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高啟

相關(guān)人物:共 56 位。
共 5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01—1370 【介紹】: 元明間福建古田人,字志道,學(xué)者稱翠屏先生。元泰定中,以《春秋》舉進士,由黃巖判官進六合知縣,坐事免官,滯留江淮十年。后官至翰林侍讀學(xué)士。明師克元都,復(fù)授侍講學(xué)士。洪武三年出使安南,死于返程途中。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
詞學(xué)圖錄
張以寧(1301-1370) 字志道,學(xué)者稱翠屏先生。福建古田人。官至侍讀學(xué)士。以績學(xué)享名,人呼之為"小張學(xué)士"。仕明,官侍講學(xué)士。長于經(jīng)學(xué),尤精《春秋》。有《翠屏集》,詞在集中。
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志道,閩人,洪武初學(xué)士。
明詩紀事·甲簽·卷三
以寧字志道,古田人。
元進士,官翰林學(xué)士。
入明,復(fù)授侍講學(xué)士,出使安南還,道卒。
有《翠屏稿》、《淮南稿》、《南歸紀行》、《安南紀行集》。
(何喬遠《閩書》:學(xué)士奉使安南,御制詩送之。
北還,道卒。
學(xué)土亮直通敏,廉謹自將,臨終口占曰:「覆身惟有黔婁被,垂橐都無陸賈金。
」 徐熜勃《筆精》:淮西閫帥夏貴,以至元丙子附元,授中書左丞,至己卯薨。
有吊以詩曰:「自古誰不死,惜君遲四年。
間君今日死,何似四年前?
」元學(xué)士古田張以寧以洪武二年徵為原官,四年卒。
與夏貴略相似。
列朝詩集》:國初詩派,西江則劉泰和崧、閩中則張古田志道。
泰和以雅正標宗,古田以雄麗樹幟。
江西之派中降而歸東里,步趨臺閣,其流也卑冗而不振。
閩中之派旁出而宗膳部,規(guī)模唐音,其流也膚弱而無理。
王士禛《古詩選》:有明一代,作者眾多。
七言長句。
在明初則高季迪、張志道、劉子高為最,后則李賓之。
至何、李學(xué)杜,厭諸家之坦迤,獨于沈郁頓挫處用意。
雖一變前人,號稱復(fù)古,而同源異派,實皆以杜氏為昆侖墟。
汪端《明三十家詩選》:志道七古骨力遒健,才氣排宕,發(fā)源杜陵,出入遺山、道園之間,可以獨張一軍。
田按:志道八歲賦《琴堂》詩,釋伯父于獄。
史稱其與朱升、秦裕伯等扈從擁翠亭,給筆劄賦詩,可謂榮幸:《翠屏》一集咀含英華,當(dāng)為閩詩一代開先,二藍、十子,皆在下風(fēng)。)
維基
張以寧(1301年—1370年),字志道,福建古田人,元末明初官員。元朝泰定四年(1327年),中進士,任黃巖判官、六合尹,因犯事免官。元順帝時,任國子助教、翰林侍讀學(xué)士、知制誥。明朝時,任侍講學(xué)士。洪武二年(1369年)秋,出使安南,在返回途中逝世。張以寧著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因其家在古田翠屏山下,稱翠屏先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07—1381 【介紹】: 元末明初金華人,字仲申。從吳師道、吳萊學(xué)。有文名。元末避地南華山,著書自適。朱元璋克金華,召見。后以薦授衢州教授。洪武初預(yù)修《元史》,書成,受賚歸。有《春秋集義》、《胡仲子集》、《長山先生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仲申,一字仲子,金華人。以薦授衢州教授,召修元史。有胡仲子集。
明詩紀事·甲簽·卷六
翰字仲子,一字仲申,金華人。
明初以薦授衢州教授。
洪武二年,召與修《元史》,賜金帛遣歸。
有《胡仲子文集》、《長山先生詩集》。
田按:洪武元年,大將軍徐達取元都,獲其十三朝《實錄》以歸。
二年二月,召修《元史》,命前起居注宋濂、漳州通判王祎為總裁官。
徵山林遺逸之土,祁門汪克寬德輔、馀姚宋禧無逸、天臺陶凱中立、臨海陳基敬初、新淦曾魯?shù)弥?、休寧趙訪子常、寧波張文海、淳安徐尊生大年、新喻趙塤伯友、郢傅恕如心、長洲謝徽元逸、傅著則明、高啟季迪及黃篪、王綺為纂修官,仲申與焉。
開局天界寺,八月史成。
