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明江寧府溧水人,字士選。官沔陽州學正,楊嗣昌委權州事。州有大圩,被襄水沖決,田一萬三千余畝盡廢,三十年不塞。一鰲沉舟百只,聚土筑堤。三月功成。尋知安陸縣,以病告歸。
人物簡介
字百里。父光宏,官少司馬。百里有逸才,工詩,體中文弱,雖為貴公子,不喜盛車騎往來,閉門掃坐,所過從未嘗有雜客。性嗜佳山水,嘗與詩人泛桓溪,飲它山泉,訪賀監(jiān)黃冠谷,高詠傳一時。百里年少,猶及從汪長文、聞隱鱗諸先生。杖屨卒,年不滿三十。所傳遺詩廑五七言律一卷。
人物簡介
【生卒】:1563—1638 【介紹】: 明高陽人,字稚繩,號愷陽。為諸生時,教讀邊郡,喜從老兵究問險要阨塞。萬歷三十二年進士。授編修,進中允。歷諭德、洗馬。熹宗即位,充講官。朝臣推為兵部侍郎,主遼事。帝不欲承宗離講筵,不許。天啟二年廣寧失守,乃拜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承宗自請督師,既至,汰逃將,遣疲兵,用馬世龍等為將;又從袁崇煥請,筑寧遠等城,令崇煥守之。在關四年,凡修復城堡數(shù)十,練兵十一萬,開屯五千頃,遣將戍錦州、松山、大小凌河,拓地四百里。三年,為魏忠賢黨所讒,乞歸。崇禎二年,后金兵陷畿輔州縣多處,思宗命承宗守通州。次年,收復遵化等四城。后以大凌河等地失守,廷臣歸咎承宗筑城之計,引疾歸。家居七年,十一年,清兵攻高陽,率家人拒守,城破,投環(huán)死。子孫多人皆戰(zhàn)死。福王時謚文忠。有《高陽集》。詞學圖錄
孫承宗(1563-1638) 字稚繩,號愷陽。保定高陽人。明末名將,中極殿大學士,為魏忠賢所讒,罷歸。清軍陷高陽,自經(jīng)死。南明弘光時謚文正,清乾隆時謚忠定。作文屬筆,如蛟龍屈蟠,江流競注。為詩卓犖沉塞,元氣郁盤。詞粗獷豪邁,為烈士之壯歌。有《高陽集》,詞在集中。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稚繩,高陽人,萬歷甲辰賜進士第二,授翰林編修,累官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尋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再加少師兼太子太師。贈太傅。有南陽集。維基
孫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繩,號愷陽,直隸保定府安州高陽縣西莊村人。明朝政治、軍事人物,榜眼及第,官至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致仕后與清軍戰(zhàn)斗殉國。謚文忠,清朝改謚忠定。孫承宗少時相貌奇?zhèn)?,“鐵面劍眉,須髯戟張”。明萬歷六年(1578年),中秀才,年僅16歲。而后,孫承宗曾先后在大理寺右丞姜璧和兵備道房守士等朝廷官員的家中,做家庭教師,并逐漸接觸官場。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孫承宗到北京,入國子監(jiān)讀書;次年中甲午科順天鄉(xiāng)試第五名舉人(經(jīng)魁)。萬歷二十六年,因房守士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兼巡撫大同地方贊理軍務,孫承宗前往大同教授其子弟。大同是當時明朝的邊城重鎮(zhèn),孫承宗喜歡跟老將及退役兵卒究問險要邊情,史稱“伏劍游塞下,歷亭障,窮厄塞”,因而“曉暢邊事”。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進士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入翰林十年。萬歷四十二年任詹事府右春坊左中允,萬歷四十七年任詹事府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萬歷四十八年,矯旨遺詔廢礦稅、發(fā)內帑。任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期間與高攀龍、趙南星等東林黨人相交甚善。