玉環(huán),加號曰“佛心了悟大禪師”。
帝師亦有絳袍毳帽之贈。
無何,奉旨函香至五臺山,曼殊大士為見祥光應之。
明年,陛辭南還,道過維揚,鎮(zhèn)南王波羅普化率妃嬪迎之入宮,稟受大戒,賜以白金盂及僧伽黎衣,遣司馬護還龍池。
庚子,出領善卷,寺故廢壞,寧為修葺,涂塈丹艧,且甓其寶坊。
明年,募善士萬人為萬善會。
及瘞兵后枯骨無萬數(shù)。
壬寅,退歸龍池。
癸卯,大旱,詢鄉(xiāng)民之請,結界誦咒,作法將終,大雨如瀉。
歲乃有秋,眾愈知敬,堅留不拾,強住麻蕻慈慧。
未幾,成大叢林。
有明洪武初元,復歸龍池,將不復出。
明年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屬弟子宗珦裁紙為衣,曰:“吾將逝矣。
”自興化庵移龕至絕巘所居,一日昧爽,起沐浴,更紙衣,索筆書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場敗闕。
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飛雪。
”擲筆而化,黑白戀慕,執(zhí)紼之人盈萬。
荼毗,有五色光舍利無算。
弟子志舜、志思等分馀骨就龍池、太平、齊山、紫云、麻蕻五處建塔藏焉。
壽七十八,臘六十五。
寧氣貌雄偉,身長七尺有馀,吐音鴻亮。
其接物也,不以貴賤異心,所至無不傾向。
右丞相呆兒只、左丞相別不花、趙文敏孟頫,尤所賓禮者也。
所為文偈了不經意,引紙行墨空義自彰,有《四會語》行世。
寂后七年,弟子仁性,親撰《行業(yè)記》,徵宋文憲濂銘其塔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01?—1385 【介紹】: 元明間浙江湖州人,字叔明,以隱居于仁和之黃鶴山,號黃鶴山樵,亦作黃鶴樵者,又號香光居士。趙孟頫外孫。敏于文,工畫山水人物,與黃公望、倪瓚、吳鎮(zhèn)為元末四家。元末曾官理問。畫山水師巨然,得外氏法,詩畫與倪瓚齊名。芒鞋竹杖,居山中幾三十年,作畫均以“萬壑在胸”為基礎。明洪武初知泰安州,嘗謁胡惟庸于私第,惟庸既誅,牽連下獄瘐死。
明詩紀事·甲簽·卷十八
蒙字叔明,吳興人。
元末官理問。
洪武初,為泰安知州。
坐胡黨死。
(王達《聽雨樓諸賢記》:王蒙字叔明,號黃鶴山樵,趙松雪之外孫也。
素好畫,得外氏法,然不求姘于時,惟假筆意以寓其天機之妙。
為文章不尚矩度,頃刻數(shù)千言可就。
都穆《談纂》。
王叔明洪武初為泰安知州,泰安廳事后有樓三間,正對泰山。
叔明畫泰山之勝,張絹素于壁,每興至,輒一舉筆,凡三年而畫成,傅色都了。
時陳惟允為濟南經歷,與叔明皆妙于畫,且相契厚。
一日胥會值大雪,山景愈妙,叔明謂惟允曰:「改此畫為雪景可乎?
」惟允曰:「如傅色何?
」叔明曰:「我姑試之。
」以筆涂粉,色殊不活。
惟允沈思良久,曰:「我得之矣。
」為小弓夾粉筆、張滿彈之,粉落絹上,儼若飛舞之勢,皆相顧以為神奇。
叔明就題其上曰《岱宗密雪圖》。
自誇以為無一俗筆,后惟允固欲得之,叔明因輟以贈。
陳氏寶此圖百年,非賞鑒家不出,松江張學政廷采,好奇之士,亦善丹青,聞陳氏蓄是圖,往觀之,臥其下兩日不去,以為斯世不復有是筆也。
徐武功尤愛之,嘗謂客曰:「予昔親登泰山,是以知斯圖之妙。
諸君未嘗登,其妙處不盡知也。
」后以三十千歸嘉興姚御史公綬,未幾姚氏火作,此畫亦付煨燼。
惜哉!