諸人各授官,賜金帛遣歸。
無逸《寄潛溪詩》所謂「當(dāng)時十八士,去留各有緣」也。
惟庚申君一朝,史官職廢,無實錄可徵,召禮部遣使行天下,其涉于史事者,令郡國上之。
三年二月重開史局,廉、祎仍為總裁官。
與纂修者,臨海朱右伯賢、崇德貝瓊廷琚、義烏朱廉伯清、嘉定王彝常宗、浦江張丁孟兼、河南高遜志士敏、當(dāng)涂李汶宗茂、江陰張宣藻仲、吳張簡仲簡、仕寅彥正、耒陽李懋中卿、毆弼俞寅,塤復(fù)興焉。
七月書成,授官賜歸如前。
余錄前后兩局諸公詩,惟子常、德輔、敬初、無逸、仲簡,顧俠君已采入元詩選,不列此集,與《詩綜》體例差別。
竹采詩時,元詩選本尚無大集,元遺老詩不妨兼收。
此集義取斷代,如舒道原、謝龜巢、華黃楊、沈茶山、劉仲修、貢南湖、張光弼、吳主一、沈花溪諸人概不入選。
仲申文與潛溪、華川鼎峙金華,詩學(xué)有端系,為吳立夫人室弟子。
立夫有胡仲申至詩云:「新文十馀篇,筆墨擅百煉。
口傳發(fā)秦壁,竹簡鑿晉竁。
考論無差爽,風(fēng)雅有正變。
世儒弄俗學(xué),雅曲極熒炫。
群羊雖冒虎,草悅豺則戰(zhàn)。
誰其制橫潰,或者瘳瞑眩。
牛毛獨不多,麟角時一現(xiàn)。
」獎許甚至。
余讀《淵穎集》,淩厲震宕;仲申詩乃純占蒼渾。
師弟子之淵源,豈必在面貌之似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10—1381 【介紹】: 元明浙江浦江人,字景濂,號潛溪。幼敏明強記,從吳萊等名師學(xué)。元順帝至正中,隱居龍門山,號玄真子。朱元璋取婺州,與劉基、章溢、葉琛并征至應(yīng)天,授江南儒學(xué)提舉,授太子經(jīng)書。主修《元史》,又預(yù)修日歷等。遷國子司業(yè)、禮部主事,官至學(xué)士承旨知制誥。官內(nèi)庭久,未嘗訐人過。洪武十三年,其長孫宋慎坐胡惟庸黨死,帝欲置其死,賴皇后太子力救,乃全家謫茂州卒于夔州。為明開國文臣之首,學(xué)者稱太史公。正德中,追謚文憲。有《宋學(xué)士文集》。
詞學(xué)圖錄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道士、玄真遁叟。
浦江(現(xiàn)在浙江義烏)人。
元末順帝曾召為翰林院編修,以奉養(yǎng)父母為由,辭不應(yīng)召。
朱元璋時就任江南儒學(xué)提舉,為太子講經(jīng)。
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院學(xué)士承旨、知制誥。
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辭官還鄉(xiāng)。
后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全家流放茂州(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途中病死于夔州。
與劉基、高啟并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
明立國,朝廷禮樂制度多為濂制,朱元璋稱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贊許"當(dāng)今文章第一",四方學(xué)者稱為"太史公"。
有明一代,開私家藏書風(fēng)氣者,首推宋濂。
有《宋學(xué)士文集》。
人物簡介
宋濂(一三一零—一三八一),字景濂,浙江浦江人。早年師從柳貫、黃潛,元時授翰林院編修,隱居不赴。明初,官至翰林學(xué)士承旨制誥,任《元史》總裁,以老致仕。謚“文憲”。有《宋學(xué)士集》。
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景濂,金華人。洪武時官學(xué)士。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景濂,浦江人。元至正末,用薦除翰林編修,以親老辭,入仙華山為道士。明初徵授皇太子經(jīng),為元史總裁官,仕至翰林學(xué)士承旨,兼太子贊善大夫。正德中追謚文憲。有潛溪、翰苑、芝園、蘿山諸集。
明詩紀事·甲簽·卷四