不料明光宗繼位僅一個月即駕崩,年僅16歲的皇長子來不急冊為太子即倉促繼位,即明熹宗,孫承宗繼而做了熹宗的老師。這樣,年近花甲的孫承宗,依借帝師的地位,逐漸地進入了明朝后期政治權力的中心。天啟二年(1622年),孫承宗升任為禮部右侍郎。經(jīng)東林黨人推薦后,熹宗以孫承宗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至遼東勘查。據(jù)說與經(jīng)略王在晉爭執(zhí),熹宗將王在晉改任南京兵部尚書,以孫承宗為遼東經(jīng)略,以為“邇年兵多不練,餉多不核。以將用兵,而以文官招練;以將監(jiān)陣,而以文官撥發(fā);以武略備邊,而日增置文官于幕;以邊任經(jīng)撫,而日問戰(zhàn)守于朝。此極弊也。今天下當重將權。擇一沉雄有氣略者,授之節(jié)鉞,得自辟置偏裨以下,勿使文吏用小見沾沾陵其上。邊疆小勝小敗,皆不足問,要使守關無闌入,而徐為恢復計。”期間大膽起用袁崇煥、孫元化、鹿善繼、茅元儀等人,修復寧遠等大城九座、堡四十五座、練兵十一萬,拓地四百里、屯田五千頃,“自承宗出鎮(zhèn),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不復以邊事為慮矣。”后金當時與察哈爾部交戰(zhàn),并未進攻明朝。天啟五年(1625年),魏忠賢派太監(jiān)劉應坤到山海關,以帑金十萬兩犒軍,為孫承宗所鄙視,同年八月,發(fā)生柳河之役,馬世龍因冒進兵敗,魏忠賢以孫承宗不附己,借口馬世龍損失馬匹六百七十匹、甲胄等軍用物資,參劾孫承宗。十五日,熹宗批準孫承宗回籍養(yǎng)病,后以高第代為經(jīng)略。崇禎二年(1629年),清兵第一次入長城,進大安口、遵化,明思宗復用孫承宗。袁崇煥被執(zhí)下獄后,孫承宗力保祖大壽,復用孫承宗為督師,移鎮(zhèn)山海關,修建入海長城之「老龍頭」,且于建后由內閣大學士楊嗣昌題字「寧海城」于「老龍頭」城樓上,遼左得以粗安。崇禎三年(1630年),祖大壽、馬世龍等諸將克復永平、遵化、遷安、灤州四城,明人史稱“遵永大捷”。崇禎四年(1631年)八月,清軍攻大凌河,祖大壽堅守城池,命宋偉、吳襄救援,二將陣前不和,張春的援軍也被擊潰,祖大壽被逼殺何可綱而降清。明思宗因此罷孫承宗官。家居七年。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兵第四次入長城,犯保定,攻高陽。孫承宗年已75歲,率領全家子孫拒守,高陽城墻低矮,城破,一家四十余口皆壯烈戰(zhàn)死。孫承宗被俘,望闕叩頭,投繯而死。明思宗聞訊,追復其故官,給予祭葬。南明弘光帝時,予謚文忠。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予專謚忠定。
人物簡介
王珵(1564年—1645年),字元玉,青州府諸城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王珵在天啟七年(1627年)中舉人,到崇禎七年(1634年)成進士,獲授涇陽知縣,斬殺盜寇首領,守衛(wèi)全城,但因為拒絕總督索賄遭罷官。很快朝廷以他有治理邊境的才干在遵化起用,整頓十九萬馬步官;大學士劉宇烈以二十萬人至,他立刻辦理馬匹飼料。之后王珵改任職方主事,外任湖廣屯田僉事,得楊嗣昌推薦后遷任汝寧知府,多次擊敗流寇;敵軍包圍光山,他在元旦大雪逼近,斬殺五千人。升任參議后,為汝寧、信陽解圍,擢官參政;弘光年間他南渡,八十二歲去世。兒子王咸炤任職參將,投降清朝。
人物簡介
【生卒】:?—1640 【介紹】: 明貴州永寧衛(wèi)人。萬歷三十五年進士。崇禎元年,累官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招撫鄭芝龍。擢總督兩廣軍務兼廣東巡撫,用鄭芝龍平廣東海盜劉香等。十年,以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總理南畿、河南、山西、陜西、湖廣、四川軍務。自知兵力不足以制農(nóng)民軍,乃以撫助剿。次年,受張獻忠、羅汝才等降。十二年,張、羅再起,文燦因此被逮處死。維基