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黃鶴山樵王叔明為錢塘崔彥暉作《云林小隱圖》。
叔明所長在重巖復嶂、楓丹栗黃,宏麗之致耳。
而此圖則清遠滃郁,大有北苑、襄陽妙致,驟見之以為大癡老人,又疑老人不辦是也。
圖后意似小未盡,問之王百谷,云:「猶及見全本,蓋少有浥瀾,為裝師截去耳。
」題署者僧泐季潭。
叔明既手書所撰云林詞,而同時為辭賦記序詩歌者凡廿七人,多佳士。
而馀所知僅山陰王裕、金華蘇伯衡、始豐徐一夔、嘉興鮑恂、桐盧俞和、臨安錢宰、會稽唐愚士而已。
沈道禎戲謂馀惜不及文待詔生,當一一為考以報。
蓋待詔最能詳勝國先朝士大夫始末故也。
《六硯齋筆記》:王叔明仿董北苑《風雨蕭寺圖》,氣韻掀簸,物象俱備,不知較北苑所作相去幾何?
顧叔明自是寫圖手,遠近位置歷然,不為山林煙靄之所汩沒。
余又見其為陶宗儀寫《南村圖》,鳧鴨貓犬,紡車舂碓,家人器具,一一畢備,若子久渾厚,云林疏簡,雖各極所擅,而施之以圖,似終遜黃鶴矣。
云間沈良者題曰:「墨云擁高山,頃刻風雨至。
劃然海潮聲,草木爭偃地。
曠野少人行,山僧獨歸去。
衲衣盡沾濕,敲戶何急事?
倉皇前村民,乘屋一何亟!
一婢已抱甕,一婦更持器。
重茅惜被卷,破屋家所寄。
戴笠者漁郎,理網屈雙臂。
老翁若望家,擔物終不棄。
陸走尚甚危,水行可無畏?
前溪風雨惡,篙折水流駛。
行者當早歸,居者不豫備。
北苑為此圖,黃鶴師其意。
想見晚來睛,云凈山橫翠。
始信霎時間,真宰時相戲。
予家有董北苑《風雨蕭寺圖》,是思陵所題,筆法高古精絕。
叔明相訪,出以示之,稱賞不置。
子輒以贈之。
叔明為臨此卷,予展賞題此俚言,時至正庚寅秋七夕次日也。
華溪沈良。
」俞焯題云:「郎娘屋破葺茅茨,風雨溪山樹欲飛。
出世不知休歇去,緇郎何事始知歸。
俞焯題于都城寓舍。
」張遠題云:「吾師一峰道人,曾有模董源《風雨蕭寺圖》,今見此可謂雙劍,神物須合,子中其藏之以俟。
云間張遠。
「竹懶曰:「馀憾不得見一峰作。
合參兩家筆法。
」 張丑《清河書畫舫》:王叔明小畫一幀,首題巖居高士,次題「黃鶴山人王蒙為雅宜山中陳惟寅畫」。
筆法秀雅,積墨清潤,點染之間,咫尺千里,自非胸襟灑落,心手和調,斷斷不能以成斯圖。
益知名下無虛士。
觀此真跡,殊覺偽者甚可笑也。
同時倪、鄭二公,各有詩題額云:「幼輿丘壑末忘情,萬疊青山照眼明。
擬向畫圖深處住,一檐晁日聽松聲。
遂昌尚左生。
」「筆精墨妙王右軍,澄懷臥游宗少文。
叔明絕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倪瓚。
」其后叔明自題選體一首,斷續(xù)不可以句,借無王集參補附此。
今圖尚藏陳公云礽處,第恨紙弊墨殘,粗存梗概,正猶隔霧看花,惟想像神妙耳。
信乎畫法之工也!