濂字景濂,浦江人。元末,以翰林院編修徵,不就。太祖取婺州,召見濂,還金陵,徵為江南儒學(xué)提舉,授太子經(jīng),改起居注。洪武初,充《元史》總裁官,除翰林學(xué)士。降編修,遷國子司業(yè),謫安遠知縣。召為禮部主事,遷贊善大夫,擢侍講學(xué)士,進學(xué)士承旨,致仕歸。以孫慎得罪,安置茂州,道卒。正德中,追謚文憲。有《潛溪》、《鑾坡》、《芝園》、《蘿山》、《朝天》諸集七十五卷。 (王世貞《藝苑卮言》:高帝嘗謂宋濂:「浙東人才,惟卿與王祎耳。才思之雄,卿不如祎;學(xué)問之博,祎不如卿?!褂謬L與劉誠意論文,誠意謂:「宋濂第一,其次臣不敢多讓?!?徐泰《詩談》:宋景濂、王子充詩亦純雅,以文名。 沈士謙《明良錄略》:濂嘗奉制詠鷹,令七舉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 《詩藪》:宋承旨不喜作六朝語,而《思春曲十韻》如「南浦沈書傳素鯉,東風(fēng)將恨與新鶯」,「物華半老胭脂苑,春霧輕籠翡翠城」,「因彈《別鶴》心如剪,為妒文鴛繡懶成」,「陽臺樹密朝霞迥,巫峽潮回暮渚平」等句,特精工流麗。 田按,景濂自幼嗜學(xué),家貧無書,每假藏書家,手自筆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能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不敢逾期約。又嘗入青蘿山,不下書屋者屢年。得鄭氏所畜書數(shù)萬卷,無不盡閱,閱無不盡記。師事吳淵穎、黃文獻、柳待制,皆元代耆宿。學(xué)既刻苦,授受復(fù)有淵源,故所著文章,雄峙一代。遭時遇主,司制作之柄,為開國文臣之首。蠻夷朝貢,數(shù)問宋先生安否,日本得《潛溪集》,雕板國中。當(dāng)其恩遇優(yōu)濃,醉學(xué)士之詩歌,甘露百歲衣之賞賜,論者傳為盛事。暨乎安置茂州,侘傺于荒江野寺,投繯以歿。方希古祭文云:「公之厭斯世而不居,甘遠跡于峨岷,蓋將吊重華于九疑,唁屈子于江濱。吁!可悲也!」集中小詩,猶是元習(xí);長篇大作,往往規(guī)模退之,時亦失之冗遝。蓋兼才為難,自唐以來如韓退之、蘇長公世不多見,正不必美備難具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11—1375 【介紹】: 元明間浙江青田人,字伯溫。劉濠曾孫。元順帝元統(tǒng)元年進士,官高安縣丞、江浙儒學(xué)副提舉。方國珍初起時,為江浙行省都事,力主加強鎮(zhèn)壓。當(dāng)局不能用,乃棄官隱居。在鄉(xiāng)組織武裝,與方氏相抗。至正二十年,受朱元璋聘至應(yīng)天,陳時務(wù)十八策。勸勿尊奉韓林兒,為籌劃用兵次第,獻計先滅陳友諒,次取張士誠,然后北定中原。吳元年,授太史令,累遷御史中丞。明建國后,封誠意伯。曾與李善長、宋濂定明典制。洪武四年,以弘文館學(xué)士致仕。后為胡惟庸所譖,憂憤而死。一說為惟庸毒死。謚文成。通經(jīng)史,精象緯,工詩文,與宋濂并為一代文宗。有《郁離子》、《覆瓿集》、《犁眉公集》等。
詞學(xué)圖錄
劉基(1311-1375) 字伯溫,號犁眉公。浙江青田人。朱元璋聘為謀臣,多用其言,授御史中丞、弘文館學(xué)士,封誠意伯。追謚文成。博學(xué),尤精象緯術(shù)數(shù)。其詩恣縱有奇氣,為明代表性詩人之一。文則閎深肅括,與宋濂等開一代風(fēng)氣。詞秀煉入神,為永樂以后諸家所不及。有《誠意伯文集》,詞在集中。
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伯溫,青田人。洪武時,封誠意伯。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伯溫,青田人。元進士,洪武初官至御史中丞論佐命功封誠意伯正德中追謚文成有覆瓿集犁眉公集
明詩紀事·甲簽·卷三
基字伯溫,青田人。
元進士。
吳元年,授太史令。
洪武元年,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三年,授弘文館學(xué)士,封誠意伯,卒。
正德中,追謚文成。
有《覆瓿集》二十四卷、《寫情集》四卷、《犁眉公集》五卷。
(游潛《夢蕉詩話》:青田劉伯溫,論者稱其乘時佐命之功,炳機克終之道,甚與漢子房相似。
然或謂子房乃為韓報仇,怕溫則嘗委事于元,其出處不免有間,是蓋未深論也。
夫伯溫生元世,豈能超出天地外,不為元人也哉?