熊文燦(1575年—1640年),字大濛(一說大蒙),號心聞,貴州永寧衛(wèi)(今四川敘永)軍籍四川瀘州人。官至兵部尚書,總理南畿、河南、山西、陜西、湖廣、四川軍務。因圍剿張獻忠不力,被崇禎帝下獄處死。貴州永寧衛(wèi)學生,萬歷三十四年中貴州鄉(xiāng)試第二名舉人,三十五年(1607年)登丁未科會試第一百八名,廷試三甲七十四名進士。戶部觀政,授黃州府推官,遷禮部主事,升郎中。出封琉球還,擢山東左參政,歷官山西按察使,山東右布政使。丁憂歸里,從此徙家蘄水。崇禎元年(1628年),熊文燦就職福建巡撫,鄭芝龍由廈門攻銅山,文燦招降芝龍,任命為海防游擊。因討海賊李魁奇、劉香有功,為楊嗣昌所薦。文燦提出“五難四不可”,竭盡推托,崇禎仍委以大任。崇禎十年(1637年)四月,熊文燦任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代王家禎總理南畿、河南、山西、陜西、湖廣、四川軍務。后楊嗣昌建言「四正六隅、十面張網(wǎng)」之策,增兵餉大半,圍剿農(nóng)民軍,“隨賊所向,專任剿殺”。初期此舉頗見成效。文燦督主軍務后,明軍連打勝仗,農(nóng)民起義陷入低潮,張獻忠、羅汝才亦在其中。崇禎十一年(1638年)五月,張獻忠詐降于熊文燦。張獻忠投降后,名義上是歸順明朝,實際是向熊文燦催索餉銀,屯兵數(shù)萬于谷城,伺機而動。崇禎十二年(1639年)五月初九日,張獻忠重新反叛,一路勢如破竹,占領谷城縣城,知縣阮之鈿服毒自盡。五月二十三日,獻忠抵房縣,同羅汝才、白貴、黑云祥等部會合,遂占領房縣,郝景春被處死。文燦令左良玉、羅岱率兵進剿,張獻忠、羅汝才在播箕寨兩山之間設下埋伏,良玉中計大敗,士卒死者一萬多人。熊文燦因此被崇禎帝定為“私通”罪,入詔獄。崇禎十三年(1640年)十月,棄市。后崇禎遺兵部尚書楊嗣昌督軍進剿。
人物簡介
陳祖苞(1576年—1639年),字爾翔,號孝威,浙江海寧縣人。官至順天巡撫。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與兄陳玄暉同中癸丑科進士,任昆山縣知縣。天啟四年(1624年),起為永平府推官。次年,升兵部職方司主事,得罪魏忠賢,奪職。崇禎初,起為武庫司主事,補職方司,崇禎十年(1637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撫順天。次年,清兵進犯墻子嶺,陳祖苞聞訊發(fā)兵馳救不及,兵部尚書楊嗣昌堅持追究,祖苞下獄,飲鴆自殺。思宗怒其逃過刑罰,禁錮其子翰林院編修陳之遴,永不敘用。
人物簡介
【介紹】: 明廣東新會人,字振璽。萬歷四十四年進士,官御史,忤魏忠賢去官。后遷江西參政,分守寶慶,有政績。全粵詩·卷五六五
黃公輔(一五七六—一六五九),字振璽,新會人。明神宗萬歷四十四年(一六一六)進士。知福州浦城縣。晉南京山西道御史。劾權珰魏忠賢、李實,旋削奪回籍。珰敗,起湖廣參議,分巡湖北。轉江西副使。復為參議,分守寶慶。越二年,兼?zhèn)浔?zhèn)長沙。未幾復回寶慶,臨亂兵萬馀逼城,督兵逆擊搗其巢,擒賊首斬之,馀黨悉平。上功,加俸二級,蔭一子。尋,會推都御史,撫治偏沅。以病辭歸。明思宗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起太仆卿,轉南左通政,刑部侍郎,晉兵部尚書,皆不拜。鼎革后,避地新寧。卒年八十有四。有《北燕巖集》四卷。清陳伯陶《勝朝粵東遺民錄》卷三有傳,又事見道光《新會縣志》卷六。維基
黃公輔(1576年—1659年1月28日),字廷璽,廣東新會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萬歷四十年(1612年)舉人,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成進士,擔任浦城知縣,挽留辭官的葉向高、譴責卸職的錢象坤。轉任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后,他為誤讀帝詩的府屬辯白,發(fā)還饋金責備對方,又上疏彈劾韓敬、魏忠賢、李實不法,乞求治罪,言辭激切,被霍維華反劾而削籍。魏忠賢敗亡后,黃公輔得起用為湖廣湖北道參議,改任江西副使。