張丑《真跡日錄》;黃、王合作小幅,「仆暇日為郡曹劉彥敬畫《竹趣圖》甫畢,而一峰黃處土見過,仆出此求印正。
處士以為可為添一遠山并樵徑,天趣迥殊,頓增深峻矣。
時省郎耿君督兵華亭,索仆畫甚急,思拙筆弱,頃刻不就,因輟此奉獻。
吳興王蒙敬題。
」「叔明公子,文敏公之外孫也。
天姿神品,其于翰墨,深入晉、漢,至于鑒裁,尤所精詣,鷗波之宅相,非予而誰耶?
至正壬辰冬,□□□人公望拜□。
」 田按:元季四家,惟倪、王明初尚存。
董宗伯云:「叔明畫從趙文敏風韻中來,故酷似其舅。
又泛濫唐、宋名家,而以董源、王維為宗。
故其縱逸多姿,又往往出文敏規(guī)格之外。
若使叔明專門師文敏,未必不為文敏所掩也。
可謂名論。
叔明畫有題名王子蒙者,是其早歲所作。
叔明一作叔銘,又號香光居士,余嘗見《丹山瀛海卷》,即署斯號。
叔明詩無專集可采,多據墨跡錄入。
畫家贗托者多矣,馀所錄皆據明以來賞鑒家著錄,流傳有緒者,庶足存其真耳。)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時蔚。字萬峰。溫州樂清金氏子。生而室有光。母懼欲弗舉。其姑保而育之。襁抱中。見僧輒微笑。作合掌態(tài)。年十一讀法華有省。入杭受具戒。謁止巖禪老于虎跑俾參南泉三不是。迷悶無所入。抵明州達蓬山。卓庵。佛跡古址。力究至忘寢食。一日聞寺主宗律師。舉溈山踢倒凈瓶話。忽大悟。偈曰。顛顛倒倒老南泉。累我功夫卻半年。當下若能親薦得。如何不進劈胸拳。走虎跑呈悟。復之華頂。謁無見求決擇。見。深肯之。囑曰。爾年小且居山去。蔚仍還達蓬。單丁十歷寒暑。時千巖長禪師。住伏龍山。道望昭著。蔚提包謁之。相見如舊識。慧辯風馳。如天馬行空。不可控馭。巖亦極盡鉗槌之妙。知其已徹。顧謂昭首座曰。蔚山主。頗有衲僧氣象。煩請歸堂。尋為第一座。一日巖升堂。舉無風荷葉動。一定有魚行。語未畢。蔚出眾。震聲一喝。拂袖便行。巖示以偈。有一喝西江水逆流之句。既而別巖。住靜嵩山。又一紀。巖前后為手書招之者三。所以愛重期待者甚厚。比至。使分座說法。遂付以法衣。囑云。汝緣在浙西。可往化導。吾道有寄矣。蔚奉命入吳。凡三筑精藍。卒之玄墓鄧蔚山中。斬蒙羃結庵居之。久之。四眾歸向。乃搆為大伽藍。額曰圣恩。奔赴者日甚。一日至不能容。蔚隨機演說。俾人人滿意。故人益慕而信之。于洪武十四年正月二十九日。坐化。閱世七十有九。僧臘六十。停龕十三日。肢體溫軟香潔。如平時。門人奉全身。瘞于庵之西崗。師貌古神清。髭須疏朗。寡緣飾。千巖稱其純粹質樸。有古人風。談道三十馀年。吳人無少長。咸知敬慕。有繪像而事之者。平生未嘗讀書。惟以深悟自得。其形諸語默者。俱能刊落浮華。而一踐乎其寔。門人請留法語。蔚曰。從上佛祖。諸所言說。句句朝宗。言言見諦。略不肯聽從。況吾言乎。悉付火燼。門人。竊而錄其少許以傳。蔚未化前數(shù)日。大眾普集?;蛞缘梅ǔ兴脼閱?。示偈曰。慈悲無念。華開果熟。因地分明?;蹖氈聡?。蓋記無念學。翠峰華。榮果林。寶藏持四公也。于中。學公顯受衣法。后出世。開導之盛。無愧于蔚。況受知太祖高皇帝。龍章寵錫。云漢昭回。法脈淵源不絕。蔚所付得人矣。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二