憂時痛國,每形于辭。
如《憫亂》諸作二、三末句云:「惆悵無人奏丹扆,側(cè)身北望淚滂沱。
淮濆何日歌《常武》?
腸斷嚴最戍鼓鼓撾」,「天涯地角風(fēng)塵滿,極目云霄欲斷魂。
江湖愁絕無家客,佇看青天淚眼昏。
」至如《吊諸葛武侯》,《祖豫州》、《岳武穆》諸賦,悲憤愁激,讀之使人躑躅思奮,其志可諒也。
胡應(yīng)麟《詩藪》:國初越詩派昉劉伯溫,吳詩派昉高季迪,閩詩派昉林子羽,嶺南詩派昉于孫蕡仲衍,江右詩派昉于劉崧子高。
五家才力,咸足雄據(jù)一方,先驅(qū)當(dāng)代。
田按:文成《覆瓿集》元時作,《犁眉公集》則入明后詩也。
《覆瓿》遠勝《犁眉》,前人已有定論。
文成為開國文臣,故錄其入明應(yīng)制之作,以為壓卷。
此集以《紀事》為名,尋常共見之集,無事可紀,概所不錄。
若人為《詩綜》所未采,與采而未備者,意在補遺,不從此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18—約1400 【介紹】: 元明間浙江天臺人,字大章。博學(xué)工文,元末,嘗官建寧教授。明洪武二年,征修禮書。其友人王祎又薦修《元史》,一夔貽書言元朝史料殘缺,順帝朝尤甚,難成良史,辭不往。后起為杭州教授,召修《大明日歷》,書成,將授翰林院官,以足疾辭歸。有《始豐稿》、《藝圃蒐奇》等。
槜李詩系·卷六
一夔,字大章,天臺人。博學(xué)善屬文。危太樸在元時嘗言于朝,授建寧路教授。元末避兵于郡之白苧里,有屋三四楹,牖外有一大柞,因作獨柞軒記以見志。錢塘潘時雍題一詩曰:瀟灑幽軒面水開,軒前老樹倚云栽。閒來倚杖過三匝,醉后支頤看百回。風(fēng)雨欲隨龍化去,云霄常聽鶴飛來。結(jié)鄰儗共榮枯事,遮莫人知是散材。明吳元年,以詔至都,時方置三局:一曰律局,定律令,凡舊官練于憲章者居之。二曰禮局,究禮儀,凡宿儒通于古制者居之。三曰誥局,撰誥命,凡俊才優(yōu)于文辭者居之。一夔特撰誥文,賜蟒衣?幣。縉紳欲薦入禁近,堅以足疾辭。終杭州學(xué)縣教授。有始豐稿。嘗作賀表,有云光天之下,又云天生圣人,為世作則。太祖覽之,大怒曰:豎儒乃如是侮我耶!以生字、光字作則字,聲律犯忌,欲坐以不敬禮。臣請曰:草茅不知忌諱,乞宥之。并請欽定表式,頒示天下。從之。
明詩紀事·甲簽·卷十四
一夔字大章,天臺人,徙嘉興。
元末建寧教授。
洪武二年,徵修禮書,三年,書成,授杭州教授。
六年與修《日歷》,書成,將授翰林院官,以疾辭,賜文綺遣歸。
有《始豐類稿》。
(《至正庚辛倡和集補傳》:大章博學(xué)善屬文,危太樸在元時,嘗言于朝,授建寧路教授。
元末避兵于郡之白??里。
有屋三四楹,牖外有大柞,因作《獨柞軒記》以見志。
錢塘潘時雍題一詩曰:「蕭灑幽軒水面開,軒前老樹倚云栽。
閑來扶杖過三幣,醉后支頤看百回。
風(fēng)雨欲隨龍化去,云霄常聽鶴飛來。
結(jié)鄰擬共榮枯事,遮莫人知是散材。
」 田按:明初以考《》徵者,如楊維楨、王锜、張宣、朱右、魯淵、錢宰、林弼、劉儼、張翅、陳世昌輩,不堪枚舉。
其見于明集禮者,僅徐一夔、梁寅、劉于、周子諒、胡行簡、劉宗弼、董彝、蔡深、滕公琰、曾魯十人。
此外如高季迪《送舒徵士考禮畢歸四明》詩云:「寄語關(guān)門吏,休輕尚布衣。
叔孫聊應(yīng)詔,周黨竟辭歸。
赤日京塵遠,蒼煙海樹微。
送君還自嘆,者卻故山薇。
」徽士不能舉其名,蓋亦應(yīng)詔考《》畢辭歸者也。
劉仲修《清江集》有《秣陵述懷》詩云:「誤蒙曲臺召,秉筆從諸公。
」是仲修亦以考《》徵矣。
曾得之以修《元史》畢留禮局。
高季迪《送徐大年歸嚴陵序》云:「大年被召與修《元史》,書成,以老乞還。
會春官議修《五禮》,復(fù)奏留之,其書又成,有司具禮傳送歸。
」是大年亦以修史留《》局者。
《集禮》何以不列大年名?