其時湖廣有數(shù)百人到北京的楊嗣昌衙門,責罵楊嗣昌不為當?shù)刂?,對方因此上疏讓他留在湖廣,其后再進任寶慶參政,入賀朝廷期間上疏「流寇燎原,征討宜急」,獲崇禎帝嘉獎。崇禎十三年(1640年)黃公輔兼任長沙副使,正值張獻忠攻打長沙城,他設置埋伏,斬殺三千多名流賊平定事件;很快他回到寶慶,監(jiān)督軍隊反擊攻城的臨藍營軍隊,斬殺對方首領。他清廉謹慎,長沙、寶慶人民感恩其德政,獲舉薦任僉都御史撫治偏沅,與巡按不和而稱病歸鄉(xiāng)。隆武二年(1646年)廣州失陷,張家玉、陳子壯、陳邦彥起兵;黃公輔則在永歷元年(1647年)正月獲南明朝廷起用為太仆少卿,到七月時他也在新會起兵。陳邦彥攻打順德,和他約定屯兵充當犄角,他和連城璧接連收復新會及新寧,不久三人戰(zhàn)死,他的軍隊也散去。永歷帝臨幸肇慶,轉任左通政侍經(jīng)筵;永歷三年(1649年)擢官刑部左侍郎,署任兵部尚書,其時他已年老,無心仕進,只是想見皇帝抒發(fā)懷抱。次年(1650年)永歷帝西奔,他留在肇慶,率領李元胤、馬吉翔守衛(wèi)三水,兵敗后退入深山。永歷八年(1654年)李定國出師,黃公輔和孫子黃確依附王興;至十一年(1657年)他寫信給鄭成功,商議以福建、廣東軍隊收復南京,適逢勤王兵前來,他命黃確自龍門經(jīng)越南前往永歷帝行在。十二年(1658年),南明朝廷晉任他為兵部尚書、總督水陸義旅,賜尚方劍方便行事;他和王興議事被泄密,拒絕尚可喜前來招降,孫兒黃確、黃碩兄弟被擒后也堅持不屈。十三年(1659年)正月七日,黃公輔在文村憂憤而死,年八十四歲。
人物簡介
周汝弼(1577年—1640年),字右卿,號柱瀛,河南汝寧府商城縣人。周汝弼是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的舉人,萬歷四十三年(1616年)成進士,獲授直隸肥鄉(xiāng)知縣,任內解決冤案,使監(jiān)獄空置;天啟二年四月考選,轉任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五年三月升陜西右參議,六年十月,和弟弟周汝璣及楊漣上疏請求在市場斬殺魏忠賢,因此被削籍除名,走入萬山躲避。魏忠賢失勢后,周汝弼復官,歷江西督糧參議,浙江副使,湖廣布政副使備兵,蘇松、湖西參政。崇禎十年(1637年),以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撫延綏,楊嗣昌上議調兵剿滅流寇,他卻以地方空虛為由反對,被楊嗣昌怨恨。乞歸。;兒子周祎獲授功貢。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江西都昌人,字二磯。萬歷四十七年進士。歷任武康、龍巖、海澄知縣,有治績。崇禎四年遷御史,以劾戶部尚書畢自嚴媚首輔周延儒,取其親戚陳于泰殿試第一,又劾周延儒納楊鶴等賄,貶歸。后以言張獻忠降后必反,當先發(fā)圖之。事泄被糾,遣戍,獻忠果再起反明,廷臣交章薦應桂。十六年起用為兵部侍郎。孫傳庭敗死,代為督師,而無兵無餉,竟以“逗留”奪職。大順軍克京師后,家居不出。尋被殺。維基
余應桂(1580年—1649年),字孟玉,號二磯,江西都昌人。 明末政治人物。生于萬歷十三年(1585年),耕讀世家,萬歷四十一年(1619年)已未進士,四十八年任浙江武康縣知縣,天啟二年(1622年)丁艱去職。六年(1626年)授福建龍巖縣縣令,崇禎元年(1628年)授海澄縣令,清廉自守,“吏事精敏,下不能欺”,龍巖人立生祠,樹“余侯遺愛碑”,碑文:“相時以動,不弗人情,斯何等識力哉!……救荒發(fā)粟,施濟眾,真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也。”崇禎四年(1631年)授御史,七上彈劾首輔周延儒,下獄后繼續(xù)糾劾。崇禎七年,出任湖廣巡按,后為巡撫,鎮(zhèn)壓農(nóng)民軍,熊文燦上疏彈劾應桂“破壞撫局”,受楊嗣昌詆誣,被逮下獄。崇禎十六年,潼關失守,起為兵部右侍郎,出代孫傳庭總督陜西軍務,發(fā)帑金五萬,行至山西,徘徊不前,被革職,由陜西巡撫李化熙升任,后家居都昌。永歷二年十二月(合1649年),起兵都昌反清,招致石光龍舊部練為水軍,敗于落星湖,清兵破都昌,不屈而死。《明史》有傳。