禪師時蔚者。
號萬峰。
姓金氏。
東甌人也。
機投伏龍千巖長。
法弘鄧尉。
歿年七十有九。
師初生其里。
瑞應不一。
俱以徵金氏。
金氏恐乃祝佛愿施為僧。
年十三出家。
具正知見。
登壇受滿分戒。
因誦法華。
至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有省。
走參止巖。
止巖示目三不是話。
師別卓庵于達蓬山。
楮衾草榻。
杳若忘生。
忽聞佛跡寺僧舉溈山踢倒凈瓶公案。
大悟。
乃曰。
顛顛倒倒是南泉。
累我工夫卻半年。
當下若能親薦得。
如何不進劈胸拳。
即棄庵入天臺。
登華頂。
機觸無見。
左右震慄。
無見善遇之。
且勉師曰。
子宜居山保守。
他日支拄宗庭。
非子而誰。
乃至伏龍。
伏龍圍繞數(shù)千指。
皆一時俊杰。
師土音長發(fā)。
洋然進拜。
千巖奇而問曰。
將甚么。
與老僧相見。
師豎拳。
千巖曰。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是個甚么。
師打圓相。
叉手而立。
巖曰。
莫要請益么。
師掩耳而出。
巖深喜之。
一日。
千巖據座命撾鼓。
眾方集。
師震聲一喝。
拂袖便出。
巖乃曰。
郁郁黃花滿目秋。
白云端坐碧峰頭。
無賓主句輕拈出。
一喝千江水逆流。
于是叢林知名。
出世嵩山。
有示眾曰。
月頭是初一。
光明漸漸出。
月尾是三十。
光明何處覓。
假饒老釋迦。
也道拈不出。
拈得出萬事畢。
若有人道得。
出來道看。
如無。
嵩山與諸人。
露個消息。
舒兩手云。
我見燈明佛本光瑞如此。
又展掌云。
大開方便門。
便從者里入。
握拳云。
閉卻牢關說家里話。
且道。
不開不閉一句作么生。
斂衣下座。
次遷平江鄧尉。
創(chuàng)大圣恩寺。
當是時。
世主稱為佛心天子。
有能禪者多隨。
諸名德出入禁廷。
溫繹典故。
其圣恩席下。
抱道髡徒。
僅半千人。
普持勝學二阇黎為上首。
師純以本色提接之。
海內禪風一正。
士夫書札。
通候于師者。
除問道外。
槩不復緘。
至有久從游者。
求只字不可得。
間或請之。
但以老僧年邁而卻焉。
侍御陸公。
書古德機緣馳問。
師謂來使曰。
汝主初選官時。
可到京否。
使愕然曰。
安有不朝天子而受職者。
師笑曰。
柰選佛何。
師雖不假詞色。
羅絡當時。
然寬大莫測之機。
多如此。
洪武初。
有旨。
采諸山名德。
因議及師。
景濂宋公。
固止曰。
不可。
此老吾浙人也。
吾素知其為人。
年且逮耄。
性喜恬退。
必不能奉命。
且留此一老。
為林下標職。
詎不美乎。
若迫之。
彼必蹈汾陽昭公之轍。
主議者。
令私探之。
師早稱病掩關矣。
師自壯至老。
功課纖發(fā)不移。
日理僧事。
夜則跏趺。
儼然達旦。
侍僧間請息。
師曰。
汝正鬧在。
老僧息之久矣。
洪武辛酉正月二十九日。
集眾說偈。
奄然化去。
偈曰。
七十九年。
一味杜田。
懸崖攃手。
杲日當天。
其繼鄧尉法席者。
寶藏持公也。
持之下。
復出慧旵。
共 3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