豈大年所修《五禮》,又別自成書歟?
梁孟敬《贈徐大章序》云:「吳元年丁未歲,寅以召徵至都,四方之土翕然云集。
」是時置三局,一律局,舊官之陳于憲章者居之;二禮局,宿儒之通于古制者居之,三誥局,俊才之優(yōu)于文辭者居之。
明史》云:「太祖首定天下,他務(wù)未遑,首開禮、樂二局,廣徵宿學(xué)耆儒,分局討究。
是禮局之外又有樂局。
厥后《集禮》書成,末附鐘律雅樂俗樂三事,始為合并耳。
又謝密庵《送朱伯賢考禮序》云:「皇帝混一初元,命中書暨翰林太常,率諸儒定擬《三禮》。
明年再命集儀《禮樂》,又明年遍徵在野道德文章之士,相與考定之。
」蓋自吳元年至洪武三年,無歲不詔諸儒考禮。
三年九月,《集禮》成,特以大章等十人竣事耳。
大章為王子充所薦續(xù)修《元史》,力辭。
其《報子充書》,深明史法,為世所稱。
始豐稿》十四卷,獨缺詩。
今所錄者,皆散見于他選本者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僧。吉安永新人,字天如。俗姓譚。得法于明本。辟吳城東北隅廢圃為方丈,名師子林。又嘗遁跡松江之九峰。號佛心普濟文惠大辨禪師。工詩。有《師子林別錄》。
元詩選
惟則,字天如,吉之永新人。
族姓譚氏,得法于普應(yīng)國師、中峰本公。
辟吳城東北隅廢圃為方丈,曰「師子林」。
有竹萬竿,竹外多怪石,其中最高者類狻猊。
他石或跂或蹲,厥狀匪一,軒堂亭閣,冠絕一時,則公以中峰倡道天目師子巖,故名「師子」,識不忘也。
又嘗遁跡松江之九峰,道風(fēng)日振,加號佛心普濟文惠大辨禪師。
侍者集其詩文曰《師子林別錄》,翰林待制遠者圖為之序,稱其隨機泛應(yīng),靡所不有云。
倪高士元鎮(zhèn)每過師子林,愛其蕭爽,為之繪圖。
徐幼文復(fù)圖為十二景,高季迪諸人題詠相繼。
今其地大半廢為民居,湫隘囂塵,無復(fù)昔時之勝矣。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七
弟子惟則,字天如,廬陵人。髫年出家,初參海印,后得法中峰,有語錄四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21—1381 【介紹】: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舉經(jīng)明行修,授兵部職方司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謫輸作,尋放歸。十三年召拜禮部侍郎,擢吏部尚書。尋致仕歸。次年,復(fù)征為國子司業(yè),卒于官。謚恭介。博學(xué)工詩,江西人宗之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詩文集》、《職方集》。
欽定四庫全書·槎翁詩集·提要
臣等謹案,《槎翁詩集》八卷,明劉崧撰。
崧,字子高,初名楚,泰和人。
元末舉于鄉(xiāng),洪武三年以人材薦,授職方郎中。
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輸作京師。
十三年,手敕召為禮部侍郎,署禮部尚書,致仕。
十四年,復(fù)召為國子司業(yè),未旬日,卒。
崧,七歲能賦詩。
及長,日課一篇,讀書天寒,皸裂不少輟。
其在官舍,孤燈諷誦,夜分不休,蓋其一生耽嗜吟詠,刻苦甚至故。
年愈老而詩亦愈工。
清江劉永之、金華宋濂輩,皆極稱之。
當(dāng)明之初,雄才角立,吳中詩派昉于高啟,越中詩派昉于劉基,閩中詩派昉于林鴻,嶺南詩派昉于孫蕡,而江右詩派則昉于崧。
以清和婉約之音,提導(dǎo)后進,迨楊士奇等嗣起,豫章人士,復(fù)變?yōu)榕_閣博大之體,而骨力不堅久之,遂浸成冗漫。
北地信陽,乃乘其弊而力排之,遂分正嘉之門戶。
然崧之平正典雅,實不失為正聲,固不能以末流放失,并咎創(chuàng)始之人矣。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子高,初名楚,太和人。明初以人材舉授兵部職方即中,遷北平按察副使,坐事輸作京師。尋,放還,徵拜禮部侍郎,署吏部尚書。請老歸。復(fù)召為國子司業(yè),有《槎翁集》。
明詩紀事·甲簽·卷十一
崧初名楚,字子高,泰和人。
元未舉于鄉(xiāng)。
洪武初以經(jīng)明行修舉,授兵部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
坐事輸作京師,尋放歸。
徵拜禮部侍郎,署吏部尚書,致仕歸。
復(fù)徵為國子司業(yè)。
有《槎翁詩選》十二卷、《補遺四卷》、《文集》十八卷。
(王士禛《古詩選》:有明一代,作者眾多。
七言長句,在明初則高季迪、張志道、劉子高為最,后則李賓之。
至何、李學(xué)杜,厭諸家之坦迤,獨于沈郁頓挫處用意,雖一變前人,號稱復(fù)古,而同源異派,實皆以杜氏為昆侖墟。
田按:子高詩有《鐘陵》、《五云》、《鄧溪》、《雙溪》、《鳳山》、《瑤峰》、《墨池》、《東門》、《珠林》、《龍灣》、《北巖》、《龍門》、《戊巳》十有三集,合為《槎翁詩選》。
其自序云:「年十六,得臨川虞翰林、清江范太史詩誦之,晝夜不廢。
益求漢、魏而下,盛唐以來號為大家者,究其意之所在。
知成樂必本于眾鈞,故未嘗執(zhí)一器,以求八音之備;調(diào)膳必由于庶味,故未嘗設(shè)一品,以求八珍之全。
其不能自己于言者,譬如幽鳥之鳴春,秋蟲之號寒。
」可謂究極此事之甘苦。
宋潛虛、劉仲修、烏春草作集序,甚致推崇。
王弇州「胡元瑞、錢牧齋、朱竹亦有論定。
余獨賞漁洋「七言為最」一語。
故此選七言采掇為多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26—1378 【介紹】: 元明間蘇州府吳縣人,字孟載,號眉庵。
原籍四川嘉州,其祖官吳中,因而定居。
少聰穎,九歲能背誦六經(jīng)。
善詩文,兼工書畫。
元末隱吳之赤山,張士誠辟為丞相府記室,未幾即辭去。
入明,被遷往臨濠,又徙河南。
洪武二年放歸。
旋被起用,官至山西按察使。
被誣奪官,罰服苦役,卒于役所。
高啟、張羽、徐賁稱吳中四杰。
有《眉庵集》。
詞學(xué)圖錄
楊基(1326-1378后) 字孟載,號眉庵。
蘇州長洲(今吳縣)人,原籍嘉州(樂山)。
高啟、張羽、徐賁并稱"吳中四杰"。
精書畫。
有《眉庵集》,詞在集中。
黃鶴樓志·人物篇
楊基(1326—1378后) 明代詩人。
字孟載,號眉庵,別號去非,又號雪海。
原籍嘉州(今四川樂山),生長吳中(今江蘇蘇州)。
元末入起義軍首領(lǐng)張士誠幕,明初為滎陽知縣,官至山西按察使。
高啟、徐賁、張羽合稱“吳中四杰”。
工詩,擅書畫,有《眉庵集》《眉庵詞》等。
洪武六年(1373)奉使湖廣,十二月二十一日初到武昌,慕名登臨黃鶴樓,寫七古《黃鶴樓看雪》,描寫黃鶴樓的雪中奇景。
后再次登臨,寫七古《雪中再登黃鶴樓》,抒發(fā)“平生不愿萬戶侯”和“但愿武昌連日雪,日日醉登黃鶴樓”的感慨;詩句“玉樹參差”、“瀛洲浩蕩”被后世書法家題寫在高冠山上五座石牌坊中的“冬坊”橫額上。
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孟載,吳人。?武時官按察。有眉庵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孟載,其先嘉州人。居吳,初以饒介客安置臨濠,復(fù)徙河南,放歸,起知滎陽縣,謫鐘離,以薦為江西行省幕官,坐罪落職。復(fù)起奉使湖南廣右,還授兵部員外郎,出為山西按察司副使,進按察使,尋奪職供役。有眉庵集十二卷。
明詩紀事·甲簽·卷七
基字孟載,其先嘉州人,家于吳,為張士誠記室。明初安置臨濠,旋徙河南,放歸。起為榮陽知縣,召至京,改太常典簿,再謫鐘離。被薦為江西行省幕官,以省臣得罪,落職。復(fù)起,奉使湖南、廣西,授兵部員外郎,出為山西按察副使,進按察使,奪官輸作,卒于工所。有《眉庵集》十二巷。 (陶宗儀《書史會要》:楊基正書師鐘元常,行草師二王?!?a target='_blank'>畫史會要》:孟載善山水竹石。 《麓堂詩話》:楊孟載《春草》詩最傳,其曰:「六朝舊恨斜陽外,南浦新愁細雨中?!乖唬骸钙酱ㄊ锶藲w晚,無數(shù)牛羊一笛風(fēng)?!拐\佳。然「綠迷歌扇,紅襯舞裙」已不能脫元詩氣習(xí),至「簾為看山盡卷西」,更過纖巧,「春來簾幕怕朝東」,乃艷詞耳。 《南濠詩話》:世稱高、楊、張、徐,孟載詩律尤精。如云「花無桃李非春色,人有笙歌是太平」,「一官不博三竿日,萬事無過兩鬢星」,予愛其閑曠。及「亂世身如危處立,異鄉(xiāng)人似夢中來」,「千金已廢床頭劍,一字無存架上書」,則又嘆其困窮。如云「紅雨落花來袞袞,綠波芳草去迢迢」,「六朝舊恨殘陽里,南新愁細雨中」,予愛其含蓄。及云「柳色嫩于鵝破殼,蘚痕斑似鹿辭胎」,「小雨透花青見萼,輕雷催筍碧抽尖」,則又驚其新巧。至「翠袖錦箏邀上客,畫船銀燭照歸人」,「高樓錦瑟花連屋,深巷珠簾柳映橋」,則又見其情致之綺麓矣。「宣王石鼓青苔澀,武帝金盤玉露多」,「八陣云開屯虎豹,三江潮落見黿鼉」,則又見其氣象之突兀矣。他如「半醉半醒花冉冉,閑愁閑悶雨沈沈」,「恨不發(fā)如春草綠,笑曾花似面顏紅」,「萬里歸心鷗送客,片時殘夢鳥驚人」,則又優(yōu)柔痛快而無牽合排比,其亦詩人之豪者哉! 《詩藪》:楊孟載《結(jié)客少年行》,用沈君攸體。如「豪名獨擅秋千社,俠氣平欺蹴鞠場」,「白璧一雙酬劍客,明珠千斛買胡娘」,「金丸挾彈章臺左,寶騎聞箏太液旁」,「梅子隔墻羞擲果,桃花深院笑求漿」等語,視沈作遠過之。又《岳陽》一首,壯麗欲亞孟浩然,其末句「何入夜吹笛?風(fēng)急雨冥冥」,尤為膾炙。 《明詩別裁》:楊孟載七言短古,原本李頎、常建諸公。 田按:孟載少負詩名,楊鐵崖來吳下,于坐上屬賦《鐵笛歌》,即效鐵體歌云:「鐵崖道人吹鐵笛,宮徵嚼含太古音。一聲吹破混沌竅,一聲吹破天地心。一聲吹開虎豹闥,彤庭跪獻丹扆箴。問君何以得此曲?妙諧律呂,可以召陽而呼陰。都將《春秋》一百四十二年筆削手譜成,透天之竅價重雙南金。掉頭玉署不肯入,直入弁峰絕頂俯瞰東溟深。王綱正統(tǒng)著高論,唾彼傳癖兼書淫。時人不識我不厭,會有使者徽球琳。具區(qū)下浸三萬六千頃之白銀浪,洞庭上立七十二朵之青瑤岑。莫邪老鐵作龍吼,丹山鳳舞江蛟吟。勖哉宗彥吾所欽,赤泉之盟猶可尋。更吹一聲振我清白祖,大鳴盛世載賡阜財解慍南風(fēng)琴?!硅F崖得此詩大喜,挾與俱東,謂從游者曰:「吾在吳又得一鐵,優(yōu)于老鐵矣!」此詩雖不見工,然對客揮毫,可以想其豪宕之氣矣。《眉庵集》中不乏沖雅之作,特才華爛漫,時傷纖巧。弇州摘其「判醉望愁醒,愁因醉轉(zhuǎn)增」,是詞中《菩薩蠻》語。「尚短柳如新折后,已殘花似未開時」,是《浣溪沙》調(diào)語。竹詫附和之,摘至數(shù)十聯(lián)。昔人評蘇子瞻詞是詩,秦少游詩是詞。弇州、竹詫所云,固未損其聲價。)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30—1394 【介紹】: 元明間蘇州府長洲人,字子宜。
幼穎悟,七歲能賦詩彈琴,十歲通五經(jīng),十三應(yīng)江浙鄉(xiāng)試,人以為神童。
明洪武初以秀才舉,宋濂薦修《元史》,擢工部都水郎,以病辭免。
與周正道、陳惟寅輩觴詠自得,與高啟、楊基等并稱十才子。
后為滇池魚課、宣課二司大使,衣食不給,卒于官。
有《甘白先生集》、《樂圃集》等。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子宜,長洲人。洪武初以秀才舉擢工部都水郎中以病免復(fù)舉明經(jīng)授廣西理問歷滇池魚課宣課二司大使有甘白集
明詩紀事·甲簽·卷二十
適字子宜,長洲人。
洪武初以秀才舉,擢工部郎中,病免。
復(fù)以明經(jīng)薦授廣西布政理問,調(diào)云南魚課大使,考滿改宣課大使。
有《甘白先生集》十二卷。
田按:子宜與高季迪為素交,不入「北郭十子」之烈。
晚官滇南,沐景颙《滄海遺珠集》亦不錄焉。
蓋名在顯晦之間者也。
詩有《樂圃》、《江館》、《南湖》、《江行》、《滇池》等集。
與文集合為十二卷。
《明史藝文志》僅稱子宜有《樂圃集》六卷,《四庫提要》存目有《甘白集》六卷,蓋均未見其全也。
余所得為翁覃溪、顧千里舊藏本,詩文皆具。
《樂圃集》多摹擬末化,《江館》、《南湖》以后,特為俊爽。
集中有《畫竹贈王生》、《寫竹枝壽周南老》等詩,蓋嘗與陸天游、倪元鎮(zhèn)諸人游,故兼擅盤礴之長。
此亦紀明初畫家者所當(dāng)知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31—1374 【介紹】: 元明間浙江山陰人,字處敬,號丹崖。
元至正二十二年舉人,為杭州黃岡書院山長,遷嘉興路儒學(xué)正。
明洪武三年召修禮樂書,擢應(yīng)奉翰林文字,兼國史院編修官。
不久免歸。
六年謫佃濠梁,卒。
通經(jīng)史,工詩文篆籀,善畫山水梅石,與高啟等稱十才子。
有《丹崖集》、《丹崖畫譜》。
槜李詩系·卷六
肅字處敬,自號丹厓居士,山陰人。
至正末,授黃岡書院山長,轉(zhuǎn)嘉興學(xué)正,遂家焉。
高啟有送唐博士移居槜李詩云:楊柳發(fā)初齊,春陰廢院西。
故人乘醉別,新鳥傍愁啼。
舟重全家去,詩多一路題。
杏花開北郭,誰復(fù)共招攜。
其自作挽郭秉心詩,亦有吾昔居秀州,友有徐一夔句。
明初以薦擢為編修,罷歸,卒。
肅文章稱大家,時有唐、劉、毛、蔡之目。
行尤修飭,縉紳咸推重之。
有丹厓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處敬,會稽人。元至正中鄉(xiāng)薦歷官嘉興儒學(xué)正洪武初召修禮樂書擢應(yīng)奉翰林文字兼國史院編修官未幾謫臨濠有丹崖集
明詩紀事·甲簽·卷八
肅字處敬,會稽人。
元末官嘉興學(xué)正。
洪武初召修《禮樂》書,擢應(yīng)奉翰林文字,兼國史院編修,以失朝罷歸,謫佃濠。
有《丹崖集》八卷。
(《詩談》:唐肅、謝肅,驊騮骕骦,并馳藝苑。
唐有子之淳,克繼其學(xué)。
《國雅》:唐處敬:「山色元來蜀,江聲直到吳。
」「月到翻經(jīng)榻,苔緣掛壁琴。
」亦是高唱。
田按:處敬入?yún)?,與高季迪為詩友。
季迪《贈處敬序》云:「馀世居北郭,同里之士有文行而相友善者王君止仲一人而已。
十馀年來,徐幼文自昆陵,高士敏自河南,馀唐卿自永嘉,張來儀自潯陽,唐處敬自會稽,各以故居吳。
于是北郭之文物遂盛矣。
」其移家槜李也,贈以詩云:「杏花開北郭,誰復(fù)共招攜?
」其為寓公增重如此。
處敬與謝密庵稱會稽二肅。
密庵集》佚。
四車館開,從《永樂大典》錄出《丹崖集》,收藏家尚有傳本,迄今并峙藝苑。
核其詩品,正不相下。
處敬兼長六法,嘗自作《梅石圖》,賦詩題之。)
共 56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